① 梅花拳的梅花拳历史
梅花拳古称梅拳,是中国较为古老的汉族传统拳种之一。《梅拳秘谱》上说:“梅拳之始因年代久远而不可知,传云汉时已有,至今已有百余世矣。” 梅花拳也叫梅花桩,是干支五势梅花桩的简称,属昆仑派。据梅花拳经典《五护纲领》记载:“周昭二十五年,古佛生焉,居伯阳(老子)之后,占仲尼之前”。“古佛”即东方离,化名云磐,住在西域天磐云程孝县清静宫玄金殿,即昆仑山一带,他创造了两种拳:一为“八卦”(不是指八卦拳、八卦掌),一为“梅花”。其中,八卦为行路拳,梅花为看家拳。有“出门合八卦”,“回家踏梅花”、“东昆仑八卦神掌,西昆仑梅花神拳”之说。周昭王乃西周第四代君王姬瑕,姬瑕称王是在公元前十世纪末,也就是说,东方离创拳、传拳的时间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所以在梅花拳弟子中着这样一首歌谣:
先有武当后有天
俺比武当还当先
开天辟地治世界
留下树林和山川
这几句歌谣充分说明了云磐始祖创建梅花拳的历史之久远。云磐始祖下山传拳时,时逢满山梅花开放。于是,他据梅花五瓣而定五行,取梅花迎寒而放之意,外干枯而内丰盈,下盘节而上通天。招数似疏而密,伏机而待,变化无穷。具阴阳五行之资,又通八卦之神妙。朵朵梅花又预示着世间每一个弟子,于是,给自己创建的拳命名为“梅花拳”。
梅花拳史上有明确记载的是在公元前479年(周敬王41年),王秋白,齐建文、楚庄明、宋定国、吴龙军、秦穆和六人创立“梅花五虎拳”。公元前223年(秦王政24年)梅花拳正式立谱,写成拳谱传于后人。第一部拳谱叫《五虎七星拳》。梅花拳共有四大谱、四小谱。第一小谱是在公元前208年(秦二世2年)立;第二小谱是在公元9年(新朝元年)立;第三小谱在公元49年(汉光武帝刘秀建武25年)立;第四小谱在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立。
梅花拳至公元1628年(明崇祯元年)有了新的进展,起了更大的变化。四大谱被定为祖谱,祖谱又分为十二小谱,十二小谱又成为十二派。十二在全国迅速发展开来,由梅花精拳改为梅花拳。四大祖谱改为“梅花令”。以“正忠令”为祖。于此,全国的梅花拳共分十二支三大派(三大家),即龙门派、青龙派、金龙派。
从公元前479年至公元1628年,梅花拳已发展至170代;从公元1628年至今,又发展了28代;从公元前面479年至今,全国梅花拳已传承了198代。
② 梅花拳创始人是什么人
梅花拳创始人是邹宏义。
梅花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优秀拳种之一,梅花桩是梅花拳的一种功法,传说历史非常悠久。据《平乡县志》记载,梅花拳在明末清初传入当地。
据《梅花拳根源经》和《梅花拳传承谱》描述,梅花拳第一代为收元老祖,是一个虚拟的人物。第二代为江苏徐州张三省,带有浓烈的神话色彩。
前两代均以开法传道为主,且单一相传,影响面非常狭窄。自第三代邹宏义开始,才有文理武功的具体记载。
梅花拳变革
《梅花拳秘谱》上说“夫我国拳术派别之众百有余门矣,但溯其源泉则一也。盖学者侧重于身体之一部,而展其所长另创一家,而门派生焉。迄今犹能保持原有状态具存者,仅梅花拳耳。”也就是说,其余门派的派生,是因创造者只是改变其门派的一部分,而没有继承它的全部。
或者从本质上部分或全部改变。而梅花拳则不同,在它长达3000多年的梅花拳史上,虽然经过几次较大的变动,但其根本“以武之心”没有改变。它那“锻炼身心、治病救人、技击制敌、开发智慧”的功能也没有改变,仍然维系着“天下梅花是一家”的传统理念。
它历尽沧桑,几经巨变。至今仍然能保持着的精髓和原貌 ,的确堪称是中国武术界的一大奇迹。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梅花拳
③ 梅花拳创始人
您好!
梅花拳创始人是邹宏义
梅花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优秀拳种之一,梅花桩是梅花拳的一种功法,传说历史非常悠久。据《平乡县志》记载,梅花拳在明末清初传入当地。据《梅花拳根源经》和《梅花拳传承谱》描述,梅花拳第一代为收元老祖,是一个虚拟的人物。第二代为江苏徐州张三省,带有浓烈的神话色彩。前两代均以开法传道为主,且单一相传,影响面非常狭窄。自第三代邹宏义开始,才有文理武功的具体记载。梅花拳自邹宏义始,才正式传播于民间。从历史记载看,梅花拳最晚诞生于明末清初,真正的创始人是当时江苏铜山人邹宏义。邹宏义原名邹讵亮,字魁阳,幼时客居江苏铜山北街。明朝崇祯末年,邹宏义拜武林高人张三省为师学习武艺。历经数载风霜雪雨,邹宏义将张三省传授的拳法与家传武功相结合,融周易八卦于拳理,化阴阳五行于拳法,精心推敲演练,创出了一整套别具一格的独特拳术——梅花拳
④ 大家有知道梅花拳由来创始人是哪位是什么时期
梅花拳即梅拳,亦称梅花桩。武术拳种。为演练方便,在地面演练较为广泛,称为落地干枝梅花桩。起源于明末,清乾隆年间流传较广。布桩图形有北斗桩、三星桩、繁星桩、天罡桩、八卦桩等。桩势有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等五势,套路无一定型,其势如行云流水,变化多端,快而不乱。"又据《梅花拳根源经》和《梅花拳传承谱》记载:梅花拳第一代为收元老祖(虚拟),第二代张三省,传说在巫山羽化升天。前两代均以开法传道为主,且单一相传。自第三代邹宏义开始,才有文理武功的具体记载。
邹宏义,字光大,祖籍北直顺德府(今邢台市)人。据《邹氏家谱》记载:"我邹氏本北直顺德人,元顺帝时,我始祖为元内臣……至洪武年间,始祖改元而为明臣,辅理有功,荷蒙皇上洪恩钦赐世袭一等指挥职,镇守江南徐州府,代代相传,遂寄籍徐州……"。邹宏义自幼天资聪颖,曾读书数载,文事故重,武备亦不可不习,加上明朝末年世道混乱,家国流离,遂弃文习武,专心武学,开始曾习练家传武学,后得仙人张三省点拨度化,刻苦演练,寒暑不辍。邹宏义极具悟性,融周易八卦于拳理,化阴阳五行于拳法,历经数载精心锤炼,创立了一整套别具一格的独特拳派,取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开放,含先知先觉之意,合先备先用之理,达先发制胜之效,且拳分五势,正合梅花五瓣之形,故取名梅花拳。
梅花拳自邹宏义始,才正式传播民间。清康熙年间,邹宏义的文武功法已练至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名声大振,他为了将梅花拳推向社会,便离开徐州云游到开州(今河南濮阳),先后收蔡光瑞、王西征、孟有德为徒,尽授文功武法。三人艺业学成,便分路传拳授艺。蔡光瑞在开州收韩化礼、孙盘龙后,便北上开道传拳,途经内黄县时,收八里庄杨炳为徒,即后来康熙壬辰年(1712)的武探花。之后继续北上,来到顺德平邑(平乡县)马庄桥(后马庄)收张复为徒。遂在马庄传授武艺,后收徒孙李进德、徐进德、郑玉德。清康熙乙酉年(1705)蔡光瑞命李、徐、郑三人去河南迎请师祖邹宏义,这就是被武林界传为佳话的"三德"请师。邹宏义被请到马庄后,便定居下来,在此设场收徒,传拳授艺,"一时从学门徒不下百人"。自此,梅花拳才正式在民间公开广为传播。一时间,平乡、广宗、南和、威县、巨鹿、鸡泽、曲周、永年、沙河、邢台等县弟子纷纷来马庄拜师学艺。清乾隆九年(1744)邹宏义之子邹文聚思父心切,遂率全家北上寻父,几经辗转:头站南和三关店,二到广宗魏村,魏村无有站脚地,平乡马庄扎下根"(《根源经》记载)。邹文聚全家来到马庄时,其父已故去数年,遂在其父墓前祭拜之后,定居在后马庄,秉承父业,专心拳艺,以马庄为中心,把梅花拳推向冀、鲁、豫三省。邹文聚在续写《邹氏家谱》时写到:"于已卯年迁于平邑北十里许,马庄桥,人但知余自南而迁于北,不知余却归还故土也。"其后,邹氏祖孙皆葬于今后马庄村北,即邹氏墓群.邹宏义之孙邹克、邹克让、邹克谐、邹克诚继承祖父遗志,终身职业传授梅花拳。据邹克诚碑文记载:"邹克诚文武双全,以言武略,为国所共宗,足以辅世而强国,以言文教,化周易为神奇,可以测往而知来,支脉相传,渊源有绪,受其教者十数省,被其德者亿万家。
⑤ 梅花拳始祖是谁
梅花拳自邹宏义始,才正式传播民间。清康熙年间,邹宏义的文武功法已练至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名声大振,他为了将梅花拳推向社会,便离开徐州云游到开州(今河南濮阳),先后收蔡光瑞、王西征、孟有德为徒,尽授文功武法。三人艺业学成,便分路传拳授艺。蔡光瑞在开州收韩化礼、孙盘龙后,便北上开道传拳,途经内黄县时,收八里庄杨炳为徒,即后来康熙壬辰年(1712)的武探花。之后继续北上,来到顺德平邑(平乡县)马庄桥(后马庄)收张复为徒。遂在马庄传授武艺,后收徒孙李进德、徐进德、郑玉德。清康熙乙酉年(1705)蔡光瑞命李、徐、郑三人去河南迎请师祖邹宏义,这就是被武林界传为佳话的"三德"请师。邹宏义被请到马庄后,便定居下来,在此设场收徒,传拳授艺,"一时从学门徒不下百人"。自此,梅花拳才正式在民间公开广为传播。一时间,平乡、广宗、南和、威县、巨鹿、鸡泽、曲周、永年、沙河、邢台等县弟子纷纷来马庄拜师学艺。清乾隆九年(1744)邹宏义之子邹文聚思父心切,遂率全家北上寻父,几经辗转:头站南和三关店,二到广宗魏村,魏村无有站脚地,平乡马庄扎根"(《根源经》记载)。邹文聚全家来到马庄时,其父已故去数年,遂在其父墓前祭拜之后,定居在后马庄,秉承父业,专心拳艺,以马庄为中心,把梅花拳推向冀、鲁、豫三省。邹文聚在续写《邹氏家谱》时写到:"于已卯年迁于平邑北十里许,马庄桥,人但知余自南而迁于北,不知余却归还故土也。"其后,邹氏祖孙皆葬于今后马庄村北,即邹氏墓群.邹宏义之孙邹克 (传拳四方不知所归)、邹克让、邹克谐、邹克诚继承祖父遗志,终身职业传授梅花拳。据邹克诚碑文记载:"邹克诚文武双全,以言武略,为国所共宗,足以辅世而强国,以言文教,化周易为神奇,可以测往而知来,支脉相传,渊源有绪,受其教者十数省,被其德者亿万家。
⑥ 吴氏梅花拳的创始人是谁
据传为赵匡胤后代,将赵匡胤所习的老洪拳和文功静坐法相结合,发展演变为文圣拳。“文”字取意于文功静坐之法,“圣”字显其拳理高深。清乾隆年间,山东冠县杨四海将文圣拳传嘉祥县的杜宏信。
⑦ 梅花拳起源自那里
一:梅花拳
即梅拳,亦称梅花桩。武术拳种。为演练方便,在地面演练较为广泛,称为落地干枝梅花桩。起源于明末,清乾隆年间流传较广。布桩图形有北斗桩、三星桩、繁星桩、天罡桩、八卦桩等。桩势有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等五势,套路无一定型,其势如行云流水,变化多端,快而不乱。"又据《梅花拳根源经》和《梅花拳传承谱》记载:梅花拳第一代为收元老祖(虚拟),第二代张三省,传说在巫山羽化升天。前两代均以开法传道为主,且单一相传。自第三代邹宏义开始,才有文理武功的具体记载。
一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
梅花拳古称梅拳,是我国较为古老的拳种之一。《梅拳秘谱》上说:“梅拳之始因年代久远而不可知,传云汉时已有,至今已有百余世矣。” 梅花拳也叫梅花桩,是干支五势梅花桩的简称,属昆仑派。据梅花拳经典《五护纲领》记载:“周昭二十五年,古佛生焉,居伯阳(老子)之后,占仲尼之前”。“古佛”即东方离,化名云磐,住在西域天磐云程孝县清静宫玄金殿,即现在的昆仑山一带,他创造了两种拳:一为“八卦”(不是指现在的八卦拳、八卦掌),一为“梅花”。其中,八卦为行路拳,梅花为看家拳。有“出门合八卦”,“回家踏梅花”、“东昆仑八卦神掌,西昆仑梅花神拳”之说。周昭王乃西周第四代君王姬瑕,姬瑕称王是在公元前十世纪末,也就是说,东方离创拳、传拳的时间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所以在梅花拳弟子中着这样一首歌谣:
混沌初开天地分
梅花武当共相存
开天辟地治世界
留下山川和树林
这几句歌谣充分说明了云磐始祖创建梅花拳的历史之久远。云磐始祖下山传拳时,时逢满山梅花开放。于是,他据梅花五瓣而定五行,取梅花迎寒而放之意,外干枯而内丰盈,下盘节而上通天。招数似疏而密,伏机而待,变化无穷。具阴阳五行之资,又通八卦之神妙。朵朵梅花又预示着世间每一个弟子,于是,给自己创建的拳命名为“梅花拳”。
梅花拳史上有明确记载的是在公元前479年(周敬王41年),王秋白,齐建文、楚庄明、宋定国、吴龙军、秦穆和六人创立“梅花五虎拳”。公元前223年(秦王政24年)梅花拳正式立谱,写成拳谱传于后人。第一部拳谱叫《五虎七星拳》。梅花拳共有四大谱、四小谱。第一小谱是在公元前208年(秦二世2年)立;第二小谱是在公元9年(新朝元年)立;第三小谱在公元49年(汉光武帝刘秀建武25年)立;第四小谱在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立。
梅花拳至公元1628年(明崇祯元年)有了新的进展,起了更大的变化。四大谱被定为祖谱,祖谱又分为十二小谱,十二小谱又成为十二派。十二在全国迅速发展开来,由梅花精拳改为梅花拳。四大祖谱改为“梅花令”。以“正忠令”为祖。于此,全国的梅花拳共分十二支三大派(三大家),即龙门派、青龙派、金龙派。
从公元前479年至公元1628年,梅花拳已发展至170代;从公元1628年至今,又发展了28代;从公元前面479年至今,全国梅花拳已传承了198代。
⑧ 田武是如何创造出梅花拳的
田武忽然发现,梅花有密有疏,有虚有实;枝干遒劲,重心扎实,整株梅树刚柔相济,互相为用,有轻有重,有动有静。动则如猛虎,势不可当;静则如淑女,柔中寓刚。田武想,这些多么像我们齐国的技击之术啊!技击是齐国人尊崇和擅长的一种搏击之术。齐国的技击阴阳结合,穿插更替,招式虚虚实实,明暗多变。齐人就是靠这种高超的技击之术,发挥短兵相接,单兵作战,以巧取胜的优势,在诸侯争战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他决定根据齐人的技击之术,结合梅树、梅花的形态变化,创造一种用于强身健体、攻敌制胜的拳法套路。至于这套拳法的名字,就叫它梅花拳。从此,田武认真研究,仔细琢磨,反复推敲,终于创造出了一套虚实结合,刚柔相济,借力发力,变化多端的梅花拳法。
⑨ 梅花拳起源
梅花拳亦称梅花桩,梅拳。中国传统武术拳种之一。为演练方便,在地面演练较为广泛,称为落地干枝梅花桩。
梅花拳起始时间,众说不一。有云春秋战国时有之;有云秦汉时有之;但都无文可考。有文字可考的是流传在平乡后马庄的手抄本梅花拳秘本《大文底》。该文记载梅花拳起始于南宋末年,开派祖师是邹宏义,家住江苏徐州府北门外六里朱家桥村。
邹宏义,字光大,清代直隶顺德府(今邢台市)人,著名武术家,梅花拳的创始人。
⑩ 梅花拳创始人邹宏义
邹宏义,字光大,清代直隶顺德府(今邢台市)人,著名武术家,平乡梅花拳的创始人。
自幼天资聪颖,曾读书数载,文事故重,武备亦不可不习,加上明朝末年世道混乱,家国流离,遂弃文习武,专心武学,刻苦演练,寒暑不辍。邹宏义极具悟性,融周易八卦于拳理,化阴阳五行于拳法,历经数载精心锤炼,创立了一整套别具一格的独特拳派,取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开放,含先知先觉之意,合先备先用之理,达先发制胜之效,且拳分五势,正合梅花五瓣之形,故取名梅花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