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锕”是谁发现的﹖
锕,原子序数89,原子量227.0278,是天然放射性元素,元素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射线”。1899年法国化学家德比埃尔内从铀矿渣中分离出锕。现已发现质量数209~232的全部锕同位素,其中只有锕227、228是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其余都是通过人工核反应合成的。
锕 227的半衰期为21.77 年。它于1899年首先被法国科学家安德烈-德拜耳尼(André -Debierne)发现,随后在1902年德国化学家弗雷德里奇-奥托-吉赛尔(Friedrich-Otto-Giesel)也独立地发现了该元素。存在于沥青铀矿及其它含铀矿物中。人工制备锕的数量极少,其在商业和科学研究方面极为有限。与镭相似在黑暗中发光。其名字来自于希腊文“aktinos”,意为“射线”或“光束”。
1789年克拉普罗特(M.H.Klaproth)从沥青铀矿中发现铀,是锕系中第一个被发现的元素。1828年贝采利乌斯(J.J.Berzelius)发现钍。铀和钍的发现为大部分其他锕系元素的制取开辟了道路。1899年在居里实验室工作的德比尔纳(A.L.Debierne)发现锕,1902年盖瑟尔(F.Geisel)也独立发现了锕。1913年法扬斯 (K.Fajans)和格林(O.G?hring)发现了镤的同位素234Pa,1917年哈恩(O.Hahn)和梅特勒(L.Meitner)发现了231Pa。1940年麦克米伦(E.M.McMillan)和艾贝尔森(P.H.Abelson)用中子辐照天然铀得到镎。同年,西博格(G.T.Seaborg)等用氘核轰击铀得到钚。1944年他又利用钚同位素的中子俘获反应获得镅,用氦离子轰击钚同位素获得锔,1949年汤普森(S.G.Thompson)等人用氦离子轰击241Am获得锫,1950年用氦离子轰击242Cm获得锎。吉奥索(A.Ghiorso)等人又于1952年、1953年、1955年、1958年、1961年分别获得锿、镄、钔、锘和铹。
当前世界锕系各种元素的生产规模相差很大;铀的年产量以万吨计,钍以千吨计,钚以吨计,镎、镤、镅以公斤计,锕、镤、锔、锎以克计,锎外锕系元素以毫克甚至以原子数计。中国已制得所有的锕系元素。
锕系元素主要用作核反应堆的原料,便携式的γ或X射线源;铀和钚等是制造核武器的主要原料。
❷ 沥青路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的
沥青路面发展综述 1、沥青路面发展历程:约在公元600年前,在巴比伦修了第一条沥青路面,但是这种技术不久就失传了。在1712年以瑞士发现岩沥青为契机,随后在德、法等国相继发现。1850年前后,法国首先把岩沥青用于道路路面,1854年在巴黎修筑了接近现在的薄层沥青路面,可以称之为热铺岩沥青路面之始。当时被利用的岩沥青,是渗透有6~10%沥青成分的石灰岩,把它碎成细粒,加热摊铺碾压,既成沥青路面。最大粒径为2.5mm,通过0.074mm的粉粒达到40%以上,成为当时先进的路面结构。美国到1850年以后才从法国、瑞士输入大量岩沥青,以东部为中心开始修筑岩沥青路面,至1900年在纽约市有记录可查者仅为25000m2。1871年E.J.Desdment在纽约市把砂、碎石、特尼里特湖沥青用以铺筑沥青路面获得成功,并且获得施工专利,这是近代热铺湖沥青路面之始。1872年华盛顿市把过去岩沥青路面施工法和应用石灰石粉、砂、掺以湖沥青及石油残渣油的施工法做比较,证明两者都能适应当时的交通要求。这可以说是岩沥青与湖沥青修筑试验路面的先例。试验路使用情况成为路面材料从岩沥青转为湖沥青的依据,这也是石油残渣油应用于路面的开端。 1885年发明以汽油为动力燃油的汽车,1887年发明气压轮胎,汽车工业兴起。由于汽车荷载与马车不同,为了适应荷载的需要,当年美国又在石粉、砂、湖沥青混合料中加入了碎石,发明了Warrenitebitulithic路面,即下层为粗级配沥青混凝土与上层沥青砂两层摊铺一层碾压而成的双层式沥青混凝土路面,这是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由来。到1905年美国Topeka市产生了Topeka路面作为磨耗层,使沥青路面结构更趋完善。 1911年美国最高法院作出裁决,允许各汽车厂可以自由制造汽车,交通运输正式进入汽车交通时代,对路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1920年出现了沥青混凝土最初试验法——Hubbard-Field方法。1930年生产了沥青路面摊铺机,1934年开始修建高速公路,从此,沥青路面成为现代高等级路面的主要形式。 2、沥青路面在我国发展情况:我国在1935年使用进口沥青在南京附近沥青路面试验路段;1941年又在滇缅公路修筑了沥青双层表面处治155km; 战争胜利后又在宁杭公路修筑了沥青贯入式及双层沥青表面处治等沥青路面。到1949年前夕我国公路上有高级、次高级路面总计约315km。新中国建立后公路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公路建设速度、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差距,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公路建设数量和质量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正在缩小。下表为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公路里程发展情况。到2000年底我国公路里程已经达到167.98万公里,到2001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9453公里居世界第二位。根据掌握的资料[3],20世纪90年代早期修建的高速公路表层结构多为LH、AC、AK、SAC结构,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结合高速公路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认为应该改进抗滑表层的结构形式,因此,有相当一部分表层采用SMA,在国内SMA属于一种相对较新的路面结构形式
❸ 哪个国家发明了沥青
沥青是天然形成的 谁提炼出来的石油谁就是沥青的发明者 至少现在的答案是这个 还有就是湖沥青 特立尼达湖沥青 特别的硬 能在上面开车 软化点很低
❹ 请问,柏油路是谁发明的哪个国家啊
英格兰抄人约翰·马卡袭丹(John . MarkDan)设计了新的筑路方法,用碎石铺路,路中偏高,便于排水,路面平坦宽阔。后来,这种路便取其设计人的姓,取名为“马卡丹路”。是现在柏油路的雏形。
沥青混凝土铺面道路,或又俗称为柏油路、沥青路,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道路路面。
虽然有时仍被称为柏油路,但是因为柏油对健康的危害,现在铺设柏油道路已经弃用柏油改用沥青。铺设柏油道路所需材料有级配粒料、碎石级配、沥青胶泥、骨材、石粉等。所需工具有平路机、挖土机、震动碾压机、卡车、刮路机、沥青洒播机、铺装机、压力泼油车等。
(4)沥青是谁发明的扩展阅读
柏油路其基层构造与水泥路(也叫钢筋混凝土路)一致,沥青路的不同在于面层加一层细石混合沥青。
沥青路面层比较软,所以汽车走在上面会觉得很舒服,具有一定程度的弹性。但混凝土硬度大,汽车走在上面会觉得硬邦邦的,一些路面比较细小的缺陷都会给人以比较强烈的震动感觉。
景观性。沥青路面一般为黑色,给人为深沉稳重的感觉,开车时人会觉得比较塌实。但混凝土路却是颜色的灰白色,给人以浮气不足的感觉,无景观性可言。所以在进行小区或市政的主干道、次干道设计时,想上点档次的话,就选择沥青路面。
❺ 古代有发现沥青和水泥没
古代没有发现沥青和水泥,这两样都是近代西方发现或发明的。
❻ 公路是谁发明的
有人必有路,走的人多势必成路,这是真理。不过,这路并非公路。若说公路的历史,公元前三千年,古埃及人为修建金字塔而建设的路,应是世界上最早的公路。次之是大约公元前二千年古巴比伦人的街道,比我们中国公路要早很多。 公元前五百年左右,波斯帝国大道贯通了东西方,并连接起通往中国的大道,形成了世界上最早、最长的丝绸之路,这可算是二千五百年前最伟大的公路了。 古罗马帝国的公路曾经显赫一时,它以罗马为中心,向四外呈放射形修建了二十九条公路,号称世界无双。所以产生了至今人们还常用的外国俗语,“条条道路通罗马”。 最早时期公路是叫马路,“马路”是由碎石铺设的,路中央略高而且光滑平坦,这样利于雨水流淌到路边,不影响交通。后来,人们用沥青铺涂在上面,称之为“柏油路”。但大多数人还是习惯叫“马路”。 18世纪中期,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改善当时的交通运输状况,特别是陆路交通。为此,苏格兰人约翰·马卡丹发明设计了上面所说的“马路”。由于“马路”的出现使得英国不仅水路畅通而且陆路也很便利,这样,为迅速发展英国工业和贸易往来提供了方便条件。人们取这种路的设计者姓氏,称这种路为“马路”,以表纪念。 公路的修建也有个不断提高技术和更新建筑材料过程。最早当然是土路,它易建但是也易坏,雨水多些,车马多此,便凹凸不平甚至毁坏了。欧洲较早出现了碎石路,这比土 进了一大进。再后出现了砖块路,也比中国早很多。 在碎石上铺浇沥青是公路史上一大突破,这是近代的事了。中国自古有驿站驿路,但是真正第一条较先进的公路,是1906年铺设的广西龙州至镇南关的公路。
❼ 沥青混凝土的发明者 以及专家
沥青混凝土不是由某个人发明的,该方面专家也很多无法一一列举
沥青混凝土的发展历史:
1712年,以瑞士发现岩沥青为契机,随后在德、法等国相继发现。1850年前后,法国首先把岩沥青用于道路路面,1854年在巴黎修筑了接近现在的薄层沥青路面,可以称之为热铺岩沥青路面之始。当时被利用的岩沥青,是渗透有6~10%沥青成分的石灰岩,把它碎成细粒,加热摊铺碾压,既成沥青路面。最大粒径为2.5mm,通过0.074mm的粉粒达到40%以上,成为当时先进的路面结构。
美国到1850年以后才从法国、瑞士输入大量岩沥青,以东部为中心开始修筑岩沥青路面,至1900年在纽约市有记录可查者仅为25000m2。1871年E.J.Desdment在纽约市把砂、碎石、特尼里特湖沥青用以铺筑沥青路面获得成功,并且获得施工专利,这是近代热铺湖沥青路面之始。1872年华盛顿市把过去岩沥青路面施工法和应用石灰石粉、砂、掺以湖沥青及石油残渣油的施工法做比较,证明两者都能适应当时的交通要求。这可以说是岩沥青与湖沥青修筑试验路面的先例。试验路使用情况成为路面材料从岩沥青转为湖沥青的依据,这也是石油残渣油应用于路面的开端。
1885年发明以汽油为动力燃油的汽车,1887年发明气压轮胎,汽车工业兴起。由于汽车荷载与马车不同,为了适应荷载的需要,当年美国又在石粉、砂、湖沥青混合料中加入了碎石,发明了Warrenitebitulithic路面,即下层为粗级配沥青混凝土与上层沥青砂两层摊铺一层碾压而成的双层式沥青混凝土路面,这是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由来。到1905年美国Topeka市产生了Topeka路面作为磨耗层,使沥青路面结构更趋完善。
1911年美国最高法院作出裁决,允许各汽车厂可以自由制造汽车,交通运输正式进入汽车交通时代,对路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1920年出现了沥青混凝土最初试验法——Hubbard-Field方法。1930年生产了沥青路面摊铺机,1934年开始修建高速公路,从此,沥青路面成为现代高等级路面的主要形式。
❽ 沥青路的由来
“马路”是由碎石铺设的,路中央略高而且光滑平坦,这样利于雨回水流淌到路边,不影响交通答。后来,人们用沥青铺涂在上面,称之为“柏油路”。但大多数人还是习惯叫“马路”。“马路”既然不是“专供马走的路”,那么,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在18世纪中期,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改善当时的交通运输状况,特别是陆路交通。为此,苏格兰人约翰·马卡丹发明设计了上面所说的“马路”。由于“马路”的出现使得英国不仅水路畅通而且陆路也很便利,这样,为迅速发展英国工业和贸易往来提供了方便条件。人们取这种路的设计者姓氏,称这种路为“马路”,以表纪念。
❾ 泊油路是哪国发明的
据考古资料,印加帝国在15世纪已采用天然沥青修筑沥青碎石路。
沥青路面内
沥青路面
英国在1832~1838年之间,用煤容沥青在格洛斯特郡修筑了第一段煤沥青碎石路;法国于1858年在巴黎用天然岩沥青修筑了第一条地沥青碎石路;到20世纪,使用量最大的铺路材料为石油沥青。中国上海在1920年代开始铺设沥青路面。1949年以后随着中国自产路用沥青材料工业的发展,沥青路面已广泛应用于城市道路和公路干线,成为目前中国铺筑面积最多的一种高级路面。[1]
❿ 沥青什么时候用于公路。发展史介绍下啊
沥青路面发展综述
1、沥青路面发展历程:约在公元600年前,在巴比伦修了第一条沥青路面,但是这种技术不久就失传了。在1712年以瑞士发现岩沥青为契机,随后在德、法等国相继发现。1850年前后,法国首先把岩沥青用于道路路面,1854年在巴黎修筑了接近现在的薄层沥青路面,可以称之为热铺岩沥青路面之始。当时被利用的岩沥青,是渗透有6~10%沥青成分的石灰岩,把它碎成细粒,加热摊铺碾压,既成沥青路面。最大粒径为2.5mm,通过0.074mm的粉粒达到40%以上,成为当时先进的路面结构。
美国到1850年以后才从法国、瑞士输入大量岩沥青,以东部为中心开始修筑岩沥青路面,至1900年在纽约市有记录可查者仅为25000m2。1871年E.J.Desdment在纽约市把砂、碎石、特尼里特湖沥青用以铺筑沥青路面获得成功,并且获得施工专利,这是近代热铺湖沥青路面之始。1872年华盛顿市把过去岩沥青路面施工法和应用石灰石粉、砂、掺以湖沥青及石油残渣油的施工法做比较,证明两者都能适应当时的交通要求。这可以说是岩沥青与湖沥青修筑试验路面的先例。试验路使用情况成为路面材料从岩沥青转为湖沥青的依据,这也是石油残渣油应用于路面的开端。
1885年发明以汽油为动力燃油的汽车,1887年发明气压轮胎,汽车工业兴起。由于汽车荷载与马车不同,为了适应荷载的需要,当年美国又在石粉、砂、湖沥青混合料中加入了碎石,发明了Warrenitebitulithic路面,即下层为粗级配沥青混凝土与上层沥青砂两层摊铺一层碾压而成的双层式沥青混凝土路面,这是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由来。到1905年美国Topeka市产生了Topeka路面作为磨耗层,使沥青路面结构更趋完善。
1911年美国最高法院作出裁决,允许各汽车厂可以自由制造汽车,交通运输正式进入汽车交通时代,对路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1920年出现了沥青混凝土最初试验法——Hubbard-Field方法。1930年生产了沥青路面摊铺机,1934年开始修建高速公路,从此,沥青路面成为现代高等级路面的主要形式。
2、沥青路面在我国发展情况:我国在1935年使用进口沥青在南京附近沥青路面试验路段;1941年又在滇缅公路修筑了沥青双层表面处治155km; 战争胜利后又在宁杭公路修筑了沥青贯入式及双层沥青表面处治等沥青路面。到1949年前夕我国公路上有高级、次高级路面总计约315km。
新中国建立后公路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公路建设速度、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差距,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公路建设数量和质量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正在缩小。下表为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公路里程发展情况。到2000年底我国公路里程已经达到167.98万公里,到2001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9453公里居世界第二位。根据掌握的资料[3],20世纪90年代早期修建的高速公路表层结构多为LH、AC、AK、SAC结构,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结合高速公路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认为应该改进抗滑表层的结构形式,因此,有相当一部分表层采用SMA,在国内SMA属于一种相对较新的路面结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