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赵州桥 故事
隋朝时,赵州(今河北省赵县)有一条大河,名叫友水,每逢雨季来临,泣水便成了汹涌的洪流,阻隔了两外门交通,传说工匠的祖师爷鲁班知道了这个情况,来到这里,一夜之间就造好了一座大石桥。
桥刚建好, “八仙”之一的张果老骑着毛驴远远走来,看到鲁班得意的样子,便想和他开个玩笑。恰好柴王爷推着小车也来到桥边,张果老问鲁班: “这桥能不能经住我们两人?”鲁班说:“没问题,你们放心过吧。”
不料张果老用法术把“五岳”(五座大山)搬来,一起推到了桥上,桥立刻摇晃起来。鲁班急忙跳到桥下,用双手撑住桥身,这才使那两人和五座山顺利走过桥去。
从此,桥上留下了鲁班的手印、张果老毛驴的蹄印以及柴王爷的车沟印等“仙迹”。但这毕竟只是个传说。
赵州桥雄伟壮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桥两侧的栏杆,栏板装饰得很漂亮,石栏;仮上雕刻的蛟龙,有的相互缠绕,有的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
隋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空前繁荣,经济科技文化发展为后世带来深远影响。隋朝虽然短暂,但是,在科学技术方面却有不少卓越的成就,赵州桥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㈡ 赵州桥有什么发明创造的小故事
相传从前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地方,有一条大河,名叫洨河.洨河发源于河北西部的井陉山.在古代,它的水势很大,每逢夏秋两季,大雨来临,雨水和山泉一并顺流而下,沿途又汇合几条河水,形成了汹涌的洪流.因此,洨河两岸的居民和来往的行人,都感到非常不便.
赵县人民的这个困难,被著名的工匠祖师鲁班知道了.他特地远道赶来,施展出卓越的技术,在一夜之间就造好这座赵州大石桥.
赵州桥造好的消息,很快地传遍了四方.远近居民都怀着惊喜的心情,争先恐后地前来参观.这个奇迹甚至惊动了“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在驴背的褡裢里一边装上了“太阳”,一边又装上了“月亮”,要在桥上走过.这还不算,张果老存心要和鲁班开个玩笑,他又约了柴荣,推着载有“五岳名山”的独轮车,一道来到桥头,开口便问这桥能不能让他们两人同时行走.这时,鲁班刚把大桥修好,正在十分得意,便很不以为然地说:“这么坚固的石桥,还经不起你们两人走么?”不料他们上桥以后,把桥压得摇摇欲坠.鲁班一看情况不妙,赶忙跳下桥去,用手使劲托住桥身东侧,才使这两位仙人带着日月和五岳名山顺利通过.从此,桥上留下了几处人们津津乐道的“仙迹”;张果老的驴蹄印和斗笠颠落压成的圆坑;柴荣因推车力过猛,一膝着地压成的膝盖印和车道沟;还有鲁班托桥的手印.后来,除了因为东侧一度塌毁,手印已经不见,其余的“仙迹”都留存下来.《小放牛》里所歌唱的就是这一段生动的传说.
上面只是传说,其实赵州桥的真正设计和建造者是李春.
㈢ 你们有没有关于创造赵州桥的故事或神话
赵州桥:
世界上现存最早 、 跨度 最大 的空腹式单孔圆弧拱石桥。位于中国河北省赵县 , 跨洨水 。 原名安济桥,俗称大石桥。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元年(595~605 )由匠人李春修建。净跨37.02米,矢高7.23米,桥面宽9米。拱由28券(窄拱 )并列组成。大石拱上两端各建有两个小拱(净跨分别为2.85米和3.81米),以减轻桥身自重和增大泄洪面积。由于桥位良好、基底应力适宜,千余年来虽经多次洪水和地震,桥身基本完好。该桥构思精巧,造型稳重,是世界桥梁史上的杰作。1961年定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春,中国隋代造桥 赵州桥距今已1400年,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邢台距这里有40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都没有被破坏,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3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灾大水淹到桥拱的龙嘴处,据当地的老人说,站在桥上都能感觉桥身很大的晃动。据记载,赵州桥自建成至今共修缮8次。
在主拱券的上边两端又各加设了二个小拱,一是可节省材料,二是减少桥身自重(减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桥下河水的泄流量。
1979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组等四个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赵州桥的桥基进行了调查,自重为2800吨的赵州桥,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层石条砌成高1.55米的桥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这么浅的桥基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时还认为这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不是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他在报告中写道:
“为要实测券基,我们在北面券脚下发掘,但在现在河床下约70-80厘米,即发现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层,共高1.58米,每层较上—层稍出台,下面并无坚实的基础,分明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非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见水,所以除非大规模的发掘,实无法进达我们据学理推测的大座桥基的位置。”
1991年9月,赵州桥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定取为第十二个“国际土木工程里程碑”,
并在桥北端东侧建造了“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铜牌纪念碑。 匠师。生平不详。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初(595~605)建造赵州桥(见赵州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鲁班修桥:
赵州桥下的洨河与天河相连,故河岸甚宽,波涛汹涌,河里怪兽兴风作浪,且架桥屡屡被毁,行舟樯倾楫摧,附近百姓苦不堪言。一日鲁班行此,用东山之石修成此桥,桥有28道拱圈,为天上28星宿,震慑河妖;桥有吸水兽等图案,压制风浪。自此洨河风平浪静,百姓安定!
2、桥经重压:
自此鲁班名声鹊起,众仙纷致,以观其奇。最著名的为“倒骑毛驴”之张果老与“推独轮车”之柴王爷(柴荣),二仙问鲁班“毛驴与车可行此桥否?”鲁班说:“日行车辆人马无数,况此车驴?”随后,果老施法取“日月星辰”于毛驴褡裢之中;柴王变术将“三山五岳”运于独轮车上,车驴行至桥中,忽然抖动,鲁班跳至桥下,踩河举臂将桥托住,车驴顺利通过,二仙赞不绝口(柴王爷车轮印现依然留在桥面之上)!经张、柴重压后的桥,桥基夯实,桥身坚固无比。
3、单眼观木:
过后鲁班郁闷中,单眼一望,方看出车驴有“三山五岳”“日月星辰”如此重负,故桥身发抖,鲁班恨自己双眼无神,故扣剜自己左眼于桥下,故鲁班之后木匠,均单眼观刨木是否直顺,非常精确!
4、杨戬三目:
此后一日,二郎神杨戬,从天河行至洨河桥下,发现剜于河中的鲁班之眼,纳闷为谁之眼?不如吾先存留,随取之放两眼之间,随后二郎神便成了三只眼,且第三只眼法力无边,原为鲁班之遗目也!
㈣ 赵州桥的创造小故事(不要传说,要真实的)
赵州桥建于隋开皇大业年间(605-618),是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它不仅是我国而且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大石拱桥,对世界后代的桥梁建筑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拱上加拱的"敞肩拱"的运用,更为世界桥梁史上的首创,为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欧洲,最早的敞肩拱桥比中国的赵州桥晚了近1100年.
㈤ 赵州桥简介和故事来历
坐落在河北省赵县洨河上,建于隋代(公元581-618年)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距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㈥ 纺车、赵州桥或都江堰的发明创造的小故事
相传从前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地方,有一条大河,名叫洨河。洨河发源于河北西部的井陉山。在古代,它的水势很大,每逢夏秋两季,大雨来临,雨水和山泉一并顺流而下,沿途又汇合几条河水,形成了汹涌的洪流。因此,洨河两岸的居民和来往的行人,都感到非常不便。
赵县人民的这个困难,被著名的工匠祖师鲁班知道了。他特地远道赶来,施展出卓越的技术,在一夜之间就造好这座赵州大石桥。
赵州桥造好的消息,很快地传遍了四方。远近居民都怀着惊喜的心情,争先恐后地前来参观。这个奇迹甚至惊动了“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在驴背的褡裢里一边装上了“太阳”,一边又装上了“月亮”,要在桥上走过。这还不算,张果老存心要和鲁班开个玩笑,他又约了柴荣,推着载有“五岳名山”的独轮车,一道来到桥头,开口便问这桥能不能让他们两人同时行走。这时,鲁班刚把大桥修好,正在十分得意,便很不以为然地说:“这么坚固的石桥,还经不起你们两人走么?”不料他们上桥以后,把桥压得摇摇欲坠。鲁班一看情况不妙,赶忙跳下桥去,用手使劲托住桥身东侧,才使这两位仙人带着日月和五岳名山顺利通过。从此,桥上留下了几处人们津津乐道的“仙迹”;张果老的驴蹄印和斗笠颠落压成的圆坑;柴荣因推车力过猛,一膝着地压成的膝盖印和车道沟;还有鲁班托桥的手印。后来,除了因为东侧一度塌毁,手印已经不见,其余的“仙迹”都留存下来。《小放牛》里所歌唱的就是这一段生动的传说。
上面只是传说,其实赵州桥的真正设计和建造者是李春。
㈦ 赵州桥的故事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建于隋大业(公元605-618)年间,是著名匠师李春建造。桥长64.40米,跨径37.02米,是当今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因桥两端肩部各有二个小孔,不是实的,故称敞肩型,这是世界造桥史的一个创造(没有小拱的称为满肩或实肩型)。
赵州桥距今已1400年,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邢台距这里有40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都没有被破坏,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3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灾大水淹到桥拱的龙嘴处,据当地的老人说,站在桥上都能感觉桥身很大的晃动。据记载,赵州桥自建成至今共修缮8次。
在主拱券的上边两端又各加设了二个小拱,一是可节省材料,二是减少桥身自重(减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桥下河水的泄流量。
1979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组等四个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赵州桥的桥基进行了调查,自重为2800吨的赵州桥,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层石条砌成高1.55米的桥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这么浅的桥基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时还认为这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不是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他在报告中写道:
“为要实测券基,我们在北面券脚下发掘,但在现在河床下约70-80厘米,即发现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层,共高1.58米,每层较上—层稍出台,下面并无坚实的基础,分明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非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见水,所以除非大规模的发掘,实无法进达我们据学理推测的大座桥基的位置。”
1991年9月,赵州桥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定取为第十二个“国际土木工程里程碑”,
并在桥北端东侧建造了“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铜牌纪念碑。
为了保护赵州桥,上世纪末在赵州桥东100米处新建的桥梁,其结构还是沿袭赵州桥,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数量增加到一边5个
㈧ 赵州桥的神话故事
传说天上的神有一百单八将,七十二地煞,三十六天罡,二十八星宿,九么星君,六丁六甲。这一神话传说对赵州桥的建造构想起了一定的启发作用。
奠定了创造设计的思想基础,我们的先人,聪明的匠师,就是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上,大胆设想,巧妙构想,充分利用前人的经验和神话传说,把它们融化进了桥的构造中去。
一是它把我国在古代科学的天干地支作了桥的总体造型结构来设计,即太极分而仪,二仪分四象,四象分八卦。桥身为太极,两端分二仪。四个小拱为四象。
二是又把传说中的众天神与桥的构件相结合,使科学的经验与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创造出了一个神化形象的赵州桥。如:二十八道拱圈为二十八星宿,每道拱圈的七十二块拱石为七十二地煞,它们在桥下承托桥底。九根铁梁为九么星君,六块勾石为六丁六甲,它们保护桥身。
一百零八块仰天石为一百单八将,镇守桥两边。三十六根栏杆为三十六天罡,把守桥面。各天神构件在太极、二仪、四象、八卦结构的布局内,分兵把守,紧密协作,各尽其力。
这一巧妙的设计,借鉴、利用、结合神话传说,以虚带实,虚实结合,使这一神话的影响,在桥的设计构造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我国匠师一大发明。由于这一巧妙的结合,使神的形象渗透到桥的结构之中,又使桥的结构以神的形象来体现,桥成了众天神的化身——神化的赵州桥。
神化传说是一虚构的故事,但经匠师的超凡天才,把它巧妙科学地结合利用,工程卓著,“巧夺天工”,使之在建筑上发挥了重大作用,为后人的借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被世人广为传颂。
(8)赵州桥发明创造的小故事扩展阅读
赵州桥不仅建造工艺独特,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而且造型优美,桥体饰纹雕刻精细,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横跨洨河,宛如长虹飞架,巨身凌空,气势雄伟。
弧形平坦的主拱线上,对称地轻伏着四个小拱,仿佛四个巨型花环,装饰在桥身两肩,轮廓清晰,线条明快,在恢弘之中,透出矫健、轻盈的美感。
大桥顶部正中,雕刻出传说中的吸水兽饕餮,寄托大桥不受水害、长存无疆的良好愿望,栏板和望柱上雕刻着精美的石雕群像,各式蛟龙、兽面、花饰、竹节等,尤以蛟龙最为精美。
蛟龙或盘踞游戏,或登陆入水,变幻多端,神态极为动人。雕作刀法苍劲有力,艺术风格新颖豪放,显示了隋代浑厚、严整、俊逸的石雕风貌。
㈨ 纺车、赵州桥或都江堰的发明创造的小故事
1、黄道婆发明纺车
黄道婆,又名黄婆,我国元代著名的棉纺织革新家。元贞年间,她将在崖州(今海南岛)生活三十余年所学到的纺织技术进行改革,制成了一整套扦、弹、纺、织工具(如搅车、椎弓、锭脚踏纺车等),极大地提高了当时的纺纱效率。
在织造方面,她用错纱、配色、综线、花工艺技术,织制出有名的乌泥泾被,推动了松江一带棉纺织技术和棉纺织业的发展,使松江在当时一度成为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对当时植棉和纺织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赵州桥
建于隋朝年间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赵州桥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结晶,开创了中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约1397年(也有些资料为大约700年)后,欧洲才建成类似的石拱桥。
3、都江堰
秦昭裹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9)赵州桥发明创造的小故事扩展阅读:
黄道婆出身贫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岛),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师从黎族人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
元元贞年间(1295~1297年)返回故里。回乡后向乡民推广植棉,传授在崖州学到的整套棉纺织技术,传教制作捍、弹、纺、织机具的技艺。在推广应用去棉籽的“踏车”和弹棉花的“椎弓”的同时,对这些纺织机具进行改革。
由于乌泥泾和松江一带人民迅速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广传于大江南北”。当时的太仓、上海等县都加以仿效。棉纺织品色泽繁多,呈现出空前的盛况。黄道婆去世以后,松江府曾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