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束发明朝

束发明朝

发布时间:2021-07-24 14:27:22

㈠ 明朝男子束发有什么含义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男子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

㈡ 他是明朝旧臣,却是清朝剃发令的始作俑者,最后结局如何呢

都知道清朝的“剃发令”,是多尔衮下令进行的。然而真正剃发令的始作俑者,其实另有其人,而且这个人,还是个汉人。他原本是明朝旧臣,那么他为何会成为剃发令的始作俑者呢?

此人名叫孙之獬,是明朝天启二年的进士,授庶吉士,后为翰林院检讨。此时正是宦官魏忠贤掌权时期,孙之獬为了过上好日子,就选择投靠了魏忠贤。崇祯皇帝上台后,孙之獬被列入阉党,从而被削职为民。

于是,孙之獬就上了一份奏折,称:

“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

多尔衮看后,觉得这个孙之獬真是懂事,而且他说得十分有道理。

所以,多尔衮再次颁布“剃发令”,这一次他规定:

“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

同时喊出“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口号。

㈢ 古代束发的意义

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而到了明代中期,成年男子结辫现象渐渐消失,一般劳动人民是将头发在脑后挽成三股或两股发髻,读书人、秀才、官家贵族等一般都在头顶结发髻,还要在头上缠绕网巾来固定头发,所以,明朝男子束发有时代表着身份的高低。
古人从商周起就开始束发扎头了,从中国有正史记载以来,直到满清之前,华夏男子都是束发的。其实这与农耕民族的生活相关,古代男子把头发束起来,再带上头巾,就不怕头发弄到眼睛了;另外,由于头发能调节头部气温,这样既能保证在烈日下头部不会太热,也能保证冬天头部不会受冷;再加上后来《孝经》里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等影响,束发就完全的成为了中国男子数千年的传统。

㈣ 宋朝和明朝哪个对束发的要求高

但从发型来说是没什么区别的,都几乎是全部往上梳,然后戴帽或者抓髻,可能稍有不同的是宋朝多是硬帽而明朝多用软帽。没有梳一半的说法,那叫衣冠不整了。

㈤ 明末清初,那一段人们从满头青丝束发,到一根辫子的时间过度

清军入关后的具体行军路线,可是一件学术问题上,造成问题的复杂化,和你提出的剔发留辫可是密不可分的。清军入关的过程可以说是非常的轻易,当时执政的多尔衮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在此时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做了一件极大的蠢事坏事,竟下谕厉行剃发易服。顺治二年六月十五日,他谕礼部:“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有复为此事,渎进章奏,欲将朕已定地方人民仍存明制,不随本朝制度者,杀无赦”。著礼部传谕各地,一体遵行。这一极端的野蛮政策,激起全民愤慨,纷起反抗。剃发令到嘉兴,兵民奋杀清府尹胡之臣。剃发令到江阴,人民高呼“头可断,发不可去”,逐县令,起义兵,与清军血战八十三天。抗清烽火刹时燃遍大江南北。多尔衮恼羞成怒,遣军疯狂屠杀,但收效甚微。反剃发反民族压迫的斗争持续了十几年,直到他去世,这场斗争仍风起云涌,使他穷于应付,足足将清帝统一全国的时间推迟了十四、五年。(剔头留发是满族人的风俗习惯,与汉人的申美习惯无关)。因为时间的关系,南下的军队,不会是一条,而是多条,想要了解可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
提到清军入关,有个人也就是吴三桂是要提一下,李自成率兵进入北京城后,一开始也是秋毫无犯,可是不久,就做了一件自掘坟墓的事,“拷掠明官,四处抄家”,因为这件事,直接导致了吴三桂借清兵(因为当时是请清人帮忙的,可是请神容易送神难,当时中国国内乱战,毫无力量可言,清人来了就不走了,结局是“请”变成了“引”。另:国内混乱,请外国人来帮忙,古今中外都是常有的事,我们现在每天看新闻不都这种事情)什么了“冲冠一怒为红颜”陈圆圆只是一个传说,事实是吴三桂家财被抄,吴父被抓拷打要银。
天地会是真实存在的,是在乾隆四十几年出现的。和金大侠的武侠小说的内容有些差误的。反清人士是否愿意留不留发,在清朝统一的大前题已经不是由他们自己能做主。他们如果不改变发型,和清末的革命党人满大街的喊我是革命党一样找死吗?

㈥ 明朝人是披发还是束发

没有找到很明确的资料,在网上找了点,拿不准。

按照网上说的,小孩子才披发,大人需要束发。

网页链接

到了南北朝、隋、唐朝,男人们大多置纱冠、着璞头,而把头发挽在头顶或脑后,有的结成两个“总”(发髻)、有的结成一个总,有的还挽成一根细长的“发棍”弯曲置于额前,可谓无形不有,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汉人没有剃发的习惯,更没有像电视剧里那样披头散发的“武侠式”发型,披头是小孩子在未成年前的发型,成年人不仅以披发为不雅,甚至有身份的男子还使用油脂来固定发髻,使之不致垂落。

到了明代中期,成年男子结辩现象渐渐消失,一般劳动人民是将头发在脑后挽成三股或两股发髻,读书人、秀才、官家贵族等一般都在头顶结发髻,还要在头上缠绕网巾来固定头发,这个形象可以在韩剧《明成皇后》中看到,所以,汉族男子的发型有时代表着身份的高低。并非人人相同。

㈦ 为什么影视剧里唐宋以及以前都是束发,到了明朝成披发

关于汉族的男子发型,人们大多认为就是电视剧里那种束发于头顶的简单式样,其实这也是一个太过简单的概念,古代汉人的发型千种多样,战国时期,有结辩多股盘于脑后的,有分叉结辩缠于额前的,有单股结辩垂于帽下的,如楚国人就喜欢在头顶一侧结辩,并由发带固定在耳后的习惯,仅正式场合或贵族男子才端正的在头顶置冠。这些发型从大量出土的陶器和岩刻,以及兵马俑中可以看出端倪。

到了南北朝、隋、唐朝,男人们大多置纱冠、着璞头,而把头发挽在头顶或脑后,有的结成两个“总”(发髻)、有的结成一个总,有的还挽成一根细长的“发棍”弯曲置于额前,可谓无形不有,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汉人没有剃发的习惯,更没有像电视剧里那样披头散发的“武侠式”发型,披头是小孩子在未成年前的发型,成年人不仅以披发为不雅,甚至有身份的男子还使用油脂来固定发髻,使之不致垂落。

到了明代中期,成年男子结辩现象渐渐消失,一般劳动人民是将头发在脑后挽成三股或两股发髻,读书人、秀才、官家贵族等一般都在头顶结发髻,还要在头上缠绕网巾来固定头发,这个形象可以在韩剧《明成皇后》中看到,所以,汉族男子的发型有时代表着身份的高低。并非人人相同。

㈧ 明代男子的发式

关于汉族的男子发型,人们大多认为就是电视剧里那种束发于头顶的简单式样,其实这也是一个太过简单的概念,古代汉人的发型千种多样,战国时期,有结辩多股盘于脑后的,有分叉结辩缠于额前的,有单股结辩垂于帽下的……,如楚国人就喜欢在头顶一侧结辩,并由发带固定在耳后的习惯,仅正式场合或贵族男子才端正的在头顶置冠。这些发型从大量出土的陶器和岩刻,以及兵马俑中可以看出端倪。到了南北朝、隋、唐朝,男人们大多置纱冠、着璞头,而把头发挽在头顶或脑后,有的结成两个“总”(发髻)、有的结成一个总,有的还挽成一根细长的“发棍”弯曲置于额前,可谓无形不有,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汉人没有剃发的习惯,更没有像电视剧里那样披头散发的“武侠式”发型,披头是小孩子在未成年前的发型,成年人不仅以披发为不雅,甚至有身份的男子还使用油脂来固定发髻,使之不致垂落。到了明代中期,成年男子结辩现象渐渐消失,一般劳动人民是将头发在脑后挽成三股或两股发髻,读书人、秀才、官家贵族等一般都在头顶结发髻,还要在头上缠绕网巾来固定头发,这个形象可以在韩剧《明成皇后》中看到,所以,汉族男子的发型有时代表着身份的高低。并非人人相同。

㈨ 明朝男子发型全扎与半扎的区别

明朝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半扎则意味未成年。

㈩ 古代男子,如果束发的话是表示什么

古代男子束发的时候基本上就是加冠的时候了,那个时候的孩子一般都是两岁左右,两岁之后他们就可以束发了,如果说你想问的是成年男子束发的话那么我只能说这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吗?古代毕竟也是一个比较文明的国度他们不可能是不束发的呀。

如果是一些木头簪子的话也能代表他的身份比较低微,不过用簪子的人一般都是读书人,所以说带发簪会显得对方比较的儒雅和蔼。

阅读全文

与束发明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侵权著作权案件审理指南上海 浏览:145
马鞍山陆建双 浏览:853
北京东灵通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浏览:6
海南证券从业资格证书领取 浏览:846
成果有男票吗 浏览:828
知识产权法04任务0001答案 浏览:691
马鞍山519日停电通知 浏览:977
马鞍山金鹰营业时间 浏览:91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 浏览:714
贵州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29
买家投诉发票 浏览:251
普通护照的期限 浏览:766
发明文言文 浏览:523
国培线下专题研修成果 浏览:577
马鞍山苏丛勇 浏览:109
人民的名义侵权问题 浏览:53
全椒到马鞍山汽车时刻表 浏览:899
logo可用字体版权 浏览:861
马鞍山中豪 浏览:929
tefl证书在哪里考 浏览: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