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雕版印刷术是怎样发明的
中国印刷术的发展,经历了由印章、拓石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几个阶段。
我国很早就出现的印章和拓石是雕版印刷术的先驱。近几十年来,周秦印章不断出土。战国墓出土的铜印,成为《史记》所载战国时苏秦佩带六国相印的有力证据。汉朝时印章已很流行。印章通常只刻有三四个字,两晋时我雕版印刷术国古代著名炼丹家葛洪(2817-341)的著述中,记有刻着120个字的大木印。拓石是用浸湿的薄纸敷在石碑上,轻轻拍打,有字处微微下陷,然后在纸上刷墨,再把纸从碑上揭下来,就成了墨地白字的拓本。东汉灵帝时,蔡邕把重要的儒家经典刻石立于洛阳太学门外,作为标准读本。许多人对照校正、抄写、拓印,街道为之堵塞。后来人们又把字刻在木板上,较刻石省力。印章和拓石相结合,为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技术条件。
雕版印刷一般是在尺寸相等的纹质细的密坚实如枣木、梨木等的木板上涂胶或浆糊,把写好的文字的薄而透明的绵纸正面贴在木板上,使字成反体,再用刻刀把文字和插图刻在木板上,即成雕版。然后在雕版上涂墨,把纸覆盖上,用刷子均匀刷拭,揭下来,文字和插图就转印在纸上并成为正字。
雕版印刷术发明的年代尚未确知,张秀民《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一书中引《弘简录》说,在贞观时(627-649),曾令“梓行”长孙皇后写《女则》。说明七世纪前半叶即唐初已有雕版印刷。因为这里只是说“梓行”(即刻印传布),并未说开始“梓行”,故一说此前已有雕版印刷。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引陆琛《河汾燕闲录》说:“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敕废像遗经,悉令雕版,此印书之始……雕版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如是则公元六世纪末即隋时已经发明了雕版印刷。但此说尚有争论,因“雕板”二字或作“雕撰”,“雕”指雕刻佛像,“撰”是撰写佛经,而非雕版印刷。又近年英国发表了斯坦因盗自我国新疆吐峪沟的古物残纸一片,上印“延昌卅四年(公元594年,开皇十四年),甲寅……家有恶狗,行人慎之……”,外国人曾鉴定这是中国现存最古的印刷品,但也有人认为这是手迹而非印刷。学术界一般将雕版印刷的开始定于七世纪上半叶。
早期雕版印刷主要在民间进行,多用于印刷佛像、经咒、发愿文以及历书等。唐冯贽《云仙散录》卷五引《僧园逸录》说,玄奘用回锋纸印普仙像,发给四众(僧、尼、善男、善女),每年五驮无余,说明唐初印刷技术已达较高水平。长庆四年(824),诗人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写的序文中说:“至于缮写模勒,出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自注云:扬越间多作书模勒乐天及予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模勒”即模刻,说明在元和、长庆时市上已刻板印书出卖或以之换取酒茶。则唐中叶以来,雕板印刷使用渐广。到文宗大和年间(827-835),四川和江淮一带民间每岁“以板印历日”出售,以致不等朝廷颁布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大和九年(835)文宗下令“诸道府不得私置历日板”。唐末柳王玼(音pín,频)说,他在中和三年(883)在成都书铺看到许多雕版印书,有阴阳杂记、占梦、相宅、字书、小学等。说明唐后期雕版印刷已相当发达。
五代时期,不仅民间雕版印书盛行,政府亦大规模刻印儒家书籍,自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至后周广顺三年(953)22年间刻印九经、《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各2部,130册。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件大事,它为书籍从手抄进步到印刷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发展。雕版印刷术逐步传播到国外,成为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发展的一个伟大贡献。唐朝时朝鲜和日本来我国的留学生,学到许多工艺技术,其中包括印刷术。十二世纪雕版印刷术传到埃及。欧洲直到14世纪末,才开始有雕版印刷,印刷的方法、程序和我国的相同,说明欧洲的印刷术也是由中国传去的。
唐朝雕版印刷的原本,多已失散。20世纪初英帝国主义派遣斯坦因从敦煌莫高窟盗走的唐咸通九年(868)“王玢为二亲敬造普施”的《金刚经》,现藏于英国伦敦博物馆,这是现存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此件由7张纸粘成一卷,全长488厘米,每张纸高76.3厘米,阔30.5厘米,第一张雕印佛的故事图,图为释迦牟尼对弟子说法的故事,四周天神也在静听,大家神色肃穆,是一张优美的版画艺术。后6张刻有《金刚经》全部经文,这卷雕版印刷品雕刻精美,刀法纯熟,字体浑朴厚重,墨色浓厚均匀,清晰鲜明,刊刻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工艺水平。此外,现存的唐代印刷品还有僖宗乾符四年(877)和僖宗中和二年(882)的日历残本和唐末印的一张《陀罗尼经》等。可惜这些珍品绝大部分被斯坦因、伯希和等盗往国外,目前国内尚存的只有那张《陀罗尼经》,它发现于1944年成都望江楼五代墓,居中部分的正文是梵文,上面还印有佛像,纸边印有“成都府成都县口龙池坊卡家纸马铺发售”的字样。1966年在南朝鲜发现雕版陀罗尼经,刻印于704~751年之间,为目前所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在日本至今留存着雕印本的(陀罗尼经》,据说印于日本宝龟元年(770),印数相当多,刻工和技术颇似初学,日本学者认为这个经书的印刷,是由中国传去的。
『贰』 中国雕版印刷术发明于什么时候
发明于隋唐时期。
隋唐文化为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社会条件,正是在这样回的社会答背景下,雕版印刷术才得以应运而生。到了唐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文化、科技的鼎盛时期。在国家统一、政治开明、文化繁荣的社会氛围下,人们对书籍产生了大量的需求。所有这些都为印刷术的诞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历史文献和留存实物证明,促使印刷术发明的有两大社会因素:一是佛教的兴盛。需要大批量的佛经、佛画;二是科举制度的推行,刺激更多的人读书。社会对书籍的需求量大增。隋唐社会,都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正如明代学者胡应麟所说:“雕本(印刷)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这是对印刷术发明、发展的精确概括。
『叁』 雕版印刷术是怎样发明的
雕版即刻书,一作刻版。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即雕版印刷术。
在隋末唐初,由于大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文化事业也跟着繁荣起来,客观上产生了雕版印刷的迫切需要,促进了雕版印刷的产生。
唐太宗执政时,长孙皇后收集封建社会中妇女典型人物故事,编写了一本叫《女则》的书,是用来告诫自己如何做一个称职的皇后。
636年,长孙皇后去世了,宫中有人把这本书送到唐太宗那里。
唐太宗看到之后,热泪夺眶而下,感到“失一良佐”,从此不再立后。
并下令用雕版印刷把它印出来。
在当时,民间已经开始用雕版印刷来印行书籍了,所以唐太宗才想到把《女则》印出来。
《女则》由此成为我国最早雕版印刷的书。
雕版印刷的发明时间是隋末至唐初这段时间。
考古工作者在敦煌千佛洞里发现一本印刷精美的《金刚经》,末尾题有“咸同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这是当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记载的印刷品。
雕版印刷的印品,可能开始只在民间流行,并有一个与手抄本并存的时期。
唐穆宗时,诗人元稹为白居易的《长庆集》作序中有“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烨卖于市井”。
“模勒”就是模刻,“烨卖”就是叫卖。
这说明当时的上层知识分子白居易的诗的传播,除了手抄本之外,已有印本。
由于唐代科技文化繁荣,印刷术在唐代取得了长足进步,印刷业已经形成规模。
当时剑南、两川和淮南道的人民。
都用雕版印刷历书在街上出卖。
每年,管历法的司天台还没有奏请颁发新历,老百姓印的新历却已到处都是了。
881年,有两个人印的历书,在月大月小上差了一天,发生了争执。
一个地方官知道了,就说:“大家都是同行做生意,相差一天半天又有什么关系呢?”历书怎么可以差一天呢?那个地方官的说法真叫人笑掉大牙。
这件事情说明,单是江东地方,就起码有两家以上印刷历书。
不仅当时印历书,还在印其他类型的书籍。
历史学家向达在《唐代刊书考》中说:“我国印刷术之起源与佛教有密切之关系。”历史的记载和实物的发现,都证明了佛教僧侣对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是有贡献的。
唐代的佛教十分发达,曾派高僧玄奘西游印度17年,取回25匹马驮的大小乘经律论252夹,657部。
当时,各地寺院林立,僧侣人数很多,对佛教宣传品需求量也很大,因此,他们是印刷术的积极使用者。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佛教印刷物,这些即是早期的印刷物。
早期佛教印品,只是将佛像雕在木版上,进行大批量印刷。
唐代末期冯贽在《云仙散录》中,记载了645年之后,“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这是最早关于佛教印刷的记载,印刷品只是一张佛像,而且每年印量都很大,遗憾的是未流传下来。
唐代印刷术的发展为毕A发明活字印刷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印刷技术的进步起到了重大促进作用。
北宋时期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雕版印刷在五代时期开始印制大部儒家书籍,以后,经典皆为版刻本。
宋代,雕版印刷已发展至全盛时代,各种印本甚多。
较好的雕版材料多用梨木、枣木。
对刻印无价值的书,有以“灾及梨枣”的成语来讽刺,意思是白白糟蹋了梨、枣树木。
可见当时刻书风行一时。
雕版印刷开始只有单色印刷,五代时期有人在插图墨印轮廓线内用笔添上不同的颜色,以增加视觉效果。
天津杨柳青版画现在仍然采用这种方法生产。
将几种不同的色料,同时上在一块板上的不同部位,一次印于纸上,印出彩色印张,这种方法称为“单版复色印刷法”。
用这种方法,宋代曾印过交子,即当时发行的纸币。
单版复色印刷色料容易混杂渗透,而且色块界限分明显得呆板。
人们在实际探索中,发现了分板着色,分次印刷的方法,这就是用大小相同的几块印刷板分别载上不同的色料,再分次印于同一张纸上,这种方法称为“多版复色印刷”,又称“套版印刷”。
多版复色印刷的发明时间不会晚于元代,在明代获得较大的发展。
明代初期,《南藏》和许多官刻书都是在南京刻板。
明代设立经厂,永乐的《北藏》,正统的道藏都是由经厂刻板。
明清两代,南京和北京是雕版中心。
清英武殿本及雍正《龙藏》,都是在北京刻板。
嘉靖以后,至16世纪中叶,南京成了彩色套印中心。
雕刻以杜梨木、枣木、红桦木等做版材。
一般工艺是:将木板锯成一页书面大小,水浸月余,刨光阴干,搽上豆油备用。
刮平木板并用木贼草磨光,反贴写样,等木板干透之后,用木贼草磨去写纸,使反写黑字紧贴在板面上,就可以开始刻字了。
第一步叫“发A”,先用平口A刻直栏线,随即刻字,次序是先将每字的横笔都刻一A,再按撇、捺、点、竖,自左而右各刻一A,横笔宜平宜细,竖宜直,粗于横笔。
接着就是“挑A”,据发A所刻A痕,逐字细刻,字面各笔略有坡度,呈梯形状。
挑A结束后,用铲凿逐字剔净字内余木,术语叫“剔脏”。
再用月牙形弯口凿,以木槌仔细敲凿,除净没有字处的多余木头。
最后,锯去版框栏线外多余的木板,刨修整齐,叫“锯边”。
至此雕版完工,可以开始印刷了。
印书的时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
接着,用白纸覆盖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净的刷子在纸背上轻轻刷一下,把纸拿下来,一页书就印好了。
一页一页印好以后,装订成册,一本书也就成功了。
这种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称它为“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将书稿的清样写好后,使有字的一面贴在板上,即可刻字,刻工用不同形式的刻A将木版上的反体字墨迹刻成凸起的阳文。
同时将其余空白部分剔除,使之凹陷。
板面所刻出的字约凸出版面。
用热水冲洗雕好的板,刻板过程就完成了。
印刷时,用圆柱形平底刷蘸墨汁,均刀刷于板面上,再小心把纸覆盖在板面上,用刷子轻轻刷纸,纸上便印出文字或图画的正像。
将纸从印版上揭起,阴干,印制过程就完成了。
雕版印刷的印刷过程,有点像拓印,但是雕版上的字是阳文反字,而一般碑石的字是阴文正字。
此外,拓印的墨施在纸上,雕版印刷的墨施在版上。
由此可见,雕版印刷是一项创新技术。
雕版印刷的发展,为活字排版印刷的出现打下了良好基础,此时,活字排版印刷已经是呼之欲出了。
『肆』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者是谁
雕版印刷术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后经北宋时匠人毕升的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术(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哦~)^v^
『伍』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是怎样的
雕版即刻书,一作刻版。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即雕版印刷术。
在隋末唐初,由于大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文化事业也跟着繁荣起来,客观上产生了雕版印刷的迫切需要,促进了雕版印刷的产生。
唐太宗执政时,长孙皇后收集封建社会中妇女典型人物故事,编写了一本叫《女则》的书,是用来告诫自己如何做一个称职的皇后。
636年,长孙皇后去世了,宫中有人把这本书送到唐太宗那里。唐太宗看到之后,热泪夺眶而下,感到“失一良佐”,从此不再立后。并下令用雕版印刷把它印出来。
在当时,民间已经开始用雕版印刷来印行书籍了,所以唐太宗才想到把《女则》印出来。《女则》由此成为我国最早雕版印刷的书。
雕版印刷的发明时间是隋末至唐初这段时间。考古工作者在敦煌千佛洞里发现一本印刷精美的《金刚经》,末尾题有“咸同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这是当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记载的印刷品。
雕版印刷的印品,可能开始只在民间流行,并有一个与手抄本并存的时期。唐穆宗时,诗人元稹为白居易的《长庆集》作序中有“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烨卖于市井”。“模勒”就是模刻,“烨卖”就是叫卖。这说明当时的上层知识分子白居易的诗的传播,除了手抄本之外,已有印本。
由于唐代科技文化繁荣,印刷术在唐代取得了长足进步,印刷业已经形成规模
『陆』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人是谁朝代是什么
与我们日常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中国古代四代发明之一应该就是印刷术了。自从汉朝发明了纸以后,书写材料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更新,曾经的甲骨、简牍、金石还有缣帛退出了历史舞台。纸虽然轻便和经济,但是抄写书籍却是一件劳苦费工的活儿,单纯靠人工抄写是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印刷术的发明解决了这个难题。
说到印刷术,在绝大数人的印象中最为深刻的就是活字印刷术,却很少有人提及到在印刷史上素有“活化石”之称——雕版印刷。毕升的活字印刷术发源于北宋时期,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唐朝发明的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作为中国出现的最早的印刷形式,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公元868年印刷的《金刚经》(现藏大英博物馆)。
雕版印刷之所以被称为印刷史上的“活化石”,是它凝聚着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几种优秀的中国传统工艺,最终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工艺,也为后来的活字印刷术和世界现代印刷术开创了先河。
雕版印刷首先需要在一块厚而且平滑的木板上,粘贴上抄写字迹工整的书稿,选择薄而近乎透明的玉扣纸正面和木板相贴合,雕刻工人再用刻刀把版面没有自己的部分削掉,凸起的字体就是印刷的正文部分了。
挑选出一块需要印刷的雕版,然后用棕刷在雕版上涂墨,再轻轻的覆上玉扣纸,用棕刷反复擦拭加压,玉扣纸上会慢慢浮现清晰的字迹。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印刷技术的兴起,雕版印刷逐渐的退出历史舞台,但是作为印刷术的活化石,它不该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不该在若干年后被人遗忘甚至不再记得它存在过。扬州作为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是中国国内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艺的城市,并在2009年雕版印数正式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一种民族遗产而且即将濒临消失的传统技艺——雕版印刷技艺在扬州传承和发扬着,雕版印刷也成为了扬州一张响亮的历史名片。
『柒』 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时间是﹖
唐朝发明雕版印刷术,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
早期印刷活动主要在民间进行,多用于印刷神像、经咒、发愿文以及历书等。1966年在西安市西郊西安柴油机械厂发现雕版梵文陀罗尼经咒单页,刻印于 704—751年之间,为目前所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现收藏在英国伦敦博物馆的唐咸通九年(868)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的《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
此件由7张纸粘成一卷,全长488厘米,每张纸高76.3厘米,宽30.5厘米,卷首刻印佛像,下面刻有全部经文。这卷印品雕刻精美,刀法纯熟,图文浑朴凝重,印刷的墨色也浓厚匀称,清晰鲜明,刊刻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7)发明雕版印刷术扩展阅读
工作原理:
雕版印刷的过程是这样的:将书稿的写样写好后,使有字的一面贴在板上,即可刻字,刻工用不同形式的刻刀将木版上的反体字墨迹刻成凸起的阳文,同时将木版上其余空白部分剔除,使之凹陷。
板面所刻出的字约凸出版面1~2毫米。用热水冲洗雕好的板,洗去木屑等,刻板过程就完成了。印刷时,用圆柱形平底刷蘸墨汁,均匀刷于板面上,再小心把纸覆盖在板面上,用刷子轻轻刷纸,纸上便印出文字或图画的正像。
将纸从印板上揭起,阴干,印制过程就完成了。一个印工一天可印1500~2000张,一块印板可连印万次。刻板的过程有点象刻印章的过程,只不过刻的字多了。
『捌』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哪个朝代
大约在抄公元7世纪前期,袭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术在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诞生了。雕版印刷需要先在纸上按所需规格书写文字,然后反贴在刨光的木板上,再根据文字刻出阳文反体字,这样雕版就做成了。接着在版上涂墨,铺纸,用棕刷刷印,然后将纸揭起,就成为印品。雕刻版面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材料,但雕版完成后一经开印,就显示出效率高、印刷量大的优越性。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实物是在敦煌发现的印刷于公元868年的唐代雕版印刷《金刚经》,印制工艺非常精美。
『玖』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者是谁
雕版印刷术最早的存世的印刷品是一唐代《金刚经》
泥活字雕刻印刷术也就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毕升。
但是要问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者,历史课上没学唉,帮不了你。
『拾』 雕版印刷术是谁发明的
印刷术的发明
自从有了纸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读书的人多起来了,对书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了。
晋朝初年,官府有书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南北朝时候,梁元帝在江陵有书籍七万多卷、隋朝嘉则殿中藏书有三十七万卷,这是我国古代国家图书馆最高的藏书记录。
除了官府藏书,私人藏书也越来越多。比如晋朝郭太,有书五千卷;张华搬家的时候,单是搬运书籍,就用了三十辆车子。
印刷术发明以前,只有官府和郭太、张华那样的富人才能有这么多的藏书,一般人要得到一两本书也很不容易,因为那时的书都是手抄本。要抄这么多的手抄本,得花费多少人力呀!这种情况如果不改变,怎么能够满足社会上的需要呢?
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项科学发明,只要社会上迫切需要它,同时又有产生它的物质条件,那么,它就会很诀出现的。雕版印刷术的出现就是这样。
在雕版印刷术出现以前,社会上已经广泛应用印章和拓碑。
印章有阳文和阴文两种,阳文刻的字是凸出来的,阴文刻的字是凹进去的。“如果使用阳文印章,印到纸上就是白底黑字,非常醒目。但是印章一般比较小,印出来的字数毕竟有限。
刻碑一般用阴文,拓出来的是黑底白字,不够醒目。而且拓碑的过程比较复杂,用来印制书籍也不方便。但是,拓碑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那就是石碑面积比较大,一次可以拓印许多字。
如果截长补短,把拓碑和印章的各自特点结合起来呢?情况当然就不一样了。
我国劳动人民在拓碑和印章这两种方法的启发下,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的方法是这样的: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印书的时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着,用自纸复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净的刷子在纸背上轻轻刷一下,把纸拿下来,一页书就印好了。一页一页印好以后,装订成册,一本书也就成功了。这种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称它为“雕版印刷”。
我国的雕版印刷是在什么时候发明的呢?对这个问题,历史学家还没有统一的意见,但多数人认为是在唐朝时候发明的。
在隋末唐初,由于大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文化事业也跟着繁荣起来,客观上产生雕版印刷的迫切需要。
根据明朝时候邵经邦《弘简录》一书的记载: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收集封建社会中妇女典型人物的故 事。编写了一木叫《女则》的书。贞观十年土长孙皇后死了,宫中有人把这本书送到唐太宗那里。唐太宗看到之后,下令用雕版印刷把它印出来。
贞观十年是公元六三六年。《女则》的印行年代可能就是这一年,也可能稍后一些。这是我国文献资料中提到的最早的刻本。从这个资料来分析。可能当时民间已经开始用雕版印刷来印行书籍了,所以唐太宗才想到把《女则》印出来。雕版印刷发明的年代,一定要比《女则》出版的年代更早。
到了九世纪的时候,我国用雕版印刷来印书已经相当普遍了。
唐朝时候,有个杰出的诗人叫白居易。他把自己写的诗编成了一部诗集——《白氏长庆集》长庆四年十二月十日(公元八二五年一月二日),白居易的朋友元稹给《白氏长庆集》写了一篇序文,序文中说:当时人们白居易的诗“缮写模勒”,在街上贩卖,到处都是这样。
从前人们把刻石称为“模勒”,到了唐代,也就把雕版称为”模勒“了。这里的“模勒”两字就是雕版印刷的意思。
《旧唐书》还有这样一条记载,大和九年(公元八三五年)十二月,唐文宗下令各地,不得私自雕版印刷历书。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根据另外一些古书的记载情况是这样:当时剑南、两川和淮南道的人民。都用雕版印刷历书,在街上出卖。每年,管历法的司天台还没有奏请颁发新历,老百姓印的新历却已到处都是了。颁布历法是封建帝王的特权,东川节度使冯宿为了维护朝廷的威信,就奏请禁止私人出版历书。历书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非常需要,一道命令怎么禁得了呢?虽然唐文宗下了这道命令,民间刻印的历书仍旧到处风行。就是在同一个地区,民间印刷历书的也不止一家。
黄巢起义的时候,唐僖宗慌慌张张逃到了四川。皇帝也逃跑了,当然没有人来管理禁印历书的事了。因此,江东地方的人民就自己编印了历书出卖。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八八一年),有两个人印的历书,在月大月小上差了一天,发生了争执。一个地方官知道了,就说:“大家都是同行做生意,相差一天半天又有什么关系呢?”历书怎么可以差一天呢?那个地方官的说法真叫人笑掉了牙。这件事情却告诉我们,单是江东地方,就起码有两家以上印刷历书。
当时跟着唐僖宗逃到四川的柳毗在他的《家训》的序里也说,他在成都的书店里看到好多关于阴阳、杂记、占梦等方面的书籍。这些书大多是雕版印刷的。可见当时成都的印刷业比较发达,不但印历书,还印其他各种书籍了。
唐朝刻印的书籍,现在保存下来只有一部咸通九年刻印的《金刚经》。 咸通九年是公元八六八年,离开现在已经一千多年了。这一千多年前的印刷品,是怎样保存下来的呢?这里还有一段故事。
甘肃省墩煌东南有坐鸣沙山,早在晋朝的时候,有一些佛教徒在这里开了山洞,雕刻佛像,建筑寺庙。山洞不断增加,佛像也跟着增多,人们就把这里称为“千佛洞”。一九零零年,有一个王道士在修理洞窟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密闭的暗室,打开一看,里面堆满了一捆捆纸卷,其中有相当多的纸卷是唐代抄写的书籍,还有一卷是唐代刻印的《金刚经》。
这部《金刚经》长约一丈六尺,高约一尺,是由七个印张粘连而成的卷子。卷首有一幅画,上面画着释迦牟尼对他的弟子说法的神话故事,神态生动,后面是《金刚经》的全文。卷未有一行文字,说明是咸通九年刻印的。
这本书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雕板印刷书籍。图画也是雕刻在一块整版上的,也许是世界上最早的版画。
到了五代时候,有个封建官僚叫冯道。他在短短的五个朝代中做过四个朝代的大官,是个卑鄙无耻的家伙。他看到江苏、四川等地人民贩卖的印本书籍,各种各样都有,单单没有儒家经典,就在后唐长兴三年向皇帝建议雕版印刷儒家经典。
当时共印九种经书,经历了四个朝代,直到后周广顺三年,先后花了二十二年的时间,才全部刻成。
因为这次刻书影响比较大,后来竟有人认为印刷术是五代时候冯道发明的,这当然是错误的。
到了宋朝时侯,印刷业更加发达起来,全国各地到处都刻书。北宋初年,成都印《大藏经》,刻板十三万块;北宋政府的中央教育机构——国子监,印经史方面的书籍,刻板十多万块。从这两个数字,可以看出当时印刷业规模之大。宋朝雕板印刷的书籍,现在知道的就有七百多种,而且字体整齐朴素,美观大方,后来一直为我国人民所诊视。
宋朝的雕版印刷,一般多用木板刻字,但也有人用铜板雕刻。上海博物馆收藏有北宋“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刷广告所用的铜版,可见当时也掌握了雕刻铜版的技术。
说起印制书籍,雕版印刷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一种书,只雕一回木板,就可以印很多部,比用手写不知要快多少倍了。
可是用这种方法,印一种书就得雕一回木板,费的人工仍旧很多,无法迅速地、大量地印刷书籍,有些书字数很多,常常要雕好多年才能雕好,万一这部书印了一次不再重印,那未,雕得好好的木板就完全没用了。
有什么办法改进呢?
到了十一世纪中叶(宋仁宗庆历年间),我国有个发明家叫毕升,终于发明了一种更进步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术,把我国的印刷技术大大提高了一步。
毕升用胶泥做成一个一个四方长柱体,一面刻上单字,再用火烧硬,这就是一个一个的活字。印书的时候,先予备好一块铁板,铁板上面放上松香和蜡之类的东西,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密密地排满活字,满一铁框为一版,再用火在铁板底下烤,使松香和蜡等熔化。另外用一块平板在排好的活字上面压一压,把字压平,一块活字版就排好了。它同雕版一样,只要在字上涂墨,就可以印刷了。
为了提高效率,他准备了两块铁板,组织两个人同时工作,一块板印刷,另一块板排字;等第一块板印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铁板互相交替着用,印得很快。
毕升把每个单字都刻好几个;常用字刻二十多个碰到没有予备的冷僻生字,就临时雕刻,用火一烧就成了,非常方便。印过以后,把铁板再放在火上烧热,使松香和蜡等熔化,把活字拆下来,下一次还能使用。
这就是最早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这种胶泥活字,称为泥活字,毕升发明的印书方法二和今天的比起来,虽然很原始,但是活字印刷术的三个主要步骤一制造活字、排版和印刷,都已经具备。所以,毕升在印刷方面的贡献是非常了不起的。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沈括在他所著的《梦溪笔谈》里,专门记载了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以后,朝鲜人民又开始用泥活字等方法印书,后来又采用木活字印书。到了十三世纪,他们首先发明用铜活字印书。我国使用铜活字印书比朝鲜稍晚。朝鲜人民还创造了铅活字、铁活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