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龙骨水车是谁发明的
在我国的江南的一些地方,至今还在使用着一种木制的灌溉工具——龙骨水车,它的最初发明者不是近代人,更不是现代人,而是古代的一位杰出的机械发明家——马钧。
2. 水车是谁发明的
民间最早的汲水用具该是“桔槔”.《庄子.外篇.天地篇》中,载子贡南游,反途路过汉阴时专,看到一个老丈人属辛苦的抱瓮汲水灌溉,事倍而工半,于是告诉老翁一种省力的器具,名曰之『槔』.它的制作方式是:『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掣水若抽,数如沃汤.』也就是用一条横木支在木架上,一端挂着汲水的木桶,一端挂着重物,像杠杆似的,可以节省汲水的力量.从抱瓮灌地到桔槔汲水初步利用器械,可以说是水车发明的先躯.
水车的另一个作用水车发展 水车发展第一阶段
中国正式记载中的水车,则大约到东汉时才产生.东汉末年灵帝时,命毕岚造“翻车”,已有轮轴槽板等基本装置.又有一说三国时魏人马均也有翻车的制造(《三国志.魏志》卷二九杜 传裴松之注).不论翻车究竟首创于何人之手,总之,从东汉到三国翻车正式的产生,可以视为中国水车成立的第一阶段.相传是鲁班发明的.
3. 求翻车与筒车的发明时间与发展演变,谢谢
筒车最初发明于隋朝 .
亦称“水转筒车”,是唐代出现的一种提水工具.一种以内水流作动力,取水灌容田的工具.其原理为:在水流很急的岸旁打下两个硬桩,制一大轮,将大轮的轴搁在桩叉上.大轮上半部高出堤岸,下半部浸在水里,可自由转动.大轮轮辐外受水板上斜系有一个个竹筒,岸旁凑近轮上水筒的位置,设有水槽.当大轮受水板受急流冲激,轮子转动,水筒中灌满水,转过轮顶时,筒口向下倾斜,水恰好倒入水槽,并沿水槽流向田间.此种筒车日夜不停车水浇地,不用人畜之力,功效高,约产生于隋唐时代.
翻车最初发明于汉代.
汉代,出现了一种新式的提水工具——翻车.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毕岚发明了翻车,“翻车设机车以引水”.翻车的工作原理是:其上、下链轮,一主动,一从动,绕在轮上的翻板就是传动链,这个翻板兼做提水的工作件,一面带动翻车转动,一面把水提上来.长期以来,翻车成为我国农村中应用最广、最为重要的一种提水机械.马钧对翻车进行了改进,制造了新式翻车,结构精巧,能连续不断地提水,效率大大提高.这种新式翻车也较省力,儿童都能转动.以后,这种翻车发展为龙骨水车,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4. 中国古代那个人发明了水车
中国正式记载中的水车,则大约到东汉时才产生。东汉末年灵帝时,命毕岚回造“翻车”,已有轮轴槽板等基答本装置。又有一说三国时魏人马均也有“翻车”的制造(见《三国志.魏志》卷二九杜 传裴松之注)。不论“翻车“究竟首创于何人之手,总之,从东汉到三国”翻车“正式的产生。
5. 谁发明龙骨水车
马钧虽然有许多杰出的发明创造,却始终也未能受到封建统治者们的重视,反而常常受到阻挠和蔑视,才能也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对此,马钧的好友傅玄曾慨叹说:马先生的巧,虽古时的公输般、墨翟,近时的张平子(张衡)也比不过,但公输般、墨翟为时所用,有益于世;平子虽任侍郎,马先生虽为给事中,但都没有做工官,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用人不能尽其才,实在太可惜了。尽管如此,马钧并没有过多计较,而是在完成了指南车的制造之后,便又开始了一个造福于子孙后代的构思,即要发明一种新的灌溉机构——龙骨水车。
离马钧在洛阳的住处不远的地方,有一片坡地,由于地势较高,无法引水灌溉,一直荒芜着。马钧觉得,如果能解决灌溉问题,则将是一片好菜地。由此,又萌发了他要发明新的灌溉机具的想法,并开始了对以往的灌溉工具的研究。
我国在东汉以前的主要提水灌溉工具是桔槔和辘轳。桔槔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应用,实际上它是一种利用杠杆原理的提水装置。它是在井旁支一个木架,在木架上安装一根结实的木杆,木架将木杆分成短端和长端,短端系着木桶,长端坠个石块。当桶向上提水的时候,由于杠杆和坠石的作用,便比较省力了。辘轳则是利用轮轴原理制成的一种提水灌溉工具,它特别适用于深水井。但无论是桔槔还是辘轳,都不能连续灌溉,且效率也很低。马钧在研究了原有灌溉器具的基础上认为,只有使提水工具连续动作才能提高灌溉效率。为此,他开始了新的设计和试验。经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终于制造了一种新的灌溉器械——龙骨水车,完成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一项发明。
龙骨水车又叫翻车、踏车或水车。其构造是这样的:用木板作一个长约6.6米、宽约1.32~2.31米、高约0.33米的木槽,在木槽的一端安装一个比较大的带齿轮轴,轴的两端安装可以踏动的踏板。在木槽的另一端安装一个比较小的齿轮轴。在两个齿轮轴之间安装上木链条(即所谓龙骨),木链条上栓上串板。这样,在灌溉农田的时候,就把木槽的安有小齿轮轴的一端放入池塘或河中,人只要踏动大齿轮轴上的踏板,就可以使串板在槽里运动,刮水而上,实现了将水从低处提升到高处的目的,并且可以“更出更入”,循环不息,能连续不断地提水。龙骨水车比原来的提水工具效率提高近百倍。特别是由于它的结构轻便灵巧,妇女儿童都能踏转,所以很受欢迎,并迅速得到推广应用。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提水工具。
一千多年来,马钧发明的龙骨水车,一直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灌溉工具,在我国的农村被广泛的应用着。甚至在今天,江南的一些地方仍在使用着。
马钧的一生虽有过许多的发明创造,但一直未受到当时的统治者、官府的重视。然而,他的发明却受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后人敬仰他,称颂他为“天下至巧”。马钧已作为“巧思绝世”的机械发明家永远载入史册。
6. 筒车是谁发明的
筒车发明于隋而来胜于源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唐陈廷章在《水轮赋》示意图曰:“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虽破浪于川湄,善行无迹;既斡流于波面,终夜有声。”把它安装在有流水的河边上,因为挖有地槽,被引入地槽的急流推动木叶轮不停转动,将地槽里的水通过竹筒提升到高处,倒入天槽流进农田中。这种靠水力自动的古老筒车,在家乡郁郁葱葱的山简、溪流间构成了一幅幅远古的田园春色图,为中国古代人民杰出发明。
7. 水车是谁发明的
水车又称孔明车,是我国最古老的农业灌溉工具,是先人们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创造回出来的答高超劳动技艺,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相传为汉灵帝时华岚造出雏形,经三国时孔明改造完善后在蜀国推广使用,隋唐时广泛用于农业灌溉,至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
采纳哦
8. 龙骨水车是谁发明的
在我国的江南的一些地方,至今还在使用着一种木制的灌溉工具——龙骨水车,它的最专初发明者不是属近代人,更不是现代人,而是古代的一位杰出的机械发明家——马钧。由于他改进了织绫机,发明了龙骨水车,制造了指南车、抛石机、“水转百戏”等精巧的机械装置,在历史上曾获得了“巧思绝世”的机械发明家的美称。
9. 古代的筒车和翻车分别是什么时期发明的
筒车在春秋时期就已发明。庄周《南华经》记载的汉阴抱翁老人耻用的桔槔,即是竖于井边的提水器械。随着社会的发展,提水工具的使用越来越被重视。
翻车在东汉时有宦官毕岚发明,毕岚所创造的翻车,虽未直接运用于农业生产,但“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用翻车洒水于南北郊路,来节省百姓洒水的费用),故对于国计民生也是有一定贡献的。
(9)水转筒车是谁发明的扩展阅读:
筒车立轮周围斜装若干小竹筒(或小木筒)。下部水筒在塘中装水后随轮转至上部,自动泻水入木槽灌溉田地。筒车由水力驱动。
还有一种高转筒车,有两个立轮,上下各竖一轮,下轮的一半没在水中。当上轮转动时,水筒盛水自下随着木槽向上,将水泻入上轮,空筒随轮转下盛水。筒车是一种利用水力自动提水的工具,也有用畜力转动的。简车在黄河中下游一带较多。
翻车车身以木板作漕为水道,槽中设行道板,环以龙骨板叶作刮水器,两头装大、小轮轴。利用人力、畜力或风力带动龙骨板将水刮入车槽,水沿车槽提升至高处而流入田间。在近代水泵发明之前,它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提水工具之一,对于灌溉农田、发展农业生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0. 介绍水排翻车耧车筒车的发明朝代,是用来干嘛的历史题,
耧车
在战国时期就有了播种机械。我国古代的耧车,就是现代播种机的始祖,因播种幅宽不一,行数不同,汉武帝的时候,赵过在一脚耧和二脚耧的基础山,创造发明了能同时播种三行的三脚耧。一人在前面牵牛拉着耧车,一人在后面手扶耧车播种,一天就能播种一顷地,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汉武帝曾经下令在全国范围里推广这种先进的播种机,还改进了其他耕耘工具,加以提倡代田法,对当时农业生产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筒车。
唐朝时的一种提水工具,其水轮用木或竹制成,直立于河边,底部浸入水中,受水流冲击而转动。轮周系有竹制或木制的盛水筒,筒在水中盛水后,随轮转至上方,水自动倾入特备的槽内,流入农田。这种农具历史悠久,唐刘禹锡《机汲记》中已有记载。我国甘肃、宁夏一带所用的筒车,轮径有达20米以上的。当地称为“天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水轮泵大量使用后,筒车已逐渐被淘汰。这种工具的最大特点是靠水的冲力来作为动力,完全不需用人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继续向前发展。
翻车
中国一种古老的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又称龙骨水车。据《后汉书》记载,最初为东汉毕岚所发明。三国时马钧又加以改进,使结构更加轻巧,效率更高,从而扩大了使用范围。翻车是使用人力转动轮轴提水的,小型的用手摇,称为拔车;大型的用脚踏,称为踏车。翻车结构除车架外,主要是一具20尺×1尺×0、7尺的木板槽,槽中架设行道板一条,长度比槽板两端各短一尺,用以安装大小木轮。行道板是由刮板逐节用木梢子连接起来,犹如龙的骨架,由人力驱动上端的大小轮轴带动刮板,将水刮到木槽上端,连续不断地流入田间。后来又发展成为牛转翻车以及水转翻车和车转翻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