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减柱法创造

减柱法创造

发布时间:2021-07-24 08:18:26

① 中国古建筑工学中的“减柱”开始于什么朝代

减柱造
古代建筑柱网平面中减掉部分金柱的做法。出现于11世纪后,辽金时庙宇建筑常用此种做法,可使室内空间宽敞,明以后少用。紫禁城内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等尚保留此种做法。

② 古代建筑的下水道是怎么排列的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一.旧石器时期1. 文化背景: 上古传说—有巢氏 、燧人氏 、伏羲 、神农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 产生 具有多根系、多元性 “中国”、“华夏”、“朝代”2.穴居、巢居
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
1. 仰韶文化 ——仰韶村、半坡村
2. 龙山文化 :面积变小、出现套间式半穴居
3. 河姆渡文化 :干阑式建筑 、榫卯构造
4. 细石器文化 :神庙与祭坛
第二节 奴隶社会建筑
一、 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
1、 文化背景
禅让----传子不传贤
图腾崇拜—祖先崇拜
夏铸九鼎——青铜时代
2、 科学技术
有规则的使用土地、天文历法
整理河道、防洪、挖沟溉渠
3、 建筑状况
国家机器、修筑宫室台榭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1.历史背景
2. 建筑状况:
• 宫殿—居住、厚葬—等级制
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
• 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
茅茨土阶
• 艺术特征——线的艺术
整齐方正、院落式布局
二、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1. 历史文化背景:
• 世代重农—走向封建制
• 重礼,分封诸侯——宗法秩序,等级制
2.建筑状况:
• 城市——“镐京”
• 最早的四合院——山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3.建筑技术:
• 湖北圻春干阑式建筑
• 斗的形象出现
• 瓦、排水管道的出现
第二节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一、 东周(前770——前476为春秋,475——前280为战国)
秦、楚、齐、燕、赵、魏、韩
1.历史文化背景:
田地私有制、诸侯国争战
天子失学、百家争鸣
先秦理性精神——伦理理性的社会
色彩寓意:
“礼楹,天子丹,诸侯黑,大夫苍
2.建筑状况:
• 城市建设高潮:齐临淄、楚鄢郢
赵邯郸、魏大梁
• 高台建筑、大型工程:七国竞筑长城
西门豹引漳水溉邺
李冰父子都江堰
• 木构技术:榫卯构造,墓棺
《考工记》西周齐国官书
公输班——鲁班
3.建筑特征:
防御性、礼制、线的艺术:(北)理性对称
(南)楚汉浪漫主义,绚烂、神仙世界
二、秦(前221——前207)
1. 阿房宫:上压天宫,下压黎庶
2. 修长城、驰道
3.临潼秦始皇陵:气势庞大、
平面舒展、轴线对称
三、汉(前206——公元220年)
1.艺术风格:
交融——开阔而奔放、自然拙朴、圆润、气魄恢弘
2.建筑状况:
• <1>长安城(相当于公元前4世纪罗马城2、5倍).
• <2>单体建筑:
• 明堂辟雍、洛阳白马寺
• 园林——蓬莱三岛模式
• 阙——“观”。
3. 技术成熟:
<1>木构形式:穿斗式、抬梁式
<2>屋顶丰富,出现歇山
<3>拱券式、叠涩式艺术风格:
三、三国、晋、南北朝(公元220—589
1. 历史文化背景:
战争、迁徙、分裂、割据——“魏晋玄学”
人的自觉——艺术形式表现人本身
2. 对建筑的影响:
• 薄葬、园林
• 佛教建筑盛行——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石窟,新疆克孜尔——最早的石窟
甘肃麦积山
敦煌莫高窟
大同云岗
洛阳龙门
太原天龙山
第三节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一、隋、唐、五代

1.文化背景:儒的理性 + 道的内在精神
文士风度 + 佛教释的影响
互存互补——开朗、生机勃勃
文化的交流:鉴真东渡、引进胡床
形式、结构、材料充分结合
2.建筑群的发展:夯土台——以山为陵
加强总体规划——“三朝五门”
唐长安——严整、有序“万国和 ”
寺庙——佛光寺大殿、南禅寺大殿、小雁塔
3.建筑技术:
<1> 河北赵县安济桥
• 四个敞肩券,减少1/5自重,减少水压
• 铁件加固——连接28道拱、加契子
• 28道并列券—券上加伏石、两边大中间小
• 造型:平缓舒展,轻盈流畅
<2>木构——大面积、大体量
<3>都料匠 宇文恺
五代:完美——停滞——定型
<4>砖木混合结构——灵隐寺双石塔、虎丘塔
栖霞山舍利塔、广东光孝寺铁塔
二、宋、辽、金
历史背景:10世纪(北宋+辽)12世纪(金+南宋)
赵匡胤——“艺祖” 、赵佶
1.建筑理论:李诫《营造法式》
模数化、定型化、等级制、成就和局限
2.群体结合:城市,东京汴梁—《清明上河图》
水城苏州 ——“平江图”
宋三大名楼
河北正定隆兴寺
3.建筑艺术趣味:
• 隽永、秀丽、优雅 1、园林 2、装饰
• 辽代承唐风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北京天宁寺塔
河北蓟县独乐寺
• 金代为辽宋之结合,秀美纤细、色彩华丽
山西县崇福寺弥陀殿
山西佛光寺文殊殿
大同上下华严寺、大同善化寺、净土寺小木作
第五节 封建社会晚期建筑

一、元代
1.历史背景:
蒙古帝国——游猎生活——圈地
农业、工商业停滞
2.木构架:大胆、草率、简约
• 减柱法、移柱法
• 外檐大额作,内檐去斗拱,柱梁直接交接
• 采用天然大弯木
二、明代
1.历史背景:
朱元璋国策——恢复唐宋风格
2.建筑技术:
<1> 木构——注重整体性和规范性:
• 沿用元代柱梁交接,建筑结构整体性加强
• 官方建筑中看不到减柱造,平面布局整齐
<2>民间建筑水平提高——延续南宋建筑风格
《鲁班营造正式》——总结江浙一带经验
<3>砖普遍运用于地面建筑
长城、北京故宫史皇城(现档案馆)
明洪武年间南京灵谷寺无梁殿(砖拱)
琉璃:大同九龙壁、南京报恩寺琉璃塔
山西洪洞县广胜寺飞虹塔
空斗砖墙
3.建筑群的成熟:
园林——《园冶》
十三陵、南京明孝陵
4.建筑艺术风格:
平直,无侧脚——比较呆板。
唐:8/1000升起 10/1000侧脚——舒展、稳重
商品发展——“通俗小说”
艺术“世俗化”——苏式彩画
三、清代

文化背景:怀柔政策——对外宽容:联姻
对内高压,“文治武功”
1.建筑群:
• 住宅类型丰富
• 皇家园林:颐和园、避暑山庄、圆明园
• 藏传佛教建筑发展——拉萨布达拉宫
承德外八庙
• 各地建文庙、贡院、学院
2.建筑技术:
<1>雍正年间官书《工部工程做法》
以斗口为基础单位
强调等级制走向极端
<2>算房、样房:专门从事设计、施工、预算的人
雷发达“样式雷”:开始用模型“烫样”
<3>斗拱退化成为装饰
小结:
1. 中国古代建筑的各时代特质
原始社会 浪漫时期
夏商周 理性时期
秦汉 浪漫时期 高潮
三国、两晋南北朝理性时期
隋唐、五代、宋 浪漫时期 高潮
元明清 理性时期 高潮
<1>浪漫—理性—浪漫—理性…看似一种循环,又并非一种简单的循环——循环上升的过程
<2>三个高潮,文化成果的量大、规模大。其前都是一段多元化时期,但发展脉络始终一元化
<3>渐变、互补——在动态中发展
2. 中国古代建筑的地区差异
3. 纯金文化与合金文化

新石器时期(约公元前8000~前2000) 此期建筑基本可分南北两大系。南方潮湿地区从巢居发展为架空的干栏,已发现的最早遗迹为7000年前的余姚河姆渡遗址中的兼用榫卯和绑扎的干栏式建筑。黄河中下游黄土地区的房屋由半地穴居址发展为地上的木骨泥墙圆形房子和方形房子,如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所见的居址。随后又发展成郑州大河村遗址的那种两坡顶多间横排房子(见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建筑)。

商周时期(约前21世纪~前221) 传说中的夏代的建筑遗址尚在探索中。已发现的此期最早建筑是偃师二里头遗址的早商建筑。为在湿陷性黄土地上建大屋而不致沉陷,此时建筑上已大量应用夯土技术,二里头遗址1号宫殿即有近2万平方米的夯土台基。二里头的两座宫殿址都是主殿居中,四周用回廊或夯土围墙围成庭院,南面开门。商代中期的黄陂盘龙城遗址有大量夯土城墙和殿基。据这两个遗址所示,此期较大的建筑主体用木骨泥墙为承重墙,四周或前后檐另在夯土基中栽植檐柱,建一圈回廊或前后檐廊。在商代后期的藁城台西遗址的较小的建筑中,还出现了土坯砌的承重山墙。商代已出现了城墙,偃师尸乡沟商城、郑州商城和黄陂盘龙城等的城墙均用夯土筑成。城市布局已初具雏型。西周都城中的宫殿情况不明,但周原遗址中的凤雏早周房址已是两进的四合院,并有明确的南北中轴线,房屋主体用包有木柱的夯土或垛泥墙为承重墙,内柱沿面阔方向成列,进深方向则不成列,说明当时是以檩架为主梁架。西周已出现板瓦、筒瓦,屋顶局部用瓦。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建筑台基以草泥制土坯砌筑,周原遗址西周中期已出现了面积达280平方米、最大面阔5.6米、全部瓦屋顶的大型木框架房屋,夯土墙只起保持稳定和围墙作用。至此,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木构架、采取封闭式有中轴线的院落式布局这两个主要特点已初步形成。但直到隋以前,仍有大量建筑是夯土承重墙的土木混合结构。

春秋时,各国兴建了大量城市和宫室。宫室都属台榭式建筑,以阶梯形夯土台为核心,倚台逐层建木构房屋,借助土台,以聚合在一起的单层房屋形成类似多层大型建筑的外观,以满足统治者的侈欲和防卫要求。侯马晋城遗址中的牛村古城可能是晋都新田遗址,城内有每边宽52米的夯土台,就是巨大的台榭。凤翔雍城遗址出土的用于室内装饰的青铜表明此时建筑已很精美。此后的战国时出现了更多的城邑、宫室。战国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二城,大城又称郭,是居民区,其内为封闭的闾里和集中的市;小城是宫城,建有大量的台榭。战国时出现的《考工记·匠人》提出了若干王都和城邑的规划原则,对后代颇有影响。此时屋面已大量使用青瓦覆盖,晚期开始出现陶制的栏杆和排水管等。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前221~公元581) 秦统一全国,仿建六国宫殿于咸阳北坂,建朝宫、信宫于渭河之南。现存阿房宫前殿址和骊山陵的规模和气势都远过于战国时代,咸阳秦宫殿遗址发现有大量瓦当、花砖、石雕和青铜构件。秦代在修建长城、驰道等工程上也有巨大成就。

西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个高峰。首都长安包秦代旧宫而建,城内陆续起造宫殿,但均不居中。各宫前都建巨大的阙,主殿仍盛行台榭式。王莽时又在南郊建明堂及九庙,也是台榭。长安居住区有一百六十闾里,有九市做商业区。城周围有七个陵,各陵建陵邑,迁富豪及前朝官吏居住,近似现代的卫星城。西汉地方城市及建筑都很兴盛,并有计划地在边远地区建回字形平面的屯垦城市和移民区。

东汉定都洛阳,有南北两宫。大量东汉壁画、画像石、陶屋、石祠等反映了不同类型的东汉建筑形象:北方及四川等地建筑多用台梁式构架,间或用承重的土墙;南方则用穿斗架,斗栱已成为大型建筑挑檐常用的构件。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常用的抬梁、 穿逗、密梁平顶3种基本构架形式此时已经成型。西汉中后期至东汉砖石拱券结构日益发达,用于墓室、下水道,除并列纵联的砖砌筒壳外,还有穹窿顶和双曲扁壳。画像石中还画有拱桥。但现存汉代遗物只有石阙、石祠和崖墓。

三国时代建筑是东汉的继续,最值得注意的成就是204年改建的曹魏邺城。全城面积6.5平方公里,平面矩形,由一条东西干道分为南北两部。北部除东北一角为贵族区外,均为宫室苑囿,主殿居全城南北中轴线上。南部为衙署和居住区,中间有南北干道直抵宫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轮廓方正、分区明确、有中轴线的都城。

西晋出现短暂统一后,随即陷入长达300年的混乱和分裂局面。各政权先后建有雄侈的都城宫室,最著名的是南朝的建康和北魏的洛阳、北齐的邺城南城。北魏洛阳宫城位于汉魏洛阳城北半部,衙署分列宫前大道的两侧,城外有方正的外郭,建有320个里坊,开隋唐长安城之先河。北魏时并出现琉璃瓦。此时期最值得注意者是大量的佛寺、塔、石窟。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寺庙逐渐采取中国宫殿官署的院落式布置,塔也与木构楼阁结合起来,仅早期石窟尚有某些中亚地区的特征,但也很快和中国特点结合起来。寺庙中最著名的是北魏洛阳永宁寺,内有九级木塔,高四十余丈,可能是历史上最高的木构建筑。现存北朝实物仅有石窟窟廊及嵩岳寺塔等少量砖石建筑,南朝则只存陵墓石刻。

隋至宋时期(581~1279) 隋朝为时虽仅37年,却进行了大量的建设。隋立国次年建新都大兴(唐代改称长安),其面积为84平方公里,是人类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前所建的最巨大的城市。城内有108坊和两个市,纵横排列,形成方格网街道。宫城在中轴线北端,其南为皇城,集中衙署于内。它是总结北魏洛阳及北齐邺城南城经验而建的,集中衙署于皇城则是它首创的(见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这座城一年即建成。一方面显示出夯土墙壁木构架房屋可以就地取材、预制安装,施工迅速的优点,同时也表现出组织施工上的卓越能力。隋的另一著名工程是开凿大运河。河全长2000余公里,其中80%是在6年内完成的。著名的赵州安济桥建于隋代,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史载隋代建汾阳宫和明堂等重要工程时已有设计图纸和模型。

由于房屋采用木构架,随之出现了另一些重要特点:①外观分3级。木构架需防潮、防雨水淋濯,故每座建筑下有高出地面的台基,上有出檐较大的屋顶,外观明显分为台基、屋身、 屋顶3部。屋顶又有硬山、悬山、歇山、庑殿、 攒尖等不同形式。 ②屋面凹曲,屋角上翘。抬梁式屋架自南北朝以来采用调节每层梁下矮柱高度的方法造成凹曲屋面,以利采光和排水。同时,四面坡的屋顶在角脊下要加一条角梁,角梁高度一般为椽径的三倍,在椽与角梁相并处,为使其上皮相平,就要在这部分椽下加三角形木条,逐渐垫高,这就出现屋檐在屋角处翘起的现象。③使用斗栱。为了增加屋檐挑出宽度以防雨,至迟汉代已出现从柱身逐层挑出横木以承托屋檐的斗栱。唐宋时,斗栱置于柱头之上,与梁和柱头枋交织在一起,外挑屋檐,内承梁尾,成为构架不可分的一部分。这时的斗栱较大,一般二柱之间用一至二朵。明清时斗栱简化成纯装饰物,尺寸缩小,二柱之间一般用四至六朵。斗栱为中国木构建筑体系中所独创,多用在大型木构建筑中。④模数制设计方法。这一特点至迟在唐代已形成,宋代成为定制。其方法是把常用为栱枋的构件——“材”分为八等,根据所建房屋的性质和规模选用,建筑的面宽、进深和构件断面都规定为材高的一定倍数。明清时改为以栱的宽度——“斗口”为基本模数。这种方法可以简化设计,甚至不需制图即可预制构件和大量兴建。⑤油饰彩画。木构架需在外表涂油漆防腐。因而施彩画便成为木建筑外观的重要特点。至迟在春秋时,已出现建筑彩画。明清以来,北方盛行柱及门窗用赭红而檐下用青绿的彩画,南方则多通刷黑色或深栗色。

院落式的布置 中国古代建筑除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外,大都是院落式布置。主要建筑物都在纵轴线上,次要建筑左右对称地位于其前方两侧,以回廊或围墙围出矩形庭院。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基本的组合单元,较大建筑群组可在纵轴线上串连若干院落,每院称一“进”;更大的还可在主轴之侧加次要轴线一至数条,每条称为一“路”。各种不同规模的住宅、宫殿、衙署、寺观等就是这样组成的。院落中的建筑外侧封闭,门窗开向庭院,这样可减轻外部的噪音。庭院是交通的枢纽,又可视为露天的敞厅。中国古代建筑的单体形式较简单,所用屋顶形式又受到等级制度的严格限制,所以主要靠重重院落中建筑的不同组合与庭院空间的变化取得不同的艺术效果。它一般不是一览无遗,而是在行进中层层展开,逐步引向高潮。北京明清紫禁城宫殿是现存最宏伟、变化最丰富的院落组合杰作。

城市规划 中国至迟在商代已出现城,在西周初和春秋、战国时都曾大量营建城市,形成根据政治、军事、经济需要,按一定规划分级建城的传统。现存最早的按政治需要建都的规划是战国时撰辑的《考工记·匠人》,对不同等级的城的大小、高度、宫室、宗祀、市朝的位置和居民区的规模都有规定。以后历代都城多在不同程度上比附其制。首都和重要府、州在城内另建宫城或衙城,城内居民区自战国至唐均实行闾里制(亦称里坊制)。里坊为矩形,四周有坊墙,每面设一坊门,实行宵禁。坊内又被小街分为若干块,庭院式住宅列于其中。城内商业集中于市,按行业排列,围以市墙,四面开市门,中心有楼。坊、市实际是城中的小城,矩形的坊纵横排列,形成城市的垂直交叉的街道网,与宫城、衙城组成一个整体,唐长安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北宋后拆除坊墙,民居区由原坊内小街发展成横列的巷(胡同),商业沿城市大街布置,一直沿续至清代。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是较典型的代表。自三国邺城以后,无论里坊制或是街巷制,凡按规划修建或改建过的城市,大多平面规整,街巷方正,有一条中轴线,从现存明清北京城及大量州县城中均可见其概貌。

自然山水式的园林布置 中国有悠久的造园传统,而以兼供游赏、居住之用的城市山林型宅旁园最具特色。这种园林南北朝以后渐盛,宋以后受山水画和诗词的影响而日趋精巧,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其特点是崇尚自然,又不简单地摹拟自然,而是追求中国山水画和诗词的意境,以略带写意的手法,创造更能概括自然山水之美之精髓的景物。宅旁园多是人造景物,故叠山掘池技术有突出的成就,在方丈之地能现出深山穷谷、绝壁危矶的效果。园景中山水花树与厅榭亭馆并重,建筑密度颇大,多随宜曲折布置,较少采用对称手法。至于大型园林和皇家苑囿,因多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常常划分成若干景区,在统一规划下分群组安排建筑。作为观景处所和点景,以尽力抒发自然风景之美为主,造景次之,与宅园手法有不同处,但崇尚自然山水之美则是一致的

③ 中国乡土建筑赏析的几个问题

粉墙黛瓦、简朴清雅的乡土建筑承载着中国千百年的历史记忆。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乡土建筑面临年久失修、濒临坍塌、荒弃甚至消失的境地。保护它们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

专家呼吁全社会

关注乡土建筑

4月中旬在江苏无锡举办的以“乡土建筑保护”为主题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来自海内外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呼吁加强保护力度,倡导全社会关注乡土建筑,重视对乡土建筑和它所体现的地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会议通过了国内首部关于乡土建筑保护的纲领性文件《中国乡土建筑保护——无锡倡议》。

乡土建筑是指散落于村镇中、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除了一般的居民住宅外,还包括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祠堂、商铺、作坊、桥梁等建筑。乡土建筑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直接表达民族、地域的个性特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介绍,分散在广大农村地区的乡土建筑,总体保护形势严峻,不及时加以引导,将随时面临着被拆、迁、整、改等严重威胁。

乡土建筑保护

面临四大挑战

与会专家认为,中国的乡土建筑保护,目前面临着四大挑战:

一是保护意识薄弱。一些地方误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新村建设运动,存在简单的城市化倾向。有的甚至擅自在古村落内迁建、复建或兴建人造景观,致使一些乡土建筑原有的历史风貌格局被肢解破坏,造成乡村、民族、地域特色的丧失。

二是乡土建筑数量庞大,全国目前尚无准确统计数字。这些建筑大都分布在偏远乡村,信息闭塞,一些不法文物贩子便趁机大肆收购、走私。

三是维修费用高,许多乡土建筑的维修费用甚至高于新建建筑。按照现行政策,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不能补贴私人产权的文物,不少有重要价值的乡土建筑无法得到及时的维修保护。

四是政策法律滞后。已有的《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不能完全适应保护需要,一些地方性法规也有明显的局限性。

将纳入新农村

建设总体规划

作为世界遗产委员会的缔约国,中国越来越重视乡土建筑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地位。单霁翔介绍,国家文物局为了倡导乡土建筑保护,今明两年中国申遗的4个项目,两个是乡土建筑,分别是开平碉楼和福建土楼。在最近一次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乡土建筑的比例也比往届大大增加。

单霁翔介绍,今后中国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乡土建筑保护工作:将乡土建筑保护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将乡土建筑普查纳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点,对具有重要价值的乡土建筑,有关部门要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将乡土建筑资源丰富、保存较好的村镇公布为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对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乡土建筑,应在原地妥善保护,不能拆旧建新;引导部分居民逐步迁移到新区,合理疏减古村落和乡土建筑内的人口。

此外,建立中国古迹遗址保护乡土建筑专业委员会,并加强与国际相关组织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拓宽保护资金投入渠道,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乡土建筑的保护维修
回答者: my『kiss』 - 秀才 三级 4-24 16:16
看看这些对你是否有帮助~~~~~~~

中国古代建筑简介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 ,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该体系至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7个时期。直至20世纪,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而且传播、影响到其他国家。
特点 从构造的角度,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可以归纳为7项:①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②保持构架制原则。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载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载。③创造斗栱结构形式。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栱,本是立柱和横梁间的过渡构件,还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网之间或柱网与屋顶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④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身、屋顶3部分组成:下面是由砖石砌筑的阶基,承托着整座房屋;立在阶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额作骨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结构屋架造成的屋顶,屋面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线,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盖着青灰瓦或琉璃瓦。单体建筑的平面通常都是长方形,在有特殊用途的情况下,也采取方形、八角形、圆形等;而园林中观赏用的建筑,则可以采取扇形、 字形、套环形等平面。屋顶有庑殿顶、歇山顶、卷棚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形式,每种形式又有单檐、重檐之分,进而又可组合成更多的形式。⑤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其原则是内向含蓄,多层次,力求均衡对称。除特定的建筑物如城楼、钟鼓楼等外,单体建筑很少露出全部轮廓。每一个建筑组群少则有一个庭院,多则有几个或几十个庭院,组合多样,层次丰富,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的不足。平面布局取左右对称的原则,房屋在四周,中心为庭院。组合形式均根据中轴线发展。唯有园林的平面布局,采用自由变化的原则。⑥灵活安排空间布局。室内间隔采用槅扇、门、罩、屏等便于安装、拆卸的活动构筑物,能任意划分,随时改变。庭院是与室内空间相互为用的统一体,又为建筑创造小自然环境准备条件,可栽培树木花卉,可叠山辟池,可搭凉棚花架,有的还建有走廊,作为室内和室外空间过渡,以增添生活情趣。⑦运用色彩装饰手段。木结构建筑的梁柱框架,需要在木材表面施加油漆等防腐措施,由此发展成中国特有的建筑油饰、彩画。常用青、绿、朱等矿物颜料绘成色彩绚丽的图案,增加建筑物的美感。以木材构成的装修构件,加上着色的浮雕装饰的平棊贴花和用木条拼镶成各种菱花格子,是实用兼装饰的杰作。北魏以后出现的五彩缤纷的琉璃屋顶、牌坊、照壁等,使建筑灿烂多彩、晶莹辉煌。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可以概括为5个方面:①很少真正的建筑学理论。建筑学作为一个学科出现是近代的事情。指导建筑发展的是抽象的哲学理论、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和具体的政治制度。②儒家传统的礼制思想是指导建筑创作的主要思想,而以玄学、风水堪舆之说作为补充。③充满了中国人现实主义的处世态度。具体表现为不求建筑物长久存在,而以满足现实的功能需求为出发点。建筑形式的标准化通用化,使用一种结构类型的建筑物可以适应多种使用功能的需求。④标准化的建筑个体要通过建筑空间的组合来表达个性,建筑群体的布置是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处处反映着时间和空间结合的理性思维方式和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⑤以象征主义手法表现特定的主题。在园林中表现意境,在宗教建筑中表现世界观,在宫殿建筑中表现政治制度。一些装饰构件与小品,甚至单体建筑,都成为一种包含了固定意义的象征符号。
类型 中国古代建筑按功能分为以下7个大类:①居住建筑。是人类最早创造的建筑,主要有穴居和干栏两种形式。距今7400~67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如甘肃秦安县大地湾中的建筑均为半地穴式,即从地面向下挖掘一定深度的竖穴,平面作圆形、椭圆形或方形,面积很小。距今4900~39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地面起建的房屋多起来,原始社会的穴居,正逐步朝着宫室式住宅形式演化。宫室式住宅的代表类型是合院。陕西岐山县凤雏村早周建筑遗址是所知最早的完整合院。在北京老城区中轴线东西两侧保留有大量平房,最典型的四合院多集中在这里。干栏式建筑的最早遗迹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5300年前。楼面离地约和人等高,其下圈养牲畜,楼面上周围有栏杆,围着平台和房屋。现存干栏建筑比古代大为减小,集中分布在云南、海南的少数民族地区。②城市公共建筑。主要包括城墙、城楼与城门,还有钟楼和鼓楼。城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材料以夯土为主。三国至南北朝出现在夯土城外包砌砖壁的作法。明代,重要城池大多用砖石包砌。城门是重点防御部位。门道深一般在20米左右,最深达80米。唐代边城中出现瓮城,明代在瓮城上创建箭楼,北京内城正阳门城楼及箭楼、城东南角楼是明代优秀作品。钟、鼓楼是古代城市中专司报时的公共建筑。宋代有专建高楼安置钟、鼓的记载。明代在北京城中轴线北端建鼓楼和钟楼,其下部是砖砌的墩台,上为木构或砖石的层楼。③宫殿建筑。宫殿专指帝王举行仪式、办理政务与居住之所。宫殿建筑集中当时国内的财力和物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建造而成。已知最早的宫殿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它建于公元前1500年前的商代。明清北京故宫是中国宫殿建筑最后的、也是最成熟的典型。城平面为矩形,东西宽753米,南北深961米,墙开四门,建门楼,四隅建角楼。它将各种建筑艺术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调动一切建筑语言来表达主题思想,取得了难以超越的成就。④礼制与祠祀建筑。人们举行祭祀、纪念活动的建筑,凡是由“礼制”要求产生、并被纳入官方祀典的,称为礼制建筑;凡是民间的、主要以人为祭祀对象的,称为祠祀建筑。礼制和祠祀建筑大略分为4类:祭祀天地社稷、日月星辰、名山大川的坛、庙;从君王到士庶崇奉祖先或宗教祖的庙、祠;举办行礼乐、宣教化的特殊政教文化仪式的明堂、辟雍;为统治阶级所推崇、为人民所纪念的名人专庙、专祠。北京天坛是古代坛庙建筑中最重要的遗存 ,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⑤陵墓建筑。是专供安葬并祭祀死者而使用的建筑。由地下和地上两大部分组成。地下部分用以安葬死者及其遗物、代用品、殉葬品。地上部分专供生人举行祭祀和安放死者神主之用。大致说,汉代以后,帝王墓葬称陵,臣庶称墓。陕西临潼县秦始皇陵,是中国第一座帝陵。明北京昌平十三陵是一个规划完整、气魄宏大的陵墓群。⑥佛教建筑。是信徒供奉佛像、佛骨,进行佛事佛学活动并居住的处所,有寺院、塔和石窟三大类型。中国民间建佛寺,始自东汉末。最初的寺院是廊院式布局,其中心建塔,或建佛殿,或塔、殿并建。佛塔按结构材料可分为石塔、砖塔、木塔、铁塔、陶塔等,按结构造型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石窟是在河畔山崖上开凿的佛寺,渊源于印度,约在公元3世纪左右传布到中国,其形制大致有塔庙窟、佛殿窟、僧房窟和大像窟四大类。中国石窟的重要遗存,有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⑦园林和园林建筑。中国传统园林是具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功能的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形体环境,其构成的主要元素有山、水、花木和建筑。它是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反映着传统哲学、美学、文学、绘画、建筑、园艺等多门类科学艺术和工程技术的成就。按隶属关系,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和风景名胜四大类。其中现存最著代表性的园林有苏州网师园、拙政园、留园,扬州个园,无锡寄畅园,北京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中国传统建筑的功能类型,除上述7类外,还有军事建筑、商业建筑,以及桥梁等公共交通设施,坊表等建筑小品。其中长城经历了2000余年历史 ,延袤万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河北赵县安济桥(赵州桥)建于7世纪初的隋代,是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单拱石桥,比西方出现同类结构要早700年左右。所有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卓越成就。

1、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
1)开成时期:原始社会—汉代;特点:中国木结构建筑技术已日渐完善。人们掌握了夯土技术,烧制了砖瓦,建造了石建筑。
2)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特点:砖瓦的产量、质量及木构架技术都有所提高。大量兴建佛教建筑。
3)成熟时期:隋唐时期;特点:砖的应用更加广泛,琉璃的烧制更加进步,建筑构件的比例逐步趋向定型化。
4)大转变时期:宋朝;特点:宋朝建筑的规格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
5)发展时期:元朝;特点:兴建大量藏传佛教寺庙及伊斯兰教礼拜寺。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艺术影响到全国。
6)高峰时期:明清时期;特点:砖的生产大量增加,琉璃瓦的数量及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官式建筑已经高度标准化、定型化。
2、现存古代木结构建筑代表及特点。
1)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的部分建筑:建成于唐代;特点: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棂窗,风格庄重朴实。
2)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福建泉州清净寺、河北正定隆兴寺、浙江宁波保国寺:建成于宋代;特点:屋顶的坡度增大,出檐不如前代深远,重要建筑门窗多采用菱花隔扇,建筑风格渐趋柔和。
3)天津蓟县的独乐寺、山西大同的善化寺和华严寺:建成于辽;特点:接近于唐代风格,创造了“减柱法”。
4)山西芮城永乐宫、洪洞广胜寺:建成于元代;特点:普遍使用“减柱法”,梁架结构又有了新的创造,许多构件多用自然弯材稍加砍削而成。
5)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建于明清时期;特点:出檐较浅,斗拱比例缩小,“减柱法”除小型建筑外,在重要建筑中已不采用。
3、三本建筑文献;
宋朝的《营造法式》、明朝的《园冶》、清工部《工程做法》。
4、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及基本构件;
台基:普通台基、较高级台基、更高级台基、最高级台基;作用:承托建筑物,防潮防腐,弥补中国古代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传的欠缺。
屋身:木头圆柱、开间、梁、斗拱;
屋顶: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
5、彩画的分类、特点及等级;
和玺彩画:中间的画面由各种不同的龙或凤的图案组成,间补以花卉图案。沥粉贴金。等级最高。
旋子彩画:画面用痢化形式的涡卷瓣旋花,有时也可画龙凤。等级次于和玺彩画。
苏式彩画:画面为山水、人物故事、花鸟虫鱼等。等级低于前两种。
6、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建筑材料:木材。
2)结构方式:框架式结构: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
3)空间布局:灵活。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
4)单体建筑构件:标准化。模数制。
5)平面布局:内向含蓄,多层次,均衡对称。
6)创造斗拱结构形式
7)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7、中国古代声调规划的类型:
市里制:以隋唐长安城为例,区划整齐,其平面呈长方形,宫城置于郭城北部正中,北连禁苑,南接皇城。宫城皇城以外为里坊区。并设东西二市。
街巷制:北宋后拆除坊墙,居民区由原坊内小街发展成横列的巷(胡同),商业沿城市大街布置。
8、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1)按照一定的制度进行和设计,这些制度对隋唐以后都城的规划布局产生很大影响。
2)重视城市的选址:依山榜水。
3)以方格网街道系统为主,区划整齐。从战国到北宋初年,实行市里制度。北宋中期以后,采用街巷制。
4)采用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宫室、坛庙等重要建筑皆位于中轴线上。
5)重视水源的利用和城市的绿化,引水入城,种植花木。
9、古长城建筑:
秦长城:起迄地点:临洮——辽东;
汉长城:起迄地点:莆昌海(即今罗布泊)——辽东;
明长城:起迄地点:嘉峪关——鸭绿江;
结构:城墙、敌台、烽堠、营堡;
重要段落:北京八达岭长城、洒北金山岭长城;
重要关隘: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
10、宫殿建筑的起源与沿革:
先秦:特点:以门道、前堂、后室为中轴、东西配置厢房的封闭性院落;
著名宫殿: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陕西岐山凤雏宫殿遗址;
秦汉:特点:大宫中套有小宫,而小宫在大宫中各成一区,未央宫的前殿成狭长形,殿内两侧有处理政务的东西厢;
著名宫殿: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
三国、两晋南北朝:特点:在大朝太极殿左右建有处理日常政务的东西堂;
隋唐:特点:依据轴线与左右对称的规划原则,并附会了《周礼》的三朝制度;
著名宫殿:太极宫、大明宫;
宋:特点:在城南面中央的丹凤门前设御街,街的两侧建有御廊;
著名宫殿:北宋东京城宫殿;
元:特点:继承唐宋的宫殿传统,保持了游牧生活习俗及喇嘛教建筑、西亚建筑的风格;
著名宫殿:元大都宫殿;
11、明清宫殿的布局与陈设;
1)布局:
A、中轴对称: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面的建筑低小简单。
B、左祖右社:a、左祖: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帝王用来祭祀祖先。
b、右社: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帝王用来祭祀土地神、粮食神。
C、前朝后寝:a、前朝: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
b、后寝:帝王与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
2)宫外陈设:
A、华表:皇家建筑的特殊标志。
B、石狮:雄狮爪下为球,雌师爪下为幼狮,前者象征统一寰宇,后者象征子孙绵延。
C、日昝:古代用来测时。
D、嘉量:古代的标准量器。象征国家统一和强盛。
E、吉祥缸:置于宫殿前盛满清水以防火灾的水缸。
F、鼎式香炉:用来燃檀香和松枝。
G、铜龟铜鹤:象征长寿。
12、古代著名坛庙建筑;
太庙,位于北京天安门左侧,专供帝王祭祀祖先。
社稷坛,位于天安门右侧,专供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
天坛,位于北京东南郊,每年冬至日皇帝在此祭天。
地坛,位于北京北郊,每年夏至日皇帝在此祭地。
日坛,位于北京东郊,专供帝王祭日。
月坛,位于北京西郊,专供帝王祭月。
文庙:全国规模最大、时代最早的是山东曲阜孔庙。
武庙: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是山西运城解州的关帝庙。
宗祠:安徽绩溪县龙川胡氏宗祠和广州市陈家祠堂。
13、我国古代著名陵墓建筑: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临潼县;特点: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墓。
汉茂陵:位于陕西兴平县;特点:西汉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唐乾陵:位于陕西乾县;特点:唐代十八陵中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区;特点:长陵以其宏伟的地面建筑而闻名于世,已发掘地下宫殿的是定陵;
北宋陵:位于河南巩义市;特点:结构完整,为研究宋代陵墓制度才石刻艺术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清东陵:位于河北遵化;特点:其平面布置沿袭了明代诸陵的旧制,只是在坟丘上部增设了月牙城。
清西陵:位于河北易县;特点:清西陵与清东陵同。
14、封土的沿革:
1)方上:
特点:在地宫之上用黄土层层夯筑而成;
著名陵墓:秦始皇陵、汉茂陵;
2) 以山为陵:特点:利用天然山体;
著名陵墓:唐乾陵;
3) 宝城宝顶:特点:在地宫上砌筑高大的砖城,城内填土,砖城即宝城,城中的土高出城墙成一圆顶,称宝顶;
著名陵墓: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
15、陵园建筑:
1)祭祀建筑区:用途:供祭祀之用;
建筑物:凌恩殿、配殿、廊庑、祭坛等;
2)神道:用途:通向祭殿和宝城的导引大道;
建筑物:石兽、石人;
3)护陵监:用途:专门保护和管理陵园;
建筑物:衙署、市衙、住宅等;
16、墓室结构:
土穴墓:墓穴形式简单。
木椁墓:用木材筑成,形同大木箱,椁内分成数格,正中放棺,两旁和上下围绕着几个方格,称之为厢,用来安放随葬品。
黄肠题凑:用柏木枋堆成的框形结构。黄肠指柏木黄心,题凑指木头皆皆向内。北京大葆台汉墓一号墓为黄肠题凑的成熟形式。
砖石墓:采用砖石砌筑而成。从汉代到清代,砖石墓一直在不断发展。
17、随葬品;
1)原始社会:
A、早期:陶器、石器、骨器。
B、晚期:出现贫富分化。有的墓随葬精美的玉器及象牙器等。
2)阶级社会:
A、贫富分化悬殊。
B、商周时期:青铜器、玉石器等。人殉。
C、战国时期:俑。
D、汉朝:陶质明器,包括仓、灶、井、磨、楼阁等模型和猪、狗、鸡等模型。
E、魏晋南北朝:陶瓷器皿、陶制模型、陶俑和镇墓兽。
F、隋唐五代时期:陶俑。
G、宋——明清:实用物品和珍宝,包括陶瓷器、金银器和玉器

④ 建筑中“减柱法”在哪个朝代首次出现

最早是宋代,这也是一些教授专家对一些送到建筑断代的重要依据
中国建筑,到了宋辽之际,减少部分内柱以增加建筑室内空间,这种方法称为减柱法,又叫减柱造。
最有代表的故宫的三大殿之一的保和殿。
望采纳,O(∩_∩)O~

⑤ 建筑中,什么是减柱法

首先按照模数建立相应的柱网
然后根据结构计算 减少多余的柱
(比如说 某根梁长度10米 只要两端的柱子即可承力,中间的柱子可以取消)

⑥ “减柱法”是哪个朝代建筑的结构特点

元代。
首先按照模数建立相应的柱网
然后根据结构计算 减少多余的柱
(比如说 某根梁长度10米 只要两端的柱子即可承力,中间的柱子可以取消)

⑦ 古建筑中的减柱法是怎么减的

建筑最外侧靠近屋檐的一排称为檐柱,四角的柱子称为角柱;檐柱以内凡不在屋脊位置的都是金柱,

屋脊正下方的一排称中柱,其中在山墙内直通屋脊的叫山柱。传统的木构建筑中四根柱子围成的空间单位称为“间”;

计算建筑面积时用正面的“面阔”来表示长度,侧面的“进深”表示宽度。

从平面图上看古代木构建筑几乎都具有左右对称的柱网结构。建筑最外侧靠近屋檐的一排称为檐柱,

四角的柱子称为角柱;檐柱以内凡不在屋脊位置的都是金柱,屋脊正下方的一排称中柱,其中在山墙内直通屋脊的叫山柱。

如果建筑前或前后出廊时檐柱也可称廊柱,那么门窗所在的就是金柱位置。例如老北京的四合院有一种门叫“金柱大门”,

即门板是设在金柱位置。

在保证左右平面对称的情况下有时建筑会减去或移动部分内柱,以获得更开阔的空间,

这种手法被称为减柱法或移柱法,常见于宗教建筑。如上图中就减去中柱两根。

⑧ 减柱法是一种什么方法

减柱法:又叫减柱造,是我国的一种建筑方法,到了宋辽之际,逐渐形成减少部分内柱以增加建筑室内空间,这种方法称为减柱法,最有代表的故宫的保和殿。

⑨ 减柱法创造于哪个时期

辽代

⑩ 中国古代建筑工学中的“减柱法”创造于什么时期

“减柱法”又称“移柱法”,中国建筑,到了宋辽之际,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减柱法)以增加建筑室内空间。这种移动内柱的建筑方法称之为移柱法。

阅读全文

与减柱法创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侵权著作权案件审理指南上海 浏览:145
马鞍山陆建双 浏览:853
北京东灵通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浏览:6
海南证券从业资格证书领取 浏览:846
成果有男票吗 浏览:828
知识产权法04任务0001答案 浏览:691
马鞍山519日停电通知 浏览:977
马鞍山金鹰营业时间 浏览:91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 浏览:714
贵州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29
买家投诉发票 浏览:251
普通护照的期限 浏览:766
发明文言文 浏览:523
国培线下专题研修成果 浏览:577
马鞍山苏丛勇 浏览:109
人民的名义侵权问题 浏览:53
全椒到马鞍山汽车时刻表 浏览:899
logo可用字体版权 浏览:861
马鞍山中豪 浏览:929
tefl证书在哪里考 浏览: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