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三:材料二:贝多芬完成《英雄交响曲》的创作时,底稿上写有“题献给拿破仑”的字样,他认为拿破仑是革命
② 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
贝多芬A大调第七号交响曲 (德语:Beethovens 7. Sinfonie in A-Dur,作品号第九十二)始作于1811年。当时贝多芬正在波希米亚温泉小镇特普利采休养度假。作品完成于1812年,并且题名献给弗利斯伯爵莫里茨(Count Moritz von Fries)。
此作品1813年12月8日于维也纳的一场给Hanau战役所受伤士兵们的慈善音乐会首演,并且由贝多芬亲自指挥、Louis Spohr担任小提琴首席。首演的反应良好,并被要求再演奏一次第二乐章。在同一场的演出中,另一首贝多芬的作品威灵顿的胜利也受到广大的成功。
第七号交响曲共有四个乐章:
* I. 少许延续—活板(Poco sostenuto — Vivace)
* II. 小快板(Allegretto)
* III. 急板(Presto)
* IV. 辉煌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
演奏全曲大约是34分钟。
第一乐章开始是慢速的序曲(就像第一号、第二号、第四号交响曲),之后进入了奏鸣曲的形式,以及跳舞般的轻快节奏。
第二乐章,A小调,是慢速乐章,虽然速度标式是稍快(Allegretto)(可说成快一点点)但跟其它三乐章比较起来是算慢的。此乐章是非常受欢迎的,且在首演时被要求再演一次。就跟第一乐章一样,节奏以及旋律是很重要的特征。四分音符、两个八分音符和两个四分音符一再出现。
第三乐章是诙谐曲跟三重奏。在此,根据奥地利朝圣者的赞美诗所做的三重奏被反复了一次。[4]这种三重奏ABA形式扩充到ABABA的方式,在这个时期相当常见于贝多芬的其它作品中,例如他的第四号交响曲以及第八号弦乐四重奏。
第四乐章是奏鸣曲的曲式。Donald Francis Tovey在他的Essays in Musical Analysis里说到,这个乐章是“酒神的忿怒”。
此作品因节奏动机的使用而著名。同时在调性的使用上也很微妙,为了使张力明显而使用了A大调、C大调以及F大调。第二乐章是使用A小调并穿插A大调,以及诙谐曲是使用F大调。
华格纳对作品间有生命力的节奏所形成的图画,称为是“舞蹈的升华”。
另一方面,韦伯认为第一乐章在结尾时的丰富低音线说明了贝多芬得确是准备去疯人院;二十世纪的指挥家毕勤也一样严厉地说:“你能为它做什么?就像是一群犛牛在跳。”
也有乐评将其形容为“荒缪、毫无章法”。还有人认为第二乐章是“疯言疯语,半点旋律和和声的踪影都没有,没一刻顺耳。”
李斯特曾将贝多芬的所有交响曲改编成钢琴的独奏版本。
花絮
此作品的最终修订版本是由伯恩斯坦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在1990年8月19日演出。
不少年来,费城交响乐团知晓现任或退任团员死亡时,会在团练时播放第二乐章。
③ 贝多芬的个人背景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3.26),音乐是没有边界的.右边的图片是著名音乐家贝多芬,祖籍是荷兰(亦说是波兰)他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家族是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1792年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后人尊称为“乐圣”。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歌剧《费黛里奥》等等。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德国波恩。父亲是该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碌碌无为、嗜酒如命;母亲是宫廷大厨师的女儿,一个善良温顺的女性,婚后备受生括折磨,在贝多芬17岁时便去世了。贝多芬是7个孩子中的第2个,因长兄夭亡,贝多芬实际上成了长子。她第一次嫁给一个男仆,丧夫后改嫁给贝多芬的父亲。艰辛的生活剥夺了贝多芬上学的权利,他自幼表现出的音乐天赋,使他的父亲产生了要他成为音乐神童的愿望,成为他的摇钱树。他不惜打骂,迫使贝多芬从4岁起就整天没完没了的练习羽管键琴和小提琴。7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的成功,被人们称为第二个莫扎特。此后拜师于风琴师尼福,开始学习作曲。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13岁参加宫廷乐队,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1787年到维也纳开始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1800年,在他首次获得胜利后,一个光明的前途在贝多芬的面前展开。可是三四年来,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的折磨着他,贝多芬发现自己耳朵变聋了。原来,钢琴声的分贝数一般在八十至九十分贝之间,人不能在八十五分贝或更高分贝的噪音环境中停留超过六小时,贝多芬热爱练习钢琴,因此导致耳聋,但是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没有比失聪更可怕的了。因而人们可以在他的早期钢琴奏鸣曲的慢板乐章中理解到这种令人心碎的痛苦。
贝多芬无时不充满着一颗火热的心,可是他的热情是非常不幸的,他总是交替地经历着希望和热情、失望和反抗,这无疑成了他的灵感源泉。1801年,贝多芬爱上了朱列塔•圭恰迪尔,他把《月光奏鸣曲》献给她。但是风骚幼稚自私的奇丽爱太不理解他崇高的灵魂。1803年与伽仑堡伯爵结婚,这是令人绝望的时刻,他曾写下遗书。
1803年他从灰暗中走出来,写出了明朗乐观的《第二交响曲》。之后更多更好的音乐在他的笔下源源不断的涌现。《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还有优美动听、洋溢着欢乐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绚丽多彩的钢琴协奏曲和奏鸣曲。
1823年,贝多芬完成了最后一部巨作《第九交响曲》(合唱)。这部作品创造了他理想中的世界。1826年12月贝多芬患重感冒,导致肺水肿。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原因是肝脏病。在他临终前突然风雪交加,雷声隆隆,似乎连上天也为这位伟大音乐家的去世而哀悼!贝多芬的葬礼非常隆重,有两万多人自动跟随灵柩出殡,遗体葬于圣麦斯公墓,而他的墓旁则是舒伯特的坟墓。终生未婚。
作曲家只在人世间停留了57年,一生完成了一百多部作品。主要作品有交响乐9部;管弦乐几十首(《爱格蒙特序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5首,小提琴协奏曲一首;其他协奏曲5首;钢琴奏鸣曲32首(热情、月光、悲怆、黎明、暴风雨等最为著名);室内乐80首;歌剧1部《弗德里奥》;另有神剧1部;弥撒曲2首等等。
童年
贝多芬的祖父(路得维希·凡·贝多芬)与父亲都是宫廷歌手。在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父亲都喝得大醉,没有对家庭和气过一点,甚至连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都从未过问。起初,善良的祖父还能使这个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过来,他最大的孙子的音乐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还把自己的名字给了他。但是当小贝多芬3岁生日时,祖父就去世了。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不久,一个没什么水平的旅行音乐家法伊弗尔来到这个市镇,被带到贝多芬家里。他和老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个小酒馆里喝酒到半夜,然后回家把小路德维希拖下床开始上课,这一课有时要上到天亮才算完。为了使他看上去象一个神童,父亲谎报了他的年龄,在他八岁时,把他带出去当做六岁的孩子开音乐会。但是天下哪有后天培养出来的神童,尽管费了很多事,老贝多芬始终没有能够把他的儿子造就成另一个年轻的莫扎特。与莫扎特相比,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练功时间是愉快而安静的,有着一个慈爱的父亲和一个被钟爱的姐姐;而贝多芬则不然,虽然他的演奏赢得了家乡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却远未象莫扎特那样引起世人的惊叹。
我行我素
贝多芬不愿做一个客厅里的宠儿,他宁愿在自己的住所,能够随己意进进出出、起床、穿衣和吃东西。他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为房间里的琐事瞎忙。有一次,为了空气流通和看清窗外的景物,他竟特意把窗户砍掉一块。他总是同房东们发生纠葛,总是不断地搬家。每当他处于创作高潮时,他总是把一盆又一盆的水泼到自己头上来使它冷却,直到水浸透到楼下的房间——我们可以想象那房东和其他房客的情绪会怎样!有时他搬家搬得是这样的频繁,以致他甚至不愿操心把钢琴的腿支上,干脆就坐在地板上弹奏它。由于他每次租新房时必须签署一张租契,指明租期,他就往往同时为四个公寓付房租。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他虽然挣了不少钱,可总是没有多少积蓄的原因吧!
失聪
当他真切地感觉到自己的耳朵越来越聋时,他几乎绝望了。人生似乎不值得活下去了: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比听不见他喜欢听而且靠它生活的甜美声音更不幸的事情吗!起初,只有威格勒医生和斯蒂芬.冯.勃罗伊宁等几个老朋友知道他的不幸。他放弃到各王宫去听他如此喜爱的欢快的音乐会,他怕人们注意到他的耳聋,以为一个听不见声音的音乐家是写不出好作品来的。不!他想起他想写的一切音乐,“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也许对他来说,在耳聋的时候创作音乐并没有别的音乐家那么难。在他看来,音乐不仅是用迷人的声音安排各种主题或音型,它也是表现最深刻的思想的一种语言。
欣然忘食
一天,贝多芬来到一家饭馆用餐。点过菜后,他突然来了灵感,便顺手抄起餐桌上的菜谱,在菜谱的背面作起曲来。不一会儿,他就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之中了。侍者看到贝多芬那十分投入的样子,便不敢去打扰他,而打算等一会儿再给他上菜。大约一个小时之后,侍者终于来到贝多芬身边:“先生,上菜吗?”贝多芬如同刚从梦中惊醒一般,立刻掏钱结帐。侍者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先生,您还没吃饭呢!”“不!我确信我已经吃过了。”贝多芬根本听不进侍者的一再解释,他照菜单上的定价付款之后,抓起写满音符的菜谱,冲出了饭馆。
日有进境
晚年的贝多芬有一次听到一位朋友弹奏他的《c小调三十二变奏曲》。听了一会儿,他问道:“这是谁的作品?”“你的。”朋友回答说。“我的?这么笨拙的曲子会是我写的?”然后又补充了一句:“啊,当年的贝多芬简直是个傻瓜!”歌德评论席勒的话,完全适用于贝多芬:“他每星期都在变化,在成长。我每次看到他时,总觉得他的知识、学问和见解比上一次进步了。”有一时期,贝多芬甚至想毁掉他青年时期所作的歌曲《阿黛莱苔》和《降E大调七重奏》(作品20号)。这绝不是偶然的,象贝多芬这样,真可以说是“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了。
令敌手剽窃无门
贝多芬在18岁时(1788年)和波恩的勃劳宁一家交上了朋友,这一家的女儿埃雷奥诺勒(1772-1841)和儿子罗伦茨(1777-1798)跟贝多芬学习钢琴。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波恩去维也纳。由于离别前发生了一场争吵,贝多芬到了维也纳以后有一年没有和埃雷奥诺勒通过信。1793年,他把在维也纳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其中一部分是在波恩写的)题献给了埃雷奥诺勒。这部作品就是以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第一幕中费加罗的咏叹调为主题的小提琴和钢琴变奏曲。1793年11月2日,贝多芬写给埃雷奥诺勒的信里,在谈到尾声中钢琴部分技术艰难的颤音时说:“维也纳有些人在晚上听了我的即兴演奏后,第二天就会把我的风格上有某些特色的东西记录下来,算作他们自己的东西而沾沾自喜。要是我没有看穿他们的这种行径,我是不会写这类曲子的。我知道他们的曲谱很快就要出版,所以我决定先发制人。但我还有另一个理由:我想难倒那些维也纳钢琴家,其中有几个是我的死敌。我要用这个来回敬他们,因为我料到,我的变奏曲将会到处和那些所谓的先生们狭路相逢,使他们显出一副狼狈相。”不久以后,贝多芬在大庭广众之下演奏了这个曲子,显示了他那高超的钢琴技巧。
严谨的作曲态度
门德尔松曾将贝多芬的一份手稿公之于众。在这张稿纸上,有一处改了又改,竟贴上了十二层小纸片。门德尔松将这些小纸片一一揭开,发现最里面的那个音符(即最初的构想)竟然与最外面的那个音符(第十二次改写的)完全一样。想当初,我国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曾为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煞费苦心,也曾设想过几十种方案才最终定稿。正是由于古今中外的杰出艺术家们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精神,才使后人欣赏到如此动人的艺术精品。作曲对于贝多芬而言,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他写作歌剧《费德里奥》时,为其中的一首合唱曲先后拟定过十种开头。人们熟悉的《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题动机,也曾在他的草稿中找到过十几种不同的构想。贝多芬常常揣着笔记本,在散步时也从不忘记将突发的灵感记录下来。这一点又极像我国唐朝诗人李贺。
④ 贝多芬的著名乐曲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帮助
网络知道 > 艺术/文学 > 古典音乐
用户信息
您好:欢喜的药师
魔法学徒 一级 ( 53 )
• 我的提问 • 个人中心
• 我的回答 • 退出
同类热点问题
• 塔蒂尼的〈魔鬼的颤音〉在哪里可以买到?
• 谁帮我找找它的资料->月光曲
• 请问有韩语歌曲(浪漫暖屋)吗?
• ”音乐之父” ”歌曲之王””歌剧大师” ”圆舞曲之王” 分别是?
• 给我推荐几首优美的歌
更多>>
您想在自己的网站上展示
网络“知道”上的问答吗?
来获取免费代码吧!
--------------------------------------------------------------------------------
如要投诉或提出意见建议,请到网络知道投诉吧反馈。
订阅该问题
待解决
贝多芬的著名乐曲
悬赏分:5 - 离问题结束还有 9 天 18 小时
除《月光曲》外。
提问者:yjh814056 - 童生 一级
答复 共 13 条
F小调奏鸣曲
命运
回答者:alex5201984 - 经理 四级 3-12 15:48
--------------------------------------------------------------------------------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很多杰出的音乐作品,主要有 9 首交响乐曲,其中包括《命运交响乐》、《英雄交响乐》和《田园交响乐》等等。而他的钢琴协奏曲则有 32 首,包括《悲惨》和《热情》等。
回答者:05220222 - 高级经理 七级 3-12 15:49
--------------------------------------------------------------------------------
致ALICE
回答者:冰雪残阳 - 秀才 二级 3-12 15:51
--------------------------------------------------------------------------------
(悲怆),(热情),(暴风雨),(黎明),(英雄),(田园),(告别)。
回答者:939603 - 助理 二级 3-12 15:52
--------------------------------------------------------------------------------
个人认为,贝多芬的第六交响(田园)最好听!
四个字---无与伦比
回答者:鬼啸雨 - 童生 一级 3-12 16:03
--------------------------------------------------------------------------------
月光
回答者:星光大盗之主 - 童生 一级 3-13 12:46
--------------------------------------------------------------------------------
《命运》
《第十四章奏鸣曲月光》
回答者:寒絮飘飞 - 童生 一级 3-13 19:57
--------------------------------------------------------------------------------
贝多芬全部资料
一、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的心中充满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烈拥护者。1798年,柏纳多特将军(1763-1844)出任法国驻维也纳大使,贝多芬常到他的家里,并和他周围的人有密切的交往。1802年,贝多芬在柏纳多特的提意下,动手写作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在他的心目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1804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响曲》。正当他准备献给拿破仑时,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到了维也纳。
贝多芬从学生李斯(1784-1838)那里得知这个消息时,怒气冲冲地吼道:“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现在他也要践踏人权,以逞其个人的野心了。他将骑在众人头上,成为一个暴君!”说着,走向桌子,把写给拿破仑的献词撕个粉碎,扔在地板上,不许别人把它拾起来。过了许多日子,贝多芬的气愤才渐渐的平息,并允许把这部作品公之于世。1804年12月,这部交响曲在维也纳罗布科维兹亲王的宫廷里首次演出。1805年4月在维也纳剧院的第一次公开演出,是由贝多芬亲自指挥的,节目单上写着:“一部新的大交响曲,升D大调,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先生作,献给罗布科维兹亲王殿下。”奇怪的是,贝多芬不说是降E大调,而说是升D大调。1806年10月总谱出版时,标题页上印着: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从此,《第三交响曲》就被称为“英雄交响曲”。
二、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的《c小调交响曲》(作品67号)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作《命运交响曲》。《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命运敲门的声音”在1798年所作《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1)第三乐章中就已经出现过,以后又出现于《D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8之3)第三乐章、《热情奏鸣曲》(作品57号)第一乐章、第三《列奥诺拉》序曲(作品72号)、《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74号)等一系列作品中。可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拿破仑一个旧日的卫兵,听了第四乐章开头的主题,禁不住跳起来喊道:“这就是皇上!”柏辽兹把《命运交响曲》中惊心动魄的斗争场景,看作是“奥赛罗听信埃古的谗言,误认黛丝德蒙娜与人私通时的可怕的暴怒。”舒曼认为:“尽管你时常听到这部交响曲,但它对你总是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正象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却总教人感到惊恐一样。”1830年五、六月间,门德尔松在魏玛逗留了两星期,和歌德作最后一次会晤,在钢琴上为他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歌德听了《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后大为激动,他说:“这是壮丽宏伟、 惊心动魄的,简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许多人一起演奏,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命运交响曲》的精髓。
三、《月光曲》的传说
“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名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 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间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交谈。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么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子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连忙说:‘哥哥,你别难过,我只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子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弹起盲姑娘刚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银纱。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象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处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上,一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宁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醒来时,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即兴弹的‘月光曲’记录了下来。”这是我国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里的一篇文章,讲的是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月光曲》的故事。这的确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贝多芬的这个曲子(作品27之2—《#c小调钢琴奏鸣曲》)描写的是海上月光的说法,源出于德国音乐批评家雷尔施塔布(1799-1860)。俄国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1829—1894)非常反对用“月光”来解释这个曲子。他说:“月光在音乐描写里应该是暝想、沉思、安静的,总之,是柔和光明的情绪。《#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从第一个音符到最后一个音符,完全是悲剧性的(用小调来暗示),是布满云彩的天空,是阴郁的情绪。末乐章是狂暴的、热情的,表现的正是和温柔的明月完全相反的东西。只有短短的第二乐章可以说是一瞬间的月光。”在德国,也有人称此曲为“园亭”奏鸣曲。园亭是建筑在树荫下的凉亭,显然这标题对于这首奏鸣曲也同样是不确切的。看来,这首曲子所表现的决不是一幅明净的风景画,而是一种内在的阴郁情绪。《贝多芬传》的作者泰厄(1817-1897)说第一乐章是“少女为生病的父亲祈祷”,这无论如何要比“月光”和“园亭”恰当一些。贝多芬的这首曲子作于1801年,当时他正和朱丽法塔·贵恰尔第(1784-1856)相爱,这个曲子是献给她的。这一年的十一月十六日贝多芬写给韦格勒的信中提到她时还说:“她爱我,我也爱她。”但到1802年初,她已另外爱上了罗伯尔·哈伦堡伯爵,并于1803年和他结了婚。罗曼·罗兰把此曲和贝多芬的失恋联系起来,说“幻想维持得不久,奏鸣曲里的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了。”罗兰把第一乐章解释为忧郁、哀诉和痛哭。俄国音乐学家奥立比舍夫(1794-1858)认为第一乐章是失恋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灭之火”。但1801年正是贝多芬和贵恰尔第热恋的时候,说这个作品是写失恋的痛苦,也许和事实不符。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他在回忆了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 是一出完整的悲剧,第一乐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他在听安东·鲁宾斯坦的演奏时也有类似的印象:“……从远处、远处,好象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c小调奏鸣曲》因“月光”的标题和传说而特别出名。贝多芬有一次说过:“人们常常谈论《#c小调奏鸣曲》,但我曾写过比这更好的东西,象《#F大调奏鸣曲》(作品78号)就是一例。”可见贝多芬自己对《月光曲》是并不十分满意的。
四、热情奏鸣曲
兴德勒有一次向贝多芬问起《d小调奏鸣曲》(作品31之2)和《f小调奏鸣曲》(作品57号)的内容时,贝多芬的回答是:“请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因此前者被称为《暴风雨奏鸣曲》,而后者则由汉堡乐谱出版商克兰茨(1789-1870)加上了《热情奏鸣曲》的标题。(另一说,“热情”的标题是由德国钢琴家、小提琴家、作曲家和指挥家赖内刻(1824-1910)所加,这似乎是没有根据的。)“热情”的标题没有贝多芬的认可,但用于这部英雄豪迈、气势磅礴的作品,是相当恰切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有一次在莫斯科听到俄国作曲家和指挥家多勃洛文(1894-1953)演奏这首奏鸣曲后,说道:“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是绝妙的、前所未有的音乐。我总带着也许是幼稚的夸耀想:人们能够创造怎样的奇迹啊!”1870年10月30日,巴黎在普法战争中已经被普鲁士军队包围三个多月了。设在凡尔赛的普鲁士国王威廉的大本营里,铁血宰相俾斯麦正同法国资产阶级政府首脑梯也尔谈判停战条件。这天晚上,曾任德国驻意大利大使的格台尔,在凡尔寒的一架破旧不堪的钢琴上,为俾斯麦演奏了《热情奏鸣曲》。俾斯麦听了最后一个乐章后说:“这是整个一代人斗争的嚎哭。”他是从一个嗜血成性的野心家立场来领会贝多芬的“热情”的。他曾说过:“要是我能常听这个曲子,我的勇气将不会枯竭”,因为“贝多芬最适合我的神经”。贝多芬在1801年六月二十九日说过:“我的艺术用以改善可怜的人们的命运。”贝多芬如果地下有知,听说他的音乐为俾斯麦利用,他一定是死不暝目的
五、拍节机·友谊·卡农
贝多芬的朋友美尔策尔(1772-1838),以发明和制造机械乐器著称于世。1813年秋,贝多芬为美尔策尔发明的万能琴(即机械乐队)写作了一部战争交响曲,题为《威灵顿的胜利》或《维多利亚之战》,描写同年6月21日英将威灵顿在西班牙北部城市维多利亚大败拿破仑的场景。美尔策尔曾经在温克尔(1776-1826)发明的基础上,创制了今天通用的拍节机。贝多芬首先采用,并按照它每分钟所打的拍数来标明自己作品的速度。贝多芬的助听器,也是1810年左右美尔策尔为他制作的。有一次,贝多芬在送美尔策尔出行时,写了首富于风趣的卡农,来歌颂拍节机的创制者。 这首象征贝多芬和美尔策尔之间友谊的卡农,后来被贝多芬选进了他的第八交响曲(作品93号),成为第二乐章的主题。
六、芭蕾舞台上的第七交响曲
瓦格纳称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作品92号)为“舞蹈的极致”、“最高形式的舞蹈”、“按照理想形式的身体运动的最妙的体现”。据说他曾设想在李斯特的钢琴伴奏下,用舞蹈来表现《第七交响曲》。瓦格纳的理想,后来由俄国舞剧编导马辛实现了。1938年,他把这部交响曲编成了芭蕾舞,用来表现一个寓言式的故事情节——世界的创造和毁灭:第一乐章:创造——在创造精神的指引下,混沌世界变成了植物和动物的有秩序的住所。出现了男人和女人,还有危险的蛇。第二乐章:大地——地球上出现了憎恨和强暴。一群男人和女人哀悼着被谋杀的少年。第三乐章:天空——天空中的神和女神对大地上的骚乱无动于衷,依然尽情欢乐。第四乐章:酒色和毁灭——人们沉湎于酒色。神看见他们恶劣地模仿上界的欢乐,因为愤怒而 用火毁灭了世界。1938年5月,这出舞剧由巴西尔的俄国芭蕾舞团在摩纳哥的蒙特卡洛作了第一次演出。
七、欢乐颂与合唱交响曲
1793年1月,德国诗人席勒的朋友、波恩大学法学教授菲舍尼希写信给席勒夫人夏洛蒂说:“有一位青年……抱着伟大而崇高的志向,要把席勒的《欢乐颂》一节一节地谱成音乐。”这个青年就是贝多芬,当时他住在波恩,只有23岁。贝多芬在1798年和1812年,都曾为《欢乐颂》的音乐起过稿。在1812年写的《欢乐颂》主题,后来用于1814年10月完成的《C大调命名日节庆序曲》(作品115号)。贝多芬在1795年的前后为毕尔格的诗所作的歌曲《互爱》和《合唱交响曲》末乐章中《欢乐颂》的主题,在音调上有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是《欢乐颂》主题的前身。后来贝多芬在1808年的《c小调钢琴合唱幻想曲》(作品80号)中又借用这个曲调作为主题,演唱库夫纳歌颂音乐魅力的诗。《钢琴合唱幻想曲》的合唱部分,是为写作《合唱交响曲》的终曲而作的一次尝试。1824年3月,贝多芬在写给普洛勃斯特的信里说过:“《合唱交响曲》的终曲,是按照《钢琴合唱幻想曲》的格调写的,但规模则远较宏大。”由此可见,贝多芬为《欢乐颂》谱曲的意图,从1793年开始,前后琢磨了30年,才最后在《合唱交响曲》中得以完成。《合唱交响曲》完成于卡尔斯巴德决议后一切自由思想和民主运动都遭到残酷镇压的反动时期。1824年5月在维也纳刻伦特纳托尔戏院初次演出时,听众反映的热烈是空前的。贝多芬出场时,受到听众五次的鼓掌欢呼,以致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但站在乐队中背对着听众的贝多芬什么也听不见,幸而女低音歌手翁格尔牵着他的手转过身,才“看到”了听众的欢呼。从初演所引起的异乎寻常的情绪可以看出,歌唱欢乐,也就是歌唱自由,在当时有着何等深切的现实意义。
贝多芬简介
——伟大的人民音乐家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1770-1827)是维也纳乐派最后一位,也是最伟大的代表人物。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离法国国境不远的小城市--波恩。父亲是个宫廷乐团的男高间歌手,母亲是个厨娘。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
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很早已洞察儿子的音乐天份,为了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四岁即开始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贝多芬十一岁便辍学,专心在家学习音乐。十二岁时,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的助手。十三岁贝多芬已受雇于波恩剧场担任大键琴演奏者,正式成为一名职业音乐家。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贝多芬的正规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
贝多芬的创作构思宽广、形象宏伟、感情深邃、对比鲜明,这使他偏重于采用并扩充奏鸣曲式;同时由于创作的形象丰富多样,运用在各作品中的奏鸣曲式又各有特点。贝多芬的其它管弦乐作品有《小提琴协奏曲》、五部钢琴协奏曲,两首序曲、钢琴乐队、合唱幻想曲、两首小提琴与乐队浪谩曲等。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于同个时代。海顿一生备受凌辱,他虽也偶而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革命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种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而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既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
贝多芬的音乐反映当时人民群众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所以它的音乐总是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直到现在仍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他的九部交响曲在他的全部创作中占有极其独特的地位。这些交响曲可以比作一篇完整的大型交响叙事诗--描写英雄生活的长篇史诗。虽然没有故事情节借以联系起来,但它所揭示的是英雄的生活、活动和思想的各个方面,也即是英雄所面临的一些最重要的生活问题,例如:英雄和他的斗争、英雄和大自然、英雄和他的内心世界、英雄和人民等等。他的九部交响曲是世界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回答者: GrrrPJM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3-13 21:19
--------------------------------------------------------------------------------
悲创,
回答者:574688950 - 童生 一级 3-13 22:02
--------------------------------------------------------------------------------
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接近于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期。这首钢琴曲所以被称为《月光曲》,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了以后说:“听了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荡漾的皎洁月光。”以后,出版商根据这段话,加上了《月光曲》的标题,关于作曲家在月光下即兴演奏的种种传说便流行起来。其实触动贝多芬创作的不是皎洁如水的月光,而是贝多芬与朱丽叶·琪察尔迪第一次恋爱失败后的痛苦心情。朱丽叶是伯爵的女儿,两人真诚相爱,因门第的鸿沟,又迫使两人分手。贝多芬在遭受这一沉重打击之后,把由封建等级制度造成的内心痛苦和强烈悲愤全部倾泻在这首感情激切、炽热的钢琴曲中。
悲怆 田园 英雄 热情
回答者:天使ぁ在人间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14 20:23
--------------------------------------------------------------------------------
下栽的,没水准!!
回答者:49419024 - 试用期 一级 3-15 14:39
--------------------------------------------------------------------------------
交响曲: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
奏鸣曲:月光、悲怆
这是我心中贝多芬最经典的音乐作品。
回答者:我爱姝姝 - 试用期 一级 3-17 15:52
--------------------------------------------------------------------------------
9 首交响乐曲
回答者:┲絔厌の橥へ - 童生 一级 3-17 19:09
--------------------------------------------------------------------------------
我也来回答:
回答即可得2分,回答被采纳则获得悬赏分以及奖励20分。 积分规则
回答字数在10000字以内
参考资料:
如果您的回答是从其他地方引用,请表明出处。
匿名回答
&;2006 Bai
⑤ 如何评价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英雄交响曲》是德国音乐作曲家贝多芬在交响曲创作上的1部非常光辉的作品,它标志着古典主义音乐艺术的1次大变革,成为贝多芬交响曲创作和全部交响曲创作的重要里程碑之1,它完全确立了贝多芬自己的音乐创风格格。这部交响曲全面而广泛地体现出贝多芬的英雄性构思——革命斗争和成功的形象。
罗曼·罗兰的描绘:
“这是1幅庞大的壁画,在这里,英雄的战场扩大到宇宙的边界。而在这神话般的战役中,被砍碎的伟人象洪水前的大晰蜴那样重又长出肩膀;意志的主题生又投入烈火中冶炼,在铁砧上锤打,它裂成碎片,伸张着,扩大着……不可胜数的主题在这漫无边际的田野上汇成1支大军,无穷广阔地扩大开来。洪水的激流,汹涌澎湃,在浪花中到处出现出悲歌之岛,犹如丛丛树尖1般……被打倒的勇士想要爬起来,但他再也没有力气,生命的韵律已中断,仿佛已频临陨灭……我们再也听不到甚么,只有静脉的跳动……突然,命运的呼喊微弱地透出那晃动的紫色雾幔,英雄在号角声中从死亡的深渊站起来。全部乐队跃起欢迎他,由于这是生命的复活……”
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是德国、奥地利古典交响乐中的1篇宏大巨作。它强烈的英雄气质和思想上艺术上剧烈的革新精神震动了当时的维也纳乐坛。在《英雄交响曲》问世之前,没有1位作曲家或1部交响曲作品,表现过这样伟大的题材和范围,含有如此多样而剧烈紧张的内容,而且取得这样强大的戏剧性气力。贝多芬曾说:“我1生酷爱自由,超过1切。”这正是贝多芬能够写出《英雄交响曲》并确立自己创风格格的气力源泉。有人称“贝多芬是伟大的天才”,有人惊呼他的音乐“太古怪”,但贝多芬却坚定地说,1切都“不能阻挡1匹英勇的马继续向前奔驰”!
⑥ 贝多芬都创作了那些名曲
《田园交响曲》、《合唱》、《第九交响曲》、《悲怆》、《月光曲》等。
1、《田园交响曲》
F大调第六交响曲(Symphony No. 6 in F major,Op. 68),又名"田园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并亲自命名为《田园》。
该曲大约完成于1808年,是他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此时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完全失聪,这部作品正表现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是一部体现回忆的作品。
2、《合唱》
d小调第九交响曲(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125 作品第125号),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在1819至1824年间创作的一部大型四乐章交响曲。因其第四乐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后人称之为"合唱交响曲"。
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后来成为该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这部交响曲被公认为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是其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
3、《第九交响曲》
第九交响曲,是由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曲,于1823年的年底完成,1824年5月7日,该曲首演于维也纳凯伦特纳托尔剧院。该曲一共四个乐章,一直以来,该组曲被认为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
4、《悲怆》
"悲怆"的谱子的开始处只记着Grave--重板,音乐中更多的是英雄气概而非"悲怆"。另有柴科夫斯基《"悲怆"(第六)交响曲》。本词条介绍的是贝多芬的作品c小调的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
5、《月光曲》
《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写于1801年。是贝多芬将它献给自己第一位恋人,并欲娶之为妻的桂齐雅蒂女伯爵。然而当时他们已分手,贝多芬也正经受着失恋和耳疾带来巨大的痛苦,曲子便是在这样背景下完成的。
⑦ 英雄交响曲是第几交响曲
第三《英雄》交响曲
第五《命运》交响曲
第六《田园》交响曲
第九《合唱》交响曲
带有标题的就这四部交响曲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 音乐上的才能,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 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 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
贝多芬一生坎坷, 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 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 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 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 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 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生平文件
生平文件
1ww
在欧洲,从中古到近代,一直到古典乐派的大师为止,一部欧洲音乐史,几乎就是一部宗教音乐史。换句话说,从九世纪到伟大的贝多芬开始他的“自由职业者”的艺术生活之间的几百年里,几乎欧洲所有音乐家都是为教会服务的。而贝多芬改变了这一切!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十九世纪以来世界最著名的德国音乐家,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莱茵河畔的波恩城。他家境贫困,有着一个和莫扎特完全相反的童年。当宫廷乐手的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一个象莫扎特式的神童,但因环境不佳未能如愿。母亲是个善良温顺的女性,在贝多芬少年时便去世了。
贝多芬四岁开始学习音乐,十二岁已能自如地演奏,十七岁赴欧洲音乐之部维也纳进修,1787年拜见了他所仰慕的莫扎特。听完他的演奏,莫扎特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从这时起,十七岁的贝多芬挑起了全家的重担。这岂止是挑起了一副重担,分明是挑起了一座山(有六个兄妹需要他挣钱养家)。1792年奥地利作曲家海顿途经波恩会见了贝多芬,看了他的作品,建议他去维也纳深造。同年,贝多芬第二次到维也纳,师从海顿学作曲。由于性格不和,很快两人便分道扬镳。1795年,贝多芬出版了他的第一号作品。此后五年,他陆续出版了不少作品。《第八钢琴奏鸣曲》(即《悲怆奏鸣曲》1799年出版)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1800年以后,贝多芬的创作开始形成个人风格,即由维也纳初期受海顿、莫扎特的影响,渐渐转向一种富有哲理、戏剧性和英雄特质的音乐思想,从而形成新的创作倾向和创作风格。1804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响曲》(即《英雄交响曲》)的创作,这标志着贝多芬的创作道路进入了成熟阶段。这部作品完全奠定了他创作的基本逻辑枣“通过斗争,得到胜利”,“通过艰苦,走向欢乐”。《英雄交响曲》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这一时期他还创作了其它一些重要作品,包括《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即《月光》,1801)、《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即《黎明》,1804)、《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即《热情》,1806)、《D大调小提琴奏鸣曲》(1806)、歌剧《菲德里奥》(1805)、《克罗采小提琴奏鸣曲》(1803)等。1808年他完成了简洁凝练、充满斗争精神和胜利信念的《第五交响曲》(即《命运交响曲》)和纯真质朴、歌颂大自然的《第六交响曲》(即《田园交响曲》)。1810年为剧本《埃格蒙特》、1811年为历史剧《雅典的废墟》配乐。1815年以后,贝多芬的创作一度消沉,抒情风格代替了英雄性的风格,1817~1823年间贝多芬完成了宏伟的,充满着哲理和英雄性的不朽之作《第九交响曲》(即《合唱交响曲》)。它标志着贝多芬已度过了创作的危机期,表明他对胜利的信心,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贝多芬根据自已的经历、体验,认为最优秀的人物定会经受痛苦,并“从痛苦得到欢乐”。他在完全失聪的病痛中所创作的晚期最重要的作品枣《第九交响曲》强烈完美地表达了这种信念。在这部作品中,他唱出了终生向往的资产阶级理想王国的最强音。这一时期的作品,在音乐风格上又有了新的变化,这表明贝多芬是一个永不停息的探索者。正如他所说:“音乐能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贝多芬的晚年是他一生中最悲惨、最痛苦的岁月,处境十分艰难。此间,他仍草拟了《第十交响曲》的一些主题。1826年12月,他从外地回到维也纳,路上受了风寒,从此一病不起,使《第十交响曲》成为绝响。
据说,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临终的一刻,雷雨交加,电光闪闪,贝多芬举起干枯的手臂向天空作最后的奋击。这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全部贯注在他那些不朽的巨作中。贝多芬的逝世在维也纳引起了巨大震动,出殡时有两万多人为他送葬,3月29日下墓时形成了群众性的浪潮。
贝多芬的一生是不平凡的。早年学习音乐是在父亲的暴行下开始的。酗酒的父亲常常深更半夜喝得酩酊大醉从床上把他拖到琴边练习,善良的母亲却无力阻止丈夫的行为。尽管贝多芬有音乐才华,但从小就养成了孤僻、寡言、怕羞的倔强性格。
在维也纳初期,已经成年的贝多芬在恋爱、婚姻上几遭烦恼。他终生未婚,对爱情和婚姻的追求与向往,既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快慰,也带来了烦恼。此外,贝多芬一生中最悲惨的遭遇是耳聋。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耳聋给他带来了无究无尽的痛苦。他甚至绝望,不得不放弃演出,而长期隐居在维也纳的乡村。但是令人惊讶的是,他最杰出的作品几乎都是在他后半生三十年耳聋状态中创作的。
“发自内心,才能进入内心”。贝多芬的晚年无法与人交谈,只好把话写在纸上。当他的不朽之作《第九交响曲》首演时,他连观众的欢呼都听不见。尽管这样,他不仅战胜了疾病的挑战,而且在命运的磨难中,愈加坚强。他经常告诉大家:“运气象一个圆球,它并不总是落在最高尚的人的头上。我要死死扼住命运的咽喉。”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最重要的有:九部交响曲,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五首钢琴协奏曲,一首小提琴协奏曲,一部歌剧和许多管弦乐序曲,大量的戏剧配乐,室内乐作品,两部大型的弥撒曲,二十一套钢琴变奏曲以及一些歌曲等。
贝多芬的交响曲在他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804年间完成的《第三交响曲》,是他交响曲创作的一个大转折。这首交响曲内容、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作品感情奔放,篇幅长,新颖自由。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第一次表现出无比惊人的创造力,他第一次用全新的风格,全面而广泛地体现出他的英雄性构思枣通过斗争,得到胜利。这部交响曲既标志着古典音乐艺术的一次大变革,又是贝多芬交响曲创作和古典交响曲创作的重要里程碑。1806年完成的《第四交响曲》,则是一部充满幻想、愉快、明朗和活力的作品,用浪漫的手法反映了英雄生活的另一个侧面。罗曼·罗兰认为这部作品“保存了贝多芬一生中那些最明朗的日子的香味”。1808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五交响曲》,这是一部与《第三交响曲》相类似的英雄性史诗性的作品。作品的结构非常简练、集中,动机式的“命运”主题贯穿全曲,整部作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它揭示了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这一真理。同年,贝多芬完成的《第六交响曲》是一部“对农村生活的回忆”的田园诗式的作品,表明了英雄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整部作品色彩清新,音乐语言大胆而多姿,主题素材具有生动鲜明的民间特点。1812年完成的《第七交响曲》是一部充满活力、乐观活泼、“舞蹈性”的交响曲,表明他对命运和生活的乐观主义态度。1812年完成的《第八交响曲》是一部富于诗意的、抒情的室内性交响曲。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他的全部作品中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这部经过多年酝酿的作品,经过前后六年的创作,于1823年完成。这是一部宏伟的充满哲理和英雄性的史诗般的巨作,它所体现的仍然是他的“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的思想。在交响曲的最后乐章,他创造性地把(康塔塔)大合唱与交响曲结合起来,并用席勒的诗《欢乐颂》作为歌词,用以歌颂全人类所追求的自由和解放、胜利和欢乐、团结和友爱的共同理想。在乐章的规模上,贝多芬将第一乐章中奏鸣曲式主副部主题用几个主题加以展示,把第三乐章谐谑曲第一部分本身扩大为一个完整的奏鸣曲;在终曲乐章庞大的合唱前面加一段长大的器乐前奏,进而表现其音乐构思的博大精深与思想内涵的巨大容量。
有一次,哈佛音乐辞典编者向德国音乐家哈姆请教,假若洪水来临,挪亚方舟之事重演,而挪亚只能带一本琴谱,应带哪本最合适。哈姆立刻回答:“是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集。”可见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已成为人类宝贵的音乐财富之一。
贝多芬在西方音乐史上是一位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伟大作曲家,其创作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思想。他通过精湛的艺术创作,大大加强了音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并把以海顿、莫扎特为代表的古典乐派推向了新的高峰,并开辟了浪漫主义乐派个性解放的道路。
这个有着卓越音乐天赋,挚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坚强性格的音乐家,是人类艺术史上公认的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
⑧ 贝多芬的作曲有有什么
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交响乐有《英雄》、《命运》、《田园》、《合唱》等,钢琴奏鸣曲有《悲怆》、《月光》、《热情》等,以及歌剧、管弦乐、协奏曲、室内乐等作品。被誉为“音乐上的英雄”。
对了!还有首《土耳其进行曲》,本曲全称为《"土耳其进行曲"主题变奏曲》,这是一首以"土耳其进行曲"为主题而驰名世界的变奏曲。
⑨ 英雄交响曲对拿破仑和贝多芬有何影响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The Symphony No.3 in Eflatmajor,Op.55),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于1804年,作品55号。它的标题是《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原稿上的标题是《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写的。但当时贝多芬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时,愤然撕去标题页,改成了现在的曲名。这首交响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声与节奏新颖自由。他在曲式结构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庄严的葬礼进行曲作为第二乐章,用一首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都是前所未有的。 这部作品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是第一部打破维也纳交响乐模式,完全体现英雄性格的作品。作品贯穿着严肃和欢乐的情绪,始终保持着深沉、真挚的感情,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氛。贝多芬本人曾声称他最喜欢的交响乐就是这部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此乐时常被例举为浪漫乐派的创始作品。
⑩ 贝多芬《英雄交响曲》
“自由”,一直是贝多芬心目中不可颠覆的信念。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受到了“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在法国大革命的前几年就已经逐渐形成了成熟的民主主义思想。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了贝多芬极大的启发,从而奠定了他的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深信人类的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的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他曾在自己的札记中写道:“自由!!!能有什么东西比它更是人们所需要的呢?”“我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在王座面前也不会背弃真理!”“在艺术界里,如同在一切伟大的创造里一样,自由前进就是目标。”这就是贝多芬的创作誓言。而他也正是遵循着这一誓言创作了许多不朽的篇章,从而实现了他“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走向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理想。
贝多芬一生的创作在作曲技术上有许多新发展,例如他扩充了奏鸣曲式结构,加强了它的表现力。他的主题、过渡、副主题都连接得很紧凑,若一气呵成。转调也更自由,打破了过去各乐章之间以及主题与副主题之间的调性关系的陈规,使调性色彩更加丰富。贝多芬以感性来驾驭理性,以内容来牵制形式。但是由于调性过于激进,使得很多人第一次听到他的音乐时都会自然地掩耳。有人形容贝多芬的音乐会使人产生或不安、憎恶、痛苦或激烈的情绪。但这正是他唤起人们灵魂深处永无止境的渴望的方式。也正式浪漫主义的本色。
贝多芬的创作构思广阔,形象宏伟,对比鲜明且感情深邃。他在创作中的独创精神是他人所无法比拟的。正是源于这样的创作风格,他在处理奏鸣曲式的时候,偏重于采用扩充的方式并加以丰富的创作形象。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于同一个时代。海顿的音乐是永远同斗争绝缘的,他的作品具有高度的感性抽象力并对人类生命中的人性体现赋予浪漫主义的理解。而莫扎特却追求那驻于内在精神之中的超人的神奇的东西,我们在他音乐中洋溢着的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背后,也能感受到一种痛苦、忧郁和感伤。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
1802—1812年是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时期,成为了他的“英雄年代”。然而这一时期也是贝多芬遭受最大痛苦的时期。贝多芬从1796年开始便感到了听觉的日渐衰弱。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的时候痛不欲生,几近宣布音乐生活的结束。作为一位音乐家,有什么能比失聪更令人难以消受的?贝多芬把耳聋的残酷事实看作是死亡对生命的威胁,并在极度悲哀和恐惧之中暗自写下了著名的《海利根城遗嘱》,贝多芬想了结自己的生命,没有听觉无疑是逼他走进痛苦绝望的深渊,残缺的生命要怎样才能使他继续坚持艺术的信仰?
幸运的是贝多芬用他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战胜了个人的痛苦和绝望,凭着对艺术的坚持和惊人的意志走出了痛苦的阴影。苦难变成了他创作的力量和源泉。《英雄》交响曲就是在这样一种精神中爆发出的前所未有的生命洪流,它是在精神近于崩溃时点燃起的生命火花,不仅标志着贝多芬精神状态的转机,也是标志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所有伟大艺术家的创作都是一种本能的冲动,而这种无意识的冲动是因为感到某种压迫着他的力量,而这种无法抗拒的力量又支配着他去行事。从这一意义上说,《英雄》是对此所做的最完整而又最极端的诠释。它正是一种唤起了对无限的渴望,要打开通往不可能之域的冲动。《英雄》是贝多芬深陷痛苦时创作的,也正是他置于死地而后生的胜利象征!
《英雄》完成于1804年展示了从黑暗走向光明胜利之路的整个历程,表现出了贝多芬深层的情感和丰富激烈的对比。
从第一乐章开始,便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宏伟壮观的战斗图景。它以雄伟、果敢的总奏和弦开始,紧迫且恢弘,体现了英雄意志的充沛和锐不可当的气势。在一段简短引子严峻有力地冲击之后,河堤被冲决了,生活的泉流以其不可遏制的力量浩浩荡荡冲击海洋,各种乐器奏出的声音汇成一股激流,强烈地冲击着每个人的心弦;中间情绪虽有所缓和,但英雄意志的激流仍然没有停息,惊慌的沙沙声,悲戚的申诉,崇高的筹思,以及胜利的呼喊,仍是乐曲的主旋律。
罗曼•罗兰曾这样描绘这一乐章:“这是一幅庞大的壁画,在这里,英雄的战场扩展到宇宙的边界。而在这种神话般的战斗中,被砍碎的巨人像洪水前的大蜥蜴那样重又长出肩膀;意志的主题重又投入烈火中冶炼,在铁砧上锤打,它裂成碎片,伸张着,扩展着……不可胜数的主题在这漫无边际的原野上汇成一支大军,无限广阔地扩展开来。洪水的激流汹涌澎湃,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在这浪花中到处涌现出悲歌之岛,犹如丛丛树尖一般。不管这伟大的铁匠如何努力熔接那对立的动机,意志还是未能获得完全的胜利……被打倒的战士想要爬起,任他再也没有气力;生命的韵律已经中断,似乎已濒陨灭……我们再也听不到什么(琴弦在静寂中低沉地颤动),只有静脉的跳动……突然,命运的呼喊微弱地透出那晃动的紫色雾幔。英雄在号角声中从死亡的深渊站起。整个乐队跃起欢迎他,因为这是生命的复活……”
复活的英雄战胜了敌人,胜利凯旋。一切都染上了喜悦的光彩,紧张不安的呼喊第一次消声匿迹,尖锐而激动的音调,转化为安宁、悦耳、素朴而欢乐的音响。困难已经克服,斗争以胜利告终,现在只是欢呼与狂舞!
第二乐章是著名的“送葬进行曲”,这一部分宛如死亡临近的压迫,沉郁却又激亢的情感几乎让人屏息以聆。英雄死了,音乐速度变得缓慢,并由激跃转化为沉思与悲哀。小提琴在低音区发出的低微的音响,抒情诗般的旋律,像浮雕一样构成一幅庄严肃穆的葬礼行列。悲痛之中,人们又开始回忆英雄生前的战斗业绩,明朗的英雄性旋律取代了伤悼的情绪,我们似乎又听到了军号和战士的呐喊声,似乎又看到了战场上拼杀和刀光剑影。这是对英雄业绩的缅怀,对英雄功绩的赞颂。英雄虽死,但他获得了永恒的荣誉,他所殉身的事业胜利了。缅怀英雄业绩,人们更为悲哀,音调时断时续,送葬的人们已泣不成声了。
第三章渐渐远离了沉痛的死亡问题,弦乐器发出隐约的沙沙声,起初微弱却呈现出无比的朝气。紧接着,在激昂愉快的情绪中,活泼、清晰的基本主题象激流一样直泻,前进!
最后一个乐章以希腊神话故事的普罗米修斯精神为主题,把英雄的不屈不挠,发挥地淋漓尽致,使短暂的音符如火花般激越、崩进。整个乐章声势浩大、热闹、隆重,人们尽情地跳着各式各样的舞蹈,庆祝英雄的胜利和凯旋。
贝多芬真心拥护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并于1802年开始创作这首交响曲,准备奉献给他所崇拜的拿破仑。1804年总谱完成时扉页上写着“题献给拿破仑•波那巴”,但当他听说拿破仑称帝的消息后,勃然大怒,撕掉了扉页,同年十月出版时总谱改成了这样的标题: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写的英雄交响曲。这些更证明了贝多芬一生向往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更明确了《英雄》这部作品的深刻主题。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物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而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既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曾经,他激励、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如今他依然感动和振奋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