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创造力有什么特点啊
(1)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
任何人都有创造的禀赋,不光是尖子人才所特有的。当然,也存在着个别差异,其差异程度在全人口中呈正态分布,就是大多数人都具有中等水平的创造力,创造力极高和极低的人数极少。人的创造力不是先天就有的,先天的禀赋是后天发展的基础。创造力的禀赋虽有差异,但不能决定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水平,后天的环境、教育、训练与儿童少年本身的努力才是创造力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创造力是可以培养的,可以通过创造性的基本训练,开发和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活动能力。
(2)智力不等于创造力
智力是侧重于认识方面的综合能力,创造力侧重于创新和发现;创新离不开认识,认识却未必包含创新。根据大量心理测验研究结果表明:智商低的人其创造力不会高,但智商高的人其创造力也不一定很高,创造力高的人其智商都在中等以上。由此可见,智力和创造力两者不是包含关系,但也不是毫无关系,一定水平的智力是创造力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智力教育不能代替创造力培养,在小学基础教育中,在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要非常重视培养创造力。
(3)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年龄特征
国外研究者认为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总趋势是随着年龄增长的,但各年龄段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幼儿期是儿童创造力的萌芽时期,3~4岁是幼儿创造性想像发展较高的时期,5岁以后有下降趋势;小学阶段学生的创造性想像,低年级比高年级丰富。由此可见,创造力的培养宜早不宜迟,应从幼儿开始就要鼓励他们多动脑筋培养创造精神。
❷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4个重要特征分别是什么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4个重要特征分别是什么
独创性,指创造力;
联想性,指想象能力;
求异性,指创新力;
灵活性,指变通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四个重要特征是什么?
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判断推理敏捷、概括综合准确、分析思考深刻、联想想象新奇的高级思维智能。其特征有四:
一、新颖性。即,思维的目标、方法、过程等方面都比较新颖;
二、多向性。即,从纵、横、逆三方面来思考问题;
三、多元性。即,善于从事物的多侧、多环节、多因素、多层次、多角度来进行思考;
四、开放性。即,全息动态思维过程,它善于大量地、广泛地吸收外界各种信息,在与外界各种信息的交换和反馈中不断吸收新东西,以建立自已的思维模式,调整自己的思维方法,整合自己的思维成果。
请问教育心理学中所说“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一项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取得,往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的挫折之后才能取得,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才能具备,至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则离不开繁多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它贵在创新,或者在思路的选择上、或者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着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从而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开拓性。
创造性思维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它无现成的思维方法、程序可循,人可以自由地海阔天空地发挥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具有艺术性和非拟化的特点,它的对象多属“自在之物”,而不是“为我之物”,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存在着两种可能性。
创造性思维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增加人类知识的总量;其次,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再次,创造性思维可以为实践活动开辟新的局面。此外,创造性思维的成功,又可以反馈激励人们去进一步进行创造性思维。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
心理学中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是什么?
创造性思维的定义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的最高级的产生创新性、独特性和有价值的成果的思维。这种思维是创造性人才心理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教育、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基石。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研究表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精心培养的过程。只有创造性教育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相反,注入式、填鸭式教学阻碍和压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对此,托兰斯曾调查分析了142项有关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他把这些研究分为9大类,发现绝大多数研究取得了成功,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起到了促进或提高的作用(详见右表)。
此外,曼斯菲尔德、布塞和克里普拉等(R.S.Mansfield,T.V.Busse&E.J.Krepelka)曾将近20年来有关长时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报告加以整理,也发现创造性思维培养有很高的成效。而一些著名的研究者,如吉尔福特、大卫(B.David)等,更是深信创造性思维是由科学的、艺术的教育教学所培养的,而这样的教育教学实质上就是创造性教育教学程序,从而促进了创造性教育教学的发展。
在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设计出了一种“创造性思维与个性教学模式”,主要用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精密性和独创性品质,以及创造性个性的好奇性、想像性、挑战性和冒险性品质。该模式由10种相互独立而又密切关联的教学策略构成:
①发散与集中教学策略:就是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多种解决方法,再进行比较鉴别,集中选优的教学策略;
②定势打破教学策略:就是对不同问题提供同一思路来解决,之后提供特殊的变异,既可用前面的思路解,也可用更好的新思路解,关键在于打破前面形成的定势,使思维变得灵活、变通的教学策略;
③反思教学策略:就是抛开所提供的条件和思路导向,进行反向思维,培养学生逆向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策略;
④创造过程教学策略:就是在教学创造性作品或定理、公式时,不仅讲其知识内容,也要讲其创造产生的过程,以使学生从中悟出创造奥妙的教学策略;
⑤创造主体教学策略:就是在讲创造性作品时,不仅讲其知识,也要讲其创造者(主体)其人其事,见物见人,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的教学策略;
⑥容忍教学策略:就是容忍、甚至支持学生提出令人尴尬、甚至错误的问题,以创造民主宽松教学气氛的教学策略;
⑦辩论教学策略:就是通过正、反方进行辩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个性的教学策略;
⑧科际整合教学策略:就是将不同的学科整合在一堂课中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教学策略;
⑨类比教学策略:就是通过类比方法,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策略;
⑩角色扮演教学策略:就是组织学生扮演所讲知识内容中的各种角色,通过身临其境、身为其人的活动,来提高学生创造力水平的教学策略。
这一创造性教学模式经过在天津、河北、山东、上海、四川等地数百所学校的多年实验,证明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着突出的效力。
❸ 4、英国的Guilford认为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 )
A
吉尔福特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理论。他在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他认为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发散思维,他指出,由发散思维表现出来的行为,代表一个人的创造力,这种能力具备变通性、独特性和流畅性三个特征。所谓思维的变通性,是指具有创造能力人的思维变化多端、举一反三、一题多解、触类旁通。类似于“一块红砖有什幺用处”这样一题多解的试题,回答者从建筑材料展开到十余种其它用途,表现出良好的变通性。所谓思维的独特性,是指对问题能够提出不同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例如,对故事“一位哑巴妻子被医治好了,丈夫却为妻子变得唠叨而苦恼,从而想让医生把自己变成听不到妻子唠叨的聋子”加以命题,结果出现“聋夫哑妻”、“无声幸福”、“开刀安心”等独特、新颖的命题,表现出良好的思维独特性。所谓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思维的敏捷性或速度,也就是说,创造能力高的人,思维活动则多流畅、少阻滞,能在短时间内表达众多的观念。
❹ 吉尔福特的简介
J.P.Guilford:吉尔福特(1897-1987),美国心理学家,主要从事心理测量方法、人格和智力等方面的研究。他因应用心理测量方法和因素分析法进行人格特质的研究,特别是对智力的分类而驰名世界。1950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4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64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吉尔福特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马奎特(Marquette)的一个农民家庭,病逝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 他的父亲是一位聪明,而且积极学习新事务的农夫,家庭成员中,还有哥哥和妹妹。他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习的成就,就能够追过三年级的程度,而更在 12 岁的时候就通过了高中的入学考试。不过因为家庭的因素没有直接进入高中,而是跟同龄的同学同年进入高中。1914 年他从奥罗拉高中毕业,之后当了两年小学教师,又进内布拉斯加大学学习一年,他曾一度想成为化学家,后应征入伍。1919 年他回到内布拉斯加大学,在那里,海德(Winifred F. Hyde)让他担任助理以筹措学费,这让他对心理学产生兴趣。1922 年和 1924 年先后获该校学士和硕士学位。期间,他担任临时心理诊所主任,处理了约 100 个个案,这一经历让他感到,单靠IQ 来了解儿童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他认为对于智力需要有更完整的鉴别方式。
1924 年,他进入康奈尔大学师从 E.铁钦纳攻读博士学位,还曾与L.瑟斯顿、C.斯皮尔曼、赫尔森(Harry Helson,1889.11.09-1977.10.13)有过交往,并曾听过K.达伦巴哈的课程。1926 年,他和露丝(Ruth S. Burke)结婚,后育有一女成为工业心理学家。1927 年,他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伊利诺大学和堪萨斯大学工作不久后,1928 年返回内布拉斯加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在这里,他逐渐赢得国际声誉并成为美国有名的心理学家之一。1940 年,他在南加州大学任职,除了 1941 年曾在圣安娜陆军航空基地负责对机组人员进行选拔和排名外,一直工作到 1962 年退休。1964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卓越科学贡献奖,1974 年获教育测验服务社教育与心理测量贡献奖,1977年任国际智力教育会主席。1983 年获心理学基金会金质奖。
1987年病逝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 著作与论文共计400多种。主要著作有:《统计学》(1940)、
《人格》(1959)、
《智力的分析》(1971)、
《超越智商》(1977)、
《认知心理学的参照框架》(1979)
《创造性才能》(1985)等。 他在多年因素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于 1959 年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Structure of Intellect,SOI)理论,他否认有普遍因素 G 的存在 [1]。认为智力结构应从操作、内容、产物三个维度去考虑。智力活动就是人在头脑里加工(操作过程)客观对象(内容),产生知识(产物)的过程。智力的操作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 5 个因素;智力加工的内容包括图形(具体事物的形象)、符号(由字母、数字和其他记号组成的事物)、语义(词、句的意义及概念)、行为(社会能力),共 4 个因素;智力加工的产物包括 6 个因素,即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蕴含。这样,智力便由 4×6×5=120 种基本能力构成。吉尔福特已识别智力结构中的 70 多个智力因素。
他不断充实自己的三维空间结构,1971年,他修正其理论,将内容中原属图形的材料,再分成视觉与听觉两种,于是将智力视为 5×5×6=150 个不同因素的组合体。1983 年,他又将操作维度中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使其由 5 项变为 6 项,智力结构的组成因素便增加到 5×6×6=180 种。吉尔福特认为每种因素都是独特的能力。例如学生对英语单词的掌握,就是语义、记忆、单元的能力。又如,说出鱼、马、菊花、太阳、猴等事物哪些属于一类,回答这类问题进行的操作是认知,内容是语义,产物是类别。
吉尔福特将其上述智力结构的模式推荐为认知心理学的参考系统。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论中引人瞩目的内容之一是对创造性的分析。他把以前曾被从智力概念中忽略的创造性与发散性思维联系起来;还将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相对应。他认为发散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三个维度,是创造性的核心。吉尔福特还提出人格是由态度、气质、能力倾向、形态、生理、需要和兴趣七种特质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是一个七角形的交互体,从不同角度可以观察到七种不同的人格特质。
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虽然否定了 G 因素的存在,但他的理论却提出创造能力的研究和创造性测验,这为研究智力提供了新的线索。他因应用心理测量方法和因素分析进行人格特质的研究,特别是对智力的分类而驰名世界。1949-1950 年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77-1979 年任国际智力教育会主席。1964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卓越科学贡献奖,1974 年获教育测验服务社教育与心理测量贡献奖,1983 年获心理学基金会金质奖等。著作与论文共计 400 多种。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在对创造力进行详尽的因素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吉尔福特认为,人类智力应由三个维度的多种因素组成:第一维是指智力的内容,包括图形、符号、语义和行为等四种;第二维是指智力的操作,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等五种;第三维是指智力的产物,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化和蕴涵等六种。这样,由四种内容、五种操作和六种产物共可组合出4x5x6=120种独立的智力因素(后来在1971年和1988年吉尔福特又对该模型作了两次修改、补充,最后成为具有180个因素的三维结构)。
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上述三维结构中处于第二维度的“发散思维”。于是他和他的助手们(托伦斯等人)着重对发散思维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发散思维的四个主要特征:
流畅性(fluency):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地表达出的观念和设想的数量;
灵活性(flexibility):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灵活地思考问题;
独创性(originality):具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和独出心裁的解决问题思路;
精致性(elaboration):能想象与描述事物或事件的具体细节。
吉尔福特认为,这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并研究出一整套测量这些特征的具体方法。然后,他们又把这种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枣围绕上述指标来培养发散思维(按吉尔福特的理论,这也就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使发散思维的培养变成了可操作的教学程序。尽管把创造性思维等同于发散思维是一种简单化的理解,但是对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与应用来说,毕竟是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吉尔福特和托伦斯等人的贡献是不应抹杀的。 测试目的:考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和精致性。
测试题型:开放题型。
吉尔福特
吉尔福特是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他认为,发散思维在某种程度上能代表个人的创造能力,故发散思维的测量,实质上就是创造能力的测量。他与同事创编了一套测验题,共有14个部分。其中前10个要求言语反应,后4个为图形内容的非言语测验。这套量表年龄适用范围主要是初中以上水平的青少年及成人。其主要内容如下:
(1)词语流畅性测验(DSU):要求被试迅速写出包含有某一特定字母的单词,例如a,答案可能有abac,about,act,…
(2)观念流畅性测验(DMU):要求被试迅速写出属于某种特殊类别的事物,如半圆结构的物体。答案可能有:拱形桥、降落伞、泳帽……
(3)联想流畅性测验(DMR):要求被试列举某一词的近义词,例如承担。答案可能为:担负、承受、承当……
(4)表达流畅性测验(DMS):要求被试写出具有4个词的一句话,这4个词的词头都指定某一个字母。如k-u-y-i,答案可能有:keep up your interest; kill useless yellow insects……
(5)非常用途测验(DMC):要求被试列举出某种物体通常用途之外的非常用途,例如砖头。答案可能有:当作板凳、打狗、磨镰刀、写字……
(6)比喻解释测验(DMS):要求被试填充意义相似的几个句子,如这个妇女的美貌已是秋天,她……答案可能有:……已经度过了最动人的时光,……在还没有来得及充分享受生活就步入了徐娘半老的岁月。再比如解释沧海一粟、一箭双雕等。
(7)效用测验(DMU):要求被试尽可能列举出某一件东西的用途,如空罐头瓶。答案可能有:作花瓶、切圆饼、养蚯蚓等。
(8)故事命题测验(DMU,DMT):要求被试写出一个短故事情节的所有合适的标题。例如:冬天到了,一个百货商店的新售货员忙着销售手套,但他忘记了手套应该配对出售,结果商店最剩下100只左手手套。答案可能有:新售货员、100只左手手套、左撇子的福音等。
(9)后果推断测验(DMO,DMT):要求被试列举某种假设事件的所有不同的结果。例如:如果每周再多一天休息,那么会发生什么结果?答案可能有:旅游的人更多、胖子更多……
(10)职业象征测验(DMI):要求被试根据某一个称呼列举出它代表或象征的所有可能的工作。如灯泡,答案可能有:电气工程师、灯泡制造工、电工……
(11)绘图测验(DFU):要求被试把某一个简单图形复杂化,组成尽可能多的可辨认的物体。
(12)装饰测验(DFI):要求被试在普通物体的轮廓上尽可能多地设计出不同的装饰方案来。
(13)组成对象测验(DFS):要求被试利用一套简单的图案,如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画出指定的事物。在画物体时,可以重复使用任何一个图形,也可以改变其大小,但不能添加其他图形或线条。
(14) 火柴问题(DFI):移动特定数目的火柴,保留特定数目的正方形或三角形。
说明:每回答出一个答案得1分,分数越高,说明发散思维能力越强。 吉尔福特还提出人格是由态度、气质、能力倾向、形态、生理需要和兴趣六种特质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是一个六角形的交工体,从不同角度可以观察到七种不同的人格特质。吉尔福特因应用心理测量方法和因素分析进行人格特质的研究,特别是对智力的分类而驰名世界。
❺ 创造性思维就是发散性思维这个观点是谁提出的
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提出的。
吉尔福特在研究智力的三维结构模型时 , 对创造力所涉及的思维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 , 指出训练人的发散思维能力是培养创造力的一种方法。
他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发散思维,于是他和他的助手们着重对发散思维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发散思维的四个主要特征,并研究出一整套测量这些特征的具体方法。
尽管把创造性思维等同于发散思维是一种简单化的理解,但是对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与应用来说,毕竟是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5)吉尔福特认为创造力有哪些特征扩展阅读
发散思维的特点
1、流畅性
流畅性就是观念的自由发挥。指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生成并表达出尽可能多的思维观念以及较快地适应、消化新的思想概念。机智与流畅性密切相关。
流畅性反映的是发散思维的速度和数量特征。
2、变通性
变通性就是克服人们头脑中某种自己设置的僵化的思维框架,按照某一新的方向来思索问题的过程。
变通性需要借助横向类比、跨域转化、触类旁通,使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方面和方向扩散,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和多面性。
3、独特性
独特性指人们在发散思维中做出不同寻常的异于他人的新奇反应的能力。独特性是发散思维的最高目标。
❻ 斯腾伯格与吉尔福特认为的创造性人格要素有哪些
斯腾伯格认为的创造性人格的要素:①对含糊的容忍②愿意克服障碍③愿意让自己内的观念不断发容展④活动受内在动机的驱动⑤有适度的冒险精神⑥期望被人认可⑦愿意为争取再次被认可而努力
吉尔福特认为的创造性人格的要素:①高度的自觉与独立性②旺盛的求知欲③强烈的好奇心④知识面广,善于观察⑤工作中讲求理性与严格⑥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广泛的爱好⑦幽默感,出色的文艺才能⑧意志品质出众
❼ 创造力表现有几种特征
一是变通性,意思是说具有较强创造能力的人,其思维活跃,灵活多变,专举一反三,闻一知属十,触类旁通,不易受定势的影响;
二是独特性,对问题有独特、新颖的见解,遇事常有思想、新观念、树立新形象和拿出新点子、新办法;
三是流畅性,知识经验丰富,思路开阔而流畅,方法灵活,智力活动阻滞少,反应迅速。创造力的本质特征是创新,然而它并不神秘莫测。创造力与创造思维一样,人皆有之,并非少数天才人物所特有,它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能力。
❽ 吉尔福特的创造力的4P理论包含哪几个内容
创造力的4P理论:从四个角度来界定创造力的操作定义,分别是:人格( person)、产品(proct)、过程(process)和环境(press/environment),一般称之为创造力的“4P”。
这里也会采用这四个角度来介绍创造力的测量。另外,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常常会以儿童在创造力测验上的得分来评判儿童的创造力,需要指出的是创造力测验只是鉴定儿童创造力的方式之一,每一项考试都存在它自身的局限,必须搜集更多关于儿童的信息才能得出一个相对客观的结论。
(8)吉尔福特认为创造力有哪些特征扩展阅读
创造力测验对创造性产品的外部评估,它主要是由专家对创造性产品进行评估。很多学者都倾向于认为创造力研究的基础是对创造性产品的分析,判断出究竟是什么使得这些产品与众不同。一般都是将专家的一致意见作为创造力评估的一种方式,同时将产品的原创性、新颖程度和想象力等作为评估创造为产品的标准。
在使用专家评估的方式中存在两种类型的研究:一种是研究者给专家们一些评判准则来评估创造力;另一种是让专家们根据自己对于创造力理论的理解来评判。
前一种研究类型中存在着研究者如何选择评判标准的问题,而对于后一种研究类型,选择不同的专家组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影响了测量的信度。
阿玛比利研究出了《一致性评估技术》。这种方式强调专家们是根据创造力的实际定义而不是精细的标准来进行评估,它有效避免了标准的问题,成为评估创造性产品中最广泛使用的方式。此外,针对产品的测验还有《创造性产品语义学量表》、《学生产品评价表》等。
❾ 创造力表现有几种特征
一是变通性,意思是说具有较强创造能力的人,其思维活跃,灵活多变,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不易受定势的影响;
二是独特性,对问题有独特、新颖的见解,遇事常有思想、新观念、树立新形象和拿出新点子、新办法;
三是流畅性,知识经验丰富,思路开阔而流畅,方法灵活,智力活动阻滞少,反应迅速。创造力的本质特征是创新,然而它并不神秘莫测。创造力与创造思维一样,人皆有之,并非少数天才人物所特有,它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能力。
❿ 原始创造力是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 , 1897—1987)提出。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在对创造力进行详尽的因素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吉尔福特认为,人类智力应由三个维度的多种因素组成:
第一维是指智力的内容,包括图形、符号、语义和行为等四种;第二维是指智力的操作,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等五种;第三维是指智力的产物,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化和蕴涵等六种。
这样,由四种内容、五种操作和六种产物共可组合出4x5x6=120种独立的智力因素(后来在1971年和1988年吉尔福特又对该模型作了两次修改、补充,最后成为具有180个因素的三维结构)。
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上述三维结构中处于第二维度的“发散思维”。
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尽管把创造性思维等同于发散思维是一种简单化的理解,但是对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与应用来说,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10)吉尔福特认为创造力有哪些特征扩展阅读
关于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为:
1、流畅性
流畅性就是观念的自由发挥。指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生成并表达出尽可能多的思维观念以及较快地适应、消化新的思想概念。机智与流畅性密切相关。流畅性反映的是发散思维的速度和数量特征。
2、变通性
变通性就是克服人们头脑中某种自己设置的僵化的思维框架,按照某一新的方向来思索问题的过程。
变通性需要借助横向类比、跨域转化、触类旁通,使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方面和方向扩散,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和多面性。
3、独特性
独特性指人们在发散思维中做出不同寻常的异于他人的新奇反应的能力。独特性是发散思维的最高目标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网络-吉尔福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