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么是民俗风情
民俗风情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专、地区中集居的民众属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它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质的东西,民俗及民众的日常生活。
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我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是各不相同的。
(1)壮族是创造的吗扩展阅读:
民俗风情发展现状
尽管国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护民俗文化,但仍主要集中于非物质文化保护国家制度的确立与学术界发起的“救亡图存”式的田野调查工作,而对于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开发及其在整体文化产业结构中的转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则明显不足。
老艺人人衰艺绝、老作坊推倒碾碎、老工艺失传掺假等现状层出不穷,即便是幸存的年画、皮影、剪纸等经典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也已日渐衰落。
⑵ 各个少数民族的特色
土家族:
家族的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春节,汉族过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汉人至少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赶年”,土家族过“小年”,也要比汉人提前一天。还有土牛毛大王节。
怒族:
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
回族: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有"肉孜"节的叫法。
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麦加:伊斯兰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 ,室内焚香,半日。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
圣纪节,是纪念诞生的日子,这天是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
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1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纳西族:
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
藏族: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2)壮族是创造的吗扩展阅读:
铜鼓节
东兰县隘洞、长乐乡一带壮族传统节日。分别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举行。届时,各村的小伙子组成铜鼓队,把铜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顶上,悬于木架,首先击鼓祭祖,然后进行击铜鼓比赛。其方法是大鼓对大鼓,小鼓对小鼓,以四面为1组,每鼓3人,轮换着打,不能中断。以打得响亮动听、节奏明快、耐力持久为胜。比赛往往通宵达旦。同时,男女青年结伴纵声对歌。比赛结束,人们以从家里带来的粽粑等食物进行野餐,欢歌笑语响彻山谷。
蛙婆节
东兰、南丹、天峨等县壮族民间传统节日。俗称蚂拐节。节期从农历正月初一至三十(有的地方至十五)日,以大村寨为单位或几个村寨联合举行,有“请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祭祀仪式。整个节日活动以赞颂蛙神给人间带来雨水、保佑丰收的功绩贯穿始终,为乐神娱伯歌舞盛会。人们把大年初一找到的第一只青蛙奉为神圣,抓获此蛙者受到敬重和拥戴,并成为当年主持祭蛙仪式的首领。现代蛙婆节已演变成群众娱乐节庆活动和歌会,故又有“蚂歌会”之称。
吃立节
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民间节日。“吃立”壮语意为“欢庆”或“补过春节”。相传在1894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进犯边疆,为打击侵略者,当地青壮年纷纷拿起武器,保卫家园,所以未能按时过春节。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欢庆胜利,补过春节,并相沿成俗。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⑶ 广西壮族自治区1960年创作演出的刘三姐实况录音付锦华演唱
柳州创作演出第一个“彩调”剧《刘三姐》 ⑴“彩调”剧《刘三姐》第一方案版 此时,北权方已经大雪纷飞了,南方却依旧四季如春。 1958年冬,中共柳州市委、市政府为了帮助全市文艺工作者创作一些反映广西人民、尤其是壮族人民的生活、斗争的作品,通过市...
-- 猴岛游戏论坛为您解答
⑷ 求白荷婷《创造壮族---中国的族群政治》一书完整电子版pdf,txt都行
白荷婷《创造壮族---中国的族群政治》一书回完整电子版答pdf
http://pan..com/share/home?uk=258437024
⑸ 壮族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主要有什么
壮族人民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创造了壮戏。铜回鼓是壮族最有答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壮锦是壮族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独特的织锦艺术,已有一千年的发展史,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骆越与西瓯是构成今天壮族的主要两个支系,他们存在了一千多年,创造了灿烂的稻作文明。今天壮族传承的古代文化,在很多方面是西瓯、骆越人创造的。骆越方国创造的稻作文化、大石铲文化、龙母文化、青铜文化、青铜文化中的铜鼓文化、花山文化等等,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骆越人和苍梧人、西瓯人一起,在中国最先发明了水稻人工栽培法,为中华民族也为全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⑹ 广西80后著名作家有哪些
80后的好像没有。
我知道的广西知名作家有七位,总得来说,他们是各有千秋,我最欣赏的还是东西.呵呵,不知道你怎么看?
蓝怀昌
男,瑶族,1945年2月生,广西都安人。1968年毕业于中南民族大学中文系,历任广州军区歌舞团担任创作员,河池地区文化局创作科长、副局长、局长, 现在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主席。
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人口只有200余万。三十年前,瑶族文学史中没有一部长篇小说,直到蓝怀昌创作的著名小说《波努河》的出现。 给蓝怀昌带来文学声誉的,是他的长篇小说《波努河》,这部小说填补了瑶族文学史上没有长篇小说的空白,获得1988年获首届广西文艺创作最高奖铜鼓奖
蓝怀昌是一位勤奋的作家,继《波努河》之后,他先后创作了《魂断孤岛》、《一个死者的婚礼》等多部有影响的长篇小说,出版了中篇小说集《相思红》,散文集《巴楼花的女儿》和诗集等。目前,他的多部小说已经被日本作家介绍到了日本。
作为一位著作丰硕的作家,蓝怀昌始终认为,文学应该表现人内心的东西,表现现实生活中真实美好的东西。
除了创作之外,蓝怀昌还组织了许多文化项目,他主持的《中国少数民族系列大辞典·瑶族卷》已经出版。由他编剧的电视剧《虎将李明瑞》获得了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最高奖“骏马奖”,他还致力于音乐歌词创作,由他作词的《总想给您写封信》、《高山大海紧握手》等歌曲,雅俗共赏,并且获得了政府大奖。难怪圈内的朋友提起蓝怀昌,都说他是一个创作的“多面手”,一位大众化的作家。
东西
原名田代琳,男,1966年3月出生。中国作协会员,广西作协副主席。1994年至1996年被广东省青年文学院客聘为第一届专业作家;1997年至1999年被广西文学院聘为专业作家。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获首届中国文学最高奖--鲁迅文学奖,1996年《小说选刊》奖。1982年毕业于河池师专中文系,先后干过教师、新闻报道干事、秘书、报纸编辑、记者等工作,现在广西南宁某报副刊部做编辑。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耳光响亮》,中篇小说集《没有语言的生活》,中短篇小说集《抒情时代》、《目光愈拉愈长》等。
主要作品
《谁开的门》(中短篇小说集)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
《苏通之死》(中篇小说集/名家三连发丛书)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遭遇深夜》(中短篇小说集/公牛丛书)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
《中国小说50强·鬼子卷/被雨淋湿的河》(中篇小说集)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
《艰难行走的鬼子》(小说代表作及创作备忘图文本/回报丛书)昆仑出版社出版。
《上午打瞌睡的女孩》(中短篇小说集)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幸福时光》(电影小说)漓江出版社出版
《幸福时光》电影剧本(张艺谋导演)
《上午打瞌睡的女孩》电影剧本(陈凯歌导演)
获奖情况:
1、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获《小说选刊》1996年度优秀作品奖;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
2、1998年,小说集《没有语言的生活》广西第三届文艺创作铜鼓奖。
3、1995年,获第三届广西青年作家独秀文学奖。
凡一平
1964年生于一个贫寒的小学教师家庭。广西都安县人,壮族。十六岁考取河池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十七岁在《诗刊》发表诗歌《一个小学教师之死》,此诗荣获广西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十八岁在《金城》发表第一篇小说《岁末》。十九岁参加工作。1989年至1991年,由广西作协推荐进入上海复旦大学作家班学习。历任都安箐盛中学教师、都安县文化局创作员、都安县文化馆副馆长、广西首期专业作家等职,现任广西三月三杂志社副总编辑、、广西政协委员。
主要作品
已先后在《诗刊》、《当代》、《十月》、《青年文学》、《上海文学》、《小说家》、《作品》、《清明》、《山花》、时代文艺出版社等报刊及出版社发表和出版长篇小说两部、小说集两部、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愈百篇。有作品入《小小说选刊》、《中国文学》、《散文选刊》、《作家文摘》、《传奇文学选刊》、《情觞》、《中国超情感小说精选》、《新市民小说选》等多种选本。长篇小说处女作《跪下》出版后,荣获广西文艺最高奖——铜鼓奖,并被改编拍摄成同名小说二十集电视剧。中篇小说《寻枪记》被改编为电影《寻枪!》。中篇小说《理发师》也即将搬上荧幕。
获奖情况
长篇小说《跪下》获广西第三届文艺创作铜鼓奖(1997年) ;2001年第五届广西青年文学“独秀奖”;获第三届壮族文学奖。
鬼子
广西罗城人,自幼多灾多难,当过农民,教师,文化馆员,1989年在西安毕业于西北大学,同年曾考于该校的研究生班,后因生计艰难而弃学。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创作,自1996年开始。
主要作品
《谁开的门》(中短篇小说集)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
《苏通之死》(中篇小说集/名家三连发丛书)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遭遇深夜》(中短篇小说集/公牛丛书)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
《中国小说50强·鬼子卷/被雨淋湿的河》(中篇小说集)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
《艰难行走的鬼子》(小说代表作及创作备忘图文本/回报丛书)昆仑出版社出版。
《上午打瞌睡的女孩》(中短篇小说集)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幸福时光》(电影小说)漓江出版社出版
《幸福时光》电影剧本(张艺谋导演)
《上午打瞌睡的女孩》电影剧本(陈凯歌导演)
获奖情况
《被雨淋湿的河》(中篇小说)
【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97《小说选刊》年度优秀小说奖】
【1997年中国十佳小说奖】
【广西区政府第四届文艺创作铜鼓奖】
《上午打瞌睡的女孩》(中篇小说)
【1999年《人民文学》优秀中篇小说奖】
《农村弟弟》(中篇小说)
【广西区政府第三届文艺创作铜鼓奖】
冯艺
男,壮族,1955年9月生。当过六年工人,在北京上了四年大学,1983年毕业后分配到广西民族出版社工作,先后任编辑、总编辑、社长等职。1997年出任广西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1999年当选为广西作家协会主席。广西文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编审。
1982年开始散文诗和散文的创作,发表过散文诗、散文300多章(篇),其中《大瑶山的思考》曾获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出版的作品集有《朱红色的沉思》、《云山朗月》、《逝水流痕》、《广西当代作家丛书(冯艺卷)》等,其中散文集《朱红色的沉思》荣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20集电视纪录片《西部的发现》、10集电视片《飞越广西》总撰稿人。
获奖情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科技人才称号。
黄佩华
1957.8月生于广西西林县八达区平用村;1971.9月参加工作,任西林县革委会通讯员;1975.1月任西林县水泥厂工人、车间主任、秘书;1981.4月任西林县总工会干事;1981.11月任西林县委调研室调研员;1982.4月任西林县委办公室秘书;1983.9月考入广西民族学院干训部干部专修科学习;1985.6任西林县委宣传部部长;1987.11月调三月三杂志社任编辑、编辑部主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
1982年始在《右江文艺》发表文学作品,先后在《三月三》、《民族文学》、《广西文学》、《上海文学》、《青年文学》《当代》、《漓江》、《南方文学》、《红豆》、《小说家》、《新生界》、《作家》、《作品》、《福建文学》、《花城》、《清明》、《散文选刊》、《羊城晚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200多万字。
主要作品
1990年中篇小说《红河湾上的孤屋》(三月三)获广西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
1991年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南方女族》,并获第一届壮族文学奖、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文学奖;
1992年中篇小说《回家过年》(清明)获广西首届独秀文学奖;
1993年中篇小说《涉过红水》(当代)获广西1993年度优秀文学作品奖;
1994年接力出版社出版长篇传记《瓦氏夫人》;
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当选广西作家协会理事;
1996年为广西首批长篇小说签约作家,创作长篇小说《流水谣》(长江文艺出版社即将出版);
1997年为广西首批签约作家(两年制);
1999年当选广西作家协会副主席;
2000年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远风俗》,获广西第四届铜鼓奖;
2001年12月当选中国作家代表大会代表;
2002年漓江出版社“广西当代作家丛书”《黄佩华卷》出版。
2002年7月小说集《远风俗》获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
蓝晶莹
广西青年作家,天峨运管局党组书记,散文小说均长,尤擅散文,其散文清新,自然平实,语言功力非凡,常出精品,<别了,平腊>一文自广西日报发表后在河池引起强烈反响.他的文章不受世俗影响,完全自然清新,这是他文章中最难能可贵的东西.发表的作品小说有《秋天里的故事》和《心计》(《广西文学》发),《活命》和《山女泪》(《飞天》发),《枪响军帐》(《南方文学》发),《无后老人》(《短篇小说》发),《出事》(《红豆》发),《花格衣》(《广西日报》发),《雪的季节》和《元凶》(《三月三》发),《驱鬼》(《广西民族报》发),《厚士杂志》(《红水河》发);散文有《故乡的音律》《一面湖水》《流动河流的峡谷》《在仙山做仙》《花开花落》(《广西日报》发),《别了,平腊》(《广西文学》发);报告文学《藏在深闺人未识》(《广西文学》发)。2000年和2001年分别加入广西作家协会和河池作家协会。
⑺ 壮族有史诗吗
答: 壮族复有史诗的,《布洛陀经诗》就制是壮族的史诗,是壮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布洛陀》以诗的语言和形式,生动描述了布洛陀造天、造地、造太阳、造日月星辰、造火、造谷米、造牛等的"造化"过程,告诉人们天地日月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各种农作物和牲畜的来历,以及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等。
解释:布洛陀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其功绩主要是开创天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制定伦理等。"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布洛陀的"布"是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称,"洛"是知道、知晓的意思,"陀"是很多、很会创造的意思,"布洛陀"就是指"山里的头人"、"山里的老人"或 "无事不知晓的老人"等意思。布洛陀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⑻ 壮族古代先民创造的四大民俗是什么
一、建筑居住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因为我们的周围不是山就是水,所以不喜欢都难)。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壮、侗、瑶、苗、都有。多为两层。上层一般为3开间或5开间,住人。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禾、杂物。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一个寨子一个群落,既雄伟又壮观。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居室格局,各处自有特点。龙胜县龙脊乡壮族干栏,以神龛为中心,神龛后面,居中是家公住房(以女主人为中心),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门与家公房相通。主妇房在右角。丈夫房在厅堂右侧外。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楼梯旁,便于她们与小伙子们交往。这种布局的最大特点,是夫妻异室,沿袭了古俗。干栏,内部结构略有变化,但基本格局不变。
二、服饰
男装有右襟与对襟两种,右襟衫反膊无领,衣纽从右腋下开至腰部又转向正中,再开出三四寸而止,衣襟镶嵌一寸多宽的色布边,用铜扣纽,再束上长腰带;对襟开胸,长仅及脐的紧身衫,这是在劳作时穿着的。而女装为无领右襟,只是衣袖比男装大些,宽大近尺,长至膝盖,镶嵌绲边,边条有宽细,一般在二三道以上。肩内贴布反衬在外,起缝三线,名叫“反膊衫”。男女衫的扣钮均铜纽或布纽。男女裤子式样基本相同,裤脚有绲边,俗称“牛头裤”。已婚妇女有绲花边的肚兜,腰裤左边悬挂一个穗形筒,与锁匙连在一起,走动时发出“沙啦沙啦”的响声。男子礼服惯穿长袍,外面套上一件短褂,通称“长衫配马褂”,起先是头戴顶圆帽,后来改戴礼帽。男女都穿布鞋。
三、宗教
壮族的宗教多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唐、宋以后,佛教、道教先后传入,建立了寺庙。1858年以后,天主教传入,1862年基督教教传入,但都未传开。各家都有神龛,敬奉祖先。近现代以来,部分壮族地区又有天主教和新教的传入。
壮族本民族宗教则以摩教(MOZ)(壮族巫教)主要的信仰,摩教带有浓重的佛、道二教,特别是道教相融合为其特点。此外,神灵崇拜,民间崇拜的神灵多而杂,有自然神、社会神、守护神等等,崇拜仪式也随诸神的功能而不同。布洛陀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其功绩主要是开创天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制定伦理等。“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布洛陀的“布”是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称,“洛”是知道、知晓的意思,“陀”是很多、很会创造的意思,“布洛陀”就是指“山里的头人”、“山里的老人或“无事不知晓的老人”等意思。布洛陀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四、婚俗
壮族的婚姻,有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的形式,一般婚前享受充分的恋爱自由,但父母干涉包办也时常有。壮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妇女和男子一样都是家庭的劳动力,但仅有男子有继承权。其婚姻制中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现在有些地方还保持这种习俗。青年男女结婚后,新娘便返回娘家居住,遇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到丈夫家短暂居住,直到怀孕之后才长住婆家。因此,“不落夫家”的时间为三、五年不等。在历史上,“不落夫家”期间有性自由,近代受儒家文化影响,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为,遭到严禁,违者或离婚,或赔偿一定的财物。现在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五、壮族的饮食习惯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不吃狗肉,也有些地区却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利用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壮族还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主要特色菜有:辣血旺、火把肉、壮家烧鸭、盐风肝、脆熘蜂儿、五香豆虫、油炸沙虫、皮肝糁、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鸡、岜夯鸡等。
六、三月三和歌圩
壮族传统歌节。又叫“三月三”、“歌圩节”、歌圩,壮语叫“窝埠坡”;双龙垌”。意为到田间或岩洞外唱的歌。分日歌圩和夜歌圩。日歌圩在野外,以倚歌择配为主要内容;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唱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除农历三月初三,春节、四月初八、中元、中秋以及婚嫁、小孩满月、乔迁等时节都可形成歌圩。甚至赶圩路上歌逢对手时,也可形成临时歌圩。其起源有多种传说,一说刘三姐发明山歌,众人争相传唱,逐渐衍成歌圩;一说为娱神,除灾驱疫:一说为纪念一对坚贞情侣。歌圩节前,人们要备好五色饭和彩蛋,姑娘们还要赶制绣球。
歌圩日,小伙子和姑娘们都穿节日盛装,男携礼物,女揣绣球,成群结队前往。有的抬着刘三姐神像绕行歌圩一周,才开始对歌。有的则由姑娘们搭起五彩绣棚,待小伙子到来,边对歌、边审度对方人品、才华。有的是男女对列,姑娘向意中人抛出绣球,对方如果中意,就在绣球上绑上礼物,掷还女方。有些歌圩有碰蛋的习俗:小伙子用手上彩蛋碰姑娘手中彩蛋,姑娘如愿意和他做朋友,就露半边蛋让他碰,不愿,就整个握住。还有的是甲村向乙村送去彩球,相约还球时举行山歌比赛,如乙村输了,彩球不准送还,来年继续比赛,直到唱赢为止。
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已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定为壮族歌节,逐渐发展成“三月三”文化艺术节。1989年广西第3届“三月三”文化艺术节在桂林举行,把文化、经济交流同旅游结合起来,收效良好。
七、抛绣球
壮族青年传统的体育文娱活动,和表达爱情意愿的独特方式。绣球有圆形、方形、菱形,有的还做成各种动物形状。上端有条彩带,下端系一束尺多长的彩丝穗子,球内填充谷糠或棉籽,大小不一,轻重不等,一般不超过一斤。比赛时,男女相向分列两队,各有一裁判。一方起抛,球落对方场内,接不住的,要罚唱歌或表演节目。再轮换抛球。绣球作为爱情信物时,抛法又不相同。有的是在对歌时,姑娘趁无人注意悄悄地送给意中人,对方则以手帕、毛巾之类物品回赠,两人继续对唱下去,借以增进了解。有的是姑娘看中了谁,便定点抛过去,对方如亦有情意,即系上礼物,还抛过来。绣球能打开双方心扉,为彼此的进一步接触、了解,创造条件。
⑼ 广西著名作家
蓝怀昌
男,瑶族,1945年2月生,广西都安人。1968年毕业于中南民族大学中文系,历任广州军区歌舞团担任创作员,河池地区文化局创作科长、副局长、局长, 现在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主席。
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人口只有200余万。三十年前,瑶族文学史中没有一部长篇小说,直到蓝怀昌创作的著名小说《波努河》的出现。 给蓝怀昌带来文学声誉的,是他的长篇小说《波努河》,这部小说填补了瑶族文学史上没有长篇小说的空白,获得1988年获首届广西文艺创作最高奖铜鼓奖
蓝怀昌是一位勤奋的作家,继《波努河》之后,他先后创作了《魂断孤岛》、《一个死者的婚礼》等多部有影响的长篇小说,出版了中篇小说集《相思红》,散文集《巴楼花的女儿》和诗集等。目前,他的多部小说已经被日本作家介绍到了日本。
作为一位著作丰硕的作家,蓝怀昌始终认为,文学应该表现人内心的东西,表现现实生活中真实美好的东西。
除了创作之外,蓝怀昌还组织了许多文化项目,他主持的《中国少数民族系列大辞典·瑶族卷》已经出版。由他编剧的电视剧《虎将李明瑞》获得了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最高奖“骏马奖”,他还致力于音乐歌词创作,由他作词的《总想给您写封信》、《高山大海紧握手》等歌曲,雅俗共赏,并且获得了政府大奖。难怪圈内的朋友提起蓝怀昌,都说他是一个创作的“多面手”,一位大众化的作家。
东西
原名田代琳,男,1966年3月出生。中国作协会员,广西作协副主席。1994年至1996年被广东省青年文学院客聘为第一届专业作家;1997年至1999年被广西文学院聘为专业作家。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获首届中国文学最高奖--鲁迅文学奖,1996年《小说选刊》奖。1982年毕业于河池师专中文系,先后干过教师、新闻报道干事、秘书、报纸编辑、记者等工作,现在广西南宁某报副刊部做编辑。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耳光响亮》,中篇小说集《没有语言的生活》,中短篇小说集《抒情时代》、《目光愈拉愈长》等。
主要作品
《谁开的门》(中短篇小说集)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
《苏通之死》(中篇小说集/名家三连发丛书)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遭遇深夜》(中短篇小说集/公牛丛书)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
《中国小说50强·鬼子卷/被雨淋湿的河》(中篇小说集)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
《艰难行走的鬼子》(小说代表作及创作备忘图文本/回报丛书)昆仑出版社出版。
《上午打瞌睡的女孩》(中短篇小说集)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幸福时光》(电影小说)漓江出版社出版
《幸福时光》电影剧本(张艺谋导演)
《上午打瞌睡的女孩》电影剧本(陈凯歌导演)
获奖情况:
1、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获《小说选刊》1996年度优秀作品奖;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
2、1998年,小说集《没有语言的生活》广西第三届文艺创作铜鼓奖。
3、1995年,获第三届广西青年作家独秀文学奖。
凡一平
1964年生于一个贫寒的小学教师家庭。广西都安县人,壮族。十六岁考取河池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十七岁在《诗刊》发表诗歌《一个小学教师之死》,此诗荣获广西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十八岁在《金城》发表第一篇小说《岁末》。十九岁参加工作。1989年至1991年,由广西作协推荐进入上海复旦大学作家班学习。历任都安箐盛中学教师、都安县文化局创作员、都安县文化馆副馆长、广西首期专业作家等职,现任广西三月三杂志社副总编辑、、广西政协委员。
主要作品
已先后在《诗刊》、《当代》、《十月》、《青年文学》、《上海文学》、《小说家》、《作品》、《清明》、《山花》、时代文艺出版社等报刊及出版社发表和出版长篇小说两部、小说集两部、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愈百篇。有作品入《小小说选刊》、《中国文学》、《散文选刊》、《作家文摘》、《传奇文学选刊》、《情觞》、《中国超情感小说精选》、《新市民小说选》等多种选本。长篇小说处女作《跪下》出版后,荣获广西文艺最高奖--铜鼓奖,并被改编拍摄成同名小说二十集电视剧。中篇小说《寻枪记》被改编为电影《寻枪!》。中篇小说《理发师》也即将搬上荧幕。
获奖情况
长篇小说《跪下》获广西第三届文艺创作铜鼓奖(1997年) ;2001年第五届广西青年文学“独秀奖”;获第三届壮族文学奖。
鬼子
广西罗城人,自幼多灾多难,当过农民,教师,文化馆员,1989年在西安毕业于西北大学,同年曾考于该校的研究生班,后因生计艰难而弃学。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创作,自1996年开始。
主要作品
《谁开的门》(中短篇小说集)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
《苏通之死》(中篇小说集/名家三连发丛书)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遭遇深夜》(中短篇小说集/公牛丛书)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
《中国小说50强·鬼子卷/被雨淋湿的河》(中篇小说集)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
《艰难行走的鬼子》(小说代表作及创作备忘图文本/回报丛书)昆仑出版社出版。
《上午打瞌睡的女孩》(中短篇小说集)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幸福时光》(电影小说)漓江出版社出版
《幸福时光》电影剧本(张艺谋导演)
《上午打瞌睡的女孩》电影剧本(陈凯歌导演)
获奖情况
《被雨淋湿的河》(中篇小说)
【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97《小说选刊》年度优秀小说奖】
【1997年中国十佳小说奖】
【广西区政府第四届文艺创作铜鼓奖】
《上午打瞌睡的女孩》(中篇小说)
【1999年《人民文学》优秀中篇小说奖】
《农村弟弟》(中篇小说)
【广西区政府第三届文艺创作铜鼓奖】
冯艺
男,壮族,1955年9月生。当过六年工人,在北京上了四年大学,1983年毕业后分配到广西民族出版社工作,先后任编辑、总编辑、社长等职。1997年出任广西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1999年当选为广西作家协会主席。广西文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编审。
1982年开始散文诗和散文的创作,发表过散文诗、散文300多章(篇),其中《大瑶山的思考》曾获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出版的作品集有《朱红色的沉思》、《云山朗月》、《逝水流痕》、《广西当代作家丛书(冯艺卷)》等,其中散文集《朱红色的沉思》荣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20集电视纪录片《西部的发现》、10集电视片《飞越广西》总撰稿人。
获奖情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科技人才称号。
黄佩华
1957.8月生于广西西林县八达区平用村;1971.9月参加工作,任西林县革委会通讯员;1975.1月任西林县水泥厂工人、车间主任、秘书;1981.4月任西林县总工会干事;1981.11月任西林县委调研室调研员;1982.4月任西林县委办公室秘书;1983.9月考入广西民族学院干训部干部专修科学习;1985.6任西林县委宣传部部长;1987.11月调三月三杂志社任编辑、编辑部主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
1982年始在《右江文艺》发表文学作品,先后在《三月三》、《民族文学》、《广西文学》、《上海文学》、《青年文学》《当代》、《漓江》、《南方文学》、《红豆》、《小说家》、《新生界》、《作家》、《作品》、《福建文学》、《花城》、《清明》、《散文选刊》、《羊城晚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200多万字。
主要作品
1990年中篇小说《红河湾上的孤屋》(三月三)获广西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
1991年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南方女族》,并获第一届壮族文学奖、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文学奖;
1992年中篇小说《回家过年》(清明)获广西首届独秀文学奖;
1993年中篇小说《涉过红水》(当代)获广西1993年度优秀文学作品奖;
1994年接力出版社出版长篇传记《瓦氏夫人》;
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当选广西作家协会理事;
1996年为广西首批长篇小说签约作家,创作长篇小说《流水谣》(长江文艺出版社即将出版);
1997年为广西首批签约作家(两年制);
1999年当选广西作家协会副主席;
2000年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远风俗》,获广西第四届铜鼓奖;
2001年12月当选中国作家代表大会代表;
2002年漓江出版社“广西当代作家丛书”《黄佩华卷》出版。
2002年7月小说集《远风俗》获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
蓝晶莹
广西青年作家,天峨运管局党组书记,散文小说均长,尤擅散文,其散文清新,自然平实,语言功力非凡,常出精品,<别了,平腊>一文自广西日报发表后在河池引起强烈反响.他的文章不受世俗影响,完全自然清新,这是他文章中最难能可贵的东西.发表的作品小说有《秋天里的故事》和《心计》(《广西文学》发),《活命》和《山女泪》(《飞天》发),《枪响军帐》(《南方文学》发),《无后老人》(《短篇小说》发),《出事》(《红豆》发),《花格衣》(《广西日报》发),《雪的季节》和《元凶》(《三月三》发),《驱鬼》(《广西民族报》发),《厚士杂志》(《红水河》发);散文有《故乡的音律》《一面湖水》《流动河流的峡谷》《在仙山做仙》《花开花落》(《广西日报》发),《别了,平腊》(《广西文学》发);报告文学《藏在深闺人未识》(《广西文学》发)。2000年和2001年分别加入广西作家协会和河池作家协会。
⑽ 创造壮族:中国的族群政治
壮族人的传统来民居喜欢依山源傍水而居。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这点与侗、瑶、苗民族有异曲同工。但是壮族人的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