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的木匠祖师爷是鲁班,瓦匠祖师爷是谁呢
瓦匠祖师爷也是鲁班为祖师爷。
瓦匠,又称泥水匠。因传说鲁班建造赵州桥,他的妻子云氏为了使工匠不受日晒雨淋而发明了伞。所以瓦匠一般尊奉鲁班为祖师爷。
瓦匠聚会祭祀祖师爷的日期、方式、内容,与木匠基本相同。石匠祖师——鲁班传说中,鲁班造赵州桥,在洛城石室山的石头上刻《九州图》,在东北岩海畔凿大石龟。因而,鲁班又被石匠们尊为祖师爷。石匠聚会祭祀祖师爷的日期、方式、内容,与瓦木匠大体相同。
鲁班的传说轶事
(1)被墨子所屈:鲁班曾做云梯助楚国攻宋,墨子前来阻拦出兵,在楚王宫中以衣带为城,以竹片为器,与鲁班相斗,鲁班的攻城器械都用尽了,墨子的守城办法还有余,最终鲁班心服口服,而楚王也放弃攻宋。
(2)有眼不识泰山:鲁班在考察弟子时,其中有个叫泰山,手艺也没有长进,于是鲁班将他扫地出门。几年以后,鲁班在街上闲逛,忽然发现许多做工精良的家具,做得惟妙惟肖。有人在一旁告诉他:“就是你的徒弟泰山啊。”鲁班说:“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3)班门弄斧:它的意思是: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❷ 泥瓦工主要做哪些事情
泥瓦工的工作:
上下脚手架要走斜(通)道,不准站在砖墙上砌筑、划线、检查大角垂直度和清扫墙面等工作。
砌砖使用的工具应放在稳妥的地方,斩砖应面向墙面,工作完毕后应将脚手架和砖墙上的碎砖,灰尘清扫干净,防止掉落伤人。
山墙砌完后应立即安装桁条或加临时支撑,防止倒塌。
室内抹灰使用的木凳,金属支架,应设平稳、牢固,脚手板跨度不得大于2米,架上堆放材料不得过于集中,在同一跨度内得超过两人操作。
不准在门窗、暖气片、洗脸池等器物上搭设脚手架,阳台部位粉刷,外侧必须挂设安全网,严禁踩踏脚手架的护身栏杆和阳台板上进行操作。
使用磨石机,应戴绝缘手套,穿绝缘鞋,电源线不得使用破皮、老化的电线,金刚砂块安装必须牢固,经试运转正常,方可正式操作。
❸ 瓦工和泥水工有什么区别
瓦工和泥工在叫法上没有区别。因为现在的泥工又称泥水工匠,就是专业从事砌砖﹑盖瓦、粉刷等工作的建筑工人。但在具体施工中有区别,区别如下:
1、施工准备不同
泥工施工前对原房有镶贴工程的地面水平度、墙面垂直度、阴阳角方正,逐一进行检测,如果发现施工质量方面的问题要第一时间和负责人联系。瓦工贴墙砖之前,应询问水工、电工、看水路是否布完且试压,电工的开关、插座位置是否都已定好。
2、施工领域不同
泥工负责浴缸基础砌筑,卫生间、厨房地面防水层,卫生间地面,厨房地面。瓦工负责铺贴卫生间墙砖(门套安装前),铺贴阳台地面砖,铺贴厨房墙砖(门套安装前、橱柜安装前)。
3、施工材料不同
泥工使用水泥、砂子、红砖等辅料。瓦工使用墙面砖、地面砖、仿古砖等主材。
注意事项:
泥工施工时应注意:
1、不可破坏承重结构。
2、不可破坏外墙面。
3、不可破坏防水层。
4、不可增加楼层静负荷。
5、不可将煤矿气管道埋入墙内。
❹ 什么时候有的砖是谁发明的
距今已有5000年,堪称“中华第一砖”,具体发明考古无法证实。
2009年~2010年,省考古研究院的考古人员对蓝田县新街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在发掘过程中,令人惊喜的是,他们发现仰韶文化晚期烧结砖残块5件,未曾烧过的土坯砖残块1件。此外,还发现龙山文化早期烧结砖残块1件。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专家杨亚长介绍,5件仰韶文化晚期烧结砖块中有3件出自该文化时期的窖穴中,另2件出自仰韶文化晚期文化层中。土坯砖残块则出自仰韶文化晚期窖穴中。
据了解,仰韶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被命名为仰韶文化。
(4)泥瓦工发明扩展阅读:
分类:
1、按材质分:粘土砖、页岩砖、煤矸石砖、粉煤灰砖、灰砂砖、混凝土砖等。
2、按孔洞率分:实心砖(无孔洞或孔洞小于25%的砖)、多孔砖(孔洞率等于或大于25%,孔的尺寸小而数量多的砖,常用于承重部位,强度等级较高。)
3、空心砖(孔洞率等于或大于40%,孔的尺寸大而数量少的砖,常用于非承重部位,强度等级偏低。)
4、按生产工艺分:烧结砖(经焙烧而成的砖)、蒸压砖、蒸养砖。
5、按烧结与否分为:免烧砖(水泥砖)和烧结砖(红砖)。
❺ 泥瓦工要去哪里学本事,一天大概赚多少
我就是泥瓦工,找熟人教的,暂时好像没地方教,包工一天两百至四百都有,曰工一百五左右,我建议你不学,因为太累人了,我都后悔学了,要采纳哦
❻ 我想学习泥瓦工技术
说句实话,你还不如找个有实力的建筑公司,直接进行实践,人际关系弄的好的话,找一个有实力的师傅!不就行了
❼ 瓦片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根据出土实物资料证明,我国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建筑用瓦就出现了。砖也是在西周时期就开始使用在建筑上。
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陶业进一步发展,陶窑室容量扩大,火膛加深,支炎道和窑箅孔眼加多,火力大而布热匀,再加上封窑严实与最后阶段采取灌水方法,使陶胚中的铁质还原,制成比红陶、褐陶硬度更大的灰陶与黑而光亮的蛋壳陶。这种制陶技术为后来砖、瓦、陶水管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70年代,在河北省藁城县台西村商代中晚期遗址中发现用夯土和土坯混筑的墙。土坯是以后烧砖出现的前奏。
50年代中期,在古周原中心的陕西岐山县凤雏村和扶风县召陈村,连续出土了多座西周大型建筑基址,并出土了大量的瓦及瓦当。从而以丰富的出土实物资料证明,我国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建筑用瓦就出现了。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不过瓦的使用到春秋时代才逐渐普遍。
砖也是在西周时期就开始使用在建筑物上。陕西省宝鸡市文物普查队在陕西岐山县赵家台曾发现一批西周时期的空心砖和条砖,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砖。空心砖呈长方形,中空,外面拍印细绳纹,制作规范方正,长1米,宽0.32米,厚0.21米,壁厚0.02米,一端有口,另一端封堵。经考古学家现场勘察鉴定,确认出土空心砖的灰坑为西周时期标准灰坑。
出土的战国时代的砖数量不多,其类型有空心砖、铺地砖、小条砖等。在秦早期都城雍、栋阳、咸阳以及燕下都等战国遗址曾出土了一些铺地砖、大型空心砖等。空心砖中最长的可达1.5米,这么长的砖只有制成空心才能烧透,同时使重量减轻,便于搬动。在秦都咸阳遗址中发现了多种砖,质地坚硬,颜色多为青灰,制法一般为模压成型,并模印纹饰。根据出土文物看,当时的制坯方法主要有“片作”法和一次成型法。"片作"法是将坯泥拍打成片,铺在与砖坯同大的刻有纹饰的模板上拍打而成。以四块泥片合成一个方筒,再用小块泥片堵住一端,接缝处用软泥抹合。一次成型制胚法,砖壁壳较厚,是用坯泥堆摔垒叠而成。砖角无接缝,砖面的纹饰是坯成之后再刻划上去的。
战国晚期,我国出现了一种空心砖椁墓。1988年,在陕西临潼东陵发现了两座战国晚期砖室墓,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砖室墓。两座墓一个由475块砖平砌构筑,另一个由155块砖立砌而成。砖的规格约长42厘米,宽15厘米,厚9厘米,重18公斤。
秦代,砖已较多地用于建筑,在秦始皇陵的遗址中,发现了三种条形铺地砖和一种曲尺砖。秦代的砖主要由官营手工业生产。在秦始皇陵曾出土带有"左司显瓦"、"左司高瓦"戳印的条砖。左司为左司空的简称,秦代的左司空主要是造砖瓦。
西汉前期空心砖比较流行,在地面建筑中用来铺建阶沿或踏步,在地下用来砌造墓室,。空心砖墓的结构可分为平顶箱子式和两坡顶式。所用砖少则十几块,多则一百余块,有长方形砖、柱形砖、三角形砖等式样。空心砖的形状和尺寸按每块砖所在的部位分别设计,制坯时还需刻划编号,以免组装时发生错乱,这可能是最早的装配式建筑。空心砖一般都是素面的或拍印有简单的几何图案。但在河南有不少空心砖上模印有画像,其内容丰富多彩,如乐舞、骑射、车马、田猎、门阙、神话故事等。如1970年9月,在郑州新通桥附近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汉代画像空心砖墓。整个墓室用133块各种不同形制的空心砖筑成。全幕所用空心砖,除封门砖和铺地砖为素面外,墓顶和四壁的砖都印有精美的画像。
西汉时期,制砖业除官营手工业外,民间生产也有发展。在辽宁辽阳三道壕西汉村落遗址发现了7座砖窑,每窑约能容18000砖左右,窑旁多有水井。
由于空心砖制作复杂,不宜大量生产,而小条砖具有制作容易,承重性强,砌筑方便,应用灵活等优点,至东汉时期,小条砖逐渐代替了空心砖。汉代小条砖尺寸逐渐规范化,长、宽、厚的比例约为4:2:1,使其在砌墙时可以灵活搭配。为配合条砖的使用,还创造了多种异型砖,如榫卯砖、企口砖、楔型砖、曲面砖等。
魏晋以后,小条砖的应用更为广泛,产量也增加了。唐代,铺地砖的使用比较普遍,在唐长安城大明宫龙尾道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素面和莲花纹方砖。据专家推测,在龙尾道平级铺素面方砖,在坡道则铺莲花纹砖。
瓦是重要的屋面防水材料,它的使用始于西周早期。1976年,在陕西岐山县凤雏村发现了一组大型建筑基址,其年代,根据对一根炭化木柱所做的放射性炭素测定,结果为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西周早期。在屋顶堆积中发现少量的瓦,推测当时只用于屋顶重要部位和部分屋脊上。同时,在陕西扶风召陈村也发现了大型西周建筑基址群,从出土陶器判断,上层建筑是在西周中期修建的。在遗址中发现很多类型的板瓦、筒瓦、还有半瓦当。(板瓦是仰铺在房顶上,筒瓦是覆在两行板瓦之间,瓦当是屋檐前面筒瓦的瓦头。)瓦上都有瓦钉和瓦环,用来固定瓦的位置。在陕西沣西客省庄发现一块瓦残片,断面呈人字形,可能是用于屋脊上的脊瓦;还发现有尚未烧制的瓦坯,推测这里有专门烧制瓦的手工业作坊。在河南洛阳王湾、北京琉璃河董家林等处也发现了西周晚期的瓦。据此推测西周早期宫殿建筑开始在房顶局部(可能在屋脊等处)用瓦,西周晚期至东周初期房顶大部分盖瓦。当时的瓦都是用泥条盘筑拍制的,制法是先用泥条盘筑成圆周形的陶坯,然后将坯筒剖开,四剖或六剖为板瓦,对剖为筒瓦,然后入窑烧制。瓦的厚薄不均,反面有手摸痕,表面有粗而乱的绳纹。
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瓦的使用增多。在列国城市遗址中都遗存了很多瓦件,其中有许多带图案的瓦当。各国瓦当的图案不同,反映出各国独特的文化艺术风格等。如秦国流行各种动物图案的圆瓦当,有奔鹿、立马、四兽、三鹤等;赵国为三鹿纹与变形云纹圆瓦当;燕国主要有饕餮、双龙、双鸟和山云纹等半瓦当。战国时期瓦的结构有了重要改进,就是把瓦钉和瓦身分离,这不仅增强了瓦的固结,而且使瓦坯的制作简化。
秦汉时期是瓦的发展兴盛阶段。瓦当在战国开始从半圆形向整圆形演化,至东汉时全部为圆形。秦汉瓦当图案很丰富,并有很多文字瓦当。如汉长安地区建筑的瓦当,有的以“长乐未央”、“长生无极”等吉语作纹饰;有的宫殿、官署往往用其名称作纹饰,如“上林”、“左弋”等。王莽时期由于谶纬学盛行,而以四神象征四方是谶纬学的内容,故王莽宗庙的四门,一般东门用青龙瓦当,西门用白虎瓦当,南门用朱雀瓦当,北门用玄武瓦当。1986年,辽宁省文物部门在绥中县墙子里村发现了大型秦汉宫殿遗址,发现的瓦当直径有52厘米,如此大的瓦当,可以想像当时建筑的宏伟。
西汉中期,开始把轮制技术应用到制瓦业,泥条盘筑法逐渐被淘汰。在洛阳龙虎滩村的一处北魏官府建筑群遗址,出土了大批质密坚实,表面经刮磨,有光泽、制作精细的各种瓦件。包括板瓦、筒瓦、莲花纹瓦当、兽面纹瓦当、扁平菱角形瓦钉、兽面纹脊头瓦、鸱尾等,推测这是北魏官府手工业产品。在瓦上有刻划或捺印的瓦工文字,根据刻划文字可以知道,当时官府制瓦是以隧为单位,隧主是低级武职,隧主之下有技术工和若干种工人。技术工称为匠,并分成轮(用陶轮制瓦坯)、削(分割瓦坯)、昆(打磨瓦)等工序。生产瓦件的匠、工可能是按军事组织编制。
唐代的瓦有灰瓦、黑瓦和琉璃瓦3种。灰瓦质地较为粗松,用于一般建筑。黑瓦质地紧密,经过打磨,多用于宫殿和寺庙。例如唐长安城大明宫含元殿遗址出土的黑色陶瓦,大的直径23厘米,大约用于殿顶;小的直径15厘米,大给用于廊顶。还有少量的绿琉璃瓦片,大约用于檐脊。瓦当纹饰南北朝以后由于受佛教艺术的影响,多为莲花纹。在唐长安城兴庆宫遗址,发现的莲花纹瓦当种类多达73种。
❽ 泥瓦工是什么意思
瓦工是一种俗称,又称泥工(泥水工,泥瓦工),是古代建筑行业的八大工匠之一,也是现代建筑行业主要人工作业的工种。它的工作范围包括:砌筑,浇捣混凝土,抹灰(以前包括瓦片铺设)等。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工种越来越专业化,现今主要分为:砌筑工,浇捣工,粉刷工等。
❾ 设计师在泥瓦工阶段所起的作用
好的设计师会在泥瓦工阶段设计出好的瓷砖排布方案和色彩搭配方案,并实地挑选出和整体装修非常相配的瓷砖花纹。瓷砖铺贴的效果好坏跟设计师的瓷砖铺贴方案很有关系,好的瓷砖搭配会让整体装修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