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关于创新的人物事迹有哪些
刘建国中共党员、南开区人民政府行政许可服务中心主任
他带领团队大胆探索,积极创新。2004年,成立全国首家行政许可服务中心。在全国首创“超时默许”行政许可审批新机制,2006年荣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首推“告知承诺制”,在全市推广。实行“并联审批”电子政务,效率提高10余倍。首推“一表通”,效率进一步提高。首推“五个十”管理模式。提出拓展“第四产业”。首推“政府文化”新理念,在全国联合发起承办“全国行政许可服务机构论坛”。被授予2006年度“中国百名改革创新风云人物”。
孙云南开大学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真空学会常务理事
从事薄膜太阳电池材料、器件、工艺的综合性研究开发,是我国光伏领域和真空科学与技术领域中有影响的专家。先后自主开发研制了“多元化合物半导体四室成膜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完成了“高真空化合物半导体热处理系统”的研制。“十五”期间,组织科研团队完成国家科技部重点课题“铜铟硒薄膜太阳电池试验平台与中试线”一期任务。研制的铜铟硒薄膜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超过14%;转换效率在9~13%范围内的成品率达到85%以上,这一成果已实现产业化。
李忠献中共党员、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博士、桥梁与结构工程研究所所长
从事工程结构抗震抗爆、减灾控制与健康监测等前沿性研究领域的科研工作。近年来,完成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8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和天津市科技发展计划研究项目、3项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和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28项国家各类重点工程建设委托科研项目。先后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多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天津市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出版著作2部,发表论文126篇。获2004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王舒中共党员、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南开区政协委员
他从事中医针灸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他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8项,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多项研究课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作为第一完成人,他的“针刺对实验性脑梗塞大鼠基因转录影响的研究”、“针刺对实验性脑梗塞(MCAO)模型大鼠脑组织c-fos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SAM鼠脑细胞端粒与端粒酶的增龄性变化及针刺的影响”处于国际领先。他荣获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天津市第七届青年科技奖、天津市十大杰出青年等。
李玮共青团员、天津市第43中学学生
初中,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彩虹玉米栽培研究,培育出优种甜糯玉米,获得了天津市亿利达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在天津市进行推广。高中,在辅导老师指导下研制出“日地时空仪”,帮助同学加深太阳与地球之间相对运动关系的理解,获得了天津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代表天津市参赛,获得第二十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以及万户创新奖。参加亿利达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了全国亿利达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曹常在中共党员、天津市塑料研究所所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
从事塑料技术研发和产品应用。先后主持完成心脏直视手术中体外循环管路研制开发,产品累计创收2000多万元;与中国医科院阜外医院合作“心脏温血灌注装置”研制并应用临床,获得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科技进步三等奖。参加国家“九五”攻关项目“长寿命、多功能PE棚膜的研发,通过国家科委验收;研发“塑料复合变径管挤出工艺及主动脉插管”项目,填补国内塑料加工变径工艺空白。曾获得国家专利20项,荣获天津市企业技术创新带头人、天津市专利先进工作者和先进个人。
孙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研究员
他承担神舟载人航天工程后续任务,创造性地完成了新型空间用太阳电池的开发生产。“微太阳电池研究”国内领先。他主持研究生产的GaAs/Ge单结太阳电池和GaInP/GaAs/Ge多结太阳电池,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完成“大功率卫星电源技术
GaAs/Ge太阳电池研究”、“微太阳电池研究”等科研项目,取得了自主知识产权的丰硕成果。他主持的项目先后获得部级科技奖三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顾正天津久荣车轮技术有限公司执行经理、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车轮分委会委员
他研制的“轮胎耐久/高速性能试验机”系列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2005年国家重点新产品,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南开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公司成为我国车轮/轮胎检测行业最大的研发制造基地、车轮/轮胎实验中心,成为国内此项领域最大的供应商。2005年被评为“中国最具竞争力高成长型创业企业500强”。他被评为“天津市2004年度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南开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⑵ 新中国成立以来20大科技成功及其代表人物
一、生物技(2) 1998年4月15日,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又成功地运用基因方法重组人胰素。(3) 1984年3月9日,我国青年学者旭日干与日本学者合作,培育出世界上第一胎“试管山羊”,1989年,“试管绵羊”被成功培育。(4) 被世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称育成籼型杂交水稻。直到90年代,杂交水稻的影响还在继续。——基因工程(5) 从1980年开始,由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与复旦大学遗传研究所合作进行乳汁中含有人凝血因子IX的转基因羊研究获得重大突破,使我国的转基因羊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6) 一种生长耗料低、肉质好、抗病力强的转基因猪,已由湖北省农科院畜牧所培育成功,其基因导入总效率2.1%,比国外高出一倍多,超过国际先进水平。(7) 在基因药物方面,1988年,我国研制成功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1992年又研制成功治疗甲肝和丙肝有特殊疗效的合成人工干扰素等一批基因工程药物,其中一些药物已进入市场。二、农业技术(8) 早在1956年,广东省的农民育种专家就培育出中国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矮秆籼良种。此后,随着一系列矮秆品种的育成和推广,1965年,我国南方稻区基本上实现籼稻矮秆化,每亩产量由200—2 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9) 90年代,我国农业科技人员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分离克隆出光敏核不育基因,进一步研制出只采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在全国大面积的试种中,表现出高产、优质和多抗等特性,平均每公顷产量可达11250公斤。(10) 1995年11月,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山东大学生物系联合培育成功世界上第一株抗大麦矮病毒的转基因小麦品种。(11) 1997年7月,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黄大年和他的科研合作者经过多年攻关,成功地将抗除草剂基因转入水稻,并应用于杂交水稻。(12) 1997年10月,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郭三堆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双价抗虫棉。(13) 1998年9月,浙江农业大学核农所教授高明尉等带领课题组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转基因抗螟虫品系克螟稻。此外,我国在激光育种、辐射诱变育种、太空育种等先进技术领域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三、工业技术(14) 1956年7月,沈阳飞机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15) 1957年7月,昆明机床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高精度电应坐标镗床。(16) 1957年10月,鞍钢第二初轧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1150毫米初轧机。(17) 1958年6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辆国产高级轿车。(18) 1961年4月,上海江南造船厂制造成功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四、通信技术——大型计算机(19) 1983年12月,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研制出被命名为 “银河”的大型计算机系统。从此,我国踏进了世界研制
⑶ 2019年有什么科学家创造的伟大事迹吗
一、嫦娥四号
1月3日,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传回世界首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像;
二、“东方红”3号
5月31日,全球最大的静音科考船“东方红”3号交付,我国“透明海洋”观测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中国运载火箭首次海上发射
6月5日,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在黄海发射,成功将7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四、人造太阳
6月5日,新一代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中国环流器2号”装置总体安装启动,预计2020年投入运行,开展探索清洁能源相关科学实验;
五、5G商用
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了5G商用牌照。10月31日,5G套餐上线,5G商用时代拉开序幕;
六、人工心脏
7月,第三代人工心脏助两位心衰患者重获新生,标志中国人工辅助心脏装置性能达到国际同类水平。9月,首批人工心脏产品在重庆获批上市;
七、“雪龙2”号首航南极
7月11日,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顺利交付。10月15日首航南极。11月20日进行首次陆缘冰破冰作业;
八、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9月25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入使用,被称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
九、“高分七号”卫星
11月3日,“高分七号”卫星发射升空,它能在太快拍出媲美“阿凡达”的3D影像。12月10日,发布首批20余幅亚米级立体影像图;
十、发现最大恒星级黑洞
11月28日,国家天文台宣布,中国天文学家发现迄今最大恒星级黑洞。
⑷ 为中国科技发展作出贡献人物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1979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去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李政道
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江苏苏州,父亲李骏康是金陵大学农化系首届毕业生。李政道曾在东吴附中,江西联合中学等校就读。因抗战,中学未毕业。1943年因以同等学历考入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物理系,由此走上物理学之路,师从束星北、王淦昌等教授。1944年因日军入侵贵州,时在贵州的浙江大学被迫停学。1945年他转学到时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就读二年级,师从吴大猷、叶企孙等教授。1946年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教授。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从事流体力学的湍流、统计物理的相变以及凝聚态物理的极化子的研究。1953年,他任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主要从事粒子物理和场论领域的研究。三年后,29岁的李政道,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多年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他开辟了弱作用中的对称破缺、高能中微子物理以及相对论性重离子对撞物理等科学研究领域。1984年他获得全校级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这一最高职称,至今仍是哥伦比亚大学在科学研究上最活跃的教授之一。现在,他的兴趣转向高温超导波色子特性,中微子映射矩阵,以及解薛定谔方程的新途径的研究。如今耄耋之年的他仍奋斗在物理研究的第一线,不断发表科学论文。
自20世纪七十年代初,他和夫人开始回国访问,为祖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做了很多贡献。他积极建议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促成中美高能物理的合作,建议和协助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议成立自然科学基金,设立CUSPEA,建议建立博士后制度,成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和北京大学及浙江大学的近代物理中心等学术机构,设立私人教育基金,对艺术和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强烈的兴趣,个人亦喜随笔作画并积极倡导科学和艺术结合。
1926年11月25日,李政道诞生于上海。他自幼酷爱读书,整天手不释卷,连上卫生间都带着书看,有时手纸没带,书却从未忘带。抗战争时期,他辗转到大西南求学,一路上把衣服丢得精光,但书却一本未丢,反而一次比一次多。
1946年,20岁的李政道到美国留学,当时他只有大二的学历,但经过严格的考试,竟然被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录取。 3年后便以“有特殊见解和成就”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辨,被誉为“神童博士”,其时年仅23岁。
在科学上早熟的李政道,1956年30岁时便升任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他亲自体会到科学人才必须从小培养,因而在1974年 5月30日会见毛泽东主席时,建议在中国科技大学开设少年班,他的建议受到采纳。1979年他去合肥访问时去科大少年班看望了同学们,并题词:“青出于蓝,后继有人。”李政道关心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他建议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他建议建立博士后制度他建议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他建议成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和北京近代物理中心,……这些建议都一一得以实现。1985年7月16日,邓小平会见李政道时,对他说:“谢谢你,考虑了这么多重要的问题,提了这么多好的意见。”
1998年1月23日,李政道将其毕生积蓄30万美元,以他和他的已故夫人秦惠(竹君)的名义设立了“中国大学生科研辅助基金”,资助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和苏州大学的本科生从事科研辅助工作。李政道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科学事业后继有人,真是用心良苦,竭尽全力。
⑸ 中国著名科技人物人物简介
1、潘建伟
潘建伟,男,汉族,1970年3月生,浙江东阳人,物理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8月加入九三学社。2019年1月31日,美国科学促进会宣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领衔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科研团队被授予2018年度克利夫兰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陆朝阳、朱晓波等,联合浙江大学王浩华教授研究组,在基于光子和超导体系的量子计算机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突破性进展。2017年5月3日,该研究团队在上海正式发布了这一系列研究成果。
潘建伟教授在现场宣布,在光学体系,研究团队在去年首次实现十光子纠缠操纵的基础上,利用高品质量子点单光子源构建了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单光子量子计算机。
2、吴希明
吴希明,男,1964年9月出生,福建省邵武市人,直升机总体设计专家,中共党员,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研究员,中航工业直升机公司研发中心型号总设计师。2015年11月入选“中央电视台2015年度科技创新人物”候选人。2016年1月,被评为"2015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吴希明荣立一等功2次。4次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防科工委511人才”、“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当选第15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2004年度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人物”。 201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4、金国藩
金国藩,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三座标光栅测量机,获全国科技大会奖,领导可擦除光盘机,激光陀螺等研究工作,创造一种可擦可写的光学头,获我国专利,写出国内唯一的一本“计算全息图”专著。
开创性地将计算全息用于制作凹面光栅及光学综合孔径雷达信号处理等,获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在“双折射双频激光器”获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二元光学器件研究获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际光学工程学会美国光学学会资深会员 。
5、张存浩
张存浩,籍贯山东无棣,天津人,物理化学家和激光化学家、中国高能化学激光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奠基人之一。1943年考入厦门大学,1947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化工系。
张存浩长期从事催化、火箭推进剂、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研究双共振光谱学和分子碰撞传能,短波长化学激光新体系。 研究水煤气催化合成液体燃料,在发展熔铁催化剂和解决流化床传热与反混问题上有所贡献。
1950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4年当选为中科院化学部常委, 2013年度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6年1月4日国家天文台将编号为“19282”的小行星命名为“张存浩星”。
⑹ 现代为国科技奉献的名人故事
一、钱学森
1850年,英国人约瑟夫·威尔森·斯旺(Joseph Wilson Swan)开始研究电灯。1878年,他以真空下用碳丝通电的灯泡得到英国的专利,并开始在英国建立公司,在各家庭安装电灯。
1874年,加拿大的两名电气技师申请了一项电灯专利。他们在玻璃泡之下充入氦气,以通电的碳杆发光。但是他们无足够财力继发展这发明,于是在1875年把专利卖给爱迪生。
爱迪生购下专利后,尝试改良使用的灯丝。1879年他改以碳丝造灯泡,成功维持13个小时。到了1880年,他造出的炭化竹丝灯泡曾成功在实验室维持1200小时。但是在英国,斯旺控告爱迪生侵犯专利,并且获得胜诉。爱迪生在英国的电灯公司被迫让斯旺加入为合伙人。
但后来斯旺把他的权益及专利都卖给了爱迪生。在美国,爱迪生的专利亦被挑战。美国专利局曾判决他的发明已有前科,属于无效。最后经过多年的官司,爱迪生才取得碳丝白炽灯的专利权。
⑺ 获得“两弹一星”的有哪几位科学家
获得“两弹一星”的科学家有23位,他们分别是:
1、仍在世的元勋有5人,分别是:程开甲、王希季、孙家栋、周光召、于敏。
2、在世前授勋的元勋有11人,分别是:钱学森、吴自良、陈芳允、杨嘉墀、彭桓武、朱光亚、黄纬禄、王大珩、屠守锷、陈能宽、任新民。
3、去世后授勋的元勋有7人,分别是: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
(7)20人获封北京创造科技人物扩展阅读:
1、23位“两弹一星”元勋全部完成了大学本科学业。其中7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比例最高,充分说明清华大学贡献的“两弹一星”元勋最多。
2、23位元勋中只有于敏和钱骥没有留学经历。从21位元勋的留学国来看,美、英、法、德、苏是他们的主要留学地。其中去美国者最多,达11人,居半数以上。
3、“两弹一星”最初指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两弹”中的原子弹和氢弹后来合称核弹,另一弹指早期研发的导弹。后来“两弹一星”指导弹、核弹、人造卫星。
4、"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
⑻ 2010感动中国人物,获得最高科技奖的人物及资料。
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闵恩泽院士当选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获得2007年《感动中国》荣誉的人物还有: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党的理论传播者方永刚,细心侍奉亡妻家人33年的河南工人谢延信,香港教育界的传奇夫妻钟期荣、胡鸿烈,用爱心唤醒英雄的妻子罗映珍,为保护群众生命财产牺牲的空军飞行员李剑英,被称为湖南张海迪的残疾人李丽,坚守医德的医生陈晓兰,为救落水者牺牲的年轻军人孟祥斌。此外,感动中国还向"嫦娥一号"卫星研制开发团队表达了特别致敬。
闵恩泽院士是著名的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奠基人。60年代,他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为中国自主开发了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满足了国家的急需,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奠定了基础。70年代,在特殊的政治条件下,他没有忘记科研工作,领导了多种催化剂等的研制和开发,也均投入生产和应用,使我国炼油催化剂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了我国炼油催化剂跨越式发展。80年代以后,他指导开展己内酰胺磁稳定床加氢研究,使我国裂化催化剂生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满足了我国炼油工业的发展和油品升级换代的需要。近年来,他进入绿色化学的研究领域,把催化剂科学技术扩展到了生物质资源的加工利用。2001年起,他指导的生物柴油生产和应用的研究已经取得长足进展。闵恩泽院士还为我国石油化工工业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凝聚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团队。
组委会给闵恩泽的颁奖词是: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站出来!燃烧自己,照亮能源产业。把创新当成快乐,让混沌变得清澈,他为中国制造了催化剂。点石成金,引领变化,永不失活,他就是中国科学的催化剂!
本次活动以“感动公众、感动中国”为主题,推选人物须具备以下一种或几种特点:为推动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做出杰出贡献,获得重大荣誉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各行各业具有杰出贡献或重大表现,是国家级重大项目主要贡献者;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以个人的力量,为社会公平正义、人类生存环境作出突出贡献;个人的经历或行为,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社会价值观取向及时代精神;个人在生活、家庭、情感上的表现特别感人,体现中国传统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
⑼ 中国十大科技传播优秀人物的人物介绍
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袁隆平院士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他说,“科研的本质是创新,如果不尊重权威、不读书,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如果迷信权威、迷信书本,创新就没有了空间。” 1910.11.12—1985.6.12
江苏人。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著文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院士”。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华罗庚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读完初中后曾退学去当店员。 1896.1.9-1989.11.12
中国桥梁学家、土木工程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20世纪30年代主持设计并领导建造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
茅以升大胆推行“致知在格物”的“习而学”的工程教育,他开创了“通过先生来考学生”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反对灌输。 1918-2006
1918年2月24日生于江苏苏州。其父叶圣陶。
叶至善是著名的少儿科普作家、优秀编辑、优秀出版工作者。他主持少儿刊物如图书的编辑工作的五十多年中,努力揣摩孩子们的口味,注意他们的理解能力与阅读兴趣,用文艺的笔调来写科普,希望使孩子们喜欢读、读得懂。 1924.6.25—1986.7.29
安徽省怀宁县人。杰出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1948年至195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等基础理论研究,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1913———1992
浙江湖州人。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
他于1937年奔赴法国,导师是居里夫人的女儿、诺贝尔奖获得者伊莱娜·居里及其丈夫约里奥·居里。1948年回国。50年代中期,他带领一批科学家,着手为新中国建造原子弹。钱三强担任了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总设计师。 1890—1974
浙江绍兴人。当代闻名的科学家、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
“求是”是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的院名,也是竺可桢为浙大制定的校训。 1889.10.26-1971.4.29
湖北黄冈人。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
李四光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贫油的结论,肯定中国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 1937.2.5-2006.2.13
籍贯江苏无锡。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