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战役新发明

战役新发明

发布时间:2021-07-23 06:55:03

⑴ 第2次世界大战新发明的几样武器和起着重要地位的武器

毫无疑问 二战中其着重要地位的武器是坦克 坦克是发源于一战 在二战发扬光大 坦克的设计制造和战术都运用到了极致 对现代坦克的影响更是深远的 比如T-34坦克的倾斜装甲 还有"黑豹"中型坦克的设计定位 坦克火力 防护 机动性的平衡 "雷诺"坦克旋转炮塔的运用 坦克协同步兵作战的战术 对敌纵深的突破战术 闪电战术 都深深的影响了战后各国的主战坦克设计和战术运用
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坦克战也发生在二战 坦克也参加了数次对战局有重大转折作用的战役 如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战役 柏林战役 阿登战役和北非战役 战争初期德国没有坦克参与的闪击战的话 战局不会发展得如此之迅速 二战的结束 进攻纳粹堡垒的战斗中 坦克也功不可没

二战新发明的武器有
1.雷达 1936年1月英国W.瓦特在索夫克海岸架起了英国第一个雷达站。英国空军又增设了五个,它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37年美国第一个军舰雷达XAF试验成功。 1941年苏联最早在飞机上装备预警雷达。雷达在盟军军舰上的率先使用 使得在茫茫大海上的军舰不再轻易成为飞机的猎物 有了先敌发现 使得敌机和敌舰的来袭不在突然而毫无准备 "发现就意味着摧毁" 雷达是划时代的产物

2.通用机枪 通用机枪也可以说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纳粹德国是最先使用MG34通用机枪装备部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MG34机枪是早先使用的通用机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通用机枪主要有美国7.62毫米M1919A6勃朗宁机枪和德国7.92毫米MG42通用机枪。
通用机枪的枪托上装有抢托和两脚架,具有轻机枪的射程、终点效能、射击精度、火力持续性;装在枪架上虽能作重机枪使用,但实施散布射时,操作不便,射击精度因地面及射手不同而变化较大。通用机枪口径为6-8毫米。以轻机枪状态使用时,能杀伤、压制800米内生动目标;以重机枪状态使用时,能杀伤、压制1000米内生动目标。供弹方式均为弹链式。枪身重量7-15千克,枪架重量5-20千克,机械式瞄准具。与原来重机枪相比,全抢重量减轻一半左右。
1944年登陆欧洲的盟军士兵把MG42机枪射击的声音称为"死神的召唤"可见盟军士兵对其的恐惧程度

3.地地导弹 二战纳粹德国为了减少战机和人员的损失 同时又能对英国进行恐怖打击 发明了V-1和V-2导弹 德国总共向英国发射了上万枚V1导弹 有3957枚在到达目标前被击落。有3531枚避开了英国的防御,2419枚飞到了伦敦,大约30枚到达了南开普顿和朴次茅斯,另外有一枚击中了曼彻斯特。因此只有约四分之一的地面发射导弹飞到了它们的目标区域。对于空中发射的导弹来说,这个比例大概是十分之一。
虽说效果不理想 但是对英国士兵和民众的士气打击 还是很大的 导弹在那个年代 拥有者惟独德国一家

4.原子弹 不用多说 美国在1945年8月6号向日本广岛投掷的"小男孩"原子弹对谈判和战争进程的影响是毫无疑问的 从那时起 人类拥有了一件可以瞬间毁灭敌人和自己的恐怖武器 而在那个时代 拥有原子弹的 惟独美国一家 也是在二战期间创造出来迄今为止人类最为恐惧的终极武器

5.火箭炮 世界上第一门现代火箭炮是1933年苏联研制成功的BM13型火箭炮。这种自行式火箭炮安装在载重汽车的底盘上,装有轨式定向器,可联装16枚132毫米尾翼火箭弹,最大射程约8500米,1939年正式装备苏军,1941年8月在斯摩棱斯克的奥尔沙地区首次实战应用。当时苏军的一个火箭炮连以一次齐射,摧毁了纳粹德国军队的铁路枢纽和大量军用列车。火箭炮齐射时,像火山喷发炽热岩浆,铺天盖地般倾泻在敌目标上,声似雷鸣虎啸,热若排山倒海之势。不仅消灭敌人大量有生力量和军事装备,而且给敌人精神上以巨大的震撼。以致德军士兵后来一听到这种炮声,就心胆俱裂。为了保密,当时苏军未给火箭炮定名,但在发射架上标有表示沃罗涅日 “共产国际”兵工厂的 “K”字。可能由于这个缘故,苏军战士便把这咱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亲切地称之为 “卡秋莎”。严格地说, “卡秋莎”是导轨火箭炮,而不是多管火箭炮。最早的具有炮管式发射装置的多管火箭炮,是德国于1941年正式装备部队的158.5毫米6管牵引式火箭炮和280/320毫米6牵引式火箭炮。

6. 喷气式战斗机 世界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是由德国于1939年首先研制出的。安装有德国的科学家冯·奥亨研制的喷气发动机的He—178型飞机是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该机于1939年8月27日首次试飞。最早投入批量生产并转变被部队的喷气式战斗机是英国的‘流星“式战斗机和德国的梅塞施密特ME-262型战斗机。Me-262首次试飞在11942年7月18日,时速达850公里,这比当时所有活塞式战斗机要快得多。1943年11月,希特勒观看了这种飞机表演后说: “我们总算有了可以用于闪电作战的轰炸机了!”而坚决不同意将其作为战斗机使用。直到1944年秋天,Me—262才得以作为战斗机投入使用。尽管Me-262取得了辉煌的战线,但它已不策挽回纳粹德国的败局了。

好了 二战新发明的武器 也就这么多了 还有其他的很多奇思妙想的武器比如纳粹的反舰导弹防空导弹之类 由于技术不成熟 还有的没运用于实战 故不能算上此列

亚洲在中国战场上有重要地位的武器就是中国军队装备的"毛瑟"手枪了 也就是常说的"盒子炮""驳壳枪".要知道 在大中华土地上 不知有多少鬼子葬身在中国抗日将士的"毛瑟"手枪上 从普通士兵到军官 从敌后武工队到抗日民众 手里拽着的 大多是盒子炮 这一点 从很多影视节目上可以看得到 它威力大 射程远 弹匣容量大 而且数量之多 这种在欧洲战场上不被看好的手枪 在亚洲 在中国抗日力量手中 却成为了保家卫国的利器 为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最后 还祝大家新年快乐~

⑵ 二战中的三大发明是什么

二战中的三大发明:青霉素、原子弹、雷达。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由青霉菌中提炼出的抗生素。

青霉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单环类、头霉素类等。青霉素是很常用的抗菌药品。但每次使用前必须做皮试,以防过敏。

原子弹(Atomic bomb)是核武器之一,是利用核反应的光热辐射、冲击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杀伤和破坏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积放射性污染,阻止对方军事行动以达到战略目的的大杀伤力武器。

雷达,是英文Radar的音译,源于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缩写,意思为"无线电探测和测距",即用无线电的方法发现目标并测定它们的空间位置。


(2)战役新发明扩展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战期间,为了战争的需要,各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发展相应的科学技术,制造新式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些用于制造作战武器的科学技术为和平事业服务,推动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进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机械化时代特有的典型战争形态,其军事上的成功与失败和战争的进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内燃机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群与作战理论、战术的结合程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两类新兴技术的悄然发展,决定了机械化战争的来临。

一类是飞机、坦克、大型舰船制造技术,另一类是电子通信技术。坦克和飞机广泛密集的使用,使美英和苏联采用了新的作战理论和战术,美英开始形成空中火力支援地面、密集使用机动兵器的战役理论和战术,苏军则重新恢复了大纵深作战理论。

⑶ 抗日战役人民发明的奇特的抗日斗争法

抗日战役人民发明的奇特抗日斗争法有很多。比如:游击战、地雷战、地道战等等。
各种斗争法大致介绍如下:
游是走,击是打,字面理解为游动攻击。游而不击是逃跑主义,击而不游是拼命主义,游击战的精髓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遵循合理选择作战地点,快速部署兵力,合理分配兵力,合理选择作战时机,战斗结束迅速撤退五项基本原则的作战方式,叫做游击战。

地雷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兵最重要的作战方法之一,据历史遗物显示,地雷战战术形成并汇集成册是在民国30年12月28日。抗战时期,地雷大显神威,不仅在山东海阳人民的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而且在胶东抗战史上涂上了浓重的一笔。在八年抗日战争中,海阳民兵共作战2000余次,毙伤俘敌1500余名,缴获各种武器600余件,涌现出县以上英雄模范500多名。

地道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从保定清苑的冉庄开始经过不断的发展,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形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使无坚可守的冀中平原成为阻击日本侵略军的重要地段。
地道战曾在北京也有发现,说明这个战术,对保护广大的战区群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⑷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

1、飞梭

飞梭实际上是安装在滑槽里带有小轮的梭子,滑槽两端装上弹簧,使梭子可以极快地来回穿行。所以飞梭的发明使织布速度变快。它大大提高了织布效率。

飞梭于1733年被钟表匠约翰·凯伊发明,大大提高了织布效率,也刺激了对棉纱的需求。

2、珍妮机

18世纪中期,大英帝国商品越来越多地销往海外,手工工场的生产技术供应不足。为了提高产量,人们想方设法改进生产技术。在棉纺织部门,人们先是发明了一种叫飞梭的织布工具,大大加快了织布的速度,也刺激了对棉纱的需求。

18世纪60年代,织布工詹姆士·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Spinning Jenny)”的手摇纺纱机。“珍妮机”一次可以纺出许多根棉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

3、水力织布机

英国纺纱业的大发展,使织布业反倒显得落后了。1785年,理发匠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使织布工效提高了四十倍。到1800年,英国棉纺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纺纱机、织布机由水力驱动,使工厂必须建造在河边,而且受河流水量的季节差影响,造成生产不稳定,这就促使人们研制新的动力驱动机械。

1785年,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开始用做纺织机械的动力,并很快推广开来,引起了第一次技术和工业革命的高潮,人类从此进入了机器和蒸汽时代。到1830年,英国整个棉纺工业已基本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到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机器大工业的转变。

4、蒸汽轮船

蒸汽轮船是用蒸汽机作动力的机械推进船舶。蒸汽机的出现使船舶动力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从而完成了船舶动力的革命。船舶的推动力从人力、自然力转变为机械力,船舶用蒸汽机提供的巨大动力,使人类有可能建造越来越大的船,运载更多的货物。

真正解决船用蒸汽机的是詹姆斯·瓦特。他在1765年发明了双缸蒸汽机。1768年他与英国伯明翰轮机厂的老板马修·博尔顿合作,专门研制了一台用于船舶推进的特殊用途的蒸汽机,这就是世界上早期蒸汽机船上普遍使用的博尔顿--瓦特发动机,船舶用上了蒸汽机,出现了蒸汽机轮船。

5、瓦特改良蒸气机

1764年,英国的仪器修理工詹姆斯·瓦特为格拉斯哥大学修理纽可门蒸汽机模型时,注意到了这一缺点,并于1765年发明了设有与汽缸壁分开的凝汽器的蒸汽机,并于1769年取得了英国的专利。

初期的瓦特蒸汽机仍用平衡杠杆和拉杆机构来驱动提水泵,为了从凝汽器中抽除凝结水和空气,瓦特装设了抽气泵。他还在汽缸外壁加装夹层,用蒸汽加热汽缸壁,以减少冷凝损失。

⑸ 我国发明逐步传向西方,是怛罗斯之战的结果吗

唐代的新疆地区是汉传佛教的一大中心,已有了很长的汉传佛教发展历史,僧徒众多、香火旺盛。这些都为后来回鹘佛教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从今天所能见到的回鹘文佛经、回鹘佛教石窟艺术诸因素来看,汉传佛教对回鹘佛教影响最大。

虽然吐蕃曾在新疆统治一段时间,但藏传佛教在新疆的影响仍不及汉传佛教。直到元代,由于蒙古人崇敬喇嘛,藏传佛教才在新疆得到发展,但汉文佛典被翻译为回鹘文的数量仍最多,大约八十一部四十一种佛经。其次,才是从藏文翻译过来的佛经,至少有十六部。

匈牙利学者推断,在蔡伦发明纸张后的一个世纪,索格低亚就已经用纸通信了;到了三世纪,纸张已传入伊拉克地区。李约瑟指出,早在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造纸术就已经传入中亚的撒马尔罕。 到了唐景龙元年(公元707年)纸张已在阿拉伯半岛麦加,被阿拉伯人使用。总之,都比怛罗斯战役早。

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明(技术,武器)是怎么延长战争的

好像发明了坦克。但延长了战争了吗?

⑺ 一战中发明的武器

坦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为突破由堑壕、铁丝网、机枪火力点组成的防御阵地,打破阵地战的僵局,迫切需要研制一种火力、机动、防护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式武器。英国人E.D.斯文顿在一起意外中发现,如果在拖拉机上装上火炮或机枪,它不就无敌了吗?1915年,英国政府采纳了E.D.斯文顿的建议,利用汽车、拖拉机、枪炮制造和冶金技术,试制了坦克的样车。1916年生产了“马克”Ⅰ型坦克. 1916年9月15日,有60辆“马克”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战役。当时为了保密,英国将这种新式武器说成是为前线送水的“水箱”(英文“tank”)。结果这一名称被沿用至今,“坦克”就是这个单词的音译。
飞机 一般普遍认为是由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而有部分人认为是由克雷芒·阿德尔或阿尔贝托·桑托斯·杜蒙特所发明。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设计制造的飞机进行了成功的飞行,这是世界上首次实现重于空气的航空器的有动力、可操纵的飞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机已用于作战,当时飞机的速度已达180~220千米/时,升限6000~7000米,航程400~450千米,轰炸机载弹量1000~2000千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飞机的速度达到750千米/时,轰炸机载弹量可达10吨左右。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发动机由活塞式发展到喷气式,飞机的飞行性能显著提高;80年代飞机的升限已超过30000米,最大速度超过3倍音速,航程超过20000千米,最大载重量超过100吨。当然,飞机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更为惊人。不仅可以用于侦察、轰炸,而且在预警、反潜、扫雷等方面也极为出色。在20世纪90年代初爆发的海湾战争中,飞机的巨大威力有目共睹。当然,飞机在军事上的应用给人类也带来了惨重灾维,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毁灭性破坏。但是和平利用飞机,才是人类发明飞机的初衷。
H.S.马克沁发明的机枪。 马克沁1883年进行了原理性试验,1884年获得专利。马克沁机枪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成功的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其口径为 11.43毫米,枪重 27.2千克,采用枪管短后坐 (19毫米)式自动方式,水冷枪管;采用容弹量为333发6.4米长的帆布弹带供弹,弹带可以接续,理论射速 600发/分,可以单、连发射击;也可以通过射速调节器调整为慢射速 100发/分。马克沁机枪结构复杂,采用水冷枪管较为笨重,帆布弹带受潮后可靠性变差,但在近代战争中曾被普遍使用。让马克沁机枪一举成名的战役要数一战索姆河战役。1916年7月,协约国军队为了报凡尔登战役的一箭之仇,在1916年7月1日发动了索姆河战役。英法联军凭着人多势众,像潮水一样跃出战壕冲向德军的阵地时,得到的是德军数百挺马克沁机枪的回应,英国军队一片片倒了下去,一天内竟死了整整6万人。到战役结束时,英法联军阵亡61.5万人,德军阵亡65万人,大多数人都倒在了马克沁机枪的火舌下,可以说欧洲整整一代人丧命于机关枪下。索姆河战役后,以马克沁机枪为代表的重机枪的威风持续了40年之久,对马克沁机枪的威力传出很多神话,其中一个说法就是在马克沁机枪阵地前的敌人没有一个活着回去的。
化学武器 是以毒剂的毒害作用杀伤有生力量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称,是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化学武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逐步形成具有重要军事意义的制式武器的。化学武器大规模使用始于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wwⅰ)。使用的毒剂有氯气、光气、双光气、氯化苦、二苯氯胂、氢氰酸、芥子气等多达40余种,毒剂用量达12万吨,伤亡人数约130万,占战争伤亡总人数的4.6%。 第二次世界大战(wwⅱ)期间在欧洲战场,交战双方都加强了化学战的准备,化学武器贮备达到了很高水平。关于化学武器中剂的研制,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则是神经性毒剂;在亚洲战场,日本对我国多次使用了化学武器,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从wwⅱ结束至今,世界上局部战争和大规模武装冲突不断发生,其中被指控使用化学武器和被证实的有美侵朝战争、美侵越战争、原苏联入侵阿富汗等。80年代初开始的两伊战争,伊拉克在进攻失利、失去主动权的紧急时刻使用化学武器对扭转被动局面、最终实现停火发挥了重要作用。化学武器虽国际公约禁止使用的非常规武器。如1899年和1907年的两次海牙会议,1925年日内瓦议定书以及前不久(1993)联大通过的全面禁止和彻底消毁化学武器公约等。我国政府和人民一贯主张禁止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严格恪守《公约》,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⑻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人发明了什么武器让局势彻底扭转

英国人发明了一种名为“坦克”的武器让局势彻底扭转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一九一四年,而坦克就是在这次战争当中诞生的,当时还没有坦克,英国面对敌人也是束手无策,就想要通过研究武器打败敌人,当时一个战地记者提出了自己对战争胜利期待的想法,当记者说出自己看法的时候,很多人认为是记者的想法是无稽之谈,但其中一位军官对这样的想法非常感兴趣,就根据这个想法对武器进行了深入研究。

从以上我们能够了解的就是坦克的诞生处,后来坦克经过各国智慧人士的改良,各项功能也在不断的完善,甚至至今坦克都还仍旧在使用,更成为我们武器方面的骄傲。也让我明白一个厉害的武器能够改变一个国度的命运,让危机的局势瞬间转变,毕竟没有谁能够抵抗一项武器所带来的未知又强大的利益。

⑼ 战争战役发明用英文怎么

The invention of war campaign
战争战役发明

阅读全文

与战役新发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社区矛盾纠纷排查汇报 浏览:352
新疆公共就业服务网登陆 浏览:316
侵权著作权案件审理指南上海 浏览:145
马鞍山陆建双 浏览:853
北京东灵通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浏览:6
海南证券从业资格证书领取 浏览:846
成果有男票吗 浏览:828
知识产权法04任务0001答案 浏览:691
马鞍山519日停电通知 浏览:977
马鞍山金鹰营业时间 浏览:91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 浏览:714
贵州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29
买家投诉发票 浏览:251
普通护照的期限 浏览:766
发明文言文 浏览:523
国培线下专题研修成果 浏览:577
马鞍山苏丛勇 浏览:109
人民的名义侵权问题 浏览:53
全椒到马鞍山汽车时刻表 浏览:899
logo可用字体版权 浏览: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