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自动化印刷机是怎么发明出来的
谷腾堡在15世纪中叶发明铅活字印刷术,适得其时。这时,德国已能大量造纸;这时,德国人还发明了易干的油墨,用它来印刷十分称心;这时,德国人正好发明了榨葡萄汁酿酒的压力机,用他的原理谷腾堡制成了活版印刷机。这样,活版印刷很快发展为一种成熟的技术。
然而,这种技术一直延续了近200年,却几乎没有进步。
进入17世纪以后,荷兰的布芬,对谷腾堡的压力式活版印刷机进行了各种研究。在1620年进行了一些改进,虽然每小时只能印刷70张左右,但速度较前提高了好多。
18世纪后期英国掀起了产业革命,卷起了新机器的发明浪潮。
1800年,英国人斯坦霍普发明了新式印刷机。这机器虽然仍是手动的,但整个机器用铁制成,比较大,印刷的压力也大,速度大有提高。1820年,美国人特里德维尔发明了一种脚踏式印刷机。
这种机器通过脚踏的踏杆,向活版涂油墨并将压板压向活版,同时用手向活版送纸。右手将白纸送入,右脚随即踏下,压板将纸贴紧活版;抬起右脚,压板复回原位,同时滚筒在活版上滚过,刷上一层油墨;在松脚的同时,左手将印成品从压板上取走。这样,手脚可以同时动作,使它的印刷速度比斯坦霍普的机器更快,每小时能印到1000多张纸。直到现在,在一些小型印刷厂里,人们仍用这种脚踏印刷机来印刷小批量的印刷品。
1878年,美国人加利改进了特里德维尔的机器,将送纸改成自动的,从而将印刷速度提高到每小时3000张左右。加利印刷机是这类以脚踏为动力的印刷机发明的顶峰。这类印刷机之所以未能继续发展下去,是因为它无论如何也适应不了产业革命后书刊的出版和报纸的发行雨后春笋般发达的状况。
从谷腾堡到加利,以往的印刷机都是平压式的,纸向活版的进给和印完后取下的动作是其主要运动,由于要利用压板的往复运动,使速度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也无法采用蒸汽机等新型机械动力。
“只有利用旋转运动,才能实现连续的自动化生产。”
“只有利用旋转运动,才能使用蒸汽机进行动力驱动。”
很多人都想到了这一点,但要让活字排成的活版进行旋转运动,却不是轻而易举的——活版一滚,那活字还不都得散了架,一个个掉下来!
“试试看,把压版变成圆筒,使它在固定的活版上不断旋转滚压!”1790年,英国的尼科尔森想到了这一点,他从纺织品印花机得到启示,很想发明一种旋转式纸张印刷机。这个设想非常可贵,比他的同胞斯坦霍普的发明还要早。
遗憾的是,尼科尔森很穷,他借了钱好不容易制作了一台旋转运动式印刷机模型,却再也无钱制造样机了。甚至,他连以前借的钱也无法归还。可怜的尼科尔森,由于无力还债而成为被告入了监狱。
19世纪初,德国印刷商柯尼希来到伦敦,看到尼科尔森的专利非常佩服。“啊,太妙了!这样报纸就能从机器中一张张滚出来了。”他立即根据尼科尔森的设想投入研究。1812年,柯尼希成功地制出了样机。可惜尼科尔森已见不到这台机器了,他已在前一年困死狱中。
柯尼希远比尼科尔森幸运。他的研究得到了当时世界最大的报社伦敦《泰晤士报》社社长沃尔特的经济支持,1814年,《泰晤士报》第一次用柯尼希印刷机印出了报纸。这台机器用蒸汽机带动,可达到每小时印刷1500张的速度。
不过,柯尼希印刷机的速度还比不上当时最快的平板印刷机。
“为进一步提高速度,只有将活版也做成圆筒形的!”
一个名叫豪的美国人决心攻克这一难题。1847年,豪制成了一台具有圆筒形活版的印刷机——轮转机。可要把铅活字固定在圆筒的周围,确实比较困难,这台机器颇为笨重复杂,有二三层楼房那么高,要十几个工人同时操作才行。
1863年,美国人布洛克发明了一种方法:在活版上打上纸型,用它作为铸型,浇注熔化的铅字合金,铸成一块整体的圆形版。布洛克的发明为印刷的完全自动化开辟了一条坦途。
到1868年,欧洲和美国的各大报社几乎都安装了布洛克的快速轮转机,它每小时能印刷10000~12000张报纸。从此,印刷机不断向大型和高速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已能达到每小时印30万张报纸的高速度了。
『贰』 历史上粮食扩大机是谁发明者
粮食扩大机就是膨化机
该机器的前身应该是锅 后经后人不断改进 才有了今天的内粮食扩大机
爆米花是膨容化机的产物
例子:
印地安人以前就拿爆米花当零食,是用玉米粒(干的)加上奶油倒进锅子里盖,着玉米粒就会在锅子里爆开 。
玉米是外国来的
so有说法是中国古代,有中国,有外国,有美国,有印第安等等
早在欧洲移民迁入这块“新大陆”之前,居住在这块大陆上的印第安人便盛行吃爆玉米花了。哥伦布在返回欧洲后,曾向人们描绘了“新大陆”上的印第安儿童用爆玉米花串成项链在街上兜售的生动情景。也是印第安人教会了欧洲新移民如何栽种、如何烘烤玉米的技术。一名历史学家还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洞穴里发现了5000年前古代印第安人食用的爆玉米花,只是由于当时的“工艺”所限,在口感上远远不如当代爆玉米花松脆而已。
发明家为喜食爆玉米花的家庭设计了一种电锅,据说仅花费10分钟就能爆制好一大盆玉米花。目前,美国的许多地方电视台还常常播出如何爆制玉米花的常识,还介绍各种新风味爆玉米花的方法。
『叁』 鲁班发明锯子,还发明了哪些木工工具
鲁班的发明创造很多。《事物绀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记载,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创造的如曲尺(也叫矩或鲁班尺),又如墨斗、刨子、钻子,以及凿子、铲子,锯子等工具传说也都是鲁班发明的。这些木工工具的发明使当时工匠们从原始、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效率
成倍提高,土木工艺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名师巨匠,把他尊为我国土木工匠的始祖。 另据《世本》上记载,石磨也是鲁班发明的。传说鲁班用两块比较坚硬的圆石,各凿成密布的浅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转动,就把米面磨成粉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磨,在此之前,人们加工粮食是把谷物放在石臼里用杵来舂捣,而磨的发明把杵臼的上下运动改变做旋转运动,使杵臼的间歇工作变成连续工作,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这是古代粮食加工工具的一大进步。鲁班发明磨的真实情况已经无从查考,但是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龙山文化时期(距今四千年左右)已经有了杵臼,因此到鲁班的时代发明磨,是有可能的。 在兵器方面,据《墨子·公输篇》记述,鲁班曾经为楚国制造攻城用的“云梯”和水战用的“钩强”(又名“钩拒”),在战争中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 。 在建筑和雕刻方面,鲁班的贡献也很多。《述异记》上说,鲁班刻制过立体的石质九州地图。 鲁班不愧是我国古代一位最优秀的土木建筑工匠。二千四百多年来,一直被土木工匠尊奉为“祖师”,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纪念。 鲁班的发明创造有多种,散见于战国以后的书籍中,主要有: (1)机封。《礼记·檀弓》记他设计出“机封”,用机械的方法下葬季康子之母,其技巧令人信服。但当时盛行厚葬,这种方法未被采纳。 (2)农业机具。先进农机具的发明和采用是中国古代农业发达的重要条件之一。《世本》说鲁班制做了石■,《物原·器原》又说他制做了砻、磨、碾子,这些粮食加工机械在当时是很先进的。另外,《古史考》股市靠记鲁班制做了铲。 (3)木工工具。古代的许多器具是木制的,因此,精巧的工具对木匠来说十分重要。《物原·器原》说鲁班制做了■、钻、■括(矫正木材弯曲的工具)。《鲁班经》还把木工所用的曲尺称为“鲁班尺”,说明古代工匠认为曲尺是鲁班发明的,但这只是传说,曲尺在鲁班之前已是常用木工工具。 (4)锁钥。在周穆王时已有简单的锁钥,形状如鱼。鲁班改进的锁钥,形如蠡状,内设机关,凭钥匙才能打开,能代替人的看守。 (5)兵器。钩和梯是春秋末期常用的兵器。《墨子·鲁问》记鲁班将钩改制成舟战用的“钩强”,楚国军队用此器与越国军队进行水战,越船后退就钩住它,越船进攻就推拒它。《墨子·公输》则记他将梯改制成可以凌空而立的云梯,用以攻城。 (6)仿生机械。《墨子·鲁问》又记鲁班削木竹制成鹊,可以飞三天。另据《鸿书》记载,他还曾制木鸢以窥宋城。《论衡·自纪·儒增》记述了一种传言,说他制做出备有机关的木车马和木人御者,可载其母。 (7)雕刻。《述异记》记鲁班曾在石头上刻制出“九州图”,这大概是最早的石刻地图。此外,古时还传说鲁班刻制过精巧绝伦的石头凤凰。 (8)土木建筑。《事物纪原》和《物原·室原》都说鲁班创制铺首,即安装门环的底座。古时民间还传说他主持造桥;他的妻子云氏为了使工匠不受日晒雨淋而发明了伞。 当然,有些传说可能与史实有出入,但却歌颂了中国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鲁班被视为技艺高超的工匠的化身,更被土木工匠尊为祖师。
请采纳~
『肆』 中国发明家有哪些,各发明了什么
蔡伦发明造纸术、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张衡发明地动仪、诸葛亮发明孔明灯、杜诗发明水排。
1、造纸术
造纸术——尤其是东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又称“蔡侯纸”),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于携带,取材广泛不拘泥,推动了中国、阿拉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
有了文字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很好的载体。造纸是一项重要的化学工艺,纸的发明是中国在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所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是中国史上的一项重大的成就,对中国历史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是早在11世纪的北宋时期的中国人民发明的。印刷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曾对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活字印刷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是一种印刷方法,通过使用可以移动的金属或胶泥字块,来取代传统的抄写,或是无法重复使用的印刷版。
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北宋庆历间(1041-1048)中国的毕升(?-约1051)发明的泥活字标志活字印刷的诞生。
3、地动仪
地动仪是中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创造的传世杰作。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动仪 。
地动仪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均有口含龙珠的龙头,在每条龙头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龙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
4、孔明灯
孔明灯又叫天灯,俗称许愿灯,又称祈天灯。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手工艺品,在古代多做军事用途。现代人放孔明灯多作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亲手写下祝福的心愿,象征丰收成功,幸福年年。一般在元宵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施放。
诸葛亮被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5、水排
水排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的发明,是机械工程史上的一大发明,约早于欧洲一千多年。建武七年(公元三十一年),杜诗创造了利用水力鼓风铸铁的机械水排,引这种钢材的制作方法。最初的鼓风设备叫人排,用人力鼓动。继而用畜力鼓动,因多用马,所以也叫马排。直到杜诗时改用水力鼓动,称水排。
『伍』 请问中国碾米的最早工具是什么石碾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在上世纪70年代前,山区的农人们吃的米,都是靠石碾碾出来的。碾子由碾槽、碾磙和碾架三部分组成。碾槽由若干节成弧形的石槽连接成一个大圆圈,碾磙是用坚石打磨成车轮状的两个石盘构成,然后靠碾架固定分前后嵌在碾槽里,碾架由一根粗壮的直木从碾圈的中心牵出,控制碾磙始终绕着碾槽运转。碾磙靠牛来拉动。碾米时,先把稻谷均匀的倒入碾槽,然后驾上牛,人坐在碾架上挥鞭驱牛,牛走磙动。石磙在碾槽里不断地对稻谷磨碾,直到壳破米出糠成细粉。这样,一槽米就碾熟了。有的在碾米前先用轹子磨破大部分谷壳,既可缩短碾米时间,又可减少碎米。一般一槽可碾一百二三十斤谷。时间大约二三个小时。石碾并不是家家户户都有,一般两三个屋场共一座碾子。碾子通常设在几个屋场的中心地点,隔人户较远,为的是几个屋场的人都方便。碾子的周围一般都有大树遮蔽,免得夏日碾米时人畜被烈日暴晒。上世纪60年代粮食都是由生产队统一按时发放的,碾米活儿就比较集中,农户为抢碾子,常常要起三更睡半夜,否则就可能要饿几天肚皮。
几十年过去了,碾子早随着科技的发展隐入历史的深处,那碾米的情景也只有在梦中重现,碾米的苦与甘现在的孩子是无法体会的。他们吃着亮晶晶的机器米,根本不知道米是怎么来的,也不怎么懂得粮食的艰难。所以我常对他们讲起少时碾米的故事,告诉他们记住古人的教诲: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蔡定炳)
『陆』 农具是谁发明的求大神帮助
古代农民在利用石头作农具,后发展成磨制石器,在不断更新的过程中,不断改进,不断发明新农具, 应该是古代农民发明的 。
『柒』 牛奶消毒装置和挤奶机是谁发明的
达伦用农场的旧转轮制造了一台打谷机,还发明了检测牛奶含脂量的装置。达伦摆弄机械的热情和解决问题的积极,也给邻居们带去了福音。他经常给附近的人家维修机器,名气越来越响,远处的农场也开始找上门来。达伦成了没有文凭的“小工程师”。上大学期间,他被邀请参加了涡轮机和空气压缩机的制造。大学没毕业,他就发明了牛奶消毒装置和挤奶机。
『捌』 中国古代十大发明
1、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
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指南针的N指北方,E指东方,W指西方,S指南方。
2、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纸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
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这表明了中国古代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渊源关系。
3、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是在适当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进行迅速而有规律的燃烧,同时生成大量高温燃气的物质。在军事上主要用作枪弹、炮弹的发射药和火箭、导弹的推进剂及其他驱动装置的能源,是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成就。火药是以其杀伤力和震慑力,带给人类消停战事、安全防卫的作用,成为了人类文明重要发明之一。
4、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 宋仁宗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宋朝虽然出现活字印刷术,但并未普遍使用,而仍然是普遍使用雕版印刷术。
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印刷术先后传到朝鲜、日本、中亚,西亚和欧洲地区。
5、张衡天文学 东汉时期 漏水转浑天仪、候风地动仪张衡--是中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对在宇宙结构的认识上,张衡是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天像个鸡蛋壳,地像鸡蛋黄,天大地小,他认为天壳之外还有无限的宇宙。
张衡设计和制造了漏水转浑天仪、候风地动仪,并对日月星辰做了许多观测和分析。他测量出了太阳和月亮的角直径是周尺的1/736,即29'24“。他统计出在中国的中原地区能看到的恒星约有2500颗。国际天文学会为了纪念张衡对天文学的突出贡献,将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
『玖』 老式爆米花机是谁发明的
是日本侵华的时候 带进中国的 日本发明的 爆米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