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区域创造性

区域创造性

发布时间:2021-07-23 03:55:39

A. 如何在区域中培养幼儿的创造

如何在区域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小,培养他的创造性的话,那么肯定是要让他的 这个

B. coreldraw中能否只对位图的一个区域使用创造性效果好像对一张位图进行处理都是整张图改变,比如晶体化…

你可以这样使用,首先再原地复制一张图,然后装入容器,再进行特效滤镜,这样就感觉是局部滤镜了,其实是覆盖了下面。

看图

C. 区域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什么叫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划分一些区域,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操作、探索和交往的活动。

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意义

区域活动,是幼儿一种重要自主活动形式。它是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以操作、摆弄为途径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区域活动能够让幼儿自由、快乐、健康地成长,实现“玩中学、做中学”。通过观察发现区域活动的开展能有效促进孩子良好个性的发展,通过互相交往、合作,提高孩子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高,能积极动脑、大胆创作。这是因为,幼儿刚刚脱离婴儿期,他们最接近于人的自然本性,没有生存和学习的压力,对周围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探索欲望在心中萌发并发展,促使他们去游戏、去追求、去探索。

他们借助游戏这样一种类同于社会氛围来解决需要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以达到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消除紧张,满足好奇心。

区域活动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通过自由选择、自主展开、沟通交流的一种主动活动过程,使幼儿兴趣与需要得到满足,个性与天性得到表露,创造性与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区域活动是当前幼儿学习的一种途径,幼教改革的一个方向,幼儿个性化教育最佳手段。

快乐区域共同成长

时代的发展需要培养新世纪的人才,良好的个性发展是孩子成才的基础,许多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区域活动是培养孩子良好个性的有效途径,它对孩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做为幼儿老师要利用挖掘区域活动的教育途径,让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摇篮。

D. 如何在区角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 充满竞争的21世纪,需要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21世纪中国的希望所在。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只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幼儿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个体发展的最具潜力时期。主要表现在具有一些创新的意识:敢想、敢说、敢做。要把幼儿的智慧潜能、创造潜能转化为创新能力。作为幼教工作者必须从幼儿自身的特点出发,从中加以引导。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自主探索性区域活动中材料丰富,形式多样。是供幼儿自我选择,自主探索,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
一、投入丰富的自主探索性区域活动材料,引发幼儿的创新欲望。
与集体教育相比,自主探索性区域活动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可谓五花八门:有思维型的连线、走迷宫、分类;有动手型的穿珠、刺绣、插塑、拧螺丝;有探讨型的拼装玩具、电珠发亮;有综合型的自制玩具区等等。可谓包罗万象: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科学奥秘、艺术装饰等领域初浅的知识、技能无不蕴涵其中。每种材料都是幼儿感兴趣的,因为兴趣是创造的发动机。新型、趣味的材料能引发幼儿的创造欲望。满足幼儿求知探索、主动探究的愿望。
1、材料的层次性。每个幼儿本身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教师所提供的材料必须要适合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让幼儿在熟练操作的基础上自发的开展创造活动。材料的层次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的是我在区域活动中分别投入一颗星、两颗星、三颗星的操作材料。其中一颗星是最简单的适合水平一般的幼儿,然后在操作熟练的基础上再去操作两颗星,甚至三颗星。有的材料的层次是蕴涵在操作过程中的。如穿编活动:一开始幼儿是一根根的穿过去,等到操作熟练以后,就会巧妙的运用各种颜色,创造性地自编各种美丽的图案了。
2、材料的开放性。投入的材料不是让幼儿去完成某些任务,也不要有太多的直接可供幼儿模仿的范例。而是可以根据幼儿自己的思维去创造。如美工区:可提供各种废旧盒子,再提供一些彩色纸和其他辅助材料,就可让幼儿自己去创作,自己去探索。"这些东西可以做什么呢?"引导幼儿从外形等方面去观察创造。
3、材料投放的随机性。教师要随时抓住教育契机,根据幼儿的兴趣,随机丰富区域活动的材料。如我发现有一段时间里幼儿忽然对电比较感兴趣,于是我就在科学区投一些与电有关的材料。如电池、电动玩具、摩擦起电等。以满足幼儿的需求,激发幼儿的创新欲望。
4、材料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材料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对诱发幼儿的创造性尤为重要。有的教师在创设区域时一下子投入了许多的材料,而且一劳永逸,永不更换。时间一长,幼儿就对它们失去了兴趣,没有新鲜感,更谈不上什么创新了。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经常性的给各个区域投入一些新鲜的东西,吸引幼儿的创造欲望。
二、营造自由、自主、宽松的区域活动环境,点燃幼儿的创新火花。
陶行知早在20--40年代就指出培养幼儿的创造性要做到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时间和空间。实际上就是要给幼儿极大的自由,从而使他们最大的潜能释放出来。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在自由宽松的氛围里会有一种心理安全感,当产生了这种心理安全感,也就是他的创新能力最有利发展和表现的时候。
1、尊重幼儿的选择,鼓励幼儿的积极创造。幼儿的创造性是内部诱发的,而不是外加的。因此,幼儿按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最易诱发幼儿的创造意识。有的教师在区域活动时并没有让幼儿充分自选,而是硬性规定:你们玩什么,他们玩什么。而且有很多规则:不准乱走,不准大声喧哗等等。每次活动时,总有幼儿抱怨,连连叹气:"今天又玩这个,真没劲。"活动时左顾右盼,心不在焉。试想:孩子在这样的活动情况下是否能发挥其创造性呢?回答是否定的。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必须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自我选择的权利,让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让孩子的创造性得到更好的发挥。
2、做幼儿的朋友,捕捉他们的创造火花。幼儿在创造的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的"发现"和"异想天开"。而这种"发现"和"异想天开"是必须在一个自由、安全、宽松的环境中实现。卡尔。荣格说:"如果缺少异想天开的游戏,则不可能产生创造活动-----"。记得有一次在区域活动时,小朋友都围着超超,我一看原来是孩子们对超超的遥控小汽车产生了兴趣,情绪很激动。有的幼儿原本在认真地进行活动。结果也被这喧闹声吸引过去了。无心再开展活动。当时我真的忍无可忍。但我还是压住自己的情绪问小朋友:"你们知道这个遥控器怎么这么能干,可以让小汽车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拐呢?"小朋友马上开展了讨论,我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孩子们从磁场等方面进行了讨论。还让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索家里所有带遥控器的电器是什么原因?整个过程孩子们十分投入专注。
所以说,好奇心是诱发创新的原动力,营造自由、自主的宽松环境对于发掘幼儿的创新潜能的益处是无穷的。且具有现实的操作价值。因为它是激发幼儿创新性活动动机的良好基础。同时又促进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在情感上:幼儿会感到安全、满足;在行为上:幼儿更愿意去冒险、尝试,更愿意以创新的方式表现自我。让我们教师多为孩子营造宽松环境用宽容的心去捕捉每一个孩子闪烁的创造火花。

E. 数学区域教学活动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个体差异这三个是什么意思

强调个性发展,注重个性化教育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数学学习原本就是个别进行的,每个学生头脑中在发生变化时便是学习。然而,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我们是不大尊重学生个别差异的,不管学生的原有基础如何,制订相同的标准,采用统一的步调,强调同一的模式,结果产生的都是“一刀切”下的“标准产品”,缺乏个性和创造性。数学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数学课标》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要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有个性地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积极研究

如何指导学生有个性的学习呢?这就渗及到了“个性化教学”的学习策略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

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是实现个性化教学的前提。在实施个性化教学中,我们应首先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入手,

从而实现学生个性地发展。我们可从以下两点入手:

(1)了解学生。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因此,我们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了解学生的情感,在对学生全面了解中因材施教,实现学生“个性发展”。

(2)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让学生在参与中,爱学、乐学、会学。不求“一刀齐”,只求人人有所发展,个性能够张扬。

二、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传统的教学固于教室,限于课堂。而个性化教学则允许不受时空的限制,在空间上,学生可以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在时间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速度来学习,可以快学,也可以慢学。在摆脱时空的束缚中,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三、让学生灵活自主地选择

(1)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因为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程度、爱好性和缺陷的不同,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数学知识的“补救”与完善,促进其兴趣的激发。

(2)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有

助于学生达到数学学习成功的过程完善,良性地采取与提高学生在学习数学和解决学习困难中的相应。
请采纳,谢谢。

F. 如何在区域活动中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与创造力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幼儿与生俱来就有艺术创造的潜能,幼儿的创造强调了自身发展的个体价值,反映出强烈的自我表现、自我完善的心理需求。因此,我们必需抓住幼儿这一时期,实施有效的发展策略,以发展其创造力。我们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主要着眼于挖掘幼儿潜在的创造力,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习惯,使幼儿接受一些创造活动的熏陶,产生一些最初的创造意识。美术活动是幼儿园进行创造教育的良好途径。可正规美术活动往往是教师预设大于幼儿生成,技能的传授与幼儿创造力培养之间的度把握不够准确。而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个体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让幼儿在宽松的活动中根据自己需求自主的选择材料进行活动,创造力能得到更好的发掘。结合我园的区级课题本学年我尝试了在美术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下面就是我的几点做法。
一、营造鼓励幼儿创造的心理氛围
1、宽容理解幼儿 创造性的本质就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心理学的研究指出:有创造性的人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偏离了常规而感到焦虑不安,幼儿也是如此。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重要条件”。因此,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我总是以一颗宽容之心来对待孩子“与众不同”的言行,从不轻易指责孩子,让孩子在一种轻松、自由、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才能。一次活动中,一个孩子做值日生负责收颜料,可好久也不见他出来。原来他躲在厕所里正用颜料在地砖上“挥洒作画”呢!他发现我时下意识的把手藏在背后,感到恐慌和不安。我敏锐的觉察到孩子的创造性,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请大家讨论并特意在阳台上辟出了一片可供幼儿挥洒的空间,形成了我班颇具特色的“瓷砖天天画”。孩子们在这片方寸空间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所以,面对幼儿看似“出格”行为,我们应进行换位思考,宽容理解幼儿并通过帮助启发使幼儿敢想敢做,从而营造宽松自由的创造氛围。
2、赏识幼儿 赏识是对幼儿创造力的肯定,更是开发幼儿创造力的催化剂。幼儿的作品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只要有益于发展创造力就应当受到认可、肯定和赏识。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我发现:老师欣赏的目光,满意的点头,一句话,一个动作都能给幼儿带来莫大的快乐,能较好的激发幼儿创造的兴趣。在“装饰区”里,幼儿习惯于用记号笔装饰杯子,一幼儿改变了方法:使用报纸条给杯子穿上“横条纹衣服”。我立即对她的改变表示出极大的兴趣赞赏道:多棒的服装设计师,把杯娃娃打扮得这么漂亮!她涨红了脸,显得很激动。我真切的感受到了她内心的自豪,体验了赏识的价值。从此这个孩子便对装饰杯子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翻出了很多的花样,比如:给杯子娃娃戴上赤豆项链,为杯子娃娃穿上绒线裙……因此,赏识幼儿每一次不起眼的创造,才能激发幼儿创造的兴趣,形成幼儿内在的创造倾向。
二、为幼儿创设求异创造的物质环境
皮亚杰认识理论认为:幼儿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美术区域活动作为一种新的活动形式让幼儿在活动区中自主的与各种材料交互作用。所以,只有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才能体现出幼儿的自主活动,更大程度促进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
1、开放活动区的环境,拓展幼儿创造的空间 活动区的环境要开放,我精心的构思活动室的每块墙面、每个角落,让活动区环境处处成为幼儿求异创造表现的天地。壁面环境“超级变变变”是幼儿求异创作的成果。幼儿大胆利用废旧光盘装饰或制作成形态各异的小动物,有小鸟、螃蟹、牛、蜘蛛、熊、大象等。“创意架”上全是幼儿的创造。很多是用牛奶盒和食品包装盒制作的“变形机器人”,用乐百氏奶瓶和玻璃瓶制作的瓶娃娃,用多种废旧材料装饰的镜框,还有长着挂历纸头发、橡皮泥条头发、绒线段头发、丝带头发、竹饭炒脸蛋、穿着各色塑料薄膜裙子的“漂亮妈妈”, 虽没经过精细的加工,但无不透露出幼儿思维的新奇。灯管也是活动区环境的一份子,经过细心创设也成为一处创意作品的风景线,餐碗动物、信封民族娃娃、材料各异的服装秀悬挂其上。总之,创设开放的活动区环境并充分利用发挥了幼儿求异创造的能力。
2、提供丰富变化的物质材料,诱发幼儿求异创造 幼儿的求异创造离不开物质材料,只有丰富多彩难易适度的材料才能保证幼儿活动的质量。我在提供材料上吸引幼儿共同搜集,因为幼儿自己搜集的材料更易引发幼儿的创造。老师提供的材料不能过分精细和复杂,应使幼儿不用太复杂的技巧就可以获得满足感,材料要富有变化性能吸引幼儿更多的直接参与活动,颜色鲜亮、小巧、易折、形状易引发想象的材料很受幼儿欢迎。总之,在材料提供上大至纸箱,小到纽扣、绿豆,但凡是就要丢进垃圾筒的干净废品都要考虑是否可以进幼儿的“百宝箱”。这些材料都会让幼儿感到如获至宝,均可成为触发幼儿创造灵感的触点。幼儿的创造一般是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模仿经验内化后的改变。而能够在模仿的基础上举一反三正是幼儿创造的特点。比如:在“制作区”里,我提供了瓶盖、金鱼外形、金鱼眼睛等材料。幼儿摸索出“瓶盖金鱼”的制作方法以后便不在满足于此,一大箱应有尽有的材料诱发了幼儿的创造动机,有的用圆筒薯片盖做成“薯片盖金鱼”;有的用三角形药盒做成“药盒金鱼”;有的用有凹痕的饼干壳做成“饼干盒金鱼”;还有的幼儿用自己收集的开心果果壳做成了“果壳金鱼”。丰富合适的材料使幼儿饱满的创造欲望一触即发,在经验—材料—成品之间,思维在对材料直观感受的刺激下,伴随着创造的冲动走向联想,并在经验的土壤里孕育出花朵:大小不一的瓶盖组合成了不倒翁娃娃、可爱的熊猫等。就这样,丰富变化的材料环境成为幼儿的创造乐园。
三、适时介入,促使幼儿创造力发展
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当好幼儿的参谋和助手,扮演好观察者的角色。我们进行观察的目的是为了准确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并及时分析,给予适时适度的帮助。
1、教师要善于观察,捕捉幼儿的创造火花。 活动中幼儿的创造火花是稍纵即逝的,所以老师要细心的观察捕捉。我观察到一个孩子把蟹壳拿在手里反复看了好半天,然后颇费了一番力气在上面粘了两根麦管感觉不满意失望的将其丢在一旁。我及时的问他:“为什么不做下去?”“因为我觉得不象小兔子的耳朵。”原来聪明的孩子把蟹壳当作兔子的脸,在装耳朵时遇到了麻烦。我引导说:“小兔的耳朵这么长,打个弯吧!”孩子看着看着,眉宇舒展了。他重新燃起了创造的火花,飞快的在壳上剪贴了眼睛和三瓣嘴,一个活灵活现的兔子就做成了。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他一气呵成制作了“小猫头”、“小狗头”、“小猪头”。可以看出,老师细心的观察和适时点拨可以重新点亮孩子的创造火花,保证幼儿的创造顺利进行。
2、教师要适时介入,激活幼儿的创造思维 中班上学期,在剪纸区里,幼儿会用走公园的方法围着白纸有进有出的剪出形态各异的“雏形”。但经过多次观察我发现幼儿只会从一个角度进行观察,创造思维处于停滞状态。我觉得有必要适时介入以激活幼儿的创造思维。一个孩子说:“老师,我剪了一个小乌龟。”“确实象乌龟耶!多怪的一张纸呀,转过来看看象什么?侧过来看看又象什么?”旁边的小朋友急切的说:“老师,反过来看还象小兔呢!” 幼儿在惊讶的同时发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结果。他们积极的投入了对“雏形”纸的“改造”,变出了不同的动物。后来,幼儿又由此及彼的对废报纸及边角料进行“改造”,形成了一次小小的创造热潮。
四、进行一些创造力训练,发掘幼儿的创造潜力
美术区域活动内容广泛丰富,包罗万象,为创造力训练提供了有利因素。我针对幼儿思维及年龄特点有意识的对他们进行一些创造力训练,譬如:想象力、联想能力、扩散思维、推理判断等方面的练习。
想象是对记忆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一种形象思维,也是一种创造性形象思维。幼儿常常能由一个简单的形状想象出无数的象形物。借形想象符合幼儿具象思维和善于想象的特点,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形式。幼儿通常会就某一形状在自己已有的表象认识中积极“搜索”象形物并动手“发明”。我在“变画区”中给幼儿提供不同图形的底版,启发幼儿想象变出不同的象形物体。给幼儿有几根弧线的底版,幼儿想象变出“妈妈的头发”、“弯弯的小河”、“小蛇赛跑”;给幼儿两个半圆的底版,幼儿想象变出了瓢虫、乌龟、蘑菇;给幼儿圆柱体的底版,幼儿想象变出了电池、垃圾筒、木桩;给幼儿两线交叉的底版,幼儿想象变出了剪刀、风车、小鱼。幼儿的想象力越来越丰富,后来我提供了只有一根直线的底版,幼儿居然想象变出十几种东西:铅笔、金箍棒、小旗、铲子、半块饼干、小饭勺、气球、一把剑-----运用类似“智力激荡”手法进行想象力的训练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在“加工区”里投放一次性饭盒、蟹壳、光明牛奶盒等易引发想象的材料,启发幼儿根据这些废品进行加工。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一个孩子在一次性饭盒的旁边插上几根麦管变成了大闸蟹;另一个孩子则把饭盒打开,粘上数字及屏幕变成一只手提电脑!有的幼儿则用牛奶盒挖了许多洞洞,再用一次性筷子搭上纵横的架子变成了“金茂大厦”。可见,把借形想象作为训练的手段,可以使幼儿的创造力上一个台阶。
我还在活动区中投放了一些与创造力有关的内容,如:让幼儿对一张似是而非的图案从任何一个角度去观察、猜测,做任意的想象;让幼儿看一些抽象的图片,进行想象记录(结合我班名画欣赏的教学,我提供了画家米罗的作品让幼儿大胆想象、联想,每人看的都有所不同,创造力得到培养)
五、正确把握评价的度,激发幼儿的创造激情
1、教师把握好评价的尺度,注重幼儿的创造过程 评价是美术区域活动的重要环节,我们要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不能用评价艺术作品的眼光去严格评价幼儿的作品。老师还要注意面向全体,给每个幼儿机会,使孩子的创造火花都得到展现,获得成功感。讲评时,一个平时沉默寡语的孩子手拿自己的作品(糖盒、烟盒、饼干盒简单的粘贴在一起),目光里满含着期待。面对其他孩子举得高高的精美创意品,我有点漠视其作品,可又不忍回避孩子期待的目光,于是请他介绍自己的作品。原来,下面的饼干盒是爸爸妈妈的房间和大家吃饭看电视的地方,上面的糖盒是自己的房间,而那个扁平的烟盒是家里的大阳台,孩子还说多晒太阳身体才会健康。这么不起眼的组合却被孩子说的如此美好,我及时的报以这个孩子热烈的掌声,共同为这幢房子取名为“阳光别墅”。我想:这不就是孩子的创造思维吗?我庆幸刚才没有漠然视之。所以,我们评价的目的不是将幼儿分成等级或追求某种成果,而是看活动过程中有无童趣,有无创造思维的闪光点。

2、倾听和了解孩子的创造意图,释放孩子的创造激情 我们评价时要屏弃教师一言堂的做法,给幼儿充分表述自己创造的机会。每次活动结束时,幼儿都有强烈的表达愿望。这时,我们最好做一个合格的听众,请幼儿把自己的创造思路淋漓尽致的展示给我们,这样有利于孩子下一次的创造。如:活动还没结束,一个孩子就迫不及待的把一个稀奇古怪、装备复杂的“怪物”介绍给我们:我做了个会吃垃圾的机器人,大嘴巴是吞垃圾的,肚脐眼是排放垃圾的,两根管子是送走造出来的气的------孩子说的眉飞色舞,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可以看出我们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使幼儿求新求异的创造思路充分展露,使幼儿创造的激情得以释放。
经过一学年的探索,我认为美术区域活动是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幼儿来说,这种活动形式宽松,幼儿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自由积极的进行表现和创造,创造能力易于提高。对老师来说,这种活动区别于集体的正规活动,老师可以及时充分的观察和了解到每个幼儿的状况,及时的进行引导和帮助幼儿生成,利于各种层次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每个幼儿的现有水平,确定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使幼儿陶醉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追求中,为幼儿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G. 区域活动对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有何好处

1、区域活动,是幼儿一种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它是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以操作、摆弄为途径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它是幼儿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一种独特方式,其活动动机由内部动机支配而非来自外部的命令,表现为"我要游戏",而不是"要我玩"自主性是幼儿游戏活动的内在特征。区域活动充分体现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可满足幼儿活动和游戏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幼儿自然、自由、快乐、健康地成长,实现"玩中学"、"做中学"。 2、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参与积极性高,能积极动脑、大胆创作。这是因为,幼儿刚刚脱离婴儿期,他们最接近于人的自然本性,没有生存和学习的压力,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探索欲望在心中萌芽并发展,促使他们去游戏、去追求、去探索。另一方面,他们借助于游戏这样一种类同于社会氛围来解决需要与现实矛盾,以达到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消除紧张,满足好奇心。通过观察,我发现,区角活动的开展能有效促进孩子良好个性的发展,孩子通过互相交往,互相合作,共同商讨,提高孩子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有效促进了孩子良好个性的发展。

阅读全文

与区域创造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社区矛盾纠纷排查汇报 浏览:352
新疆公共就业服务网登陆 浏览:316
侵权著作权案件审理指南上海 浏览:145
马鞍山陆建双 浏览:853
北京东灵通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浏览:6
海南证券从业资格证书领取 浏览:846
成果有男票吗 浏览:828
知识产权法04任务0001答案 浏览:691
马鞍山519日停电通知 浏览:977
马鞍山金鹰营业时间 浏览:91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 浏览:714
贵州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29
买家投诉发票 浏览:251
普通护照的期限 浏览:766
发明文言文 浏览:523
国培线下专题研修成果 浏览:577
马鞍山苏丛勇 浏览:109
人民的名义侵权问题 浏览:53
全椒到马鞍山汽车时刻表 浏览:899
logo可用字体版权 浏览: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