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发明家的故事
贝尔发明电话的故事
1847年3月3日,亚历山大·贝尔出生在英国的爱丁堡。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颇有名气的语言学家。
受家庭的影响,贝尔小时候就对语言很感兴趣。他喜欢养麻雀、老鼠之类的小动物。他觉得动物的叫声美妙动听。上小学时,他的书本里,除了装课本书外,还经常装有昆虫、小老鼠等。有一次,老师正在讲《圣经》的故事,忽然他书包里的老鼠窜了出来,同学们躲的躲,叫的叫,弄得教室内大乱。老师怒不可遏,觉得这样的学生不可教。
不久,贝尔的父亲就将贝尔送到伦敦祖父那儿。这位慈祥的老人虽然很疼爱孙子,但对孙子的管教十分严厉。祖父深谙少年的学习心理,他不采用填鸭式的方法,硬逼贝尔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是从培养贝尔的学习兴趣入手。渐渐地,贝尔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成绩也上去了,成了优等生。贝尔后来回忆道:“祖父使我认识到,每个学生都应该懂得的普通功课,我却不知道,这是一种耻辱。他唤起我努力学习的愿望。”
一年之后,贝尔又回到了故乡爱丁堡。在他家附近,有一座磨坊。贝尔觉得这种老式水磨太费劲了,要改进改进。于是,他查阅各种图书资料,设计出一幅改良水磨的草图。这图虽然画得不规范,但构想却十分巧妙。经过工匠的加工,水磨果然变得十分灵活,比原来省力多了。从此,他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发明家”。
贝尔从这里看到了发明创造的意义。每一项的发明,都将使很大一部分人受益,都是人类向前迈进的一块基石。
1869年,22岁的贝尔受聘美国波土顿大学,成为这所大学的语音学教授。贝尔在教学之余,还研究教学器材。
有一次,贝尔在做聋哑人用的“可视语言”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电流流通和截止时,螺旋线圈会发出噪声,就像电报机发送莫尔斯电码时发出的“嘀答”声一样。
“电可以发出声音!思维敏捷的贝尔马上想到,“如果能够使电流的强度变化,模拟出人在讲话时的声波变化,那么,电流将不仅可像电报机那样输送信号,还能输送人发出的声音,这也就是说,人类可以用电传送声音。”
贝尔越想越激动。他想:“这一定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想法。”于是,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电学界的朋友,希望从他们那里得到有益的建议。然而,当这些电学专家听到这个奇怪的设想后,有的不以为然,有的付之一笑,甚至有一位不客气地说:“只要你多读几本《电学常识》之类的书,就不会有这种幻想了。”
贝尔碰了一鼻子灰,但并不沮丧。他决定向电磁学泰斗亨利先生请教。
亨利听了贝尔的一五一十的介绍后,微笑着说:“这是一个好主意!我想你会成功的!”
“尊敬的先生,可我是学语音的,不懂电磁学。”贝尔怯怯地说,“恐怕很难变成现实。”“那你就学会它吧。”亨利斩钉截铁地说。
得到亨利的肯定和鼓励,贝尔觉得自己的思路更清晰了,决心也更大了。他暗暗打定主意:“我一定要发明电话。”
此后,贝尔便一头扎进图书馆,从阅读《电学常识》开始,直至掌握了最新的电磁研究动态。
有了坚实的电磁学理论知识,贝尔便开始筹备试验。他请来18岁的电器技师沃特森做试验助手。
接着,贝尔和沃特森开始试验。他们终日关在试验室里,反复设计方案、加工制作,可一次次都失败了。“我想你会成功的”,亨利的话时时回荡在贝尔的耳边,激励着贝尔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研制工作中去。
光阴如流水,两个春秋过去了。
1875年5月,贝尔和沃特森研制出两台粗糙的样机。这两台样机是在一个圆筒底部蒙上一张薄膜,薄膜中央垂直连接一根炭杆,插在硫酸液里。这样,人对着它讲话时,薄膜受到振动,炭杆与硫酸接触的地方电阻发生变化,随之电流也发生变化;接收时,因电流变化,也就产生变化的声波。由此实现了声音的传送。
可是,经过验证,这两台样机还是不能通话。试验再次失败。
经反复研究、检查,贝尔确认样机设计、制作没有什么问题。“可为什么失败了呢?”贝尔苦苦思索着。
一天夜晚,贝尔站在窗前,锁眉沉思。忽然,从远处传来了悠扬的吉他声。那声音清脆而又深沉,美妙极了!
“对了,沃特森,我们应该制作一个音箱,提高声音的灵敏度。”贝尔从吉他声中得到启迪。
于是,两人马上设计了一个制作方案。一时没有材料,他们把床板拆了。几个小时奋战之后,音箱制成了。
1875年6月2日,他们又对带音箱的样机进行试验。贝尔在实验室里,沃特森在隔着几个房间的另一头。贝尔一面在调整机器,一面对着送话器呼唤起来。
忽然,贝尔在操作时,不小心把硫酸溅到腿上,他情不自禁地喊道:“沃特森先生,快来呀,我需要你!”
“我听到了,我听到了。”沃特森高兴地从那一头冲过来。他顾不上看贝尔受伤的地方,把贝尔紧紧拥抱住。贝尔此时也忘了疼痛,激动得热泪盈眶。
当天夜里,贝尔怎么也睡不着。他半夜爬起来,给母亲写一封信。信中他写道:
“今天对我来说,是个重大的日子。我们的理想终于实现了!未来,电话将像自来水和煤气一样进入家庭。人们各自在家里,不用出门,也可以进行交谈了。”
可是,人们对这新生事物的诞生反应冷漠,觉得它只能用来做做游戏,没什么实用价值。
贝尔一方面对样机进行完善,另一方面利用一切机会宣传电话的使用价值。
两年之后的1878年,贝尔在波士顿和纽约之间进行首次长途电话试验(两地相距300公里),结果也获得成功。在这以后,电话很快在北美各大城市盛行起来。
② 教材正面人物活成反面典型,学生偶像成巨贪,大发明家是阴险小人呢
第一位:匡衡
对于匡衡的名字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他便是中小学课本上经常提到的“凿壁偷光”的主角,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人。他从小家世贫寒,世代以务农为生。匡衡却是一个读书很用功的人,除了帮家里干农活以外,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学习上。
可是白天干完农活之后,到了晚上天又黑了。匡衡家里哪里有钱点得起蜡烛?但是没有关系,聪明的匡衡发现邻居家里灯光通明,于是乎匡衡偷偷的在墙上打了一个小洞,让邻居家的光能渗透到自己家里来。
第二位:蔡伦
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可谓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早已经离不开纸了,而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改良了造纸术的蔡伦,很自然就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在中小学课文中更是一个经常出现的人物。蔡伦的发明创新精神是值得赞扬的,但是他的人品却不敢恭维了。
蔡伦原本出生于年大凑山下一个铁匠世家,公元75年经由京城到桂阳办差的官员推荐进入了皇宫做了宦官,聪明的蔡伦傍上了窦皇后这颗大树,很快成为了天子的中常侍,负责达诏令、掌理文书、参预朝政等重要的事宜,从此成为了宫中的高等宦官。
③ 道格恩格尔巴特有编写过书籍吗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他就发表了一篇名为《放大人类智力》(Augmenting the Human Intellect)的论文,提出了计算机是人类智力的“放大器”的观点。为此,他认为必须改善人机交互方式,发展交互式计算技术。
延伸材料----------
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Dr. Douglas C. Engelbart,1925年1月30日-2013年7月2日),美国发明家,瑞典人和挪威人后裔。恩格尔巴特在斯坦福研究院(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也就是今天的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所(SRI International)任职期间,共获得了21项专利发明。最著名的就是鼠标的专利。另外他的小组是人机交互的先锋,开发了超文本系统、网络计算机,以及图形用户界面的先驱;并致力于倡导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来协同解决世界上日益增长的紧急而又复杂的问题。他被冠为“鼠标之父”。
从历史上看,恩格尔巴特是最早认识到基于计算机和通信的工作环境对于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极大重要性的少数先知先觉的学者之一。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他就发表了一篇名为《放大人类智力》(Augmenting the Human Intellect)的论文,提出了计算机是人类智力的“放大器”的观点。为此,他认为必须改善人机交互方式,发展交互式计算技术。
1964年,他发明鼠标器成为代替键盘操纵计算机的方便工具,为交互式计算奠定了基础,因此被IEEE列为计算机诞生50年来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实际上,鼠标器只是恩格尔巴特开发的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的编辑器NIB(oNLine System)系统的一部分。
NLS是一个完善的多媒体编辑工具,同时也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写作环境。它支持各种文本结构,并具有层次性,用户可以方便地浏览文本中的信息,对文本进行各种操作。
在1968年秋季的联合计算机会议(1968 Fall Joint Computer Conference)上,NIB首次向公众作了90分钟的演示,引起轰动。这次演示也是鼠标器、多媒体、视屏远程会议的首次登台亮相。由于NLS本身的巨大成功以及它对后来出现的编辑软件的影响(1995年计算机先驱奖获得者兰普森正是在NIB的基础上开发出Bravo,成为“所见即所得”系统的雏形的),ACM把1990年的软件系统奖授予了NIB,恩格尔巴特是第一获奖人,第二和第三获奖人分别是英格利希(William K.English)和罗利弗逊(Juff Rulifson)。
鼠标之父
恩格尔巴特在斯坦福研究院(StanfordResearchInstitute),即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所(SRIInternational)任职期间,共获得了21项专利发明。其中的最后一项,申请于1967年、颁发于1970年的编号为3,541,541的专利,即计算机鼠标。此专利的定义为:“通过手控制显示系统X-Y位置指示器在任何表面的移动,从而移动在阴极射线管显示器上的光标;指示器控制产生的信号表明其位置,让光标在显示屏相应的位置得以显现。[3]”
尼葛洛庞帝在他的《数字化生存》里写道:“当初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发明鼠标是为了指点文件,而不是为了在电脑上绘画,但是,这个发明却流传了下来,而且在今天随处可见”。
恩格尔巴特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只鼠标器,其外壳是用木头精心雕刻而成的,整个鼠标器只有一个按键,不像现在的鼠标器那样有2个按键。最初的鼠标器在底部安装有金属滚轮,用以控制光标的移动。
1967年6月21日,恩格尔巴特将他的鼠标用“X-Y定位器”的名称申请了专利,并于1970年获得了专利,从此,小小的“老鼠”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1972年,施乐公司帕洛阿托研究中心(PARC)研制成功具有图形界面的Alto微电脑,在该中心的科学家当中,有一些曾师从恩格尔巴特,他们将他发明的鼠标器配置在这台微电脑上,使这台微电脑的操作显得异常方便和快捷。
1983年,苹果电脑公司也仿效PARC的做法,把经过改进的鼠标器装设在Lisa微电脑上,从而使鼠标器在计算机业界名声大振,开始像键盘一样成为一种电脑中必备的输入装置,成为电脑迷们人见人爱的“宠物”。
20世纪90年代以来,“老鼠”随着网络热在全球范围内的升温而走向世界。尤其是Internet这一全球最热门的信息资源网,把全世界220多个国家的1.44亿电脑用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论是上网的或者是还没有上网的电脑用户,在使用电脑时,都离不开这只小小的“老鼠”了。
ARPAnet计划
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
1997年,SUN当时的CEO迈克利尼(ScottMcNealy)曾说:“在网络技术还没有流行时,道格就是该领域的先驱。[3]”
比尔·盖茨在一次演说中提出了“知识工人”的概念,引起媒体的极大重视,纷纷报道和评论。实际上,恩格尔巴特在其论文和研究报告中早就一再使用了“知识工人”这个词汇。最早的一次是1982年,在旧金山举行的AFIPS办公自动化会议上,恩格尔巴特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就是Toward High—performance Knowledge Workers。在1995年的一篇论文:Toward Augmenting The Human Intellect and Boosting Our Collective IQ(COMM.ACM,38(8):30—33页)中,恩格尔巴特也多处用了Knowledge Worker这个词。由此可见,恩格尔巴特不愧是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先驱。
科学史学家Thierry Bardini认为,恩格尔巴特复杂的个人哲学(乃个人研究的动力),及其对技术的应用,正是共同演化概念的现代实例。[1]
·Bardini认为Benjamin Lee Whorf的语言相对论对恩格尔巴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Whorf推论认为人的语言决定人的思维,恩格尔巴特由此推演认为,当前的科技决定我们处理信息的能力,反过来决定我们开发改进新技术的能力。因此他致力于开发基于计算机的技术,以对信息直接进行处理,同时提高个人以及组织的处理能力。恩格尔巴特的哲学以及研究计划,在他1962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有清楚而直接的阐述,他将这篇名为Augmenting Human Intellect: A Conceptual Framework的报告,称为自己的“圣经”。网络智能的概念,归功于恩格尔巴特的开创性工作。
·由于恩格尔巴特的思想总是超前(有人说他的思想超前他的时代20年——20yearsahead of his time),他常常不被人理解,不受到重视,甚至被人嘲笑,但恩格尔巴特始终保持乐观。他性格开朗,喜欢运动、徒步旅行、野营、航海、跳舞和骑自行车,在家里养鸭、养蜂、养蚯蚓,给子孙们讲滑稽故事。他有4个子女,8个孙子、孙女,在为人类进步作出贡献的同时,享受着天伦之乐。
SRIInternational首席执行官柯蒂斯-r-卡尔森(CurtisR.Carlson)认为,恩格尔巴特为社会带来巨大价值。他说:“我们将怀念他的才华、热情和魅力。他留下的遗产是巨大的。世界上每一个使用鼠标的人、每一个享受PC高生产力的人都受益于他。”
荣誉奖项
计算机先驱奖
1987年获得PC Magazine终身成就奖;
1994年获得Smithsonian奖,同年当选为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
1997年ACM授予他图灵奖,
2000年11月13日,克林顿总统向17名科技精英颁发全国技术奖章(National Medal of Technology),恩格尔巴特是进入白宫接受这一殊荣的科学家之一。
④ 发明家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质
坚持是共有特质。
⑤ 小发明家
人物:赵念 华师一附中高二(2)班学生 学生科学院"小研究员"
获得国家专利:
1.防触电保护装置
2.高效加热器
3.可识别快慢刹车的汽车安全保护系统(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小资料]
"可识别快慢刹车的汽车安全保护系统"系统基本原理:
通过识别刹车的紧急与否,产生不同的信号,并直接地传递给后面的司机,令其早做出反应;而车尾的感应装置则可以感应后车的突然接近并对碰撞作出保护反应。
喜欢"破坏"好奇心培养创造欲
赵念从小就对身边的一切充满好奇。、
四五岁的时候,她拿着闹钟,睁大了眼睛问妈妈:"为什么这个东西会动会响呢?我可不可以看看它里面是怎么回事呀?"妈妈递给她一把小起子,不一会儿,闹钟就在赵念的野蛮"摧残"下被拆得七零八落。
家里的小玩具、洋娃娃全都难逃"噩运",不是被大卸八块,就是被"开膛破肚",统统面目全非。赵念在干完"破坏工作"之后,总会大声宣布:"这个太简单了,我以后要做一个更好的!"就这样,赵念成了家里的"破坏王"。
值得庆幸的是,赵念的爸爸妈妈对女儿的破坏行为比较"放纵",甚至常常扮演"帮凶"的角色。遇到女儿好奇的问题,他们总是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去探个究竟。
敢于实践:动手能力从小锻炼
赵念的爸爸从事技术工作,常常在家里摆弄一些复杂的线路。赵念总是着迷地看着爸爸工作,不时地问上一些问题,爸爸也都耐心解答。渐渐的,简单的问答已经满足不了赵念的求知欲,她央求爸爸给她一些动手的机会。
焊电路板是她的第一件差事。当赵念兴致勃勃地把焊好的电路板拿到爸爸面前"邀功"时,爸爸哭笑不得--焊锡一大团一大团地粘在了一起,电路多处短路!赵念并不气馁,虚心地向爸爸请教焊接的要领,在废弃的电路板上反复练习。当她再次得意洋洋地展示焊接"成果"时,爸爸已经挑不出毛病了。
上初中了,在物理课上学了电学原理之后,每次遇上保险丝"罢工",赵念都会抢先卷起袖子,关掉电闸,三下五除二地左拧右拧,就让家里恢复光明。
勤于思考:发明创造源自生活
赵念是个沉默内秀的女孩子,她说她自己平时喜欢思考,她的一些发明创造的小点子也都源自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曾经一段时间,电视、报纸上频繁出现有关汽车追尾事故的报告。当时,赵念就设想着要在汽车上加一种装置,以避免事故的发生。当她了解到,追尾事故的发生多是因为前车紧急刹车,后车来不及作出反应这一基本原理之后,她脑海中灵光一闪:何不给汽车刹车加个气囊,让紧急刹车发出比正常刹车更为强烈的警报信号。
然而,这样的敬报设施是可以起到提醒作用,却不能在两车相撞时起到安全保护作用。于是,赵念又开始思索着,要给汽车加个"防撞衣"。那天,她乘坐公汽,偶然目睹了一辆小货车与的士相撞的惊险一幕,庆幸的是前面那辆小货车后面载的一张席梦思床垫,竟将后面迎头撞上的的士给"弹"了回去,一场车祸奇妙地被化解了!而赵念的"可识别快慢刹车的汽车安全保护系统"也受之启发,得以进一步完善。
乐于吃苦:实践过程是"蜂蜜拌黄连"
拿了三个国家专利,而且保持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成功的背后,赵念可吃了不少苦头。
赵念的学习很紧张,绝大部分课余时间都得花在功课上,发明制作只能见缝插针地利用间隙时间。发明设计考验人,动手制作更锻炼人。尽管精力、体力都很有限,赵念捋起袖子干起活来,可毫不含糊。
为了制作"可识别快慢刹车的汽车安全保护系统"的汽车模型,赵念从街上捡回人家装修剩下的废木板,用锯条切割成块。别看这项工作没什么科技含量,干起来还真不容易--木板比看上去的更硬,锯条比想象中的更难使。尽管不知用断了多少锯条;尽管双手都被锯磨得伤痕累累,痛得连工具都握不住;尽管最后成型的汽车模型十分简陋,甚至车轮还是个六边形……最终,赵念还是如期完成了模型的制作。
看着一堆杂乱无章的原材料在自己的手中变成有模有样的小发明,这种欢欣无法言传。实践的过程中,赵念感受很多。她说这世界上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她说很多事情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只有"又说又练才是真把式";她说书本上看似枯燥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之后原来那么有趣;她说这个世界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广阔……
不娇惯溺爱,多创造条件--赵妈妈谈"育儿"
赵念虽是独生子女,但我们从来不娇惯她。
赵念五岁时,她爸爸就要求她帮忙洗菜、炒菜。五岁的孩子个头还很小,得垫着一把小椅子才能勉强够着灶台。每次看到小家伙踩着椅子,垫着脚尖在那儿干活,我都特别心疼,直骂他妈妈"虐待"孩子。可转念一想,孩子迟早要独立,从小学着吃点苦,多锻炼一下动手能力毕竟还是有益无害呀。
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离不开家长的帮助。然而,这种帮助应该是有方法有尺度的,我们将之理解为:尽一切努力为孩子创造条件。
从小到大,对女儿提出的每个问题,我们都很耐心地解答直到她完全明白为止;她搞发明制作需要的材料,只要没有为她包办的"嫌疑",我们都尽力为她准备,如和她一起到街上捡废木板,到旧玩具市场找合适的模型汽车等等。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作用对孩子而言,远不止一些物质和时间上的支持,最可贵的是心理上的支持和依靠。
在培养女儿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我们有一些小心得,希望能为其他家长提供参考:
1、任孩子发展兴趣,并有意识地给予引导。
2、培养孩子爱思考的习惯,从身边小事找突破口。
3、给孩子尽量创造动手的机会,不能光说不做。
4、孩子取得成绩时,不要吝啬你的赞美;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帮助
⑥ 目前中国最有名的发明家是谁他的作品是什么
对于发明家来说,近来的发明家大家的印象可能不是太深。一般对古代的一些发明印象深刻,书本上都会看到,比如说,活字印刷术,造纸术-蔡伦,包括沈括发明的指南针,张衡的地动仪。
⑦ 科学家丛书2.5元一本发明家丛书三元一本。两趟图书的本数相同,共花了22元。每
设第套丛书x本
(2.5+3)x=22
5.5x=22
x=4
⑧ 世界历史名人传:发明家的故事的图书目录
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
——谷登堡
工业革命的奠基者
——瓦特
第一艘实用蒸汽轮船的发明者
——富尔顿
蒸汽火车的奠基者
——斯蒂芬孙
飞艇的发明者
——齐柏林
电话的发明者
——贝尔
发明大王
——爱迪生
让汽车普及化的企业家
——亨利·福特
实现人类飞行梦想的先驱
——莱特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