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想知道什么是美术创作基础
对创作的初学者来说,一定要严格按照创作的一般步骤来操作。命题创作的作画步骤是:
(1)审题 (2)构思
(3)画小草稿 (4)正式构图
(5)定形刻画 (6)调整完成
要在考试的短短几个小时内,完成这些步骤是很不容易的,因此,考生要重点抓好步骤中的第(2)、(3)、(5)项。特别不要忽视“画小草图”步骤,它是一个既能使你节省时间,又能使你顺利完成创作意图的手段。
命题创作的构图步骤
构图的作画步骤同素描的作画步骤基本一样,也要遵循“先大后小”、“先主后次”、“先直后曲”的方法。
(1)先画边框。边框可以徒手画。正式草图要用尺子完全按照作品的比例来画。
(2)画大结构线。大结构线由贯穿画面的线条和图形组成。例如:户外景的天、地、物的分界线,室内景的墙脚、门窗、人物的透视线和动态线,单个或组合人物构成的几何形等。
(3)调整大结构线。大结构线不但要表现物体的形状和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表现作品的内容和样式。图形在画面中的心理表现作用,对作品内容的表现非常重要。正三角形在心理上表示稳定,斜三角表示运动,矩形表示静止,圆形表示循环。考生要根据这些形式的表现特点,调整画面的结构线,以传达作者的创作意图。特别是要调整图形与底形的关系,注意两者大小、多少、形状、位置的关系,以获得美感的构图形式。 (4)确定构图的具体形式。在构图框架调整完成以后,要将具体的人物、道具、场景安排在框架内。在处理局部形式时,局部的线条也要按照整体结构和创作意图的要求进行加强或概括,使画面统一在大的结构中。
(5)调整局部,加强构图形式的变化与统一。在构图形式确定以后,局部形象要根据作品内容和形式的需要,进行改动或添加,其目的是使作品既有丰富的局部变化,又有整体结构上的统一。 (6)运用色调的手段,达到构图的平衡。色调是加强构图表现的重要手段,利用色调的明暗、冷暖对比和调和的手段,可以使构图更充实、更完整。
前面我们讲过,应考命题创作实际上是一个创作草图形式。构图在其中的作用,要远远的大于细节刻画的作用,因此,考生要努力学好和掌握好创作的构图方法。
命题创作中容易出现哪些错误
(1)主题不突出,内容分散。这种错误经常表现为:画面中出现两种主次不分的情节或情节内容含糊不清。例如:以《学习》为命题的创作,画面中就不能出现与学习无关的内容,也不能让人分辨不出是正在学习还是在消遣。不仅如此,我们还要选择典型的学习环境、学习道具和人的动作。不但要使观者看懂作品的内容,还应当使作品感染观者。艺术创作应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使画面中的一切形式服从作品的主题。
纠正的方法是:设定一个主要情节或人物,让次要部分围绕主要情节来发展。加大主要部分尺寸,去掉不必要的道具,注意背景的衬托作用,用明暗和色彩对比突出画面主题。 (2)题材简单,情节无新意。这种错误经常表现为:画面情节概念化,艺术创作要求作品的题材要具有典型性,但不能概念化。好的典型性情节是用生活中独特的情节表现出来的。好的创作作品,要有新的构思立意,既要通俗易懂,又要出奇制胜。例如:对以《学习》为命题的考题,我们可以选择在业余时间里学习自己所爱好的课外知识做题材,表现学习特殊对象的特殊动作。这样的处理,要求考生要熟悉自己的生活,对生活有自己的观察、思考的角度。如果对生活缺少感受,不能深刻理解命题,就会产生表现平淡的问题。
纠正的方法是:得到考题后,思考的范围要宽,要表现自己所熟悉的生活。考前平时要坚持速写、默写训练,注意对生活中有创作价值事件的收集。
(3)画面不饱满,表现无主次。很多考生的考卷,画中形象太小、太散,空白太多。画面中的局部都很完整,但是没有主次、前后区别。所以画面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像是某一件作品的片断。
纠正的办法是:要区别作品的主、次要形式之间的大小、形状、位置、繁简、色调等形式,适当增加前后物体的遮挡,也要区别遮挡部分的大小和形状。明确作品中的主形,加大主次形之间的对比,同时也要注意加大主次形之间的联系,使两者形成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 (4)构图不得当,画面无结构。这类问题的表现形式有:①作品中的物体过于集中或过于偏离画面中心。②物体的连接过于平行或过于垂直。③作品的边框缺乏与物体之间的联系。④画中的背景缺乏组织,起不到烘托主题的作用。⑤画中的道具缺乏合理的安排,对作品的表现作用不大。
纠正的方法是:将画面按照构图的要求,注意不同形之间的大小、形状、位置之间的变化;注意背景与人物的穿插关系,注意道具在画面中的点缀、调节作用。
(5)表现手段简单,形象缺少加工。这类问题是因为考生的创作经验少,把创作当作一般草图或当作一般写生来完成。在线条处理上过于单一,在色调的处理上过于追求写实造成的。 纠正的方法是:在构图确定后,人物的刻画少使用直线条,增加线形的变化,增加疏密的对比。色调的处理,不能仅考虑单个形象的表现,而应当从突出主题形象、建立主次关系、增强画面结构等多方面来考虑与设计。
应考命题创作,是对考生造型技术的应用和艺术修养、形象思维方面能力的检验。画好命题创作的前提条件,是拥有速写、默写的基础,对绘画的发展历史和作品的样式有所了解。创作的关键是主题与构图。主题要明确,构图要严谨,两者的关系要统一。作品的形象要典型、生动,主次分明。画面的效果要强烈、完整。如果考生具备了以上条件,掌握了以上的要领,就不愁完不成好的命题创作。
怎样画好色彩命题创作
在有些命题考试中,考卷要求用色彩来表现。对这类考题,考生应该做好事先的工具准备工作。要选择好自己所熟悉的工具材料,赋色前考虑好作画的步骤和草图阶段单色工具与色彩材料的衔接效果。色彩考卷作画的前几个步骤同单色步骤一样,赋色工作是在单色草图的“定形刻画”阶段开始的。赋色的方法要根据使用的工具材料而定,操作方法一般跟写生方法一样,水彩是从浅色开始,水粉和油画是从深色开始。如果考试对色彩的工具不加限制,考生可以准备一些操作简单、作画迅速的工具,例如:彩色铅笔、色粉笔、油画棒等。
使用色彩工具进行创作表现,考生要做到对色彩知识有所了解,特别是对色彩的象征意义有所了解。例如:
红色 象征着正义、斗争、兴奋、运动。
黄色 象征着智慧、光明、警惕、平衡。
绿色 象征着和平、希望、成长、生命。
蓝色 象征着幻想、高雅、深远、安静。
紫色 象征着华丽、忧郁、陈旧、悲伤。
棕色 象征着朴素、沉着、本色、深厚。
黑色 象征着力量、抽象、恐惧、重量。
白色 象征着纯洁、理想、速度、病态。
色彩对表现创作思想非常重要,用得好可以加强作品主题意图的表现,用得不好会破坏作品内容的表达。色彩的表现主要依靠色彩的对比手段。色彩的对比手段有明度对比、纯度对比、饱和度对比、色相对比、补色对比、冷暖对比等。如果作品的命题要求是活泼的、喜悦的,作品色彩应该以强烈、明快的暖色为主。如果是静态的、伤感的,作品的色彩可以用中性的或冷色调的。
色彩的色调运用应该与构图的样式相协调,对称式构图应以色彩调和的“统调”表现为主,要注意画面主要部分与次要部分的色彩协调。例如:主要部分如果是红色,次要部分可以用白色、黄色或棕色与之调和。均衡式的构图应以色彩对比的“节奏”表现为主,要注意表现主、次要部分之间的色彩冲突和次要部分对主要部分的衬托。例如:对红色的主要部分,可以用黑色、绿色或蓝色相对比。
色彩是作品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最能打动人的视觉的形式因素。但是,考生要注意创作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形体,不要在画色彩时破坏了形体的准确性。因此,对于考试命题创作的工具、方法的选择,最好是用水彩或水粉的薄画法来完成。
❷ 美术创作基础是什么
美院色彩考试一般是用水粉、油画(有规定或不规定两种可能)来表现,以水粉为多。素描考试你用铅笔、碳笔都可以,哪样熟练就用哪样,钢笔很少见到考试使用。创作基础也就是创作,这样说是针对考生入学考试的,就是一个基础考核,还没专业的学习创作,何谈有多少创作水平呢?如果形式上不限制的话,你可以任选工具来表现,色彩的,钢笔的,毛笔的等等。过去考创作,学生都会准备一些连环画之类的素材备用,学学创作里的构图等等。一般它会给你一个命题,如《过年》,像《风》之类就比较难点了。
❸ 艺术创作的基本过程
指艺术家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选择、加工、提炼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
❹ 联系实际论述艺术创造的基本过程及每个环节的特征
所谓艺术体验是指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把艺术家长期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乃至萌发不可遏制的创作欲望。对于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来讲,早在他感受、观察、思考、体验生活时,就已经开始了创作的准备阶段或酝酿工作。这种准备或酝酿的过程可能是自觉的,也可能是不自觉的,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可能时间较短,也可能有相当长的时间。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起始阶段,也是艺术创作的基础。艺术体验首先需要艺术家仔细地观察生活,深切地感受生活,认真地思考生活,与此同时,艺术体验更需要艺术家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拥抱生活,需要艺术家饱含情感的切身体验。这种饱含艺术家情感的切身体验,就是刘勰所讲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杜甫所讲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调动艺术家的全部感觉。
深切的生活体验和丰富的感性积累,不仅为艺术创作奠定了雄厚坚实的基础,而且常常成为艺术家从事艺术创造内在的心理动力或诱因,成为一种重要的创作动机。艺术家在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必然有大量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在脑海里积贮得越来越多,一旦这种体验积累升华到不吐不快的程度,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就会像开闸的洪水一样喷涌而出,一发而不可收。
(2)艺术构思活动。艺术构思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精神活动,也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它是艺术家在深入观察、思考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加工、提炼、组合,融汇了艺术家的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形成了主体和客体统一、现象与本质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审美意象。艺术构思就是在艺术家头脑中形成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而以后的艺术传达活动则是把这种审美意象通过艺术媒介或艺术语言,物态化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艺术形象。想象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因为想象具有在原来生活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能力。艺术家们可以凭藉想象创造出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艺术世界,创造出艺术家未曾亲身经历过的事件和未曾亲身接触过的人物,为艺术家们开拓了无限广阔的思维空间,能够“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地去进行构思。
在艺术构思活动中,除了“想象”以外,“情感”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心理因素,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始终。如果说想象是艺术构思的核心,那么情感就是艺术构思的动力。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尽管有感知、理解、联想、想象等多种心理因素,但它们都是在情感的渗透和影响下发挥作用的,只有在艺术家炽烈的浇灌下,才能形成审美意象,完成艺术构思。
(3)艺术传达活动。艺术创作的最终成果是艺术作品。艺术家的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必须通过各种艺术媒介和艺术语言才能形成艺术作品。因此,艺术传达活动在艺术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离开了艺术传达,再好的体验与构思也得不到表现,无法让其他人欣赏,只能仍然停留在艺术家的头脑之中。艺术传达活动作为创作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它是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物态化,成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艺术传达活动作为一种艺术生产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绘画需要纸、笔、墨,雕塑需要大理石、青铜,才能使审美意象物态化,成为客观存在的艺术品。与此同时,艺术传达活动更离不开一定的艺术媒介或艺术语言,如绘画语言包括色彩、线条,音乐语言包括节奏、旋律,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等。由于各门艺术所采用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都各不相同,因此,各门艺术的艺术传达方式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形成自己特殊的制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使得艺术技巧和手法在艺术传达中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艺术传达又不仅仅是一个技巧问题,艺术传达更需要艺术家调动自己的联想、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融入创作的生命和心灵,寻找到独特的艺术传达方式,才能创作出可以放置于世界艺术宝库的作品来。艺术传达活动与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相互渗透、密不可分。
❺ 艺术基础具体指什么
简单而言:艺术是人类情感的化身!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来把握和反映世界,表示对世界及自身,对二者关系的看法的一种特殊方式。其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及客体的相互对象化。通俗的说,艺术也就是人的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现。因为人类的某些经历是难以用言词来表述的,为了表述这些深存在内心的最强烈的感情和思想,我们就使用一种称之为艺术的更敏锐、更精巧的语言。
1.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工艺等。
2.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例如:领导艺术。
3.形状独特而美观的。
对于艺术,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 第一是从精神层面,把艺术看作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把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第二是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艺术,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活动。第三是从活动结果层面,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品,强调艺术的客观存在。一般认为,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唯美主义是审美的最完美发挥。除审美价值外,艺术还具有其它社会功能,如认识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娱乐功能等。其中艺术的社会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艺术的娱乐观念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它不同于生理快感。
【种类】
绘画、雕塑、工艺、建筑、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游戏 艺术的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艺术分为以下一些类型:
依据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可分为 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美术是一种空间艺术。
依据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可分为 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
依据艺术的物化形式艺术可分为 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美术主要是一种静态艺术。
依据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可分为 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
依据艺术形象的表现方式可分为 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美术中既有表现性的,也有再现性的。
依据艺术行为的表现方式可分为 行为艺术、肢体艺术等!
❻ 简述艺术创作要经历哪三个过程
艺术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通常分为生活积累、创作构思、艺术表达三个阶段。
1、生活积累阶段
艺术灵感表现为审美意象的瞬间生成。作家在生活中总是细于观察、敏于感受、善于体验、勤于思考,随时随地、有意无意地把生活中的收获物放入自己的意识仓库。这一阶段,艺术家“一直在进行审美认识活动在进行着潜创作,这就使得创作的审美认识正在得到积累叠加,得到整合加工。
2、创作构思阶段
艺术灵感表现为意象的组合与衔接。创作构思很复杂,画家、诗人一眼瞥见一处优美的景致,就有可能在感知的同时,完成了一幅画或一首诗的构思;而作家、剧作家在提笔写作时,新的情节、人物、细节仍会汩汩而来,即构思依然在进行;而艺术家们有意识地打腹稿,冥思苦想,则更是构思。
3、艺术表达阶段
艺术家这一阶段创作动机的产生,往往起始于艺术家以其心灵拥抱了某一个视觉形象、一段经历、一次遭遇、一条消息、一个故事、一个人物、一个细节等。画家列宾在涅瓦河畔路遇一群衣裳褴褛的纤夫,而一下产生创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灵感;毕加索从民间制陶艺术中获得创作灵感,而由这些灵感创作而成的作品,又超越了整个艺术。
在各种各样的创作动机中,只有符合艺术创作活动的审美性质和规律的,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艺术批评彼此制约,有着紧密的联系。艺术创作是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的基础和前提,为欣赏和批评生产对象。
没有艺术创作,就没有艺术作品,也就没有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对艺术创作又具有反作用,具体表现为:艺术欣赏以“消费”的形式刺激艺术“生产”,从“消费”方面赋予艺术“生产”以切实的社会价值和功能;艺术批评则从理论上指导、影响艺术创作,从而沟通创作与欣赏的关系。
艺术创作是十分复杂、艰巨的精神劳动,它要求艺术家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深厚的生活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出众的艺术才能和娴熟的艺术技巧。
❼ 艺术作品的三个基本要素是什么
1、三要素
艺术形象、构成形式、色彩组织。
2、概念
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的对象。
3、内容
艺术作品的内容是指艺术作品的题材、主题、细节、情节、情感等要素的总和。
4、层次划分
艺术语言:艺术作品的外在结构。
艺术形象:艺术作品的内在结构。
艺术意蕴:艺术作品的深层结构。
❽ 艺术概论中是如何阐述艺术创造的基本过程的
今天给大家来来一道论述题。
简述艺术创造的基本过程。这一个题目在艺术概论的研究生考试中会经常考到。我在这里在整理一下,给同学们明确一下最终的答案。
艺术创造的基本过程,实质上就是对现实的审美认识与对审美认识的表现过程,是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艺术构思和艺术意象物化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
艺术体验:这是艺术创造的准备阶段,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艺术体验的特征有:材料的储备和审美惊讶的积累;艺术的体验和审美发展;创造欲望的萌动及冬季的生成。
艺术构思:它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展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是艺术意象得以创造成熟的过程。
艺术表现:它是指艺术意象的物化与表现,或称之为艺术传达活动。它是艺术家将自己在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化形态得以呈现,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知的艺术形象、艺术意境或形象体系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如下特征:主体在物化的表现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主体在物化的过程中应不断地进行艺术语言的锤炼;艺术意蕴将在物化的过程中获得提升;艺术的内涵获得深化的表征是形象、意境或典型的生成。
以上基本上就是全部的答案了,同学们有什么要补充的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文中图片均为初中学生所画,希望大家给予指点。
文章整理只为助你考研成功,圆了我的考研梦。
记得关注我,并转发本文哦~
❾ 艺术创作必须经过那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它通常分为生活积累、创作构思、艺术表达三个阶段。
1、生活积累阶段:艺术灵感表现为审美意象的瞬间生成。
作家在生活中总是细于观察、敏于感受、善于体验、勤于思考,随时随地、有意无意地把生活中的收获物放入自己的意识仓库。这一阶段,艺术家“一直在进行审美认识活动在进行着潜创作,这就使得创作的审美认识正在得到积累叠加,得到整合加工。”
在这一“灵感”突发的瞬间,具体作品的创作目标得到明确,实现这一目标的愿望立即在心中凝结成一种强大的动力,这种心理动力便是创作的内部动机。
2、创作构思阶段:艺术灵感表现为意象的组合与衔接。
创作构思很复杂,画家、诗人一眼瞥见一处优美的景致,就有可能在感知的同时,完成了一幅画或一首诗的构思。而作家、剧作家在提笔写作时,新的情节、人物、细节仍会汩汩而来,即构思依然在进行。
而艺术家们有意识地打腹稿,冥思苦想,则更是构思。艺术家这一阶段创作动机的产生,往往起始于艺术家以其心灵拥抱了某一个视觉形象、一段经历、一次遭遇、一条消息、一个故事、一个人物、一个细节等。
3、艺术表达阶段
灵感是艺术家厚积薄发的创作体验,只有在长期艺术实践中艰辛的积累,才能有喷薄而出的思想源泉,就如同千里奔流的黄河,在壶口终于倾泻而下,把它的精神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血脉。
(9)艺术创造的基础扩展阅读:
生活积累、思想倾向、性格气质、艺术修养是艺术创作得以顺利开展和最终完成的基础和前提。
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总是从特定的审美感受、体验出发,运用形象思维,按照美的规律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加工、概括、提炼,构思出主观与客观交融的审美意象,然后再使用物质材料将审美意象表现出来,最终构成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统一的艺术作品。
大致有以下四大类:泄情动机;兴趣动机;成就动机;私欲动机。在各种各样的创作动机中,只有符合艺术创作活动的审美性质和规律的,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艺术批评彼此制约,有着紧密的联系。
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对艺术创作又具有反作用,具体表现为:艺术欣赏以“消费”的形式刺激艺术“生产”,从“消费”方面赋予艺术“生产”以切实的社会价值和功能。
艺术批评则从理论上指导、影响艺术创作,从而沟通创作与欣赏的关系。艺术创作是十分复杂、艰巨的精神劳动,它要求艺术家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深厚的生活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出众的艺术才能和娴熟的艺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