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话说的有何依据吗
古语道:“3岁看到大,7岁看到老”,大概意思就是说,从3岁孩子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等,大自能看到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性格特点;而从7岁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长大成人后的成就。这句古话,其实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下面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
发明大王"爱迪生":其幼年时是个非常调皮捣蛋的"熊孩子"。他表现出的性格的确与众不同,后来他却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大发明家。
司马光砸缸":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年幼的司马光就能利用逆向思维,砸缸救出落水儿童。长大后的司马光成为了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Ⅱ 小发明家
人物:赵念 华师一附中高二(2)班学生 学生科学院"小研究员"
获得国家专利:
1.防触电保护装置
2.高效加热器
3.可识别快慢刹车的汽车安全保护系统(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小资料]
"可识别快慢刹车的汽车安全保护系统"系统基本原理:
通过识别刹车的紧急与否,产生不同的信号,并直接地传递给后面的司机,令其早做出反应;而车尾的感应装置则可以感应后车的突然接近并对碰撞作出保护反应。
喜欢"破坏"好奇心培养创造欲
赵念从小就对身边的一切充满好奇。、
四五岁的时候,她拿着闹钟,睁大了眼睛问妈妈:"为什么这个东西会动会响呢?我可不可以看看它里面是怎么回事呀?"妈妈递给她一把小起子,不一会儿,闹钟就在赵念的野蛮"摧残"下被拆得七零八落。
家里的小玩具、洋娃娃全都难逃"噩运",不是被大卸八块,就是被"开膛破肚",统统面目全非。赵念在干完"破坏工作"之后,总会大声宣布:"这个太简单了,我以后要做一个更好的!"就这样,赵念成了家里的"破坏王"。
值得庆幸的是,赵念的爸爸妈妈对女儿的破坏行为比较"放纵",甚至常常扮演"帮凶"的角色。遇到女儿好奇的问题,他们总是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去探个究竟。
敢于实践:动手能力从小锻炼
赵念的爸爸从事技术工作,常常在家里摆弄一些复杂的线路。赵念总是着迷地看着爸爸工作,不时地问上一些问题,爸爸也都耐心解答。渐渐的,简单的问答已经满足不了赵念的求知欲,她央求爸爸给她一些动手的机会。
焊电路板是她的第一件差事。当赵念兴致勃勃地把焊好的电路板拿到爸爸面前"邀功"时,爸爸哭笑不得--焊锡一大团一大团地粘在了一起,电路多处短路!赵念并不气馁,虚心地向爸爸请教焊接的要领,在废弃的电路板上反复练习。当她再次得意洋洋地展示焊接"成果"时,爸爸已经挑不出毛病了。
上初中了,在物理课上学了电学原理之后,每次遇上保险丝"罢工",赵念都会抢先卷起袖子,关掉电闸,三下五除二地左拧右拧,就让家里恢复光明。
勤于思考:发明创造源自生活
赵念是个沉默内秀的女孩子,她说她自己平时喜欢思考,她的一些发明创造的小点子也都源自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曾经一段时间,电视、报纸上频繁出现有关汽车追尾事故的报告。当时,赵念就设想着要在汽车上加一种装置,以避免事故的发生。当她了解到,追尾事故的发生多是因为前车紧急刹车,后车来不及作出反应这一基本原理之后,她脑海中灵光一闪:何不给汽车刹车加个气囊,让紧急刹车发出比正常刹车更为强烈的警报信号。
然而,这样的敬报设施是可以起到提醒作用,却不能在两车相撞时起到安全保护作用。于是,赵念又开始思索着,要给汽车加个"防撞衣"。那天,她乘坐公汽,偶然目睹了一辆小货车与的士相撞的惊险一幕,庆幸的是前面那辆小货车后面载的一张席梦思床垫,竟将后面迎头撞上的的士给"弹"了回去,一场车祸奇妙地被化解了!而赵念的"可识别快慢刹车的汽车安全保护系统"也受之启发,得以进一步完善。
乐于吃苦:实践过程是"蜂蜜拌黄连"
拿了三个国家专利,而且保持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成功的背后,赵念可吃了不少苦头。
赵念的学习很紧张,绝大部分课余时间都得花在功课上,发明制作只能见缝插针地利用间隙时间。发明设计考验人,动手制作更锻炼人。尽管精力、体力都很有限,赵念捋起袖子干起活来,可毫不含糊。
为了制作"可识别快慢刹车的汽车安全保护系统"的汽车模型,赵念从街上捡回人家装修剩下的废木板,用锯条切割成块。别看这项工作没什么科技含量,干起来还真不容易--木板比看上去的更硬,锯条比想象中的更难使。尽管不知用断了多少锯条;尽管双手都被锯磨得伤痕累累,痛得连工具都握不住;尽管最后成型的汽车模型十分简陋,甚至车轮还是个六边形……最终,赵念还是如期完成了模型的制作。
看着一堆杂乱无章的原材料在自己的手中变成有模有样的小发明,这种欢欣无法言传。实践的过程中,赵念感受很多。她说这世界上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她说很多事情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只有"又说又练才是真把式";她说书本上看似枯燥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之后原来那么有趣;她说这个世界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广阔……
不娇惯溺爱,多创造条件--赵妈妈谈"育儿"
赵念虽是独生子女,但我们从来不娇惯她。
赵念五岁时,她爸爸就要求她帮忙洗菜、炒菜。五岁的孩子个头还很小,得垫着一把小椅子才能勉强够着灶台。每次看到小家伙踩着椅子,垫着脚尖在那儿干活,我都特别心疼,直骂他妈妈"虐待"孩子。可转念一想,孩子迟早要独立,从小学着吃点苦,多锻炼一下动手能力毕竟还是有益无害呀。
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离不开家长的帮助。然而,这种帮助应该是有方法有尺度的,我们将之理解为:尽一切努力为孩子创造条件。
从小到大,对女儿提出的每个问题,我们都很耐心地解答直到她完全明白为止;她搞发明制作需要的材料,只要没有为她包办的"嫌疑",我们都尽力为她准备,如和她一起到街上捡废木板,到旧玩具市场找合适的模型汽车等等。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作用对孩子而言,远不止一些物质和时间上的支持,最可贵的是心理上的支持和依靠。
在培养女儿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我们有一些小心得,希望能为其他家长提供参考:
1、任孩子发展兴趣,并有意识地给予引导。
2、培养孩子爱思考的习惯,从身边小事找突破口。
3、给孩子尽量创造动手的机会,不能光说不做。
4、孩子取得成绩时,不要吝啬你的赞美;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帮助
Ⅲ 名人在几岁发明了什么
李四光童年的时候,家庭生活是非常艰辛的。一家数口仅靠父亲办私塾收缴(jiǎo)学生的一点学费来勉强维持,如果遇上灾荒年,私塾的学生少了,就有断粮断炊的危险,不得已时也只好从当地的地主家里租借。所以,李四光的母亲也经常纺线织布,换些零用钱。特别是李四光的父亲为人耿(gěng)直,爱打抱不平,曾经因与黄冈的革命党人有来往被迫逃离家乡,去南京躲了一年多,家庭生活就更加艰难。这一切,对童年的李四光影响很大。
当他50多岁的时候,还不时想起幼年的苦难,深为自己的父母所忍受的种种苦楚而痛心。正是在这个家庭的影响下,李四光从小就养成了勤劳的习惯。他常常帮着妈妈打柴,舂(chōng)米、推磨、扫地、提水、放羊、割草等,几乎样样事情都能干。
5岁的时候,李四光开始跟一位姓陈的老先生启蒙,6岁转到父亲的私塾里,随父亲念书。李四光学习的时候,刻苦认真,勤奋用功。每天从早到晚,朗读、背诵、练字、作文忙个不停。他不贪玩,老师不在的时候,依然能独自学习,而不像别的孩子一样,爬桌子,踩凳子,闹翻了天。李四光从小就喜欢动脑筋,问问题。有一次,他和小朋友一起捉迷藏的时候,看到村头的一块特别大的石头,他就曾产生过这样的疑问:这石头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周围没有这种石头呢?也许是个偶然的巧合。他后来果真成为著名的地质学家,还曾科学地回答过他孩童时的疑问呢。
李四光小时候喜欢自己动手制作小玩具,什么小船啦,小汽车啦,各种色彩的灯笼啦什么的。他心灵手巧,同龄的孩子都喜欢他、佩服他。特别是,他富有同情心,对左右邻里的穷苦人有很深的感情。
有一次,天气很冷,一个小偷摸进私塾里把同学盖在被子上的棉衣偷走了,被同学捉住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狠揍了一顿,最后还被吊了起来。但是只有李四光没有动手,他只是悄声不响地拿来一条板凳,垫在小偷脚下,劝诫说以后不要再做坏事了,不然挨这么多打,可怎么受得了呢?
1902年5月,湖北省开始兴建大、中、小各种学堂,少年有志者,都愿意来武昌上学。消息传到黄冈后,李四光也向父母提出了上学的要求。父亲很支持他,从乡亲手里借来路费;母亲也支持他,特地将自己出嫁时的嫁衣给李四光改制了一件棉袍子。李四光告别父母,第一次远离家乡,前往省城武汉求学。
1902 年冬,李四光进入武昌第二高等小学堂读书,由于该学校是寄宿制,全部食宿均由学堂供给。李四光全家都很高兴。在这里,李四光学习非常用功,他如饥似渴地吸取各种知识,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由于没有人帮助疏通关系,直到1904年7月,他才被破格选派去日本官费留学。李四光回黄冈向父亲辞行,随即乘船去日本。但官费有限,他只好买了统舱票,以便节约开支留作它用。第一次去这么远的地方学习,李四光心情无比激动,特别是当船驶出上海吴淞口,眺望大海,波涛汹涌,茫茫无际;小小少年,心旷神怡,站在甲板上,久久不愿回舱。他的思绪随着海风海浪飘得很远,很远??
经过漫长的旅行,轮船终于抵达日本的横滨港,后又乘汽车来到东京,但不巧的是,临行前,亲友饯(jiàn)行,李四光多吃了些甲鱼之类的荤腥,在海上又着了点凉,所以一到东京便腹泻不止,医院诊治为痢疾,并对他隔离治疗,只得借钱治病。这次病对他影响很大。当大夫劝他平时多吃素少吃荤时,他永远记住了这个劝告,几乎一生饮食清淡,至多吃点鱼呀蛋呀什么的。所以,有的朋友和他开玩笑说,李四光只是吃一些不会叫的东西。
在日本,李四光首先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主要学习日本国的语言和初等数理比。1907年7月毕业之后,李四光又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据说,这个学校每年仅能吸收中国留学生10名左右,而报考者竟达千余人,李四光能够考中,是极其不容易的。
在学校,李四光学习刻苦,生活依旧清贫。每月收到的官费用于必须的开支后,已所剩无几。为了省钱,他常常把生米放进暖水瓶中,加上开水,浸泡一夜,第二天,凑着咸菜一起吃下去。除了学习、生活,李四光更关心祖国的命运。他常步入留学生会馆,听演讲,听报告,结识了许多民主革命家。他剪掉自己的辫子表示站在革命一边,拥护革命。1905年7月,李四光终于在东京见到了他敬仰的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并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大会和宣誓仪式。孙中山曾亲切地摸着李四光的头说,你小小年纪就参加革命,很好,一定要“努力向学,蔚(Wèi)为国用”。当时,李四光年仅16岁。
1910年7月,李四光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毕业,结束了7年留学日本的生活,和同学们一起返回祖国。不久,他被派到武昌县花林湖北中等工业学堂任教。从学生到教师,李四光感受到一种新鲜和责任,他对学生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爆发。当时,李四光正在北京参加留学毕业生的全国统一考试。他听到消息后,异常兴奋,立即收拾行装南下。回到武昌不久,李四光便被委托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来,又改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部长等职。然而,革命的发展并不是像他想象的一样。不久,袁世凯上台,打击和排挤革命党人。李四光发展实业、造福人民、建设新湖北的宏伟计划已成幻想,他内心郁闷,陷入彷徨之中??于是,李四光产生了再去读几年书,走科学救国的道路的想法。1913年7 月,李四光由官派出国,赴英国伯明翰大学继续深造,年轻的李四光如愿以偿。当时,和李四光一起留学的有4个人,政府发放的路费全是金条。李四光告诉同伴:“你们慢慢收拾行李,我去银行兑换钱币。”当李四光来到银行的时候,一身破旧的衣服引起了银行职员的怀疑,非但没有换回钱币,还被怀疑偷别人的金条而被抓了起来,任他如何解释也没有结果,连饿带冻,第二天才被同伴救回。尽管如此,青年李四光还心系父亲兄长,将自己旅费的一部分省下来交给他们,以供弟妹们上学之用。这是何等令人感动的情怀呵!李四光试图用所有的爱恋来报答14年乡村生活中父老乡亲所给予他的关怀与厚爱,就像他后来将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一样,鞠躬尽瘁而又无怨无悔!
长途跋涉,远渡重洋,李四光第二次离开祖国,终于抵达伦敦。这里是资本主义文明的故乡,是近代产业革命的发源地。如今早已车水马龙,五光十色,大厦林立。但在李四光的眼里,这一切无异于过眼云烟,他心里更渴求的是知识和科学。经过慎重的选择,李四光决定进入在采矿方面较为著名的伯明翰大学。他匆忙离开了伦敦,来到了英国西部重镇伯明翰城,在学校附近的一所公寓住了下来。李四光的确是一位不知疲倦的学生,即使休息时间,也下放松学习。偶尔在假日走进公园,看看名胜古迹,身边也总是少不了一叠报纸杂志,或是一卷厚厚的书籍。在林阴里,在流水旁,他一坐下来就抄抄写写,或是思考一连串的问题。但平静的学习生活没有持续多久,1914年8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以英、法、俄为一方的协约国和以德、意、奥为一方的同盟国,为重
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展开了生死大战。一时间,生活物资日益短缺,物价开始上涨,生活极度困难,许多留学生已无法忍受,纷纷离开英国。但李四光硬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和从小养成的坚忍精神,节衣缩食,克服了种种困难,把学习坚持了下来。他常常利用假期,跑到矿山做临时工,赚钱维持生活,继续完成学业。在这样艰难的时候,他乐观旷达,劳逸结合,利用业余时间学会了拉小提琴,并成了终生的爱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1918年5月,李四光用英文写成了一篇长达387页的论文——《中国之地质》,并提交伯明翰大学地质系。6 月,他通过了论文答辩。由于这篇论文的提出,李四光被伯明翰大学授予自然科学硕士学位。不久,李四光接到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发来的聘书,请他回国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6 年多的英国留学生活就要结束了,尽管国内依然是军阀混战,你争我夺,李四光还是接受了邀请,带着为真理奋斗的治学精神,带着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1920年5月,李四光结束了漫长的求学之路,回到北京。此时,他已经31岁,在这年轻的生命成长中,除了幼儿时期和暂短的工作以外,他几乎都在不停的学习中忙碌着,东奔西走,上下求索。如今,对李四光来说,该是他向祖国贡献知识和学问的时候了!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6 P0 j1 Y, k5
李四光到地质系后,主要讲授岩石学和高等岩石学两门课程。他备课认真,一丝不苟。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特别注意基础知识和基本功的训练。从岩石的肉眼识别,到显微镜下的鉴定以及进行全面的化学分析,他都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他考试的方法不同于其他老师的方法,除了要进行笔头的问答以外,还发给学生几块岩石的标本,要求他们写出标本的名称、矿物成份、生成条件、与矿产的关系等等。他还极其重视书本以外的知识,经常带学生赴野外考察,边看边讲,边讲边看,要求同学们大量采集标本,回来后,归类整理,陈列在实验室供教学研究之用。
在长期的国外留学生活中,他亲身感受到中国人受尽歧视的耻辱,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他曾说:“我们不能不承认人家的文化程度比我们高,艺术比我们精。人家的地方已经开辟到十分田地,我们的一块沃土,还在那里荒着。请他们来做好了,再拱手奉还给我们,世界上恐怕没有那么一回事。所以,我们一线的生机,还是在我们的民族,大家打起精神,举起锄头向前挖去。”所以,李四光上课的时候,除了科学上的一些专有名词以外,他始终坚持用中文讲解。有一次,上课的时候,一个学生叫他“Mr.李”,叫了几声,他就问那个学生叫谁?那个学生说:“叫你。”李四光说:“你可以称我老李、小李或阿猫、阿狗什么的,但是我不准你叫我‘Mr.李’。”有一次,李四光带了七八个学生到宜昌做野外考察,在街上看见一个美国人坐人力车不给车钱,还要拿起手杖打拉车人。李四光看到后,气愤极了,就跑到美国人面前一定要他付车钱,并且不准打人。那个美国人开始愣了一下,后来一看是一个穿破西服的中国人,竟蛮不讲理地冷笑一下,准备一走了之。李四光和七八个学生操起地质锤把他拦住了。那个美国人一看事情不妙,只得乖乖地给了车钱,灰溜溜地走了。路上的行人都为此感到扬眉吐气。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出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个开有大纺织厂的资本家,与其他许许多多资本家一样,以剥削工人为生,而且他的父亲性格暴躁、强横,稍不如意即大发雷霆。因为恩格斯是长子,所以被父亲严厉管教着,一切均要按父亲的旨意行事。甚至父亲笃信宗教,就要让恩格斯“按上帝意志”办事。
& a7 x# e" {0 x8 k, t4 ^ J2 a! N 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恩格斯并不是唯命是从,相反,他常常为软弱的母亲受到父亲欺负而大鸣不平。他自己也经常希望能冲出父亲严厉甚至蛮不讲理的约束,去寻找自己的生活,走自己应该走的道路。* P7 X! P9 N7 A4 Z! \6 ~
他在19岁时写的一首诗,反映了他这种积极开拓、勇于进取的精神:一股汹涌的洪流,呼啸着独自奔出山谷,松树在他面前轰然倒下,它就这样给自己冲开了一条大道;我也将和这股山洪一样,给自己开辟一条道路。
- [3 ~" r& h, o4 ^* W# v, s 恩格斯中学未毕业,父亲就强迫他停学,让他去学习经商做生意,他希望恩格斯将来能继承他的事业,成为大资本家。恩格斯虽然不满父亲的安排,但无奈之下,只好听从父亲安排,去到一个小营业所去工作。
' ^) P, j }+ }8 e6 w K2 h# n ~ 18岁时,恩格斯又被父亲送到德国北部的一个重要港口城市布莱梅,到那里的一家大贸易公司工作。这一次,恩格斯非常高兴地接受了。; F- J, h, ?4 p2 b# X: D" z
布莱梅虽属德国,但不是普鲁士的领土8 F: n8 ]' i% c5 y6 H8 L
,这里的思想比较自由,普鲁士专制政治对这里影响不大,人们可以自由地看书、议论。喜欢自由的人和对专制制度不满者,都希望能够来到这里,恩格斯也是这样。0 g6 o1 h5 N% Q9 z
到了布莱梅,恩格斯除了应付一下父亲派给的工作之外,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学习上。恩格斯酷爱学习,但威严霸道的父亲不让他读书,他心里总是窝着一股怨气,暗暗地对父亲表示不满。现在终于有机会了,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对各方面的书都感兴趣,哲学、历史、物理、化学等他一本本、一卷卷地深入学习。读书使他掌握了丰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 R5 D" J1 c* }6 e- k
更为重要的是,在这里,恩格斯接受了不少新的思想,阅读了许多国家的进步书刊,这使他更为同情工人无产者的遭遇。# Z8 N: v3 v: [ t1 P
早在家乡读中学时,恩格斯就对为自己家里干活的工人充满了同情之心。他常常一个人偷偷跑到工厂里去观察工人劳动,又来到工人所住的地方,观察工人生活。他看到了这么一种现实,工人们在潮湿,窄小的低矮工棚里生活,一家老小挤在一起,里面几乎没有任何亮光,乱糟糟简直无法立足。工人们缺吃少穿,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而正是他们在为自己家里创造着一笔又一笔的财富。他们拖着疲惫、纤弱的身子在没日没夜的劳动,有时有了病也没有时间去看病。有不少工人因积劳成疾还不得不带病干活。更使恩格斯吃惊的是,工厂里有不少童工!他们本该和自己一样读书、学习,无忧无虑地度过他们的童年,但他们却在这里,在这里辛辛苦苦地为资本家创造财富!
Ⅳ 问大家一下,3岁能作为专利申请的申请人和发明人吗还是要区分领域如果是通讯领域呢
可以作为申请人,如果作为发明人的话,实践中不会查。不用区分领域。
Ⅳ 世界上有哪些小发明
电话的发明者
亚历山大·贝尔
性别: 男
生卒年: 1847~1942
国别: 苏格兰
生平简介
生平简介
“我知道命运掌握在我自己的手中,我知道巨大的成功马上就要到来。”贝尔曾自信地向世界这样宣告。
1874年3月3日出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
1862年贝尔进入著名的爱丁堡大学,选择语音学作为自己的专业,贝尔通过总结父辈们的经验进步很快。
1867年毕业后又进伦敦大学攻读语言学。就在此时,英国发生大规模肺病,贝尔先后失去了两个兄弟,其父带着全家迁居加拿大以躲避瘟疫。
1869年22岁的贝尔受聘为美国波士顿大学语言学教授,担任声学讲座的主讲。在莫尔斯电报发明后的20多年中无数科学家试图直接用电流传递语音,贝尔也把发明电话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由于电话是传递连续的信号而不是电报那样不连续的通断信号,在当时的难度好比登天。他曾试图用连续振动的曲线来使聋哑人看出“话”来,没有成功。但在实验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每次电流通断时线圈发出类似于莫尔斯电码的“滴答”声,这引起贝尔大胆的设想:如果能用电流强度模拟出声音的变化不就可以用电流传递语音了吗?随后的两年内贝尔刻苦用功掌握了电学,再加上他扎实的语言学知识,使他如同插上了翅膀。他辞去了教授职务,一心扎入发明电话的试验中。在万事俱备只缺合作者时他偶然遇到了18岁的电气工程师沃特森。两年后,经过无数次失败后他们终于制成了两台粗糙的样机:圆筒底部的薄膜中央连接着插入硫酸的碳棒,人说话时薄膜振动改变电阻使电流变化,在接收处再利用电磁原理将电信号变回语音。但不幸的是试验失败了,两人的声音是通过公寓的天花板而不是通过机器互相传递的。
正在他们冥思苦想之时,窗外吉他的丁冬声提醒了他们:送话器和受话器的灵敏度太低了!他们连续两天两夜自制了音箱、改进了机器。然后开始实验,刚开始沃特森只从受话器里听到嘶嘶的电流声,终于他听到了贝尔清晰的声音“沃特森先生,快来呀!我需要你?痹
Ⅵ 有哪些发明家发明了什么东西几岁的时候发明的
1847年
2月11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米兰镇。
1853年
6岁
随家人搬到密歇根州休伦市北部的格拉蒂奥特堡。
1855年
8岁
上了3个月学后被退学。
1859年
12岁
开始做火车上的报童。
1862年
15岁
在火车上办报纸《先锋周刊》。
1862年
15岁
因火车上的实验室引起火灾,一只耳朵被列车长打聋。
1863年
16岁
开始做报务员。
1869年
22岁
在波士顿任报务员;发明自动表决机。
1871年
24岁
和玛丽结婚。
1876年
29岁
将研究所迁移到门罗园;开始改进贝尔发明的电话。
1877年
30岁
发明留声机。
1878年
31岁
开始研究电灯;开始制造电气机车。
1879年
32岁
白炽灯研制成功。
1881年
33岁
发明“大象”发电机。
1882年
35岁
在纽约珍珠街设立第一个发电站。
1884年
37岁
玛丽夫人去世。
1886年
39岁
与米娜结婚。
1887年
40岁
搬到新泽西州的西奥兰治。
1891年
44岁
发明电影。
1909年
62岁
发明碱性蓄电池。
1912年
65岁
研制有声电影。
Ⅶ 和儿童有关的发明
好动动出经复式活塞
100多年前,英国有个名叫汉弗莱·波特的少年,被别人雇佣看守一台蒸汽机。他的任务是每当蒸汽机的操纵杆下落时,就把蒸汽放掉。小孩生性好动,难以枯燥乏味地久坐在一台机器旁,于是盯着蒸汽机动起脑筋来。
后来,波特终于有了办法,他在机器上装上几根铁丝和一些螺栓,使阀门能够借此自动开关。如此一来,他不但可以脱身走开,玩个痛快,而且还使蒸汽机的工效提高了1倍。就这样,波特发现了经复式活塞原理。
贪睡睡出带刺铁丝网
很久以前,美国有个名叫杰福斯·怀特的男孩,为一个农场主放羊。他每天都得把羊群赶到牧场放牧,并且看管它们不得越过周围的铁丝栅栏去相邻菜园吃菜。
一天上午,气候宜人,微风吹拂,怀特在牧场里不知不觉睡着了。突然,一阵怒骂声将其惊醒,他睁眼一看,只见农场主对他大发雷霆:“该死的家伙!羊群已经把菜园践踏得乱七八糟,而你却舒舒服服地在这里睡大觉!”小牧童知道错了,低着头一声不吭。
自从出了这件事后,怀特就琢磨起来,如何才能让铁丝栅栏圈住羊群呢?他想起牧场西边长有玫瑰,可羊群却从来不去那里,原来它们怕的是玫瑰上的刺。小牧童高兴地拍了拍大腿,自言自语地说:“有办法了,只要在铁丝上加一些刺,就可以把羊群挡住!”
于是他弄来一些铁丝,把它们剪成5公分长的小段,然后将其结在牧场周围的铁丝上当“刺”。完工后,羊群仍然想像过去那样设法越过铁丝栅栏,吃菜园里的青菜。可是铁丝栅栏上的“刺”刺得它们疼痛难忍,在尝了多次苦头之后,羊群就变得老老实实,再也不试图越过铁丝栅栏了。
半年后,杰福斯·怀特申请了专利,随后,这种带刺的铁丝栅栏在全世界被广泛使用。
投诉诉出“小男生”香水
几年前,年仅9岁的美国男孩布伦登·克拉克为了去参加同学的聚会,在身上喷洒了父亲的香水。然而此举却遭到非议,周围的邻居投诉了克拉克的母亲,说她儿子身上的香味过于浓烈,让未成年人受不了。事实上,当时市场上销售的香水都是成人用的。
克拉克一气之下,决心开发出一种适合男孩使用的香水。于是他找来包括清洁剂、儿童香皂和香精油等在内的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在母亲和一位化学家的鼎力相助下,终于制成了一种香水。该香水香味清淡,如同新鲜空气一样,克拉克高兴地将其命名为“小男生”香水。
经过4年的努力后,克拉克组建了“布伦登公司”。他在申请专利后,把自己的产品卖给了美国一家大的零售业公司。“小男生”香水自投放市场以来,备受青少年顾客的青睐,一直畅销不衰。
贪吃吃出“姆佩姆巴效应”
1963年夏季的一天,一位名叫姆佩姆巴的坦桑尼亚中学生将糖加进牛奶,想做一份自己爱吃的冰淇淋。
当时,还有几位同学也准备制作这种好吃的冰淇淋。他想,如果等到自己的热牛奶凉了之后再放入冰箱,那时别的同学早就将冰箱占得满满的。为了占位置,姆佩姆巴抢先把装有热牛奶的杯子放进冰箱。出乎意料的是,与别人的冷牛奶相比,他的热牛奶结冰的速度竟然快得多。然而,当时他的同学和老师对这一发现很不以为然,有的还将其作为笑料。
面对大家的嘲笑,姆佩姆巴并没有轻易放弃。他来到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向物理学教授奥斯·博内尔博士请教。这位专家动手做了相同实验,结果完全一样,证明这种自然现象确实客观存在。这一发现引起世界许多科学家的兴趣,后被称作“姆佩姆巴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