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50字左右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引人入胜的,想象是那样丰富,文笔是那样流畅;但回它所以能深深地打动读者,答还在于它的真挚而强烈的感情,在于它所给予读者的敞开心扉的亲切感。
在这篇用第一人称写的、富于激情的作品里,作者倾诉了她对生活的礼赞,表达了她的生活态度。正由于文章是作者至性真情的流露,所以虽然整篇文章都是虚拟的,所记叙的事情多是非现实的,但使读者感受到了更高的真实--情感的真实。
(1)人类还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海伦·凯勒出生时,本是一个健康的婴儿,却在19个月大时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夺去了视觉和听觉。
突然变成聋盲人的海伦由于对外界的恐惧变得狂躁不安,脾气越发暴躁,直至遇到了改变她一生的家教老师——安妮·莎莉文。海伦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凭借自己顽强的意志,最终顺利从哈佛大学毕业。
这本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就是这位美国著名聋盲女作家的代表作。该书以自传体散文的形式,真实记录了这位聋盲女性丰富、生动而伟大的一生。
在书中,海伦·凯勒完整地描述了自己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去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
② 一篇保护大自然的作文
不久前,一场“敬畏自然”之争又随着印度洋海啸的发生在各大媒体上日 趋激烈。从非典到海啸,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当人类面对灾难时,总会对自身的行为做出一些反思与警醒,而无论是“敬畏自然”还是“人定胜天”,人类今天的抉择也总会对未来的命运产生影响。
近日,本周刊特别约请了环保学者汪永晨就最近争论的一些问题发表了她的看法,同时,也希望为持有不同观点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争鸣的园地,欢迎投稿阐述各自观点。
印度洋海啸后,美国地质调查局在检测到地震后试图通知印度洋沿岸各国准备,可无法找到与这些国家沟通的途径。一些科学家为此指出,如果人们在印度洋也建立了海啸预警机制,给人们提供防护教育,这场灾害也许不会夺去这么多人的生命。不过与此同时也有人质疑:如此之大的灾难发生,只是因为没有海啸预警系统吗?
诸多科学家对此进行分析后指出,本次海啸之所以造成如此巨大的破坏力,无疑与以下三点客观因素密切相关:一是灾害本身规模巨大。在这次罕见的巨大地震中断层移动又导致断层间产生一个空洞,当海水填充这个空洞便产生巨大的海水波动,罕见的大海啸产生了;二是灾害发生异常突然。在地震约半个小时后,以每秒200米速度传播的海底波动就到达了苏门答腊岛亚齐省海岸,约1个小时后就在泰国普吉岛登陆,两个半小时后殃及印度和斯里兰卡,最后甚至冲到东非索马里;三是受灾地区人员密集。
由大自然带来的大灾难其实并不罕见。百年来死亡人数过千的大海啸有过7次。百年来世界重大地震中造成重大死亡的也有14次之多。这一次又一次的灾难说明什么:人类还没有了解多少大自然的奥秘,更抓不住制止大自然发怒的时机。“无边的大海就如站起来走向你的大门口,水盖住了天”,这是亲眼见到了海啸的人的形容。
正当我们为印度洋大海啸,夺走了十多万人的生命而惋惜,而伸出自己的双手时,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人与自然,以谁为本?这是《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文章的一个标题。作者说:“有人把‘天人合一’解释为人和自然相处和谐。对这样与词语原意不甚相符的解释我并不反对,但是我认为,人类要看到天与人之间不完全是和谐的一面,还有不和谐的一面。如果我们在人天关系上没有一个冷静的估计,就会放松警惕,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作为科学家的此文作者认为,要对一般人理解中的“天人合一”之解做修正。而他的修正,是强调天与人之间不完全是和谐的一面。
我国著名作家赵大年在《环境意识和环境文学》一文中对“天人合一”也有过解释:“华夏先哲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近来深受中外学者重视。‘天人合一’说的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我理解,它的核心,是把人类看作自然界的一个和谐的组成部分。”虽说人乃万物之灵,但人类与万种生物一样,都是由大地母亲哺育,靠阳光雨露滋润,才获得生命和生存条件的。
本人不是科学家,也不敢胆大妄为称自己为作家。但我也有自己的观点并深信: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不是两者的对立。
有例为证:1998年的长江洪水比1954要小得多,可灾害却不知要大多少倍,我想成年人都不会忘记。那是为什么?大自然中原本的湿地是“大缸”,洪水来了可以蓄水,洪水去了可以润泽大地。一场轰轰烈烈的围湖造田运动后,湿地没有了,“大缸”成了盘子。其结果,小水大灾,大水就更为可怕了。
《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一文中说:“从历史来讲,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进步思想家强调人定胜天,鼓舞人类与自然界作斗争。”德国多德蒙特大学工程博士王维洛不同意这一说法:“人定胜天”,这个成语常被解释成“人类一定能够战胜自然”,其实,“人定胜天”这个成语的正确断读应该是“人定/胜/天”。宋·刘过《龙洲集·襄央歌》中有:“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兮”为语气词,这样,“人定”是一个词,是句中的主语,“人定”中的“定”就没有“一定能够”的意思。
几年前我采访武夷山保护区副主任邹新球时他讲了这样一段经历:1970年他一当工人住在山上就砍木头,当了班长以后是指挥一个班砍木头,当了工区主任后指挥一个工区砍木头,当了林业局局长后指挥全局23000人砍伐木材。在他工作的15年时间内,一年平均采伐十几万立方米木材,上交税利共1.5亿元左右,可是1992年一次洪灾损失就是4亿元。他说现在到保护区工作,他有一种赎罪感。
对于天灾实为人祸的警觉,40多年前已引起西方社会公众和政府的广泛关注。1962年,一本《寂静的春天》唤起了多少民众的环保意识和政府的高度响应。10多年前,1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共同呼吁:“人与自然正处于迎头相撞的险境,人类的活动为环境的资源带来无可逆转的伤害——人类必须彻底改变管理地球与生命的方式,才能逃过未来的苦难。”
去年作家姜戎写的《狼图腾》一书,自从出版以来就一直高居畅销书的榜首。书中讲的是狼、人与作者视为生命的草原和谐相处的昨天,以及狼被斩尽杀绝后,草原接连不断地发生的大灾难。我们的国人之所以喜欢这部作品,不能不说是“人与自然究竟如何相处”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公众越来越多的关注。2004年在四川康定木格错采访时,一位藏民对我说:“每当我走近湖边不由自主地就会产生一种敬畏感”、“在大自然面前人人平等”。在我们中国,很多少数民族都有风俗:视大山为神山,视湖泊为神湖,神大鸟为神鸟,视狼为图腾。一个神字,包括着他们对大自然的态度:敬畏。
我国年轻学者付涛在回应《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一文中说:“作者尖锐地提出一个理论问题: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奉行的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对这个“深刻的哲学问题”,作者的回答是,“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破坏’一下环境、生态,但也是为了人。”由此看来在作者眼里,科学就是要用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让自然“为我所用”。
付涛说:显然作者的观点中充满了手握科学利器唯我独尊的“科学决定论”的意味。作者认为以人为本,就不能以生态为本,以环境为本,孰不知在人类和自然的历史上,既有冲突带来的悲凉惨痛,也不乏和谐相处之下的田园牧歌。内蒙古草原肥美的原野,千百年来孕育了敬畏自然、“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游牧文化。而云南“三江并流”地区22个少数民族共同构建的多样性文化与宗教相互融合,使得民族之间在有限的资源面前长期和谐共存。事实上,今天在我们拥有的很多已经被边缘化、非主流的,甚至被科学或者现代工业文明嘲笑的文化遗存当中,都可以发现人类以自己的智慧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例子。而恰恰是那种不以自然为母,反以自然为器,乃至要征服自然的反自然观念,助长了一次又一次环境灾害中日益严重的人类行为致灾。
我们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平均每年造成2万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国家财政收入的1/4~1/6。我们国家也是世界上对自然生态破坏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沙漠化,水土流失,淡水、森林、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严重缺乏,已经涉及到了国家安全问题。而国家环保局和教育部共同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依然有1/3的人认为“人应该征服自然来谋求幸福”。
人类本是自然界的一员。大自然存在多久了,而我们人类才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多少年。为什么一有了我们人类,就要以我们人类为本。自然界拥有人类,而不是人类拥有大自然。《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的作者把人和自然简单对立起来的观点,恰恰是生硬地割裂了环境与人类之间共性的一面,而代之以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在这个世界上人类文明已经走得很远,但这并不证明我们人类就可以高昂着头颅骄傲地思考,并让思想长出坚强而自信的翅膀。
其实,无论是环保主义者还是生态学家,也并没有一味地强调保护,我们强调的是尊重自然,我们希望和大自然达成的是和谐,而不像《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一文所说:如何进一步改造自然,使大自然的改造后果符合人类发展利益。以人为大,以人独尊。
我认为,大自然不会报复,因为大自然不会心胸那么狭窄,它容忍了很多我们人类因无知而犯的错误。我们人类让草原变成了荒漠,可我们只要给大自然一定的时间,它就可以自己慢慢地修复。不过,大自然也像我们人类的躯体一样,会生病,会病得很重。
我认为,大自然也是一个家庭,它不只有我们人类这一个孩子,在这个家庭中还有其他成员。如果在这个大家庭中,所有的存在都只是为了我们人类这一个孩子,这不公平。人类再进步,科学再发展,大自然也不仅仅为我们人类而存在。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我们人类正反思印度洋海啸带来的大灾大难时,我倒觉得人类到底应该不应该敬畏自然有必要争论一番。从这个角度看,我倒感谢《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的作者带头掀起了这场论战。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参加到这场论战中,因为它关系着今后大自然如何生存,我们人类将如何发展?
③ 有什么书籍值得推荐
值得推荐的书籍有:《不公正的审判》、《法律与文学: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材料》、《木腿正义》、《中国节日》、《回家过年》。
1、《不公正的审判》
本书笔法细致地呈现了一部跨度两千多年的西方审判史。作者把一个又一个非同寻常的审判拉进寻常人的视野,从两千年前苏格拉底被审判,到持续发酵多时的萨勒姆女巫案,从法国大革命中断头台上的冤魂、莫斯科审判中无以计数的冤案,再到今日扑朔迷离的辛普森案……通过对历史深处的案情的回溯,传达出对司法公正的呼呼。
作者凭借其深厚的法学与文学功底,结合法律和文学个案,立足社会现实,以其一贯犀利的笔锋为我们展示了法学、文学、法律与文学不一样的图景。
4、《中国节日》
《中国节日》“节”字本义为竹节,引申为关节、节奏,再引申为时节、节令。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岁时伏腊,周而复始,于是有计时性节日,如公历的元旦、中国农历的春节等等;
5、《回家过年》
《回家过年》讲述有一种节日叫做回家。这个节日,就是不管路途多么遥远,不管环境多么恶劣,那么多人都必须赶在这个时间回到家的理由,因为“离家的人才懂得家,离家的人会想家。
有100种理由让我们离家,有一种理由叫我们回家”。每年的这个时候,成千上万的人,都要挤上回家的列车,干辛万苦,辗转回到那个小小而温暖的家。
(3)人类还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扩展阅读:
书籍选购技巧:
一是要从兴趣入手。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书籍都是应该坚持的原则,它可以让你保持对阅读的兴趣,在这个时代,拥有热情比拥有知识更重要,而且可以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好书
二是要阅读经典。除了从自己感兴趣的书入手之外,阅读经典名著也很重要,因为它们是大家公认的,而且往往经过了时间的洗礼,它们是真正的好书。
④ 人类还能再这个世界上生存多久
类还有多少年?多数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地球还能存在多久,人类就会生存多久。这些人会认为人类繁衍生息无穷无尽,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人类完全有能力克服自然环境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战胜困难,生存下去。而有些科学家则通过计算地球的运行轨道得出225万年的结论,认为到那时,气候极端恶劣,人类无法生存而消亡。其实这种思路都是错误的,他们没有把人类从宏观上当作一个有机体来考察,认为人类的消亡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没有认识到人类从产生到发展再到消亡,有他内在的规律,人类最终消亡是人类的内因变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那么人类的寿命究竟还有多长呢?如果从人类内部因素来找答案又能从何处着手呢?我们个人是如此的渺小,人类社会是如此的漫长,身在其中又怎么能判断他的运行轨迹呢?对此我们应先找到一个正确的研究方法。
记得很多年前读过生物学上的一个理论:生物节律全息理论。这个理论认为,生物的局部包含了生物整体的全部信息。比如一片树叶,它含有一棵树的所有信息。如果一片树叶是圆形的,那他的树冠差不多也是圆形的,如果叶子的柄比较长,那树干也会比较长,树冠离地面就比较高。如果叶子是分叉的,树干也会分叉,如梧桐树。比如人的一只脚,也包含了人体的整体信息,因此人的不同部位的健康情况就能在脚上反映出来,这一点已经的到中医的证明。根据全息理论,脚、手掌、耳朵、甚至一节手指、一节脚指都能反映出身体的整体状况。这就是全息理论,它给了我们由局部认识整体的方法。
人类是由我们个体的人组成的,根据全息理论,我们可以假定我们个体应携带了人类的全部信息,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考察个人出生、成长、直至死亡的过程来找到人类的发展变化规律。
我们都知道,个体的人经历了童年、少年、青年、壮年到老年,然后走完一生。在童年时代,我们十分弱小,自己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需要得到大人的关照才能生存,那是一个初步认识周围环境的过程,那时他们对生活的环境一无所知,他们学习语言和沟通,他们的一切都要服从大人的安排。当一个人长到8、9岁的时候他们突然“开窍”,他们的心智一下子打开,他们对人际关系有了独立的认识,他们对人生第一次进行深刻而理性的思考,他们会问我是从哪里来的?要往哪里去?人为什么要活在世上?人与人是什么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渐渐对周围的事物习以为常,他们对生命的思考渐渐被青春的激情所代替,他们喜欢唱歌、跳舞。他们体验人生的苦恼与欢乐,他们用真情去追求异性,他们歌曲动听,舞姿优美。虽然物质上他们远不富有,但他们的精神生活多姿多彩,生命力旺盛。再往后,他们渐渐成熟,能力越来越强,创造力也越来越强,越来越自信,物质财富也在不断积累,他们体验着自己当家作主的愉悦。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慢慢的学会不再义气用事,变得越来越理性,越来越宽容,他并不知道其实他也正在慢慢老去。渐渐地他不再激情四射,对异性的兴趣也开始淡下来,肌体逐渐衰老,生育能力慢慢丧失,体力下降,他们会经常回想起年轻的时光,时不时会谈起生死的问题,对于一个个体我们知道他离坟墓也就不远了。
人类也经历了蛮荒的时代,那时的人类十分弱小,他们用简单的语言沟通,他们敬仰神,在他们还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时候,只能祈求得到神灵的保护。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他们渐渐长大,开始了对社会,对生命的思考并产生出绚丽的思想火花,那是人类在“开窍”时的思考,那是我国产生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古西腊产生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印度产生佛陀(公元前565—公元前486)的时代。他们哲思深刻,他们苦苦追寻人生的奥秘,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生为什么有痛苦,快乐从哪里来,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虽然在2500多年前东西方没有任何交流,但却同时不约而同地产生出许许多多的大思想家,这不是偶然的,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进入少年期的标志。
日积月累,人类也在慢慢长大,迎来她绚丽多彩,激情四射的岁月。在我国当在唐、宋年间(公元8—13世纪),象李白、杜甫、苏轼这样的文采四溢的大诗人层出不穷。他们有才华,有激情,他们用优美的语言表达他们多情的思想。而西方的青春期特征则更为鲜明,其典型代表就是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16世纪),那时的欧洲在文学,绘画,音乐,建筑等方方面面都迸发出了青春的活力。这当是人类的青年时代。这一时期的来临东西方相差了几百年,而几百年的差别,对于人类的长河,就象小学女生里面有的11岁来月经初潮,有的13岁来月经初潮一样,或迟或早,但他们都在同一个年级。
而当今世界人类已经进入了他的壮年时期,物质财富极大的丰富,人类社会充满了自信,他们整天说的是: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他们运用自己的能力几乎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他们的思维更加理性,更注重人权和人的尊严,甚至要立法不得虐待动物。但可悲的是他们的肌体也在慢慢老化,生育能力逐步丧失,活力衰退。
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可能会有印象,当你看见一群小孩子在一起抓蚂咋,一节一节将它的腿扯掉时,当他们拎起小动物往地上摔时,大人们觉得那很残忍,而不懂事的孩子们只觉的那是好玩。当年长的人看见一些小年轻为一点小事大打出手,头破血流,觉得很不值得的时候,他们只觉得解气。通过这种比较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人类早期会有那么多酷刑,千刀万剐毫不手软。也能够理解为什么中期会有那么多的战争,甚至世界大战。而走到今天很多国家甚至连死刑都废除了。孩提时代,他们只会用好奇的眼光看着你,青年人会用怀疑的眼光打量着你,随着年岁的增高,他们则以慈祥的目光注视着你。当人类社会普遍进入理性和仁慈的时候,他们还年轻吗?由此我们可以推论,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了,虽然我们不排除有个别心智发育不健全的人,或者发育比较晚的人,还会有一些过激的举动,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来,但人类的整体已经变得理性,真正威胁人类生存的不是来自这些外部的偶然,或者气候的变迁,或自然灾害,而是来自人类肌体正在渐渐老化的必然。
今天的人类已经进入了他的壮年期,虽然如日中天,但衰老的迹象已经开始显现,太阳已经偏西。人类的生育能力正在逐步退化,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可以看出,世界人口的增长一千多年来是一个增长率缓步增加的过程,到二十世纪增速加快,近50年人口数量就翻了一番。到1970年代增幅达到高峰,人口年增长率达2.03%,以后又开始逐年下降。
公元年份 世界人口增长率(%)
1000 0.04
1500 0.09
1800 0.43
1900 0.54
1950 0.85
1960 1.83
1970 2.03
1980 1.85
1990 1.74
2000 1.36
2020 1.18
2040 0.58
2050 0.39
(数据源自《地理教育》2000年第12期)
目前日本、欧洲已经开始出现人口负增长,根据一些耸人听闻的预测,300年后日本人口所剩无几。虽然这些国家的政府想尽各种办法鼓励生育,延长产假,增加政府补贴,但都无济于事。据说在乌克兰的大学里贴满广告,告诉你如果生了小孩可以在哪儿领取补贴,从政府部门可以得到哪些帮助,但收效甚微。当中国政府正在愁着人口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并认为会影响经济发展的时候,西方政府却为他们人口的减少而大伤脑筋。人口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对人口下降的原因莫终一是,他们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有的说是因为工作节奏太快,有的说是因为晚婚晚育,有的说是抚养费用高,凡此种种,但都不能令人信服,当他们把出生率下降的原因归罪于经济高度发达,归罪于经济全球化的时候,他们却不能解释,当今人口负增长最大的国家却是经济并不十分发达的东欧。所有这些专家在寻找原因时,都把目光集中在外部因素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认识到人类自身发展的规律,还没有人看到人类生育能力的下降是人类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
人类还有多少年?乌克兰是世界人口减少最快的国家,1995年乌克兰的人口增长率为-0.52%,人口总量为5172万,到2005年人口增长率下降到-1%,人口总量下降到4710万。速度是何等的惊人,即使下降的速度不再加剧,150年后乌克兰只剩下1000万人,1500年后地球上就不再有乌克兰人。俄罗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的情况也好不到那里去。所幸的是目前的非洲正处在生育的高峰期,亚洲的生育能力也还能维持一段时间。但谁能想象100年后的亚洲会是什么样子吗?谁能想象200年后的非洲会是什么样吗?200年前的美国人能想到今天的美国吗?当今有数以万亿计的游资,信息高度发达,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当年林肯被刺的消息传到欧洲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而今天世贸大楼被撞倒塌时全球进行着现场直播。200年后的非洲一定不再是今天的非洲,而200年对于人类而言,不过是不同的种族发育的早晚两三年而已。当全球的人口增长率都呈现负数时,人类的老化直至消忘将不可逆转。
根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人口局的预测,世界人口将在2050年达到92.2亿的峰值,此后直到2300年前,将一直维持这个水平。如果从300年后全球人口开始呈现负增长,人类能生存多久?简直不敢去计算它,也许只有几千年。
人类还有多少年?人类过去的历史不到一万年,人类已经走过了她一半的路程,进入了他的壮年时期,后面的路应该不会超过一万年。也许有人不同意,说人类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25万年,也有人说有400万年甚至600万年的历史,但真正能够找到的人类活动的遗迹,证明是智人存在的都没有超过一万年,超过一万年的只不过是一些似是而非的化石,而这种化石不过是些类人动物,而不是人,就象狼不是狗一样,有着本质的区别,而狼和狗的”石头”可能是一模一样的。
人类总是要走向消亡的,这样说并不是在散布颓废的情绪和消极的思想,就象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几十年后必然会死亡一样,人们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每个人都在努力,争取让每一天都能活的精彩,更加懂得珍惜生命。同样,人类认识到自身发展演化的规律,更能够帮助我们规划好人类的未来。
面对未来,我们并非无所作为。同样是老人,生活的质量可以有很大的不同。有些老人,衣、食、住、行无忧,身体健康,心情舒畅,他们居住在一个幽雅的环境中享受着晚年的幸福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另一些老人,老来穷困撩倒,入不敷出,勉强维持着生计,却深感力不从心。更有甚者,老来疾病缠身,生不如死。人类的晚年同样会有这些种可能,我们对人类负责,就要从现在开始,为人类的晚年创造一种健康,富裕的生活。健康就是不要再去搞一些转基因或基因改造工程,这会贻害人类自身。富裕就是要留下青山绿水,让大地的资源有再生的能力,使人类能得以安度晚年。注意我这里没有用“贻害子孙”,“留给后代”这样的词句,“子孙后代”让人联想到后面的人还年轻,是充满活力的下一代,而实际上未来的人类是需要我们悉心照顾的老者。
当我们认识到人类自身发展的规律后,我们要在此疾呼:呼吁亚洲的政治家们,立即取消计划生育政策。种种迹象表明,亚洲种群生育能力的高峰期已经过去,但目前还处在育龄阶段,如果错过了这最后的机会,到生育能力丧失时再来哀叹自己后继无人,悔之晚矣。在有生育能力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行政手段强制少生,但当人口开始下降时,在失去生育能力的时候,你却无法用行政手段强制多生。珍惜现在的生育能力,也是为了全人类的未来。我们呼吁日本、欧洲的政治家们,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学习,开放你们的移民政策。有些种族先于其他种族在地球上消失,也是不可抗拒的规律,你脚下所占有的那片土地也并非你的私有,引进一些有活力的族群,也是为了让整个人类的寿命得以延长,同时也能使本族群得以延续。在这里更要向那些所谓的人口学家们大声疾呼,不要再误导大众了,什么人口爆炸说,什么人满为患说,都是简单地认为人口会按照上世纪末的增长水平持续增长,就象他看见邻家的女孩19岁生了一个小孩,21岁生了一个小孩,23岁又生了一个小孩,就以此断定她将每隔一年生一个,直至百岁要生40多个小孩一样荒唐可笑。还有一些所谓专家,希望把人口总量始终控制在某个水平上,这样既能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又不过度地消耗资源。可惜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从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想保持人口常态,就象是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药一样,是注定要失败的。当人口不再增长时,下降就随之来临了。
珍惜现在的生育能力,就是珍惜生命,珍惜人类的未来。
人类的今天,走到了一半,进入了壮年,正处在精力最充沛,能力最强的时代,也是最狂妄自大,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的时代。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相信再过若干年,人类会重新审视自己,会重新开始敬畏自然,敬畏规律。
一万年对于宇宙、对于太阳系不过是白驹过隙。在未来的一万年中,大地还会象一个母亲,任劳任怨地奉献,哺育着她的孩子。太阳也还会象一个慈祥的父亲,尽职尽责,普照大地,给万物输送能量。未来不会出现科幻小说描述的那样,地球变得不宜居住而向其他星球迁移。地球的环境还是那么让人留恋,但人类却无法违背其内在的客观规律而逐步消亡。也许在经历了下一个冰河期后地球母亲会重新孕育新的文明,那时人类文明早已烟消云散,后来的文明能想象得出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我们人类吗?
⑤ 《自然地理》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为了不断的创新,创造出人间奇迹,为人类飞出地球,移民宇宙积累第一手有
自然地引出人间奇迹的创造者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古代劳动人民)
长城和运河内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容在祖国的蓝天,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巨龙穿行在大地,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⑥ 有那些人类创造的人间奇迹
世界八抄大奇迹指的是巴比伦空中袭花园、亚历山大港灯塔、罗德岛太阳神巨像、奥林匹亚宙斯神像、阿尔忒弥斯神庙、摩索拉斯陵墓、埃及的金字塔与中国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实际上前七者是自古认定的“世界七大奇迹”,“第八大奇迹”在世界上没有定论。自1978年希拉克访华评价西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后,这一说法就广为流传。也有人把长城、泰姬陵等看做第八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