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数字电子技术 模拟电子技术 谁发明的
1897年,英国的J.J.汤姆逊发现了电子,使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发展到更深的层次。
1900年,意大利的马可尼和俄罗斯的波波夫首次实现了无线电通信。
1904年,英国弗莱明(John A Fleming)发明了真空电子二极管。
1907年,美国德弗雷斯特发明了真空电子三极管(电子管)。
1936年,英国Esiler提出印制电路概念,但被冷落。后来由美国抢先制造出印制电路板(Printed Vircuit Board,PCB)用于军事领域。Esiler被称为“印制电路之父”。
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Bell Lab.)的肖克莱、巴丁、布拉顿发明了晶体管(BJT)。
晶体管(BJT)的三个发明人中,以肖克莱写作能力最强。现在模拟电子学很多计算公式都以肖克莱的名字来命名。
1947年以后,模拟电子技术进入晶体管时代。
1960年,美国贝尔实验室(Bell Lab.)的D. Kahng和Mar tin Atalla发明场效管(FET)。
1960年,美国德州仪器公司的基尔比发明了集成电路,微电子信息技术时代开始来临。
1965年,美国仙童半导体公司(Fairchild Semiconctor)的鲍波•维德拉(Bob Widlar)设计制造出第一块运算放大器μA709,后改进为μA741,得到广泛应用并几成行业标准。从此,模拟电子技术进入晶体管与集成电路并列的时代。现在,运算放大器OPA成为与BJT类似的一个器件。
数字电子技术所依赖的逻辑代数早在200年之前就由英国科学家布尔创立了。不过,数字电子技术的诞生一般以1946年美国人发明计算机为标志。到现在,数字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曾几何时,数字电子技术要取代模拟电子技术的说法甚嚣尘上。不过最终还是两者互补。
数字电子技术像模拟电子技术一样,也经历了电子管时代、晶体管时代及集成电路时代。数字电子技术进入集成电路时代以后,首先流行的是TTL电路,后来是MOS电路及CMOS电路,现在已进入高速CMOS时代。
❷ 数码技术什么时候发明的
1946年就出现了第一代使用数字技术的计算机ENIAC,当时用来对密码进行破译的,使用18000个电子管,重30吨。每秒钟能做5000次加法。
我想你说的,应该不是数码技术,而是数码成像技术。第一台数码相机是柯达公司于1975年制作出来的,只有100x100个像素
❸ 中国大写数字是谁发明的
在阿拉伯数字成为国际通用数字之前,世界各国和民族使用的数字不尽相同。譬如,我国古代使用的是“中国数字”,它有小写和大写两种,小写数字包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大写数字包括“零、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小写数字被普遍使用的时候,大写数字还没有出现;或者说,根本没有第二套数字,当然也就谈不上大小写数字之分。那么,大写数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为什么出现?现在的阿拉伯数字为何不能替代大写数字呢?
其实,中国大写数字是有出处的。据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巩固江山,特别注重对官员的管理,针对可能出现的腐败问题,发布了一系列严查重办政策,在出现贪官污吏时,敢于动真格的,甚至不惜下杀手。当时,有一位名叫郭桓的大将,曾经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打下江山后,他当上户部尚书,掌管天下钱粮。郭桓利用职务之便,大肆掠取国家财产;他所采用的贪污手段极为简单,就是根据原先中国数字易于修改的缺陷,私自涂改钱粮账目,如将“一”改成“二”或“三”或“十”,“二”改成“三”,“三”改成“五”等。这样一来,数额巨大的钱粮轻而易举地被郭桓及其同伙侵吞瓜分。事后查明,在短短几年内,郭桓一伙贪污了近2400万石粮食和大量金银。朱元璋得知后大怒,下令把郭桓等六部12名高官及左右侍郎以下同案犯数万人处死,系狱、充边、拟罪者不计其数。他还制定了惩治经济犯罪的严格法令,并在财务管理上进行技术防范,实施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把记载钱粮数字的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为不便修改的“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条。这就是所谓的大写数字。由于类似的原因,在我国普遍使用国际通用的阿拉伯数字的情况下,大写数字在某些特殊领域如银行业、保险业等一直沿用至今。
不过,也有学者对此说法提出异议。他们认为,中国大写数字的真正制订者是女皇武则天。其渊源可追溯到比朱元璋早了700年的《岱岳观造像记》,在这块武则天掌权时所竖立的石碑上,已经出现了前面所提的大写数字,这是目前年代最早可见的证物。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考据家顾炎武对此碑考证后认为:“凡数字作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等,皆武后所改及自制字。”武则天自认开天辟地,所以,在位时制造出很多汉字。
可以作为佐证的还有当时的诗文。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宋版《白氏长庆集》中《论行营状请勒魏博等四道兵马却守本界事》有这样的记述:“况其军一月之费,计实钱贰拾漆捌万贯。”其中的“贰”“拾”“漆”“捌”都是大写数字。顾炎武说,这个“漆”字本应作“桼”,多的三点是后人妄自加凿的。“漆”后简为“柒”,又省作“七”,并沿用下来。
大约到了宋代,官府文书计数都使用大写数字。宋代学者程大昌在其所著《演繁露·十数改用画字》中写到:“今官府文书凡计其数,皆取声同而画多者改用之。于是壹、贰、叁、肆之类,本皆非数,直是取同声之字,借以为用,贵点画多不可改换为奸耳。”由此可见,精明的武则天早就考虑到防止贪官污吏修改账目,发明并推广了大写数字。朱元璋只不过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了完善,把其中的某些汉字做了修改,如将“漆”变成“柒”,“陌”变成了“佰”,“阡”变成了“仟”。
(作者:林革)
❹ 二进制数字系统是谁发明的
二进制是计算技术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数制。二进制数据是用0和1两个数码来表示的专数。它属的基数为2,进位规则是“逢二进一”,借位规则是“借一当二”,由18世纪德国数理哲学大师莱布尼兹发现。当前的计算机系统使用的基本上是二进制系统,数据在计算机中主要是以补码的形式存储的。计算机中的二进制则是一个非常微小的开关,用“开”来表示1,“关”来表示0。
❺ 数字谜是是谁发明的
蔡伦(?-121)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给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伦因有功于太后而升为中常侍,蔡伦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终于制成了“蔡侯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权力斗争自杀身亡。蔡伦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尊崇。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 “纸神”。麦克·哈特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七位。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中蔡伦上榜。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特别展示了蔡伦发明的造纸术。除此之外,相传热爱乘法竖式的蔡伦因为纸张经常被虫咬坏,才决心改进造纸技术,同时,他发明的“补充被虫子咬坏的算式”的题目被当时的士大夫称为“虫食算”。因此,历史学家普遍认为,蔡伦也是如今“数字谜”问题的鼻祖。
❻ 数学是谁发明的
数学,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为古中国六艺之一,亦被古希腊学者视为哲学之版起点权。数学的希腊语μαθηματικός
(mathematikós)意思是“学问的基础”,源于μάθημα
(máthema)(“科学,知识,学问”)。
数学最早用于人们计数、天文、度量甚至是贸易的需要。这些需要可以简单地被概括为数学对结构、空间以及时间的研究。
对结构的研究是从数字开始的,首先是从我们称之为初等代数的——自然数和整数以及它们的算术关系式开始的。更深层次的研究是数论。
对空间的研究则是从几何学开始的,首先是欧几里德几何学和类似于三维空间(也适用于多或少维)的三角学。后来产生了非欧几里德几何学,在相对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到了16世纪,算术、初等代数、以及三角学等初等数学已大体完备。17世纪变量概念的产生使人们开始研究变化中的量与量的互相关系和图形间的互相变换。随着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研究数学基础而产生的集合论和数理逻辑等也开始慢慢发展。
❼ 最早发明数字的是哪个国家
古代印度。
数字是古代印度人在生产和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
在古代印度,进行城市建设时需要设计和规划,进行祭祀时需要计算日月星辰的运行,于是,数学计算就产生了。大约在公元前3000多年,印度河流域居民的数字就比较先进,而且采用了十进位的计算方法。
到公元前三世纪,印度出现了整套的数字,但在各地区的写法并不完全一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婆罗门式:这一组数字在当时是比较常用的。它的特点是从“1”到“9”每个数都有专字。现代数字就是由这一组数字演化而来。在这一组数字中,还没有出现“0”(零)的符号。
“0”这个数字是到了笈多王朝(公元320—550年)时期才出现的。公元四世纪完成的数学著作《太阳手册》中,已使用“0”的符号,当时只是实心小圆点“·”。后来,小圆点演化成为小圆圈“0”。这样,一套从“1”到“0”的数字就趋于完善了。这是古代印度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古印度发明的数字首先传到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等印度的近邻国家。
(7)数字技术是谁发明的扩展阅读:
数字的发展历史:
公元700年,团结在伊斯兰教下的阿拉伯人征服了周围的民族,建立了东起印度,西从非洲到西班牙的撒拉孙大帝国。后来,这个伊斯兰大帝国分裂成东、西两个国家。
大约700年前后,阿拉伯人征服了旁遮普地区,他们吃惊地发现:被征服地区的数学比他们先进。用什么方法可以将这些先进的数学也搬到阿拉伯去呢?后来,阿拉伯人把这种数字传入西班牙。公元10世纪,又由教皇热尔贝·奥里亚克传到欧洲其他国家。
公元1200年左右,欧洲的学者正式采用了这些符号和体系。至13世纪,在意大利比萨的数学家费婆拿契的倡导下,普通欧洲人也开始采用阿拉伯数字,15世纪时这种现象已相当普遍。那时的阿拉伯数字的形状与现代的阿拉伯数字尚不完全相同,只是比较接近而已,为使它们变成今天的1、2、3、4、5、6、7、8、9、0的书写方式,又有许多数学家花费了不少心血。
阿拉伯数字起源于印度,但却是经由阿拉伯人传向四方的,这就是它们后来被称为阿拉伯数字的原因。
❽ 大写中国数字最早是由谁发明的
宋朝有位贪官叫郭恒,利用职务之便,大肆掠取国家钱财。他所采取的手段就是中回国小答写数字易于修改的缺陷中擅自涂改钱粮账目,如将“一”改为"十","三”改为“五”。朱元璋为了防范就改为不容易修改的“壹”“贰”“叁”...,这就是中国数字大写的来源。
❾ 大写数字是谁发明的呢
大明政权建立之初规定:每年全国各布致使司、府、州、县,都要派计吏到户部呈报地方财政的收支账目及钱粮数。各级政府之间及与户部之间的数字,必须完全相符。稍有差错,即被退回重报。由于地方与京城相距遥远,为节省时间,免去路途奔波之苦,各地便带上了盖有官印的空白账册。如被驻回,则随时填写更正。又因为空白账册上盖有骑缝印,能做别的用途,户部也就漫有干预。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三月,户部侍郎郭桓特大贪污案东窗事生,震惊全国。郭桓勾结刑、礼、兵、工等六部小官员及各省官僚、地主,贪污税粮及鱼盐等,折米二千四百余万石。这差不多和全国秋粮实征的总数持平!除此之外,还侵吞大量宝钞金银。
贪官们就是利用空白账册做的文章,各部串通一气,大做假账。以此欺骗皇帝老儿,鱼肉百姓。朱元璋龙颜大怒,下令把郭桓等六部的十二名高官及左右侍郎以下同案犯数万人,皆处死。系狱、充边、拟罪者不计其数。
为反贪枝廉,朱元璋还制定了惩治经济犯罪的严格法令,并在财务管理上进行技术防范,实施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把记载钱粮数字的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为大写,用“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条。
朱元璋是个佃农出身的孤儿,他讨过饭,当过和尚,打过杂投,深知老百姓的疾苦。他对贪官污吏搜刮氏脂民膏恨之入骨。因此,还制定了比对待敌人还狠毒的铁血手段——“剥皮囊草”,以此酷刑来镇压这帮蛀虫。规定:凡贪赃白银六十两以上的郡守、县令(含朝廷同级官员),按贪款数额多少,判决枭首示众、凌迟处死直至诛灭九族。随后还要“剥皮囊草”——用贪官的人皮檀成草袋子,高悬于公堂旁边,是谓“敕法以峻型,诛一以警百”。明太祖此举可谓“铁血政策”,骇人听闻!用现代人的眼光看,简直太野蛮残酷了,但反映了他对贪官污吏的切齿痛恨与不共戴天!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