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古代关于抗洪的一个传说故事
大禹,他的名字叫文命。禹的父亲叫鲧,算起来,他还是黄帝的后代。他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
当尧还在世的时候,中原地带洪水泛滥,无边无际,淹没了庄稼,淹没了山陵,淹没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离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离乡,水患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之下,尧决心要消灭水患,于是就开始访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大禹治水
一天,他把手下的大臣找到身边,对他们说:“各位大臣,如今水患当头,人民受尽了苦难,必须要把这大水治住,你们看谁能来当此大任呢?”
于是群臣和各部落的首领都推举鲧。尧素来觉得鲧这个人不可信,但眼下又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于是就暂且将治水的任务委任给鲧。
鲧治水治了九年,大水还是没有消退,鲧不但毫无办法,而且消极怠工,拿国家这一艰巨的任务当儿戏。后来舜开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问题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
舜也来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看谁能治退这水,大臣们都推荐禹,他们说:“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比他的父亲德行能力都强多了,这个人为人谦逊,待人有礼,做事认认真真,生活也非常简朴。”舜并不因他是鲧的儿子,而轻视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给了他。
大禹实在是一个贤良的人,他并不因舜处罚了他的父亲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他暗暗下定决心:“我的父亲因为没有治好水,而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我一定努力再努力。”
但是他知道,这是一个多么重大的职责啊!他哪里敢懈怠分毫。考虑到这一特殊的任务,舜又派伯益和后稷两位贤臣和他一道,协助他的工作。
当时,大禹刚刚结婚才四天,他的妻子涂山氏是一位贤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大禹洒泪和自己的恩爱妻子告别,就踏上了征程。
禹带领着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遍了当时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穷乡僻壤,人迹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大禹感到自己的父亲没有完成治水的大业而空留遗憾,而在他的手上这任务一定要完成。他沿途看到无数的人民都在洪水中挣扎,他一次次在那些流离失所的人民面前流下了自己的清泪,而一提到治水的事,相识的和不相识的人都会向他献上最珍贵的东西,当然他不会收下这些东西,但是他感到人民的情意实在太浓太浓,这也倍增了他的决心和信心。
大禹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矩,走到哪里就量到哪里。他吸取了父亲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训,发明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其要点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大禹每发现一个地方需要治理,就到各个部落去发动群众来施工,每当水利工程开始的时候,他都和人民在一起劳动,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石,披星戴月地干。
他生活简朴,住在很矮的茅草小屋子里,吃得比一般百姓还要差。但是在水利工程他又是最肯花钱的,每当治理一处水患而缺少钱,他都亲自去争取。
他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他治水路过自己的家,听到小孩的哭声,那是他的妻子涂山氏刚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他多么想回去亲眼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是他一想到治水任务艰巨,只得向家中那茅屋行了一个大礼,眼里噙着泪水,骑马飞奔而走了。
大禹根据山川地理情况,将中国分为九个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他的治水方法是把整个中国的山山水水当作一个整体来治理,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该疏通的疏通,该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变成肥沃的土地。
然后他治理山,经他治理的山有岐山、荆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挝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华山、大别山等,就是要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往下流去,不至于堵塞水路。山路治理好了以后,他就开始理通水脉,长江以北的大多数河流都留下了他治理的痕迹。
他治水讲究的是智慧,如治理黄河上游的龙门山就是如此。龙门山在梁山的北面,大禹将黄河水从甘肃的积石山引出,水被疏导到梁山时,不料被龙门山挡住了,过不去。大禹察看了地形,觉得这地方非得凿开不可,但是诺大一个龙门山又如何是好,大禹选择了一个最省工省力的地方,只开了一个80步宽的口子,就将水引了过去。因为龙门太高了,许多逆水而上的鱼到了这里,就游不过去了。许多鱼拼命地往上跳,但是只有极少数的鱼能够跳过去,这就是我们后人所说的“鲤鱼跳龙门”,据说只要能跳龙门,马上鱼就变成了一条龙在空中飞舞。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时间,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驯驯服服地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米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后代人们感念他的功绩,为他修庙筑殿,尊他为“禹神”,我们的整个中国也被称为“禹域”,也就是说,这里是大禹曾经治理过的地方。
2. 98抗洪的历史
李向群,98洪水时坚持抗战,发烧42度不下前线,死后其父代子上阵,替儿子交上最后一笔党费!
热血青春 意气男儿
永恒的青春:李向群
2005年10月12日 00:04:04
李向群,男,1978年出生于海南省琼山市东山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李向群的家庭经历了由穷到富的变迁,他不忘报国,追求崇高的理想。1996年12月,他弃商从戎。
在部队里,李向群不断以军队的要求,改变着自己“小老板”的一些思想。刚入伍时,他不舍得理发,但在排长的教育下理解了其中的
好处。此外,他刚入伍时,有一些哥们儿义气,见到连首长不是先敬礼,而是先敬烟。他敢想敢干,好提意见,曾经提议民主投票选举班长,让大家说了算。对于这些,连队干部总是和风细雨地加以引导,使他明白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部队提倡士兵不吸烟、不喝酒,在入伍前,富翁子弟李向群每天要抽两包烟,因此他戒了烟,而且生活十分节俭。为了弥补自己初中文化的不足,他刻苦学习,报名补习班,制作剪报,并且肯动脑子钻研知识。他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发明了许多“鬼点子”,提高了训练质量。李向群就这样从一名特区青年,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士兵。
李向群是个热心的人。战友的家庭和个人情况,他都详细地记在本子上;战友生日,他不是搞个足球赛,就是来个烛光晚会,让战友乐呵乐呵;战友病了,他背着上卫生队,送饭送水。他长期背几个孩子过河上学,风雨不间断,并且帮失学孩子垫付学费。李向群对家人也是细心周到,他当兵20个月,只回过一次家;他怕父母惦记自己,用子弹壳摆成“天天想爸妈”5个字,拍成照片寄回家;他爱写诗,偷偷地把自己对家的思念写在诗里。
1998年,南方水灾。8月7日,李向群提前结束探亲假,随部队奔赴湖北参加抗洪抢险。第一次抢险他就十分卖力,是全营扛包最多的一个人。在险情面前,他不顾危险,亲自扎猛子查堵渗水洞。8月14日,他在荆江大堤上光荣地入了党。当晚,他兴奋地睡不着觉,在日记上写道:为了战胜洪魔,我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
8月17日凌晨,李向群参加抢险。连续奋战14个小时后,他开始感到头昏发热,瞒着别人偷偷吃了几片感冒药。17日下午,他第一次昏到在地,发烧40℃,被强行送进了卫生队。8月19日,险情又一次出现,李向群拔掉针头,奔上大堤。头痛得厉害,他就找了根带子缠在头上减轻疼痛,直到第二次昏倒在地。
8月21日,又一次滑坡出现,李向群见部队紧急出动,躲过值班卫生员,偷乘兄弟连队的卡车赶到现场运沙包,并再次昏倒。随后,他睁开眼睛,挣扎着爬起来,又加入了筑堤行列,最后口吐鲜血,栽倒在地。
8月22日,李向群因极度劳累,离开了人世。
3. 98年抗洪中解放军感人事迹
1、98年抗洪,57岁“流泪将军”70小时没睡觉。
57岁的董万瑞将军也不遗余力,一直在前线,坚持了5天5也,几乎70多个小时没有睡觉,被太阳晒得黑如木炭,脸上脱下了一层皮,在当时,他连吃饭都赶不及,一直都是吃到一半,就赶紧去工作。当时,不只是董万瑞,连他的儿子,董三榕少尉也在抗洪队伍中,是大名鼎鼎的“红色尖刀连”的排长。
最终,经过军人们的努力,终于止住了洪水,让灾难没有继续下去,当时,所有的军人们都在欢呼,而这个时候,到,董万瑞将军没有忍住,一个57岁的老将军,终于留下了激动的泪水。这一幕被偶然拍摄了下来,后来,这张《将军的眼泪》让千万的网名都看到,人你们都非常感动,称呼董万瑞将军为“流泪将军”。
2、98年抗洪,他救下8个士兵和群众,牺牲前用力把新兵推到树上。
1998年8月1日晚上8点47分,湖北嘉鱼县簰洲湾中堡村堤段突然溃口,洪水一下子淹没了整个中堡村,几百个村民性命危急!许驻扎附近的空军95025部队接到急令,立即出动士兵赶赴簰洲湾进行援救百姓和抗洪。高建成作为指导员,他下令,领导和老兵把救生衣让给新兵,会游泳的士兵把救生衣让给不会游泳的。高建成本来身体不舒服,他还是把救生衣让给了不会游泳的新兵。
在与洪水搏斗的8个小时里,高建成一个人救下了8个士兵和群众,洪水越来越大,已经有一个人高了,高建成和好几个人都抱着仅存的2棵树,眼看许多在洪水中拼搏的战友们体力不支,高建成放弃抱树,他投入洪水中,用力把一位体力不支的新兵刘楠推到大树旁,于是高建成被洪水卷走直到消失。
3、抗洪10余天,活活累死的李向群
在98年洪水爆发的期间,他正在家里休假,但此时的他却请求归队,加入到抗洪中。随后的李向群跟着大部队加入了紧张的抗洪工作,一连10多天都没有休息,吃完饭后就会奋斗。在得知大坝快要塌陷的时候,他赶紧来到了事发地,扛起了沙袋,才扛了20袋后,他就倒在了大坝上,嘴角冒着鲜血。虽说战友们及时的将他送到医院,但因太过于劳累,结果晚上10点多就离世,享年20岁。战友们、医护人员们见到此情此景全都落泪,为他的崇高人格所敬佩。
4、抗洪大堤上10次晕倒,继续战斗
1998年九江抗洪前线的勇士嵇琪,当他在九江的抗洪大堤上10次晕倒,每次从昏迷中醒来,又扛起沙包投入抢险战斗,当时大家还以为他是疲劳中暑,实际上他已是脑瘤晚期了。当时医院所有的专家都认为:嵇琪的生命只能以周来计算了。
5、明明知道洪水要来,人也已经抵达了安全地带,于洪江却毅然跟着村支书返回到洪水中。
于洪江接到转移通知后早已经到了公路上。他送社的一批人到公路后,了解到还有多人没有转移出来,很着急,“我就对于洪江说让他开车救人,他根本就没有多说话,说了一个‘好’字,就回家开车了。他的车是个大拖拉机,烟筒朝天的,不容易进水。后面临时接了个斗子,每次能载多个人。”
于洪江开着拖拉机带着薛宝到达官马村社,便开始了救人行动。一车、污水流量计两车、三车一直拉了车,多人被他用车送到公路安全位置薛宝舒了一口气。他说:“看到他们都出来了,我终于放心了。没想到刚喘口气,又来电话了,还有个人没有救出来,被困在里面了。” 于洪江听说后,二话不说开拖拉机就赶去社。到达社路口,积水已经到膝盖了。但于洪江没有后退,反而开着拖拉机驶向了洪水更深处,让人上拖拉机,快速往回行驶。
“但是洪水上来得太快了,刚行驶不久,大水直接就把拖拉机冲出去掀翻在地,拖拉机上一共个人全部落水。”薛宝咬了咬嘴唇说,“个人中,有个人落水位置比较好,自己跑出来了。有一个岁的小姑娘被冲出去很远,自己抱着玉米秸子漂到了安全地方。另外人全部遇难,其中一个就是于洪江。”
4. 发明一种防火防洪防震的房子作文
我有一个未来的房子,可以穿越时空,可以在天上飞,也可以再水里游。当我发生危险的时候,它会及时出现来保护我。总之,它是万能的,就像无所不能的多啦A梦一样。
每一天早晨,它都会叫醒我,还会烧美味又可口的早餐给我吃。一年四季这所房子都是恒温的,在这里只有春天,没有夏、秋、冬。它就是那么贴心,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贴心”。贴心很听我的话,我心里想什么,它都会知道,我想要什么,它都会变出给我。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些历史人物。可是,我还有一点不了解他们,我心里想着要是我能回到过去那该都好啊!正当我这么想的时候,打开了门,一看已经回到了过去。在收集历史人物资料的时候,由于我不懂得这里的风土人情,而且服装异类,被这里人当成了怪物。我被人们包围着,心里很害怕。我大喊一声“贴心”,话音刚落,我已经回到了现代,这真是一场冒险的旅程。
未来的房子真神奇啊!我真想拥有这样的房子。
5. 古代是怎么抗洪的
古代也有水文站
据史料分析,我国古代从大禹时起就开始重视对水文状况的观测和分析。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历代各朝更是注重在各河流要处建站监测水文。有着“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称的“白鹤梁”,就是我国古水文站的一处罕世遗迹。
白鹤梁是重庆涪陵城北长江中的一道天然石梁。由于白鹤梁的梁脊仅比长江常年最低水位高出2-3米,几乎常年没于水中,只在每年冬春之交水位较低时才部分露出水面,故古人常根据白鹤梁露出水面的高度位置来确定长江的枯水水位。从唐代起,古人便在白鹤梁上以“刻石记事”的方式记录长江的枯水水位,并刻“石鱼”作为水文标志。
白鹤粱石鱼题刻保存最好,价值也很高。它记下了自公元764年后断续72个年份的枯水记录,共镌刻163则古代石刻题记。白鹤梁是举世公认的世界最早期的“水文站”,见证着我国古代水文治理的历史成就。
古代的洪水预警机制
清代顺治十六年至康熙十六年间(1659~1677年),苏北黄河、淮河、运河连年溃决,水灾严重。平民出身的水利专家陈潢辅助河道总督靳辅治水,提出从上游根治黄河的主张,并发明了测定流速流量的“测水法”,对我国河道管理理论作出了显著贡献。
但是,古代黄河仍常决口,淹没农田村庄。为防洪,便产生了“水报”。这是一种和“兵报”同样紧要的加急快报。这种汛情传递其紧急程度往往比兵报更危急。在古代,黄河堤岸备有报汛的“塘马”。当上游地区降暴雨河水陡涨时,封疆大吏遂将水警书于黄绢遣人急送下游,快马迅驰,通知加固堤防、疏散人口。这种水报属接力式,站站相传,沿河县份皆备良马,常备视力佳者登高观测,一俟水报马到,即通知马夫接应,逐县传到开封为止。当时有的一昼夜迅奔500里,竟比洪水还要快。当时朝廷还规定,传水报的马在危急时踩死人可以不用偿命。对此,人们家喻户晓,一见背黄包、插红旗跨马疾驰者,大都会自觉避让。
古代,报告水警还有一种独特的“羊报”。所谓“羊报”,就是报汛水卒。据载,黄河上游甘肃皋兰县城西,清代设有水位观测标志,一根竖立中流的铁柱上根据历史上洪水水位情况刻有一道痕,如水位超刻痕一寸,预示下游某段水位起码水涨一丈。当测得险情时,“羊报”便迅速带着干粮和“水签”(警汛),坐上羊舟用绳索把自己固定好,随流漂下,沿水路每隔一段就投掷水签通知。
下游各段的防汛守卒于缓流处接应,根据水签提供的水险程度,迅速做好抗洪、抢险、救灾等各项准备。“羊舟”也很独特,它用大羊剖腹剜去内脏,晒干缝合,浸以青麻油,使之密不透水,充气后可浮水面不下沉,颇似皮筏。“羊报”执行的是一种十分危险而重要的任务。古代的“羊报”被抢救上岸后,有的因在河中扑腾多天,早已饿死、撞死或溺死,幸存者可谓九死一生。
元代时,朝廷还据自然条件,设有陆站、水站、轿站、步站等报警驿站。东北地区由于路况差,故设有狗站。原来,我国元代官方很重视发挥狗的作用,训练狗作为通信报警工具,用于报告水警的狗最多时达3000条。当时,在辽东、黑龙江下游等地区就设立有15处狗站用于报告水警。
6. 我发明了一个抗洪救灾的卫生防疫的装置,我想征求一下专家的意见,我能咨询什么人或什么单位
抗洪救灾的卫生防疫的装置的发明可以问问当地的科技局......
7. 九八年抗洪的伟人
李向群,男,1978年出生于海南省琼山市东山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李向群的家庭经历了由穷到富的变迁,他不忘报国,追求崇高的理想。1996年12月,他弃商从戎。
在部队里,李向群不断以军队的要求,改变着自己“小老板”的一些思想。刚入伍时,他不舍得理发,但在排长的教育下理解了其中的
好处。此外,他刚入伍时,有一些哥们儿义气,见到连首长不是先敬礼,而是先敬烟。他敢想敢干,好提意见,曾经提议民主投票选举班长,让大家说了算。对于这些,连队干部总是和风细雨地加以引导,使他明白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部队提倡士兵不吸烟、不喝酒,在入伍前,富翁子弟李向群每天要抽两包烟,因此他戒了烟,而且生活十分节俭。为了弥补自己初中文化的不足,他刻苦学习,报名补习班,制作剪报,并且肯动脑子钻研知识。他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发明了许多“鬼点子”,提高了训练质量。李向群就这样从一名特区青年,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士兵。
李向群是个热心的人。战友的家庭和个人情况,他都详细地记在本子上;战友生日,他不是搞个足球赛,就是来个烛光晚会,让战友乐呵乐呵;战友病了,他背着上卫生队,送饭送水。他长期背几个孩子过河上学,风雨不间断,并且帮失学孩子垫付学费。李向群对家人也是细心周到,他当兵20个月,只回过一次家;他怕父母惦记自己,用子弹壳摆成“天天想爸妈”5个字,拍成照片寄回家;他爱写诗,偷偷地把自己对家的思念写在诗里。
1998年,南方水灾。8月7日,李向群提前结束探亲假,随部队奔赴湖北参加抗洪抢险。第一次抢险他就十分卖力,是全营扛包最多的一个人。在险情面前,他不顾危险,亲自扎猛子查堵渗水洞。8月14日,他在荆江大堤上光荣地入了党。当晚,他兴奋地睡不着觉,在日记上写道:为了战胜洪魔,我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
8月17日凌晨,李向群参加抢险。连续奋战14个小时后,他开始感到头昏发热,瞒着别人偷偷吃了几片感冒药。17日下午,他第一次昏到在地,发烧40℃,被强行送进了卫生队。8月19日,险情又一次出现,李向群拔掉针头,奔上大堤。头痛得厉害,他就找了根带子缠在头上减轻疼痛,直到第二次昏倒在地。
8月21日,又一次滑坡出现,李向群见部队紧急出动,躲过值班卫生员,偷乘兄弟连队的卡车赶到现场运沙包,并再次昏倒。随后,他睁开眼睛,挣扎着爬起来,又加入了筑堤行列,最后口吐鲜血,栽倒在地。
8月22日,李向群因极度劳累,离开了人世。
8. 98年抗洪的感人事迹
1998年,南方水灾。8月7日,解放军战士李向群,随部队奔赴湖北参加抗洪抢险。在险情面前,他不顾危险,亲自扎猛子查堵渗水洞。8月14日,他在荆江大堤上光荣地入了党。当晚,他兴奋地睡不着觉,在日记上写道:为了战胜洪魔,我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
8月17日凌晨,李向群参加抢险。连续奋战14个小时后,他开始感到头昏发热,瞒着别人偷偷吃了几片感冒药。17日下午,他第一次昏到在地,发烧40℃,被强行送进了卫生队。8月19日,险情又一次出现,李向群拔掉针头,奔上大堤。头痛得厉害,他就找了根带子缠在头上减轻疼痛,直到第二次昏倒在地。
8月21日,又一次滑坡出现,李向群见部队紧急出动,躲过值班卫生员,偷乘兄弟连队的卡车赶到现场运沙包,并再次昏倒。随后,他睁开眼睛,挣扎着爬起来,又加入了筑堤行列,最后口吐鲜血,栽倒在地。
8月22日,李向群因极度劳累,离开了人世。
9. 丹东抗洪救灾事迹
6月14日晚,持续一整夜的暴雨导致怀集县岗坪镇遭遇了严重的洪水侵袭,镇内多处公路、街道和大面积的田地被淹没,无数房屋被洪水袭扰,众多群众被迫转移。
灾情发生后,怀集县和岗坪镇领导靠前指挥,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抢险救灾,确保了抗洪救灾工作有序有效进行,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受灾地区社会保持稳定。
在这次抗洪救灾工作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感人事迹,成为抗洪救灾的先锋和旗帜。
14日晚上至15日凌晨三四点钟,是暴雨下得最厉害的时候,因为担心灾情的发生,四隆村支书梁国强凌晨三点多钟就开始徒步对该村11个村民小组挨家挨户逐一排查,通知村民做好抗洪措施,及时疏散人员。由于做好提前指导,及时疏散,四隆村没有人员伤亡。
关塘村平居一带被洪水淹成一片汪洋,在抢险救灾现场,不难看到一个身影,那就是关塘村支书梁昌琼,他不畏艰险,时刻坚守在抢险救灾最前线,多次往返被淹村庄,及时抢救和转移受灾群众,使受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和安抚。
在受灾群众的安置工作中,四和村村民梁荣龙不计较个人得失,在自家房子安置了2户受灾户共12人,他的做法得到了大家的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