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一生都在创造

一生都在创造

发布时间:2021-07-22 14:04:42

⑴ 有什么名人名言是“在人的一生中,有时某些成就恰恰是在逆境中创造出来的……”后面是什么

美国企业家艾科尔说过:“在人的一生中,有时某些成就恰恰是在逆境中创造出来的;有时当形势严重到极难对付时,人们就会去掌握自己的命运,却战胜厄运."

⑵ 人一生能创造多少经济价值

回答这个问题不能站在单指赚多少钱的角度来想,
一个人一生能创造的价值大概是一个人能养活五个人,也就是说地球上有83.5的人是废物,在靠别人养活!
如果这个比率不成立,这个社会就在进步!呵呵

⑶ 在翁美玲短暂的一生中,都创造了古装剧中经典人物

翁美玲,1959年5月7日出生于香港,籍贯安徽,英国户籍,国香港已故著名女演员。1980年参加“英国华裔小姐”竞选获亚军,进入演艺圈,从而开启了她的演艺生涯。1985年5月14日在家中开煤气自杀,享年26岁,翁美玲一生非常的短暂,拍摄影视剧时间更短,但是却出品了很多部精彩的古装剧,尤其是她饰演的角色黄蓉,三十几年来从未被超越,其实,翁美玲除了黄蓉这个角色外,还饰演过其他许多个角色。在翁美玲短暂的一生中,都创造了古装剧中经典人物?

《十三妹》中的翁美玲,饰演双格格,向往自由,喜欢没有拘束的生活,这翁美玲的旗头装造型照,这部是翁美玲从影以来拍摄的第一部戏,这个装扮确实很美,但头上顶着这么高一顶帽子,脚下又踩着高底花盆鞋,可以想象对刚出道演戏的她来说,是一个个多么大的挑战呀。

当然,除了这三部古装剧外,翁美玲还演了《天师执位》中的林楚燕,《楚留香之蝙蝠传奇》中的公主桑小静,《楚河汉界》中的玉蝶儿。

⑷ 罗斯福的一生都创造了哪些奇迹

罗斯福一生是非常辉煌的,他是美国第1位连续超过两届任期的总统。而且是至今唯一一位。并且他还带领着美国人民战胜了法西斯主义,并且最后取得第2次世界大战最后的胜利,而且带领着美国人民走出了金融危机。所以罗斯福这一生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足以全人类都值得铭记。

而且罗斯福他也确立了第2次世界大战的战后格局,也维持了相当一段时间的和平与稳定,并且由于他和斯大林丘吉尔在雅尔塔举行了会议确立了战后格局,并且成立了联合国,这也开启了后来的冷战时期,加速了美苏之间的对抗,然而这种对抗也间接维护了大国之间的和平以及稳定。

⑸ 乾隆一生一共创造了多少项世界纪录,望历史达人回答。

第一、他是世界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君王——有人说,统治纪录的创造者应该归为法国 “太阳王” 路易十四,此人在位72年之久。然而众所周知,太阳王5岁登基,22岁才对统治国家产生兴趣。他的实际掌权时间不过50年。而从胤禛咽气那一分钟起,到自己咽气那一刻,弘历手握专制皇权64年,一天也没有与他人分享。
第二、他是世界上运气最好的君王之一——其一,他一生身体健康,没有遇到大灾大病。其二,他在25岁的盛年继位,获得最高权力的过程非常顺利,毫无波折。其三,他在一个恰到好处的历史节点登上帝位。在此之前,两位伟大的皇帝—康熙和雍正七十多年的统治,已经给他打下了史上最好的统治基础。
第三、他是世界上统治成绩最辉煌的君王之一——乾隆年间的满清帝国,政治安定,没有任何人敢挑战满族皇权;经济繁荣,人口比以往数千年历史的最高点高出了近三倍。他远征回疆,一举拓土二万余里,帝国的疆域由此巩固。此时的满清帝国气派恢宏,威震遐迩,环顾四周,悉为属国,“通译四方,举踵来王”。甚至以前从来和满清没有交往的国家也纷纷遣使来朝,“以亘古不通中国之地,悉为我大清臣仆,稽之以牒,实为未有之盛事”。
第四、他是世界上最会享受的君王之一——在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权势和最丰厚的财富的同时,他还拥有世界上最敏感的味蕾、最挑剔的眼睛和最精微的触觉。从文的方面来说,他兼具学者、诗人、艺术家气质,在诗词、曲赋、书法、绘画、音乐上都有很深的造诣。他还是古往今来搜罗最富的收藏家和鉴赏家。从武的方面来说,他继承了先祖们终生征战锻炼出来的良好身体素质和勇武精神,爱好骑马、射箭、围猎、冰嬉、摔跤,乐此不疲。他还是大清历史上最出名的旅行家之一,生性好动,被称为马上朝廷,六次南巡,四次东巡,还有无数次其他巡幸,领略了中华大地各处奇景。
乾隆皇帝创造的世界纪录 - 一统江山 - 一统江山的博客
除了统治的成功之外,他在许多方面也都很成功。
他是一个深情而专一的丈夫——他17岁与出身名门的富察氏(即孝贤皇后)结为夫妇,两人感情极好,伉俪情深,可谓举案齐眉,恩爱无比。皇后不幸于乾隆十三年去世后,他悲痛欲绝,追念终生,写下数百首悼亡之诗,其辞句感情真挚令人动容,是他所有诗词中最见真情的上乘之作。
他是一个极为孝顺的儿子——戴逸先生在《乾隆帝及其时代》中说:“乾隆对他的母亲,感情深挚,发自天性。故礼敬有加,始终不渝。” 他平时3天问安,5天侍膳,对母亲的生活起居关心备至。皇太后逝世后一年之内,本来几乎每天都要写诗的他诗兴大减,作品寥寥。
还有一个身份也很有意思——他还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诗人,虽然诗作的质量不敢恭维。他一生作诗41863首,而《全唐诗》作者2200多位,一共才48000余首。他寿命89岁,折合成天是32000多天,除去童年,能用来写诗的不到30000天,平均每天写诗超过一首。世界第一,当之无愧

⑹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在不断自我创造的过程。( )

⑺ 人的一生都在干什么

今晚又是一个深寂之夜. 每逢此时,我总愿放下手里的工作,并迫使自己彻底地平静下来,以便细细地思考与探索人生的奥义.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大约我不是第一个发问者吧!在某此人眼中,也许这是个毫无意义的问题.不过,为了解决它.我却整整花费三年光阴去思辨. 三年长吗?人生有多少个三年?然而我始终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它为我指明了人存在的理由. 以下是我得出的结论: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人活着无需负担,不是奴隶.我们没有使命,只有理想,我们存在的唯一的追求只有创造." 人刚生下来是没有主观意志的.生命还是一张白纸,所有的空白都等着自己去描绘,环境虽可能左右你的选择,然而,绘笔却总握在自己的手中.不管生活如何,我终将是命运的最终决策者.不管黑还是白,光明抑或灰暗…… 健康的人生总要有积极的态度.某哲人说过: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吧? 假如你有不如意的时候,不妨想想此话.但总应相信,前行之路总的光明的!

⑻ 史铁生一生创造的所以作品

史铁生著有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第一人称》《别人》《老屋小记》;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礼拜日》《原罪·宿命》《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小说三篇》《中篇1或短篇4》等;散文《好运设计》《我与地坛》《墙下短记》《足球内外》;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

请采纳,谢谢

⑼ 人这一生就是在不断地创造麻烦,解决麻烦,对吗

不安心好好过,就可以这么说

⑽ 他是中国古代创造成语最多的文人,一生都在高调的活

他是中国古代创造成语最多的文人,甚至超过了《诗经》;把传播儒家思想作为己任,却一辈子没有学会儒家的“中庸”,偏偏要高调地活着。同是大文豪的苏轼,为他题字“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猜不猜得出他是谁,都来看看文章吧!
作者:大老振读经典

来源:大老振工作室(ID:dalaozhen18)
先来玩几个成语小游戏哈!
1、一锤定音来填空。(答案不唯一)
A.弱()强() B. 十()九()
C.口()食() D.()昏()暗
E.()孔()疮 F.()居()出
G.虚()()势 H.落()下()
I.驾()就() J.含()咀()
K.()膏()晷 L.()秃()豁
M.()世()俗 N.()单()只
2、火眼金睛找错别字。
再接再励 举手头足
动辄得就 营营狗苟
杂乱无张 地大物搏
摇尾起怜 无理去闹
佶屈熬牙 力挽狂岚
3、根据意思猜成语。
A.担任职务的时候,把手洗干净。比喻廉洁奉公。()
B.蚂蚁想要摇动大树。比喻自不量力。()
C.盖上棺材盖,才能对这个人的一生做出评价。形容最后下结论。()
D.精神振奋,言论纵横,像刮风一样迅猛。形容精神振作,意气风发。()
5、用最快的时间填把“一”和“不”分别填入下面的括号里。
A.罚()劝百 B.()可收拾
C.()发千钧 D.()塞下流,()止()行
E. 反眼()识 F.()举成名
G.()视同仁 H.成()家言
I.()文()武 J.混为()谈
K.挂()漏万 L.()龙()猪
M.刺刺()休 N.牢()可破
O.细大()捐 P.食()下咽
Q.语焉()详 R.迟疑()断
战绩如何?答案在文末,在你翻到答案之前先透露一点:这些成语均出自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对,就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
有学者考证他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成语最多的文人,他所创造的成语甚至超过了《诗经》,堪称“语言大师”。
在这么多的成语里,韩愈自己最喜欢挂在嘴边的一个是:不平则鸣。
1
从小就生活在中原(今河南孟州)的韩愈,他的方言里经常会提到一个字:中。他们问“行不行”、“好不好”会问:“中不中?”一般回答也很干脆:“中”!

这个“中”,是河南人地处中原的自信和豪爽——得中原者得天下,天圆地方,河南人在正中央!更包含了中国人的一种处世哲学:中则正,满则覆。
然而把传播儒家思想作为己任的韩愈,一辈子也没有学会儒家的中庸之道,他偏偏要“不平则鸣”,偏偏要高调地活着,因为对于韩愈而言,低调的含义就是:
憋屈。
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而已,生命如白驹过隙,何必要活得那么憋屈呢?
韩愈的高调,首先表现在他为自己起的名字上。
这个童年极其不幸的孩子出生在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三岁就没有了父母,跟随大哥大嫂生活,没多久大哥也去世了。为避战乱,韩愈随嫂子逃难宣州(今安徽宣城),“就食江南,伶仃孤苦”是韩愈对整个童年的回忆。
当七岁的韩愈看着嫂子为他取名拿不定主意时,张口在旁边说道:“嫂子不必翻书了,大哥叫‘会’,二哥叫‘介’,都是人字头。我就叫‘愈’吧!‘愈’乃超越之意,我要超越一切,做人中龙凤!”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韩愈的高调在他童年时期便露端倪,不过要想“超越”,那可是要付出代价的,君不见“超”字有多么惊险吗?“走刀口”合成一个“超”字,韩愈的一生从此就走在刀口上,可谓是险象环生、步步惊心。
他“走刀口”过的第一关就是科举考试。
考试要求用骈文写作,“骈”,两马并驾的意思,用在文章中其实就是一种修辞手法:对偶。
从来没有哪个民族像汉族这样,孜孜不倦地把一种修辞用到极致。不仅对联,文章里也是四个字六个字的句式两两出现,读起来合辙押韵,美丽极了,所以他们也把这种文体叫做“四六文”或者“俪文”。
西晋陆机开创骈文先河留下著名的《文赋》、南朝梁吴均写下“史上最美骈文”《与朱元思书》、初唐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也是骈文典范。但是发展到后来,连皇帝的奏折都要绞尽脑汁用四个字六个字一句的形式,无文不骈、无语不偶,不分内容、不看场合,反正就是要对偶、对偶、对偶!
韩愈对此反感之至,他打心眼里喜欢孟子的文章——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什么叫“浩然之气”?它充斥在天地之间,浩大而刚强,它是从内心里爆发出来的正义和力量!
这才是一个男子汉大丈夫活在这人世间应该具有的气势!岂能把自己局限在一方小小的天地里无病呻吟?看吧,一旦有机会,他非要把这种扭曲的文风给撸直了!
可是韩愈,从东汉形成这种文体开始,历经魏、晋、宋、齐、梁、陈、隋这八个朝代,到唐朝中期已经有六百多年的时间了,你想凭借你一个人的力量来扭转乾坤,可能吗?
管他可能不可能,韩愈只要能想到就一定会去做!他还要撸直现代道教、佛教盛行的世风,去推行孔孟之道、儒家学说,去改变整个社会的风气!
十九岁的韩愈徘徊在陌生而热闹的长安街头,异乡的风吹动着他火热的心,他心潮澎湃地在心里上百次地呐喊:“我一定要考上!我一定要改变这一切!我一定要让这座城市的所有人都知道,这世上还有一个叫做韩愈的河南人!”
然而这个过分自信的河南人落榜了。从十九岁到二十六岁,他考了四次科举考试才考了个第十三名,中进士后还需要再通过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才有做官的资格,信心满满的韩愈又是三试不中,败下阵来。
他不满意有人明目张胆地宣扬自己走了后门,一气之下给宰相写了三封信,结果如石沉大海,音信全无。
韩愈在一封信里说自己是“龙”,“非常鳞凡介”,能“变化风雨”,既然韩同学这么牛,还写这封信干嘛?
韩愈接下来笔锋一转:再牛的龙,也需要水呀,没有了水,那就是小泥鳅一条,所以希望宰相大人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给俺洒洒水吧。如果你不给我洒水,我也不求你!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非吾志也!
嘿!到底是你求人家还是人家求你呀,不回你的信,已经算是“宰相肚里能撑船”了。
年轻人,你这么高调,先去感受感受生活给你的磨难吧!
你最崇拜的孟子不是说过这样一句话吗?上天要降大任给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是要先受尽磨难的。
要想有高调生活的权利,必先有憋屈生活的经历。
2
韩愈憋屈的生活开始了,从在节度使那里做幕僚过“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生活,到费尽周折回到京城做四门学博士(相当于大学讲师),他憋屈了六年。

这六年里,他经历了嫂子去世、孩子出生、亲友来投、困顿潦倒、理想黯淡、报国无门的磨难,却依然没有在生活面前低头,坚持他的原则:不平则鸣。
韩愈生活在中唐时期,安史之乱后,国家一下子由盛世转入衰败。大唐盛世的繁华宛如还在昨天,怎么说不行就不行了呢?
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都陷入了巨大的迷茫之中,他们把对现实的失望转入对来世的期待,此时佛老之学对人的精神麻痹起到了作用。
并不是说道教不好,道教讲究“道法自然”,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绵延发展几千年自然有它的魅力所在。可是当皇帝都在炼仙丹追求长生不老、甚至把道家创始人老子(即李耳)说成是自己的祖先、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在名山大川建道观,这样真的很好吗?
也并不是说佛教就不好,但是当佛教像是疯长的藤蔓缠绕在中国这棵大树上,庙宇寺院遍布全国各地、走到哪里都是拜佛念经的声音,上至达官下至百姓,拿着佛教的“四大皆空”当做自己逃避的理由,“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不打仗、不种地、不结婚、不纳税,这样真的很好吗?
现在是必须把儒家的正统地位提到日程上的时候了!韩愈提出要学习先秦散文,发展“古文运动”,他要用他的笔为刀枪、为剑戟,去打出一片新天地!
他提出了“文以载道”的主张,孔子不是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吗?文章首先要做到有内容,这样你所提倡的“道”别人才会去看。
韩愈首先提出,要想写好文章必须要多读书: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足己患不学,既学患不行。(《劝学诗》)也就是说要做到“多读、深思、虚心、躬行”。
人生处万类,知识为最贤。儒家一直是把“学习”放在第一位,《论语》的第一篇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韩愈作为一代巨儒,自然把“学习”放在第一位。
接下来他就提出了“辞不足,不可以成文”(《答尉yù迟生书》)的说法,如果写文章的人没有积累足够的词汇量,就好比一个人身体各部分不齐备一样,所以读书的时候一定要做摘抄。
但是做摘抄不是为了让你引用,你写文章的时候“必出于己,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要做到“师其意,不失其辞”(《答刘正夫书》),否则就是“剽piāo贼”了。
怪不得韩愈为我们留下来那么多成语,他提倡“陈言务去”,他说“因循二字,从来误尽英雄”,所以在语言上,一定要创新创新再创新!
然而过分追求创新,也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呀!韩愈及其追随者们后来文风过于奇崛,也是“古文运动”在唐代并没有完全发展起来的其中一个原因吧。
他还告诉我们文体不同、写作方法也不尽相同的道理。比如对待记叙文,就一定要提纲挈领、抓住要点;对待议论文,一定要找到论点、探索内涵。所谓“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进学解》)是也!
等到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又掌握了一些写作手法,那么写作是“当其取于心而洼于手也,汩汩然来矣!(《答李翊书》)”文思泉涌、得心应手,这是多么行云流水、让人羡慕!
文从改中出,韩愈对文章的要求是“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辞” (《进学解》),词句要丰富然而没有一个累赘的字存在,语言要精练但是不能缺少一个该有的词。
但是!最最最重要的一点是——文以载道!文章写得再好,没有中心是不行的,中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决定中心的是写文章的人的道德,文如其人,道德高尚才是根本!
对一篇文章而言,语言形成气势,人品决定高度!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答李翊书》)。这就好比文章是果实、那么道德就是根;文章是灯光,而道德就是灯油。
一时之间,众人云集,要拜韩愈为师,却遭来众多非议。
在那个门第第一、耻学于师的时代,韩愈要以他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抨击时弊、弘扬世道、抗颜为师,不顾不解的眼神、不听刺耳的讽刺、不管善意或恶意的劝诫,高调行走在这人世之间!
3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而现在,韩愈高举“古文运动”的大旗已颇见成效,越来越多的人围在他的身边,和他探讨文章的写法,拜他为师。韩愈乐意指点他们,“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何乐而不为呢?
个性耿直、无所避忌的李翱(áo)一生追随韩愈、学习先秦散文,韩愈还为他做媒,把侄女嫁给了他;
和韩愈亦师亦友的皇甫湜(shí)更是忠心实践他所提出的每一种文学主张;
韩愈曾帮助在驴背上苦苦思索是“推”好还是“敲”好的贾岛,才有了后人所津津乐道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故事;
比韩愈大十七岁的孟郊风格内敛,他写下的《游子吟》家喻户晓,然而他非常欣赏韩愈奔放的文风,常常称呼韩愈为老师;
而比韩愈小二十二岁的李贺更是对韩愈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个被称之为“诗鬼”的青年,应试不第,而当时已是“文章巨公”的韩愈亲自前来安慰;
我们所熟知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可谓家喻户晓: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标题中的“水部张十八员外”,就是韩愈的弟子张籍。他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时任水部员郎,他还有一句很有名的诗: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我们往往称赞韩愈对早春时节小草的观察细致入微,却往往忽略了韩愈为什么那么喜欢带着料峭春风的早春,说它“最”是一年春好处,甚至超过了“烟柳满皇都”的盛春时节。
如果一个人像经历寒冬的小草一样破土而出,看着希望的绿色一点点在心中蔓延,那么什么样的繁花似锦能替代“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美丽呢?
韩愈还曾经为张籍写过一首《调张籍》,“调”原本是调侃,韩愈用开玩笑的口吻写这首诗给他,里面却出现了具有非凡意义的句子: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杜”并称,在中国诗歌史上比肩而立、恍若两座无人可以超越的大山,这种地位的确立,原来竟是来源于韩愈和他的弟子开玩笑的一句诗!
……
向他学习的那些人自称“韩门弟子”,韩愈大方接受。而和他同时代的白居易,和他一起发动“古文运动”的柳宗元,也提携了不少人,他们怎么没有“白门弟子”、“柳门弟子”呢?
因为以前从来没有过这事呀,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形成门第观念之后,那些士族子弟不需要学习就可以做官,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唐代之后,制度废除了,可是影响仍在。比如韦家和杜家,势通天子:长安韦杜,离天尺五,不需要读书也可以做高官的呀!
再说“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年龄差不了多少,官位比你低吧好像是在巴结你,官位比你高吧称你为老师?那多不好意思!
韩愈,你这么高调,不怕人家说你想拉帮结派培植自己的政治势力吗?你这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呀!
韩愈才不管,人要是做什么事都前怕狼后怕虎,畏首畏尾,还能成什么气候!再说孔子不是说了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他提笔刷刷刷写下了一篇文章,这篇文不加点、一气呵成的文章就是在散文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句句如黄山大吕,震耳欲聋,它们从唐代夹带着韩愈如潮的文风呼啸而来,直到现在,这些思想都在启发着我们、引领着我们。
韩愈,一篇《师说》万古扬,百代之师放光芒!
4
就在韩愈一路高歌猛进的时候,他听从妻子卢氏的建议,给自己取了个字:退之。

若是他真能做到不那么高调,也不至于后来栽那么大跟头。看看那篇咄咄逼人的《杂说四》吧,发的牢骚就如排山倒海一般: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真是笑话!明明是先有的千里马才有的伯乐,怎么可能先有的伯乐然后再有千里马呢?
可是韩愈偏偏要这么说,就是先有的伯乐才有的千里马!
要是没有伯乐,千里马在那些喂马的人手里早已经被虐待死了,还能等到被发现的那一天?
你们说那些喂马的人蠢不蠢哪,啊?手里拿着鞭子,斜着眼睛看着千里马,说:“这天底下就没个千里马,千里马那都是传说!”(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我说哥们儿,咱能不能别执策而“临”之?这个“临”字让人感觉忒不舒服。你瞅瞅,这个字右边就是一个人,左上角像是人的眼睛,左下角是器物,整个字就像是一个人在俯视下方。
你还以为你君临天下呢吧!咱把这个字换成“看”中不中?
韩愈在气势上的一泻千里使得后人称之为“韩文气盛”,而他直接去戳封建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性又使得他站的立足点很高,这就叫做“气盛言宜”。
二十多年以后,韩愈已经从四门学博士到监察御史又做到中书舍人,终于有了给皇帝草拟诏书的权利,这一年,他49岁,伯乐出现了。
谁?唐宪宗。他派韩愈做军队参谋长,协助宰相裴度去讨伐淮西的叛军!
你写的《论淮西事宜状》不是把节度使的叛乱分析的头头是道吗?好吧,这次就看看你这匹千里马到底是不是纸上谈兵!
然而韩愈还真是不辱使命,成功地协助裴度平定了叛乱,晋受刑部侍郎,著名的《平淮西碑》就写于这个时候。
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原毁》)。
当一个人的事业走向巅峰,就会有人来诽谤你,就算是德行高尚又能怎样?自有蝇营狗苟之人来毁坏你的声誉。
就在韩愈因为他的碑文被抹去又让别人重写而烦心的时候,朝廷上发生了一件事。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唐宪宗在京城里掀起了一阵信佛狂潮,他迎奉法门寺佛骨舍利,结果韩愈半路杀来,高调出手。
我们都知道,韩愈发展“古文运动”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反骈文写散文,二是排佛老兴儒道。
韩愈不仅使这次规模宏大的迎佛骨盛会草草结束,而且还在他的《谏迎佛骨表》里说“迎佛骨”会折寿,把宪宗气得一下子把他贬官到八千里外的潮州(今广东潮州)。你到那里“不平则鸣”去吧!
俗话说:“福不双至,祸不单行”,当韩愈走到陕西蓝田时,寒风呼啸、大雪纷飞,他得知他的家人因受株连被赶出京城,而他视若掌上明珠的女儿因病得不到医治病死在路上。
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飞了,就这样宠着长到十二岁的女儿因为自己的一封奏折说没就没了,韩愈人生中唯一的一次流泪,就是对着绵延的秦岭嚎啕大哭。
苍天啊,茫茫无际的苍天!为什么要让我经受这样的打击!彼苍天者,曷(hé)其有极!
他已经年过五十了呀,和他从小一起长大的侄子也在十年前去世,“两世一身,形单影只”(《祭十二郎文》),怕是怕自己也要死在那遥远的潮州了。
他对前来为他送行的侄孙韩湘(传说中八仙过海中的韩湘子)写下了一首七律: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没有死在潮州,他在那里仅仅待了八个月,可是潮州人却说:“韩愈走后,潮州山水皆姓韩。”
在这里,他驱鳄除害,写下令后人津津乐道的《祭鳄鱼文》;他自出俸禄,重建州学,在当地推广普通话;他关心农桑,赎放奴婢,把中原文明带到潮州这南蛮之地……韩愈治潮,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韩愈走时,潮州百姓倾城出动送刺史。从此后,潮州城外鳄溪改名韩江,笔架山改名韩山,他植下的橡树被叫做韩树。甚至一千多年以后,还在用他的号“昌黎”来命名街道、学校。
一生推行儒家学说的韩愈,他的高调是“事业无穷年”的孜孜不倦;他的高调是“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严谨;他的高调就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一生信念!
5
公元825年12月25日,五十七岁的韩愈去世。

在他的诗集里有一首很美很美的诗,叫《幽兰操》,旁边有一行小字:孔子伤不逢时作。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
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
子如不伤,我不尔觏。
荠麦之茂,荠麦有之。
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我们仿佛看到,白茫茫一片的大地上,漫天雪花飘飘洒洒,一个踉跄的身影在踽(jǔ)踽独行。有王者之香的兰花默默绽放,没有人闻到它的香气,它该是怎样的寂寞呢?
抬头,看到一片青绿,繁茂不输天空大雪。他笑了,荠麦可以迎贸贸雪霜而萌发,我为什么不可以!

他光脚披发奔跑在一片洁白的世界,身后的脚印慢慢连在一起,组成了一串模糊的名字:孔子、孟子、董仲舒……最后终于重叠在一起,渐渐清晰成两个大字:韩愈。
……
就在韩愈去世之后整整第二十个年头,唐武宗李炎下令拆毁寺院、推倒佛像、强迫僧侣还俗,这件事和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还有后周世宗柴荣的灭佛事件合起来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
时间又过去了二百年,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振臂高呼,麾下立刻聚集了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一批优秀的文学家,他们一定要把韩愈和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进行到底!
“唐宋八大家”至此聚首,他们的文章大放光芒、凌朔千古。
宋哲宗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苏轼仰望着潮州人世代瞻仰的韩愈雕像,提笔写下了一行令所有人都心潮澎湃的大字: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没错,这,就是一生高调的——韩!愈!
附答案:
1、
A.弱(肉)强(食) B. 十(生)九(死)
C.口(多)食(寡) D.(天)昏(地)暗
E.(百)孔(千)疮 F.(深)居(简)出
G.虚(张)(声)势 H. 落(阱)下(石)
I. 驾(轻)就(熟) J.含(英)咀(华)
K.(焚)膏(继)晷 L.(发)秃(齿)豁
M.(愤)世(嫉)俗 N.(形)单(影)只
2、
再接再(厉) 举手(投)足
动辄得(咎) (蝇)营狗苟
杂乱无(章) 地大物(博)
摇尾(乞)怜 无理(取)闹
佶屈(聱)牙 力挽狂(澜)
3、
A.洗手奉职 B. 蚍蜉撼树
C.盖棺论定 D.踔(chuō)厉风发
4、
A.罚(一)劝百 B.(不)可收拾
C.(一)发千钧 D. (不)塞下流 ,(不)止(不)行
E. 反眼(不)识 F.( 一)举成名
G. (一)视同仁 H. 成(一)家言
I. (不)文(不)武 J. 混为(一)谈
K.挂(一)漏万 L. (一)龙(一)猪
M.刺刺(不)休 N. 牢(不)可破
O. 细大(不)捐 P.食(不)下咽
Q.语焉(不)详 R. 迟疑(不)断
韩愈部分成语含义及出处:
日上三竿:太阳升起有三根竹竿那样高。形容太阳升得很高,时间不早了。也形容人起床太晚。出自韩愈《岁华纪丽》卷一:“日上三竿。古诗云:日上三竿风露消。”
飞黄腾达: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出自韩愈《符读书城南》诗:“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
坐井观天:坐在井里看天。用来比喻和讽刺眼界狭窄或学识肤浅之人。出自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俯首帖耳:狗见了主人那样低着头,耷拉着耳朵。形容卑屈驯服的样子。出自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也写作“俯首贴耳”。
弱肉强食: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吞食,比喻弱的被强的吞并。出自韩愈《送浮屠文畅师序》:“弱之肉,强之食”。
十生九死:形容经历极大危险而幸存。出自韩愈《八月十五赠张功曹》诗:“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口多食寡:吃饭的人多,但是食物很少。出自韩愈《答胡生书》“愈不善自谋,口多而食寡。”
动辄得咎:动不动就受到指摘或责难。辄:就;总是;咎:责备。典故:韩愈学识渊博,被任命监察御史,因反对宦官利用“宫室”敲诈百姓,触怒了唐德宗被贬,后在唐宪宗时调回京城任吏部员外郎,他又因华州刺史之事被贬为国子监博士,他作《进学解》感慨自己:“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虚张声势:假装出强大的气势。虚:虚假;张:张扬。出自韩愈《论淮西事宜状》:“淄青、恒冀两道;与蔡州气类略同;今闻讨伐无济;人情必有救助之意;然皆暗弱;自保无暇;虚张声势;则必有之。”
落阱下石:比喻乘人有危难时加以陷害。同“落井下石”。出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驾轻就熟:意思是做事从轻松的着手,由熟悉的开始。比喻技艺娴熟,毫不费力。其出自韩愈《送石处士序》:“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
含英咀华:咀,细嚼,引申为体味。英、华:这里指精华,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又指嘴里含的花朵,品味花的芬芳,后比喻品味,体会诗文中所包含的精华。出自韩愈《进学解》:“沉浸浓郁,含英咀华”。
不塞下流 ,不止不行:形容凡事要遵照辨证发展规律,不可急于求成。比喻只有破除旧的、错误的东西,才能建立新的、正确的东西。出自韩愈《原道》:“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反眼不识:翻脸不认人。出自《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
一龙一猪:一是龙,一是猪。比喻相似的两个人,高下判别极大。出自《符读书城南》。韩愈给儿子韩符写了一首诗勉励他用功读书,诗中写道:有两户人家各生了一个儿子,长相十分相似,经常在一块儿玩耍,到了12岁左右,渐渐发现他们有了差异,30岁时一个有了成就像呼风唤雨的龙,一个却像蠢笨无能的猪,简直是天壤之别。后来韩愈问韩符:“你到底是想成为呼风唤雨的龙还是蠢笨无能的猪?”韩符听后用功读书,成了有用之人。
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所有东西兼收并蓄。常指收罗的东西多,毫无遗漏。也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出自《进学解》:“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蚍蜉撼树:比喻其力量很小,而妄想动摇强大的事物,不自量力。韩愈《调张籍》诗:“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踔chuō厉风发:踔厉:精神振奋,言论纵横;风发:象刮风一样迅猛。形容精神振作,意气奋发。出自《柳子厚墓志铭》:“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中踔厉风发,常率屈其座人。”

与一生都在创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社区矛盾纠纷排查汇报 浏览:352
新疆公共就业服务网登陆 浏览:316
侵权著作权案件审理指南上海 浏览:145
马鞍山陆建双 浏览:853
北京东灵通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浏览:6
海南证券从业资格证书领取 浏览:846
成果有男票吗 浏览:828
知识产权法04任务0001答案 浏览:691
马鞍山519日停电通知 浏览:977
马鞍山金鹰营业时间 浏览:91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 浏览:714
贵州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29
买家投诉发票 浏览:251
普通护照的期限 浏览:766
发明文言文 浏览:523
国培线下专题研修成果 浏览:577
马鞍山苏丛勇 浏览:109
人民的名义侵权问题 浏览:53
全椒到马鞍山汽车时刻表 浏览:899
logo可用字体版权 浏览:861
© Arrange www.jhzxd.com 2006-2021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