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地藏王创造五大菩萨吗

地藏王创造五大菩萨吗

发布时间:2021-07-22 12:29:18

❶ 到底是四大菩萨还是五大

佛教里有四大菩萨,象征四种理想的人格,即:悲、智、行、愿。
象征愿力的是地藏王菩萨;象征实践的是普贤菩萨;象征智慧的是文殊菩萨;象征慈悲的是观世音菩萨。
大势至菩萨梵名摩诃娑太摩钵罗钵眵,意译作大势至或大精进。略称势至菩萨、势志菩萨。大势至菩萨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众生离三途,得无上力;又彼行时,十方世界一切地皆震动,故称大势至。与观世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胁侍,为西方三圣之一。是现今在极乐世界,是第二顺位递补佛位的菩萨。

❷ 菩萨有几种/菩萨有几种

菩萨有很多,但一般来说的是五个大菩萨:

五大菩萨是大慈弥勒菩萨、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

大愿地藏菩萨的总称。这五大菩萨在中国民众中的影响是巨大的,它超过了前面所讲到的十大弟子。而其中观世音的影响所及几乎家喻户晓,没有人不知道救苦救难、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名号的,其声威甚至????超于教主释迦牟尼之上,几乎有人的地方,有井水的地方,就知道有一个救苦救难的观世音;又因为他的大慈大悲,一到中国,就从男身转变成为了女神,不能不说是十分有趣的一件事。当然在佛教中的作用和地位是无法与释迦牟尼佛相提并论的,这只是反映了观世音在民间的影响巨大这一事实。

弥勒菩萨学佛的历史其实比释迦牟尼资格要老得多,他出身于有崇高地位身份

的大婆罗门家庭,一生下来,就被相士们传为将来要当转轮圣王,因此招致了国王的忌恨。其父预感大祸临头,便将他藏在母舅家中。后来让他见佛闻法,便因此从佛出家了。弥勒出家后,不与小乘比丘为伍,总是和文殊、普贤、观世音、大势至等大菩萨共同修道,所以在大乘法会上,弥勒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释迦牟尼在众多弟子中,对弥勒总是另眼相看,他选择弥勒作自己的接班人,予以授记,次当作佛。这招致了其他比丘的异议。修慈心观而上求佛道,是弥勒思想的一大特色。弥勒从一开始就不吃肉,对一切众生均不起杀心,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宁愿打破骨髓头脑,也绝不吃众生的肉。他制定了断肉戒,规定其弟子不得吃肉。在素食问题上,弥勒菩萨比释迦牟尼尚胜一筹,所以为大慈。大慈者及于所有众生。弥勒否定了娑婆世界外境实有,彻底地把所有虚空世界佛土也一笔勾销。一切染净因缘均没有了,显现诸法的我心,又将安立在何处呢?这种不定一法的精神,只有佛与佛之间才能证知。弥勒是创立瑜伽学派的第一人。传承弥勒学说的有无著、世亲兄弟。

文殊菩萨,又译为曼殊室利。在大乘佛教里,文殊是诸菩萨上首,常与普贤侍

佛左右,所有的佛弟子,都把文殊当成智慧的化身。常见的文殊像,顶有五髻,表示五智无上无得之相。左手执莲花,花中安放《般若经》一部,表示般若一尘不染。右手执宝剑,表示大智,能断除一切无明
烦恼
,喻金刚宝剑,能斩群魔。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从华严开始,到佛进入涅??,凡是大乘法会,都有文殊参加。为辅助释迦牟尼佛,宣传大乘教义,文殊菩萨做出了巨大贡献。文殊是大乘经的发起和组织者。文殊教育青年不要像舍利弗等人那样整天坐在大树下面,要学习佛陀至高无上的精神,修集善根,勤习六波罗蜜,而永不满足。他引导六千青年比丘,从事利他的普贤行,向印度南部宣传大乘佛教。文殊又是大乘空义的奠基人,他的大乘空义特点是不著空不执有的不二法门。不二与无二含义相同,是离空有二边的意思。文殊的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维摩经》《思益梵天所问经》里面,为后来龙树及中国佛教各宗所遵循的重要原则。

普贤与文殊为大乘释迦牟尼的两位胁侍(辅助佛教化传道的菩萨),普贤侍右,主持定德门;文殊侍左,主持智德门。表示如来教法是行(实践)和解(理解)并进,定(禅定)慧(智慧)双修。普贤主要在对佛以及众生的礼敬、修行、护持等仪式上面尽心尽力,为行为举止上奉持佛法的代表。

观世音菩萨修行的是大悲行解脱法门。大悲是观世音菩萨特别的德行,所以被称为大悲观世音。观世音在中国又称作观音,是因为避李世民的讳,将名字中间的“世”隐去,而变成观音的。观世音以大悲心观照世间众生,而现身说法,大悲救苦,成就了与佛平等的功德。怎样修学大悲行解脱法门?主要是平等视一切众生,想其所想,急其所急,时时刻刻以拔除众生的痛苦为己任。怎样产生平等的心?从根本上说,一切有心识的动物,都是业障深重的苦恼众生,无始以来就与自己都有过亲密的关系,若能常常作这样的想法,平等心和大悲心也就会自然产生。观世音菩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悲智双修。只有建立在大智基础上的大悲才能感应三界所有众生。观世音菩萨做到了悲智双修,处处利济他人,拔除众生痛苦,因此获得了众生的尊重和爱戴。观世音又擅长陀罗尼法门,为密教中具有极重要地位的菩萨。

地藏王菩萨为大愿菩萨,他发下极大誓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他的最大特点是:哪里最艰苦,就到哪里去。在一般人心目中,最艰苦的地方是地狱,因此地藏菩萨工作的对象便是在地狱里度化犯极重罪的众生,即使有人恶贯满盈,但只要改恶从善,至心诵念地藏菩萨名号,也就可以解除一切苦厄,而得度脱。地藏菩萨不像其他弟子现在家相,如观音菩萨现白衣大士相,或天人相,文殊菩萨现童子相等,他现的是出家的形相,身披袈裟,覆盖右肩,左手执莲花,右手施无畏,坐莲花台上。地藏菩萨继承了佛陀真正的精神,他用出家的僧相出现在人间,使大家见闻熏习,达到身心清净,为人们指出了一条远离罪恶、解脱苦难的途径。地藏菩萨的大愿,是令一切众生都成佛道,然后自己才成佛,然而众生无尽,地狱也难以度尽,这样就成为了不成佛道的大悲菩萨。然而那种一心普度众生、先人后己的精神所显示出的伟大力量是为世间所罕见的,因此自然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❸ 佛教有哪五大菩萨他们分别对应的是哪座佛教名山而这五大菩萨出自何典故

弥勒菩萨出身于有崇高地位身份的大婆罗门家庭,一生下来,就被相士们传为将来要当转轮圣王,因此招致了国王的忌恨。其父预感大祸临头,便将他藏在母舅家中。后来让他见佛闻法,便因此从佛出家了。弥勒出家后,不与小乘比丘为伍,总是和文殊、普贤、观世音、大势至等大菩萨共同修道,所以在大乘法会上,弥勒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释迦牟尼在众多****中,对弥勒总是另眼相看,他选择弥勒作自己的接班人,予以授记,次当作佛。这招致了其他比丘的异议。修慈心观而上求佛道,是弥勒思想的一大特色。弥勒从一开始就不吃肉,对一切众生均不起杀心,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宁愿打破骨髓头脑,也绝不吃众生的肉。他制定了断肉戒,规定其****不得吃肉。所以为大慈。大慈者及于所有众生。弥勒否定了娑婆世界外境实有,彻底地把所有虚空世界佛土也一笔勾销。一切染净因缘均没有了,显现诸法的我心,又将安立在何处呢?这种不定一法的精神,只有佛与佛之间才能证知。弥勒是创立瑜伽学派的第一人。传承弥勒学说的有无著、世亲兄弟。

文殊菩萨,又译为曼殊室利。在大乘佛教里,文殊是诸菩萨上首,常与普贤侍佛左右,所有的佛****,都把文殊当成智慧的化身。常见的文殊像,顶有五髻,表示五智无上无得之相。左手执莲花,花中安放《般若经》一部,表示般若一尘不染。右手执宝剑,表示大智,能断除一切无明烦恼,喻金刚宝剑,能斩群魔。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从华严开始,到佛进入涅槃,凡是大乘法会,都有文殊参加。为辅助释迦牟尼佛,宣传大乘教义,文殊菩萨做出了巨大贡献。文殊是大乘经的发起和组织者。文殊教育青年不要像舍利弗等人那样整天坐在大树下面,要学习佛陀至高无上的精神,修集善根,勤习六波罗蜜,而永不满足。他引导六千青年比丘,从事利他的普贤行,向印度南部宣传大乘佛教。文殊又是大乘空义的奠基人,他的大乘空义特点是不著空不执有的不二法门。不二与无二含义相同,是离空有二边的意思。文殊的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维摩经》《思益梵天所问经》里面,为后来龙树及中国佛教各宗所遵循的重要原则。

普贤与文殊为大乘释迦牟尼的两位胁侍(辅助佛教化传道的菩萨),普贤侍右,主持定德门;文殊侍左,主持智德门。表示如来教法是行(实践)和解(理解)并进,定(禅定)慧(智慧)双修。普贤主要在对佛以及众生的礼敬、修行、护持等仪式上面尽心尽力,为行为举止上奉持佛法的代表。

观世音菩萨修行的是大悲行解脱法门。大悲是观世音菩萨特别的德行,所以被称为大悲观世音。观世音在中国又称作观音,是因为避李世民的讳,将名字中间的“世”隐去,而变成观音的。观世音以大悲心观照世间众生,而现身说法,大悲救苦,成就了与佛平等的功德。怎样修学大悲行解脱法门?主要是平等视一切众生,想其所想,急其所急,时时刻刻以拔除众生的痛苦为己任。怎样产生平等的心?从根本上说,一切有心识的动物,都是业障深重的苦恼众生,无始以来就与自己都有过亲密的关系,若能常常作这样的想法,平等心和大悲心也就会自然产生。观世音菩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悲智双修。只有建立在大智基础上的大悲才能感应三界所有众生。观世音菩萨做到了悲智双修,处处利济他人,拔除众生痛苦,因此获得了众生的尊重和爱戴。观世音又擅长陀罗尼法门,为密教中具有极重要地位的菩萨。

地藏王菩萨为大愿菩萨,他发下极大誓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他的最大特点是:哪里最艰苦,就到哪里去。在一般人心目中,最艰苦的地方是地狱,因此地藏菩萨工作的对象便是在地狱里度化犯极重罪的众生,即使有人恶贯满盈,但只要改恶从善,至心诵念地藏菩萨名号,也就可以解除一切苦厄,而得度脱。地藏菩萨不像其他****现在家相,如观音菩萨现白衣大士相,或天人相,文殊菩萨现童子相等,他现的是出家的形相,身披袈裟,覆盖右肩,左手执莲花,右手施无畏,坐莲花台上。地藏菩萨继承了佛陀真正的精神,他用出家的僧相出现在人间,使大家见闻熏习,达到身心清净,为人们指出了一条远离罪恶、解脱苦难的途径。地藏菩萨的大愿,是令一切众生都成佛道,然后自己才成佛,然而众生无尽,地狱也难以度尽,这样就成为了不成佛道的大悲菩萨。然而那种一心普度众生、先人后己的精神所显示出的伟大力量是为世间所罕见的,因此自然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❹ 佛教的五大菩萨是哪五个菩萨

五大菩萨是大慈弥勒菩萨、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愿地藏菩萨的总称。

❺ 佛教五大菩萨有排名位序吗

佛教教义是众生平等,并没有什么菩萨顺序,仅仅是各菩萨各自代表一种德行,另外,其实并没有五大菩萨之说,而是四大菩萨或八大菩萨,五大菩萨是世俗将常见的五个菩萨混在一起的讲法,因此,这五大菩萨根本没有定论,除文殊,普贤,地藏,观音外,第五个却不能固定,有的说是弥勒,有的说是大势至,难成定论;

❻ 传说中有什么菩萨 全一点

菩萨有很多,但一般来说的是五个大菩萨: 五大菩萨是大慈弥勒菩萨、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 大愿地藏菩萨的总称。这五大菩萨在中国民众中的影响是巨大的,它超过了前面所讲到的十大弟子。而其中观世音的影响所及几乎家喻户晓,没有人不知道救苦救难、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名号的,其声威甚至寖寖超于教主释迦牟尼之上,几乎有人的地方,有井水的地方,就知道有一个救苦救难的观世音;又因为他的大慈大悲,一到中国,就从男身转变成为了女神,不能不说是十分有趣的一件事。当然在佛教中的作用和地位是无法与释迦牟尼佛相提并论的,这只是反映了观世音在民间的影响巨大这一事实。 弥勒菩萨学佛的历史其实比释迦牟尼资格要老得多,他出身于有崇高地位身份 的大婆罗门家庭,一生下来,就被相士们传为将来要当转轮圣王,因此招致了国王的忌恨。其父预感大祸临头,便将他藏在母舅家中。后来让他见佛闻法,便因此从佛出家了。弥勒出家后,不与小乘比丘为伍,总是和文殊、普贤、观世音、大势至等大菩萨共同修道,所以在大乘法会上,弥勒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释迦牟尼在众多弟子中,对弥勒总是另眼相看,他选择弥勒作自己的接班人,予以授记,次当作佛。这招致了其他比丘的异议。修慈心观而上求佛道,是弥勒思想的一大特色。弥勒从一开始就不吃肉,对一切众生均不起杀心,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宁愿打破骨髓头脑,也绝不吃众生的肉。他制定了断肉戒,规定其弟子不得吃肉。在素食问题上,弥勒菩萨比释迦牟尼尚胜一筹,所以为大慈。大慈者及于所有众生。弥勒否定了娑婆世界外境实有,彻底地把所有虚空世界佛土也一笔勾销。一切染净因缘均没有了,显现诸法的我心,又将安立在何处呢?这种不定一法的精神,只有佛与佛之间才能证知。弥勒是创立瑜伽学派的第一人。传承弥勒学说的有无著、世亲兄弟。 文殊菩萨,又译为曼殊室利。在大乘佛教里,文殊是诸菩萨上首,常与普贤侍 佛左右,所有的佛弟子,都把文殊当成智慧的化身。常见的文殊像,顶有五髻,表示五智无上无得之相。左手执莲花,花中安放《般若经》一部,表示般若一尘不染。右手执宝剑,表示大智,能断除一切无明烦恼,喻金刚宝剑,能斩群魔。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从华严开始,到佛进入涅槃,凡是大乘法会,都有文殊参加。为辅助释迦牟尼佛,宣传大乘教义,文殊菩萨做出了巨大贡献。文殊是大乘经的发起和组织者。文殊教育青年不要像舍利弗等人那样整天坐在大树下面,要学习佛陀至高无上的精神,修集善根,勤习六波罗蜜,而永不满足。他引导六千青年比丘,从事利他的普贤行,向印度南部宣传大乘佛教。文殊又是大乘空义的奠基人,他的大乘空义特点是不著空不执有的不二法门。不二与无二含义相同,是离空有二边的意思。文殊的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维摩经》《思益梵天所问经》里面,为后来龙树及中国佛教各宗所遵循的重要原则。 普贤与文殊为大乘释迦牟尼的两位胁侍(辅助佛教化传道的菩萨),普贤侍右,主持定德门;文殊侍左,主持智德门。表示如来教法是行(实践)和解(理解)并进,定(禅定)慧(智慧)双修。普贤主要在对佛以及众生的礼敬、修行、护持等仪式上面尽心尽力,为行为举止上奉持佛法的代表。 观世音菩萨修行的是大悲行解脱法门。大悲是观世音菩萨特别的德行,所以被称为大悲观世音。观世音在中国又称作观音,是因为避李世民的讳,将名字中间的“世”隐去,而变成观音的。观世音以大悲心观照世间众生,而现身说法,大悲救苦,成就了与佛平等的功德。怎样修学大悲行解脱法门?主要是平等视一切众生,想其所想,急其所急,时时刻刻以拔除众生的痛苦为己任。怎样产生平等的心?从根本上说,一切有心识的动物,都是业障深重的苦恼众生,无始以来就与自己都有过亲密的关系,若能常常作这样的想法,平等心和大悲心也就会自然产生。观世音菩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悲智双修。只有建立在大智基础上的大悲才能感应三界所有众生。观世音菩萨做到了悲智双修,处处利济他人,拔除众生痛苦,因此获得了众生的尊重和爱戴。观世音又擅长陀罗尼法门,为密教中具有极重要地位的菩萨。 地藏王菩萨为大愿菩萨,他发下极大誓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他的最大特点是:哪里最艰苦,就到哪里去。在一般人心目中,最艰苦的地方是地狱,因此地藏菩萨工作的对象便是在地狱里度化犯极重罪的众生,即使有人恶贯满盈,但只要改恶从善,至心诵念地藏菩萨名号,也就可以解除一切苦厄,而得度脱。地藏菩萨不像其他弟子现在家相,如观音菩萨现白衣大士相,或天人相,文殊菩萨现童子相等,他现的是出家的形相,身披袈裟,覆盖右肩,左手执莲花,右手施无畏,坐莲花台上。地藏菩萨继承了佛陀真正的精神,他用出家的僧相出现在人间,使大家见闻熏习,达到身心清净,为人们指出了一条远离罪恶、解脱苦难的途径。地藏菩萨的大愿,是令一切众生都成佛道,然后自己才成佛,然而众生无尽,地狱也难以度尽,这样就成为了不成佛道的大悲菩萨。然而那种一心普度众生、先人后己的精神所显示出的伟大力量是为世间所罕见的,因此自然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满意请采纳

❼ 地藏菩萨只有一个吗只有地藏王菩萨吗有没有其他的

地藏菩萨无数无量,不止有一个。菩萨也有好多,不止有地藏菩萨。

❽ 佛教有哪五大菩萨

只有四大菩萨,没有五大菩萨。
四大菩萨分别是:
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悲。
文殊菩萨,代表大智。
地藏王菩萨,代表大愿。
普贤菩萨,代表大行。

❾ 五大菩萨分别指

五大菩萨是大慈弥勒菩萨、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愿地藏菩萨的总称。
弥勒菩萨出身于有崇高地位身份的大婆罗门家庭,一生下来,就被相士们传为将来要当转轮圣王,因此招致了国王的忌恨。其父预感大祸临头,便将他藏在母舅家中。后来让他见佛闻法,便因此从佛出家了。弥勒出家后,不与小乘比丘为伍,总是和文殊、普贤、观世音、大势至等大菩萨共同修道,所以在大乘法会上,弥勒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释迦牟尼在众多****中,对弥勒总是另眼相看,他选择弥勒作自己的接班人,予以授记,次当作佛。这招致了其他比丘的异议。修慈心观而上求佛道,是弥勒思想的一大特色。弥勒从一开始就不吃肉,对一切众生均不起杀心,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宁愿打破骨髓头脑,也绝不吃众生的肉。他制定了断肉戒,规定其****不得吃肉。所以为大慈。大慈者及于所有众生。弥勒否定了娑婆世界外境实有,彻底地把所有虚空世界佛土也一笔勾销。一切染净因缘均没有了,显现诸法的我心,又将安立在何处呢?这种不定一法的精神,只有佛与佛之间才能证知。弥勒是创立瑜伽学派的第一人。传承弥勒学说的有无著、世亲兄弟。

文殊菩萨,又译为曼殊室利。在大乘佛教里,文殊是诸菩萨上首,常与普贤侍佛左右,所有的佛****,都把文殊当成智慧的化身。常见的文殊像,顶有五髻,表示五智无上无得之相。左手执莲花,花中安放《般若经》一部,表示般若一尘不染。右手执宝剑,表示大智,能断除一切无明烦恼,喻金刚宝剑,能斩群魔。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从华严开始,到佛进入涅槃,凡是大乘法会,都有文殊参加。为辅助释迦牟尼佛,宣传大乘教义,文殊菩萨做出了巨大贡献。文殊是大乘经的发起和组织者。文殊教育青年不要像舍利弗等人那样整天坐在大树下面,要学习佛陀至高无上的精神,修集善根,勤习六波罗蜜,而永不满足。他引导六千青年比丘,从事利他的普贤行,向印度南部宣传大乘佛教。文殊又是大乘空义的奠基人,他的大乘空义特点是不著空不执有的不二法门。不二与无二含义相同,是离空有二边的意思。文殊的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维摩经》《思益梵天所问经》里面,为后来龙树及中国佛教各宗所遵循的重要原则。

普贤与文殊为大乘释迦牟尼的两位胁侍(辅助佛教化传道的菩萨),普贤侍右,主持定德门;文殊侍左,主持智德门。表示如来教法是行(实践)和解(理解)并进,定(禅定)慧(智慧)双修。普贤主要在对佛以及众生的礼敬、修行、护持等仪式上面尽心尽力,为行为举止上奉持佛法的代表。

观世音菩萨修行的是大悲行解脱法门。大悲是观世音菩萨特别的德行,所以被称为大悲观世音。观世音在中国又称作观音,是因为避李世民的讳,将名字中间的“世”隐去,而变成观音的。观世音以大悲心观照世间众生,而现身说法,大悲救苦,成就了与佛平等的功德。怎样修学大悲行解脱法门?主要是平等视一切众生,想其所想,急其所急,时时刻刻以拔除众生的痛苦为己任。怎样产生平等的心?从根本上说,一切有心识的动物,都是业障深重的苦恼众生,无始以来就与自己都有过亲密的关系,若能常常作这样的想法,平等心和大悲心也就会自然产生。观世音菩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悲智双修。只有建立在大智基础上的大悲才能感应三界所有众生。观世音菩萨做到了悲智双修,处处利济他人,拔除众生痛苦,因此获得了众生的尊重和爱戴。观世音又擅长陀罗尼法门,为密教中具有极重要地位的菩萨。

地藏王菩萨为大愿菩萨,他发下极大誓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他的最大特点是:哪里最艰苦,就到哪里去。在一般人心目中,最艰苦的地方是地狱,因此地藏菩萨工作的对象便是在地狱里度化犯极重罪的众生,即使有人恶贯满盈,但只要改恶从善,至心诵念地藏菩萨名号,也就可以解除一切苦厄,而得度脱。地藏菩萨不像其他****现在家相,如观音菩萨现白衣大士相,或天人相,文殊菩萨现童子相等,他现的是出家的形相,身披袈裟,覆盖右肩,左手执莲花,右手施无畏,坐莲花台上。地藏菩萨继承了佛陀真正的精神,他用出家的僧相出现在人间,使大家见闻熏习,达到身心清净,为人们指出了一条远离罪恶、解脱苦难的途径。地藏菩萨的大愿,是令一切众生都成佛道,然后自己才成佛,然而众生无尽,地狱也难以度尽,这样就成为了不成佛道的大悲菩萨。然而那种一心普度众生、先人后己的精神所显示出的伟大力量是为世间所罕见的,因此自然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❿ 五大菩萨有次序吗

没有次序,平等平等,都是乘愿再来的大菩萨,都是佛级别的菩萨。

阅读全文

与地藏王创造五大菩萨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社区矛盾纠纷排查汇报 浏览:352
新疆公共就业服务网登陆 浏览:316
侵权著作权案件审理指南上海 浏览:145
马鞍山陆建双 浏览:853
北京东灵通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浏览:6
海南证券从业资格证书领取 浏览:846
成果有男票吗 浏览:828
知识产权法04任务0001答案 浏览:691
马鞍山519日停电通知 浏览:977
马鞍山金鹰营业时间 浏览:91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 浏览:714
贵州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29
买家投诉发票 浏览:251
普通护照的期限 浏览:766
发明文言文 浏览:523
国培线下专题研修成果 浏览:577
马鞍山苏丛勇 浏览:109
人民的名义侵权问题 浏览:53
全椒到马鞍山汽车时刻表 浏览:899
logo可用字体版权 浏览: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