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香油发明

香油发明

发布时间:2021-07-22 11:04:56

❶ 食用油是谁发明

中国远古时的食用油都是动物油。古人对不同的动物油有专门的称谓,如有角者提炼出来称脂,无角者提炼出来称膏。牛油羊油称脂,猪油称膏。同是脂,在脊又曰“肪”,在骨又曰“(月册)”。而兽脂聚,又曰“(月囷)”。古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会使用专门的油来烹饪,《周礼·天官·庖人》中记述掌管天子膳羞时供应肉食的官,根据不同的季节,使用不同的油煎和各种鸟兽。 春天用牛油煎羊羔、乳猪;夏天用狗油煎野鸡肉干、鱼干;秋天用猪油煎牛犊和鹿崽;冬天则用羊油煎鲜鱼和大雁。不同的油搭配的材料也不同,《礼记·内则》记当时烹饪,“脂用葱,膏用韭”。这里脂指凝固的油,膏指融化的油。周代脂膏的使用,一种是放入膏油煮肉,一种是用膏油涂抹以后将食物放在火上烤,还有一种就是直接用膏油炸食品。 使用相当长时间的动物油后,因为榨油技术的诞生,才始有素油。素油的提炼,大约始于汉,但不能食用,而是涂在丝织物上。芝麻油是最早的素用食油。芝麻大约是汉代传入中国的,《梦溪笔谈》:“汉史张骞始自大宛得油麻种来,故名‘胡麻’。”大宛是古西域国名,今独联体中亚费尔干纳盆地。汉时芝麻已有大量生产,榨油技术如何发明,早期如何操作,却并无文字记载。 西晋张华的《博物志》上已记有用麻油制豆豉法:“外国有豆豉法:以苦酒浸豆,暴令极燥,以麻油蒸讫,复暴三过乃止。”芝麻油在唐宋成为极普遍的烹饪用素油。唐孟诜《食疗本草》:“白麻油,常食所用也。”《梦溪笔谈》:“如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问何物,皆用油煎。庆历中,群学士会于玉堂,使人置得生蛤蜊一篑,令饔人烹之,久且不至。客讶之,使人检视。则曰,煎之已焦黑,而尚未烂。坐客莫不大笑。” 宋庄季裕《鸡肋编》中有一节专记油,详述宋代各种植物油的提取,认为诸油之中“胡麻为上”。庄季裕记,当时河东食大麻油,陕西食杏仁、红蓝花子、蔓菁子油,山东食苍耳子油。另外还有旁昆子油(疑乃蓖麻油)、乌桕子油。婺州、频州沿海食鱼油。“宣和中,京西大歉,人相食”,又“炼脑为油,以食贩于四方莫能辨也”。 至明代,植物提取的素油品种增多。《天工开物》记:“凡油供馔食用者,胡麻、莱菔(即萝卜)子、黄豆、菘菜子为上;苏麻、芸台子次之;茶子次之,苋菜子次之;大麻仁为下。”,榨油方法:“北京有磨法,朝鲜有舂法,以治胡麻,其余则皆从榨也。”《天工开物》还详细记述了榨各种菜籽油的步骤,用其榨油法,胡麻每石得油四十斤,莱菔子每石得油二十七斤,芸台子每石得三十斤,菘菜、苋菜子每石得三十斤,茶子得一十五斤,黄豆得九斤。但《天工开物》却没提到花生油。花生油是诞生得最晚的植物油。 清檀萃《滇海虞衡志》才始记花生油:“落花生为南果中第一,以其资于民用者最广。宋元间,与棉花、蕃瓜、红薯之类,粤估从海上诸国得其种归种之。呼棉花曰‘吉贝’,呼红薯曰‘地瓜’,落花生曰‘地豆’……落花生以榨油为上。故自闽及粤,无不食落花生油。”檀萃所记之时乃清乾隆年间。 但作于清嘉庆十八年的《调疾饮食辨》《油》篇中,却只记植物油四种:脂麻油(芝麻油)、豆油、芸台油(菜子油)、吉贝油(棉花子油),并无花生油。李调元《粤东笔记》《油》篇记:“榄仁(橄榄)油、菜油、吉贝仁油、火麻子油皆可食。然率以茶子油白者为美,曰‘白茶油’。黑色炒焦以为小磨香油名曰‘秧油’。”也没提花生油。《调鼎集》亦有《油论》:“菜油取其浓,麻油取其香,做菜须兼用之。麻油坛埋地窨数日,拔去油气始可用。又,麻油熬尽水气,即无烟,还冷可用。又,小磨将芝麻炒焦磨,油故香,大车麻油则不及也。豆油、菜油入水煮过,名曰‘熟油’,以之做菜,不损脾胃,能埋地窨过更妙。”还是没提花生油。

❷ 香油创始人

香油是谁发明的已经无法考证了,只能说是劳动人民发明和创造的。但根据文献记载,香油的制造和食用距今至少1600年以上了。

在三国时代,我国的劳动人民就掌握了用芝麻制油的技术了,陈寿《三国志.魏志》中记载:“孙权至合肥新城,满宠驰往......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火烧贼攻县。”那时的麻油是将芝麻籽用石臼法或木榨法生榨而成。

《北堂书钞》中的文字引用晋朝《博物志》说:“外国有豆豉法,以苦酒浸豆,暴令极燥,以麻油蒸讫,复暴三过乃止。”这是芝麻油用于饮食的最早记录,距今已有1600多年了。

❸ 香油是谁发明的

芝麻油,因取自芝麻的种子,故称为“芝麻油”。由于芝麻经焙炒后制作的芝麻油常有浓郁的芳香气味,因此,在我国北方,人们称它为“香油”;在我国南方,人们则称它为“麻油”。我国古时候,芝麻还被称为“胡麻”、“脂麻”,所以人们把芝麻油称为“胡麻油”、“脂麻油”,在日本和韩国,人们也称它为“胡麻油”。人们为了表示对芝麻及芝麻油的厚爱,把芝麻尊称为“油料作物皇后”,把芝麻油尊称为“植物油脂国王”。
在三国时代,我国的劳动人民就掌握了用芝麻制油的技术了,陈寿《三国志.魏志》中记载:“孙权至合肥新城,满宠驰往......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火烧贼攻县。”那时的麻油是将芝麻籽用石臼法或木榨法生榨而成。

❹ 人类最早的香水(或称香油)是哪国人发明的

埃及

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埃及就开始使用香料,这远远比埃及其它的文明更早。

❺ 小磨香油最早的是那个地方生产的

小磨香油的由来

据《潍县志稿》载:“崔氏一族,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山东潍县大于河崔家庄。”当时,崔氏三兄弟迁居此地,并以自己的姓氏取村名为“崔家庄”。他们主要靠种植高梁、谷子、芝麻、豆类、蔬菜和烧窑、捕鱼等生活。崔氏老大有种蔬菜、种瓜的技术,其后代迁居寿光稻田一带,从事蔬菜种植。崔氏老三会捕鱼,后来他的后代沿大于河两岸捕鱼至北海边,定居于潍县寒亭央子一带。唯有崔氏老二最聪慧伶俐,手巧心灵,既会种地,又会烧窑,还会用石头做石臼、石磨等用来舂米、磨面、磨豆腐的工具,人们都夸他是能工巧匠。那时,崔氏老二种植的高梁、谷子、芝麻、豆类等都是用来当作食粮吃。芝麻收获后,将芝麻籽在锅里炒一炒,用石臼捣碎成粉状或用小石磨磨成糊状直接食用。

一天,吃午饭时,他把碗里的芝麻糊用开水稀释准备加到菜里食用时,因水加多了一点,在用筷子搅拌时,偶尔发现碗里竟漂着许多油珠儿,他端起碗晃了晃,油珠儿聚到了一起,并随着热气飘出一种扑鼻的特殊香味,他用筷子蘸了些油珠儿一品尝,味道特别香,这种香味是别的油类所没有的。于是,他象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开始动脑思考,用心琢磨:要是把更多的芝麻糊加入开水制出更多的油来,加在饭菜里,饭菜不就更香了吗?他便动手做起试验来:用自己种植收获的芝麻籽在锅里炒好,用自己制作的小石磨将炒好的芝麻籽磨成糊状,又把芝麻糊放到自己烧制的大泥盆中,倒入适量的开水,用一根木杠在盆中不断地搅拌,成功啦!他的想法试验成功啦!盆里果然漂出了厚厚地一层油,散发着扑鼻的香味。他又把木杠放在饭桌上,把泥盆底部放在木杠上,用手握住盆沿晃动泥盆,油越出越多,油层越来越厚…… 他便用木勺把油撇出来,盛在陶罐中,挑到集市上去卖,给人们一品尝,人们都惊讶地问他:“你这是什么油,怎么这么香,我们从来没见过也没吃过这么香的油!”崔氏老二满脸喜悦并带点自豪地说:“这是我刚刚试验成功,用芝麻磨制的芝麻油,把它加在饭菜中食用,味道可香啦!人们听他这么一说,争相把他的芝麻油抢购一空。由于崔氏老二是一个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能工巧匠,不论什么事,总是好琢磨,好研究。他在芝麻油磨制中又发现一个关键问题:即芝麻油的香味与芝麻的烘炒火候关系很大。芝麻烘炒火候小了,制出的油香味有些略淡,颜色也浅;芝麻烘炒火候大了,制出的油带有焦糊味,颜色也深;芝麻烘炒火候适中,制出的油不仅香味浓,而且颜色也好看。从此,崔氏老二在芝麻油的磨制过程中,对磨制技术不断地研究、琢磨和改进,磨制出来的芝麻油越来越香,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

就这样他发明磨制出的芝麻油有着浓郁特殊香味的消息很快传开,一传十,十传百,后来传到了皇宫。皇上知道后,下旨叫钦差大臣将崔氏老二的芝麻油送进皇宫,一品尝,一个劲儿地赞赏,连声直说:“香!香!香!潍县大于河崔家庄竟磨制出这等香味的油来,难得!难得!甚是难得!就把这油叫“香油”吧。”打那以后,崔氏老二磨制的香油一直被列为宫廷贡品,专门进贡皇上御膳享用,人们也就把这芝麻油改称为皇上赐予的美名——“香油”了,又因为这香油是用小石磨磨制的,人们又将其称谓“小磨香油”,这就是“小磨香油”的来历。

后来,人们还给崔氏老二起了一个绰号叫“崔香油”,他就是“小磨香油”的发明创始人—— “小磨香油”的始祖!年深日久,人们渐渐地把他的真实名字忘了,只知道他叫“崔香油”。他发明磨制的“小磨香油”工艺世代相传,传给了他的子孙后代。

❻ 我国小磨香油的发展现状

http://www.cuizi.com/rfls.asp

神工六百载 飘香千万家

------崔字牌小磨香油的传奇故事

楔 子

历经600多年的沧桑历史,200多年前就被名人郑板桥誉为“天下第一香”的“崔字牌”小磨香油,早已蜚声海内外。小磨香油从明朝由崔氏老二(绰号“崔香油”)发明问世以来,一直到清朝末期,都被列为宫廷贡品,专门进贡皇上御膳享用,誉满京都。到今天,“崔字牌”小磨香油更为现任潍坊瑞福油脂调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崔 字牌”小磨香油第二十代传人崔瑞福秉承心脉,发扬光大。这里,记述一段与“崔字牌”小磨香油息息相关的传奇

与故事,楔进历史,传与后人。

石嬷嬷的传说

瑞福公司是全国唯一的专业生产小磨香油、小磨芝麻酱的公司,用的是传统的小石磨生产工艺。进入瑞福公司的生产车间,清一色的石磨在车间整齐排列,无论生产技术和研发如何与现代化对接,石磨是永远不可丢弃的宝贵财富。每年农历的正月初十,是石嬷嬷节,是公司最隆重的节日,公司的领导和全体员工,都要在这一天给石磨祭祀、行礼。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人叫神农,他一心想找到可以给人们吃的东西,把目标定在了树和草上,在《神农本草经》中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的记载。

他用那两只芭蕉扇似的大手,把草丛中的穗儿撸下来,放在手掌心,合起双掌,细细磨搓,最后用嘴吹去秕糠,把粒儿放到口中去尝.他不停地撸、搓,皮磨破了,双手血肉模糊、疼痛难忍。有时被毒得鼻青眼肿,浑身发紫。有一天,他正在撸下一棵高杆植物的长穗搓起来,刚搓了不几下,痛的他皱眉裂嘴…

你等一等,我来帮你好吗?”一个身材窈窕,浓眉大眼,黑发飘飘的姑娘站到他的面前。“没等神农愣过神来那漂亮的姑娘就轻轻地把他的双手掌裹起来,微笑着

指了指身旁一样东西说:“以后你甭用手搓啦,我专门为你做了可以把皮搓碾下来的东西。”

神农有些惊疑地看了看地上的东西:一块半尺立方的的石头深凹进去,旁边放着一个磨得圆圆的杵头。

“这是什么?”神农惊奇地问?

“这叫臼,把植物种子放在里面捣一捣,皮儿就掉下来了,不信你试试。”

姑娘伸手撸了一串穗的种子放进凹洞里,用杵头慢慢捣着,不一会儿,粒儿和壳儿分离开来,抓出一把,轻轻一吹,手里就只剩下了种子。神农一见,高兴地跳了起来......

后来,神农就和山女成就了一段美满姻缘。

聪慧的山女从手搓东西的姿势,研究出用两块圆形平面的石头,平面上挖出一道道的沟纹相对并转动,可以将植物种子磨碎成粉末,后来人们称其谓“石磨”。再后来,人们发现,石磨上挖出不同的沟纹,可以用来磨面粉,磨面糊,磨豆浆等。再再后来,开始有了姓氏,先贤们在给山女赐姓的时候,因为她是一位漂亮的姑娘,又住在山脚下,所以就取“山下佳人”的意思,给山女赐姓为“崔”。据传说,她的子孙后代都随她而姓。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发明了石磨的山女,都尊称她为“石嬷嬷”,就是石磨的磨祖。传说她是正月初十生日,在每年的正月初十这一天,凡是开山、做磨、用磨、石雕、石刻等行业的人们都给她过生日,以表后人对她的纪念和崇拜。

小磨香油的由来

据《潍县志稿》载:崔氏一族,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潍县大圩河崔家庄。当时,崔氏三兄弟迁居此地,并以自己的姓氏取村名为“崔家庄”。崔氏老大有种蔬菜、种瓜的技术,其后代迁居寿光稻田一带。崔氏老三会捕鱼,后来他的后代定居于潍县央子一带。唯有崔氏老二留了下来,聪慧伶俐,手巧心灵,既会种地,又会烧窑,还会用石头做石臼、石磨等工具,人们都夸他是能工巧匠。那时,芝麻收获后,将芝麻籽在锅里炒一炒,用石臼捣碎成粉状或用小石磨磨成糊状直接食用 。一天,吃午饭时,他把碗里的芝麻糊用开水稀释准备加到菜里食用时,因水加多了一点,在用筷子搅拌时,偶尔发现碗里竟漂着许多油珠,他端起碗晃了晃,油珠聚到了一起,并随着热气飘出一股扑鼻的特殊香味,他用筷子蘸了些油珠一品尝,味道特别香,这香味别的油类是没有的。于是,他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开始动脑思考,用心琢磨:要是把更多的芝麻糊加入开水制出更多的油来,加在饭菜里,饭菜不就更香了吗?他便动手做起试验来,他用自己种植收获的芝麻籽在锅里炒好,又用他自己制作的小石磨将炒好
的芝麻籽磨成糊状,又把芝麻糊放到他自己烧制的大泥盆中,倒入适量的开水,用一根木杠在盆中不断地搅拌,成功啦!他的想法试验成功啦!盆里果然漂出了厚厚地一层油,散发着扑鼻的香味。他又把木杠放在饭桌上,把泥盆底部放在木杠上,用手握住盆沿晃动泥 盆,油越出越多,油层越来越厚,他用木勺把油撇出来,盛进陶里罐挑到

集市上去,给人们一品尝,人们都很惊讶。崔氏老二自豪地说:“这是我刚刚发明试验成功用芝麻磨制的芝麻油,把它加在饭菜中食用,味道可香啦!”人们争相把他的芝麻油抢购一空。由于崔氏老二是一个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能工巧匠,不论什么事,总是好琢磨,好研究。他在芝麻油磨制中又发现一个关键问题:即芝麻油的香味与芝麻的烘炒火候关系很大。芝麻烘炒火候小了,制出的油香味有些清淡,颜色也浅;芝麻烘炒火候大了,制出的油带有焦糊味,颜色也深;芝麻烘炒火候适中,制出的油香味又浓,颜色也好看。从此,崔氏老二在芝麻油的磨制过程中,对磨制工艺技术不断地研究、琢磨和改进,磨制出来的芝麻油越来越香,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

就这样他发明磨制出的芝麻油有着浓郁特殊香味的消息很快传开,一传十,十传百,后来传到了皇宫。皇上知道后,下旨叫钦差大臣将崔氏老二的芝麻油送进皇宫,钦差大臣给皇上一品尝,皇上一个劲地赞赏,连声直说:“香!香!香!潍县大圩河崔家庄竟磨制出这等香味的油来,难得!难得!甚是难得!就把这油叫“香油”吧。”人们也就把这芝麻油改称为皇上赐予的美名——“香油”了,又因为这香油是用小石磨磨制的,人们又将其称谓“小磨香油”,这就是“小磨香油”的来历。

后来,人们还给崔氏老二起了一个绰号叫“崔香油”,他就是“小磨香油”的发明创始人,也就是“小磨香油”的始祖!年深日久,人们渐渐把他的真实名字忘了,只知道他叫“崔香油”。他发明磨制的“小磨香油”工艺世代相传,传给了他的子孙后代,传到了祖国各地。

郑板桥与崔字号小磨香油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被称作诗、书、画三绝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曾有一段“闻香赋诗”的故事呢!一天,郑大人很早就更衣起床,由衙役陪侍登上他的吟诗楼。郑大人闻到一阵浓郁扑鼻的香味,极目远眺,却辨不清香味从何散发而来。问道:“何味甚香也?”衙役答道:“此香味乃城西十多里远的崔家庄磨制香油散发出的香味随风而来,听老辈人讲,他们的祖传工艺有四五百年了吧。”郑大人深深地陶醉于此香味中, 自言自语道:“香,此乃‘天下第一香也’!”继而诗兴大发,随即赋诗一首:
十里郊野满城香,

举目远眺圩水长;

神工鬼磨五百载,

正宗芳味崔家庄。

说起崔字号香油和郑板桥之间的故事,还有一段“郑板桥赠驴”和“香油进贡宫廷”的佳话呢!郑板桥在潍县任知县时,常常扶贫济困,微服深入民间,体察民之疾苦。一天又和一名衙役一起来到了城西崔家庄。到了一家小户人家门前,正听到一男一女的对话和推磨的脚步声。悄悄地靠近门楼向院内瞅,原来是小两口子正唉声叹气磨芝麻做香油。只听那小伙说:“都说郑大人关心穷人,我才不信呢!咱天天卖香油也赚不了几 个钱,还得夜夜像驴一样推磨,受这份罪,他也没给咱头驴帮帮咱”。

衙役一听很气愤,要敲门理论一番,郑大人一把拉住他,微微一笑,说:“你去告诉这两口子,明天一早,让他把香油送到县衙,咱用头最好的毛驴换他们的!” 衙役听了不敢怠慢,立即敲开门,向小两口说明此事。小两口一听半信半疑,真是天天烧香拜佛也没这么灵验的,念叨念叨着,天上就真的要掉馅饼了,这样的好事上哪找去?看来郑大人确实是个为穷人办事的好官呢!
第二天一早,郑板桥早等在县衙门口了。小伙儿心里还是不踏实,没等他开

口,郑大人就从背后抽出一幅画给了他。小伙儿展开一看,原来画上画着一头驴栓在竹石旁边。他一下子楞住了:原来郑大人是拿咱庄户人逗乐子,这衙门真不是庄户人来的地方!

郑大人笑着说:“听说你家磨芝麻做香油没有毛驴,今天我赠你这头纸驴,到集上可换头最好的毛驴。你就拿去吧,香油就用这纸驴顶啦。”

这小伙儿来到集上,把画亮出来说是要卖,一家店铺的老掌柜,没问画的贵贱,将画抢到手,说主人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这小伙儿看他真心要买,狠狠心说给头最好的活驴就换,哪知老掌柜二话没说,拉上他就往牲口市,任他挑好一头上等毛驴,小伙儿牵着毛驴哼着小曲回家了。郑板桥扶贫济困赠驴的故事也就流传了下来。

再说郑板桥郑大人用一幅毛驴画像换了两坛香油,却不舍得吃。正好年关将近,他想起了自己仕途的引路人——乾隆皇帝的叔叔慎郡王允禧。从范县到潍县,自己当着这个“小小芝麻官”,整天忙于政事,也应该去看看恩师了。想到此,郑大人连忙修书一封,命管家快马加鞭将香油连同书信送到京城慎郡王府。

话说慎郡王允禧接到郑板桥送来的香油后,忙将香油送到厨房了事。谁知,慎郡王却在下一顿的菜肴里吃出了味道的不同。“今天的菜肴怎么这么香啊?”叫来厨子一问,原来是菜里加了香油。取来坛子仔细端详,普普通通的民间粗瓷坛,封口的红油纸正中写一个“崔”字。打开坛子,立刻一股纯正浓郁的香味扑鼻而来,油质澄澈,色泽棕红,可谓“余香绕梁,三日不绝”。“崔字号香油,真乃极品也!”

如此美味,岂敢独享!王爷忙命福晋进宫,给太后奉上一坛。太后一尝,喜上眉梢,赞道:“香,实在是香啊!”当听说这么美味的香油竟是用一粒粒不起眼的芝麻磨制而成,简直太神奇了!太后即刻传令到慎郡王府将送香油之人即郑板桥的管家进宫询问,管家受宠若惊,将崔字号香油的历史、工艺等等禀呈太后,当然也提到了郑板桥为崔字号香油题写的诗文。太后重重地赏赐了他,并传口谕:崔字号香油,天下一绝,列为贡品,年年进贡。

陈官俊与崔字号小磨香油的佳话

据传,崔字号香油真正在宫廷、在京城传播出名还是在嘉庆和道光年间。

这期间,潍县人曾任吏部尚书等要职的陈官俊和他以后曾任翰林院编修等职的陈介祺,对崔字号香油的推广发挥了关键作用。

清朝道光年间,潍县城里人陈官俊,进北京赶考。陈父特意买了几坛子崔字号香油,给陈捎上。陈就把香油全部送给了董翰林(寿光稻田桂河村人),董大人接到了陈赠送的崔字号香油,连声称好,曰:“我董某青少年时代,也吃过崔字号香油,很出名的。”董大人把香油转送给了皇宫御膳房供道光皇上享用。道光皇上尝着和一往的御膳不同的是满桌香味缭绕。就问:“今天的菜怎么这么好吃?”宫女忙找来御厨,御厨说: “回禀万岁,是董大人的山东老乡从潍县来,赠送给他的崔字号小石磨香油,他老人家没舍得吃便送来御膳房,并说专供万岁享用。”道光听后很高兴,并下旨御膳房专买山东潍县城西崔字号香油。从此,每逢八月十五、过春节前,陈家父子都把崔字号香油当做贡品,进贡皇宫。据说,御膳房也付些银两。到后来陈官俊的儿子陈介祺亦照此每逢年节进贡香油。

据说,福建巡抚张兆栋(潍县人)任职期间,也命家人买崔字号香油送北京进贡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等,并把崔字号香油从潍县带到了福建,通过福建沿海的渔船、商船,把香油传到了印度尼西亚、新西兰等东南亚诸国。如今,东南亚各国的大宾馆饭店里,中国菜系使用香油佐料的很多,且很贵重。

当时,宫廷内外和京都大酒店都争相引进潍县菜系,他们不叫潍县菜,都称鲁菜。特别是潍县的凉菜系列,在宫廷叫绝,在京城叫响,而凉菜的味道主要靠纯正的香油为主要佐料,这样崔字号香油随着御膳房和京城的潍县菜系的流行,很快在京城推广开来。

后来,陈介祺在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编修、方略馆分校等职的时候,崔字号香油源源不断的运往京城,成为供不应求的抢手货。

在这期间,驻京的各国使领馆也纷纷品尝潍县菜,并纷纷订购崔字号香油作为调料和礼品捎回本国。

就这样,潍县城西,大圩河畔的崔字号小磨香油,火爆京都,蜚声海内外。

十八代传人―――崔升杨

民国年间,潍县凭借地处商业重地济南、青岛的轴心的优势,商会活动非常活跃。这期间以至战争年代,崔字号香油的正宗代表人物是崔升扬。崔升扬被称为“崔能人”,是崔字号香油的第十八代传人。他不仅有精明的生意头脑,而且勇敢机智,带领着崔家庄的香油小贩们周旋在山东半岛。“十里郊野满城香”的崔字号香油在战争中顽强生存下来。那些随日寇前来进行经济活动的日本商人自然也闻香前来崔家庄。他们带来了日本化肥和豆饼之类的稀缺物资,跟崔升扬他们交换。崔升扬在心里暗骂:他娘的小日本,送到门上来,叫你们也尝尝被剥削的滋味。于是,他通过翻译提出了苛刻的的贸易条件,没想到那些日本商人满口答应。就这样,崔家庄的百姓们用香油换来了急需的化肥、豆饼等物品,而崔字号香油也由日本商人带到了青岛等地,还远渡重洋,到了日本 。

在那个缺医少药的战争年代,崔家庄的百姓就用香油为革命队伍的伤员治疗刀枪伤口。崔升扬常常带领崔家庄的百姓化装成卖山果的小贩,背着筐子进山。筐子上面是核桃、栗子,里面却埋着香油罐子。他们偷偷地为八路军的后方医院带去治病用的香油,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当时,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政委粟裕都知道了潍县有个崔家庄,崔家庄有个崔升扬,崔升扬磨出了崔字号香油,为战士治疗枪伤和刀伤。首长们对他做出了极高的评价。

1948年春天潍县解放,老白姓翻了身,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崔升扬的香油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起来。崔字号小磨香油畅销到昌邑、昌乐、益都、高密、胶州等地。他做生意有自己的道德规范。他经常语重心长的教育儿女,做生意要心正,诚实,要做到老不欺,少不瞒。做香油、做麻汁要注重质量。

他还制定了“四不”的标准。一不:买不到优质好芝麻不生产香油,香油质量的好坏芝麻原料的质量是关键。就像好小麦推好面,好白面蒸好馒头。他说猪肉是瘦肉好吃,但是,肥猪上的瘦肉就更好吃。二不:用来做香油清水质达不到卫生标准,决不使用。三不:盛香油的器具不干净不盛香油。四不:消费者盛散香油的瓶子不干净就不给他香油。有的消费者不理解的问:“崔老头我打你的香油,脏净反正是我吃,又不是你吃,你老头真怪。”崔升扬说:“怪什么,一点也不怪。你的香油瓶内不干净,我给你把香油提上,日子久了,瓶子里的香油变了质,香油变了味,到头来是我的香油质量不好,还是你的瓶子弄脏的呢?”

承前启后的崔信山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崔字号香油成了向广大老百姓供应的生活用品。因此每到重大传统节日,按户口本、粮本每人2市两(60克)供应给昌潍地区及平度、胶县、胶南等地的城镇户口居民,而广大农民还是吃不上香油的。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一九七九年。

随着分地承包制度的推进,各行各业都在抓住刚刚对外开放的机遇,扩大再生产,而当时的崔家村人还在承袭着祖传的生产工艺和方法。只是磨制香油的设备工具有了些改进,将原来的用手拐动的小石磨已经改成用直径为60~70cm,上、下厚为50cm左右的较大的石磨,用人力推动或用畜力拉动石磨转动,将原来口径较小的锅改为口径较大的锅。

这样的生产方法一定要改,因为它太落后啦!”崔字号香油的第十九代传人、时任村支部书记的崔信山坚定地自语道。他决心要把500多年的祖宗传下来的香油工艺在这代人中发扬广大,创造更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84年,崔信山和党支部、村委

一班人决定在原来生产队香油作坊的基础上,成立崔家香油厂,以厂带全村,振兴崔家村的香油事业。于是,他们在村东南贴王潍路309国道北边圈地8亩,建房24间,调人60名,建起来于河乡崔家香油加工厂。当时,村里还没有几个懂工业 生产经营管理的,崔信山只得兼任厂长。传统工艺和现代科学生产相结合,香油产量大增,年生产能力达360吨 。

“为了创香油优质产品,我整整奋斗了12年”,崔信山深有感触地说。在他还没有担任村主要领导的时候,他就在为此事奔忙,去区里、跑市里,上济南、赴北京,10多年来,香油创优质、声誉要打出去的信念一直没有动摇过。崔字牌香油用料讲究,所用芝麻大都从安徽、河南、湖北等地购进。为了确保香油的质量,崔信山几次到市、省有关单位联系,投资上万元,购进化验设备,建成一套完整的生产经营质量保证体系,解决了过去检验香油质量靠眼看、口尝的做法。为了向外地推销产品,崔信山听取市、区乡镇有关领导的建议,亲手改制了香油的包装,注册了“崔字牌”商标,成为全国第一个香油商标,香油质量也有明显提高。1985年5月23日,山东省全省行评在莱阳举行,崔字牌小磨香油被评为全山东同行业第一名;1985年9月18日全国食品行业行评在广西桂林市举行,崔字牌小磨香油被评为全国第一名,并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86年8月崔字牌小磨香油在北京农展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出口优质产品展览会上受到国家领导人的好评; 1987年6月山东全省优质食品行评在潍坊举行,崔字牌小磨香油荣获山东省优质食品称号;1990年6月在北京评比,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部优,开始销往海外,声誉日高。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7年暮春一天,温润的东南和风给送来了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在日本日向市举办的首届中国潍坊物产展销会上,崔家村参展的300多瓶“崔字牌”香油倍受欢迎,不到两天,就被抢购一空,是该次展销会上脱手最快的商品,为潍坊人民争了光。

掌门旗手崔瑞福

自明代崔氏三兄弟从山西迁徙潍县, 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历经了整整二十代人的艰苦创业,现任瑞福油脂调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崔瑞福,是崔字牌小磨香油的第二十代传人。崔瑞福秉承祖先的小磨生产传统工艺,对企业进行了全面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将一个小工厂,创建为一个现代化的名牌香油企业,对我国香油产业和香油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山东省食品行业评委的履历表上,有这样的表述:

崔瑞福,男,汉族,中共党员,1963年10月1日出生,研究生毕业,硕士学位。现任潍坊瑞福油脂调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食品行业优秀领导人。

就是这位现代的“崔香油”,才让“崔字牌”香油真正红红火火地“香”起来。

1988年,香油加工厂逐渐走向正规,崔信山提请村党支部、村委会决定;香油加工厂在全乡进行招标承包。崔信山的二儿子崔瑞福,那时在潍城区某机关工作。听说这一消息后,连夜赶回家,要求承包,崔瑞福信心百倍地对父亲说:“我想接手香油加工厂,就不是想当个小小卖油郎。我们‘崔字牌’香油 ‘香’了600多年,到我这一代,我有义务继承她,发扬广大她,我要让‘崔字牌’小磨香油在全国飘香,满世

界飘香!”知子莫如父,崔信山很了解自己的儿子,儿子的话也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崔书记说:“承包香油加工厂有风险。如果你一定要承包我也不反对,你好好策划一下,到时候你去乡里参加公开答辩就是了。能不能中标,我做不了主!”

在竞标会上,崔瑞福凭年龄和学历的优势,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对崔字牌香油未来的准确把握,终于力挫群雄,一举夺魁,取得了潍坊香油厂的经营权。在大多数人的思想还被禁锢在计划经济的那个年代,崔瑞福的一番见解和阐述无疑是超前而进步的。

多少个日日夜夜,崔瑞福围着石磨打转转,图纸改了一张又一张,实验做了一次又一次,他就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与设备改造展开了较量。上千个日夜过去了,一项项革新技术也终于在他的脑海里瓜熟蒂落。1991年,崔瑞福大胆的将铁锅炒芝麻改为机动螺旋烘炒,同时将手工墩油改为机制墩油,并改进了石磨的传动方式。

1994年的上半年,潍坊香油厂(厂名已变更)又投资48万元新上两台先进净化过滤机和三座静电离子沉淀贮油器,并投资180万元,对旧厂房进行改建,又新建一座国际标准化生产车间,新上一台进口自动罐装机。至此,潍坊香油厂实现了现代工业革命的大飞跃。崔瑞福又一次为崔字牌香油的发展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设备完善了,崔瑞福又从产品上寻找突破。除生产“崔字牌”小磨香油、芝麻酱外,他又带领科研人员研制出五香芝麻粉、三味酱复合调味料等系列产品,在全国各地建立销售网络。

1998年,企业进行了改制,成立了“潍坊瑞福油脂调料有限公司”,崔瑞福担任董事长。

而今,当你步入“潍坊瑞福油脂调料有限公司”的大门,“崔字牌”小磨香油的芬芳沁人心脾。绿树红花,碧水蓝天,宽敞明亮的车间,移步换景,令人赏心悦目。细微之处却显出当家人对环境改造的匠心独具!

可以说,没有崔瑞福,就没有“崔字牌”香油的今天!

十几年来,“崔字牌”小磨香油先后被评为省优、部优,产品除畅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20几个省市外,还远销日本、美国、德国、韩国等十几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沐春风浴秋雨,崔瑞福终于实现了让“崔字牌”香油飘香全国,飘香世界的诺言。

“崔字牌”香油能够在众多的厂家产品中脱颖而出,誉播海内外,靠的是什么呢?

崔瑞福的回答掷地有声:

说实话,办实事,诚实经营;

以质量求信誉,以信誉求发展。

为保证产品质量,瑞福公司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引进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从原材料进公司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建立了完整的操作规程和检验、化验记录,实现了原料到成品的有据可依和可追溯性。

2003年,瑞福公司又建立了自己的绿色食品原料基地,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进一步确保了产品的质量、卫生、安全、营养、健康、绿色、无污染的特性。

近年来,崔瑞福带领公司科研人员先后研制开发出了多种高端产品。有工业用香油、药用香油、国外客户用浅色香油、黑芝麻香油、保健香油等市场适应性强的产品。并与沃尔玛、欧尚、麦德隆等国际大型零售商建立了长期的伙伴关系,实施强强联合,通过全国联供和实施OEM定牌加工,使“崔字牌”香油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企业需重品牌,老板需重事业——这是崔瑞福语录中的一句。

企业文化是衡量一个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标志,从2003年起,瑞福公司导入了先进的CCS企业文化系统,从精神、行为、视觉、品牌等方面进行整合,全方位提高公司形象,全力打造“精典企业,百年瑞福”。

管理企业归根到底是管理人。在管理中,崔瑞福深深地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公司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吸引人才、鼓励人才的考核机制。目前,公司的大中专毕业生占公司总人数的74%以上,工作在公司各个重要的岗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公司每年至少组织6次大型培训,全面提高员工素质。

崔瑞福本人是研究生学历,被聘为山东几所大专院校的客座教授,经常到学校给大中专学生讲课,公司先进的管理方法也成为管理课程的经典案例。

在崔瑞福心里,始终有一个科研情节。

当他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在经济领域中流击水时,他同样在科研领域寻求突破,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们研究的工业用香油、药用香油、国外客户用浅色香油、黑芝麻香油、保健香油等市场适应性强的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用香油治病不再是一件神奇的事情。

现在,崔瑞福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并在北京一家食品科研单位的帮助下,利用温控焙炒芝麻新技术,研制生产出的“崔字牌”芝麻盐含有一种既解酒又护肝的特殊成分——芝麻明,攻克了芝麻明难于分解和极易破坏流失的一大难题,填补了国内、国际分解芝麻明技术的空白。人们在酒前酒后食用,能够减少酒精的危害。

崔瑞福踌躇满志。

崔瑞福信心十足。

崔瑞福居安思危……

当潍坊已成为闻名于世的世界风筝都,在她西部的圩河河畔,一个上演了600多年的传奇,正在以现代化的模式继续演绎下去。这就是崔瑞福和他精心经营的“潍坊瑞福油脂调料有限公司”……

❼ 四大药油哪个是中国人发明的

四大药油就是白花油,风精油,平安油和万金油。具体是由谁发现最早提炼没人知道,下面为你介绍一下四大药油的功能及用法。希望可以给你帮助,注意,有的药油是不能经常使用的。
白花油——为有暗香来
白花油是无色透明液体,外用时为感冒类与虫蜇类非处方药,可以疏风止痒、理气止痛、消疲提神,用于关节酸痛、伤风感冒、头痛鼻塞、扭伤等;涂搽于高热儿童的太阳(轻点一下即可)、颅息、涌泉等穴位,可以起到良好的降温效果。白花油可以内服,但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一次服约3~5滴,可驱肠胃积气,从而达到止痛效果。
以冬青油、桉叶油、薰衣草油和薄荷油等天然物为主要成分的白花油,气味颇似兰花,而在马来西亚,兰花又被称为白花,白花油由此得名。
虽然白花油不良反应较小,但使用时要注意避开眼睛等部位;对蚊虫叮咬局部反应较严重的,或是对蚊虫叮咬过敏的患者,应该先到医院就诊。
风油精——一片冰心在玉壶
风油精是绿色透明液体,主要由薄荷脑、桉叶油、丁香酚、樟脑、香油精等组成,涂在皮肤上有强烈的冰凉感。
老百姓用风油精,一般是为了提神醒脑或驱蚊止痒。其实,风油精大有乾坤。
腹痛时,将风油精数滴滴在肚脐(神阙穴)内,外用伤湿止痛膏或普通胶布覆盖,可起祛寒止痛作用。此法对于因受凉、过食冷饮等引起的寒性腹痛效果尤佳。此外,还可以治冻疮。
风油精也可内服。口角溃疡时,刷牙漱口后在患处涂风油精,每日两次,若临睡前再涂一次,则效果更佳;遇咽喉肿痛,倒风油精3~5滴于汤匙内,慢慢咽下。此法对于干咳引起的喉痛也有效,但注意不可长期服用,有报道称成人可因长期服用本品而成瘾。
孕妇、产妇、新生儿是禁用风油精的,因为风油精含樟脑,对胎儿和婴儿有一定的毒性。此外,对深二度以上的烫伤病人、皮肤有损伤及溃疡者也禁用,因风油精易刺激伤口产生疼痛。
平安油——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平安油为黄棕色至红棕色的油状液体,由薄荷脑、冰片、丁香油、桂叶油、肉桂油等近20种成分提炼而成。由于成分多,颜色也就混浊,因此看起来不如白花油和风油精般晶莹透亮,但香气却比二者浓烈,驱风止痛的力度也更强劲。
平安油为内科感冒、头痛类、骨伤科软组织扭挫伤类非处方药,能驱风、止痛。它用于头晕头痛、腰酸背痛、风火牙痛、风湿骨痛、蚊虫叮咬。
平安油禁用于孕妇腹部。此外,要注意的是,平安油与白花油、风油精不同,平安油是绝对的外用药,禁止内服,使用时也应避免触及眼睛、口腔等黏膜及皮肤破损处。
万金油——浓妆淡抹总相宜
万金油,又称清凉油,常温下为淡黄色软膏,在40摄氏度以上熔化。遇到蚊虫叮咬、皮肤瘙痒或者有轻度烫伤时,取万金油涂抹患处,即能活血消肿、镇痛止痒;此外,当伤风、头痛时,取万金油涂在太阳穴处,有清凉缓解之效。万金油的适应证非常广泛,堪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虽治标不治本,却也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万金油的主要成分是薄荷脑、薄荷油、桉叶油、樟脑、丁香油等。这些成分有抗偏头痛、止呕吐和止痛等作用。当它们以一定的配方组合在一起时,药效由于协同作用而得到加强。

与平安油一样,万金油只能外用,不可内服,使用时避免触及眼睛、口腔等黏膜及皮肤破损处。使用期间,最好不吃辛辣和刺激性的食物。万金油对因糖尿病、肾病、肝病、肿瘤等疾病引起的皮肤瘙痒不适用;即使是一般的瘙痒,也不宜长期或大面积使用。

❽ 中国的食用油是如何发明的

中国远古时的食用油都是动物油。古人对不同的动物油有专门的称谓,如有角者提炼出来称脂,无角者提炼出来称膏。牛油羊油称脂,猪油称膏。同是脂,在脊又曰“肪”,在骨又曰“(月册)”。而兽脂聚,又曰“(月囷)”。古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会使用专门的油来烹饪,《周礼·天官·庖人》中记述掌管天子膳羞时供应肉食的官,根据不同的季节,使用不同的油煎和各种鸟兽。春天用牛油煎羊羔、乳猪;夏天用狗油煎野鸡肉干、鱼干;秋天用猪油煎牛犊和鹿崽;冬天则用羊油煎鲜鱼和大雁。不同的油搭配的材料也不同,《礼记·内则》记当时烹饪,“脂用葱,膏用韭”。这里脂指凝固的油,膏指融化的油。周代脂膏的使用,一种是放入膏油煮肉,一种是用膏油涂抹以后将食物放在火上烤,还有一种就是直接用膏油炸食品。 使用相当长时间的动物油后,因为榨油技术的诞生,才始有素油。素油的提炼,大约始于汉,但不能食用,而是涂在丝织物上。芝麻油是最早的素用食油。芝麻大约是汉代传入中国的,《梦溪笔谈》:“汉史张骞始自大宛得油麻种来,故名‘胡麻’。”大宛是古西域国名,今独联体中亚费尔干纳盆地。汉时芝麻已有大量生产,榨油技术如何发明,早期如何操作,却并无文字记载。 西晋张华的《博物志》上已记有用麻油制豆豉法:“外国有豆豉法:以苦酒浸豆,暴令极燥,以麻油蒸讫,复暴三过乃止。”芝麻油在唐宋成为极普遍的烹饪用素油。唐孟诜《食疗本草》:“白麻油,常食所用也。”《梦溪笔谈》:“如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问何物,皆用油煎。庆历中,群学士会于玉堂,使人置得生蛤蜊一篑,令饔人烹之,久且不至。客讶之,使人检视。则曰,煎之已焦黑,而尚未烂。坐客莫不大笑。” 宋庄季裕《鸡肋编》中有一节专记油,详述宋代各种植物油的提取,认为诸油之中“胡麻为上”。庄季裕记,当时河东食大麻油,陕西食杏仁、红蓝花子、蔓菁子油,山东食苍耳子油。另外还有旁昆子油(疑乃蓖麻油)、乌桕子油。婺州、频州沿海食鱼油。“宣和中,京西大歉,人相食”,又“炼脑为油,以食贩于四方莫能辨也”。 至明代,植物提取的素油品种增多。《天工开物》记:“凡油供馔食用者,胡麻、莱菔(即萝卜)子、黄豆、菘菜子为上;苏麻、芸台子次之;茶子次之,苋菜子次之;大麻仁为下。”,榨油方法:“北京有磨法,朝鲜有舂法,以治胡麻,其余则皆从榨也。”《天工开物》还详细记述了榨各种菜籽油的步骤,用其榨油法,胡麻每石得油四十斤,莱菔子每石得油二十七斤,芸台子每石得三十斤,菘菜、苋菜子每石得三十斤,茶子得一十五斤,黄豆得九斤。但《天工开物》却没提到花生油。花生油是诞生得最晚的植物油。 清檀萃《滇海虞衡志》才始记花生油:“落花生为南果中第一,以其资于民用者最广。宋元间,与棉花、蕃瓜、红薯之类,粤估从海上诸国得其种归种之。呼棉花曰‘吉贝’,呼红薯曰‘地瓜’,落花生曰‘地豆’……落花生以榨油为上。故自闽及粤,无不食落花生油。”檀萃所记之时乃清乾隆年间。但作于清嘉庆十八年的《调疾饮食辨》《油》篇中,却只记植物油四种:脂麻油(芝麻油)、豆油、芸台油(菜子油)、吉贝油(棉花子油),并无花生油。李调元《粤东笔记》《油》篇记:“榄仁(橄榄)油、菜油、吉贝仁油、火麻子油皆可食。然率以茶子油白者为美,曰‘白茶油’。黑色炒焦以为小磨香油名曰‘秧油’。”也没提花生油。《调鼎集》亦有《油论》:“菜油取其浓,麻油取其香,做菜须兼用之。麻油坛埋地窨数日,拔去油气始可用。又,麻油熬尽水气,即无烟,还冷可用。又,小磨将芝麻炒焦磨,油故香,大车麻油则不及也。豆油、菜油入水煮过,名曰‘熟油’,以之做菜,不损脾胃,能埋地窨过更妙。”还是没提花生油。 中国最早采用现代压榨工艺进行食用油生产的是山东营口的豆油坊业。1896年,英商太古洋行设立了一新式油坊,用蒸汽机将黄豆压碎,以手推铁制螺旋式压榨机榨油。

❾ 古代的油灯用的是什么油,是怎么产生的

中国古代的油灯用的是动物油脂和植物油。

煤油是西方发明的,在清以前,古代中国是没有煤油的,一般来讲,油灯上的油多采用动物油脂和植物油。动物油可从动物身上取下,在锅里熬制即可。植物油可用树杆做榨取。

古代灯油的材料一般是有许多缺点的动物油脂,这是平民百姓也可以用的,而且不贵。灯油依靠燃烧液体脂肪发光。由三部分组成:承油容器、油和导油的捻子(灯芯)。

容器一般为金属或陶瓷等耐热材料制作,形状很多,最简单的是用一个小钵加上油和捻子制成的灯盏。地中海地区传统使用橄榄油、中亚使用酥油、中国传统使用豆油等。

捻子类似蜡烛的芯,为多孔的纤维质地,通过毛细作用吸油,本身则燃烧得很慢。中国传统有用禾本目灯心草科的植物灯心草干燥的茎髓做捻子的。

(9)香油发明扩展阅读:

中国油灯和中国的技术文明以及造型艺术息息相关,反映了科技的进步和审美的时尚。为了消烟除尘,汉代的青铜灯加装了导烟管;为了节省燃料,宋代发明了夹瓷盏;为了防止老鼠偷吃油,元代设计了内藏式灯;为了方便实用,明清时利用力学原理制造了台壁两用灯。

在国外,早于 9 世纪的巴格达已有使用煤油灯的记载,近代的煤油灯则在 1853 年由一名波兰发明家 Ignacy Lukasiewicz 发明。清朝末期煤油灯被引入中国。

美观的灯具,煤油灯先进的燃料,以及科学的燃烧方式和数倍于老油灯的亮度,使它一下子吸引住了中国人的眼球。特别是有些外国的石油公司,把煤油灯作为销售自己石油产品的敲门砖,推向中国的老百姓。他们给中国人提供免费的煤油灯具,甚至免费供应一部分燃油,让人们试用。

❿ 食油是谁发明的

漫话中国食用油的历史

作者:朱伟 来源:GLULU清真美食文化

中国远古时的食用油都是动物油。古人对不同的动物油有专门的称谓,如有角者提炼出来称脂,无角者提炼出来称膏。牛油羊油称脂,猪油称膏。同是脂,在脊又曰“肪”,在骨又曰“(月册)”。而兽脂聚,又曰“(月囷)”。古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会使用专门的油来烹饪,《周礼·天官·庖人》中记述掌管天子膳羞时供应肉食的官,根据不同的季节,使用不同的油煎和各种鸟兽。春天用牛油煎羊羔、乳猪;夏天用狗油煎野鸡肉干、鱼干;秋天用猪油煎牛犊和鹿崽;冬天则用羊油煎鲜鱼和大雁。不同的油搭配的材料也不同,《礼记·内则》记当时烹饪,“脂用葱,膏用韭”。这里脂指凝固的油,膏指融化的油。周代脂膏的使用,一种是放入膏油煮肉,一种是用膏油涂抹以后将食物放在火上烤,还有一种就是直接用膏油炸食品。

使用相当长时间的动物油后,因为榨油技术的诞生,才始有素油。素油的提炼,大约始于汉,但不能食用,而是涂在丝织物上。芝麻油是最早的素用食油。芝麻大约是汉代传入中国的,《梦溪笔谈》:“汉史张骞始自大宛得油麻种来,故名‘胡麻’。”大宛是古西域国名,今独联体中亚费尔干纳盆地。汉时芝麻已有大量生产,榨油技术如何发明,早期如何操作,却并无文字记载。
西晋张华的《博物志》上已记有用麻油制豆豉法:“外国有豆豉法:以苦酒浸豆,暴令极燥,以麻油蒸讫,复暴三过乃止。”芝麻油在唐宋成为极普遍的烹饪用素油。唐孟诜《食疗本草》:“白麻油,常食所用也。”《梦溪笔谈》:“如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问何物,皆用油煎。庆历中,群学士会于玉堂,使人置得生蛤蜊一篑,令饔人烹之,久且不至。客讶之,使人检视。则曰,煎之已焦黑,而尚未烂。坐客莫不大笑。”
宋庄季裕《鸡肋编》中有一节专记油,详述宋代各种植物油的提取,认为诸油之中“胡麻为上”。庄季裕记,当时河东食大麻油,陕西食杏仁、红蓝花子、蔓菁子油,山东食苍耳子油。另外还有旁昆子油(疑乃蓖麻油)、乌桕子油。婺州、频州沿海食鱼油。“宣和中,京西大歉,人相食”,又“炼脑为油,以食贩于四方莫能辨也”。
至明代,植物提取的素油品种增多。《天工开物》记:“凡油供馔食用者,胡麻、莱菔(即萝卜)子、黄豆、菘菜子为上;苏麻、芸台子次之;茶子次之,苋菜子次之;大麻仁为下。”,榨油方法:“北京有磨法,朝鲜有舂法,以治胡麻,其余则皆从榨也。”《天工开物》还详细记述了榨各种菜籽油的步骤,用其榨油法,胡麻每石得油四十斤,莱菔子每石得油二十七斤,芸台子每石得三十斤,菘菜、苋菜子每石得三十斤,茶子得一十五斤,黄豆得九斤。但《天工开物》却没提到花生油。花生油是诞生得最晚的植物油。
清檀萃《滇海虞衡志》才始记花生油:“落花生为南果中第一,以其资于民用者最广。宋元间,与棉花、蕃瓜、红薯之类,粤估从海上诸国得其种归种之。呼棉花曰‘吉贝’,呼红薯曰‘地瓜’,落花生曰‘地豆’……落花生以榨油为上。故自闽及粤,无不食落花生油。”檀萃所记之时乃清乾隆年间。但作于清嘉庆十八年的《调疾饮食辨》《油》篇中,却只记植物油四种:脂麻油(芝麻油)、豆油、芸台油(菜子油)、吉贝油(棉花子油),并无花生油。李调元《粤东笔记》《油》篇记:“榄仁(橄榄)油、菜油、吉贝仁油、火麻子油皆可食。然率以茶子油白者为美,曰‘白茶油’。黑色炒焦以为小磨香油名曰‘秧油’。”也没提花生油。《调鼎集》亦有《油论》:“菜油取其浓,麻油取其香,做菜须兼用之。麻油坛埋地窨数日,拔去油气始可用。又,麻油熬尽水气,即无烟,还冷可用。又,小磨将芝麻炒焦磨,油故香,大车麻油则不及也。豆油、菜油入水煮过,名曰‘熟油’,以之做菜,不损脾胃,能埋地窨过更妙。”还是没提花生油。
中国最早采用现代压榨工艺进行食用油生产的是山东营口的豆油坊业。1896年,英商太古洋行设立了一新式油坊,用蒸汽机将黄豆压碎,以手推铁制螺旋式压榨机榨油。

阅读全文

与香油发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社区矛盾纠纷排查汇报 浏览:352
新疆公共就业服务网登陆 浏览:316
侵权著作权案件审理指南上海 浏览:145
马鞍山陆建双 浏览:853
北京东灵通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浏览:6
海南证券从业资格证书领取 浏览:846
成果有男票吗 浏览:828
知识产权法04任务0001答案 浏览:691
马鞍山519日停电通知 浏览:977
马鞍山金鹰营业时间 浏览:91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 浏览:714
贵州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29
买家投诉发票 浏览:251
普通护照的期限 浏览:766
发明文言文 浏览:523
国培线下专题研修成果 浏览:577
马鞍山苏丛勇 浏览:109
人民的名义侵权问题 浏览:53
全椒到马鞍山汽车时刻表 浏览:899
logo可用字体版权 浏览: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