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20年去世的有哪几位大明星
赵忠祥,中国观众无人不知的著名播音主持人。
2020年1月16日,赵忠祥因为鳞状细胞癌扩散在北京离世,享年78岁。巧合的是,这一天还是他的生日。这样生日变忌日的悲痛不仅亲人们难以接受,就连赵忠祥老师的粉丝们也难以平静。
不过令人唏嘘的是,《怒火·重案》这部电影作为陈木胜导演的遗作,却并不被观众看好,已经拍好2年,却迟迟没能上映。
以上就是2020年离世的5位大明星,他们的逝世更加提醒了我们世事无常,珍惜当下的每一天,才是王道!
② 刘次真的因病去世了吗
刘次真的应变去世了,人固有一死,不要那么伤心,生死乃大道轮回,希望采纳。
③ 刘宣死于什么年
列加点的字注音:
1、畎亩之中 ( ) 2、法家拂士 ( )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4、百里奚 ( )
二、解释加点的字:
舜发于畎亩之中
人恒过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管夷吾举于士
百里奚举于市
衡于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苦其心志
饿其体肤
劳其筋骨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恒过 衡于虑
而后作 征于色
发于声 而后喻
法家拂士 敌国
入 出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三、选择题: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
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去) D.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曾,同“增”)
2、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A.必先苦其心志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对此句理解有误的项是( )
A.全文只有此句是用来论证“死于安乐”的。
B.此句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C.此句是针对国君治国而言,告诫国君要居安思危,否则死于安乐。
D.此句是从正面论证受磨炼的益处。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填空题:
①全文的中心句是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 (用课文词语回答)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 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 。
③联系全文,文中画线句的作用是
④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 ,二是 ;得出的结论是“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⑤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 ”,只有这样,才能“ ”;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 。”
⑥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 ”的论断。
五.问答题:
1.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名言.
2.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3、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4.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开始就列举了六个著名历史人物的事例,这对阐明观点有什么作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
2004·贵阳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故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
①故 ②是
2.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
3.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
4.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
5.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受苦
6.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2008年浙江金华
15、学习文言文要随时注意积累。请写出例句中加点字的词义,将下面的积累卡片补充完整。(3分)
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 编号:111
词
词义
例句
入
①
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
草色入帘青《陋室铭》
③
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7、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3分)
18、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2分)
A. 以语使(告诉) B.讶其文(感到惊奇)
C. 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做法) D. 使乃优遇之(他,指刘宣)
19、翻译下面句子,补上省略的成分。(2分)
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
20、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分别评价文中刘宣、卫使、刘铉三个人物。
河南课改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共10分)
(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
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 (2)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
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答案)
选择题:1、C 2、A 3、D
填空题:①全文的中心句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用课文词语回答)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 六 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人要担当重任,有所成就,必须先经受一番艰苦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炼。③联系全文,文中画线句的作用是过渡(或:承上启下)。 ④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⑤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⑥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
问答题:1.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名言?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2.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3、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这段文字以“必先”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来节奏感很强。4.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要时时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与是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落伍。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开始就列举了六个著名历史人物的事例,这对阐明观点有什么作用? 这六个事例很好的支撑了其后的论证。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3题。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写出句子大意 1分,“苦”字解释正确1分。共2分)2.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 (一点1分。共2分)3.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共2分)(答出是否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2分)(共4分)1.①所以 ②这种人 2.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3.略(所举事例要实事求是,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4.略(不论考生就一点来谈或两点结合起来谈,不论考生持什么观点,只要所言有积极意义,符合情理即可)
2008年浙江金华 答案:15、①在国内 ②映入 ③进入 16、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17、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 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18、 C 19、(他)日夜在马棚中读书,卫使起初不知道。20、(1)刘宣:苦读成才。(2)卫使:爱惜人才。(3)刘铉:慧眼识才。
河南课改 18.(1)奋起,指有所作为(1分)(2)经常(1分)(共2分)
19.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写出句子大意1分,“苦”字解释正确1分。共2分)
20.(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一点1分。共2分)
21.(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共2分)(答出是否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2分)(共4分)
答案:8A9C
④ “刘”姓是谁发明的
姓氏不能说发明,应该问起源。
刘氏的来源主要有三:
1 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2 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3 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一、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
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⑤ 历史上,60岁去世的名人有哪些﹖
活过八十岁的:
1.南朝梁武帝萧衍(464-549)八十五岁.在位四十八年(502-549)
2.大周国皇帝武则天(624-705)八十一岁.在位十五年(690-705)
3.五代十国吴越国王钱镠(852-932)八十岁.在位二十五年(907-932).
4.宋高宗赵构(1107-1187)八十岁.在位三十六年(1127-1162),又二十五年太上皇(1162-1187).合计六十年.
5.清高宗乾隆帝弘历(1711-1799)八十九岁.在位六十年(1736-1796),又四年零三天太上皇(1796-1799).合计六十四年.
活过七十岁的皇帝:
1.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七十岁.在位共五十四年(前141-前87)十六岁登基.
2.十六国南燕慕容德(326-405)七十九岁.在位七年(398-405).
3.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七十岁.在位三十一年(1368-1398).
4.元世祖忽必烈(1125-1194)六十九岁.在位三十四年(1160-1194).
5.清康熙帝玄烨(1654-1722)六十九岁在位共六十一年(1662-1722).八岁登基.
6.十六国后燕慕容垂(326-396)七十岁.在位十三年(384-396).
7.唐高祖李渊(566-635)六十九岁.在位九年(618-626).
8.前蜀高祖王建(847-918)七十一岁.在位十一年(907-918).
9.五代十国南平武信王高季兴(858-929)七十一岁.在位五年(924-929).907年朱温封季兴为节度使,914年朱温封季兴为渤海王.924年后唐封季兴为南平王.
活过六十岁的皇帝:
1.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1162-1227)六十五岁,在位二十一年(1206-1227).
2.明成祖朱棣(1360-1424)六十四岁.在位二十二年(1402-1424 ).
3.十六国后秦姚苌(330-393)六十三岁.在位十年.
4.十六国后凉吕光(338-399)六十一岁.在位十三年(386-399).
5.十六国北凉沮渠蒙逊(368-433)六十五岁.在位十二年(401-433).
6.十六国西凉李暠(351-417)六十六岁.在位十七年(400-417).
7.隋文帝杨坚(541-604)六十三岁.在位二十三年(581-604).
8.唐德宗李适(742-805)六十三岁.在位二十六年(779-805).
9.五代后梁太祖朱晃(温)(852-912)六十岁.在位五年(907-912).
10.后蜀孟知祥(874-934)六十岁.在位一年(934).
11.五代十国闽国王审之(862-925)六十三岁.在位十六年(909-925).898年,王潮卒,审之继立.909年,朱温封审之为闽王.
12.北汉世祖刘崇(895-954)六十岁.在位三年(951-954).
13.宋孝宗赵昚(1127-1194)六十七岁.在位二十七年(1162-1189).又五年太上皇(1189-1194).合计三十二年.
14.宋理宗赵昀(1205-1264)五十九岁,在位四十年(1224-1264).
15.清太祖努尔哈赤(1559-1626)六十七岁.在位十年(1616-1626).1616年在赫图阿拉称大汗,建立后金.
16.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61岁,在位十二年.
当皇帝过六十年的
1.宋高宗赵构(1107-1187)八十岁.在位三十六年(1127-1162),又二十五年太上皇(1162-1187).相加共六十一年.
2.清康熙帝玄烨(1654-1722)六十九岁在位共六十一年(1662-1722).八岁登基.
3.清乾隆帝弘历(1711-1799)八十九岁在位共六十年(1736-1796),又四年太上皇共执政六十四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寿,执政最长的皇帝.二十六岁登基.
当皇帝过五十年的
1.商朝王武丁在位五十九年.
2.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七十岁.在位共五十四年(前141-前87)十六岁登基.
3.三国吴大帝孙权(182-252)七十岁.在位五十二年(200-252).200年继孙策为江东之主,221年被封为吴王,229年称帝.
4.西夏崇宗李乾顺(1083-1139)五十六岁.在位五十三年(1086-1039)
5.西夏仁宗李仁孝(1124-1193)六十九岁,在位五十三年(1140-1193).
6.唐玄宗李隆基(685-762)七十七岁.在位四十三年(712-755).又太上皇七年(755-762).合起来共五十年.
当四十年皇帝的:
1.周宣王在位四十六年(前827-前782).
2.辽圣宗耶律隆绪(971-1031)六十一岁,在位四十九年(982-1031).
3.宋仁宗赵祯(1010-1063)五十三岁.在位四十一年(1022-1063).
4.宋理宗赵昀(1205-1264)五十九岁,在位四十年(1224-1264).
5.明世宗朱厚熜(1507-1566)五十九岁.在位四十五年(1520-1566)
5.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五十七岁.在位四十八年(1572-1620).
在位三十年的皇帝:
1.元顺帝(1320-1370)五十岁.在位三十七年(1333-1370).
2.清光绪帝德宗载湉(1871-1908)三十七岁.在位三十三年(1875-1908).
3.秦始皇赢政(前259-前210)四十九岁.在位三十六年(前246-前210).十三岁登基为王.前221年灭六国,称皇帝.
4.汉献帝刘协在位三十一年(189-220).
5.南朝宋文帝刘义隆(407-453)四十六岁.在位三十年(423-453).
6.唐高宗李治(628-683)五十五岁.在位三十四年(649-683).
7.后蜀孟昶(919-965)四十六岁.在位三十一年(934-965).
8.五代十国南汉高祖刘岩(911-942)在位三十一年.
9.宋孝宗赵昚(1127-1194)六十七岁.在位二十七年(1162-1189).又五年太上皇(1189-1194).合计三十二年.
10.清道光帝宣宗渂宁(1821-1850)在位三十年.
⑥ 刘隆华的去世
2004年12月20日因病去世,23日在重庆江南殡仪馆火化,享年83岁。
2004年12月23日上午9时,江南殡仪馆送别大厅庄严肃穆。在“沉痛悼念刘隆华同志”的黑底白字的横幅下,悬挂着刘隆华的遗像。刘隆华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遗体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贺国强送了花圈并发来唁电。
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分别献了花圈。市领导和曾在重庆工作过的老领导、老同志也分别献了花圈。
上午9时,黄镇东、王鸿举、刘志忠、姜异康、滕久明、聂卫国、邢元敏、甘宇平、张文彬、于汉卿等市级领导和老同志前往江南殡仪馆为刘隆华送别并向她的亲属表示慰问。刘隆华逝世后,市领导姜异康、滕久明、黄奇帆、马儒沛、吴家农、余远牧、童小平等代表市委、市政府前往其家中或江南殡仪馆看望了家属。刘隆华生病住院期间,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的领导多次前往医院看望或以不同方式向其家属表示慰问。
刘隆华老人的一生,刚直不阿,能武能文,她特别爱学习,她不但从事过武装斗争,又开展过大工业建设,据熟悉她的同志讲,刘老办事既讲原则又能灵活处置。她为普通百姓和大大小小的企业办了许多好事、实事,至今令人难忘。在刘隆华同志的告别仪式上,不仅有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贺国强等各级官员送的花篮、挽联,更有许多普通百姓送的花圈、挽联。其中“求真理,一生革命,浩气如虹映日月;为人民,艰难创业,鞠躬尽瘁泽人间”对她一生的追求做了极好的写照。
23日上午10时24分,老人的遗体正式火化。
⑦ 著名作家刘已什么去世
著名作家刘以鬯(chàng)于去世,享年100岁。
鬯——1、古代祭祀用的酒。2、古又同“畅”。
刘以鬯(1918年12月7日-2018年6月8日), 代表作品有小说《酒徒》《对倒》《寺内》《打错了》《岛与半岛》《他有一把锋利的小刀》《模型·邮票·陶瓷》等;评论《端木蕻良论》《看树看林》等。
⑧ 刘长春逝世了吗
1932年,他代表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
⑨ 刘墉哪年去世﹖
在208年前的今天,1805年1月25日 (农历腊月廿五),清朝宰相刘墉“刘罗锅”逝世。
⑩ 中国计算化学奠基人刘若庄逝世,他是怎么样去世的
根据目前网络上已搜到到的资料。刘先生于2020年10月8日因疾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核心思想是在微观层面研究物质的组成和变化。总结其中的规律和特性。并且依照这些特性和规律来尝试研究和制作新的物质。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各种性能和品质都很优秀的新物质新材料。基本上都是由化学研究和材料研究,共同合作才能制造出来的。而生活中我们需要使用的暖气煤气等资源也是必须要经过工业化学的萃取和提炼。才能安全的进入千家百户。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要的和基础的科学分支。甚至有些科学家断言。数学是研究世界的真相,化学则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利刃。事实上数学和化学都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这也就有了,我们常说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环境和社会因素。研究化学的新生代越来越少。而化学相关专业薪资待遇低,工作也难找。入职门槛也高。颇有种我国的化学界,有点青黄不接的感觉。希望有关部门可以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