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关于创意”的名言有哪些
1、很多人可以抄袭我们的创意,我们的模式,但是他们抄袭不了我们付出专的努力、付出属的汗水。 —— 马云
2、看一个演员不是看他演得好不好,而是看他的创意在哪里。 —— 吴镇宇
3、今后的世界,并不是以武力统治,而是以创意支配。 —— 松下幸之助
4、太阳底下没有新事物,除了那些已经被遗忘的事物。——玛丽•安东尼德
5、若你害怕错误,你就永远做不出任何有独创性的作品。——肯尼•罗宾森
6、创意是源源不绝的。你用得越多,就拥有得越多。——马娅•安杰卢
7、创意不只是在于与众不同。任何人都可以做出奇怪的东西,那是很简单的。困难的是,像巴赫一样做出简单却精彩的作品,那才是创意。——查尔士•明格斯
8、所谓创造其实只不过是在串联事物。当你问那些有创意的人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他们都会感到些许罪恶感,因为他们并没有凭空创造出什么,只不过是发现了它们而已。——乔布斯
9、创意来自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冲突。——范思哲
10、创意是懂得如何隐藏你的来源。——爱因斯坦
② 关于想象力的名言
1.
想象是一切希望和灵感的源泉。——佚名
2.
想象是真实的皇后。——(法国诗人)夏尔·波特莱尔
3.
我们对采摘不到的葡萄,不但可以想象它酸,也很可能想象它是分外的甜。——钱钟书《围城》
4.
我宁可做人类中有梦想和有完成梦想的愿望的、最渺小的人,而不愿做一个最伟大的无梦想、无愿望的人。——纪伯伦
5.
想象力是能动的知识,是创造力和智慧的必要背景。——《哲学与当代世界》
6.
在科学思维中常常拌着诗的因素。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想象过程。——(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
7.
爱迪生作为一个发明家,他的力量和多产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想象力给他的激励。——佚名
8.
科学最伟大的进步是由崭新的大胆的想象力所带来的。——杜威
9.
管理者好比是交响乐队的指挥,通过他的努力、想象和指挥,使单个乐器融合为一幕精彩的音乐表演。——彼得·德鲁克
10.
想象力犹如一只灵巧的犬狗,蹦跳着疾跃过记忆的原野,最终扑向它所狩猎的猎物……――德莱登
11.
莫言是一位很好的作家,他的作品十分有想象力和幽默感,他很善于讲故事。此次莫言获奖将会进一步把中国文学介绍给世界。——马悦然
12.
当我检验我自身和我的思想方法时,我得出的结论是,对我来说,幻想的天赋比我的吸收积极知识的能力更有意义。——爱因斯坦
13.
就价值而言,想象力本身就是无价之宝;可它的价格,则要视它能成为什么。——(中国作家)港青
14.
想象不仅将事物幻想为比眼见的更伟大、更奇、更美,还能觉察到事物的缺陷。——《西方文论选》
15.
约翰·梅斯菲曾说:“人类的肉体是不完全的东西,人类的心也不值得信赖,然而,人类的想象力却是使人类卓越的动力。”——《我是最懂创造力的人物》
③ 谁能帮我想出几个关于创造学的问题:1用推理创造法创造5种新事物2用组合法推出5种新事物!
你是否有“创造性设计学”这个教材
有的话就多看看这几章节的内容,做起来就没这么头痛了
我以前也是的,后来就依样画瓢了!
④ 关于发明创造的作文(400字左右)
v
篇一:发明创造
学了第三单元,我知道了:人们根据许多动物得到了启示。如:根据蝙蝠发明了雷达,根据鸟儿发明了飞机,根据跳豆发明了打夯机,根据变色龙发明了变色的衣服,根据鲸发明了“流线型”的轮船,根据青蛙发明了电子蛙眼,大大地提高了科技效律,听同学们说了许多发明创造,我觉得发明创造一点儿都不神秘,便也想发明一样东西。因为自己拖几个房间已经很累了,而且小的地方还是很脏,很难把所有的地面都拖一干二净,有时候还会起血泡呢!我一边拖一边想:“要是有一个全方位自动装置,那该多好啊!”因此,我便根据许多机器的不足之处,把几个机器进行改行改进,组合在一起,发明了一个前方位自动装置。这个全方位自动装置,是一个什么东西都可以控制的遥控器,不过,它上面有一个显示屏,底下是一个微小的键盘,只需要工种打进去,打好后,只需按一下蓝色的按钮,它便会摇来摇去,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超声波,发出的超声波便会移动那个东西,替主人做事情。可人家会觉得这种东西虽然好,但很有可能被偷啊!这就不用担心了,这个全方位自动装置里装有指纹识别器,所以就算被别人偷了也没有什么用,只会被别人当成垃圾扔了。科学跟学习一样,也是没有止境的。生活中还存在着许多我们不知道的知识,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让我们一起朝科学方向努力吧!
篇二:发明创造
说起发明创造小能人,我便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我的好朋友吴建荣。虽然我早已离开新加坡,但是他对发明创造的专注与痴迷,至今仍令我难忘。
吴建荣长着一张国字脸,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中透着创作的灵感。他总能从一些生活细节中得到启发。
记得有一次,他对玩具“摔不碎变形球”产生了兴趣。此后,他每日都在研究怎样可以使变形球可塑性强又不易随意改变形状。
一天,他的父母不在家,家中又没了大米,于是他只好和面烙个饼子做午饭。在和面的时候,他意外地发现面粉的形状可以随意改变,而且耐久性强。这次偶尔的发现,让他欣喜万分---“有了!”建荣连忙从客厅的茶几下拿出几个气球,把干面粉灌了进去,填得满满的,再用绳子扎紧,巧妙地利用气球上原有的美丽图案,贴上些装饰品。就这样,一只美观大方的面粉揉捏球诞生了。
这个新奇的小发明,在学校举行的义卖活动中,受到了各年级同学老师的欢迎与喜爱,都被大家“抢购一空”。从此,吴建荣也成为学校众所周知的“发明创造小能人”。
不仅如此,建荣还很善于利用废物来搞新发明。有一次,他拆下已经坏掉的电子铃发音装置,安置于一只塑料盒的一侧,再将控制系统的感应器从铃内抽出安在了另一侧,用一根电线将两者连接起来。建荣利用科学课学过的磁铁同性相斥的原理,在盒内的感应器上安了个磁铁,智慧地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拓展,借另一个磁铁与盒内磁铁之间相斥产生的力,推动系统运作。如此,他将废电子铃转变为一只不用电源,可以随意开关的节能“八音盒”。
当这个“新发明”拿到学校里去展览时,他的节能构思,获得了专业老师的认可。同学们都纷纷请教他其中的原理。这个发明也给了我很多启发:我们要善于从所学知识中获取养分,运用于实践,变废为宝。
吴建荣同学还先后发明了子弹炮筒、多功能铅笔盒、固定插座开关……他那源自生活的奇思妙想,使他成为了一个当之无愧的“发明创造小能人”。
⑤ 关于教育学改革的方面
《教育学课程》专题式教学的利与弊
【 作 者 】陈伏琴
【作者简介】陈伏琴,华中理工大学高教所
【 正 文 】
知识经济初见端倪,迫使各国把竞争的焦点放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创新教育势在必行。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体系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一、创新教育需要创新的教育体系
1、创新及创新教育的必然性。
1)历史的选择。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实质上是一部创新史。 人类社会从野蛮简陋的原始社会发展到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其间充满着一系列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而科学的本质则是创新。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的推陈出新,创造出一些更适合于时代发展需要的新事物,才能迎来今天的辉煌。因此,创新是历史的选择。
2)时代的呼唤。知识经济时代,人类面临更多的挑战, 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竞争更加激烈,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各种严重社会问题也越来越严峻,因此仅仅依靠对现有可利用资源的有效配置已经行不通。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就是创新。知识经济赋予我们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创新,才能最好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3)社会的需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进行的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改革的模式无路可循,唯有自己在探索中开辟自己的路,因此社会主义事业实质上走的是一条创新之路。“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发展中国家,要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立足于世界之林,只有依赖于大量创新人才的贡献。
创新已是一种趋势一种必然。但与世界一些伟大的民族相比,与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相比,我们全民族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还是相当不相称的,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当务之急。个人的创造潜力,虽系先天的禀赋,可是人人具有。个别差异的存在,只表明程度上的高低与类型的不同;且每个人的发展都不充分,还有余地接受教育,使之尽量发展。创新能力可因教育教学而发展。史坦(stein )在其《激发性的创造能力》(1974)中,认为创造性思维能力,唯须适当的教育。因此我们应努力改革传统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扩大学生创新的最近发展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2、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改革课程体系。
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创新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是教学,课程则是教学活动中内容和实施过程(或方式)的统一,因而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课程的设置合理与否,课程质量的高低,其实施是否有效,都直接关系到人才的质量,对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人们常说,课程居于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的“心脏”,有人甚至提出高等教育学逻辑起点以课程为起点。同时,课程又是把教育思想、观念、宗旨等转变为具体教育实践之间的中介,没有这个中介,一切教育目的、思想、观念、宗旨等都不可能得到落实。因此,要实现创新教育目的,优化课程体系应是首当其冲。
二、现有课程体系的弊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曾指出“教育可以培养创造性,也可以扼杀创造性”,而我国的传统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方面实在不可恭维,从某种意义上说,已大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而不合理的课程体系对形成这一缺憾无疑是起了雪上加霜的作用。因此,实施创新教育,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找出现有课程体系的种种弊端,然后对症下药。
现有的课程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弊端:
1)知识分割过细。由于课程大多按不同专业设置, 有些专业口径狭窄,课程局限于狭窄的知识面内,因此各门课程之间分割的很细。教学内容划分过细,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许多教材面面俱到,教师讲授又照本宣科,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必然会导致对许多重要内容的舍弃,舍本逐末。而各个专业之间又泾渭分明,隔行如隔山,学科之间难以迁移,由于知识分割过细,各自为政,缺乏整体考虑,其结果一方面造成学生知识和能力不必要的重复和产生某些漏洞,另一方面,又造成学生单向的、刻板的、片面的知识结构,不利于他们多维的、灵活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2)课程内容陈旧。许多教材都还是七、八十年代的产物, 有的甚至更早,很少涉及科学发展前沿的东西,缺少时代发展所需要的新内容,如生态环境问题等,教材内容缺乏时代性,新颖性,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尤其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更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3)课程过于求同。课程内容大多属于定论的东西,不容置疑, 缺乏对学生的启发性,致使学生习惯于接受书本已有的结论。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求同思维的训练,而忽视求异思维。课程设置强调统一性,一味地讲求整齐划一,忽视个性的培养,其结果是学校无特色,学生无特长,不利于多规格、多层次的人才的成长。4)教师单向灌输。教学以灌输知识为主, 片面强调知识传承以及应试技巧的训练,教学中过分偏重讲授的方法,强调按部就班的教育方式,多采用演绎法,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5)实践环节薄弱。课程大多注重理论的学习,而忽视实践环节。从理论到理论,课程显得既枯燥无味,又空洞乏力,导致学生虽满腹经纶,却只能纸上谈兵,动手实践能力较差。
6)课程结构不当。专业课比例过大,而对基础课重视不够; 必修课过多,选修课较少;重课堂教学,而轻活动课程;重视显性课程而忽视隐性课程等。其结果是课程门类多,课时多,学生负担重,自学时间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才能。
现有的课程体系造成综合教育的削弱,创新教育的忽视,实践观念的淡薄,使得学生的知识面狭窄,科学与人文分离,动手实践能力差,个性发展受到忽视,最终阻碍学生创造性发展。
种种弊端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受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思想的影响。即重共性轻个性,重理论轻实践等;二是受系科分割的影响。“大学被狭隘的系科利益所分割,造成了扩大学习领域的障碍。”
三、课程设置的依据
英国哲学家洛克曾经告诫人们:“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如配错了药一样,绝不能错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要改革不合理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清楚课程设置的依据。
课程设置要考虑众多因素。其中社会与时代要求、科学知识发展的需求及个性发展的需求是几个主要方面。
1)社会与时代的需求。社会结构一般包括经济、 政治和文化结构,他们对课程的发展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其中经济结构的影响是主要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展示其巨大的魅力。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人类将会更深刻地体会到“吾生也有涯,而学也无涯”的矛盾性,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大势所趋,因此创新教育的内容要在课程中得到 深刻反映。面临信息社会,高新技术的发展也应在课程中得到体现。
2)科学知识发展的需求。 科学知识是人类认识成果的特殊形态和高级形态,课程总是从科学知识总和中根据一定的标准精选出来的,因此课程内容一般体现着人类文化的基本要素和精华。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各个独立学科之间已由单线联系走向多维联系,从而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相互渗透、多层次的、综合的科学体系。设置一门新的学科,必须懂得与此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要建立和设置较完备的较科学的学科体系和课程门类结构还必须把握和理解整个科学体系中,各个分支学科的具体内容。
3)个性发展的需求。 课程是为促进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而设计的,因此受教育者个性结构发展的需求对课程的发展同样具有制约作用。总的来说,大学生应该处在科学知识发展的前沿,要设置合理的大学课程,就必须了解大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及其发展需求。大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表象和形象思维能力;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发展到较高水平,促使他们能超出有形的物质条件的束缚而思考问题;他们的思维富于独立性、批判性、组织性和深刻性。与此相关的是,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以及注意力,都已经达到基本成熟的程度,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另一方面,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正经历着一个明显的分化、矛盾和统一的过程。通过自我意识,大学生常对自己的整个心理特征进行评价,分析自己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特征等的优势和特点,并力求使之趋于完善。非智力因素在大学生的创造活动中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调节与补偿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由此可见,大学生认知过程和自我意识方面的心理发展水平,表明大学生要求独立,要求发展个性的愿望更加强烈,大学阶段也是创造性发展的“关键期”。
大学课程的设置应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协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努力设置最优化的课程体系。
四、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
课程体系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本文仅从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方面谈一下一孔之见。
1、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教育应促进人的全面的和谐发展,课程应该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教育改革的总目标应是构建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优化的课程体系应促使人才从以下几方面的提高。
1)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统一, 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统一,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统一等。
2)自学能力的增强。 课程改革必须有利于大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因为独立思考是创新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首先要从时间上保证,如缩减课时,留给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另外,从物质上保障,如图书馆、实验室等设施的建设。
3)人格品质的塑造。大学生不仅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 课程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品质。
4)实践能力的提高。
5)学生个性的发展。2、课程内容的改革。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是确立课程内容首先要明确的问题。任何知识都有价值,但“最关重要的问题不在于哪个知识有无价值,而在于它的比较价值”(斯宾塞语)。课程内容是价值实现的载体,功利主义者以“有用”为最高价值,但有用的价值标准往往具有近视性、片面性,不利于人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选择知识的标准应从“有用”转向“有效”。有效知识指对学生新的或具有新意的观点、材料。
有效知识不同于有用知识,它既包括一部分有用知识,也包括一部分“无用”知识。有些知识当时对学生个体来说,也许无用,或者表面看起来无用,但就学生的长远发展看却是大有用处的。同样的,有用知识也不一定都是有效的,有些知识虽然有用,却对学生来说并无新意,因此也不能算有效知识。
有效知识也不同于科学知识,它也包括一部分非科学知识,有些科学知识就现实意义来讲,逐渐陈旧、老化,它的价值越来越低,直至接近为零,而沦为无效知识。如气象台“预报”“昨天”的气象。即使正确也无效了。非科学知识也不能笼统的认为都是无效知识。如神学、宗教等是非科学,它为什么经久不衰,说明它有一定的有效性非科学知识可以启迪人们的思考,努力“证伪”,从非科学走向科学,从而形成更牢固的科学世界观。因此课程内容应尽可能选择有效知识,主要是那些科学而又有用的有效知识。
在确立了这一指导思想后,我们认为大学课程的具体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是使学生形成某种职业定向以及用较短的时间胜任某一专业领域的工作的保证。专业赋予人们谋生的技能,是社会发展和人口发展都需要的生存与发展的手段。
2)人文、社会课程。 高等教育目标应当是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需求出发,达到两点:一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二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事。专业课程主要教会我们做事,而教学做人的课程却常常被忽略了。而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社会人,使人区别于禽兽。因此人文社会课程的开设是必不可少的。人文社会课程主要包括文、史、哲、艺术、经济学、社会学等。尤其是艺术教育还没受到应有的重视,而它对开发人的右脑,陶冶人的情操及对创造性的培养方面所能起的潜在作用还远远没有开发出来。
3)科学方法论课程。现代社会是科学高度发达的产物。 大学生理应处于科学知识发展的前沿,而且许多大学生将来都会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即使不如此,科学方法的掌握也有利于他们的学习,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因此应开设诸如科学研究方法、创造学等方法类的课程。
4)现代信息技术、工具类课程。现代社会知识急剧膨胀, 而且日新月异。知识的获取与选择日益重要,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加速人们对知识的获取。当代大学生要及时地了解科学发展的新形势,就必须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与工具。因此计算机网络知识也应扩充到课程中来。
5)实践课程。针对我国大学生动手能力差的特点, 实践课程更应受到重视。光有理论,缺乏实践是很难取得更大突破的。理论不付诸于实践,就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应加强实验课、第二课堂等活动课程的建设。
3、课程体系的三个转变。
实施课程体系改革,无论从观念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应当实现三个转变。
1)认同性课程转向“创造性”课程。
与工业经济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其职责在于把个体训练成为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操作者,因此课程具有“认同性”的属性。课程传授“有用”的知识、技能及行为规范,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数量上达到高效率及行为变化上达到高质量,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地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性的“构想”及技术更新构成了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为宗旨的“创造性”课程必将成为学校课程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而进行改革的方向。“创造性”课程与“认同性”课程的主要区别在于课程的出发点及学习的心理水平不同。“创造性”课程将学生的学习由感知、记忆水平提高到想像、思维高度。主要特征是学生在课业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态度及创造性地掌握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创造性”课程并不否定对知识掌握的必要性,但却不止于认同式的掌握。现代社会知识激增,各行各业变化加剧,掌握一门技能便一劳永逸的传统逐渐被打破。要解决知识无限膨胀与学习能力有限的矛盾,要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就必须掌握最基本的、系统的、方法的知识,因为只有这些知识才具有更强的迁移力。另外,应该教给学生科学前沿的东西,扩大学生的新视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2)“专业化”课程转向“综合化”课程。
传统教育只注重“专业化”课程,学生视野局限于狭窄的知识领域,难以有新突破。现代社会,各行各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局限于某一狭窄专业的孤陋寡闻者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创新往往产生于各专业之间的交叉处。因此,实施“综合化”课程是现代科学向协同化和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人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性,客观世界的有机统一性等因素影响的必然结果。通过实施综合课程,有助于给学生提供完整的世界图景(知识结构);可以消除课程繁多、学生负担过重的倾向,有助于应付知识的激增,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个性的发展。综合化课程一般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的内容糅合在一起而形成一门新的学科,叫作融合课程(fused curriculum),如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一种是合并数门相临学科的内容形成的综合性课程,叫做广域课程(broadfields curriculum)。
⑥ 关于创意的名句
创意是今后决胜企业成败的不二法门。
————中国台湾、郭泰著《创意就是财富》第27页
萨斯顿博士认为,否定他人的新创意,可能会遭致不良的影响。因为任何一个创意都不可以用理论来表示……
————〖亚历斯?奥斯本〗美国创造学家《我是最懂创造力的人物》第33页
人一旦失去自信,独创力便将窒碍不前,因此要经常奖励他人所提出来的创意。不管提出来的创意是否有价值,光是提出创意的那份勇气,便值得赞扬。
————〖亚历斯?奥斯本〗美国创造学家 《我是最懂创造力的人物》45页
一个广告如果没有创意就不成其为广告,只有创意,才赋予广告以精神和生命力。
————〖威廉?伯恩巴克〗
中国、孙黎编著《策划者》第148页
创意有着某种神秘特质,就象传奇小说般在南海中会突然出现许多岛屿。
————〖詹姆斯?韦伯?扬〗
中国、孙黎编著《策划者》第148页
追索杰出创造者的足迹,他们并非生下来就是伟人,往往是从不打眼的,人们不以为然的活动中追求新意开始的。
————中国、吴克杨著《创造之秘》第60页
我以为人生最大的剌激之一是日新又新,不受制于旧观念,这样,才能自由地寻找新创意。
————〖罗杰?冯依区〗
直到最近,解决独创式问题之一的创意思考,通常被认为偶发性产物,但是现在已经了解,如果根据下述两种具体性原则,即可意识性的产生优秀创意。
(1)保留判断——作为解决对策是否适切?如果在做出确认的目录之前,能保留判断的话(在同一时间内),即可创出将近两倍的优秀创意。
(2)由量而产生的质——创意愈多,则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愈能增加。
————〖亚历斯?奥斯本〗美国创造学家 《我是最懂创造力的人物》第101页
创意是个很脆弱的东西,消灭创意要比实现创意简单得多。TRW公司依靠创意为生,所以我们寻找那些有创意及不会消灭创意的人。
————佚名
⑦ 关于创造学思维的名言
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回。
——歌 德
人的天答才只是火花,要想使它成熊熊火焰,哪就只有学习!学习!!!
——高尔基
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阿卜·日·法拉兹
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乌申斯基
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
——利希顿堡
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
——约·贝勒斯
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
——加菲劳
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
——洛 克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普列汉诺夫
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佚 名
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
——弗莱格
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培 根
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
——笛卡儿
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
——B.V
重复是学习之母。
——狄慈根
⑧ 你看过哪些关于创造学的书籍,请谈谈自己在学习中有何创造性想法
创造学思想录
幼年时,不论讲故事,还是做游戏,都在培养激发你的想象力版。渐渐地你长大了,人们权会说:“你已经长大了,不要再有那么多梦想,要踏踏实实地把双脚放在地上。”正如毕加索所说:“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你长大成人之后如何能够继续保持艺术家的灵性。”
⑨ 想问问关于日本大学的地域学科:1.东京目白大学的社会地域学科 2.高崎经济大学的地域政策学科和地域创造学
一, 首先,你应该了解是什么《地域社会学》
“地域社会学”和“地理回学”是有区别的。
“地域社答会学”是针对地域的构造和机能作出分析的社会学的一个分支。
“地狱社会学”是和“都市社会学”“农村社会学”接近的领域。
是将“都市”和“农村”结合起来研究的。
二,日本《地域社会学》的产生:
日本社会,伴随的日本资本主义的扩大,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
1. 都市化农村
2. 社会整体的政治经济结构因此的变化
三,而《地理学》又是学什么的呢:
1. “地理学”是以空间间和自然环境的为研究対象的自然学科。
2. ”地理学”有系统地理学、地志学、地図学、地理学史4个分类。
系统地理学又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又和生态学,気象学、地质学有关联。
--------------------------------------
所以,你想学习的“地理学”和日本大学里面的“地域社会学”是不同的。
⑩ 关于进化论..
任何一个理论都有他的使用范围和历史局限性。就像经典牛顿力学不能用于微版观运动、权过去我们说酶都是蛋白质,可是后来发现核酶。就目前来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在进化领域上还是为大多数科研工作者所信服的。他的确有一定的局限性(可参看进化论的条目和楼上的回答),但其绝大部分还是正确的。
至于人的进化问题,有个人的一点小见解,现在的人和猿都是进化后的产物,就是说他们起源于相同祖先后,选择了不同的方向来进化,就像正方形,有的可能伸长成为长方形,有的则变胖成为圆形,于是就大相径庭。当然,这样的方面会有,但不会是全部。从分子生物学上某些保守序列的分析建立起来的进化树上来看,灵长类的亲缘关系很近,这是有很多个结论证明的,有相当的权威性。
但这只局限于现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进化论必定愈加丰富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