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暴雪公司2004年发明游戏
暴雪一共就那几款游戏→_→维京人,魔兽争霸,星际争霸,暗黑破坏神→_→
『贰』 近几十年来,人类发明了什么
修复手套
澳大利亚悉尼:普亚·阿伯尔法特希在北海岸皇家医院机械手研究实验室工作,28岁的米克正在这里接受治疗。2个月前,米克不幸遇到车祸,双手和胸部以下完全丧失知觉。他可以移 动手臂,但无法握紧手中的物体。如今,米克戴上了阿伯尔法特发明的“修复手套”。“修复手套”是一种植入了能模仿人手生物力学的特殊致动器和传感器的装置。这也是米克第一次试用这种手套,实验室所有人全都盯着他的手。
阿伯尔法特紧张地按下与米克身体连接在一起的电脑界面的控制杆,忽然间,米克的手自车祸以来第一次合拢了一下。他将在未来满怀希望利用自己的身体,因为他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机械手研究实验室设计“修复手套”的目的是为了制造一种具有人工肌肉的“外衣”。这种“外衣”能够帮助人体重新运动。机械手研究实验室并不是世界上唯一一家从事人体功能研究的机构,全世界的科学家、程序设计员、发明者都在开发复制、替代人体结构或者帮助人体的创新技术。
仿生心脏
狗在人工心脏开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南美洲乌拉圭:1957年,科学家首次用外部半退化心脏替换了狗的心脏,而那时,现为蒙得维的亚著名心脏病专家的胡安·吉亚姆布卢诺博士还是个小孩。
心脏在被替换后,那条狗存活了90分钟,此事也被看作是人工心脏开发工作的第一个里程碑事件。大约20年前,当第一颗全人工心脏(TAH)被移植到病人身上时,吉亚姆布卢诺博士还只是一位心脏病专家。在看到这些粗糙的移植装置不断遭受失败后,吉亚姆布卢诺博士当时发誓将来一定要设计出真正可靠的人工心脏,移植者不仅能存活,而且还能维持相对正常的生活。
经过多年不知疲倦的工作后,吉亚姆布卢诺的发明差不多完成了。令人奇怪的是,他的发明与此前科学家的发明完全不同,看上去与真正的心脏无异。吉亚姆布卢诺说:“这是个秘密!”同位移植人工心脏(CATO)是一种能全面模仿人类心脏的装置,由血液室(心室)、阀(瓣膜)以及能把血液吸入肺动脉和主动脉的特殊致动装置组成。
吉亚姆布卢诺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要把包括电源在内的人工心脏装置移植到心脏通常所处位置的有限空间内。吉亚姆布卢诺曾经拿母牛做实验,并获得巨大成功,这也为他成功给同位移植人工心脏申请专利创造了有利条件。吉亚姆布卢诺将成功归结为"医学发明"的人工心脏装置,而他并不认同自己的发明是“工程发明”。
神经转化
神经转换技术将可以帮助像斯蒂芬·霍金这样的残疾人用神经信号同别人交流。英国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时间简史》的作者斯蒂芬·霍金21岁时被诊断患有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LS),从那以后,除了几根手指外,霍金全身大部分活动功能都丧失了。霍金写有大量著作,并发表了多篇科学论文。多年来,他一直通过操作手中与电脑联网的拟声器键盘来发出声音。而现在他连这种能力都丧失了。尽管如此,他并没有丧失对未来的希望。
一位叫彼得·沙恩·福特的澳大利亚程序设计员开发出一套系统。福特目前居住在美国的华盛顿。根据这套系统,像霍金这样的人今后可以不再受到自身残疾的限制,只要通过神经信号的提示便能与别人沟通。在听说霍金遭受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疾病折磨的事情后,福特花多年时间开发出一种新型的人机联结界面:一个人可以利用皮肤表面电极接收神经信号,然后在经过人工智能分析后,便能够达到交流的目的。
2002年,福特开始与霍金合作改善这套系统。经过改善后,这套系统被称为神经转化技术。2004年初,美国华盛顿特区一个四肢瘫痪、不能说话的男子利用神经信号旋转电视,这也一举创造了历史。最近,福特还利用神经信号控制的声音合成电脑程序邀请客人参加他的21世纪生日派对。
耳朵看世界
大多数人都能想象看不见东西是什么样子。然而,只有少数人能想象出像蝙蝠一样通过声音感知方向。上世纪50年代,莱斯利·凯博士为英国海军开发探测潜水艇、鱼雷和地雷等水下物体的水下声纳技术时,就开始想象这个看似不可能的概念。当时在许多人看来,凯的想法简直就像天方夜谭。
1993年,他设计出一种声纳装置,这种装置能释放出超声波,还能发现其它物体和障碍物发出的反射。数据接着被转化成一连串能够听到的声音,这些声音在频率上与远处物体发出的声音相对应。可以想象,这有可能导致出现令人难以理解的噪音。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经过少许的培训,人类大脑似乎能将下意识地将这些声音转化为空间想象。
如果要更好理解什么是空间想象,请按以下提示做练习:仔细看看你周围的物体,然后闭上眼睛,想象各种物体(比如身体一侧的桌子,背后的墙和地板上的球)出现在你身边的情况。这种感觉是空间想象或者意识的一部分。这项技术为凯赢得了1998年度世界通信创新奖,如今全世界的盲人将在利用这项技术自信地行走在他们不熟悉的区域。在安装上这种设备后,一些盲人甚至还能骑自行车,击打像棒球一样的抛射物。这种值得关注的“本领”正是大脑适应新感官信息的复杂能力的明证。
人造肌肉
2005年3月7日,世界将会首次看到人与“人造肌肉”驱动的仿生胳膊进行的摔跤比赛。研究人造肌肉的工作始于上个世纪40年代,但只是在最近的10年里才取得了较大发展,因为世界范围内的研究中心研制出了特种聚合体和智能材料。
明年的比赛将有三家研究中心参加,它们分别是加利福尼亚州的“SRI International”、新墨西哥州“环境遥控设备公司”和瑞士的“瑞士材料试验与研究联合实验”公司,代表人类参赛的是帕纳·费尔森。费尔森是圣迭戈学区成绩最优秀的高中学生。
确定在2005年3月进行的的这场比赛不论是帕纳获胜还是仿生胳膊获胜,加上人造肌肉研究的继续发展,未来我们很有可能看到世界上最强壮的人和最强大的仿生胳膊进行较量。
其实,让残疾人恢复原来的能力只是仿生科技的开始,现在谁也无法预测未来50年科技将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我们能够用意识控制互联网吗?我们能否用我们的眼光操纵录像机?我们能够花钱买个好梦吗?这些设想听起来象天方夜谭,但谁敢说将来他们不会变成现实呢。
『叁』 2004年至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及他们的成就
2004年
戴维·格娄斯 美国
休·波利策 美国
弗朗克·韦尔切克 美国
“发现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
2005年
罗伊·格劳伯 美国
“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
约翰·霍尔 美国
特奥多尔·亨施 德国
“对包括光频梳技术在内的,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做出的贡献,”
2006年
约翰·马瑟 美国
乔治·斯穆特 美国
“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
2007年
艾尔伯·费尔 法国
彼得·格林贝格 德国
“发现巨磁阻效应”
2008年
小林诚 日本
益川敏英 日本
“发现对称性破缺的来源,并预测了至少三大类夸克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南部阳一郎 美国
“发现亚原子物理学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
2009年
高锟 英美双籍
“在光传输于纤维的光学通信领域突破性成就”
威拉德·博伊尔 美国
乔治·史密斯 美国
“发明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
2010年
安德烈·海姆 荷兰俄罗斯双籍
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 英国俄罗斯双籍
“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开创性实验”
2011年
索尔·珀尔马特 美国
布莱恩·施密特 美国澳大利亚双籍
亚当·里斯 美国
“透过观测遥距超新星而发现宇宙加速膨胀”
2012年
塞尔日·阿罗什 法国
戴维·瓦恩兰 美国
“能够量度和操控个体量子系统的突破性实验手法”
2013年
弗朗索瓦·恩格勒 比利时
彼得·希格斯 英国
“次原子粒子质量的生成机制理论,此发现促进了人类对这方面的理解,并且最近由CERN属下大型强子对撞机的超环面仪器及紧凑μ子线圈探测器发现的基本粒子证实。”
2014年
赤崎勇 日本
天野浩 日本
中村修二 美国
“发明有效率的蓝色发光二极管,催生明亮而节省能源的白色光源”
『肆』 百度谁发明的
网络在2000年1月由李彦宏、徐勇两人创立于北京中关村,
『伍』 重大发明,急急急!!!!!以前的
新中国20大科技事件
新中国第一个科技规划
毛泽东在1956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工作会议上指出,现在叫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革愚蠢无知的命,没有知识分子是不行的。要有大批的高级知识分子,要有更多的普通知识分子。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
1956年,周恩来主持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简称《12年规划》),600多名各种门类和学科的科学家参加编制这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科技规划。规划的指导方针是“重点发展,迎头赶上”,从13个方面提出了57项重大科学技术任务、616个中心问题,并从中进一步提出了12个重点任务。最重要的是确定了6项紧急措施,亦即原子能、导弹、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学和自动化技术。此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不仅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而且对我国科研机构的设置和布局,高等院校学科及专业的调整,科技队伍的培养方向和使用方式,科技管理的体系和方法,以及我国科技体制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2年科技规划”,是中国科技界公认的重要里程碑。
大庆油田——中国扔掉贫油帽子
1964年5月,彭真视察大庆油田,听王进喜介绍情况
“铁人”王进喜
1959年9月26日,黑龙江省肇州县大同镇境内的一口探井喷出了工业油流,根据地质勘探资料推测,这里很可能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当时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庆典前夕,因此取名为“大庆油田”。
1960年初,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千名石油科技人员和四万多名职工汇聚大庆,掀开了大庆油田勘探开发大会战的序幕。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一批批英雄式的人物涌现出来。中国的石油工作者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仅用了三年时间终于拿下了这座大油田。
到1963年底,随着一罐罐石油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周恩来总理自豪地宣布:中国已基本实现了石油自给。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
从1976年到2003年,大庆油田连续27年年产5000万吨以上,累计生产原油17亿多吨。如果把这些原油用60吨的油罐车装满,连接起来可绕赤道近10圈。
中国揭开“太空时代”序幕
地地近程导弹
长二丙
探空火箭,其主要任务是把科学仪器、试验部件或实验生物等送到高空,以测量、获取所需要的数据和资料,研究自然现象的发展变化和试验新技术的可行性等。
1960年2月19日,上海机电设计院自行设计制造的T—7M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在上海南汇简易发射场试射成功,开始了中国的“空间时代”。这是中国探空火箭技术取得的第一个具有工程实践意义的成果。“T—7M”火箭是计划研制的“T—7”探空火箭的模型火箭。研制的目的在于掌握火箭设计、制造和试验技术,创造技术保障条件和培养火箭技术队伍,主要用以研究液体燃料火箭的各项技术和摸索火箭发射场的建设经验等。
这枚火箭的起飞总重量190公斤,总长度5345毫米,箭体直径250毫米。火箭飞行高度8—10公里。
在此之后,我国探空火箭技术迅速发展。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实用通信广播卫星,以及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等等相继发射成功。现在,我国火箭已将多艘神舟号飞船送入太空,中国的太空时代已经来临。
断手再植
当年的陈中伟医生
断手断肢再植,一直是国际医学界关注的重大课题。1903年国外就开始了动物实验研究,但直到1963年,这一个重大课题才在几个中国人的手中被突破了。陈中伟、钱允庆等几名中国医师成功接活了一只完全断离的手,在世界医学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
1963年严冬,上海青年工人王存柏因操作不慎,被冲床纵向切断左手,鲜血淋漓。受伤的工人及其断手被送到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陈中伟没有按惯例做截肢处理,他决心将断手接上。连续8个小时的手术,陈中伟等人完成了世界首例断手再植。在此后的几个月里,陈中伟和同事全力以赴闯过道道难关,使这只失而复得的手转危为安,有了正常体温、有了知觉、可以伸屈活动、能提重物、能写字。经过方方面面的测试,证明断手已成功接活。
断手再植的成功,极大地推动了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给成千上万不幸的人带来了希望。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氢弹
原子弹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表声明,10月17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致电世界各国政府首脑,阐明中国对于核武器问题的立场: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中国掌握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威胁。中国政府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1967年6月17日,在我国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这是我国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的又一次飞跃,标志着我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1965年,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北京大学、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科学工作者经过6年多坚持不懈的努力,获得了人工合成的牛胰岛素结晶。它的结构、生物活性、物理化学性质、结晶形状,都和天然的牛胰岛素完全一样,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
蛋白质是生命的重要物质基础。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成功,标志着人类在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向前跨进了重要的一步。开始了用人工合成方法来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新阶段,还推动了我国胰岛素分子空间结构的研究和胰岛索作用原理的研究,使我国的胰岛素研究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体系,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蛋白质和多肽的研究人才。在这项工作完成以后,我国的科学工作者继续改进合成方法,并合成了许多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多肽激素,同时进行了更大蛋白质分子的人工合成。胰岛素人工合成的成功,是我国科技人员在奋力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祖国在基础研究方面争得的一项世界冠军。这一成果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为我国蛋白质的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
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卫星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周114分钟。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实现了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
从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太空以来,我国的空间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卫星事业蓬勃发展。遥感卫星多次发射、回收成功;静止通信卫星发射、定点成功;极轨气象卫星发射成功。这一系列的胜利成果,标志着我国卫星技术在许多重要领域达到了世界水平,表明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发展卫星事业的道路。
全国科学大会召开
1978年3月18日,党中央召开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全国科学大会,大会拨乱反正,确立了科技工作的正确指导思想,唤来了科技的春天。邓小平在讲话中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等著名论断。指出四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要大力发展科学研究事业和教育事业,大力发挥科技和教育工作者的革命积极性。他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明确肯定我国知识分子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
大会闭幕时,86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发表了书面讲话《科学的春天》,并由著名播音员虹云当场朗读。会场上顿时响起一阵阵春潮般的掌声。这个书面讲话就成为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的名篇力作。
大会制订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纲要(草案)》,表彰了826个先进集体,1192名先进科技工作者及7657项优秀科技成果的完成单位与个人,向先进集体和个人颁发了奖状。从此,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神州大地涌动着改革开放的滚滚春潮。
“中国硅谷”的兴起
1980年10月,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室主任、核聚变等离子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著名的等离子物理学家陈春先,作为中美10名互访科学家到美国考察,他看到美国高速度发展的原因在于技术转化为产品特别快,科学家和工程师有一种强烈的创业精神,总是急于把自己的发明、专有技术和知识变成产品。他想,中关村人才密度绝不比旧金山和波士顿地区低,素质也并不差,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把中关村办成中国的硅谷?北京市科协认为陈春先的想法很好,就借给他200元钱,在银行开一个账户。1980年1 2月23日,以陈春先为首的15名中科院科技人员在中关村一个仓库的一角办起了中关村第一个民营科技实体——“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但却惹来很多非议。说他们是搞歪门邪道,不务正业,腐蚀干部。中央领导力排众议,认为陈春先“带头开创新局面,可能走出了一条新路子。一方面较快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另一方面多了一条渠道,使科技人员为四化作贡献。”肯定陈春先等人的“做法是完全对头的 ,应予鼓励。”
北京市政府, 尤其是海淀区政府触动很大,放宽了中关村办公司的政策。在这种背景下,京海、四通、信通以及科海等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创立,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到1984年底初具规模。
陈春先点燃了科技人员“下海”的火种,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由此而起,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由此而蓬勃发展起来。1999年6月,国务院批准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设规划,将在北京形成“一区五园”的科技园区,包括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经济开发区、丰台科技园区、昌平科技园区和北京电子城。这是大中关村的概念,将用十年时间建成国家级的科技园区。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终结铅与火的时代
传统的报纸图书都是用铅字印刷,离不开“铅”与“火”。一般先用火熔化金属铅,尔后再铸成铅字,这种工艺劳动强度大,污染环境,有碍排字工人身体健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子激光技术逐步取代了“铅”与“火”。
1975年5月北京大学开始研制照排系统,由王选教授等主持这项工作。1979年7月27日,在北大汉宇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室的计算机房里,科研人员用自已研制的照排系统,在极短的时间内,一次成版地输出一张由各种大小字体组成、版面布局复杂的八开报纸样纸,报头是“汉字信息处理”六个大字。这是首次用激光照排机输出的中文报纸版面。这项成果,为世界上最浩繁的文字──汉字告别铅字印刷开辟了通畅大道,对实现中国新闻出版印刷领域的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它引起当代世界印刷界的惊叹,被誉为中国印刷技术的再次革命。
863计划推进我国高技术发展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的高技术的建议。这封信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经过广泛、全面和极为严格的科学和技术论证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从此,中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纲要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选择了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高技术领域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1996年增加了海洋技术领域)。其总体目标是:集中少部分精干力量,在所选的高技术领域,瞄准世界前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带动相关领域科学技术进步,造就一批新一代高水平技术人才,为未来形成高技术产业创造条件。
通过实施863计划,逐渐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技术研究开发的发展战略,完成了高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总体布局。通过实施863计划,建立起一批高技术研究和高技术产品开发的基地,培养、造就了新一代高技术科技队伍,获得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突破了一大批重大关键技术。通过实施863计划,大大提高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开发水平,增强了我国科技实力,部分成果向商品化、产业化方向延伸,开始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
我们的加速器,必须保证如期甚至提前完成。邓小平八月十五日
1988年10月16日,中国首台正负电子对撞机在北京建成并首次对撞成功。这项高科技工程的竣工和投入使用,使中国高能加速器技术,一步跨越了20世纪的50、60、70年代,直接进入了20世纪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是1984年作为国家重点工程之一确定的中美科技合作项目,总投资为2.4亿元,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负责建造。工程建筑总面积达57500平方米,形似一个巨大的“羽毛球拍”,由电子注入器、储存环、探测器、核同步辐射区、计算中心等5个部分组成。整个工程于1984年10月7日在北京西郊破土奠基,1985年10月23日电子直线加速器研制成功,1986年10月23日储存环弯转电磁铁试制成功,1987年12月负电子出束,1988年5月正电子出束,1988年10月16日正负电子计算机整体建成并首次对撞成功,1990年7月21日通过国家验收,迄今为止一直处于稳定运行状态。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是我国科学家继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卫星、核潜艇等之后的又一巨大科技成就,得到了世界高能物理学界的高度评价。它能一次对撞成功,表明对撞机的各种设备、部件的质量、安装调试的水平在世界上也属一流。它的建成和对撞成功,为我国粒子物理和同步辐射应用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揭开了我国高能物理研究的新篇章。
在对撞机建成后的10年里,我国科学家在这台加速器上不断取得科学成果,其中τ粒子质量测量是国际粒子物理界公认的1992-1993年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中国建成第一个核电站
大亚湾
秦山核电站位于东海之滨杭州湾畔,是中国第一座依靠自己的力量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的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1985年3月浇灌第一罐核岛底板混凝土,1991年12月首次并网发电,1994年4月设入商业运行,1995年7月通过国家验收。它的建成投产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同时也使中国成为继美、英、法、前苏联、加拿大、瑞典之后世界上第七个能够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
秦山核电站始终坚持自主进行研究设计,同时也十分重视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在建设中,尽量利用国内技术和条件,同时引进了一些国内一时难以解决的关键设备和材料。设备按台件统计,国产占95%,进口占5%;按资金统计,国产占70%,进口占30%。这种建设模式被证明是成功的,对我国以后的核电发展具有重要的深远意义,增强了我们走自主发展核电道路的决心。秦山核电站投入运行10年来,运行业绩良好。
大亚湾核电站位于深圳市东部大亚湾畔,它是我国引进国外资金、设备和技术建设的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建立的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之一,总投资40亿美元。核电站安装有两台单机容量为984MWe压水堆反应堆机组。
大亚湾核电站1987年8月开工,1994年2月1日和5月6日两台机组先后投入商业营运。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每年发电量超过100亿度,其中七成电力供应香港,三成电力供应广东电网。
中国接入Internet
钱天白
1990年10月,中国兵器工业部计算所总工程师钱天白教授代表中国正式在国际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前身DDN-NIC(当时尚未正式成立INTERNIC,而是由美国国防部ARPANET网络中心DDN-NIC负责全球互联网络域名和IP地址的分配)注册登记了我国的顶级域名CN,并且从此开通了使用中国顶级域名CN的国际电子邮件服务。
“中国上网第一人”钱天白教授曾于1987年9月20日发出了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通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这封电子邮件通过意大利公用分组网ITAPAC设在北京侧的PAD机,经由意大利ITAPAC和德国DATEX_P分组网,实现了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连接,通讯速率最初为300bps。
1994年4月20日,中国科技网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从此我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Internet的国家。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中国上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3630万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互联网国家。有关专家预测,在今后2到3年的时间内,中国的网民数量将超过美国,中国将成为第一大互联网国家。
东方魔稻诞生
1964年, 中国湖南省黔阳农校(现安江农校)青年教师袁隆平首先在我国开始了杂交水稻的研究。但经过3年的研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来。1970年袁隆平及其助手们在海南岛发现了雄性败育的野生稻——“野败”。到1972年,第一个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培育成功了,继而育成了恢复系。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第一个具有较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南优2号”获得成功,并立刻显示了它的增产效应,亩产达到623公斤,单产一般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1976年后得以在国内大面积推广应用。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在中国宣告成功,第二年开始大面积推广。1997年,袁隆平又进行超级杂交稻研究,目前亩产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标已经达到,亩产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标正在冲刺中。
杂交水稻的育成与应用,为中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和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发挥了重大作用。长期实践证明,杂交水稻比常规水稻一般增产20%左右,平均单位面积产量由每亩280公斤提高到450公斤。近年来杂交水稻常年种植2.1亿亩左右,约占全国水稻面积的一半,而产量则占水稻总产量的近60%。
克隆技术居国际先进水平
2002年1月19日,我国第一只本土克隆牛在山东曹县出生,之所以被称为我国第一头土生土长的克隆牛,是因为从培育克隆胚胎到克隆胚胎移植都是中国人在我国完成。这次利用我国的胚胎生产和移植技术成功繁殖成活体细胞移植克隆牛,表明我国克隆胚胎工程技术体系的综合能力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早在2001年9月16日,我国首例克隆牛(胚胎从国外引进)在深圳转基因动物繁育基地顺利出生,但小牛犊刚降生就遭受灭顶之灾——饲养人员喂奶时不慎将奶呛入小牛犊的气管中,导致它在降生1小时20分钟后夭折。
克隆牛的实验成功对畜牧业特别是肉牛和乳牛业具有重大意义,许多优良品种会大批得到复制。利用克隆技术可以更有效地加快我国畜牧业品种的改良进程。
中国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1%测序
现代遗传学家认为,基因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不仅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得到表达。人类只有一个基因组,大约有5~10万个基因。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的,旨在阐明人类基因组30亿个碱基对的序列,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使人类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全面地认识自我,计划于1990年正式启动。
1999年9月,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负责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1%,也就是3号染色体上的3000万个碱基对,使中国成为继美、英、日、德、法之后第六个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参与国,也是参与这一计划的唯一发展中国家。2000年4月:中国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1%的测序工作。
2003年4月14日,美、英、日、德、法、中六国首脑发表了“人类基因组联合宣言”,宣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将中国第一名航天员杨立伟送上太空。飞船经过绕地球14圈以后,于次日6点23分在内蒙古阿木古郎草原安全着陆,航天员自主走出返回舱,状态良好。 这次航天飞行任务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我国突破和掌握了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完成和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的计划和目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也是发展中国家第一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开始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命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分别于1999年11月20日、2001年1月10日、2002年3月25日和2002年12月29日成功进行了四次无人试验发射。
为按照中国政府10年前确定的载人航天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实现载人航天飞行之后,将继续努力实现以下目标:实现在太空的出舱活动;突破和掌握空间飞行器的交汇对接技术;建立空间实验室。
曙光4000A超级计算机跻身世界十强
曙光4000A主要技术突破KVM切换系统
2004年6月30日,“863计划”重点项目——“曙光4000A”以每秒10万亿次的运算速度成为国内计算能力最强的超级计算机,在之前公布的全球高性能计算机排行榜中,这一计算机系统位列全球第十,创造了中国超级计算机的最好成绩。
“曙光4000A”超级计算机是国家科技部“十五”“863”计划的重大成果,由中科院计算所、曙光公司、上海超级计算中心三方共同研发制造,于2001年启动预研,2004年6月最终研制成功。“曙光4000A”实现了国产超级计算机多项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工业标准机群”的技术增值,在性能价格比和性能功耗比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专家介绍,“曙光4000A”的主板和大量系统软件均为计算所和曙光公司自主研发,其研究成果实现了多项全球第一,并申请了38项专利,其中包括31项发明专利,这是中国计算技术领域的一大创举。
建成后的“曙光4000A”落户上海超级计算中心,承担包括国家网络、上海基础科研平台和华东地区信息服务三方面的重任,为华东地区各行业提供海量信息处理、信息开发服务和科学研究高性能计算服务。
三大世纪工程
三峡工程
三峡工程夜战图
三峡工程2003年6月蓄水至135米以后首次发挥拦洪错峰作用
三峡工程全称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1992年4月3日,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正式开工。三峡工程分三期,总工期17年。一期工程5年(1993——1997年),除准备工程外,主要进行一期围堰填筑,导流明渠开挖等。二期工程6年(1997——2003年),工程主要任务是修筑二期围堰,左岸大坝的电站设施建设及机组安装等。导流明渠截流是二期工程转向三期工程建设的重要标志。三期工程6年(2003——2009年),本期进行的右岸大坝和电站的施工,并继续完成全部机组安装。届时,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三峡工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它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
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三阳河潼河宝应站工程开工——回良玉、梁保华等国家、省市领导为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奠基,2002年12月27日上午,江苏省在扬州市宝应县举行南水北调三阳河、潼河、宝应河工程开工典礼,除扬州外,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山东省施工现场同时举行。这标志着南水北调工程进入实施阶段。
自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宏伟设想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野外勘查和测量,在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基本方案,并获得了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2002年12月,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
『陆』 关于貌似在2004年这边发现的,一个人在家里发明了一部能够在水里开的汽车(纯手工打造的)
抱歉,我只在前几年中央电视台一个节目上看一个主持人去农村,有个农民自己发明的水陆两用车,但是具体的我记不清了,不过没听说他的设计图被偷了。
咱俩说的可能不是同一个人吧。
『柒』 21世纪的伟大发明
21世纪才刚起头呢大哥,目前还没有足以影响世界的重大发明 比较有价值的发明则有以下几项 修复手套 澳大利亚悉尼:普亚·阿伯尔法特希在北海岸皇家医院机械手研究实验室工作,28岁的米克正在这里接受治疗。2个月前,米克不幸遇到车祸,双手和胸部以下完全丧失知觉。他可以移 动手臂,但无法握紧手中的物体。如今,米克戴上了阿伯尔法特发明的“修复手套”。“修复手套”是一种植入了能模仿人手生物力学的特殊致动器和传感器的装置。这也是米克第一次试用这种手套,实验室所有人全都盯着他的手。 阿伯尔法特紧张地按下与米克身体连接在一起的电脑界面的控制杆,忽然间,米克的手自车祸以来第一次合拢了一下。他将在未来满怀希望利用自己的身体,因为他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机械手研究实验室设计“修复手套”的目的是为了制造一种具有人工肌肉的“外衣”。这种“外衣”能够帮助人体重新运动。机械手研究实验室并不是世界上唯一一家从事人体功能研究的机构,全世界的科学家、程序设计员、发明者都在开发复制、替代人体结构或者帮助人体的创新技术。 仿生心脏 狗在人工心脏开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南美洲乌拉圭:1957年,科学家首次用外部半退化心脏替换了狗的心脏,而那时,现为蒙得维的亚著名心脏病专家的胡安·吉亚姆布卢诺博士还是个小孩。 心脏在被替换后,那条狗存活了90分钟,此事也被看作是人工心脏开发工作的第一个里程碑事件。大约20年前,当第一颗全人工心脏(TAH)被移植到病人身上时,吉亚姆布卢诺博士还只是一位心脏病专家。在看到这些粗糙的移植装置不断遭受失败后,吉亚姆布卢诺博士当时发誓将来一定要设计出真正可靠的人工心脏,移植者不仅能存活,而且还能维持相对正常的生活。 经过多年不知疲倦的工作后,吉亚姆布卢诺的发明差不多完成了。令人奇怪的是,他的发明与此前科学家的发明完全不同,看上去与真正的心脏无异。吉亚姆布卢诺说:“这是个秘密!”同位移植人工心脏(CATO)是一种能全面模仿人类心脏的装置,由血液室(心室)、阀(瓣膜)以及能把血液吸入肺动脉和主动脉的特殊致动装置组成。 吉亚姆布卢诺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要把包括电源在内的人工心脏装置移植到心脏通常所处位置的有限空间内。吉亚姆布卢诺曾经拿母牛做实验,并获得巨大成功,这也为他成功给同位移植人工心脏申请专利创造了有利条件。吉亚姆布卢诺将成功归结为"医学发明"的人工心脏装置,而他并不认同自己的发明是“工程发明”。 神经转化 神经转换技术将可以帮助像斯蒂芬·霍金这样的残疾人用神经信号同别人交流。英国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时间简史》的作者斯蒂芬·霍金21岁时被诊断患有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LS),从那以后,除了几根手指外,霍金全身大部分活动功能都丧失了。霍金写有大量著作,并发表了多篇科学论文。多年来,他一直通过操作手中与电脑联网的拟声器键盘来发出声音。而现在他连这种能力都丧失了。尽管如此,他并没有丧失对未来的希望。 一位叫彼得·沙恩·福特的澳大利亚程序设计员开发出一套系统。福特目前居住在美国的华盛顿。根据这套系统,像霍金这样的人今后可以不再受到自身残疾的限制,只要通过神经信号的提示便能与别人沟通。在听说霍金遭受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疾病折磨的事情后,福特花多年时间开发出一种新型的人机联结界面:一个人可以利用皮肤表面电极接收神经信号,然后在经过人工智能分析后,便能够达到交流的目的。 2002年,福特开始与霍金合作改善这套系统。经过改善后,这套系统被称为神经转化技术。2004年初,美国华盛顿特区一个四肢瘫痪、不能说话的男子利用神经信号旋转电视,这也一举创造了历史。最近,福特还利用神经信号控制的声音合成电脑程序邀请客人参加他的21世纪生日派对。 耳朵看世界 大多数人都能想象看不见东西是什么样子。然而,只有少数人能想象出像蝙蝠一样通过声音感知方向。上世纪50年代,莱斯利·凯博士为英国海军开发探测潜水艇、鱼雷和地雷等水下物体的水下声纳技术时,就开始想象这个看似不可能的概念。当时在许多人看来,凯的想法简直就像天方夜谭。 1993年,他设计出一种声纳装置,这种装置能释放出超声波,还能发现其它物体和障碍物发出的反射。数据接着被转化成一连串能够听到的声音,这些声音在频率上与远处物体发出的声音相对应。可以想象,这有可能导致出现令人难以理解的噪音。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经过少许的培训,人类大脑似乎能将下意识地将这些声音转化为空间想象。 如果要更好理解什么是空间想象,请按以下提示做练习:仔细看看你周围的物体,然后闭上眼睛,想象各种物体(比如身体一侧的桌子,背后的墙和地板上的球)出现在你身边的情况。这种感觉是空间想象或者意识的一部分。这项技术为凯赢得了1998年度世界通信创新奖,如今全世界的盲人将在利用这项技术自信地行走在他们不熟悉的区域。在安装上这种设备后,一些盲人甚至还能骑自行车,击打像棒球一样的抛射物。这种值得关注的“本领”正是大脑适应新感官信息的复杂能力的明证。 人造肌肉 2005年3月7日,世界将会首次看到人与“人造肌肉”驱动的仿生胳膊进行的摔跤比赛。研究人造肌肉的工作始于上个世纪40年代,但只是在最近的10年里才取得了较大发展,因为世界范围内的研究中心研制出了特种聚合体和智能材料。 明年的比赛将有三家研究中心参加,它们分别是加利福尼亚州的“SRI International”、新墨西哥州“环境遥控设备公司”和瑞士的“瑞士材料试验与研究联合实验”公司,代表人类参赛的是帕纳·费尔森。费尔森是圣迭戈学区成绩最优秀的高中学生。 确定在2005年3月进行的的这场比赛不论是帕纳获胜还是仿生胳膊获胜,加上人造肌肉研究的继续发展,未来我们很有可能看到世界上最强壮的人和最强大的仿生胳膊进行较量。 其实,让残疾人恢复原来的能力只是仿生科技的开始,现在谁也无法预测未来50年科技将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我们能够用意识控制互联网吗?我们能否用我们的眼光操纵录像机?我们能够花钱买个好梦吗?这些设想听起来象天方夜谭,但谁敢说将来他们不会变成现实呢。
『捌』 在200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所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中,国内申请的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之比为
关于发明专利职务与非职务由于没能见到最新数据统计,暂时无法有高低之分,以下图片的为(井田洁具)最新发明专利证书由您来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