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发射一颗卫星需要多少钱
在整个商业卫星的产业链中,依据国际通行的算法,平均每发射一颗卫星,卫星制造费用约1.2
亿美元;火箭费用约为卫星造价的25%,约0.3
亿美元;发射费用也是卫星的25%,为0.3
亿美元;保险费约为前三项的20%,0.36
亿美元,总计约2.16
亿美元。而卫星的制造、发射及应用之间的收益比例大致为2∶1∶7。现在,我国在发射技术方面已经没有障碍,如果在制造及应用方面提高竞争力,获得的利润将是比较丰厚的。目前全球仅商业卫星产业每年就创造超过800
亿美元的收益。据有关部门预测,至2010
年,全球卫星产业市场的规模将达到2000
亿—3000
亿美元。
❷ 我国北斗卫星导航能产生多大经济效益,什么行业最受益 我是指带动哪些行业。是不是军队首先使用北斗卫星
现在没有具体数字,唯一的就是说北斗导航设备民用领域价格比GPS还要贵,所以普及尚待时日。目前还是立主军用。
受益行业最大的可定是三大运营商,移动、联通和电信,毕竟需要通过他们来代理。
北斗导航本来就是先用于军事的,因为上世纪90年代被美国的GPS黑过屏,所以才立主开发的。
网络上那些太复杂,地质勘探、农林监控民用上也就这些,驴友们肯定还有GPS毕竟北斗价格太高。
❸ 怎么才能在百度收益创造收益呢
创造收益就要每天认真完成所有的任务,不能间断,按时完成所有的答题和浏览,就会有收益进账。
❹ 上市公司中国卫星对发射后的运行卫星有没有收益
肯定是有收益的呀,没有收益的话他为什么要做呢?肯定是为了收益才做公司。
❺ 人造卫星深入到各个领域,给人来带来了什么财富
约翰·肯尼迪是美国第35位总统。1963年11月22日中午,他在敞篷汽车上被人刺杀。这个血淋淋的场面,世界许多国家的人民,包括远在东半球的日本人,都马上在电视中看到了。这是人造卫星的功劳。当时美国的“中继站1号”卫星正在作实况转播,所以立即把这一惊人事件用电视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人造卫星在传播电视、电话,促进世界信息交流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正如当年美国报业大王回答杜勒斯所言:“因为那不是普通的‘铁块’,它已使人类的生活进步了几个世纪。”卫星明显使“世界变小了”。
卫星的出现使“宇宙医学”诞生了。最先,人们利用“中继站2号”把外地患者的脑电图发到著名的明尼苏达州梅育医院,从而使病人得到最好的诊断及治疗。1965年5月,“晨鸟”卫星把美国休斯敦的培拉大学附属医院的心脏手术转播到8000千米外的欧洲大陆,由心脏科权威向瑞士、英国、法国的同行作心脏瓣膜替换手术示范,一边讲解这种高难度技术的知识。卫星还可使僻远的山村和边疆得到各种电视教育……
在茫茫大海或荒凉的沙漠中,不时会发生交通等各种事故,不幸者过去能生还是很少的。但是自从有了人造卫星后,常可以及时发现这些处于困境中的人。1979年,由前苏联、美国、加拿大、法国四国发起成立了“国际卫星救援组织”,苏美两国专门发射了4颗卫星,它们在不到三年内,就发现了失事的船只和飞机150艘(架),共救出500多名遇难者。
1995年6月上旬,美国飞行员奥格雷的飞机在萨拉热窝上空被塞族军队击落,6天之后奥格雷奇迹般回到了“维和”部队,这完全归功于新发明的“全球卫星系统(GPS)”。他正是通过这种系统把自己落难的准确位置告诉了营救人员,其位置误差在10米之内!
卫星对于气象预报更是功勋卓绝。例如1969年8月,美国气象学家从“艾萨”卫星发回的云图中发现,“艾米尔”大飓风已在墨西哥海湾上形成,就及时发出了警报,使密西西比州及路易斯安那州的75000人及时撤离出了“危险区”。这是当代美国最大规模的一次人口迁移。几天后,时速312千米的风暴席卷而来,在它所经之处,6000多所房屋倒塌,5万多幢建筑物受到严重破坏,密西西比河的巨浪咆哮着冲决了堤岸……结果造成了260人死亡,财产损失15亿美元。但若不是及早预报,估计至少会夺去5万条生命,毁坏几百亿美元的财产。
地球资源卫星上天后,可寻遍荒山野漠,深入到人类无法抵达的区域,进行高效率的普查及勘测。它们用红外、紫外、X射线、γ射线等多种手段,把“目光”深入到地底之下。如1982年7月发射的“陆地—4号”卫星,可分辨地面上30米的目标,定向精度达到0.01°。资源卫星的功绩十分显赫,它发现了撒哈拉大沙漠的地下水源,前苏联乌克兰小麦的大面积歉收,阿拉斯加的油田、巴基斯坦和赞比亚的铜矿,玻利维亚最大的锂矿,南中国海大陆架底下大量的天然气……森体火灾固然逃不过它的眼睛,就连日本海的海水温度升高0.1度也在其掌握之中。
总之,人造卫星正在越来越深入到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它的“家庭成员”日益庞大。从用途来看,一般可归为三大类:用于科学研究的“科学卫星”,如天文卫星、空间物理探测卫星等等;进行新技术试验或为某种目的作探索的“技术试验卫星”;最多的一类则是名目繁多的应用卫星,除了保密的军事卫星(侦察卫星、截击卫星)外,还有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资源卫星……实在难以一一列全。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到1993年6月为止,各国研制成功的大小运载火箭已有80多种类型,遍布各大洲的大型航天器发射场有10个之多。从1957年以来,已相继向空间发射了3540次4444颗各类人造地球卫星,100多艘载人宇宙飞船(或称航天器)及109个各类空间探测器。为了便于对它们跟踪观测,国际上规定了相应的“人造天体命名法”。它由一个几位数组成:前四个是发射的公元年份,中间三位数是当年的第几次发射,末两位数字是同一次发射形成的人造天体按亮度排列的序号,这最后两位数也可用“拉丁字母”来代替(l、O不用)。如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形成了三个人造天体:“197003401(或“1970034A”)卫星本体;“197003402”(或“1970034B”)末级运载火箭及“197003403”(或“1970034C”)火箭碎片。
一次发射形成人造天体最多的卫星是美国空军发射的一颗秘密卫星“提坦3c—4”,它于1965年10月15日升空,以后陆续形成了464个人造天体,使9位数不够敷用,只得标以1965082A、1965082B······1965082UH!
❻ 中国移动卫星造价多少钱
在整个商业卫星的产业链中,依据国际通行的算法,平均每发射一颗卫星,卫星制造费用约1.2 亿美元;火箭费用约为卫星造价的25%,约0.3 亿美元;发射费用也是卫星的25%,为0.3 亿美元;保险费约为前三项的20%,0.36 亿美元,总计约2.16 亿美元。而卫星的制造、发射及应用之间的收益比例大致为2∶1∶7。现在,我国在发射技术方面已经没有障碍,如果在制造及应用方面提高竞争力,获得的利润将是比较丰厚的。目前全球仅商业卫星产业每年就创造超过800 亿美元的收益。据有关部门预测,至2010 年,全球卫星产业市场的规模将达到2000 亿—3000 亿美元。必须获得国家批准和国际空间组织的授权才可以发射卫星。
❼ 载人航天飞船怎么带来经济效益
中国航天产业化从未停步
中国近年来的1100多种新材料中,八成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1800多项空间技术成果已应用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有3000多家民用企业参与到载人航天的生产、研制中。中国航天技术对未来本国GDP究竟将发挥多大作用,还取决于相关产业民用化程度
10月12日上午9时,在全世界的瞩目下,中国神州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一时间,群情沸腾。
颇为敏感的股市也旋即作出回应,当天,持续低迷的沪、深股市场均已上涨报收,其中航天板块涨幅超过大盘的涨幅。
航天产业收入可观
据测算,航天产业的直接投入产出为1:2,而相关产业的带动辐射在1:8-1:14之间,也就是说,在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8-14元的回报。
航空航天业最为发达的美国,其空间计划已经为美国增值2万亿美元。
统计数据显示,2000-2001年度,英国空间工业总收入有29亿英镑,法国大约有200亿欧元,俄罗斯有9亿美元。
根据国际航天商业委员会8月发布的《2005年航天产业现状》调研报告统计:2004年全球航天产业来自商业服务和政府计划的总收入达到1030亿美元,预测到2010年将会超过1580亿美元。更有专家预测,到2010年,全球商业航天活动的收入预计将达到5000亿-6000亿美元。
而已跨入“航天精英俱乐部”里的中国,未来能在其中切多大一块蛋糕,自然值得期待。
高投入带来高回报
航天产业的投入非常惊人,一架航天飞机仅研制费用就高达100 多亿美元。这也难怪当年美国阿波罗号航天飞机升空之后,一份美国报纸的标题是:巨大的钻石成功升空。
但航天业的回报同样不容小觑,其中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认为,“就像1957年苏联发射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时,谁也没有想到几十年后,卫星会带来如此巨大的经济效益。”
正如焦教授所说,目前全球仅商业卫星产业每年就创造超过800亿美元的收益。而自1970年中国成功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以来,至今中国已成功研制并发射60多颗人造地球卫星,包括资源卫星、气象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定位卫星、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等。
在中国,卫星遥感应用技术已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水利、城市建设等方面广泛使用,建成了国际卫星通信站和国内卫星公众通信网,海陆空交通、地震监测、森林防火灭火等领域也因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而受益无穷。
中国研制的卫星费用低、质量好、水平高,在世界上排位处于前3-5名。其中,返回式卫星、导航卫星名列第三,火箭发射、气象卫星、资源卫星名列第四,通信卫星名列第五。
2003年“神五”的成功发射,更为中国卫星出口扩大了市场。
中国航天产业化进程
美国宇航局专家统计,美国有30000多种民用产品得益于研制航天飞机发展出的技术,如GPS卫星导航定位仪、“太空食品”和“太空药品”、卫星电视、电话等。
而中国航天技术对未来中国GDP究竟将发挥多大作用,还取决于相关产业民用化程度。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向《财经时报》介绍,“中国从‘神一’到‘神六’都在研究民用技术,带动了诸如电子、计算机、化工、冶金、材料、机械、特种工艺、低温与真空技术、测试、控制、测控、气象、船舶、生物、农业等领域技术的发展。”
“中国已经有3000多家民用企业参与到载人航天的生产、研制中,包括电子行业、元器件、原材料、飞船材料等很多方面。”航天科技集团空间研究院研究员刘济生说:“目前有些载人航天的研究成果已经反馈到了民用技术中,如热控、遥控、遥测、航天服技术等,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还很难测算出具体的经济效益,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离不开航天技术。从长远看,前景无可限量。”
中国在航天工业产业化进程中一刻也没有停步。
统计表明,中国近年来的1100多种新材料中,八成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1800多项空间技术成果已应用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
“太空的微重力、超洁净、高真空、微辐射的特殊环境,使它成为人类最理想的尖端工业和药品的生产场所,可为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新材料学与新工艺学的研究及综合研究提供多种特殊的环境条件。”
刘济生研究员说,“在微重力条件下可以研制和生产高纯度大单晶、超纯度金属、超导合金和特种生物制品等,对于许多产业部门都具有广泛适用性。”
可以说,“神六”的成功发射不仅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又迈出了重大一步,也预示着中国航天产业的蓬勃发展。
❽ 航天产业发展带来哪些经济效益和经济发展
中国航天产业化从未停步
中国近年来的1100多种新材料中,八成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1800多项空间技术成果已应用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有3000多家民用企业参与到载人航天的生产、研制中。中国航天技术对未来本国GDP究竟将发挥多大作用,还取决于相关产业民用化程度
10月12日上午9时,在全世界的瞩目下,中国神州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一时间,群情沸腾。
颇为敏感的股市也旋即作出回应,当天,持续低迷的沪、深股市场均已上涨报收,其中航天板块涨幅超过大盘的涨幅。
航天产业收入可观
据测算,航天产业的直接投入产出为1:2,而相关产业的带动辐射在1:8-1:14之间,也就是说,在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8-14元的回报。
航空航天业最为发达的美国,其空间计划已经为美国增值2万亿美元。
统计数据显示,2000-2001年度,英国空间工业总收入有29亿英镑,法国大约有200亿欧元,俄罗斯有9亿美元。
根据国际航天商业委员会8月发布的《2005年航天产业现状》调研报告统计:2004年全球航天产业来自商业服务和政府计划的总收入达到1030亿美元,预测到2010年将会超过1580亿美元。更有专家预测,到2010年,全球商业航天活动的收入预计将达到5000亿-6000亿美元。
而已跨入“航天精英俱乐部”里的中国,未来能在其中切多大一块蛋糕,自然值得期待。
高投入带来高回报
航天产业的投入非常惊人,一架航天飞机仅研制费用就高达100 多亿美元。这也难怪当年美国阿波罗号航天飞机升空之后,一份美国报纸的标题是:巨大的钻石成功升空。
但航天业的回报同样不容小觑,其中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认为,“就像1957年苏联发射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时,谁也没有想到几十年后,卫星会带来如此巨大的经济效益。”
正如焦教授所说,目前全球仅商业卫星产业每年就创造超过800亿美元的收益。而自1970年中国成功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以来,至今中国已成功研制并发射60多颗人造地球卫星,包括资源卫星、气象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定位卫星、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等。
在中国,卫星遥感应用技术已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水利、城市建设等方面广泛使用,建成了国际卫星通信站和国内卫星公众通信网,海陆空交通、地震监测、森林防火灭火等领域也因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而受益无穷。
中国研制的卫星费用低、质量好、水平高,在世界上排位处于前3-5名。其中,返回式卫星、导航卫星名列第三,火箭发射、气象卫星、资源卫星名列第四,通信卫星名列第五。
2003年“神五”的成功发射,更为中国卫星出口扩大了市场。
中国航天产业化进程
美国宇航局专家统计,美国有30000多种民用产品得益于研制航天飞机发展出的技术,如GPS卫星导航定位仪、“太空食品”和“太空药品”、卫星电视、电话等。
而中国航天技术对未来中国GDP究竟将发挥多大作用,还取决于相关产业民用化程度。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向《财经时报》介绍,“中国从‘神一’到‘神六’都在研究民用技术,带动了诸如电子、计算机、化工、冶金、材料、机械、特种工艺、低温与真空技术、测试、控制、测控、气象、船舶、生物、农业等领域技术的发展。”
“中国已经有3000多家民用企业参与到载人航天的生产、研制中,包括电子行业、元器件、原材料、飞船材料等很多方面。”航天科技集团空间研究院研究员刘济生说:“目前有些载人航天的研究成果已经反馈到了民用技术中,如热控、遥控、遥测、航天服技术等,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还很难测算出具体的经济效益,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离不开航天技术。从长远看,前景无可限量。”
中国在航天工业产业化进程中一刻也没有停步。
统计表明,中国近年来的1100多种新材料中,八成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1800多项空间技术成果已应用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
“太空的微重力、超洁净、高真空、微辐射的特殊环境,使它成为人类最理想的尖端工业和药品的生产场所,可为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新材料学与新工艺学的研究及综合研究提供多种特殊的环境条件。”
刘济生研究员说,“在微重力条件下可以研制和生产高纯度大单晶、超纯度金属、超导合金和特种生物制品等,对于许多产业部门都具有广泛适用性。”
可以说,“神六”的成功发射不仅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又迈出了重大一步,也预示着中国航天产业的蓬勃发展。
❾ 苏联地质学家通过利用资源卫星取得了怎样的经济效益
前苏联地质学家利用资源卫星的遥感照片,一年内取得经济效益约4000万卢布,寻找石油和天然气方面的经济效益超过1亿卢布。据前苏联估计,向国土资源卫星投资1卢布,就可为国家创造10卢布的收入。从这几个数字中能够看到地球资源卫星对人类经济发展的巨大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