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学生怎样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和素质
我的第一个建议是,在学习中,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持续积累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根本。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是创新成果诞生的良好基点,开阔的视野是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条件。优秀的创新成果都是饱含科技含量的,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是不可能孕育出优良发明的。在大学期间,同学们一定要学好基础知识,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其原因是创新成果大都来源于基础知识的深层次组合。另外,如果没有打下好的基础,大学生们也很难真正理解高深的应用技术。另外一个方面,学习的方法、开阔的视野也至关重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要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我们应该通过学术讲座等方
式,使学生开拓视野,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第二个建议是,遇到问题试着从不同角度来思考。两个推销鞋子的推销员,来到非洲。结果发现这里的人都不穿鞋子的。其中一个叫苦连天,这么个地方怎么会卖得出鞋子呢?于是打包回去了。另一个却喜出望外,他喜出望外,多么大的一个市场啊。如果所有的人都穿鞋子,那么我的市场该有多大啊。看看,当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时,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差别很大?
第三个建议是,多问问题才能更深理解。我想这一点大家在高中的学习生活中的感悟是最深的!
第四个建议是动手实践。大学里面有很多实验,那些都是书本上的知识,但是每当我做完实验后,感觉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就上了一个层次,真正实践后就会对其有很深刻的影响,这些只有通过不断的动手实践练习才能得到的!
② 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对社会和个人发展有什么关系
1、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人的综合能力的外在表现,它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度综合化的知识、个性化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为基础的。
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也表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一种认识、人格、社会层面的综合体,涉及人的心理、生理、智力、思想、人格等诸多方面,并且和这些方面相辅相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巩固和丰富人的综合素质。
2、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关键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增长率加快,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知识转化的速度猛增。在这种情形下,知识的接受变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
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那些包摄面广、迁移性强、概括程度高的“核心”知识,而这些知识并非是靠言语所能“传授”的,它只能通过学生主动地“构建”和“再创造”而获得,这就需要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其中主动的发挥作用。
(2)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扩展阅读: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1、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
2、要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这些论断与唯物辩证法一脉相承,既是继承,也是发展,是对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方向、路径和着力点的精辟概括,是创新思维落实到实践层面的具体化。
③ 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正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 行,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成为当前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人们越来越感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它已成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关键内 容。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品德,培养学生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的品德,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品德,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 创造的精神。
④ 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1.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人的综合能力的外在表现,它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度综合化的知识、个性化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为基础的。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也表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一种认识、人格、社会层面的综合体,涉及人的心理、生理、智力、思想、人格等诸多方面,并且和这些方面相辅相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巩固和丰富人的综合素质。
2.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增长率加快,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知识转化的速度猛增。在这种情形下,知识的接受变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那些包摄面广、迁移性强、概括程度高的“核心”知识,而这些知识并非是靠言语所能“传授”的,它只能通过学生主动地“构建”和“再创造”而获得,这就需要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其中主动的发挥作用。
3.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终身学习的保证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职能正在由精英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学习也正由阶段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化,学习将成为个人生存、竞争、发展和完善的第一需要。在知识的无限膨胀,陈旧周期迅速缩短的情况下,大学生的社会职业将变成更加不稳定。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指引下,大学生有能力在毕业之后,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根据所从事的工作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更好地达到完善自我和适应社会的目的,从而为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⑤ 创造力和创新有什么区别
1、概念不同。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
创新是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生产或采用、同化和开发一种增值新产品;更新和扩大产品、服务和市场;发展新的生产方法;建立新的管理制度。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创新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各种创新。创新在经济、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等领域的研究中举足轻重。
2、创造力指的是在零基础上,进行发明制造生产的能力,比如中国的核工业。创新则是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上进行更高层次技术更新和升级,比如当下人们关注的企业转型。
3、创造力是一种能力,而创新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结果。
(5)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扩展阅读:
培养创造力的方式
1,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以及培养善于进行变革和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
2,重视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3,培养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
对于人来说,创造力不仅是天赋和才能,而且还是一种责任。创造力不是“deus ex machina”(解决一个困难的出乎意外的方法),也不能呼之即来,由创造力富有成果的表现看来,创造力是教育、培养和实践的结果。阅题在于洞察创造活动的全过程,为促进创造力创造先决条件。
⑥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基础之上的,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基础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都离不开教育对它的支撑。因此,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突出当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素质。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是创新教育的核心,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的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一方面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同时又发展创新能力。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总结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利用计算机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下面谈谈我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
1、激发学习的求知欲,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大量的事实证明,如果同学们根本就没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即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技术,也很难有实际的有价值的创新行为。在社会的需求下,计算机具有广阔前景,它已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乃至家庭,这已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使学生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讲课中,我进一步向学生介绍这种轰动的社会效应从而引发了学习兴趣。例如,在教WORD时,我先示范在WORD中如何编辑一个表格,再进行页面边框修饰,用上艺术型时,全班同学发出惊讶的声音,在这个浓烈的学习气氛中,再让学生编辑一份功课表,让他们对课程表进行边框和底纹的修饰,给文字加上颜色等,然后让全班同学进行比赛,看谁的速度最快和版面最美观,通过多媒体网络的功能,播放给全班同学观看。在这个过程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将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这两者有机地结合会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在计算机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利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开阔思路,找出发现问题的多种解法,在众多的解法中,经过归纳、判断比较,最终得出一个最优化的结论。 如:在教学“绘画”时,首先让学生通过自我尝试,掌握了画笔中直线、长方形、多边形等工具的用法。然后将学生分组,布置他们一组画国旗,另一组画党旗。两组学生经过讨论后,开始做题。画党旗一组同学动手画旗的布面,而画国旗的学生则先把画布填充为黄色,再在黄色的底色上画五角星,最后,再把画布填充为红色。于是我让这组同学谈一谈他们的想法。原来,这样可以便于填充颜色。学生经常有这样偶然的发现,教师绝不能忽视学生的这种创新思维,应不失时机地帮助他们总结思维的规律,启发他们在遇到难题时,不妨换个角度想一想,反过来想一想,从而,打破了思维定势和陈旧的思维习惯,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学生思维变通性。 时代不断进步,世界呼唤计算机文化的普及和推广;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新软件推出的惊人的速度等,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而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不断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起指导、启发,达成共识的作用。教师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不需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做到了温故知新,融会贯通,不仅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
⑦ 谈谈创新的重要性和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培养求知欲。学而创,创而学这是创新的根本途径。青年要具备勤奋求知精神,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在自主创新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其次,培养好奇欲。将蒙昧时期的好奇心向求知时期的好奇心转化,这是坚持、发展好奇心的重要环节。要对自己接触到的现象保持旺盛的好奇心,要敢于在新奇的现象面前提出问题,不要怕问题简单,不要怕被人耻笑。第三,培养创造欲。不满足于现成的思想、观点、方法及物体的质量、功用,要经常思考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发明、推陈出新,大脑里经常有“能否换个角度看问题?有没有更简捷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等问题盘旋。第四,培养质疑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因此,要鼓励青年大胆质疑、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及最佳方法。从多角度培养青年的思维能力,激励青年创新。鼓励青年提问,大胆质疑,是培养青年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提出问题是取得知识的先导,只有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从而认识才能前进。一定要以锐不可当的开拓精神,树立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既要尊重名人和权威,虚心学习他们的丰富知识经验,又要敢于超过他们,在他们已进行的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上,再进行新的创造。
⑧ 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区别
创新思维是人体现思维的一种方式.创新能力是动物本能,也是人类各内种能力的其中一种能力容的诠释或代称,如果将人类的各种能力分级的话,那么创新能力是各种能力中的最高级别,创新能力,是由创新和能力两个名词共同构成,而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创造性思维能力,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奇异、求变,表现为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不是生来俱有的,而是后天认真思考、培养锻炼出来的。
激发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环节。影响人的创造力的强弱,起码有三种因素:一是创新意识,即创新的意图、愿望和动机;二是创造思维能力;三是各种创造方法和解题策略的掌握。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和掌握创造方法与策略的推动力。实验研究表明,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人,往往勤奋自信,善于钻研,勇于创新。因此,有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
金色雨林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