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摇滚音乐的创造人是谁
很开心呢能回答您的问题,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罗伊·奥比森(Roy Orbison,1936——1988);
美国著名歌手,作曲家,蓝调摇滚音乐创始人。
1936年四月23日出生于得克萨斯州弗农市。早期以乡村音乐歌手演唱,1956年在后来成为Buddy Holly经纪人的诺曼·佩迪的引导下,发布单曲《Ooby Dooby》一举成名并红极一时。此后,在沉浮磨砺中,罗伊探索新的音乐道路,并在60年代初以一首《Only the Lonely》取得英国单曲排行榜冠军、美国亚军。他率先将乡村流行音乐元素与摇摆乐结合,开辟了一支全新的音乐派系。他那真假结合、温柔又带颤抖的嗓音,以及他所树立的、专为老是处于劣势却又浪漫得无可救药的爱情失败者抒发心声的蓝调摇滚乐原型,深得无数乐迷追捧。这也使得他成为了肯尼迪时代最著名的、唯一可与甲壳虫乐队抗衡的美国歌手。
生活上的罗伊境遇不佳,他在30岁时丧妻,两年后一场大火又夺走了他的房子和两个孩子,他也最终因心脏病突发,于1988年12月6日在风景秀美的田纳西州亨得森维尔市去世,年仅52岁。
罗伊·奥比森留下了大量诸如《Only the Lonely》、《In Dreams》、《Crying》、《You Got It》等等
的好歌流传至今。被猫王誉为“全世界最伟大的歌手”。
② 第一个创作出摇滚乐的人是谁
摇滚乐的正式产生是在50年代中期,但是这个名词却在50年代初期就已出现。1951年,克利夫兰电台唱片节目主持人艾伦·弗里德(Alan Freed)从一首节奏布鲁斯歌曲《我们要去摇,我们要去滚》(We're Gonna Rock ,We're Gonna Roll)中创造出了"摇滚乐"(Rock n' Roll)这个名词。1955年,电影《黑板丛林》(Blackboard Jungle)的上映对摇滚乐的产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它讲述的是一群学生造反的故事。一位中学教师面对这群学生唱起了一首歌,这首歌就是影片的插曲《昼夜摇滚》(Rock Around The Clock,例16)。这首歌曲在青少年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1955年7月,《昼夜摇滚》在波普排行榜上获得第一名,标志着摇滚时代的到来。它的演唱者比尔·哈利(Bill Haley ),也因此成了青少年崇拜的第一个摇滚乐偶像。从此,摇滚乐开始风靡全国。而比尔哈利也得摇滚之父的雅号。
希望采纳
③ 摇滚乐是谁发明的
1、背景
回顾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历史,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欧美发生经济危机,出现了经济大萧条;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1年日本袭击珍珠港,美国投入反法西斯战争,直到1945年战争才结束。再看50年代以后,50年代,美国是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也经常被视为美国人的繁荣时代。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最动荡的年代之一。由于出兵参加越南战争,遭到人民的反对,使全国处于社会、政治极不安宁的状态。
恰好在50年代,特别是1952年艾森豪威尔就任总统后,美国经济开始稳定,整个社会也处于安居乐业的状态。于是,中产阶级逐渐增多,他们养儿育女,出现了一个生育高峰期。青少年的数量空前增长,一下子这个世界成了青年人的天下。当时,孩子们在课余生活里,一般都与家人呆在一起。电视节目也比较健康,在音乐趣味上也没有太大的鸿沟。青老年人欣赏的音乐也基本相同,都是40年代和50年代的"大乐队"演奏的音乐,还有就是延续了几十年的叮砰巷歌曲,歌词经常表达单纯的爱情,音乐也不带威胁性,尽量给人一种舒适、安宁的感觉。
到了50年代中期,这批青少年由于生活条件优越,没有像父辈那样经历过战争和苦难,同时又倍受家庭的宠爱,因此,他们开始不理解父母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不愿意走父母为自己安排好的道路。他们有了自己的追求和爱好,而且由于人多势众,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他们不再跟随父母欣赏那些多愁善感的流行歌曲。这时,他们正好在摇滚乐中找到了自己的声音。摇滚乐简单、有力、直白,特别是它那强烈的节奏,与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动的特性相吻合;摇滚乐无拘无束的表演形势,与他们的逆反心理相适应;摇滚乐歌唱的题材,与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密切相关。
2、摇滚乐的出现
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的流行音乐市场出现了一个三足鼎立的现象。黑人欣赏的音乐基本上以节奏布鲁斯为主,中产阶级以上的白人听的都是叮砰巷歌曲,而中西部的农村听众所喜欢的都是与农村生活有关的乡村音乐。然而,到了50年代中期(约1954~1956年期间),唱片市场出现了两个明显的现象,即"市场交叉"和"翻唱版"的出现。"市场交叉"是指原来在一个市场发行的唱片,同时在另一个市场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如有些歌曲在节奏布鲁斯销售榜上名列前茅,同时在波普(指当时的流行歌曲,叮砰巷歌曲的延续)榜上也倍受欢迎。看到这种有利可图的市场交叉情况,有些大唱片公司很快根据正流行的节奏布鲁斯歌曲制作出自己的版本,由此导致了大量"翻唱版"的出现。这个时候,原来隔开的三个市场突然间感觉中间的围墙倒了,在这片废墟中一种新的风格--摇滚乐正式诞生了。
摇滚乐的正式产生是在50年代中期,但是这个名词却在50年代初期就已出现。1951年,克利夫兰电台唱片节目主持人艾伦·弗里德(Alan Freed)从一首节奏布鲁斯歌曲《我们要去摇,我们要去滚》(We're Gonna Rock ,We're Gonna Roll)中创造出了"摇滚乐"(Rock n' Roll)这个名词。1955年,电影《黑板丛林》(Blackboard Jungle)的上映对摇滚乐的产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它讲述的是一群学生造反的故事。一位中学教师面对这群学生唱起了一首歌,这首歌就是影片的插曲《昼夜摇滚》(Rock Around The Clock,例16)。这首歌曲在青少年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1955年7月,《昼夜摇滚》在波普排行榜上获得第一名,标志着摇滚时代的到来。它的演唱者比尔·哈利,也因此成了青少年崇拜的第一个摇滚乐偶像。从此,摇滚乐开始风靡全国。
3、摇滚乐的来源
(1)节奏布鲁斯(Rhythm&Blues)
美国的种族隔离一直很严重,在住宅区、学校、教堂和各种社会设施中,白人和黑人都是分开的。在种族隔离的政策下,黑人保留着自己的宗教、语言、服饰、舞蹈和音乐。节奏布鲁斯像其他黑人音乐一样,拥有自己的群体。它被称作"种族唱片",与白人音乐市场是分开的。
节奏布鲁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布鲁斯音乐继续发展的结果。它在城市布鲁斯的基础上结合了摇摆乐和钢琴音乐布吉-乌吉的特点,声音变得更加有力,更加突出持续不断、向前推进的节奏。它还保留了黑人音乐即兴演奏的传统,合奏时仍然采用可以不断反复的12小节布鲁斯曲式与和声框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布鲁斯唱片一直由小唱片公司经营,战后,由于黑人社会地位的改变,几家大唱片公司对黑人音乐产生了兴趣,此时,排行榜也开始用"节奏布鲁斯"来代替原来"种族唱片"的称呼。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路易斯·乔丹(Louis Jordan,1908~1975)、乔·理京斯(Joe Liggins)等。节奏布鲁斯的特点在很多摇滚乐中得到了直接的体现,特别是早期的摇滚乐,好多都是节奏布鲁斯的"翻唱版"。70年代,节奏布鲁斯与福音歌(Gospel)相结合之后,使它的发展步伐逐步加快。以致70年代所有的黑人音乐都带有一股浓烈的节奏布鲁斯气息,特别是索尔音乐(详见索尔音乐部分)有时和节奏布鲁斯几乎难以区分(如马文·盖伊、杰克逊五兄弟等人的作品)。80年代以后,节奏布鲁斯融进了更多的流行音乐成分,使其变得更加商业化。比如当今的节奏布鲁斯,好多都已经失去了原有布鲁斯的特征,而强调反拍的律动成了它的主体,有时偶尔在演唱中还能找到几个由滑音而带出的布鲁斯音符。像近几年出现的所谓的节奏布鲁斯歌手白兰蒂和莫尼卡(Brandy&Monica)、布莱恩·麦克奈特(Brian Mcknight)等人的音乐,其实已经不是真正的节奏布鲁斯了,如果硬要从理论上分析的话,只能把它看作是一种被商业化了的,被流行音乐市场漂白过的节奏布鲁斯。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节奏布鲁斯都是如此,比如1997年的两首格莱美获奖作品:埃里克·克莱普顿(Eric Clapton)的《改变世界》(Change The World)和翠西·查普曼(Tracy Chapman)的《给我一个理由》(Give Me One Reason,例17)就是既融进流行音乐成分又保持布鲁斯特征的现代节奏布鲁斯佳作。节奏布鲁斯作为摇滚乐的重要来源之一,已成了历史的见证,它在影响了摇滚乐之后,自身的不断发展,又使其变成了当今流行乐坛最受宠爱的乐种之一。
(2)乡村和西部音乐(Country &Westen)
乡村音乐和西部音乐都是土生土长的美国音乐,体现了浓郁的美国民间音乐风格。在乐器演奏上,以小提琴和吉它为主要乐器。偶尔使用洋琴、口琴和曼陀林。演唱部分由单独一个声部或几个声部唱出高而密集的和声。乡村和西部歌曲的主题多反映生活现实.
乡村和西部音乐又可分为:牛仔音乐、西部摇摆、兰草音乐、酒吧音乐等10多种。
④ 摇滚音乐的创始人是谁
罗伊·奥比森(Roy Orbison,1936——1988);
美国著名歌手,作曲家,蓝调摇滚音乐创始人。
1936年四月23日出生于得克萨斯州弗农市。早期以乡村音乐歌手演唱,1956年在后来成为Buddy Holly经纪人的诺曼·佩迪的引导下,发布单曲《Ooby Dooby》一举成名并红极一时。此后,在沉浮磨砺中,罗伊探索新的音乐道路,并在60年代初以一首《Only the Lonely》取得英国单曲排行榜冠军、美国亚军。他率先将乡村流行音乐元素与摇摆乐结合,开辟了一支全新的音乐派系。他那真假结合、温柔又带颤抖的嗓音,以及他所树立的、专为老是处于劣势却又浪漫得无可救药的爱情失败者抒发心声的蓝调摇滚乐原型,深得无数乐迷追捧。这也使得他成为了肯尼迪时代最著名的、唯一可与甲壳虫乐队抗衡的美国歌手。
生活上的罗伊境遇不佳,他在30岁时丧妻,两年后一场大火又夺走了他的房子和两个孩子,他也最终因心脏病突发,于1988年12月6日在风景秀美的田纳西州亨得森维尔市去世,年仅52岁。
罗伊·奥比森留下了大量诸如《Only the Lonely》、《In Dreams》、《Crying》、《You Got It》等等
的好歌流传至今。被猫王誉为“全世界最伟大的歌手”。
⑤ 摇滚乐的创始人是谁
大家天天说摇,听摇,知道摇滚乐的创始人吗?
轰炸机”13#
送上:
1965年,塞德同罗杰·沃特斯、尼克·梅森以及里查德·赖特一起共同组成了“平克弗洛伊德”,乐队名称源自两个“布鲁斯”歌手,平克·安德森和弗洛伊德·坎塞尔,塞德当时身兼主唱、吉他手以及负责音乐创作。“平克弗洛伊德”从初创阶段到享誉全球,塞德功不可没,但当乐队处于鼎盛时期时,他却饱受日益严重的精神问题折磨,并开始服用大量的药物,以至于演出时常常不在状态。乐队于1968年邀请大卫·吉尔默在现场演出时顶替塞德的位置,塞德则退居幕后从事创作。但塞德的状况越来越糟,当年仅创作出了一首歌曲,最终由于才思枯竭而被弃。塞德离开后,自己也出过两张专辑,但都卖得不好。塞德进而退出乐坛,陪伴母亲过着平静的生活。但根据平克弗洛伊德乐队的传记《墙》中的记载,塞德晚年不仅身体发福而且精神状态也不太正常。“后塞德”时代的“平克弗洛伊德”是最成功、最传奇的摇滚乐队之一,其唱片全球销量高达2000万张。
1。希德·巴瑞特算不上一个摇滚的救世主,他也不是反叛英雄,他只是摇滚史上经历最漫长孤独的人
2。希德·巴瑞特(Syd Barrett),从单个的名字来看,他在中国并不是很有名。一旦提起他是平克·弗洛依德(Pink Floyd)乐队的创始人,恐怕很多人就明白了他的重要性。不过,《迷墙》和《月缺》两张在中国乐迷那家喻户晓的专辑,主创是第二任灵魂罗杰·沃特斯,和希德·巴瑞特一点关系都没有。
3。希德·巴瑞特,他逝世之后,有个人反应非常强烈,他不是平克·弗洛依德的成员,而是英国摇滚“变色龙”——戴维·波依。波依说,“他对我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他是真正的宝石。(希德·巴瑞特的传世之作并不多,除了伟大的平克·弗洛依德乐队第一张唱片《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以外,也只有散落在后来的几张乐队唱片里的几首曲子,还有他个人的三张唱片和一张现场,以及一些精选。在希德·巴瑞特的个人音乐里,你能听见他和月光在追逐着,是苦涩的,没有光泽的。我只觉得他是一个被牺牲的悲剧人物。 )
⑥ 摇滚乐是什么国家兴起的谁创造的
对 应该是英国 在全世界造成大影响的应该是披头士猫王这些 总之以前音乐是贵族人的专利 搞音乐的人也很高高在上 可摇滚就是几个老百姓一起拿起几个基本乐器就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 这确实是创新 国内最出名的摇滚杂志不是就叫通俗音乐嘛
⑦ 摇滚音乐的创始人是谁
罗伊·奥比森(Roy Orbison,1936——1988); 美国著名歌手,作曲家,蓝调摇滚音乐创始人。 1936年四月23日出生于得克萨斯州弗农市。早期以乡村音乐歌手演唱,1956年在后来成为Buddy Holly经纪人的诺曼·佩迪的引导下,发布单曲《Ooby Dooby》一举成名并红极一时。此后,在沉浮磨砺中,罗伊探索新的音乐道路,并在60年代初以一首《Only the Lonely》取得英国单曲排行榜冠军、美国亚军。他率先将乡村流行音乐元素与摇摆乐结合,开辟了一支全新的音乐派系。他那真假结合、温柔又带颤抖的嗓音,以及他所树立的、专为老是处于劣势却又浪漫得无可救药的爱情失败者抒发心声的蓝调摇滚乐原型,深得无数乐迷追捧。这也使得他成为了肯尼迪时代最著名的、唯一可与甲壳虫乐队抗衡的美国歌手。 生活上的罗伊境遇不佳,他在30岁时丧妻,两年后一场大火又夺走了他的房子和两个孩子,他也最终因心脏病突发,于1988年12月6日在风景秀美的田纳西州亨得森维尔市去世,年仅52岁。 罗伊·奥比森留下了大量诸如《Only the Lonely》、《In Dreams》、《Crying》、《You Got It》等等 的好歌流传至今。被猫王誉为“全世界最伟大的歌手”。
满意请采纳
⑧ 摇滚是谁先兴起的
历史上第一首被打上摇滚烙印的作品是美国的白人音乐家Bill Haley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录制的《整日摇滚》(Rock Around the Clock)。那个时候 的Bill Haley穿着笔挺的西装,而且还打着领带,头发梳得油光发亮,如果这样 的一个人走在大街上,或者站在现在的舞台上演唱这首歌,一定没有人会认为他 是在唱摇滚,可偏偏历史把它定义成第一首摇滚作品。这也没什么奇怪,原来人 们还觉得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原来人们还觉得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呢!我们可以把 它当作是时代和我们开的一个玩笑。这样说来,其实任何具体的定义似乎也都是 相对的,因为时代在变,人们的认识领域也在不断地随之拓展、改变。 世界上最难的就是为某种事物下一个定义,因为这需要描述的准确、精练。而世界 上最容易的也可以说是为某种事物下一个定义,因为你完全可以以自己的理解方 式和认识程度给出一个概念。所以很早以前,在国人的传统意识中,一头长发加 上皮夹克就是摇滚。然后有人认为,摇滚就是吉他上的SOLO,贝司上的低音,架 子鼓上的节奏。现在有人说摇滚是一种精神,可是,也有人说这些都不对。于是 带着越来越多的疑惑,我开始翻看有关著作和资料,找到了下面一些所谓的摇滚 专家们所给出的定义: 格雷尔·马库斯是闻名遐迩的摇滚名著《神秘列车》的作者,他认为摇滚无非是 “一种美国文化”,比如埃尔维斯·普莱斯利无非是“把作为美国人的感受戏剧 化,把这种感受的含义、价值和美国生活的利弊作形象的表达”。 卡尔·贝尔兹则在他那本《摇滚故事》中视摇滚为“民间艺术”,一种下意识的 俚语表达方式。 查理·勒特称摇滚为“城市之声”,认为它是都市少年们创造的新音乐呐喊。 乔纳森·艾森则在《摇滚时代》中称摇滚为“对西方文化之伪善的反叛……是一 种深刻的颠覆形式”。 戴夫·哈克《物有所值》中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分析摇滚,认为它是“ 工人阶级文化”;而保尔·约翰逊则在《新政治家》重视摇滚为资产阶级的阴谋 ,其目的是招安潜在的革命者,使他们“沉溺于其中而麻木不仁,懒散不堪并脱 离实际”。 理查德·戈尔德斯坦在《摇滚之诗》中则认为,摇滚最重要的特点仍是对青春活 力的肆无忌惮的挥霍…… 说到这儿,我想起了美国黑人音乐家Chuck Berry用他的作品给摇滚乐下的定义, 这同样是一首50年代摇滚乐诞生初期的作品Johnny B,Good。它讲述了一个弹吉 他的年轻人走向成功的故事,它以叙事的手法给摇滚乐加上了一个十分诱人的光 环,摇滚乐可以让一个普通人走向成功与辉煌。这个普通人可以没有任何的乐理 知识,不懂音乐,只要他有理想,只要他勇敢地把自己心里想的唱出来,只要他 愿意。另外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发射给外星生物的一艘飞船上,这首歌 还作为人类文明的精华被刻录在一张光盘上,用以表达地球人的文明成果。 什么是摇滚乐?? 记得曾经在广播节目上有人问伍佰为什么台湾的摇滚乐不流行, 他回答说 : 因为台湾的马路不够大。真是妙答啊!!摇滚乐的解释有很多种,其一 就是:一种可以摇的音乐,我是蛮喜欢这个解释,与伍佰的妙答可谓不谋而合。 其实早在30年代初期美国就有首歌叫做Rock&Roll,但当时并没有这种音乐名称。 此一名词出现最被大家认识是DJ- Alan Freed于1951年在他的广播节目中首先使 用了『摇滚音乐会』这个名称,据说纽约现今仍尊称他为摇滚乐之王。 而又在比 尔亨利-Bill Haley和他组的慧星乐团-His Comets以一曲Rock Around The Rock 于55年在排行榜呆了8周之久,在此曲大放异彩的推波助澜下,Rock便为世人所熟 知,是故有人称1955年为Rock Era,而比尔亨利也得摇滚之父的雅号。 摇滚乐可说是由爵士、蓝调、乡村及西部歌曲等多种歌曲所交织而成的新音乐, 但最多的元素仍取自于蓝调,甚至有人说摇滚乐就是把蓝调加重罢了,但我并不 能接受这样的说法,比如唱摇滚乐并不须要一定得表现出太多的歌唱技巧,接近 撕吼的歌唱方式使得情绪可以全然的喧泄,不若蓝调却是勾起伤心的情绪,就因 摇滚乐有此特色,无怪呼在生活普遍不安的当时能将此热潮迅速的漫沿开来,再 加上Jerry Lee Lewis等先锋部队的带领下继以猫王的承先、披头的启后得使摇滚 热潮漫延了数十年~ 起缘于美国的摇滚乐在60年初终于发生了巨变,那就是由The Beatles开始一群英 国乐团在一瞬间打进了美国市场,就有人将这件事称为第一次英伦入侵,不过还 好当时在美国仍有一些团和他们分庭抗礼,如组合相似披头而曲风充满沙滩、阳 光、美女、浪板等加州美景的Beach boys 。此外充满民族曲风的名谣摇滚亦紧接 而生,但除了Bob Dylan外,以居尔特或爱尔兰等曲风鲜明的英国歌手亦不乏其中 ,但在60年代末美国乐团又再次主领大局,那就是以3J(Jim morrison、Jimi Hendrix及Janis Joplin)引领而起的迷幻摇滚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摇滚乐,不过 除了Grateful Dead外大部分的迷幻团都相当早夭,在迷幻摇滚势微后,随即迈入 风光的摇滚年代。 经由60年代的铺陈,遂使70年代的摇滚曲风丰富至极,由David Bowie引领而起的 华丽摇滚就是在70初蹶起的,此外为了不栯于既有的摇滚类型,前卫摇滚、古典 摇滚和艺术摇滚也随即而起并成为当时乐界的新像,既而爵士摇滚亦逐渐扬名, 此外横跨整个70~80年代最受欢迎且最长寿的重摇滚(重金属)产生了,或许在现 在而言Led Zeppelin、Deep Purple、Black Sabbath的分贝soso,然而在当时可 说是震耳欲聋的摇滚类型了,此后经由不断的演进heavy metal一直受摇滚迷的青 睐,此外在70年代还有跟HM曲风迥异的乡村摇滚、加州摇滚和南方摇滚亦深受欢 迎。假若我们说60年代的盛事是英伦入侵,那70年代的盛事非瞬间窜起于70年代 末的庞克摇滚莫属,但就如60年代末的迷幻摇滚般,庞克亦不长命。 进入80年代除了初期仍还有庞克风外,夹着70年代余威的重金属便成为领导地位 ,且几乎风光的80年代都是由重摇滚(重金属)拢断,但他们仍是求新求变的,风 格决不同以往,故又有新浪重金属的称号,在重摇滚的强势下,除了蓝领摇滚、 流行摇滚和融合雷鬼曲风的摇滚外,要能闯出一片天就得以技巧取胜,所以一些 强调速弹和速度的摇滚遂应运而生,而他们引起的风潮亦不容小觑,至今速金仍 然有广大的听众。 接着90年代初期引领摇滚潮流的即是西雅图之声油渍摇滚,但随即被充满电子音 乐的英伦摇滚所淹没,而因这些来自英国各地的乐团很快的征服新一代的摇滚迷 ,故将之称为第二次英伦入侵。此外90年代末期带有庞克风或充满电音的的一些 另类摇滚也虏获相当多的歌迷。或许摇滚风潮不在,承如麦克阿瑟所言老兵不死 只是凋零,但摇滚新血不断产生,电音、工业、嘻哈...,或许摇滚曲风已不若以 往,但至少是另一种摇滚型态的延续。
⑨ 摇滚音乐是谁发明的拜托了各位 谢谢
究竟什么是摇滚呢? 长头发、皮夹克、破了洞的牛仔裤……也是,也不是; 吉他、贝司、鼓……也是,也不是; Elvis Presley、The Beatles、Bob Dylan、Nirvana……也是,也不是;年轻的自由、荷尔蒙的冲动、离经叛道……也是,也不是;节奏、歌词、旋律、梦想、真实、感觉、狂野、信仰、力量、愤怒……也是,也不是;…… 其实这些相关的联想只是一些表相,对于真正的摇滚文化,对于遮藏在这些“皮相”之下的“核”,你是否有兴趣去了解呢?从最纯粹的形式来讲,所谓摇滚,就是三和弦加强硬持续的鼓点加上口的旋律。摇滚不仅是一种音乐形态,实际上它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和哲学”,也正因为如此,摇滚乐才有别于一般流行音乐(Pop Music)。真正的摇滚文化至少可以提炼出这样一个缩微的全貌:嬉皮文化、艺术摇滚、朋克乐、先锋音乐、重金属等。 历史上第一首被打上摇滚烙印的作品是美国的白人音乐家Bill Haley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录制的《整日摇滚》(Rock Around the Clock)。那个时候的Bill Haley穿着笔挺的西装,而且还打着领带,头发梳得油光发亮,如果这样的一个人走在大街上,或者站在现在的舞台上演唱这首歌,一定没有人会认为他是在唱摇滚,可偏偏历史把它定义成第一首摇滚作品。这也没什么奇怪,原来人们还觉得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原来人们还觉得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呢!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是时代和我们开的一个玩笑。这样说来,其实任何具体的定义似乎也都是相对的,因为时代在变,人们的认识领域也在不断地随之拓展、改变。 世界上最难的就是为某种事物下一个定义,因为这需要描述的准确、精练。而世界上最容易的也可以说是为某种事物下一个定义,因为你完全可以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和认识程度给出一个概念。所以很早以前,在国人的传统意识中,一头长发加上皮夹克就是摇滚。然后有人认为,摇滚就是吉他上的SOLO,贝司上的低音,架子鼓上的节奏。现在有人说摇滚是一种精神,可是,也有人说这些都不对。下面是一些所谓的摇滚专家们所给出的定义: 格雷尔·马库斯是闻名遐迩的摇滚名著《神秘列车》的作者,他认为摇滚无非是“一种美国文化”,比如埃尔维斯·普莱斯利无非是“把作为美国人的感受戏剧化,把这种感受的含义、价值和美国生活的利弊作形象的表达”。 卡尔·贝尔兹则在他那本《摇滚故事》中视摇滚为“民间艺术”,一种下意识的俚语表达方式。 查理·勒特称摇滚为“城市之声”,认为它是都市少年们创造的新音乐呐喊。 乔纳森·艾森则在《摇滚时代》中称摇滚为“对西方文化之伪善的反叛……是一种深刻的颠覆形式”。 戴夫·哈克《物有所值》中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分析摇滚,认为它是“工人阶级文化”;而保尔·约翰逊则在《新政治家》重视摇滚为资产阶级的阴谋,其目的是招安潜在的革命者,使他们“沉溺于其中而麻木不仁,懒散不堪并脱离实际”。 理查德·戈尔德斯坦在《摇滚之诗》中则认为,摇滚最重要的特点仍是对青春活力的肆无忌惮的挥霍…… 美国黑人音乐家Chuck Berry用他的作品给摇滚乐下的定义,这同样是一首50年代摇滚乐诞生初期的作品Johnny B,Good。它讲述了一个弹吉他的年轻人走向成功的故事,它以叙事的手法给摇滚乐加上了一个十分诱人的光环,摇滚乐可以让一个普通人走向成功与辉煌。这个普通人可以没有任何的乐理知识,不懂音乐,只要他有理想,只要他勇敢地把自己心里想的唱出来,只要他愿意。另外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发射给外星生物的一艘飞船上,这首歌还作为人类文明的精华被刻录在一张光盘上,用以表达地球人的文明成果。 究竟什么是摇滚呢? 长头发、皮夹克、破了洞的牛仔裤……也是,也不是; 吉他、贝司、鼓……也是,也不是; Elvis Presley、The Beatles、Bob Dylan、Nirvana……也是,也不是;年轻的自由、荷尔蒙的冲动、离经叛道……也是,也不是;节奏、歌词、旋律、梦想、真实、感觉、狂野、信仰、力量、愤怒……也是,也不是;…… 其实这些相关的联想只是一些表相,对于真正的摇滚文化,对于遮藏在这些“皮相”之下的“核”,你是否有兴趣去了解呢?从最纯粹的形式来讲,所谓摇滚,就是三和弦加强硬持续的鼓点加上口的旋律。摇滚不仅是一种音乐形态,实际上它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和哲学”,也正因为如此,摇滚乐才有别于一般流行音乐(Pop Music)。真正的摇滚文化至少可以提炼出这样一个缩微的全貌:嬉皮文化、艺术摇滚、朋克乐、先锋音乐、重金属等。
记得采纳啊
⑩ 摇滚乐的创始人是谁了
摇滚乐的产生
1、背景
回顾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历史,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欧美发生经济危机,出现了经济大萧条;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1年日本袭击珍珠港,美国投入反法西斯战争,直到1945年战争才结束。再看50年代以后,50年代,美国是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也经常被视为美国人的繁荣时代。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最动荡的年代之一。由于出兵参加越南战争,遭到人民的反对,使全国处于社会、政治极不安宁的状态。
恰好在50年代,特别是1952年艾森豪威尔就任总统后,美国经济开始稳定,整个社会也处于安居乐业的状态。于是,中产阶级逐渐增多,他们养儿育女,出现了一个生育高峰期。青少年的数量空前增长,一下子这个世界成了青年人的天下。当时,孩子们在课余生活里,一般都与家人呆在一起。电视节目也比较健康,在音乐趣味上也没有太大的鸿沟。青老年人欣赏的音乐也基本相同,都是40年代和50年代的"大乐队"演奏的音乐,还有就是延续了几十年的叮砰巷歌曲,歌词经常表达单纯的爱情,音乐也不带威协性,尽量给人一种舒适、安宁的感觉。
到了50年代中期,这批青少年由于生活条件优越,没有像父辈那样经历过战争和苦难,同时又倍受家庭的宠爱,因此,他们开始不理解父母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不愿意走父母为自己安排好的道路。他们有了自己的追求和爱好,而且由于人多势众,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他们不再跟随父母欣赏那些多愁善感的流行歌曲。这时,他们正好在摇滚乐中找到了自己的声音。摇滚乐简单、有力、直白,特别是它那强烈的节奏,与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动的特性相吻合;摇滚乐无拘无束的表演形势,与他们的逆反心理相适应;摇滚乐歌唱的题材,与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密切相关。
2、摇滚乐的出现
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的流行音乐市场出现了一个三足鼎立的现象。黑人欣赏的音乐基本上以节奏布鲁斯为主,中产阶级以上的白人听的都是叮砰巷歌曲,而中西部的农村听众所喜欢的都是与农村生活有关的乡村音乐。然而,到了50年代中期(约1954~1956年期间),唱片市场出现了两个明显的现象,即"市场交叉"和"翻唱版"的出现。"市场交叉"是指原来在一个市场发行的唱片,同时在另一个市场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如有些歌曲在节奏布鲁斯销售榜上名列前茅,同时在波普(指当时的流行歌曲,叮砰巷歌曲的延续)榜上也倍受欢迎。看到这种有利可图的市场交叉情况,有些大唱片公司很快根据正流行的节奏布鲁斯歌曲制作出自己的版本,由此导致了大量"翻唱版"的出现。这个时候,原来隔开的三个市场突然间感觉中间的围墙倒了,在这片废墟中一种新的风格--摇滚乐正式诞生了。
摇滚乐的正式产生是在50年代中期,但是这个名词却在50年代初期就已出现。1951年,克利夫兰电台唱片节目主持人艾伦·弗里德(Alan Freed)从一首节奏布鲁斯歌曲《我们要去摇,我们要去滚》(We're Gonna Rock ,We're Gonna Roll)中创造出了"摇滚乐"(Rock n' Roll)这个名词。1955年,电影《黑板丛林》(Blackboard Jungle)的上映对摇滚乐的产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它讲述的是一群学生造反的故事。一位中学教师面对这群学生唱起了一首歌,这首歌就是影片的插曲《昼夜摇滚》(Rock Around The Clock,例16)。这首歌曲在青少年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1955年7月,《昼夜摇滚》在波普排行榜上获得第一名,标志着摇滚时代的到来。它的演唱者比尔·哈利,也因此成了青少年崇拜的第一个摇滚乐偶像。从此,摇滚乐开始风靡全国。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摇滚乐从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幼儿迅速的成长起来,在这期间,摇滚乐舞台显现出了一片繁荣盛景。首先是两位先行者为摇滚乐的概念作出了更加完整的定位,接着又在众位摇滚明星的拥护下使其呈现出了三种不同的风格倾向。
1、比尔·哈利(Bill Haley ,1925 ~1981)
比尔·哈利,第一位被青少年崇拜的摇滚乐偶像,经常被人称作"摇滚乐之父"。他的音乐风格涉及乡村音乐、节奏布鲁斯和波普三个方面,也正好说明了50年代中期摇滚乐产生的三个源头。
1925年,比尔·哈利生于密西根州,父亲是纺织工人,会弹班卓琴,母亲是钢琴教师。比尔·哈利从小学习吉他,演唱乡村歌曲,也喜欢和熟悉节奏布鲁斯,并于1950年成立"骑马人"(Saddlemen)乐队。比尔·哈利在演唱乡村歌曲的同时,偶尔发现用乡村音乐风格演唱节奏布鲁斯歌曲也能被白人听众接受。1953年,他把乐队改名为"彗星"(Comets),并有意识地把乡村音乐与节奏布鲁斯强劲有力的节奏结合在一起。1954年,比尔·哈利录制了《昼夜摇滚》,起初只有一般的效果,但当它于1955年与电影《黑板丛林》结合在一起时,却产生了巨大的轰动。
70年代,比尔·哈利患上了狂想症,再加上酗酒的习惯,于1981年死于心脏病。作为摇滚乐先行者之一,比尔·哈利为摇滚乐的产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2、埃尔维斯·普莱斯利(Elvis Presley,1935~1977)
50年代最有影响的歌手是埃尔维斯·普莱斯利,素有"摇滚乐之王"的称号,他为摇滚乐的推广和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普莱斯利,1935年出生于密西西比州的图佩洛。自幼家境贫寒,父亲是一名卡车司机,生活在白人社会底层,因与黑人杂居,社会地位与黑人同等。普莱斯利从小就接触白人与黑人两种文化,并在教堂福音歌的熏陶下长大。11岁开始学习吉他,因此,他既吸收白人音乐,又吸收黑人音乐。1948年普莱斯利全家迁往孟菲斯,他经常去城里的黑人区听B·B金等人的演唱。
1953年,普莱斯利中学毕业后,找到了一份卡车司机的工作。那年夏天,他到"太阳"唱片公司录音棚录制了两首歌曲,作为给他母亲的生日礼物。这时,唱片公司老板萨姆·菲利普斯(Sam Phillips)发现了普莱斯利的潜力,一个白人,却有着黑人的声音和感觉,于是便与他签约。1954年7月,发行了第一张唱片《那很不错》(That's All Right),在当地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他的舞台表演(如扭动臀部等大幅度的动作),更是赢得了众多青年人的喜爱。1955年秋,他转签RCA胜利唱片公司。1956年随着《伤心旅店》(Heartbreak Hotel,例19)的发行,使其名声大振。1958年在他事业步入辉煌之时,他却离开了歌坛,放弃了演唱,应征入伍,直到1960年复员。从1962年到1968年,普莱斯利除了拍电影外,很少与听众接触,隐居在孟菲斯老家。1967年,普莱斯利与博利尤(Priscilla Beaulieu)结婚。婚后生有一女,但6年后他们因婚姻破裂而离婚,女儿判给了女方,他精神受到刺激,意气消沉。他的体重超过200磅,有损舞台形象。因此,他开始节食、吃减肥药,加上吸毒,健康大受影响。1977年8月16日因心脏病在家中去世,终年42岁。
一代歌王离开了人间,全国为之震动。截止他死时为止,至少售出了5亿张唱片。确实,普莱斯利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有人说他是摇滚乐的化身。他的模样逗人喜欢,带有一种不落俗套的反叛性;他信仰宗教、孝顺父母、爱国(如志愿入伍)、从不逃税。最重要的是他比任何一位歌手都更出色地把两种文化(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结合在一起。而且,普莱斯利还在两种文化的基础上唱出了更多的音乐风格。他的歌唱既有呼喊型的,也有温和型的,内容涉及爱国的、宗教的、逃避现实的、社会评议的、乡土气息的、浪漫情调的不同方面,以此满足了不同阶层的需要。他成了不同音乐爱好者都喜欢的人物。普莱斯利死后,音乐产业很想再找一位像他那样多面的歌手,但一直没有成功。 3、三种风格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