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意识还与宇宙观念关系密切,这是为什么呢
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意识与宇宙观念关系密切。中国人所认识到的"建筑",是一种人工创造的"宇宙"。
古代的宇宙观是与中国古代建筑密不可分的。中国古人所认识和体悟到的宇宙,是从古代的建筑推及出来,并从人工的建筑中建立自己的宇宙观。
㈡ 关于路易斯·康 的书籍
《建筑是富于空间想像的创造》
《建筑·寂静和光线》
《人与建筑的和谐》
㈢ 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师有哪几位
意大利工程师兼建筑师。1891年6月1日生于意大利北部小镇桑德利奥,1913年从波仑亚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在波仑亚市混凝土学会工作两年。1915—1918年在意大利工程兵部队服役,1920年同奈比渥西合组工程公司,1932年起同巴托利合作,组织奈尔维-巴托利工程公司,1947年任罗马大学教授。 皮瑞里大厦
奈尔维具有把工程结构转化为美丽的建筑形式的卓越本领。他的主要贡献是,认识了钢筋混凝土在创造新形状和空间量度方面的潜力。他的作品大胆而富有想象力,常以探索新的结构方案而形成他的构思。他擅长用现浇或现场预制钢筋混凝土建造大跨度结构,这种建筑具有高效合理,造价低廉,施工简便,形势新颖美观等特点。他是运用钢筋混凝土的大师,他的作品形势优美,具有诗一般的非凡表现力。奈尔维的代表作品有罗马小体育宫(1956—1957,与A.维泰洛齐合作)、大体育宫(1958—1960)、皮瑞里大厦、(1956—1959,与蓬蒂合作)、都灵展览馆B厅(1947—1949)等,而最富戏剧性和令人震惊的一件新结构是1971年建于梵蒂冈城的梵蒂冈会堂的内部空间。1963年美国哈佛大学授予他荣誉学位,其后他又获得美国建筑师学会金质奖章。诺依特拉,R.J. (Richard Joseph Neutra ,1892~1970)
洛杉矶市劳维尔住宅(1929)
美国建筑师。1892年4月8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毕业于维也纳高等技术学校。1921~1922年在柏林建筑师E.门德尔松事务所工作。1923年移居美国,在芝加哥市荷勒柏-洛歇事务所工作。1924年,在建筑师F.L.赖特处的工作对他的事业产生重大影响。1929年入美国籍。1970年 4月16日逝于联邦德国伍珀塔尔。诺依特拉的作品主要是小住宅。这些住宅因特别适合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要求和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地区的特点,而在美国独树一帜。
洛杉矶市劳维尔住宅(1929)
诺依特拉的早期作品洛杉矶市劳维尔住宅(1929)引起建筑界的注意。这所住宅为轻钢框架结构,以钢筋混凝土板和金属材料围护,结构符合机械装配施工的要求和美学原则。他设计的加利福尼亚州考夫曼住宅(1946)和特里迈尼住宅(1948),标志着诺依特拉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前者明显地带有L.密斯·范·德·罗的影响,后者则有新型田园风格。他在50~60年代设计的住宅,充分发展了后一种风格,其建筑平面布置适应梁柱结构体系,简洁、明了,大面积玻璃外隔断使室内外空间互相渗透,巧妙利用地形和背景以加强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并反映了当地气候的特点。他利用钢、玻璃、木材、块石和混凝土这些不同材料的质感来丰富建筑的艺术表现力。这些建筑是诺依特拉对人在建筑空间环境中的各种感觉进行深入研究的结果。1956年设计的洛杉矶塞尔鲁尼别墅可以作为代表作品。 诺依特拉设计的公共建筑虽规模不大,但有所创新,对美国同类建筑有一定影响。1935年设计的洛杉矶市考罗那初级小学,结合当地气候特点,使每一间教室都有露天活动场地,教室之间有推拉隔断,教室中的坐位不固定,以适应小学生自由发展的需要。幼儿园部分则利用草坪和绿篱代替惯用的沥青地面和围墙。1948年设计的梅列海滨的汽车旅馆、1953年设计的洛杉矶市鹰石俱乐部也都是诺依特拉负有盛名的作品。 诺依特拉生前曾获得多种荣誉奖和荣誉博士学位。1977年,美国建筑师协会还追授他金奖。 尼迈耶 (Oscar Niemeyer,1907-)
三权广场
尼迈耶是巴西建筑师,拉丁美洲现代主义建筑的倡导者。1907年12月15日生于里约热内卢,1934年毕业于里约热内卢国立美术学院建筑系,后在L·科斯塔的事务所工作。他们一起设计了巴西教育卫生部大楼(1936-1937)和纽约世界博览会巴西馆(1939)。1937年尼迈耶在里约热内卢开设事务所,1947年代表巴西参加了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的十人规划小组(中国代表为梁思成教授)。1956-1961年参加了巴西利亚的建设工作,设计了三权广场、总统府、巴西议会大厦、大教堂、巴西利亚宫等主要建筑,达到其事业的顶峰。1960年以后移居巴黎和以色列。尼迈耶受到勒·柯布西耶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他又增加了表现主义和巴洛克的因素。
三权广场
尼迈耶重视体形的表面,尤其爱用“自由的和有感情的曲线”。他的作品具有现代主义建筑的形象特征,又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曲线体形。尼迈耶的著作有《我在巴西的经验》(1961)、《论建筑形式》(1978)。 迈克尔·格雷夫斯 (Michael Graves,1934-)
佛罗里达天鹅饭店
迈克尔·格雷夫斯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建筑师。1934年生于印第安纳波利斯。在辛辛那提大学毕业后,又在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1960年获罗马奖后又在罗马美国艺术学院留学,1962年开始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1964年在该地开设事务所,1972年成为该大学教授,此外还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格雷夫斯首先以一种色彩斑驳、构图稚拙的建筑绘画,而不是以其建筑设计作品在公众中获得了最初的声誉。有人认为,他的建筑创作是他的绘画作品的继续与发展,充满着色块的堆砌,犹如大笔涂抹的舞台布景。迈克尔·格雷夫斯的代表作品有波特兰市政厅、和佛罗里达天鹅饭店,这两座建筑都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
波特兰市政厅
马塞尔·布劳耶 (Marcel Lajos Breuer,1902-1981)
法国戛得国际商用机器公司
研究中心(IBM)大厦
马塞尔·布劳耶是国际式建筑最有影响的建筑师之一。1902年5月21日生于匈牙利佩奇市。1920-1924年在包豪斯学习,毕业后任教至1928年。1928年柏林开设事务所,1937-1946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任教,以后开业。1944年入美国籍,1946后迁居纽约,1968年获美国建筑师协会金质奖章,1977年退休。
法国戛得国际商用机器公司
研究中心(IBM)大厦
马塞尔·布劳耶在美国主要从事住宅设计,1938-1960年与格罗皮乌斯合作在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市设计过一些住宅,把包豪斯的国际式与新英格兰地方风格融为一体,简洁、明快、新颖,对当时美国的传统建筑观念是一次突破,对美国各地的住宅建筑很有影响。布劳耶后来还设计了不少大型公共建筑,比较重要的有纽约萨拉·劳伦斯学院剧场(1952)、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厦(1953-1958,与P.L奈尔维,B.采尔福斯合作)、鹿特丹比仁考夫百货商店(1955-1957)、法国戛得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研究中心(IBM)大厦等。布劳耶的作品风格严谨,功能组织简洁,细部简明完整,注意利用材料的对比,有明确的特征和一贯性。罗伯特·文丘里 (Robert Charles Venturi,1925-)
费城母亲之家
美国建筑师。1925年6月25日生于费城,就学于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1950年获硕士学位,1954-1956年在罗马的美国艺术学院学习,后曾在O·斯托诺洛夫、E·沙里宁、L·卡恩等人的事务所任职。1957-1965年在宾西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任教。1958年起在费城开设共同事务所。1964年和洛奇一起开办事务所。1965年曾代表美国国务院赴苏联讲学。1966年任罗马美国艺术学院住宅建筑师及该学院理事(1966-1971),1977年任普林斯顿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学院顾问。
费城富兰克林故居
罗伯特·文丘里的作品与著作与20世纪美国建筑设计的功能主义主流分庭抗礼,成为建筑界中非正统分子的机智而又明晰的代言人。他的著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1966年)和《向拉斯维加斯学习》(1972年)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言。他反对密斯·范·德·罗的名言“少就是多”,认为“少就是光秃秃”。他认为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群众不懂,而群众喜欢的建筑往往形式平凡、活泼,装饰性强,又具有隐喻性。他认为赌城拉斯维加斯的面貌,包括狭窄的街道、霓虹灯、广告牌、快餐馆等商标式的造型,正好反映了群众的喜好,建筑师要同群众对话,就要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于是过去认为是低级趣味和追求刺激的市井文化得以在学术舞台上立足。
伦敦国家美术馆
罗伯特·文丘里的代表作品有费城母亲之家、费城富兰克林故居、伦敦国家美术馆、俄亥俄州奥柏林大学的艾伦美术馆、新泽西州大西洋城马尔巴罗·布朗赫姆旅馆的改建等。 文丘里声明自己是“现代的”建筑师,他批评后现代派“只强调回收历史,是复旧”。路易·康 (Louis Isadore Kahn,1901-1974)
宾西法尼亚大学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
美国现代建筑师。1901年2月20日生于爱沙尼亚的萨拉马岛,1905年随父母移居美国费城,1924年毕业于费城宾西法尼亚大学,后进费城J·莫利特事务所工作。1928年赴欧洲考察,1935年在费城开业。1941-1944年先后与G·豪和斯托诺洛夫合作从事建筑设计,1947-1957任耶鲁大学教授,设计了该校的美术馆(1952-1954)。1957年后又在费城开业,兼任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
索克大学研究所
路易·康发展了建筑设计中的哲学概念,认为盲目崇拜技术和程式化设计会使建筑缺乏立面特征,主张每个建筑题目必须有特殊的约束性。他的作品坚实厚重,不表露结构功能,开创了新的流派。他在设计中成功的运用了光线的变化,是建筑设计中光影运用的开拓者。在有的设计中他将空间区分为“服务的”和“被服务的”,把不同用途的空间性质进行解析、组合、体现秩序,突破了学院派建筑设计从轴线、空间序列和透视效果入手的陈规,对建筑师的创作灵感是一种激励启迪。路易·康的代表作品有宾西法尼亚大学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02、03、04、05)、耶鲁大学美术馆、索克大学研究所(02、03)、爱塞特图书馆(02)、孟加拉国达卡国民议会厅(02、03、04)、艾哈迈德巴德的印度管理学院(02、03、04、05)、等。路易·康的著作有《建筑是富于空间想像的创造》、《建筑·寂静和光线》、《人与建筑的和谐》等。雅马萨基 (Minoru Yamasaki,1912-1977)
印度世界农业博览会
美国馆(1959)
即山崎实,美国建筑师,祖籍日本。1912年12月1日生于西雅图,曾就学于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和纽约大学,1934年后在纽约担任过很多设计工作,1943-194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山崎实的作品特征是装饰手法的运用。他认为建筑应带有装饰,应注意细部处理,将装饰建立在技术美的基础上,并从结构的规律出发,使结构构件装饰化,如使墙体成为装饰构件,犹如一种编织的屏风。他是现代建筑中典雅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作品有沙特阿拉伯达兰机场候机楼〔1953-1955〕、印度世界农业博览会美国馆(1959)、联邦科学馆、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学院、雷诺兹金属公司大厦、西雅图世界博览会美国科学馆〔1962〕、纽约世界贸易中心〔1972〕等。</FORM>
㈣ 谁知道路易康的书哪里有卖
你看看卓越网或当当网上有没有
㈤ 建筑学需要很强的空间想象力吗
需要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我是学美术的,以前有很多学姐从小学画回画,为的就是考华南理工答大学建筑系。这个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但是过程会比较漫长,其实有了美术的几何基础,这个能力就会增强。建筑系都要画图纸的。 美术学院里面也有建筑系。与会计相比,会计更容易些。但是就业上,应该建筑系前景更好些,毕竟不是个个人都能精通的。女生学会计以后可以在生活上运用。
㈥ 学建筑对空间想象能力和立体几何之类的要求如何
对空间想象能力和立体几何的要求,最终要求游刃有余,能想像出建筑每一部分空间是怎回么样的.画立面、剖答面、大样做法需要这个空间想像能力。
立体几何只是平面几何的延伸,这想像能力的训练其实从初中平面几何就开始了,对平面几何学习努力点,立体几何基本没有难度,而建筑阴影透视画法仅是比高中立体几何加深了一点点罢了,很容易学。学得一般般不算太好也没关系,学建筑有太多机会让你作这种空间想像的锻练。
对绘画能力,会学到素描、水彩、水粉、速写等等,但现时徒手画效果图实在不多见,用软件画占了绝大多数,最终要求有个对艺术和色彩的感觉就OK了。而对考生的要求只是素描,跟个美术学院出来的人或美术老师认真学上一个暑假就差不多能美术加试合格,大一有课程让你重新学习的。
㈦ 建筑学对画画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
不是的,建筑上是一种空间想象力。是透过平面图想像立体形式
㈧ 谁有 路易斯·康的这三本书 《建筑是富于空间想像的创造》 《静谧与光明》 《人与建筑的和谐》
路易斯·康
美国现代建筑师。1901年2月20日生于爱沙尼亚的萨拉马岛,1905年随父母移居专美国费城,1924年毕业于费属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后进费城J·莫利特事务所工作。1928年赴欧洲考察,1935年在费城开业。1941-1944年先后与G·豪和斯托诺洛夫合作从事建筑设计,1947-1957任耶鲁大学教授,设计了该校的美术馆(1952-1954)。1957年后又在费城开业,兼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
这三部作品(《建筑是富于空间想像的创造》、《静谧与光明》、《人与建筑的和谐》)有的。
㈨ 请帮忙找找中外著名的建筑类专家
世界建筑大师
迈耶
美国建筑师,现代建筑中白色派的重要代表。1935年,理查德·麦耶出生于美国新泽西东北部的城市纽华克,曾就学于纽约州伊萨卡城康奈尔大学。早年曾在纽约的S.O.M建筑事务所和布劳耶事务所任职,并兼任过许多大学的教职,1963年自行开业。大学毕业后,麦耶在马塞尔·布劳耶(Marcel Breuer)等建筑师的指导下继续学习和工作,他还是“建筑界5巨头”之一。由于受到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影响,其大部分早期的作品都体现出了勒·柯布西耶的风格。1963年,麦耶在纽约组建了自己的工作室,其独创能力逐渐展现在家具、玻璃器皿、时钟、瓷器、框架以及烛台等方面。
麦耶设计的产品都颇为简练,既包括居家设计也包括商用设计。他设计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永远有自己的特性而不是在风格上受别人的影响而迷惑。由于其大胆的风格和值得称颂的忠诚,麦耶创造出颇为独特的粗壮风格。为了在展示方面做得更好,他将斜格、正面以及明暗差别强烈的外形等方面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这种强健的设计呈立方体状,似在召唤一种超现实主义的高科技仙境,其中包含着纯洁、宁静的简单结构。建筑的视觉感相当强大,也暗指所包括的空间。 麦耶注重立体主义构图和光影的变化,强调面的穿插,讲究纯净的建筑空间和体量。在对比例和尺度的理解上,他扩大了尺度和等级的空间特征。麦耶着手的是简单的结构,这种结构将室内外空间和体积完全融合在一起。通过对空间、格局以及光线等方面的控制,麦耶创造出全新的现代化模式的建筑。他曾经说:“我会熟练地运用光线、尺度和景物的变化以及运动与静止之间的关系。建筑学是一门相当具有思想性的科学,它由运动的空间和静止的空间组成,这其中的空间概念宛如宇宙中的氧气。虽然我所关心的一直是空间结构,但是我所指的不是抽象的空间概念,而是直接与光、空间尺度以及建筑学文化等方面都有关系的空间结构”。
麦耶的作品以“顺应自然”的理论为基础,表面材料常用白色,以绿色的自然景物衬托,使人觉得清新脱俗,他还善于利用白色表达建筑本身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在建筑内部,他运用垂直空间和天然光线在建筑上的反射达到富于光影的效果,他以新的观点解释旧的建筑,并重新组合几何空间。
麦耶说:“白色是一种极好的色彩,能将建筑和当地的环境很好地分隔开。像瓷器有完美的界面一样,白色也能使建筑在灰暗的天空中显示出其独特的风格特征。雪白是我作品中的一个最大的特征,用它可以阐明建筑学理念并强调视觉影像的功能。白色也是在光与影、空旷与实体展示中最好的鉴赏,因此从传统意义上说,白色是纯洁、透明和完美的象征。”
路易·康
美国现代建筑师。1901年2月20日生于爱沙尼亚的萨拉马岛,1905年随父母移居美国费城,1924年毕业于费城宾西法尼亚大学,后进费城J·莫利特事务所工作。1928年赴欧洲考察,1935年在费城开业。1941-1944年先后与G·豪和斯托诺洛夫合作从事建筑设计,1947-1957任耶鲁大学教授,设计了该校的美术馆(1952-1954)。1957年后又在费城开业,兼任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
路易·康发展了建筑设计中的哲学概念,认为盲目崇拜技术和程式化设计会使建筑缺乏立面特征,主张每个建筑题目必须有特殊的约束性。他的作品坚实厚重,不表露结构功能,开创了新的流派。他在设计中成功的运用了光线的变化,是建筑设计中光影运用的开拓者。在有的设计中他将空间区分为“服务的”和“被服务的”,把不同用途的空间性质进行解析、组合、体现秩序,突破了学院派建筑设计从轴线、空间序列和透视效果入手的陈规,对建筑师的创作灵感是一种激励启迪。
路易·康的代表作品有宾西法尼亚大学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02、03、04、05)、耶鲁大学美术馆、索克大学研究所(02、03)、爱塞特图书馆(02)、孟加拉国达卡国民议会厅(02、03、04)、艾哈迈德巴德的印度管理学院(02、03、04、05)、等。
路易·康的著作有《建筑是富于空间想像的创造》、《建筑·寂静和光线》、《人与建筑的和谐》等
扎哈·哈迪德 Zaha Hadid 背景
英国建筑大师 扎哈·哈迪德
扎哈·哈迪德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在黎巴嫩就读过数学系,1972年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学习建筑学,1977年毕业获得伦敦建筑联盟(AA,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硕士学位。此后加入大都会建筑事务所,与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和埃利亚·增西利斯(Elia Zenghelis)一道执教于AA建筑学院,后来在AA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直到1987年。哈迪德至今一直从事学术研究,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任访问教授,在世界各地教授硕士研究生班和各种讲座。1994年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执掌丹下健三(Kenzo Tange)教席。
哈迪德于1983年入选香港The Peak Club的设计竞标方案,获得广泛赞誉。此后,她在柏林Kufurstendamm大街(1986年)、杜塞尔多夫的艺术和媒体中心(1989年)和卡迪夫湾歌剧院(Cardiff Bay Opera House)(1994年)的竞图中均获得一等奖。
哈迪德在从事理论和学术研究的同时,在1979年自己开业,为伦敦伊顿广场(Eaton Place)设计了一幢公寓。该作品于1982年获建筑设计金牌奖。其他项目还包括为伦敦Bitar设计家具和室内装饰(1985年),在日本设计了几幢大厦,如东京的两个项目(1998)和大阪的Folly(1990年)。1990年,哈迪德还为格洛宁(Gronningen)的视频艺术展设计展馆,1992年在纽约古金汉博物馆设计了"伟大的乌托邦"展览。1988年-1989年,哈迪德受托设计莱茵河畔维尔城的维特拉消防站,建成后为汉堡、波尔多和科隆的港口服务。
哈迪德于1983年开始在AA建筑学院展出大型绘画回顾展,此后其绘画作品一直在世界各地展出。大型展出地点有纽约古金汉博物馆(1978年)、东京GA画廊(1985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988年)、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1994年)和纽约中央火车站候车室(1995年)。哈迪德的作品还被众多机构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法兰克福德意志建筑博物馆作为永久收藏品收藏。
2004年荣获普立兹建筑奖。
扎哈.哈迪德的作品并非全然地西化与现代性。在伊拉克长大的扎哈,从小便迷于波斯地毯繁复的花样,藉由织工的双手,波斯地毯将现实转化为交缠丰富的世界。无独有偶地,织工也多半为女性。
对扎哈最直接的影响仍是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她在那里就学时,该学院可说是处于黄金时期,堪称全世界的建筑实验中心。学院继承 "建筑图像派" 的传统,学院的多位师生一库克、库哈斯、楚米、寇斯,将现代世界的憾动转化为他们作品的主题与造形。他们勇于做为全新的现代主义者,尝试捕捉不断变化的能量,增加新视点,企图为现代性提出新视点。不管是楚米的趣味狂笑、库哈斯的神秘拼贴,还是库克的宣示性,他们都将多向度透视、快速移动而强烈的造形,和科技性的架构,整合为意象-这些意像的表现乃是描述多于定义。
二. 现代主义的三种模式
现代主义有三种:第一、信仰新的结构方式。现代主义俾益自新科技,不管是空闲还是其它价值,现代主义者都可对任何资源做最有效的运用。这种 "过度"导致对全新事物、对未来、对乌托邦的超乎现实的夸大。也因此导致了形的消失,导致造形的极度简化。第二、信仰新视点。其卖我们己进入一个新世界,只是我们并未看出这点,我们仍延用被教导的旧视点。唯有真正张开眼睛、耳朵或心灵来感知自己的存在,如此我们才会得到真正的自由。第三、重新诠释现代主义的现卖性。结合上述两者,将新的认知转化为现存造形的重组。这些新的形体成为新现实的原型,在其中,所有事物重组、溶解后重回原点。藉由新方式重现新事物,我们可建立新世界并居住其中,即使仅经由视觉。
扎哈即属上述的三种现代主义者,他并未发明新的构造或技术,却以新的诠释方法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以拆解题材和物件的方式,找出现代主义的根,塑造了全新的景观,任由观者遨游。
三. Zaha Hadid的设计手法
在维塔一案中扎哈证明她其实是经营空间景观的高手。语汇仍沿袭她早期的作品,但组合方式己大不同。早期扎哈的语汇是挑战基地涵构,现在她学会从基地找出她要运用的空间语汇。结合机能与空间逻辑,创造出今人激赏的建筑,她的建筑提醒人注意原野如何越过山丘,洞穴如何开展,河流如何蜿蜒,山峰如何指引方向。或许扎哈已了解,"瞬间的爆发"并未能揭露人类心灵的构造,但能展现人造环境的本质。她并未在乌托邦的残迹中发现自由空闲,而是在对既有环境的探索中发现。
盘旋手法
维塔案后,盘绕元素一再出现于扎哈的作品中:像是蓝图馆,一案中的金属折板;也曾出现于卡迪夫湾歌剧院、V&A博物馆增建中。扎哈这时期的建筑是蜿蜒至基地景观内。接下来她更进一步创造自己的景观,以此景观包被机能、创造空闲。在V&A博物馆中,扎哈运用在霍金广场一样的手法,将画廊延展至屋顶之上。卡迪夫湾歌剧院中,这种盘旋的语汇界定了大厅空间;在蓝图馆中则创造了展位的存在性。
“我自己也不晓得下一个建筑物将会是什么样子,我不断尝试各种媒体的变数,在每一次的设计里,重新发明每一件事物。建筑设计如同艺术创作,你不知道什么是可能,直到你实际着手进行。当你调动一组几何图形时,你便可以感受到一个建筑物已开始移动了。”
霍华德,E.
(Ebenezer Howard ,1850~1928)
英国“田园城市”运动创始人,1850年 1月29日生于伦敦,1928年5月1日卒于韦林。当过职员、速记员、记者,曾在美国经营农场。他了解、同情贫苦市民的生活状况,针对当时大批农民流入城市,造成城市膨胀和生活条件恶化,于1898年出版《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提出建设新型城市的方案。1902年修订再版,更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
霍华德关于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案主要内容包括:
① 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使居民返回乡村。他认为此举是一把万能钥匙,可以解决城市的各种社会问题。
② 建设新型城市,即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这种城市的增长要遵循有助于城市的发展、美化和方便。当城市人口增长达到一定规模时,就要建设另一座田园城市。若干个田园城市,环绕一个中心城市(人口为5~8万人)布置,形成城市组群——社会城市。遍布全国的将是无数个城市组群。城市组群中每一座城镇在行政管理上是独立的,而各城镇的居民实际上属于社会城市的一个社区。他认为,这是一种能使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改革目标充分发挥各自作用的城市形式。
③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
㈩ 关于建筑师路易斯·康的介绍和生评
美国现代建筑师。1901年2月20日生于爱沙尼亚的萨拉马岛,年随父母移居美国费城,1924年毕业于费城宾西法尼亚大学,后进费城J·莫利特事务所工作。1928年赴欧洲考察,1935年在费城开业。1941-1944年先后与G·豪和斯托诺洛夫合作从事建筑设计,1947-1957任耶鲁大学教授,设计了该校的美术馆(1952-1954)。1957年后又在费城开业,兼任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
路易斯·康发展了建筑设计中的哲学概念,认为盲目崇拜技术和程式化设计会使建筑缺乏立面特征,主张每个建筑题目必须有特殊的约束性。他的作品坚实厚重,不表露结构功能,开创了新的流派。他在设计中成功的运用了光线的变化,是建筑设计中光影运用的开拓者。在有的设计中他将空间区分为“服务的”和“被服务的”,把不同用途的空间性质进行解析、组合、体现秩序,突破了学院派建筑设计从轴线、空间序列和透视效果入手的陈规,对建筑师的创作灵感是一种激励启迪。
他被誉为建筑界的诗哲,大器晚成的他五十多岁时才真正成为一代宗师,他的建筑作品通常是在质朴中呈现出永恒和典雅,而这次在莱斯大学的讲演则阐述了建筑应该怎样在反映人类对本质的思考过程中创造的奇迹;他在演讲时提到的光明与阴影,与他在建筑作品中善于把握光的作用一样,都启发着人们对存在和哲理的思考。通过他的描述,我们可以感知建筑学的真谛——对超越物质与技术而存在的人类的梦想的表达。
路易·康的建筑风格受到科比意启迪而投入现代建筑主流中,一如科比意于《迈向建筑》所说:建筑是量体在阳光下精巧、正确、壮丽的一幕戏,光也成为康的建筑理论范畴。认为建筑是呈现光艺术的舞台,而可概分为自然之光与表现之光。
"Nature does not make Art. She works by circumstance and law. Only man makes Art. Because man chooses. He invents. He can make the doors smaller than people and skies black in the daytime if he wants to. He assembles. He can bring together the mountain, the serpent and the child."
"I believe firmly that we will become even more attuned to qualities that exist in the spaces, that 'want to be' - qualities that transcend function and circumstance."
—Louis I. Kahn.
家庭和童年教育
1901年2月20日,路易·艾瑟铎·康(Louis Isadore Kahn)出生在波罗的海的萨列玛岛。这是爱沙尼亚的一座小岛,当时处于波兰统治下。康,是一个犹太家庭的"姓"。路易的父亲是一名虔诚的犹太教徒,母亲伯莎出身于名望甚高的门德尔松家族。伯莎·康与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费列克斯·门德尔松是亲戚。当时,门德尔松家族的这一支移居于波罗的海东岸已历数代。伯莎的祖父摩西·门德尔松是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中有名的犹太哲学家,定居与拉托维亚首府里加。她的父亲则是里加城里颇具声望的犹太希拉,当其谢世时,全城为之点燃白蜡烛。其时,里加人口达20万,是波罗的海东岸最繁华、发达的城市。虽然不若费列克斯·门德尔松那般在乐坛享有盛名,伯莎·门德尔松也曾是一名才能出众的竖琴手,同时,还是著名文学家歌德和席勒的崇拜者,路易斯·康自幼年起就处于他双亲的文化熏陶之下。自然,宗教,音乐以及歌德、席勒等人的文学作品,自小即成为路易斯·康的精神食粮。因此,18世纪以后,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主流--浪漫主义以及新柏拉图主义演变成存在主义,对路易斯·康形成了相当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在童年时即已存在,而路易和伯莎的母子之情甚笃。即使成年之后工作十分繁忙,他也经常与其母亲抽空长谈。这位聪敏的母亲在路易·康的成长中也是一位良师益友。
路易斯·康一家于1906年移民美国。美国的"第一代移民",总是带有强烈的母国特色,因而也常常与这一新大陆上的新型社会难以融合。各不相同的民族传统,价值观以及血缘关系,是移民们形成了一个个以各自传统文化为纽带的小社会。在今天美国,沿一条街道驾车而行,从各种宗教建筑的式样可以清晰的辨认各个街区居住者所属的教派、原国籍。同样,本世纪初,路易斯·康一家落脚的地段是北费拉德尔菲亚老城中一片讲高昂铿锵柏林德语和意第绪语的犹太教街坊。1912至1920年间,他先后在费拉德尔菲亚中心和公立工业艺术设计学校求学。期间,他的绘画技法也有相当进步,因而多次获奖。结束中等教育之前,已得到费城艺术学院的艺术奖学金以进而专业绘画艺术。青年时代的路易·康显露出了不同凡响的才艺。这些先天和后天的禀赋,是他终于成为一代名建筑师的条件。
自大萧条到二次大战间的康
1932年由建筑评论与历史学家希契柯克和菲利浦·约翰逊以《国际建筑艺术》为标题的展览,其目录封面上第一次正式使用了"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这也许可以认为是新古典主义和新浪漫主义在美国失宠的时刻。
1924年毕业之初,路易斯·康在费城城市建筑师丁·莫里特的事务所里从事1926年费拉德尔菲亚建城150周年纪念的规划设计工作。1928年,他到欧洲游历,又到保罗·克累特的事务所里短暂地工作了一段时间。总的状况,是一名"静悄悄"地工作的建筑学硕士,默默无闻。许多与康同时代同命运的人,竭尽所能地去迎合"国际建筑"新潮流。然而,路易斯·康,并没有简单地皈依到现代运动的大旗之下。他被勒·柯布西耶的作品所触动,那轻灵简洁的工业化材料,抽象的几何形,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计划,使他大为惊讶。但是,由Beaux-Arts体系造就的康,其整个精神仍然归属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建筑艺术。
1935年起,路易·康开设了独立的事务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先后和乔奇·豪,奥斯卡·斯东诺洛夫等合作开设事务所。自大萧条时期,与一些城市规划工作者,如克莱仑斯·斯登,亨利·莱特等人建立起来的友谊,也使路易斯·康有机会从事一些城市开发性设计。在将近20年的经历中,他的生活是一段并不令人羡慕的苦斗。
"《奥斯卡·斯东诺洛夫和路易·康建筑师事务所》与N·克朗海姆工程师(康的结构和设备工程师)以及L·麦卡列斯特建筑师事务所共用一座老房子的顶楼。这座房子的主人时《晚间新闻》报。建筑师们的工作空间,与报社编辑部休息和午餐用的房子相互挨着,中间隔以脆弱的纤维板。由此,可以俯瞰几台繁忙喧闹的活字排版机。相邻的,还有一间巨大的公用厕所。编辑们、工人们的各种笑谈和新闻,透过板壁飞入绘图人员的耳中。白天有北侧、西侧的窗户为事务所照明,夜间则是吊在绘图桌上方里白外绿的伞形灯罩下刺目的灯泡…。绘图员们一星期工作60小时,路易·康本人连星期天也干工作。他经常对他手下的人说:'来啊,干上一两个小时'"。
"康没日没夜地与绘图员一起工作。嘴里不是一支雪茄,就是一支卷烟。手中是一支软铅笔或炭棒。他总是一边叙述着自己的理论、原则,一边一遍又一遍地在草图上画上永无休止的线条。有时,一个成熟的念头随着铅笔或炭笔逐渐明晰地出现在纸上。有时,可能依然是一纸混沌,有待于绘图员再画成草稿来和路易·康作另一轮摸索。"(摘自绘图员D·惠斯等的回忆。)
战时,全国的建筑活动也都为战争服务。材料使用有相当严格的限制。斯东诺洛夫、豪、康等合作,在费城、华盛顿特区和宾州的其他城镇设计建造过一些公共住宅。路易斯·康也还为一家制造厂商设计过成批生产的"战时房屋",但没有得到投产的机会。…
建筑师这一另外行欣赏的职业,于某些真正有所追求的建筑师而言,决非那种东抄抄西凑凑而财源不竭的行业,认真创作的建筑师,于任何其他艺术领域的创作一样,总面对着其味无穷的探索,然而也常常是苦乐参半,或者说这种无穷的探索根本就是一种五味杂陈的合剂,甘苦何须一辨?路易斯·康的早期奋斗,正是这一类型建筑是相当典型的生活经历。也许,正是这段经历,使康在50年代飞速步入了名建筑师的行列。
50年代脱颖而出
历经30年的摸索与彷徨,路易斯·康终于在自己的事业中迎来了转折点。人们把耶鲁大学艺术化浪的扩建项目,视为康的成名之作。在纽黑文这座大学城中,时至路易·康接手这一项目时,新建筑并不多,它象哈佛大学那样,充满着英国剑桥、牛津一样的学院气息,建筑亦然--古老灰黯的石材建筑,厚重的历史形式和体重,从哥特、维多利亚到折衷主义。在如此浓郁的历史主义环境中,康的设计显得十分拘谨。沿教堂街的立面,他小心翼翼地使之与原有的建筑在色彩、表面质感以及线面划分上保持统一,在建筑细部处理上简陋、粗糙,地位谦卑。从这一侧看,扩建部分犹若狗尾续貂。然而,在室内和面向室外展坪、绿地的另一侧,康大胆地运用了钢和玻璃以及流动空间、三角形密肋楼盖结构外露等典型的现代手法。在室内,他首次以一些简单几何形作为空间构图的"元"。那融结构、空间构图、装饰和设备管线与一体的三角形密肋楼盖,把勒·柯布西耶的朴野主义,奈尔维的装饰性结构等手法--现代建筑运动中最为人称道的精华,汇集一体。这一特色,由这时起成为路易斯·康的个人风格中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种照顾历史环境,又竭力求新的二元的做法,显然是在两重压力下的风格"复合"--时代的压力和耶鲁这一具体环境的历史压力。如果说,耶鲁大学艺术画廊扩建工程呈现的是某种比较浅表、比较生硬的"符合",那么稍后的特雷顿犹太人文化中心以及1957年之后完成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理查德医学研究大楼,已呈现某种非压力加工式"复合"而成的二元,而是传统与现代在各个方面的交织。
在这种"交纸"的过程中,路易斯·康从幼年起积蓄的文化素养开始并发出异彩。他不但有设计作品问世,而且作品常常伴有自成一格的理论作支持。他的理论,既有德国古典文学和浪漫主义哲学的根基,又揉以现代主义的建筑观,东方文化的哲学思想,乃至中国老庄学说。他即从事建筑创作实践,又先后在耶鲁、普林斯顿和U·Penn从事建筑教育,应邀在许多国家发表演说、文章。在建筑理论方面,他的言论常常如诗德语言一般晦涩、艰深、令人费解;然而也确如诗句一般,充满着隐喻的力量,引人尔有多义。他的实践,似乎为这些诗句般得理论做了注解;而他的理论,似乎又为他的实践泼洒上一层又一层神秘的色彩。在20年的巅峰状态中,他的作品遍及北美大陆,南亚和中东,他的弟子成为今天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建筑界、建筑教育界的中坚,而他的建筑思想,更是风靡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因此人们崇奉他为一代"建筑诗哲"。盛名之下的路易·康,对待他的作品仍然持30年代的严谨工作态度。他自己每周工作80小时以上。他的雇员们往往也被迫每周工作80小时以上。雇员们回忆道,周末是令他们不安的。因为,平时康没有太多时间静下心来考虑正在进行中的设计工作,周末于他就格外可贵。他总是趁周末钻到事务所里,就他最为挂心的设计项目,抓住任何一个遇到的人一起从事方案修改。这么一来,某一方案的设计负责人(project architect)在星期一早上于自己图板上见到的可能是一张新的草图。他必须赶紧看懂它,在赶紧画出来,以备康不时过问。这种变幻不定的修改,于一般人而言,简直太过分。人们很难在前后两次方案变动中捉住康的思绪,然而,如果把一个项目的三、五次,以至七、八次大修改的草图放在一起来看,一种由衷的钦佩,酒会在心中升起。
路易斯·康曾荣获奖项和殊荣
1971年获得美国建筑师学会金质奖章
1971年获选美国文艺学院院士
1972年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金质奖章
路易斯·康的代表作品:
宾西法尼亚大学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
耶鲁大学美术馆
索克大学研究所
爱塞特图书馆
孟加拉国达卡国民议会厅
艾哈迈德巴德的印度管理学院
费城市规划设计
米尔溪公建住宅
米尔溪社区中心
奥瑟住宅
路易斯·康的著作:
《建筑是富于空间想像的创造》
《建筑·寂静和光线》
《人与建筑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