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学长学姐好,请问普通心理学考试都考什么
文都比邻为您解答,
以下是2018年心理学考研大纲中《普通心理学》的部分:考试以下列内容为重点。统考题型为单选、多选、简答和论述四种。
一、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测验法
4.调查法
5.个案法
(三)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
2.机能主义心理学
3.行为主义心理学
4.格式塔心理学
5.精神分析
6.人本主义心理学
7.认知心理学
二、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1.神经元
2.突触
3.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二)大脑皮层及其机能
1.大脑皮层感觉区及其机能
2.大脑皮层运动区及其机能
3.大脑皮层言语区及其机能
4.大脑两半球单侧化优势
(三)脑机能学说
1.定位说
2.整体说
3.机能系统说
4.机能模块说
三、意识和注意
(一)意识与无意识
1.意识的含义
2.意识的种类
3.意识的功能
4.睡眠与梦
(二)注意概述
1.注意的含义
2.注意的功能
3.注意的种类
(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
1.注意的生理机制
2.注意的外部表现
(四)注意的品质
1.注意广度
2.注意稳定性
3.注意分配
4.注意转移
(五)注意的认知理论
1.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
2.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
四、感觉
(一)感觉概述
1.感觉的含义
2.感觉的种类
3.感觉测量
4.感觉现象
(二)视觉
1.视觉的含义
2.视觉现象
3.视觉的生理基础
4.视觉理论
(三)听觉
1.听觉的含义
2.听觉现象
3.听觉的生理基础
4.听觉理论
(四)其他感觉
五、知觉
(一)知觉概述
1.知觉的含义
2.知觉的组织原则
(二)知觉的特性
1.知觉理解性
2.知觉整体性
3.知觉选择性
4.知觉恒常性
(三)空间知觉
1.形状知觉
2.大小知觉
3.深度知觉
4.方位知觉
(四)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1.时间知觉
2.运动知觉
(五)知觉的信息加工
1.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2.模式识别理论
(六)错觉
1.错觉的含义
2.错觉的种类
3.错觉产生的原因
六、记忆
(一)记忆概述
1.记忆的含义
2.记忆的过程
3.记忆的种类
4.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二)感觉记忆
1.感觉记忆的含义
2.感觉记忆的信息加工
3.感觉记忆的特征
(三)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
1.短时记忆的含义
2.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
3.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与提取
4.短时记忆的特征
5.工作记忆
(四)长时记忆
1.长时记忆的含义
2.长时记忆的信息加工
3.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与提取
4.长时记忆的特征
(五)遗忘
1.遗忘的含义
2.遗忘曲线
3.遗忘理论
4.影响遗忘的因素
七、思维
(一)思维概述
1.思维的含义
2.思维的特征
3.思维的种类
4.思维的过程
(二)概念
1.概念的含义
2.概念的种类
3.概念的形成
4.概念的掌握
(三)推理
1.推理的含义
2.推理的种类
(四)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含义
2.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3.问题解决的策略
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五)创造性思维
1.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2.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3.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
4.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六)表象
1.表象的含义
2.表象的特征
3.表象的种类
4.表象理论
(七)想象
1.想象的含义
2.想象的种类
3.想象的功能
八、言语
(一)言语概述
1.言语的含义
2.言语的功能
3.言语的种类
(二)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1.言语运动中枢
2.言语听觉中枢
3.言语视觉中枢
(三)言语感知和理解
1.言语感知
2.言语理解
3.句子理解
4.语篇理解
5.影响言语理解的因素
九、情绪和情感
(一)情绪和情感概述
1.情绪和情感的含义
2.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3.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二)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1.情绪的种类
2.情感的种类
(三)表情
1.表情的含义
2.表情的种类
(四)情绪的脑中枢机制
(五)情绪理论
1.早期的情绪理论
2.情绪的认知理论
十、动机、需要与意志
(一)动机概述
1.动机的含义
2.动机的功能
3.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
4.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
5.动机的理论
(二)需要
1.需要的含义
2.需要的种类
3.需要的层次理论
(三)意志
1.意志的含义
2.意志的特征
3.意志行动过程
4.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5.意志的品质
十一、能力
(一)能力概述
1.能力的含义
2.能力、才能和天才
3.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二)能力的种类和结构
1.能力的种类
2.能力的结构
(三)智力理论
1.智力因素说
2.智力结构理论
3.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
(四)智力发展的差异
1.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2.智力发展的差异性
3.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十二、人格
(一)人格概述
1.人格的含义
2.人格的特征
(二)人格理论
1.人格特质理论
2.人格类型理论
3.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4.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三)气质
1.气质的含义
2.气质的类型
3.气质的理论
(四)性格
1.性格的含义
2.性格的特征
3.性格的类型
4.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5.认知风格
(五)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② 如何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转载
如★
组合法
组合创新是很重要的创新方法。有一部分创造学研究者甚至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将人们认为不能组合在一起的东西组合到一起。日本创造学家菊池诚博士说过:“我认为搞发明有两条路,第一条是全新的发现,第二条是把已知其原理的事实进行组合。”近年来也有人曾经预言,“组合”代表着技术发展的趋势。
总的来说,组合是任意的,各种各样的事物要素都可以进行组合。例如,不同的物品可以进行组合,不同的材料可以进得组合,不同领域不同性能的东西也可以进行组合;两种事物可以进行组合,多种事物也可以进行组合;可以是简单的联合,也可以是结合或混合。
★
类比法
所谓类比发明法,就是一种确定两个以上事物并寻找同异关系的思维方法。即根据一定的标准尺度,把与此有联系的几个相关事物(这既可是同类事物,也可是不同类事物)加以对照,把握住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行创造。
类比方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常常运用到的。比如,为了买一样称心如意的商品,常要跑几个商店,从商品的价格、功能状况、使用价值和经久耐用的程度等方面进行比较,然后确定是否买下。但是,这不是类比发明,因为他没有创造,只是在同类产品中挑选好一点的,与我们讲的类比发明法是不同的,这里要求的是在类比中有新的创造。类比法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发明方法,人们对各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从类比中不断地产生出新的创造设想,获取更多的创造成果。
★
联想法
联想发明法是依据人的心理联想而发明的一种创造方法。那么,样想是什么呢?普通心理学认为,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不公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在回忆、推理、创造的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新的创造都来自于人们的联想。
联想可以在特定的对象中进行,也可在特定的空间中进行,还可以进行无限的自由联想。而且,这些联想都可以产生出新的创造性设想,获得创造的成功。我们还可从联想的不同类型,发现不同的联想方法,去进行发现、发明和创造。
联想的方法很多,我们还可以从韵蟮囊蚬
瞪先ソ
辛
耄
部梢谰菔挛锏耐
嘣
蛉ソ
辛
耄
箍梢源邮挛镏
湎喙靥匦匀ソ
辛
搿8髦指餮
牧
敕椒ǘ伎梢圆
龃葱滦陨柘耄
竦靡恍┏晒
N侍獾墓丶
皇窃擞媚囊恢至
敕椒ǎ
丶
谟谖颐且
饩鍪裁次侍猓
枰
惺裁创丛欤
锏皆跹
哪康模换蛘呤裁囱
脑て谀康亩济挥校
皇窍胗兴
丛旆⒚鳌D敲矗
颐蔷陀Ω
莞髯缘牟煌
蠛拖敕ǎ
幸獾鼗蛭抟獾厝ソ
辛
耄
恿
氤缮
纳柘胫腥セ竦靡恍┐葱碌南咚鳌?
总之,创新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们经过学习和训练会使创造力获得迅速提高,创造潜能得到有效开发。这对于我们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创新水平、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极为有益。何提高创新能力
③ 求大神帮忙打一下普通心理学的的名词解释!!!可以另外加分!!!
但请先踩呐完城,立马发你资源,不踩不发资源哦!
hi,大家好,今天给大家送来小福利,普通心理学的名词解释汇总,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在距离考研仅剩的时间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知识,祝大家考个好成绩哦~
第一章 绪论
一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过程 & 个性)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
1 心理活动过程(规律和共同性)/心理过程
心理活动过程包括三个过程:1)认识过程(知)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2).情绪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意) 从内到外
2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独特性 导致 差异性)
1)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倾向性
2)个性心理特征:I.能力 II.气质 III.性格
第二章 生理部分
1 操作条件反射:p57通过动物自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2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3 条件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的,是暂时性的神经。
4 感觉适应:是感觉系统对连续无变化的刺激反应减少的倾向。
第三章 意识
1 反映: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后,双方留下痕迹的过程。
2 意识: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省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知觉与认识。
3 几个意识水平在p78
第四章 注意
1.注意定义: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人的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动作或行为(心理特性)
2(98 02考题)有意后注意: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3(99 考题 )有意注意:事前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得注意。(以目的与努力为两个维度)
4(00 考题 )注意稳定性:人的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狭义)上或活动(广义)上的时间。
5(96 考题 )注意广度:同一时间中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目。
6 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7 注意的转移:更具新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对象转移到另一对象或广义上的。
第五章 感觉
1 感觉:物体个别属性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人脑在人脑中引起的心理活动。
2 感受性(02考题):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说明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3 感觉阈限:测量人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
4 绝对感觉阈限: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5 差别感觉阈限:能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异量,与之对应的是差别感受性。
6.心理物理定律:(1)韦伯定律:⊿I/I=K (2)费希纳定律 S=klgI + C (3)史蒂文定律 Φ=ks(b次方) b由被试给出
7 感觉阈限测量方法:(1)最小变化法t=Σ(T↑+T↓)/2n (2)正误法 (3)平均误差法 (4)信号质差法(p137)
第六章 知觉(重点章节)
1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在感觉基础上产生,对感觉整合后的反映)
2 知觉特征:1)知觉整体性:人根据自己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感官的客观事物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组织加工过程。
格式塔定律 a:接近律 b. 相似律 c.连续律
2)知觉选择性:人更具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经行组织加工的过程。
3)知觉理解性: 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经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言加以概括说明的组织加工过程。
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 :a.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b.言语指导
4)知觉恒常性(02考题):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改变而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特性的组织加工过程。
分类:大小、明度颜色、形状、方向 p180
3 空间知觉(98考题):对物体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1)距离知觉:人对物体远近距离或深度的知觉。(又分为三种)
一、单眼视觉线索:(考点)1 遮挡 2 线条透视 3空气透视 4运动级差 5结构级差 6明度 7上下
二、双眼线索:1,水晶体调节 2双眼视轴辅合 三、两眼视差
2)方位知觉:人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对自己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可用视觉及听觉)
4 双耳线索:由双耳获得引起空间知觉的听力线索(1时间差 2 强度差 3声波位相差)
5 运动知觉: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p197
6 似动知觉: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下把静止的物体知觉为运动的,或把没有连续位移的知觉为又连续位移的)
7 错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歪曲了的知觉。 8 时间知觉:人对客观物质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第七章 记忆(重点章节)
一记忆的涵义
1.定义.是人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是一个过程。
2.记忆过程(三环节)
(1)实记(学习) ~~ 辨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总知识经验的过程
(2)保持 ~~ 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强化(复习)
(3)再认或记忆 a.再认:过去感知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感到熟悉,确知从前实记过的过程.
b.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打它们在头脑中呈现出来的过程
二.其他名词解释
1 语义记忆: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形式以事物的关系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97考题)
2 情景记忆:以个人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时间为回忆内容的记忆(97考题)
3 情绪记忆: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 4 运动记忆:以过去经历过的动作或身体的运动为内容的记忆。
5 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6 陈述性记忆:p246(长时记忆中)是一种事实记忆,人对事实性材料的记忆。程序性记忆:人对技能的记忆,对具有先后顺序活动的记忆。
7 前摄抑制:业已存在的旧信息影响到新信息的提取。倒摄抑制:新信息干扰旧信息的提取。
8 短时记忆的特点:主动;容易提取;储存顺序与呈现顺序相同;容量有限。
9 提取:从长时记忆中找到信息。回忆,是即刻从长时记忆中提取材料;再认,指清楚地了解某些事物原先是否遇到或学习过。
10 遗忘,不能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其原因包括:记忆痕迹衰退,干扰,压抑(动机情绪)。
11 在信息加工模型中,感觉登记,指知觉的刺激消失之后保留非常短暂(不到1秒)的心理表征(表象,声音等)。心理表征,是刺激或一类刺激的内在模型。
第八章 表象和想象
1 表象:人脑中出现已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想象:人脑对已有表象经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97考题)
2 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96考题)
3 再造想象:人根据别人言语描述或图形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98考题)
4 随意想象:是有目的,自觉经行的想象,是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99考题)包括了:再造与随意想象及幻想
5 记忆表象:基本上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简单重现。 想象表象:旧表象经过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创造出的新形象。(00考题)
6 幻想:一种与生活愿望相接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01考题) 有三种形式:科学幻想,理想,空想
7 理想: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可能实现的积极幻想。
8 灵感:是指创造活动接近突破时出现的心理状态(是发展创造想象的条件之一)
第九章 思维(重点章节)
一 有关思维的名词
1 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借助言语实现的能及时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
认知角度定义:指对事物进行心理表征,并且对这些表征进行心理操作。
2 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 形象思维:以事物具体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
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经行的思维 (按依据物分)
3 聚合思维:把问题各种星系聚合起来,朝一个方向给出一个真确答案的思维。
发散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沿不同途径,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按探索目标分)
4 创造性思维: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常规思维:用已有经验固定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第三种分类)
二 概念的有关内容&其他名词
1 概念:人脑对现实对象或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是思维的基本单元。
认知定义:是一类具有共同属性的客体、观念或事件的心理表征 。
2 形成过程:(1)抽象化 abstract(2)归类classify(3)辨别 distinguish (简记 CAD)
3 问题:蕴涵着个人面临障碍的目标,既不能认知,又不能用过去的知识或模式去解决。
4 问题解决:是将一种情境转换为另一种符合某种目的的情境的认知过程。
特点:(1)明确目的性(2)具有一系列操作程序(3)有思维认知程序参与
5 问题空间,三种状态总和。问题解决过程就是从初始态经中介状态最后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第十章 言语(可能非重点,只考名词)
1 言语 :人在交际中对语言的运用,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96考题)
2 言语的功能:1)交流功能2)符号功能3)概括功能
言语的特点:1)目的性 2)开放性 3)规则性4)离散性5)社会性和个体性 (简记:社(射)开目(五)个(公)离)
3 言语与语言的区别:详见笔记(97考题)
4 言语理解:在感知语言的物质外科基础上通过个人经验对语义加以理解的过程。(词义、句义、对表达意义的理解三级)99考题
5 言语感知:(可能的考点)人通过视觉系统接受文字材料提供的信息,对字词作出真确判断与分辨。
6 独白言语:一个人独自经行的言语活动。要求(1连贯,严谨完整有逻辑2无人支持3事先有一定计划准备)02考题
7 内部言语:(可能考点)一种自问自答及自己思考时的言语活动(隐蔽 简略)
第十一章 情绪&情感
一 综述
1 情绪&情感: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主观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
2.(1)情绪的狭义与广义解释
a狭义情绪:指有机体/个体受到生活环境中的刺激时,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暂时的强烈的态度体验
b广义情绪: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包括情感)
(2)情感的狭义与广义解释
a.狭义情感:人(动物物情感)与社会性需要相的,复杂的,稳定的态度体验
b.广义(包括情绪)的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定义同上广义情绪)
二 情绪典例
1 心境:人的心境是一种持续的,微弱的会影响人的整个情绪活动的情绪状态。(特点:long;微弱;非定向的,具有弥散性)
2 激情:(00考题)是人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特点: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发作短促,冲动,但会迅速弱化;指向性较明显)
3 应激:(96考题)指人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急情况下出现的情绪状态.往往是当遇到危险情境而且要做出重大决策的时候发生应激.
三 情感典例
1 道德感:02考题 一个人根据一定的社会行为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2 理智感:98考题 人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即在人的智利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
是与人的认识成就的获得,需要和兴趣的满足,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以及思维任务的解决紧密相连。
3 美感:对美的主观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的美的特征的主观体验,是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外界事务的美进行评价时,
产生的一种愉悦,肯定,爱慕,满意的情感
第十二章 意志(非重点) 不过到时要看一下
1 意志: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2 意志行动:(00考题)由意志支配的行动。(大体时谈及到主观能动性,多吹一点p369)
3 动机斗争:动机之间互相矛盾时对各种动机权衡轻重,评定其社会价值的过程及解除意志内部障碍的过程。
4 几种动机斗争的形式:a双趋冲突(接近~接近型):一个人同时被两个事物所吸引,两个具有大致相同吸引力,冲突介乎两个目标之间.
b.双避冲突:一个人同时被两个事物所排斥,但必须在这两个回避的目标之间进行选择。
c.趋避冲突:被同一事物所吸引且排斥,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
d.多重趋避冲突:一个人同时被两个事物吸引和排斥,即面临两种选择不管选择哪一个,都有喜欢和不喜欢两面。
5 叶克斯 ~ 多德逊定律(p381考点):中度动机水平效率高。
第十三章 技能(应该非重点)
1 技能:人运用已有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2 认知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认知活动的心智(智力)活动方式系统。98考题
3 动作技能:p396是有一系列外部动作所组成的系统。(待看书加深认识)02考题
4 开放性动作技能:动作随外界环境变化而相应变化的技能。封闭...自然指可不参照环境因素执行的技能。
5 练习:以掌握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为目的所进行的反复操作的心理活动过程。
6 练习曲线:是指在连续多次的练习种所发生的动作效率和思维活动效率变化的图解。
7 心理运动能力:感官与手脚协调能力。
第十四章 个性与个性倾向(最重点)后面几章常考大题!!
1.个性: 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97、01考题
2 个性倾向:是人经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等,但需要是源泉。
3 需要:指个体的生理的和心理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的行为和活动的基本动力p445
1) 社会性需要:人在社会中形成为维护社会存在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
2) 生理性需要:个体维持生命和延续后代而产生的需要。
4 动机: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98考题)
动机产生的条件:(1)内在条件是需要;(2) 外在条件是环境(诱因)
5 社会性动机:起源于社会需要,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
1)高层次 : 成就动机(满足自尊的需要)交往动机(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
2)低层次 : 好奇 探索、操弄(这几个定义在p462)
6 兴趣: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是需要的延伸。00考题
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结果感兴趣,需要意志努力。
7 理想是个人对未来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8 信念是坚信某种观点正确性,并支配自己行动的个性倾向。
9 世界观是信念的体系,是人对世界的根本看法。
第十五章 气质(这几章中相对考得较少的,但也是重点)
人格指表现于不同情形中的,持久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包含气质、个性、性格)
④ 请问普通心理学重点
普心如果你是用彭聃玲的教材的话,是前12章为考点,重点还是能力,人格,记忆这几章易出大题。至于具体的考点,我建议你上网搜一下07年的心理学统考大纲,上面会有详细的介绍,等到今年8月份左右会出08年统考大纲,你比较一下就可以了。普心覆盖面广,应当细心看好小的知识点,比如想象的分类等这种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一定要记准,很容易出选择题。今年我们考试后出来很多同学都说,没有没见过的,只有记不准的,所以普心书一定要多看几遍。以彭聃玲的教材为主,有条件的话多翻一些其他版本的教材会有所补充。另外我强烈推荐《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虽然很厚,但内贴近生活,很容易理解。
2007心理学考研大纲_普通心理学分类:心理学考研辅导站
[考查目标]
1、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2、能够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一、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认知过程
2、情绪、情感和意志
3、能力与人格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2、具体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
(三)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1、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近代哲学的影响、生理学的影响
2、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构造主义学派,机能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格式塔学派,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学派,认知学派
二、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一)神经系统的构成
1、神经元
2、突触
3、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二)脑的结构与功能
1、脑的结构
2、大脑皮层及其机能
3、大脑两半球的单测化优势
(三)脑功能学说
1、定位说
2、整体说
3、机能系统说
三、感觉
(一)感觉概述
1、感觉的含义
2、感觉的编码
3、感觉的测量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费希纳对数定律,史蒂文斯幂定律
(二)视觉
1、视觉刺激
2、视觉的生理机制
3、视觉的基本现象
色觉,视觉对比,马赫带,视觉适应,后像,闪光融合
(三)听觉
1、听觉刺激
2、听觉的生理机制
3、听觉理论
(四)其他感觉
1、皮肤感觉
2、嗅觉和味觉
3、动觉
4、平衡觉
5、内脏感觉
四、知觉
(一)知觉概述
1、知觉的含义
2、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二)知觉的特征
1、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三)空间知觉
1、形状知觉
2、大小知觉
3、深度和距离知觉
(四)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1、时间知觉
2、运动知觉
(五)错觉
1、错觉的含义
2、错觉的种类
五、意识和注意
(一)意识与无意识
1、意识的含义
2、意识的功能
3、无意识现象
4、睡眠与梦
(二)注意概述
1、注意的含义
2、注意的种类与特征
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
(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认知理论
1、注意的生理机制
2、注意的认知理论
过滤器理论,衰减理论,认知资源理论,双加工理论
六、记忆
(一)记忆概述
1、记忆的含义
2、记忆的过程
3、记忆的分类
感觉记忆,短时和长时记忆,情景和语义记忆,内隐和外显记忆,程序性和陈述性记忆
4、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二)感觉记忆
1、感觉记忆的含义
2、感觉记忆的信息编码
(三)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
1、短时记忆的含义
2、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
3、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和提取
4、工作记忆
(四)长时记忆
1、长时记忆的含义
2、长时记忆的信息编码
3、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与提取
4、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
遗忘的含义,遗忘的进程,遗忘的原因
(五)内隐记忆
1、内隐记忆的含义
2、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
七、思维
(一)思维概述
1、思维的含义
2、思维的特征
3、思维的种类
4、思维的过程
(二)概念
1、概念的含义
2、概念的种类
3、概念的结构
4、概念的形成
(三)推理
1、三段论推理
2、条件推理
(四)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含义与基本过程
2、问题解决的策略
算法式,启发式
3、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五)创造性思维
1、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2、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成分
3、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六)表象和想象
1、表象
表象的含义,表象的特征,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2、想象
想象的含义,想象的种类
八、语言与言语
(一)语言与言语概述
1、语言与言语的概述及其特征
2、语言的结构
3、言语的种类
4、语言的表征与加工过程
(二)语言加工的生理机制
1、言语的发音机制
2、语言加工的中枢机制
(三)语言的理解
1、语言知觉
2、词汇的理解
3、句子的理解
4、文本的理解
5、影响语言理解的因素
九、动机与意志
(一)动机概述
1、动机的含义
2、动机的功能
3、动机的种类
4、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
(二)需要
1、需要的含义
2、需要的种类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三)动机理论
1、本能论
2、驱力理论
3、唤醒理论
4、诱因理论
5、认知理论
(四)意志行动
1、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2、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3、意志行动中的挫折
挫折的含义,挫折情境的形成,挫折的反应,挫折的承受力
4、意志的品质
十、情绪和情感
(一)情绪和情感概述
1、情绪、情感的含义
2、情绪、情感的功能
3、情绪的难度和两极性
4、情绪、情感的分类
(二)情绪的生理机制
1、情绪的脑中枢机制
2、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
(三)表情
1、面部表情
2、体态表情
3、语调表情
(四)情绪理论
1、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
2、坎农-巴德学说
3、认知理论
(五)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
十一、能力
(一)能力概述
1、能力的含义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3、能力、才能与天才
(二)能力的种类和结构
1、能力的种类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2、能力的结构
(三)能力的理论
1、能力的因素说
2、能力的结构理论
3、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
(四)能力形成与发展的个体差异
1、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2、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3、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十二、人格
(一)人格概述
1、人格的含义
2、人格的特征
(二)气质与性格
1、气质概述
气质的含义,气质的类型,气质理论
2、性格概述
性格的含义,性格特征
(三)认知风格
1、场独立性-场依存性
2、冲动型-沉思型
3、同时性-继时性
(四)人格理论
1、特质理论
2、类型理论
(五)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⑤ 心理学上人的思维分为哪几种
基本可以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词的思维、无声思维、通讯思维、指导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⑥ 普通心理学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1.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2.基本观点: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实验内省法,将实验与内省紧密结合,借助实验
进行内省的研究方法,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找出
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元素以及它们构成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3.地位:构造派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应用实验的方法系统研究心理问题的派别。在他们的示范和倡导下,当时西方心理学实验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
4.局限:把心理学看成一门纯科学,只研究心理内容本身,不重视其意义和功用。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1.代表人物:早期行为主义代表:华生
新行为主义代表:托尔曼、赫尔、斯金纳
2.基本观点:1反对研究意识,直接研究行动。(新行为主义代表认为,可以在不放在行为主义立场的前提下说明意识问题。)
2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法进行客观研究。认为客观方法有四种:第一、不借助仪器的自然观察法和借助仪器的实验观察法;第二、口头报告法;第三、条件反射法;第四、测验法。
3.地位:《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行为主义的兴起被称为心理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也称第一势力)。
4.局限: 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
三、格式塔(完型)心理学派
1.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勒温
2.基本观点:主张研究意识的完整结构,重视整体的观点和强调各部分间的动态联系,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培养。
3.地位:揭发心理学内的机械主义和元素主义观点的错误具有一定的作用。
4.局限:把直接经验世界,看作是唯一确实而又可知的世界。把全部心理学问题,完全简化为数理的问题。违背了系统观。
⑦ 普通心理学的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第二节 心理的实质
第三节 心理学的任务
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 心理学的发展
第二章 心理和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
第一节 神经元
第二节 神经系统
第三节 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第四节 内分泌腺和神经-体液调节
第三章 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第一节 动物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第二节 人类意识的产生
第三节 意识的特征
第四章 注意
第一节 注意概述
第二节 注意的种类
第三节 注意的特征
第四节 注意的认知理论
第五章 感觉
第一节 感觉概述
第二节 感觉的测量
第三节 视觉
第四节 听觉
第五节 其他感觉
第六节 感觉的相互作用
第六章 知觉
第一节 知觉概述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空间知觉
第四节 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第五节 错觉
第七章 记忆
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
第二节 记忆过程
第三节 记忆系统和记忆的组织
第八章 表象和想象
第一节 表象
第二节 想象
第三节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第四节 睡眠和梦
第九章 思维
第一节 思维的概述
第二节 概念及其形成
第三节 问题解决
第四节 创造性思维
第十章 言语
第一节 言语的概述
第二节 言语活动的生理机制
第三节 言语的感知和理解
第四节 动物“言语
第五节 儿童的言语发展
第十一章 情绪和情感
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概述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的分类及表情
第三节 情绪状态
第四节 情感
第五节 情绪理沦
第十二章 意志
第一节 意志的概述
第二节 意志行动及其心理过程
第三节 意志的品质与培养
第十三章 技能
第一节 技能的概述
第二节 动作技能
第三节 认知技能
第十四章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第一节 个性的概述
第二节 需要
第三节 动机
第四节 兴趣
第五节 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第十五章 气质
第一节 气质的概述
第二节 气质理论
第三节 气质的生理基础
第四节 气质类型
第五节 气质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第六节 气质的测量
第十六章 性格
第一节 性格的概述
第二节 性格的结构
第三节 性格的类型理论
第四节 性格的特质理论
第五节 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第六节 性格的测量
第十七章 能力
第一节 能力的概述
第二节 智力和智力结构
第三节 能力的发展
第四节 能力的个别差异
第五节 能力的测量
主要参考书目
⑧ 根据普通心理学的创造性思维学习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普通心理学的创造性思维,学习他们诺克用学习的学生的创造性是要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自由的发挥
⑨ 怎样培养创新思维 心理学角度
爱因斯坦应该是一个很具创造力的人,他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可见想象力的重要性,丰富的想象力是培养创造力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创造性思维能力与人的认知习惯息息相关。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让信息的构成、性能,与其他信息的关系、联系在大脑中形成记忆储存,并通过检索所储存的记忆运用各种思维策略来重组记忆、重建逻辑构架、修改完善,最后通过判断筛选出有益的东西来,这样就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比如说,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老师教育学生,老师在上面教学生在下面听(传统的都是这样的),这是一条信息在我们大脑里储存,基本构成:老师、学生、知识,逻辑:老师教给学生知识,学生要得到知识。我们检索出这样的基本结构和逻辑关系,于是我们用些简单的策略来重组它们,1学生“教”给老师知识 2学生“教”给学生知识 3学生自己学习知识,不需要老师教。然后我们对这些重组的记忆完善新的逻辑。
方法一,学生教给老师知识:此方法只适用于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派这样的学生上讲台,老师在下面提问(老师要根据学生知识的薄弱环节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台上的学生试着解答,台上的学生也可以提问让台下的学生解答,此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减轻老师的负担,两全其美。
方法二,学生教学生知识:让学习好的学生定期辅导学习差得学生,采用一帮一的学习方式
方法三,学生自己学习,不需要老师:完全不需要老师,让学生得到各种书本、影音学习资料、学习网站,网上提问,统一考试,得出成绩,家长监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制力。
然后通过判断筛选有益的、行得通的。
方法一,好不好呢?基本可以吧,老师要维护好现场的秩序O(∩_∩)O哈哈~,特别适合巩固知识,复习用。
方法二,现在运用的很普遍了,很合适,不过也需要老师的辅导。
方法三,学生年纪太小了不适合,家长可能管不过来。
这三种教学方式对于传统教育来说算是一种创新,通过这样的一个小小的例子来说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想象力(记忆和思维策略)和逻辑判断来完成,这也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模式。
⑩ 求一篇普通心理学结课论文,3000字!三天后交,急!!!
总结本学期上课所学的心里内容
本学期普通心理学课程,我们学习了关于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首先,我们先对心理学整体问
题进行了概述。我们研究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关于心理学的研
究对象,我们主要研究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研究意义主要是了解人的心理、影响人的
心理和正确对待不利因素,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和心
理测量法。此外,我们还讲述了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派别和分支等进行了学习。
然后,我们进行了心理学的具体内容学习。我们最先研究脑与心理的关系。由于人
脑的思维方式不同,人们才有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分。我们对大脑进行研究,得出
“脑是心理的器官”的结论。脑由大脑、小脑、脑干、间脑、边缘系统等组成,结构非
常复杂,是世界上迄今所知的最复杂的物质。我们还学习了神经细胞和反射。在脑的机
能定位方面,我们学习了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几个方面,并对脑机能的左右分工与
合作、男女脑功能的差异进行了详细讲解。
第三章,我们学习了感觉与知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
个别属性的反映。它负责提供身体内外的信息、保证机体与周围环境的信息平衡,是高
级心理活动的基础。其中,我们重点讲了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以及他们对我们生活得影
响。
知觉是人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及事物各部分间相互关系的
反映。知觉与感觉都是刺激直接作用的结果,感觉是知觉的基础,两者密不可分。但二
者又存在区别,知觉具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以及恒常性,它分为空间知觉、时间
知觉、运动知觉以及错觉。
第四章,我们学习了记忆。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和再现的方式,在头脑中积累、
保存个体经验的过程。
它是在头脑中保存经验的方式,
保持的是个体经验。
按存储时间,
我们可以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刺激停止作用后在短暂时间内保
存的刺激痕迹叫瞬时记忆;
刺激停止后,
不经重复和复习而短暂保留的记忆叫短时记忆;
长久保存的记忆叫长时记忆。可在1分钟以上,直至一生。进而我们学习了识记,即人
获得和巩固个体经验的过程。可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之后,我们又简要学习了保
持和遗忘、再现与复习。
第五章,
我们学习了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运动规律的概括的、
间接的反映。它具有概括性、间接性的特征。思维与语言紧密联系而又相互区别:语言
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语言的内容;思维是不出声的言语,言语是大声的思维。思维分
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三个阶段。第二部分,我们研究了思维
过程,它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和具体化几个方面。然后,我们又讲了解
决问题,它是用一定方法从已知条件找出未知条件的过程。我们对其进行研究,分出阶
段,分析影响因素。接下来,我们又研究了创造性思维的具体内容。
第六章,
我们学习想象。
它是人脑对过去形成的表象加工改造,
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具有预见、补充、替代、对生理,行为的反作用。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
想象是没有目的、不由自主地出现的想象,最常见的便是做梦,还包括妄想病和幻觉。
有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主动、自觉产生的想象,包括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几方
面。
第七章,我们学习注意。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认识选择性的
高度表现。它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的特点,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总与感知、记忆
等心理过程相伴随。注意有选择功能、保持功能和调节监督功能。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
定目的、
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
必要时需作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可相互转化。注意的特征包括广度(范围)
、稳定性等。
第八章,我们学习情绪和情感。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的
态度的体验。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人的需要的复杂性,决定了情绪、情感的复杂性,具
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和信号功能。情绪情感可分为喜、怒、哀、惧四种基
本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应激三种情绪状态。按情绪情感的内容可分为道德感、理智
感和美感。还简述了情绪的调节。
第九章,我么学习了意志。意志是人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
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包括是自觉确定目的行动,随意运动是
其基础,意志行动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挫折是一种情绪状态,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
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致使预期目标不能实现时产生的一种焦虑、紧张、沮丧的
情绪状态。我们还学习了心理防卫机制。意志品质包括独立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
力。
第十章,
我们学习能力。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全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然后我们又了解了智力和智力结构以及能力的测量。
第十一章我们简要学习了气质和性
格。
气质是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
强度、
灵活性等方面的特征,
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脾气、
性情,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广义的性格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所有特征和
品质;狭义的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
方式。
二、结合所学的心理学各章节内容,谈谈心理学知识在自己的
生活、学习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离不开认知过程。我们的日常行为,都是靠感觉去反
映。我们靠视觉去看,靠听觉去听,靠嗅觉去闻,靠味觉去尝,靠触觉去感受。所以我
们才能知道夏暖冬寒,我们才能分清红橙黄绿青蓝紫。因为感觉,我们又会选择性地接
受我们需要、认可的观念。有句歌词说“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
掉你的容颜。
”这就是知觉选择性的结果,在人群中只关注了某一特定的人。我们又能
从凌乱的整体中找到一个总体的特性,比如毕加索的抽象画,虽然都是由一个个凌乱细
小的个体组成,可是组合成整体就会发现它的美妙,这又是知觉的整体性。
关于记忆,更是与我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因为记忆,我们才能蹒跚学步、牙牙
学语,才能不断地学习、成长。汉字中有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有的根据形象,有
的根据表达,有的根据发音,都是通过技巧教我们记忆。还有的记忆,是学会了就不会
忘记的,比如游泳技巧、轮滑技巧都是这样,即使若干年都没有练习,也依然能用身体
语言记忆下来。我们俗语中常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其实说的就是短时记忆;而
“过目不忘”是长时记忆。在我们的学习中经常用到联想记忆法,这就是一个很容易记
忆的方法。汉代的农民起义较大规模的有三次:一是公元
17
年发生的绿林起义;二是
公元
18
年发生的赤眉起义;三是公元
184
年发生的黄巾起义。前两次发生在西汉,后
一次发生在东汉。这三次起义的时间可以用对比法来记,最令人头痛的是起义名称的先
后顺序容易搞混。
为此,
可采用联想记忆法来记忆。
这三次起义的名称都有颜色,
即绿、
红、黄,可与枫叶联系起来记。枫叶春夏时绿,秋天变红,冬天变黄。
关于思维,也是我们学习生活中所应用的。我们来自全国各地,每个人的家乡都有
自己家乡的方言。
每当我们给家里人打电话时,
总是说的方言,
用方言与家人进行交流,
因为方言是我们与家人都熟悉的语言,
所以交流更方便。
而当我们在宿舍与伙伴聊天时,
我们又会选择用普通话,
因为如果此时用家乡方言进行交流,
那么相互之间是听不懂的。
这些语言随地点选择的方式,便是思维决定的。我们会下意识地选择那些我们之间更熟
悉的、更方便交流的语言进行表达。所以即使我们学习了英文,我们在心中思考时依旧
习惯用汉语而不是英语。随着人的成长,思维方式也在发生变化。我们会从直观动作思
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每一次思维的改变便是人成熟的标志。每个人都
有每个人不同的思维方式,
不论是哪一种,
只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便是值得学习的思维。
关于想象,在我们生活中更是比比皆是。语文中,就有“想象”这种写作方法,使
文笔更加优美,表达更加深刻。而我们心理学中所说的想象,与此还不太一样。梦便是
一种我们最常见的想象方式。在梦里,我们可能会梦见白天念念不忘的情节,也可能是
现实中可望而不可即的愿望。
远在古代
《诗经》
中就曾经提到过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的诗句,说的便是梦。就我个人而言,我还真说不好梦到底是好还是不好,我只知道每
次我做梦时,
总感觉睡觉的时间过得特别快,
有时明明梦还没有做完,
事情还没有发展,
我便被闹钟吵醒了。而且我总是会做连续梦,今天晚上的梦境内容和昨天晚上梦里的故
事是前后相连的,就跟电视剧一样。我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通过想象,还能激发人们
的创新意识,才会有新的发明,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大到雷达,小到钢笔,都是人
们根据自然界的万物通过想象而发明出来的。
说到注意,就更有意思了。记得小学老师总爱请小朋友(尤其是男小朋友)家长,
然后向家长抱怨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总是开小差。注意,便是思想的高度集中,它
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总与感知、记忆等心理过程相伴随。上文提及的那句歌词“只是
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的容颜。
”也反映了注意的集中性。我们
总是对自己在意的人事物高度关注,而忽略那些我们不在意的人事物,这便是注意的指
向性。生活中常有很多无意注意的例子,比如今天老师换了件新衣服,我们便会关注。
生活中也有很多有意注意的例子,比如春晚上我们会可以去关注某位明星在何时上场。
情绪与情感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不论是我们的个人感受还是人际交
往之间的互动,都能反映在情绪与情感上。范仲淹曾说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
”说的便是情绪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也说明了情绪的感染性。我们的面部表
情、肢体动作、语言表达,都能表现我们的情绪内涵,所以一个优秀的演员,便能很好
地把握角色的内心活动,演得逼真。我们要把握好情绪的调节,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
的情绪,使大脑处于最佳工作状态,使机体免疫系统处于平稳状态,使人更接近自己,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发挥人的智力。
意志往往是被我们忽视的东西,然而它对人们的影响却是实极其重要的。它能帮助
我们坚定决心、
克服困难。
我们首先会确定目标,
然后坚持目标,
这便是意志力的体现。
因为有了强大的意志力的支持,所以我们才看到了一个又一个感动中国的动人事迹。挫
折,是不可避免的。有的人遭遇挫折会消沉,有的人遭遇挫折会麻木,有的人遭遇挫折
会越挫越勇。我们当然要选择最后一种,始终不放弃,有顽强的意志力,造就独立性、
果断性、坚韧性、有自制力的良好品格。
由于先天遗传和后天培养的不同,每个人的智力能力也不同。我们通常所说的
IQ
,
便是智商。在我看来这东西可信,但不能全信。每个人的智力能力是不同,可是只要有
意志,只要能坚持,一切皆有可能的。
不过爱迪生也说过:
“天才是
99%
的努力加
1%
的
天分。然而那
1%
却是最重要的。
”不管如何,我们还是要有梦想,敢拼搏,不放弃,知
努力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