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是谁发明的那种牛皮大鼓
谁最先用牛皮作为大鼓的鼓皮具体已不可考。
鼓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按《礼记·明堂位》的记载,在很早的传说中,“伊耆氏”之时就已有“土鼓”,即陶土作成的鼓。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声音激越雄壮而传声很远,所以很早就被华夏祖先作为军队上助威之用。相传黄帝征服蚩尤的涿鹿之战中,“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太平御览》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纪》)。
上古时代的战鼓,皆由鳄鱼皮制成,而鼓皮选用鳄鱼皮,是取鳄鱼的凶猛习性以壮鼓声。到了周代,据《周礼·地官司徒》之载,已专门设置了“鼓人”来管理鼓制、击鼓等事。鼓人所管理的有各种用途的鼓,如祭祀用的雷鼓、灵鼓、乐队中的晋鼓等。其中,专门用于军事的叫“汾(音)鼓”,据《说文》的解释,这是一种长八尺,鼓面四尺,两面蒙革的大鼓。此外,路鼓、晋鼓、等也用于军旅,这些鼓以后发展为各种规格的战鼓,在军事上得到普遍地运用。
在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的器具。在狩猎征战活动中,鼓都被广泛地应用。鼓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领,古文献所谓“鼓琴瑟”,就是琴瑟开弹之前,先有鼓声作为引导。鼓的文化内涵博大而精深,雄壮的鼓声紧紧伴随着人类,远古的蛮荒一步步走向文明。俗可以是民间的欢庆锣鼓,雅可以进入庙堂祭祀和宫廷宴集。从原始的陶鼓、土鼓、皮鼓、铜鼓,一直发展到种类繁多的现代鼓,鼓是最为人们喜爱和广泛应用的乐器之一。有观点认为,最早的鼓应该是由远古的先民使用的,陶罐、陶盆等生活用具所演化而来,出土的陶鼓证明了,早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有了陶鼓的制造。陶鼓又称土鼓,是用陶土烧制成鼓框,再蒙上动物的皮革做成的。在我国以瓦为框制造陶鼓的传统,沿袭了很久。鼗鼓(即“拨浪鼓”)是从西北边远地区传入中原,腰鼓是由西域传入我国,在唐代广为流行,唐代的腰鼓除了木质材料以外,也有以陶瓷作为鼓材的。
鼓的出现比较早,从如今发现的出土文物来看,可以确定鼓大约有4500年的历史(以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早期大墓出土的土鼓为例)。 在古代,鼓不仅用于祭祀、乐舞,它还用于打击敌人、驱除猛兽,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鼓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民族乐队、各种戏剧、曲艺、歌舞、赛船舞狮、喜庆集会、劳动竞赛等都离不开鼓类乐器。 鼓的结构比较简单,是由鼓皮和鼓身两部分组成。鼓皮是鼓的发音体,通常是用动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经过敲击或拍打使之振动而发声的。中国鼓类乐器的品种非常多,其中有腰鼓、大鼓、同鼓、花盆鼓等。
『贰』 鼓是谁发明的
黄帝是鼓的发明者。传说黄帝在与蚩尤作战时,80面夔鼓齐鸣,声震千里,使蚩尤版闻声丧胆。这里权的虎座鼓与虎座鸟架鼓,是根据出土于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墓的鼓复制而成的,鼓座为两只对尾的伏虎,通体绘黄、红、褐相间的 鳞纹与卷云纹,和虎背连接的风足鼓架上,是一个桐木制成的黑红色云纹大鼓。
『叁』 鼓是怎样发明的
传说公元前3500年中国人已使用鼓。最初做鼓的方法是用兽皮蒙在框架或容器上。到公元前1000年,美索希达米亚的苏默人制成了一人高的圆鼓,鼓身还绘有图画。后来人们又发明了小铜鼓和大铜鼓,15世纪骑兵用的大铜鼓,17世纪时开始为乐团采用。1692年蒲塞尔为“仙后”所作的配乐中就使用了今日人们称之为定音鼓的乐器。15世纪,军队的骑兵们已经开始使用铜鼓为军队振奋士气;17世纪时音乐家们开始尝试将鼓添加到乐团中来,组合音效。
『肆』 鼓起源于什么
那是在远古时期,黄帝身边有个大臣,名叫常先,他发明了很多狩猎工具。有一次,常先捕杀了一头野牛,把剥下的牛皮随手搭在一个木墩上。这个木墩是空的,有一搂粗。时间一长,常先竟把这件事给忘了,野牛皮经过长时间暴晒后便收缩了,把空木墩裹得紧紧的。
有一天,黄帝正在驯马,他无意间发现一张野牛皮蒙在木墩上。黄帝伸手随便拍了一拍,谁知这一拍竟发出“咚咚”的响声。黄帝用劲再一拍,声音更大。黄帝觉得好玩,便寻来两根木棒,双手使劲擂了起来,结果发出声音像雷鸣一般。这时,黄帝的马听到这声音,猛地受了惊,竟冲出了木栏,全部跑掉了。黄帝很是惊奇,他便召集来各个部落首领和大臣,去问大家这是怎么回事。这时,常先赶来,他问明了情况,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黄帝敲的就是常先早先晒的那张野牛皮。
常先赶快把木墩倒过来一看,原来里面是空的。常先也用手拍了拍,同样发出“咚咚”的响声。常先又找来一张大鹿皮,把木墩的另一头也蒙住,再用木棒一敲,响声比原来更大、更好听。常先觉得这是个有用的东西,他向黄帝请求要好好研究一下这个东西,重新再做一个,黄帝答应了。
常先选择了一棵木质较好的空心树,他把里边掏大,做成圆形,然后把鹿皮和野羊皮蒙在两头,用一只手就可以拿动。常先又让仓颉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鼓”。谁知道,鹿皮和野羊皮都不结实,用劲一敲就打破了,只好改用野牛皮。然而,捕捉野牛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野牛是一种异常凶猛的动物。怎样才能搞到野牛皮呢?常先躺在一棵大树下,想了又想。不知不觉便睡着了。
就在这时候,玉皇大帝派九天玄女给黄帝送《兵书》,在路过这棵大树时,九天玄女发现常先正在树底下睡觉,再一看,才知道他原来是为蒙鼓没有适合的皮子而发愁。九天玄女本想叫醒常先,但又一想自己不能随便和凡人说话,她只好托梦给常先。九天玄女在梦中对常先说,东海有个流坡山,山里有种怪兽,形状如牛,却没有长角,只有一只脚,身子却大得出奇,平时不太活动,但一出现,海洋上不是刮风便是下雨。
那只怪兽两只眼睛射出的光芒,就像太阳和月亮一样,一怒吼,比雷声还大,这种怪兽名叫雷兽。雷兽整天在海里无忧无虑,喜欢仰面躺卧,以爪击腹为乐,而每拍一下肚皮,就响起一声巨雷。九天玄女还说,用牛皮蒙鼓,用雷兽的骨作为鼓槌,一敲起来,地动山摇,威力无穷。常先醒来,他忙把梦里的事告知黄帝。黄帝听罢,马上命令大将应龙派几个会水的能手,入海捉拿怪兽。不几天,大将应龙就把野牛和雷兽捉拿回来,然后按常先的设计,50天就做成牛皮大鼓800面,做成雷兽鼓槌1600根。
传说在涿鹿大战开始前,黄帝就已经把800面牛皮大鼓埋伏在暗处,当蚩尤军队冲向黄帝军队的前沿阵地时,黄帝把手一挥,800面大鼓一齐擂动。蚩尤军队还未交战,就被鼓声震得人仰车翻,耳聋眼花,个个东倒西歪,溃不成军。黄帝军队乘着鼓声,发起总攻,一举把蚩尤消灭在涿鹿了。从此,鼓就成为我国古代战争中不可缺少的用具,人们以后就把它叫做“战鼓”。
其实,这只是一个传说故事。在我国古代,革类乐器占了大多数,皮革是在狩猎生活中能经常得到的材料,它除了能供人们制作衣服之外,还能制成多种击奏乐器,这些乐器在地广人稀的生活与生产环境中,以它的洪大声音,起着鼓舞人心、协调动作、传递信息、惊吓野兽等多种作用。
在绵延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鼓与其他艺术形式不断融合,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展现出不同的形式美感。它们或阳刚、或优美,或威风凛凛,或灵动轻盈,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审美享受。它传达出的信息,从根本上说,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一种群体精神风貌。
『伍』 鼓是哪个国家先发明的
别这么说,鼓的发明可不是某一国家的专利。
人类社会初期就出现了鼓,早到出现“国家”这个概念以前。
各地有各地的鼓,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当地先民受自然界空物传声现象启发制成的。
很难说谁先谁后。
『陆』 击鼓鸣冤是谁发明的
鸣冤击鼓的先例是由一位少女所开,被汉高祖刘邦采用并形成定制。 相传,汉代开国皇帝刘邦登基不久,他有个侄子倚仗皇势胡作非为。一天,京城少女苏小娥正在街上行走,恰遇浪荡皇侄,他见小娥貌美若仙,心生邪念,遂上前调戏。只听“啪”的一声,小娥一巴掌扇到皇侄脸上。皇侄在众人面前挨此一掌,岂肯罢休,骂道:“不识抬举的贱娼,我要你立死此地!”言毕,夺过随从手中的齐眉棍,使劲向小娥头上砸下。只听“咣当”一声,皇侄举起的木棍断落在地。皇侄一愣,定睛一看,救人者原是个彪形大汉,遂令随从动武。 岂料,一随从举剑刺向大汉时,大汉猛地一闪,锋刃却捅进了趋前挥棍的皇侄肚腹,皇侄倒地身亡,随从们急忙抬起尸体回府。那误杀皇侄的爪牙便串通同伙,栽赃说皇侄是大汉所杀。刘邦获悉,下令将大汉捉拿收监,定处死刑。 脱险的苏小娥得知恩人将被问斩,深感不安,决定去闯金銮殿。但皇宫戒备森严,她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一日,小娥和妹妹各持一小鼓、一小锣,来到金殿门前,突然猛击锣鼓,连声高喊:“冤枉!”,锣鼓声频传,惊动了刘邦,他下令拿当事人上殿。 小娥胸有成竹,见了皇上从容答道:“万岁,小娥若不击锣鼓,咋能面君,我的冤情又咋能申呢?” 接着,小娥便把皇侄劣迹、随从恶行一一陈述,继而又恳切地说:“万岁你切莫屈杀英雄,小女冤枉事小,朝廷声誉事大啊!”刘邦听毕,觉得言之有理,遂提囚犯与皇侄随从对质,随从见抵赖不过,只好招认误杀。 刘邦十分愤怒,厉声吼道:“小奴才,跟随王爷不劝其走正道,还断送其命,诬陷他人,寡人今日亲审此案,方知真情,差点错杀英雄。来人,将小奴才推出去斩了!” 好汉被释放回家,百姓闻讯,无不赞颂高祖英明。 苏小娥击鼓鸣冤这一举动,倒给刘邦一个启示,为方便百姓告状,他特下圣旨,命各级官署大门必须置一鼓一钟,并规定钟鼓一响,官必上堂,藉以显示便民、德政。到了清代,规定“必关军国大务、大贪大恶、奇冤异惨”方可击鼓。上诉程序从基层到各衙门仍不得申冤者,方许擂鼓,否则要处以重刑,而且擂鼓之声并非都可“直达圣听”。看来,苏小娥是最幸运的。
『柒』 鼓的发明者
黄帝是鼓的来发明者。传源说黄帝在与蚩尤作战时,80面夔鼓齐鸣,声震千里,使蚩尤闻声丧胆。这里的虎座鼓与虎座鸟架鼓,是根据出土于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墓的鼓复制而成的,鼓座为两只对尾的伏虎,通体绘黄、红、褐相间的 鳞纹与卷云纹,和虎背连接的风足鼓架上,是一个桐木制成的黑红色云纹大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