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结合纪录片《大国崛起》,探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因素
理论上有一种影响颇大的见解,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而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存留、去除都是可以选择的;在同样的经济条件下可以做出不同的选择。这种认识是不能成立的。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体现的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关系(资本关系),是以往历史发展的产物和结果,是许多经济变革的总结,要以其他社会生产关系的灭亡和社会劳动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为前提。它只属于经济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只有在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的历史阶段上才能出现。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旧生产方式的解体为前提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可以归结为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这不过是同一关系的两个方面)。这种关系的形成是以先前各种不同生产形式发生解体的历史过程为前提的。这些形式和关系包括:⑴劳动者把土地当作生产的自然条件(即亚细亚的、斯拉夫的、古代的、日耳曼的所有制形式)。⑵劳动者是工具所有者(即行会同业公会制度下的手工业劳动,中世纪的城市制度)。⑶在以上两种情况下,劳动者(即土地所有者,行会师傅以及学徒和帮工)在生产开始以前都具有了作为生产者来生活所必需的消费品。⑷劳动者本身、活的劳动能力的体现者本身,直接属于生产的客观条件,而且他们作为这种客观条件被人占有,因而成为奴隶或农奴。在现实的历史上,雇佣劳动大量的是从奴隶制和农奴制的解体中产生的;或者,像在东方和斯拉夫各民族中那样,是从土地公有制(例如俄国公社)的崩溃中产生的。换一种方式来说,雇佣劳动是从行会制度、等级制度、劳役和实物收入、农村副业劳动、封建的小农业等等的衰亡中产生的。在一切这种现实的历史过渡中,雇佣劳动的产生表现为一些旧的关系的解体和消灭。旧的形式和关系的解体,不仅产生了雇佣劳动方式,并使私有制成为一般基础,而且使生产形式发生质的变化。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劳动和客观条件的分离为前提的
所有制关系,从而生产方式,所涉及的是劳动和劳动的客观条件的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雇佣劳动,是以下述两个历史条件为前提的:一个是自由劳动的存在,以及自由劳动同作为资本的货币相交换。这种交换使下述情况成为可能:自由劳动不是用于直接使用价值的生产,而是用于交换价值的生产,进一步说是用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即价值增殖)。另一个是自由劳动同实现自由劳动的客观条件(劳动资料和劳动材料)相分离。而首要的是,劳动者同他的天然实验场即土地相分离。这种分离的过程,一方面是自由的小土地所有制解体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以东方公社为基础的公共土地所有制解体的过程。而在这两种形式中,劳动者都把劳动的客观条件看作自己的财产,劳动同劳动的物质前提是天然统一的。在这两个前提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劳动和劳动的客观条件的分离,或者劳动和所有权的分离;而最初的分离就是资本的原始积累。马克思指出:“资本关系以劳动者和劳动实现条件的所有权之间的分离为前提。……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这种分离已经包含了城乡的分离、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科学和劳动的分离。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发达的商业关系为前提的
如果说旧形式的解体和劳动与客观条件的分离可以归结为经济制度前提的话,那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还需要有另外一个前提,就是经济形式前提。这个前提就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充分发展。马克思指出:“产品发展为商品,一定范围的商品流通,因而一定范围的货币流通,也就是说,相当发达的贸易,是资本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和起点。我们就是把商品看成这样的前提,因为我们是从商品出发,并把它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最简单的元素的。”资本是从货币财产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直接目的是剩余价值,是以价值形式为前提的,商品和货币既是它的前提和基础,又是它的基本存在方式和现实载体。货币资本的一次循环过程是从商品流通开始并以商品流通结束的,而商品流通的前提是商品生产的普遍化。为此,必须最大限度地消灭以个人消费为主要目的、仅仅出售多余产品的那种生产方式——物物交换和简单商品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是“用商品生产商品”;一切与资本关系有关的要素本身(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越是成为商品,也就是说,这些要素越是只有通过购买才能占有,那么资本关系就发展得越充分。“生产本身越是从流通中获得自己的要素,即商品,以致商品已作为交换价值进入生产,这种生产就越是成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因此,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把?魍ㄗ魑�时拘纬傻那疤帷?
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特有的物质技术基础为前提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形式,经历了劳动对资本的从属关系的质的变化。最初的资本关系已经区别于以往的生产方式,但是仍然建立在小生产方式——工场手工业的基础上,就是说,生产方式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它还没有建立在自己特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因而,劳动只是在形式上隶属于资本,而剩余价值的生产也只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物质技术基础,是以大机器工业为开端的现代工业。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劳动才开始在实际上隶属于资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真正确立起来,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形式,才有可能把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作为主要形式。“在这种已经改变了的关系的基础上,会发展起一种发生了特殊变化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一方面创造出新的物质生产力,另一方面它只有在这种新的物质生产力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发展,从而在实际上给自己创造出新的现实的条件。由此就会出现彻底的经济革命,这种革命一方面为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创造并完成它的现实条件,为它提供一种相应的形式,另一方面,在这个革命与工人相对立中发展起来的劳动生产力、生产条件与交往关系中,这个革命又为一个新生产方式……创造出物质基础。”
5、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由上可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不仅经历了从劳动不从属于资本到从属于资本的转变,而且经历了劳动从形式上属于资本到实际上从属于资本的转变。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家所使用的资本的数量具有决定意义。“形式上从属于资本的劳动和从前的劳动使用方式之间的差别,与单个资本家所使用的资本量的增长即资本家同时雇用的工人人数的增长,是以相同的程度进展的。只有具备一定的最低限量的资本,资本家本人才不再是工人,才能只从事劳动过程的指挥工作和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交易工作。只有在一定量资本直接掌握了生产的地方,——不管是商人变成了产业资本家,还是在形式上从属的基础上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资本家,——才能发生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从属,即本来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参考资料: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xxsb/962660.htm
B. 马克思说:资本来到这个世界,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仅供参考这么说是因为:资本关系是以劳动者和劳动条件的所有权之间的分离为前提,即少数人拥有大量的货币财富和生产资料,多数人成为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这两个条件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结果,而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过程就是征服、奴役、掠夺、杀戮过程。 (1)雇佣工人的形成过程。新兴资产阶级通过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促使他们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并迫使他们屈服于资本统治,成为雇佣工人。最典型的是英国的“圈地运动” (2)资本的形成过程。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的封建贵族为了筹集更多的资本来发展资本主义工业,采取了强制和暴力手段:采取国债制度、现代税收制度和包含关税制度等,对国内劳动人民进行大肆搜括;对殖民地的血腥掠夺;商业战争。 资本原始积累始的血腥史充分证实:“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原理是如此,你可以根据这些再扩充一下。资源来自网络。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C. 原始的积累都是血淋淋什么意思
资本主义生产的建立,在社会上和经济上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在一般商品生产发展到比较高的水平时,一部分人手里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货币;第二、存在两种意义上‘自由的’工人,一方面他们出卖劳动力不受任何拘束或限制,另一方面他们脱离土地和脱离任何生产资料,这是无产业的工人,是只能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工人‘无产者’。”商品和货币并非一开始就是资本。当一部分人手里集中了大量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时,他就需要购买别人的劳动力,以增殖自己的财富。这样就需要有出卖分动力的自由劳动者。
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资本主义生产的这两个要素逐渐地产生出来。当商品生产发展到比较高的水平时,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更加激烈。少数人发财致富,变成拥有大量货币资本,能够购置生产资料,雇佣工人,开办企业的资本家;多数人贫困破产,失去生产资料,变成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在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生产原始积累的条件一般都是通过暴力实现的。一方面强制剥夺直接生产者的生产资料,使他们变成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活的雇佣工人的后备军;另方面,在国内通过推销国债、提高赋税、实行包税制、剥夺生产者等办法,在国外通过武力征服、掠夺、奴役、杀戮等办法积累货币资本。拥有资本和拥有劳动力这两种极不相同的商品所有者互相对立,发生接触之后,资本主义生产就出现了。马克思说:“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这就是所谓原始积累的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要求使用自由劳动者。这些生产者可以自由出卖劳动力,不受任何拘束和限制。封建社会的农奴和依附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不能成为这种自由劳动者;手工业中的帮工和学徒,受束缚于封建行会,也不能成为这种自由劳动者。因此直接生产者必须从封建束缚和行会强制下解放出来,并剥夺他们的生产资料,才能转化为雇佣劳动者。
各个国家和地区,原始积累的具体形式是大不相同的。而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是原始积累全部过程的基础。
英国的“圈地运动”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典型形态。马克思曾仔细地研究和分析了圈地的过程,把它称之为“生产关系革命”。它一方面造成土地和生产资料的集中并把它们转化为资本的条件,另一方面又让被强制剥夺土地的农民,“由于这些古怪的恐怖的法律通过鞭打、烙印、酷刑,被迫习惯于雇佣劳动制度所必需的纪律。”资产阶级的发家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殖民掠夺是原始积累的另一要素。西欧的西、葡、荷、法、英等国的殖民者用最残忍的暴力掠夺亚洲、非洲、美洲的各族人民。从十六世纪起的三百五十年间,他们象捕捉野兽一样,从非洲西海岸猎夺黑人,用船运到美洲卖为奴隶。奴隶贩子们通常可以获得百分之百,甚至百分之一千的厚利。欧洲的封建主和商人,在殖民地掠夺中、在奴隶贸易中掌握了大量的金钱,这些金钱“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
公共信用制度,即国债制度,产生在中世纪的热那亚和威尼斯,后来流行于整个欧洲。“公债成了原始积累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它象挥动魔杖一样,使不生产的货币具有了生殖力”。大银行用国家名义向国民发放公债,然后又把金钱贷给政府,这样就使充当政府和国民之间中介人的金融家大发横财,每次国债的一大部分都成为从天而降的资本,落入包税者的腰包。于是银行巨头、金融家、经纪人、证券投机家和交易所的豺狼这一伙食利者阶级突然兴起,他们手中掌握的大量货币就会转化为资本,促进资本主义生产的发生。
现代课税制度是国债制度一种必要补充。国债的利息要依靠国家收入来支付,政府为了增加收入就必须提高税收;政府如遇到新的额外开支,又要借新债,借了新债又须增加新税。现代课税制度是对农民、手工业者,即一切小生产者的暴力剥夺,是所谓原始积累的一种形式。保护关税制度是制造工厂主、剥夺独立劳动者、使国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转化为资本的一种人为手段。这样就加速了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
总之,剥夺农民土地、殖民掠夺、商业战争、国债制度、现代课税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等都是原始积累的不同形式,一句话,都是用国家权力、用暴力促进封建生产方式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马克思说:“在原始积累的历史中,对正在形成的资本家阶级起过推动作用的一切变革,都是历史上划时代的事情”。
D. 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过程和必备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历史过程
——雇佣劳动与资本价值的关系探讨(10)
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劳动和劳动的客观条件是出发点。在这里,劳动是雇佣劳动,是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而且在别人监督下的的劳动,或者叫异化劳动。劳动的客观条件是土地、原料、生活资料、劳动工具、货币或这一切的总和。劳动的客观条件本来是人类为了生存的劳动的条件,现在变成了资本,即资本的劳动客观条件。劳动对资本的关系,或者说,劳动对作为资本的劳动客观条件的关系,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前提
这个前提是以劳动者是劳动客观条件的所有者,或者说所有者本身从事劳动发生解体的历史过程为前提的。第一,劳动者把土地当做生产的自然条件的那种关系的解体,这里他把这种条件看做是自身的无机存在,看做自己力量的实验场和自己意志所支配的领域的那种关系的解体。这种所有制的一切形式是以共同体为前提的,作为共同体的成员,他们都是所有者。第二,劳动者是劳动工具的所有者的那种关系的解体。劳动者对他的工具这种所有制,是以手工劳动者以工业劳动发展的特殊形式为前提;同这种劳动形式相联系的是行会同业公会。在这里,劳动本身一半还是技艺,一般则是目的本身。师徒制度。资本家自己还是师傅。特殊的劳动技能也保障着劳动工具的占有。劳动方式连同劳动组织和劳动工具在某种程度上是继承的。劳动还是劳动者自己的劳动。第三,在以上两种情况下,劳动者在生产开始以前和生产期间都有了作为生产者来生活所必需的消费品。第四,还有一种关系也发生解体,在这种关系中,劳动者本身还直接属于生产的客观条件,而且他们作为这种客观条件被人占有,因而成为奴隶或农奴。对资本家来说,工人不是生产的条件,而只有劳动才是生产的条件。资本家占有的不是工人,而是他的劳动,不是直接占有,而是通过交换来占有。
当劳动者和劳动的客观条件分离(这种分离过程发生在西欧的封建社会,东方亚细亚例如中国直到二十世纪初从总体来说则没有发生)以后,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过程
要建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一方面,要使一个民族的大批个人,处于可能的自由工人的地位,他们唯一的财产是他们的劳动能力,和把劳动能力与现有的价值交换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要使所有客观的生产条件作为他人的财产,和这些个人相对立,但同时这些客观条件作为价值是可以交换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由工人占有。要统治这些条件,就要把这些个人同自己的劳动的客观条件分离出来,从而变成自由工人,这一过程又可能使这些劳动的客观条件从先前的联系中游离出来。这些劳动的客观条件现在仍然存在,但却以另一种形式作为自由基金而存在,这些劳动的客观条件已经只是以价值的形式,与丧失了财产的个人相对立。正是这种使大众作为自由工人同劳动的客观条件相对立的过程,也使得这些条件作为资本同自由工人对立起来。一方面是自由的工人,另一方面是资本。劳动的客观条件与这些变为自由工人的阶级相分离,必定会在相反的一极表现为这些条件本身的独立化。这种独立化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起点,并在以后的发展中不断地产生出来!如果不把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看做已经成为决定性的、支配整个生产的关系,而是看做正在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那么,自然会得出为经济学家们所津津乐道的简单结论:作为资本而出现的一方,必定在自己手里有原料、劳动工具以及使工人在生产期间即生产完成以前能够维持生活的生活资料。这个简单结论不仅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时候为一切经济学家们为资产阶级的政客们所拥护,而且也为资本主义发展了三百多年的今天的一切经济学家门和资产阶级政客门所拥护!
3,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核心就是货币财富
存在于货币形式上的财富,只是由于劳动的客观条件同劳动本身相分离,而且只有当它们同劳动相分离的时候,才可能转化为劳动的客观条件。一部分货币可以单纯通过等价物交换的途径积累起来,但这是一种微不足道的来源,这种来源是通过本人的劳动换来的,在历史上甚至不值一提。其实,正是由高利贷和由商人的利润所积累起来的动产,正是这种货币财富,才转化为本来意义上的资本,即产业资本。可见,资本的概念,资本的发生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资本是以货币,从而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财富为起点。这里还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资本是从流通中出来的,是作为流通的产物出现的。因此,资本的形成不是来自土地财产,也不是来自行会,而是来自商人的和高利贷的财富——货币财富。可是,只有当自由劳动通过历史过程而与自己存在的客观条件相分离的时候,这种货币财富才找到购买这种自由劳动的条件。
要使货币财富转化为资本,一方面要找到自由工人,另一方面就要找到自由的可以出卖的生活资料和材料。另一种劳动条件——一定的技能、作为劳动资料的工具等——是被货币财富在资本初期发现的现成的东西,部分地表现为城市行会制度的结果,部分地表现为家庭工业即作为农业的附属物的工业的结果。这个历史过程不是资本的结果,而是资本的前提。但是资本要成为整个时代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形式,资本的条件就必须不仅在局部范围内,而且在广大的范围内发展起来,最后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
在劳动者和劳动的客观条件的解体时期,无疑就是这样一个时期,这时货币财富一方面已经发展到一定的广度。另一方面,由于有加速这种解体的同一环境,货币财富迅速低增长起来和扩大起来。货币财富本身同时就是这种解体的动因之一。
资本的原始形成,完全不是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似乎是资本积累了生活资料、劳动工具和原料,一句话,积累了同土地相分离的、而且本身早已将人类劳动吸收在内的劳动的客观条件。绝不是资本创造出劳动的客观条件。相反,资本的原始形成只不过是这样发生的:作为货币财富而存在的价值,由于先前的生产方式解体的历史过程,一方面能买到劳动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也能用货币从已经自由的工人那里交换到活劳动本身。
在劳动者和劳动的客观条件分离时期,生活资料变成商品,由货币支配了。货币渴望买到它们,以便借助它来购买劳动。这些生活资料既不是由货币创造的,也不是由货币积累起来的,它们本来就存在,发生变化的只不过是这些生活资料现在被抛到交换市场上去了!并且由使用价值变为交换价值,因而陷入货币财富的势力范围和统治之下了。劳动工具的情况也是一样。货币财富既没有发明、也没有制造纺车和织机。但是,同自己的土地相分离的纺工和织工连同自己的织机和纺机一起陷入货币财富等等的统治之下了。资本只不过是把它找到的大批人手和大量工具结合起来。资本只是把它们聚集在自己的统治之下。这就是资本的真正积累。积累就是资本在一定点上把工人连同他们的工具聚集在一起!这里明显地可以看出,资本无论在最初的十七世纪还是在二十一世纪,它的产生过程都是以劳动者和劳动的客观条件的分离为前提的!而且都是先有货币的积累然后有自由工人和劳动的客观条件的自由存在,并且货币财富购买自由工人和劳动的客观条件为前提的!所以,先有资本的存在条件,然后才有资本家!
4,商品生产和交换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存在的条件
商品生产就是价值的生产,商品的交换就是价值的交换。这就形成了交换价值的制度!交换价值的制度,以劳动为尺度的等价物的交换,会转化为不通过交换对他人劳动的占有,转化为劳动与财产的最彻底的分离,或者不如说,会把这种情况当做这一制度的隐蔽背景而显示出来。这就是说,交换价值本身的统治地位和生产交换价值的生产的统治地位所要求的是:他人的劳动能力本身是交换价值,也就是说,活劳动能力与其客观条件的分离。对客观条件的关系——或者劳动能力对自己的客观性的关系——成了对他人的财产的关系;一句话,对客观条件的关系,成了对资本的关系。可见,商品生产关系必然产生资本的生产关系!要消灭资本的生产关系就必然要消灭商品的生产关系!
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产生,是资本增值过程的主要产物,普通经济学家只看到生产出来的物品,而把这一点完全忽略了。既然在这个过程中物化的劳动(资本即劳动的客观条件)同时表现为与工人对立的东西,表现为工人之外的财产,所以资本就必然同时是资本家。而斯大林的最大错误就是我们需要资本存在的条件(商品生产和交换),但不需要资本家!这是完全错误的!
E. 如何理解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
资本是由直接生产者加工创造的,但是前提的劳动条件不是自己所有的,这就决定了劳动者只能是资本积累的参与者。就像农民原来都是自给自足,种自己的地。但是失去土地之后,只能成为雇佣者去生存。
F.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生产的建立,在社会上和经济上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在一般商品生产发展到比较高的水平时,一部分人手里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货币;第二、存在两种意义上‘自由的’工人,一方面他们出卖劳动力不受任何拘束或限制,另一方面他们脱离土地和脱离任何生产资料,这是无产业的工人,是只能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工人‘无产者’。”商品和货币并非一开始就是资本。当一部分人手里集中了大量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时,他就需要购买别人的劳动力,以增殖自己的财富。这样就需要有出卖分动力的自由劳动者。
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资本主义生产的这两个要素逐渐地产生出来。当商品生产发展到比较高的水平时,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更加激烈。少数人发财致富,变成拥有大量货币资本,能够购置生产资料,雇佣工人,开办企业的资本家;多数人贫困破产,失去生产资料,变成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在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生产原始积累的条件一般都是通过暴力实现的。一方面强制剥夺直接生产者的生产资料,使他们变成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活的雇佣工人的后备军;另方面,在国内通过推销国债、提高赋税、实行包税制、剥夺生产者等办法,在国外通过武力征服、掠夺、奴役、杀戮等办法积累货币资本。拥有资本和拥有劳动力这两种极不相同的商品所有者互相对立,发生接触之后,资本主义生产就出现了。马克思说:“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这就是所谓原始积累的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要求使用自由劳动者。这些生产者可以自由出卖劳动力,不受任何拘束和限制。封建社会的农奴和依附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不能成为这种自由劳动者;手工业中的帮工和学徒,受束缚于封建行会,也不能成为这种自由劳动者。因此直接生产者必须从封建束缚和行会强制下解放出来,并剥夺他们的生产资料,才能转化为雇佣劳动者。
各个国家和地区,原始积累的具体形式是大不相同的。而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是原始积累全部过程的基础。
英国的“圈地运动”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典型形态。马克思曾仔细地研究和分析了圈地的过程,把它称之为“生产关系革命”。它一方面造成土地和生产资料的集中并把它们转化为资本的条件,另一方面又让被强制剥夺土地的农民,“由于这些古怪的恐怖的法律通过鞭打、烙印、酷刑,被迫习惯于雇佣劳动制度所必需的纪律。”资产阶级的发家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殖民掠夺是原始积累的另一要素。西欧的西、葡、荷、法、英等国的殖民者用最残忍的暴力掠夺亚洲、非洲、美洲的各族人民。从十六世纪起的三百五十年间,他们象捕捉野兽一样,从非洲西海岸猎夺黑人,用船运到美洲卖为奴隶。奴隶贩子们通常可以获得百分之百,甚至百分之一千的厚利。欧洲的封建主和商人,在殖民地掠夺中、在奴隶贸易中掌握了大量的金钱,这些金钱“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
公共信用制度,即国债制度,产生在中世纪的热那亚和威尼斯,后来流行于整个欧洲。“公债成了原始积累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它象挥动魔杖一样,使不生产的货币具有了生殖力”。大银行用国家名义向国民发放公债,然后又把金钱贷给政府,这样就使充当政府和国民之间中介人的金融家大发横财,每次国债的一大部分都成为从天而降的资本,落入包税者的腰包。于是银行巨头、金融家、经纪人、证券投机家和交易所的豺狼这一伙食利者阶级突然兴起,他们手中掌握的大量货币就会转化为资本,促进资本主义生产的发生。
现代课税制度是国债制度一种必要补充。国债的利息要依靠国家收入来支付,政府为了增加收入就必须提高税收;政府如遇到新的额外开支,又要借新债,借了新债又须增加新税。现代课税制度是对农民、手工业者,即一切小生产者的暴力剥夺,是所谓原始积累的一种形式。保护关税制度是制造工厂主、剥夺独立劳动者、使国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转化为资本的一种人为手段。这样就加速了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
总之,剥夺农民土地、殖民掠夺、商业战争、国债制度、现代课税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等都是原始积累的不同形式,一句话,都是用国家权力、用暴力促进封建生产方式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马克思说:“在原始积累的历史中,对正在形成的资本家阶级起过推动作用的一切变革,都是历史上划时代的事情”。
G.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
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事实上,原始积累的方法决不是田园诗式的东西。
货币和商品,正如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一样,开始并不是资本。它们需要转化为资本。但是这种转化本身只有在一定的情况下才能发生,这些情况归结起来就是:两种极不相同的商品所有者必须互相对立和发生接触;一方面是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他们要购买别人的劳动力来增殖自己所占有的价值总额;另一方面是自由劳动者,自己劳动力的出卖者,也就是劳动的出卖者。自由劳动者有双重意义:他们本身既不象奴隶、农奴等等那样,直接属于生产资料之列,也不象自耕农等等那样,有生产资料属于他们,相反地,他们脱离生产资料而自由了,同生产资料分离了,失去了生产资料。商品市场的这种两极分化,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资本关系以劳动者和劳动实现条件的所有权之间的分离为前提。资本主义生产一旦站稳脚跟,它就不仅保持这种分离,而且以不断扩大的规模再生产这种分离。因此,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因此,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H. 资本主义关系建立所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是如何达成的
欢迎大家来到《拾掇历史》。拾掇历史,用最简单的方法记忆历史。
今天我们来说说世界史的西欧资本主义。这一节需要掌握的关键词有:工具和技术进步→工业城市+商品农业区→“商品和货币”代替土地成为资本+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资本主义建立→占有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的建立需具备哪两个条件?
西欧各国在16、17世纪的时候,进入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在这一个阶段中,工具和生产技术得到不断的改进,使得分工越来越细。当时手工业的分工就达到了几百种,因此而诞生了越来越多的工业城市。
由于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需要更多的粮食和原料,所以西欧各国又出现了很多商品农业区,比如法国专门盛产葡萄和酒的香槟地区,还有荷兰的奶牛区。农村和城市联系的越来越紧密,进一步促进了封建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的瓦解。
资本主义的建立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商品和货币变为资本,二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土地)分离。这两个条件都是在原始积累中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的,比如剥夺生产者的生产资料,又比如殖民掠夺,又或者是提高赋税。英国的“圈地运动”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原始积累的基础是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所以在圈地运动中就出现了羊吃人的情况,农民没有了土地,只好进城务工,接受资本家的剥削。
资本主义的建立需具备哪两个条件?
此外,资本家在生产的过程中还切断了手工业者与市场的联系,使手工业者成为自己的雇佣工人,用十分微薄的工资剥削工人。16世纪末英国一个采煤工,一天工作十二小时以上只有六便士。
圈地运动以后,有的英国地主把封建土地改为资本主义农牧场出租给劳动者。看起来,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好像都是用地租剥削,但实际上封建社会统治者掌握的生产资料是土地,而资本主义社会掌握的生产资料是资本。
另外,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实质是通过契约的方式像挤牙膏一样占有剩余价值,也就是让工人创造尽量多的价值,而给予工人尽量少的工资从而获得更多利润。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所以就算剥削比例比封建社会时期高,也会给人一种工人被剥削后还剩下比较多所得的假象。
I. 如何理解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
回复:《劳动合同法》规定“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签订一次试用期”,对于这一点目前有两种不同的理解。第一种理解是:人是原来的人,单位是原来的单位,同一劳动者和同一用人单位不能够约定第二次试用期。即使是劳动者离职后再次入职也同样要遵守此一规定。第二种理解是: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是指同一劳动者与同一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延续期间,不能再次约定试用期。离职后再次应聘的不在此限,可以重新约定试用期。我个人认为:第二种理解是正确的。纵观整个劳动法律,其始终关注的是一个连续的劳动关系,对于那些离职后进入其他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其劳动关系为新的劳动关系,同样受劳动法的关注。当劳动者再次离开新的用人单位回到原来用人单位时,这意味着新旧用人单位的转换,也意味着新一段的劳动关系的开始。劳动者在用人单位之外停留的一段时间其身体状况、思想品德等是否改变,技能、能力是否得到增长、提高或者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压力等情况是否得到改变,这都是双方需要重新考虑的因素。如果越俎代庖的代理劳动者或者用人单位放弃试用期的再次磨合,是不是也意味着剥夺了双方的权利。如果从劳动者的角度考虑,其在试用期的任意解除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一旦原用人单位不再是以前的用人单位而要离开时,其摆脱束缚的压力很大。————————————————————————————————————————————“劳动合同期限自然终止”为“不得再次约定试用期”的条件之一当然,适用该条款也存在一定的条件,即是“劳动合同期限自然终止”,不适用于一方解除劳动合同后而形成的终止。即当劳动者A与用人单位B依法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后,在同一时间上再次进入用人单位处工作的情况,该种情况下仍然可以再次约定适用期。“新旧劳动关系连续存在”为“不得再次约定试用期”的条件之二对于劳动合同自然终止的,劳动者如继续在用人单位工作,此时不得再次约定试用期。如果劳动者表示不再继续在用人单位处工作而要另谋高就或者其他目的的,一段时间后,如再次回到用人单位处,用人单位仍然有权再次约定试用期。但对某些特殊情况,如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已经明确要继续保持劳动关系,只不过劳动者要求过一段时间如回家探亲,只要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有继续保持劳动关系的意思表示,用人单位即不得在此段继续保持劳动关系的承诺实现时再次约定试用期。——————————————————————————————————————————————不是再次约定试用期的规定是否适用于不同的岗位?是否适用于晋升比如从销售员到销售总监?这些还需要再次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