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业力创造轮回

业力创造轮回

发布时间:2021-07-18 18:15:57

❶ 佛教里说的轮回是多少年一次

佛教里说的轮回是60一个轮回。
1、轮回的意思是“轮转”或是“生命的循环”。只要我们不自主的被囚禁在生死的循环里,就是在轮回之中。目前我们如同旅行者一般,被赋予宝贵人身。这次生命结束时,我们的心念——更正确的说是“心识能量的相续”,将无可选择的被“业风”吹至另一个生命里面。心识将居住在另一个轮回的身体之中,这个生命又会结束。我们的心识将继续不自主的向前推进,这种过程会一再重复,直到我们找到逃脱的方法。
2、是什么把我们系缚在轮回之轮呢?是行为创造出来的业力以及发动行为的烦恼。业和烦恼把我们系缚在不同的身体中轮回,就像绳子将犯人绑在柱子上一样。不同的是,我们自己为业和烦恼的绳索打结,痛苦并非他人加诸于我们身上的。
3、只要继续在轮回中流转,将不断经验不满足与苦恼。思索一下,目前这个身体,带给我们多少烦恼。我们必须喂养它,给它衣服穿,费心照顾它,以维持健康。我们必须在阳野或工厂里做工,赚钱养它,并建造房屋为它保暖。经过一天辛苦的工作,身体十分疲劳,我们的心也因而感到沮丧。然而,不管多么保护自己,身体还是会生病或受伤。即使没有人愿意和这个带来不适的身体绑在一起,似乎没有任何方法,可以让我们脱离它而生存。这种无法自由选择的情况,就是轮回的本质。
4、参禅极殊胜,但必须上根利智才易契入。常说开悟之人须有七朝天子福,九代状元才,不是凡庸的人都能问津的。并且开悟的人,往往还未断除后有,例如禅宗五祖戒禅师转世为苏东坡,苏东坡仍未解决问题,直到明朝转世为袁中郎,也是喜禅的文学家。袁以作《西方合论》的功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方才真了生死。所以永明大师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跎。”就是指这类情况。只是初步明禅,而无求生西方净土之愿,十人之中就有九个人,反而是多废时间的。
5、佛说得人身者如足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足上土与大地土相比真是大海里的一个水分子!人身是很难得的。一失人身再复难!珍惜这难得的人身,潜心学佛,不研究这些无用的东西浪费生命,但求早日出离生死轮回,早生净土,与不退菩萨为侣,能亲聆弥陀说法,自度度人!

❷ 佛教中的轮回是什么意思

轮回又称流转、轮转、生死轮回,意思是众生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生死不已,像车轮一样转动不停,循环不已。佛教其认为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不寻求“解脱”,即永远在“六道” (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中生死相续,无有止息地循环。
轮回理论源于生命的世代轮转传承启发,而三世因果中业力也是主导轮回的因,故业力不单是现世的结果,还会生生不息地延伸至来世(《正法念处经》卷七之偈曰:“非异人作恶,异人受苦报;自业自得果,众生皆如是。”)
轮回(Samsāra), 它是流转之意,在印度是由奥义书时代(公元前700年至公元前500年间)以下各派宗教的共通思想,其起于梵书时代(公元前1000至公元前500百年间),成熟于奥义书时代。
此系依据业说,以为有情众生之我是常住的,此我在生死流内,由其所作的业力,而连贯过去和未来,此即完成了三世因果之关系,同时也完成了轮回生死之观念。
初期的轮回思想,颇为朴素,以为轮回转生的范围,不限于有情的天、人、鬼神及一般动物,也可能遍及植物。佛教采纳印度民族的通说,并经由禅定的体验,而倡六道轮回或五趣轮转之说,将三界有情众生分作天、人、修罗、地狱、鬼、异类傍生等六道,有的略去修罗,成为五趣。
如观佛三昧海经卷六:“三界众生,轮回六趣,如旋火轮。”大智度论卷十六说众生轮转五道,回旋其中。 大乘心地观经卷三:有情轮回,生于六道,如车轮之无始终。成唯识论卷四说,有情众生,由四根本烦恼,轮回生死,不能出离。 此等轮回观念,是指生死无尽期,如轮无始终,而非将六道或五趣,依次排列如轮,周而复始之谓。轮回生死苦海无尽期,故盼以修道的方法,出离生死,超脱轮回,入于涅盘。
大智度论第三十谓由于善恶之分别而分为六道。其中天、人、阿修罗为三善道,而地狱、畜生、恶鬼为三恶道。阿修罗本为波斯善神之一,到了印度,雅利安人则指其为恶神。黎俱吠陀十卷为单一恶神,到了夜柔与阿闼婆两吠陀经中,指阿修罗为群魔。地狱思想始于吠陀时代,如黎俱吠陀说:「怨敌与盗,当入地下之底。」或称无底之渊。百段梵书中更设有地狱种种苦。在佛教经典中地狱多少与设施多未尽相同。
加长阿含十九地狱品谓:“金刚山外复有第二大金刚山,二山中间……不能以光及于彼,彼有八大地狱。”每一大地狱各有十六小地狱,合之为一百二十八地狱。其八大地狱:想、黑绳、堆、叫唤、烧炙、无间等。
又如观佛三昧海经第五观相品:阿鼻地狱有十八寒地狱、十八黑闇地狱、十八小热地狱、十八刀轮地狱、十八剑轮地狱、十八火轮地狱、十八沸屎地狱、十八镬汤地狱、十八灰河地狱、五百亿剑林、刺林、铁网、铁窟、铁丸等地狱。此外,还有铁窟、铁丸、尖石、饮铜等各十八小地狱。再如楞严经卷八,说明地狱十因六果皆是众生迷妄所造。「若诸众生恶业同造入阿鼻狱。六根各造是人则入八无间狱。身口意三,作杀盗淫,是人则入十八地狱。三业不兼,或为一杀一盗是人则入三十六地狱。见见一根,单犯一业,是人则入一百八地狱。」兹引佛教君友会王爱君文集「轮回」。
(据《佛学大词典 》)“轮回”的梵语为sam!sa^ra。音译僧娑洛。谓众生由惑业之因(贪、嗔、痴三毒)而招感三界、六道之生死轮转,恰如车轮之回转,永无止尽,故称轮回。又作生死、生死轮回、生死相续、轮回转生、沦回、流转、轮转。本为古印度婆罗门教主要教义之一,佛教沿袭之并加以发展,注入自己之教义。婆罗门教认为四大种姓及贱民于轮回中生生世世永袭不变。佛教则主张业报之前,众生平等,下等种姓今生若修善德,来世可生为上等种姓,甚至可生至天界;而上等种姓今生若有恶行,来世则将生于下等种姓,乃至下地狱,并由此说明人间不平等之原因。 盖欲灭六道轮回之苦,则必先断其苦因(三毒),谓三毒犹如种子之能生芽,故众生流转三有(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不得出离,若断灭我执及贪、嗔、痴,则诸苦亦断。[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二、分别善恶业报经卷上、观佛三昧海经卷六观无量心品、法华经卷一、正法念处经卷四十一、南本涅盘经卷十六、大智度论卷三十、卷七十七、成唯识论卷四]
附:【轮回】《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术语)众生无始以来,旋转于六道之生死,如车轮之转而无穷也。法华经方便品曰:‘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轮回六趣中,备受诸苦毒。’心地观经三曰:‘有情轮回生六道,犹如车轮无始终。’观佛三昧经六曰:‘三界众生,轮回六趣,如旋火轮。’身观经曰:‘循环三界内,犹如汲井轮。’观念法门曰:‘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Sams&amacron;ra。
【轮回】《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谓众生从无始以来,展转生死于三界六道之中,如车轮一样的旋转,没有脱出之期。 【轮回(samsara)】《 中国大网络全书(佛教篇)》 lunhui 佛教教义。又作流转、轮转等。音译僧娑洛。谓众生于六道中犹如车轮旋转,循环不已,流转无穷。印度婆罗门教、耆那教等都采用这种理论作为它们的根本教义之一。轮回的思想最早见于“梵书”,在“奥义书”中有比较系统的阐述。“奥义书”认为,一个人的灵魂(我)在死后可以在另一个躯壳中转生,转生的形态取决于他生前的行为(业),行善者得善报,行恶者得恶报,有的可以进入天道、祖道(人间),有的则堕落入兽道,沦为畜生等。佛教沿用了这个原则并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原始佛教采用业感缘起的学说解释轮回之道。认为众生今世不同的业力在来世可以获得不同的果报,贪嗔痴等烦恼可造成恶业,由恶业招感苦报。苦报之果,果上又起惑造新业,再感未来果报,往复流转,轮回不止。因此轮回贯通现在、过去和未来三世,包摄六道(天上、人间、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四生(胎生、卵生、化生、湿生)。佛教认为有情的生命是依缘而起并且处于经常不息的演变之中,那么造业、受报、进入生死轮回的主体是谁呢?有些部派佛教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提出了变相灵魂的“中有”或“中阴”理论。例如犊子部提出了“不可说的补特伽罗”,补特伽罗(我)意译为“数取趣”,意思是说一次一次地在六趣(道)中轮回受生,也就是轮回的主体;经量部提出了“胜义补特伽罗”,认为补特伽罗是由永恒的体性“一味蕴”(“报主的细意识”)所构成,它是由前生转到后世的主体;大众部提出“一心相续说”,认为有情的心和心所的相续活动中,有着一种永恒的内在本性,这种本性就是轮回的主体。以上这种轮回主体的学说在大乘佛教中又有了新的发展。大乘瑜伽行派认为阿赖耶识在轮回中被称为执持识,执持识是无始以来各种生类轮回转生的生命的主宰,也就是轮回果报的主体。(黄心川)
【轮回(梵sam!sa^ra,藏h!kyor-ba) 】《 中华佛教网络全书 》指众生由于起惑造业的影响,而在迷界(六道)流转生死。如车轮旋转,循环不已,故云‘轮回’。又称流转、生死、轮转、生死轮回、轮回转生。《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云(大正3·644b)︰‘贪欲、嗔恚及以愚痴,皆悉缘我根本而生。又此三毒,是诸苦因,犹如种子能生于芽,众生以是轮回三有。’《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报恩品〉云(大正3·295a)︰‘众生没在生死海,轮回五趣无出期。’ 此种轮回思想,为印度各派宗教、哲学所共通的根本思想,而此思想则源自灵魂转生、灵魂不灭之原理。古《奥义书》(西元前七世纪前后)中,对于人死后之命运,曾提出‘五火二道’说,此当系轮回思想最原始之说法。其二道说谓人死,经火葬后,即赴月世界。此中,若其人前生作善、具正知识、完成正祭祀,则不久即可离开月世界,而抵达梵天世界,不再返回此世。此等过程称为神道(deva-ya^na)。而另一种人在一定期间停留在月世界之后,即随着雨而返回此世。然不久即进入植物的种子之中,而成为食此种子之人或犬等生命体的精子,最后再生为人或犬等。至于再生为何人或何物,则全依其前生之善恶多寡而定。此等过程称为祖道(pitr!-ya^na)。经由祖道再生者,将会再受老死之苦;而由神道抵达梵天世界者则不必再生,因此亦无再度死亡之虞。此种与业(karman)思想结合的轮回思想,佛教亦加以采用,并在思想上作进一步的演绎与发展。佛教认为,众生由于无明与爱执而轮回于生死。其轮回境界有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与六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六道轮回之说,即指后者而言。六道为大乘佛教一般性的说法,说一切有部则除去阿修罗而说五道、五趣。在六道或五道之中,以地狱为最恐怖之处,天为最佳之处;此中之地狱、饿鬼、畜生称为三恶道,或三恶趣;天、人、阿修罗称为三善道,或三善趣。中国汉藏地方与日本亦皆流传有此等轮回思想。在西藏,更形成历代达赖、班禅等喇嘛转生的信仰。而在文学、美术方面,此等思想之影响亦甚深远。于释迦之本生谭中,即颇多以轮回为主题的佛教故事,而印度之阿摩罗婆提(Amara^vati^)、阿旃陀(Ajanta^)石窟等地之雕刻,也都刻有此等轮回故事。
◎附一︰慧风〈轮回与业〉(摘录自《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佛陀时代印度的轮回说与反轮回说现在根据大小乘经论中所习见的有关于印度轮回思想的说法,约举如下四种︰
(1)印度正统文化婆罗门教的轮回说︰婆罗门教以梵神为创造主,不唯创造了人间世界,也创造了其他五道世界,人的灵魂是梵所赋与,所以梵是‘大我’,给人的灵魂是‘小我’,小我的灵魂居于人类肉体的心脏。人如果能经常在森林中修习禅定,以净洁自我的灵魂,以苦行克服从肉体上所发生对物质的欲,以祭祀梵神救赎自身所有的罪行,此后小我灵魂便得与梵的大我同住,这是善业;否则,便是恶业,死后灵魂要堕落到其他恶趣中去。
(2)瑜伽行者的轮回说︰释迦牟尼佛陀时期,印度已出现反婆罗门教的学派,其中最著名的是数论一派,它已否定了自我灵魂从梵神转变而来,而主张每个人的自我灵魂是独立而不是依附于神。自我的灵魂原是纯精神界的东西,叫做神我,因为起物质的享受欲望,遂与物质原素(自性)结合,因之失却了独立而展开这个现实的世界。神我是非常微小的东西,但一刹那可周转整个肉体。如纵任欲乐的罪恶行为,神我就更会下堕到恶道中去,只有静修瑜伽行的禅定,制止神我上所起的爱欲,使身如枯木,心如死灰,神我便超脱了物质的拘囚,死后就可以完全归还到灵的世界,是之谓解脱轮回。释迦牟尼佛陀在初出家时曾访问过的阿罗逻迦兰与郁头罗罗摩子二仙人,据说就是数论派当时有名的学者。耆那教思想也接近这一派。
(3)宿作因论派的轮回说︰宿作因论是极端的机械宿命论。其不仅主张今生灵魂上肉体上所受的苦乐是过去业所规定,即今生的所有行动,甚至一举手、一动足、打个喷嚏,也是由过去业所规定的。这好像我国一部分相信八字的人,‘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的命定论的思想。宿作因论者认为人就应该这样听天由命下去,待过去宿业消灭,自我的灵魂也就自然会得到解脱。因之,他们认为作恶固然不对,行善修持也都是多余。六师外道中的末伽黎拘赊迦叶和迦罗鸠驮迦旃延,是属于这一派。
(4)顺世派死后无灵魂无轮回说︰由于婆罗门教的神权阶级的教育,加上轮回因果说与机械的宿命论,当时印度人民的精神有不胜其负担的苦闷,于是产生了一部分偏激思想起来反抗,否定了神、否定了灵魂、否定了轮回,甚至否定了善恶的道德标准。他们认为人的身体是地水火风四大原素构成,于是产生感觉思想,到了死时,身体还归四大,停止了感觉思想的作用,‘身死如油尽灯灭’精神也随之死灭,既无灵魂不灭的这个东西,更谈不到什么灵魂的轮回转生。因此,他们对于今生的善恶行为决定来生的苦乐因果说,是根本谈不上的。他们说,在恒河北岸斩杀很多的人,不成为恶因,不会招苦果;在恒河南岸布施供养很多的人,不成为善因,不会招乐果。他们更唱现在享乐就是涅盘的论调,放浪形骸,纵情享乐,构成纵欲的颓废的人生观,佛教经论中称之为顺世外道,六师中富兰那迦叶与阿耆翅舍钦婆罗,是属于这一派。但在顺世派中也产生一部分唯物论学者,继承着印度原有科学,以须弥山为中心构成世界观,以原子(极微)积聚说构成唯物论,后来佛教的论部发达,对色法心法分析得那样精微,显然是受了这派思想方法的影响。释迦牟尼佛陀时代,也正是印度思想界极其自由发展和各派竞兴的时代,经论中揭示出当时思想的状况是︰六十二见、九十六种外道并出,各自称为‘唯我道尊’。
以上举出的四种类型,可以代表当时思想对于轮回与灵魂的说法。除顺世派否定一切外,其他三种类型对灵魂、轮回都认为是实有的、是不断的,佛教对顺世派称之为断见外道,对其他三类称之为常见外道。外道就是‘心游道外’的意思,道,即法之自性、法之规律。佛教谈轮回是方便法佛陀说轮回因果、说业力,都是按照印度原有的说法──当时印度人民的社会意识来说;可是把中心点放在善恶苦乐自作自受上,最后总结于法性。
首先依梵天来说吧。
(1)佛教不否定婆罗门教的梵,认为梵也不过是六道众生的一个众生,只要人们能修初禅禅定,兼修四无量定,便可成为三界主的梵王,可是梵王定衰福尽,仍会下堕,未脱轮回,这样,就剥夺了它的创造万物的神格。
(2)佛教徒不应求生梵天,《杂阿含经》四十经说,若不起梵天界想,虽是优婆塞,也与沙门一样;这说明佛教是不崇拜天神,更说明佛教徒不许有求生梵天的思想。
(3)在《长阿含经》的〈三明经〉,佛陀是痛快地否定了梵的存在。对于梵天是这样,对其他的天也可类推。四禅、四空的二十二天,是依禅定浅深划分,欲界六天是依所受欲乐厚薄决定,是围绕着禅定业与十善业的中心来说。佛教对于人道,始终是歌赞的,认为唯有人道才有发起菩提心、学习菩萨行、成就佛道的可能,盛赞人身难得,喻之为如在高山顶上放根长线穿入平地上一枚绣花针孔那样的难能可贵,在大乘佛教,绝没有厌离人间、对人间抱着消极态度的思想;最显明的对比,就是在经论中不易找到赞美天堂那类的语句,而批评求生天道的人是‘以苦求苦’这类语句,倒是触眼都是。人间果然有刚强难调难伏的众生,但只有刚强的众生才能发起崇高的菩提心与饶益众生庄严国土的伟大行动。
人之所以为人,是基于人道之行──五戒的业力;人道之所以优越于其他四道,是人能发起饶益众生的菩提心与菩萨行,能庄严世界,能净佛国度。饿鬼道,说是基于贪心特重所发动的不善业。畜生道,说是基于痴心特重所发动的不善业。地狱道,说是基于嗔心特重所发动的不善业。鬼、畜、地狱,通称三恶道;合前天、人,通称五道(加入修罗道,通称六道);轮转再生,它是依于禅定、十善、五戒、十不善的业力而招感;轮转升沉,主要的是以人道为中心,因为唯人道才能发挥自由意志的力量。
轮回五道,既是印度人民所共有的思想,佛教所说天堂、地狱,绝非佛陀所独创。如婆罗门教《摩奴法典》举五十六个地狱,而《长阿含》〈大楼炭经〉佛陀所说的八寒八热十六个根本地狱,就见之于《摩奴法典》;其他附庸的地狱,也大同小异。但这有根本不同之点的︰《摩奴法典》说梵特地创造地狱,来惩治不信仰梵的人的灵魂;而佛陀说的地狱则为全由人自己所造之恶业所招感,是自作自受之果。
《正法念处经》卷十五︰‘恶皆从作得,因心故有作,由心故作恶,由心有果报。一切皆心作,一切皆因心,心能诳众生,将来向恶处。此地狱恶处,最是苦恶处。莫系属于心,常应随法行,法行则常乐。’‘由心故作恶,由心有果报’;《长阿含》〈世记经〉也说‘汝自为恶,汝今自受’,正是说明自作自受一件事。‘一切皆心作,一切皆因心,心能诳众生,将来向恶趣’,说明心作心受,主要的是由于思想认识的错误,即对无常无我的内外境界缘生法上起不净念而造恶,自食其果而受苦。反之,于一切法不起我执法执,我们所有的心意识都转成智慧,一切行为都能符合一切法的法性,这就是安住涅盘安乐境界。
佛教轮回说的特点佛教轮回说的特点︰
(1)否定创造主的神与灵魂;
(2)面对现实具有自由意志的业力;
(3)以破轮回为目的;
(4)结归于掌握法性安住涅盘。
(1)一般宗教认为天堂、地狱和人间,都是唯一无二之神所创造,佛教否定造物主,而主张一切法由于因缘生则生,因缘灭则灭,生灭无常,它是一切法的规律,故而佛教是多神论者。又一般宗教也认为人们的个体生命轮回的主体是灵魂,为造物主所赋予;佛教既否定创造主,也否定单独有个常住不变的灵魂升沉出没于诸趣。
虽然,在经论中说到轮回的主体似乎有个灵魂的东西存在,如《法句经》〈生死品〉中说的︰‘识神走五道,无一处不更,舍身复受身,如轮转着地。’但这正是指被妄心所诳现起似我的幻相,正是‘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的这个东西,也只是生灭无常五种(色、受、想、行、识为五蕴,色即物质法,受想行识是精神法,蕴是聚集的意思)中心法现象的一种,是大乘经论所指出的第八识,它的本身既不是我,也不是灵魂,只是八种心行(行,即生灭变迁义)中的一法,也是因缘生法之一,既不是独存的灵魂,也不能称之为永恒不变的我。《杂阿含》四十五经偈︰‘如和合众材,世名之为车,诸阴因缘合,假名为众生。’可是由于我执不忘,这个五蕴和合相生有生命的众生,八识心行之一的识神,永远成为轮回的主体,流转生死无有穷尽。谁来促使诸蕴和合?谁来驱使识神轮转?佛教称之为业力。
(2)业力说在印度虽起于公历纪元前一千年左右,可它的善恶业的标准以是否崇拜梵神来决定;而佛教则以是否符合于法的规律为标准,来判断善恶或净不净业的性质。五戒、十善、禅定固是善业,可若我执未忘、从个人自私的观点出发,则都是不净业;如能忘我而行善业,更能体现大悲利益众生,才名净业。不净业,是促使诸蕴和合的要素,是驱使识神轮转的动力。不净业的善行,是招感人间、天堂之果,不净业的恶行,是招感三恶道之果。《杂阿含》四十五经偈云︰‘车从诸业起,心识转于车,随因而转至,因坏则车亡。’忘我,则生死之因坏,轮回之果亡,净业的大悲行,则虽处生死已破轮回,正是庄严众生,庄严净土之菩提行。业,就是行为,身、口、意三业善恶或净不净的行为,以意业为主体,身口二业是听意业的指挥,而实际表现于具体行动的,则是身口二业。所以果之苦乐,由业之善恶,业之善恶,又由于动发具体行动的意业与欲望(正欲就是菩提心)是否正确为决定。认识错误,欲望不正确名为惑;认识与欲望正确称为智慧。由惑故造不净业,由不净业故招轮回五道之果;反之,智慧现前故行净业,由净业故严佛土果。生死轮回与净佛国度,业是动力因,业是最具活力最富于创造性。好像画家作画,奋其自由艺术的手腕,在画布上涂着种种浓淡的色彩,创作出丑恶或美丽的作品,所以《华严经》有‘心(指发动身口行为的意业)如工画师,造种种五蕴’之喻。因之佛教虽谈三世因果而全神集中于现世指挥身口行为的意业,展望于未来的美好乐果。因为现世经验界的苦乐之果,它不落于善恶,唯是无记,它不只是个人独受,也是社会共感;唯现在的行为,才是播下未来苦乐的种子之因,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应如何慎重其选种善恶的标准?这样,未来苦乐之果操之于现在之业,面对现实的世界,得依主观意识的改造、心力的改造,来改造社会、改造世界。过去一般佛教徒爱谈过去之因和现受苦乐之果,来强调善恶;这是不唯落于印度宿命论外道的窠臼,也是把佛陀谈三世因果精神本末倒置了,直是一种庸俗的因果论,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绊脚石。
(3)佛教在世俗谛方面虽不否定轮回,但在真胜义谛方面是破轮回。轮回三界,亦称三有,在十二因缘中称为‘有支’;逆观还灭的十二因缘观称‘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佛陀自称‘破有法王’;若轮回果是常住性、真实性,则如虚空之不可破灭,众生永无成佛之可能。《正法念经》中之‘心能诳众生’这一句话,是说明轮回根本是虚妄性,由妄心执我执有灵魂,于是有我贪、我爱、我欲等惑而造不净的善恶行为,牵引种种五蕴而有生死轮回,一到了遣除我执,通达真胜义谛,回观轮回生死,如梦中事一般,方知轮回是赚诳众生的境界,于无生死中见有生死,枉受苦恼;菩萨之大悲净行,正缘是而发。今之多数佛教徒,不敢赤裸裸地荷担佛陀家业,不肯立地踏破轮回,不为饶益众生广修庄严净土之行;只是强调过去之因,今世之果,忘却佛陀逆观还灭的后半段,只是顺向流转生死门中去,直是宿作因论的外道徒众而已。(4)佛教之谈轮回,目的是在打破轮回,不仅是‘不堕于恶趣’而已。因为众生之所以有轮回生死,是由于对宇宙万有内外一切法上没有认识缘生一切法的自性,即于本来无我的生灭变异的精神界上而起永恒灵魂的我执,于原无实体的生灭变异的物质界上而起常住凝固的法执;于是以自我为中心,计较利害得失,昧于一切法缘生缘灭变迁不停的规律而造作诸业,因之而有轮回,是谓生死众生颠倒相,它是谓一切行不相应。倘能学习佛教理论与实践,则能认识一切法自性,于精神界上还它一个无我,于物质界上不起固执,另有个不变本体常存,于内外一切法上掌握到‘诸法无我,诸行无常’的法的规律,于是思想意识上不是谓虽处生死即是涅盘,是谓‘一切行相应’。故涅盘不是别物,即是随顺一切法的生灭变异的规律,唯此变异的规律才是‘不变常住’,这是一切法的共同性,亦称法性,有佛出世是这样,无佛出世也是这样,释迦佛陀证悟此法性,安住此法性中,是名‘随法行’,是名‘常安乐’(见上引《正法念经》偈意)。以安住于法性故,生死与涅盘统一,凡夫与佛陀统一,更无轮回可出,假名为踏破轮回,超出三界。现引《大方便报恩经》句,作为本文的结语︰‘佛以法为师,法是佛之母,佛依法而住。’

❸ 业力与轮回!

什么是业力?
问:所谓的业力,是否是肉眼看不到,但确实能牵引人受报的一种力量?
答:是的,业力凡夫肉眼看不到,心地清净的人看得到。佛给我们说业力有两种,一种叫引业,一种叫满业。引业是引导你到哪一道去投胎,所以人死了以后就换身体,你的灵魂再去找一个身体。找个身体不是你自己能做得了主,自己做不了主,业力牵引着你。这个业力是什么?说来说去都是执着。执着过去生中,那个人我很喜欢他,那个人我很讨厌他。很喜欢的,到他家投胎去了;还有一种讨厌的也去,为什么?跟他有仇,我到他家去报仇去。
儿女跟父母四种缘,报恩、报怨、讨债、还债。还有看他好像自己确实是如法得来的财富,被人家夺去了,不甘心,死了之后到他家投胎,或者给他做儿子,或者做孙子,将来他的财产全部还给你了,还要到他赚的,还得算利息一样,全部给你。你把三世因果看通了,你就觉得毫无意义。别人欠我们的不要了,我们欠别人的,应该赶快还人家。将来六道里面这个牵引的力量就没有了,可以能够脱离六道。
满业,就是佛在经上常常教导我们修布施,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所以我们虽然都得的人身,每个人一生富贵贫贱、健康长寿不相同,这是属于满业。这就是修的这三种布施,布施用现在的话,就是为别人服务,那你服务的面愈大,你的福报就愈大。为一个家庭服务,那个福报小;为社会服务,福报就大;如果为国家、为全世界,那你的福报就更大!所以全心全力修这三种布施,所得来的果报。因此我们见到富贵的人用不着羡慕,知道他过去生中修的是什么。我们没有这些富贵,过去没有修,我们如果要想得,要多修;如果修得很积极,认真努力的去修,不要等来生,这一生果报就现前。
你们看看《了凡四训》,看《俞净意公遇灶神记》,那都是这一生当中改过自新,把自己的命运全转过来,勇猛精进,不到来生,这一生果报就现前。我跟诸位讲经说过多少次,我也是现身说法,从小算命看相都说我寿命只有四十五岁,我今年八十岁了,多活了三十五年,我超过袁了凡,了凡先生多活二十年,超过了。命里面没有财富,所以刚刚学佛的时候出来讲经,出家前面十五年那是苦不堪言,生活非常困苦。老师教我修财布施,有多少就布施多少,真的愈施愈多。到七十岁之后,真的是心想事成,起个念头想什么,要多少钱就会有人送来,很奇怪的事。(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四十五2006/8/18)

什么是轮回?

六道轮回是佛教世界观用语。指凡俗众生因善恶业因而流转轮回的六种世界。又称六趣。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其中,地狱、畜生、饿鬼称三恶道,或三涂。阿修罗、人、天称三善道。六道中若不含阿修罗,则为五道,或五趣。

(1)地狱道∶即地狱受苦之处。有八寒、八热、无间等名。众生若造上品十恶及五逆罪,则堕地狱。

(2)饿鬼道∶即孤贫潦倒受苦之鬼。经常处于饥饿中,到处游行,求食不得。相传有历千百年不闻浆水食物之声音,而常受饿渴痛苦者,故名饿鬼。众生若造中品十恶业,则堕饿鬼道。

(3)畜生道∶即牛、羊、猪、马及一切虫、鱼、禽、兽等动物。众生若造下品十恶业则堕畜生道。

(4)阿修罗∶属于非天道的一种大力鬼神。具有神通和威力而无德,性多嗔恚,统率夜叉、罗刹等,以阿修罗为首,故称阿修罗道。众生作下品十善即可生阿修罗道。

(5)人道∶即人类。因人道苦乐参半,善于分辨事物的前因后果,易于知苦断集,明理去惑,转凡成圣,故《大智度论》卷四说,佛之三十二相要在人道中培植。众生修五戒及中品十善即可生于人道。

(6)天道∶即天界。天道分布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之中。欲界因有男女情欲,故名欲界。色界,没有男女情欲,唯色相庄严,故名色界。无色界,无有形相,唯精神心识存在,故称无色界。众生行上品十善、修四禅定、四空定,即可生于天界。

此六道,若加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四界,即天台宗所说之十界。十界之中,六道是迷界凡夫所住,故又称六凡。声闻等四界是圣者所住,故称四圣。

❹ 谁来解释一下“业力轮回”说

就像打台球,一个球撞击另一个球,又撞击另一个球......。
又像多米了骨牌,众生的轮回就是如此,由业力驱动。

❺ 轮回是万恶之源,是佛教创造轮回的么

轮回是宇宙自然现象,只是被人发现了而已。

其实也不是佛教首先发现了,古印度很多宗教都发现了。

至于唯物,就首先要知道“物”,万事万物究竟本质是怎么样的。

这个可以看个前沿的量子物理电影,叫《我们懂个X》(又译作:我们究竟知道多少),第一部在美国播出是2004年,第二部是2006年,里面有很多顶尖的科学家一起发表意见,电影最末会介绍他们的身份。

http://www.tudou.com/home/item_u30420s0p1.html

❻ 业力轮回1攻略第3关为什么走不动

业力业果,人和各种生命会带着业轮回.

”业力不断,自食其果 .”

(《共生共荣》刘元春著 第49页)

这是宇宙间的一个真理.不是如来定的,也不时哪个

人或哪位神创造的.是如来发现了这个规律这个真

理 .

❼ 轮回其实是业力流转吗把已死去的人留下的业种传给一个新生命,新生命执取为“我”

佛教讲究轮回之说,认为人死后,会进入来生,即轮回。依平生所作善恶,会有六个可能的去处。造恶堕三恶道:地狱 、饿鬼、畜生 ;行善去三善道:天、人、阿修罗。

轮回并非释迦牟尼佛所创,而是他把古印度婆罗门教的轮回思想加以发展而形成佛教的轮回思想。婆罗门教中的轮回是说自我轮回于天、祖、兽三道中,如人从一间房子走进另一间房子。

以佛教而论,众生从无始以来,因为对世间无常的真相无所了知、或因为对生命的实相不明了的无明,而产生种种导致不断生死的烦恼未能断尽,便辗转生死于三界五趣之中,或称在六道中如车轮一样地旋转,即“六道轮回”,至少要修成阿罗汉,乃至成佛,否则无有脱出之期。

由于佛教的修行内涵三乘菩提中,共通的法即是解脱道的智慧与修证道理来看,一世又一世不断出生以及老死的有情众生,一旦死去的有情身心,便已坏灭而不复存在于世间,一定有一个能够串连三世轮回的生生灭灭的不灭的真实的法。所以在佛教的轮回观中,并不涉及灵魂之说,因为佛教认为一般人所谓的灵魂仍然是有情的五蕴身,仍是会有寿命期限的、终究会坏灭死去的,是无常的。


❽ 佛学说到的业力业果,人和各种生命会带着业轮回,那这个业和轮回的规律是怎么来的呢

业与轮回是众生生命的基本规律,没有人制定,一切都是有因、有缘而生成,是缘起规则的表现。

❾ 什么是“因果报应,业力轮回”

因果是宇宙规律 比如 戒律 法律 违反了 就有对应的惩罚 叫因果报应
业力是 违反戒律 法律的结果 这个作用可以是疾病 短命 各种毛病 等等············ 而业力是可以随人一起轮回的 ············

❿ 宗教术语“业力轮回”和“业报轮回”有什么区别吗

业、宿业、业报和业力

众生由无始以来,一念不觉所产生的善恶思想行为,统称之为业。而众生在过去各种不同的时空里,所产生的一切思想行为,叫做宿业。所谓:‘如是因生如是果’由于宿业的力量(业力),使现生有各种不同的感受,这就叫做业报。

就人来说,有的做科学家,有的当驾驶,究其原因,因为他们的才智不同(宿世业力),则其所学是故有别,于是所从事的工作,所得到的待遇,自然也就有了很大的差别。以此例推,宇宙万有,都是由于宿业的因缘,而造成种种差别的现象。但宿业原本于心,所以华严经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妄想心)造’,就是这个道理。

时常听到有人说:‘我从来没有做过一件坏事,尽管怎么努力,在事业上总是不如意,可是某某人可说是无恶不作,反而生活美满,事事如意。’这是他在宿世善业力强,所以如此,但以现生的恶业报来说,天网恢恢,岂有不报之理!至于你为善,当应得善报,怎奈宿世恶业力强,是故如此,假若不是现今为善,恐怕又不是这个样子了。只要能继续为善,就是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现生的善因成熟了,自然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希望你珍重这个问题,谨慎将事,则来日庶少荆棘耳。(知义法师著《初机学佛决疑》)

阅读全文

与业力创造轮回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
马鞍山市是哪个省的 浏览:447
马鞍山市保安 浏览:253
股权转让样本 浏览:716
工程管理保证书 浏览:198
社区矛盾纠纷排查汇报 浏览:352
新疆公共就业服务网登陆 浏览:316
侵权著作权案件审理指南上海 浏览:145
马鞍山陆建双 浏览:853
北京东灵通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浏览:6
海南证券从业资格证书领取 浏览:846
成果有男票吗 浏览: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