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二极管三极管的发明

二极管三极管的发明

发布时间:2021-07-18 16:54:39

A. 三极管、二极管是谁发明

弗莱明(1849~1945) Fleming John Ambrose 英国物理学家。1849年11月29日生于兰开斯特,年4 月18日卒于希德默斯。毕业于伦敦大学和皇家化学院 ,1870年获理学士学位。1877年入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在J.C.麦克斯韦指导下研究电学和高等数学。1881年任诺丁汉大学学院物理学和数学教授。1882~1898年先后任伦敦电灯等工业企业的工程师和顾问。1885~1926年任大学学院电气工程教授。1899~1926年任马可尼无线电报公司科学顾问。1930年后任电视学会会长。弗莱明在变压器设计、白炽灯、光度学、电气测量、低温下材料性能的研究等方面均有贡献。弗莱明一生共发表论文100 多篇。1904年根据爱迪生效应制成检波二极管,取代了原来用于无线电报机中的金属粉末检波器。这是最早出现的真空电子管。弗莱明曾多次获得荣誉奖章。1929年因科学成就获爵士称号。 德福雷斯特(De Forest Lee) 美国发明家。1873年8月26日生于衣阿华州康斯尔布拉夫斯;1961年6月30日卒于加利福尼亚州好莱坞。 德福雷斯特是亚拉巴马州长大的,他的父亲是该州一所黑人学校的校长。1896年,德福雷斯特毕业于耶鲁大学。由于服役参加美西战争而耽搁之后,于1899年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当他还在上学时,他开始对马可尼正在开创的无线电报这一新的领域感到兴趣。他的博士论文可能是美国第一篇涉及无线电波的文章。 1901年,他研究出加速无线电信号传送的方法;1904年,他的方法第一次应用于新闻报道(有关日俄战争的)。 然而,他的最伟大发明(在他寿终之前,他有三百项明专利权)要算三级管了。爱迪生最先宣布发现了爱迪生效应,后经J.弗莱明研究,于1904年转化为二极整流电子管。1906年,德福雷斯特又加进一个极,即栅极,从而使该元件成为三极管(三个电极),而不是二极管了。 电子流从灯丝流向屏极的速度是明显地随着栅极上的电荷量不同而不同的。栅术上一个变化的但又是很弱的电压,就会在灯丝-屏极组合上转化成一个变化相同的但要强得多的电子流动。弗莱明的元件通过德福斯特成了放大元件,也可以用于整流。 三级管是众所周知的真空管的基础,由于它能在不失真情况下放大微弱信号,所以使收音机和多种多样的电气设备成为现实。1910年,德福雷斯特采用了费森登的声音播送系统,用其三级管播放了安丽科·凯鲁索的歌声。1916年,他建立了一个广播电台,广播新闻。 最后,德福雷斯特把他的真空三级管(或者,他把它叫做电子三级管)以三十九万美元出售给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廉价出售),但在他的研制初期,他的日子是艰难竭蹶的。有一个时候,他为了给此项发明筹措多一些的现金,使用了欺骗人的邮件,从而被捕入狱。象许多发明家一样,他不是一个很成功的生意人。他常常忙于诉讼,他的钱财是左手进右手出的。 然而,掌握着九百亿美元电子工业的德福雷斯特三极管保持了整整一代的发明地位,直到肖克利晶体管的问世,才使它相形失色。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德福雷斯特研制出了“辉光灯”,它能把不规则的声波转化为同样不规则的电流,这种不规则的电流反过来引起同样不规则的灯丝亮度。不规则的灯丝亮度可以和活动影片一道加以照相,然后,再把不同亮度的声轨转化为声音。1923年,德福雷斯特用他的第一部有声活动影片作了示范表现,接着,不到五年,“有声电影”开始盛行起来了。 德福富斯特因为发明了三极管,所以有的时候也被称为无线电之父,他也曾用这个题目写了一篇自传。

B. 晶体二极管是谁发明的

继真空管以后,1948年沃尔特•豪泽•布喇顿、约翰•布拉顿和威廉•肖克莱又发明了晶体管。

C. 为什么说电子三极管的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不是二极管

二极管只是可以用于电路中的开关或者控制电流的方向只往一个方向走。三极管可以将其中一条路的电流放大,起到一个以小控大的作用,况且二极管具有的功能,三极管也有,所以三极管比二极管更重要。

D. 二极管与三极管有什么区别

1、做法不同

①二极管由一个PN结加上相应的电极引线及管壳封装而成;

②三极管在一块半导体基片上制作两个相距很近的PN结。

2、效果不同

①二极管可以连接各种元器件构成不同功能的电路;

②三极管能把微弱信号放大成幅度值较大的电信号。

3、结构不同

①二极管有两个电极,包括P区引出的阳极和N区引出的阴极;

②三极管分成三部分,包括中间的基区以及两侧的发射区和集电区。

E. 三极管的三极管的发明

1947年12月23日,美国新泽西州墨累山的贝尔实验室里,3位科学家——巴丁博士、布菜顿博士和肖克莱博士在紧张而又有条不紊地做着实验。他们在导体电路中正在进行用半导体晶体把声音信号放大的实验。3位科学家惊奇地发现,在他们发明的器件中通过的一部分微量电流,竟然可以控制另一部分流过的大得多的电流,因而产生了放大效应。这个器件,就是在科技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晶体管。因它是在圣诞节前夕发明的,而且对人们未来的生活发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所以被称为“献给世界的圣诞节礼物”。另外这3位科学家因此共同荣获了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晶体管促进并带来了“固态革命”,进而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半导体电子工业。作为主要部件,它及时、普遍地首先在通讯工具方面得到应用,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由于晶体管彻底改变了电子线路的结构,集成电路以及大规模集成电路应运而生,这样制造像高速电子计算机之类的高精密装置就变成了现实。

F. 晶体二极管和晶体三极管哪个先诞生的

晶体二极管
crystal diode
固态电子器件中的半导体两端器件。起源于19世纪末发现的点接触二极管效应,发展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特征是具有单向导电性,即整流特性。利用不同的半导体材料、掺杂分布、几何结构,可制成不同类型的二极管,用来产生、控制、接收、变换、放大信号和进行能量转换。例如稳压二极管可在电源电路中提供固定偏压和进行过压保护;雪崩二极管作为固体微波功率源,用于小型固体发射机中的发射源;半导体光电二极管能实现光-电能量的转换,可用来探测光辐射信号;半导体发光二极管能实现电-光能量的转换,可用作指示灯、文字-数字显示、光耦合器件、光通信系统光源等;肖特基二极管可用于微波电路中的混频、检波、调制、超高速开关、倍频和低噪声参量放大等。

G. 真空三极管的发明

德福雷斯特(De Forest Lee)将二极管加以改良,于1907年制造出第一支三极管。

金属之所以能导电,就是因为金属的自由电子较多,便于电子的相互流动,因此电子材料必须由导电性佳的材质制成。电子还有个特性,带负电的电子容易受到正电压的吸引,所谓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又从爱迪生效应中得知,当加热金属物质时,活跃于质子外围的自由电子容易产生游离现象,温度高导致电子活性增强,此时若空间中有一正电压强力吸引,游离的电子就会在空间中流动。

基于这几个当时已被了解的知识,佛来明(J.A. Fleming)于1904年制造出第一支二极真空管,德福雷斯特(De Forest Lee)将二极管加以改良,于1907年制造出第一支三极管,既然成功研发了三极管,真空管的应用开始实现,真空管的发展从此一日千里。

(7)二极管三极管的发明扩展阅读:

真空管拥有三个最基本的极,第一是“阴极”(Cathode,以K代表):阴极当然是阴性的,它是释放出电子流的地方,它可以是一块金属板或是灯丝本身,当灯丝加热金属板时,电子就会游离而出,散布在小小的真空玻璃瓶里。

第二个极是“屏极”(Plate,以P代表),基本上它是真空管最外围的金属板,眼睛见到真空管最外层深灰色或黑色的金属板,通常就是屏极。屏极连接正电压,它负责吸引从阴极散发出来的电子(利用异性相吸的原理),作为电子游离旅行的终点。

第三个极为“栅极”(Grid,以G代表),从构造看来,它犹如一圈圈的细线圈,就如同栅栏一般,固定在阴极与屏极之间,电子流必须通过栅极而到屏极,在栅极之间通电压,可以控制电子的流量,它的作用就如同一个水龙头一般,具有流通与阻挡的功能。

H. 二、为什么说电子三极管的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不是电子二极管

极管是一项崭新的发明,在二极管的灯丝和板极之间巧妙地加了一个栅板,从而发明了第一只真空三极管.这一小小的改动

I. 三极管如何发明

美国物理学家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在30一40年代,先后进人贝尔电话研究所工作,都从事着固体物理理论的研究。
肖克利早在1939年就提出“利用半导体而不用真空管的放大器在原则上是可行的”。布拉顿和巴丁在开始研究晶体三极管时,采用了肖克利的场效应概念,但实验屡遭失败。两人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巴丁又提出了表面态理论。根据这一新的原理,在1947年12月23日的实验中,他们终于取得了意义重大的成功。巴丁和布拉顿把两根细金属丝置放在锗半导体晶片的表面,其中一根接通电流,使另一根尽量靠近它,并加上微电流,这时,通过错片的电流突然增大起来。这就是一种信号放大现象。
这项发现震动了整个电子学界。贝尔研究所利用这种放大现象制造出晶体管。因为这种晶体管的结构,只是金属丝与半导体晶片的某一“点”接触,故称之为“点接触晶体管”。然而,当时这种晶体管存在着不稳定、噪声大、频率低、放大率小、制作困难等缺点,某些性能还比不上电子管。故而人们估计,它只能使用在助听器之类的小东西上,很少有人能预见到它以后的巨大发展。
在“点接触晶体管”诞生之后,肖克利又一次显示了非凡的才能。他认识到过去进展不大的主要原因是一味地模仿真空三极管。肖克利对半导体的性能进行了更深刻地探讨,提出了“空穴”这一崭新的概念,并提出另一个新设想:在半导体的两个P区中间夹一个N区的结构就可以实现晶体管放大作用。肖克利给这种晶体管取名为“结型晶体管”。由于当时技术条件较差,他克服了重重困难,整整花费了一年的时间,1950年第一个“结型晶体管”试制成功。这种晶体管是利用晶体中的电子和空穴的作用原理制成,它是现代晶体管的雏型。
“结型晶体管”的出现具有重大意义,它证明半导体的放大作用不是由表面现象引起,而是在半导体内部发生的放大过程中形成的。它克服了“点接触晶体管”的不稳定性,而且噪声低、功率大。
肖克利虽然没有直接参与“点接触晶体管”的发明(专利权属于巴丁和布拉顿),但他是半导体组的领导人,而且对导致晶体管发明的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1956年,肖克利和巴丁、布拉顿一起领受了科学的最高奖诺贝尔物理奖。
此后,许多科研人员又对晶体管的改进和半导体的研究做了大量工作,继而开发出许多品种的新型晶体管,如合金晶体管(1951年)、漂移晶体管(1955年)、台面晶体管(1956年),平面晶体管(1959年)、外延晶体管(1960年)、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1962年)、功率晶体管(1962年)等。

阅读全文

与二极管三极管的发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
马鞍山市是哪个省的 浏览:447
马鞍山市保安 浏览:253
股权转让样本 浏览:716
工程管理保证书 浏览:198
社区矛盾纠纷排查汇报 浏览:352
新疆公共就业服务网登陆 浏览:316
侵权著作权案件审理指南上海 浏览:145
马鞍山陆建双 浏览:853
北京东灵通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浏览:6
海南证券从业资格证书领取 浏览:846
成果有男票吗 浏览: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