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谁最早发现黑洞
1967年,剑桥的一位研究生约瑟琳.贝尔发现了天空发射出无线电波的规则脉冲的物体,这对黑洞的存在的预言带来了进一步的鼓舞。起初贝尔和她的导师安东尼.赫维许以为,他们可能和我们星系中的外星文明进行了接触!我的确记得在宣布他们发现的讨论会上,他们将这四个最早发现的源称为LGM1-4,LGM表示“小绿人”(“Little Green Man”)的意思。然而,最终他们和所有其他人都得到了不太浪漫的结论,这些被称为脉冲星的物体,事实上是旋转的中子星,这些中子星由于在黑洞这个概念刚被提出的时候,共有两种光理论:一种是牛顿赞成的光的微粒说;另一种是光的波动说。我们现在知道,实际上这两者都是正确的。由于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光既可认为是波,也可认为是粒子。在光的波动说中,不清楚光对引力如何响应。但是如果光是由粒子组成的,人们可以预料,它们正如同炮弹、火箭和行星那样受引力的影响。起先人们以为,光粒子无限快地运动,所以引力不可能使之慢下来,但是罗麦关于光速度有限的发现表明引力对之可有重要效应。1783年,剑桥的学监约翰.米歇尔在这个假定的基础上,在《伦敦皇家学会哲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他指出,一个质量足够大并足够紧致的恒星会有如此强大的引力场,以致于连光线都不能逃逸——任何从恒星表面发出的光,还没到达远处即会被恒星的引力吸引回来。米歇尔暗示,可能存在大量这样的恒星,虽然会由于从它们那里发出的光不会到达我们这儿而使我们不能看到它们,但我们仍然可以感到它们的引力的吸引作用。这正是我们现在称为黑洞的物体。它是名符其实的——事实上,因为光速是固定的,所以,在牛顿引力论中将光类似炮弹那样处理实在很不协调。(从地面发射上天的炮弹由于引力而减速,最后停止上升并折回地面;然而,一个光子必须以不变的速度继续向上,那么牛顿引力对于光如何发生影响呢?)直到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之前,一直没有关于引力如何影响光的协调的理论。甚至又过了很长时间,这个理论对大质量恒星的含意才被理解。
2. 黑洞是有谁创造的
与此同时,20世纪50年代在剑桥大学发生了一场个人奋战。年轻的物理学研究生霍金刚刚得知,他患了一种名叫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难怪在过去的几年里,他走路和说话变得越来越不协调,逐步发展的瘫痪在几年内将把他困在轮椅上。在未来的岁月里,他只能眼看着体力衰退,直至死亡。这位卓越的年轻学生立刻陷于深深的失望之中。怎样把已经开始的充满希望的事业进行下去?难道一切都要放弃吗?几个月过去了,他的工作没有进展。
尽管霍金的健康无法恢复,但是他的事业可以恢复,这对科学来说,是一件幸运的事情。他的导师想出了一个计划:向他提出一个如此富有魅力的问题,以至他无法舍弃。就这样,霍金开始深入地探究黑洞,成了世界上在这个课题上最知名的专家,这个课题是现代天文学最有挑战性的问题之一。
霍金美国物理学家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1911—)在20世纪60年代创造了“黑洞”这个词,表示恒星坍缩时最终形成的一种结构,那只不过是一个奇点。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任何东西都无法逃离高度集中的质量——甚至包括光。所以黑洞是看不见的,除非注意它的效应。
1974年,霍金提出“黑洞并不黑”的概念,也就是说,他认为黑洞能够缓慢地释放辐射。他说,黑洞也许有可能像在太阳底下蒸发的雪球。这似乎是矛盾的,因为根据定义,黑洞是如此之重,以至于没有东西可以逃逸它的引力,包括光。这就是为什么把它叫做黑洞的缘故。黑洞的周边叫做视界,不允许任何东西逸出。
但是,霍金率先把量子力学运用到黑洞理论中,由此提出物质可以在视界里的“虚”空间产生的思想。也就是说,根据量子理论,虚粒子不断产生和湮灭,其速度快到永远不会干扰能量和质量守恒定律所要求的平衡。霍金认为,这只能发生在黑洞的视界上,当大多数虚粒子立刻湮灭在黑洞中时,偶尔也可能有少许沿另一方向泄漏出去,于是黑洞就会缓慢释放出辐射。
这一思想与20世纪8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的古斯(Alan Guth,1947—)提出的宇宙起源理论相当吻合。古斯的理论叫做暴胀模型,说的是在宇宙起源的最初几分之一秒里,整个宇宙突然间在极短的时间(万亿分之一秒)里爆炸,使宇宙从一个原子的大小膨胀到几十亿光年的跨度。
3. 阿尔塔米拉洞穴是什么时候被发现的
阿尔塔米拉洞穴位于西班牙北部的桑坦德尔,1868年被一位追逐猎物的猎人发现,由当地领主苏道拉爵士加以发掘和研究。他在地下发现了为数甚多的原始石器、骨制器和烧火的灰烬、兽骨之类。到1872年,由于一个女孩子的发现,而找到了画有20多只各种动物形象的“公牛大厅”。这个所谓“大厅”是一处宽约18米,广约9米的大洞穴,洞顶上画有各种动物,而尤以各种姿态的野牛形象最为生动。与拉斯科相比,这些壁画显然比较工整精致,而且风格比较统一。最典型的是人们常常举出的《受伤的野牛》,受伤的野牛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它以黑、红和白色渲染,间以线条,把野牛躯体的起伏结构表现得准确生动。其余如伫立、怒吼、屈跪等各种姿态,均栩栩如生,跃然壁上。像这样高度成熟的作品竟然出自14000年至10000年前的原始人类之手,似乎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因此,苏道拉的发现一直受到考古界的怀疑,直到1901年拉·牟特发现康巴莱勒和芳特·高姆两座史前洞穴的壁画,才证实了阿尔塔米拉的伟大价值。1902年的《人类学年鉴》上发表了《怀疑论者的忏悔》一文,终于为行将谢世的苏道拉爵士恢复了名誉。
除了拉斯科与阿尔塔米拉之外,在瑞士、比利时,意大利等国境内,也发现有类似的洞穴壁画,由于风格相近,也都归入法兰科—康塔布连美术圈之内。
器物艺术的分布似较壁画更为广泛。冰鹿过河西欧方面,如瑞士凯斯莱绥洞发现的刻在骨器上的线雕图画《吃草的冰鹿》,那低头觅食的姿态悠然自得。法国罗尔台特洞出土的一件牛肩胛骨上刻的《冰鹿过河》,借助于在鹿腿间穿行的游鱼来表示水的存在,实在是非常大胆的奇思巧构。东欧方面,在捷克斯洛伐克和俄国南部,也有许多用几何化风格的线条装饰的器物和洞穴壁画的发现,因为它与法国西南部格拉福特文化风格相似,故通常称之为“东方格拉福特文化”。
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摹写图
4. 洞房是谁发明的
是轩辕黄帝
传说当时结婚可以一夫多妻,也可以一妻多夫,还可以抢婚,黄帝当时为了解决这种情况,就挖了一个洞,让结婚的两个人住进去,直到生了儿子以后才可以近回部落!
5. 黑洞最早是谁发现的;白洞又是谁提出了理论,真有白洞的存在吗
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白洞,什么是黑洞。
黑洞大家都应该知道了,现在只说一下白洞,简单来说,白洞可以说是时间呈现反转的黑洞,进入黑洞的物质,最后应会从白洞出来,出现在另外一个宇宙。
由于具有和“黑”洞完全相反的性质,所以叫做“白”洞。它有一个封闭的边界。聚集在白洞内部的物质,只可以向外运动,而不能向内部运动。
因此,白洞可以向外部区域提供物质和能量,但不能吸收外部区域的任何物质和辐射。
白洞是一个强引力源,其外部引力性质与黑洞相同。白洞可以把它周围的物质吸积到边界上形成物质层。白洞学说主要用来解释一些高能天体现象。
不过目前天文学家还没有实际找到白洞,还只是个理论上的名词.
下面解释当白洞与黑洞碰到一起,会形成一个叫:“虫洞”的名词。
虫洞连接黑洞和白洞,在黑洞与白洞之间传送物质。在这里,虫洞成为一个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罗森桥,物质在黑洞的奇点处被完全瓦解为基本粒子,然后通过这个虫洞(即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罗森桥)被传送到白洞并且被辐射出去。
虫洞的概念最初产生于对史瓦西解的研究中。物理学家在分析白洞解的时候,通过一个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思想实验,发现宇宙时空自身可以不是平坦的。如果恒星形成了黑洞,那么时空在史瓦西半径,也就是视界的地方与原来的时空垂直。在不平坦的宇宙时空中,这种结构就意味着黑洞视界内的部分会与宇宙的另一个部分相结合,然后在那里产生一个洞。这个洞可以是黑洞,也可以是白洞。而这个弯曲的视界,就叫做史瓦西喉,它就是一种特定的虫洞。
那么,“虫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虫洞”是连接宇宙遥远区域间的时空细管。它可以把平行宇宙和婴儿宇宙连接起来,并提供时间旅行的可能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研究发现,“虫洞”的超强力场可以通过“负质量”来中和,达到稳定“虫洞”能量场的作用。科学家认为,相对于产生能量的“正物质”,“反物质”也拥有“负质量”,可以吸去周围所有能量。像“虫洞”一样,“负质量”也曾被认为只存在于理论之中。不过,目前世界上的许多实验室已经成功地证明了“负质量”能存在于现实世界,并且通过航天器在太空中捕捉到了微量的“负质量”。
宇航学家认为,“虫洞”的研究虽然刚刚起步,但是它潜在的回报,不容忽视。科学家认为,如果研究成功,人类可能需要重新估计自己在宇宙中的角色和位置。现在,人类被“困”在地球上,要航行到最近的一个星系,动辄需要数百年时间,是目前人类不可能办到的。但是,未来的太空航行如使用“虫洞”,那么一瞬间就能到达宇宙中遥远的地方。
6. 闹洞房是谁发明的
中国传统婚姻以其礼仪的隆重和场面的铺陈而颇具特色。它通常要经过提、订婚、迎娶出嫁、闹房等“程序”;其中以新婚当夜众亲友在洞房嬉闹新娘和新郎后,新人双双携手归寝为一高潮。旧时,此中滋生出一些乖情悖理的举动,因多发生在洞房里,故称为“闹房”、“闹洞房”、“闹新房”;由于这一习俗以新娘为主要逗趣对象,故又称“闹新娘”、“耍新娘”,旧时还称为“戏妇”。
闹房习俗看似简单,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影响力。从影响的范围来说,可谓遍及全国各地;从存在的时间来看,则几乎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直到近现代仍流行。
闹房习俗始于汉代先秦时期,婚礼淳朴、肃穆。
孔子在《礼记·曾子问》中描述当时的嫁娶情景时说:“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烛,思相离也;娶归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反映了先秦婚礼的淳朴习尚,没有喧嚷纷闹大操大办的场面。入汉以后,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古板而沉闷的旧式婚礼,不再固守“三日不举乐”的古训,开始大操大办,使婚礼蒙上世俗的喜庆色彩。近人杨树达在《汉代婚丧礼俗考》一书中考证:“而为之宾客者,往往饮酒欢笑,言行无忌,如近世闹新房之所为者,汉时即已有之。”杨氏引汉末仲长统的《昌言》中的记载:“今嫁娶之会, 捶杖以督之戏谑醴以趣之情欲,宣淫佚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新族之间,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不可不断之也。”从中可知,闹房从其出现伊始,就被视为一种陋俗恶习。
关于闹房习俗的来历,我国民间有两种说法。一说源于驱邪避灾。相传,很早以前紫微星一日下凡,在路上遇到一个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随在一伙迎亲队伍之后,他看出这是魔鬼在伺机作恶,于是就跟踪到新郎家,只见那女人已先到了,并躲进洞房。当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进入洞房时,紫微星守着门不让进,说里面藏着魔鬼。众人请他指点除魔办法,他建议道: “魔鬼最怕人多,人多势众,魔鬼就不敢行凶作恶了。”于是,新郎请客人们在洞房里嬉戏说笑,用笑声驱走邪鬼;果然,到了五更时分,魔鬼终于逃走了。可见,闹房一开始即被蒙上了驱邪避灾的色彩。
闹洞房驱邪的风俗南北各地均有。新人入洞房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新郎前一晚就须睡在洞房,事先请两名女童手执红烛将新房内照一遍;天津人则请吹打班子在新房内吹打,以求吉利。新人入房后,驱房内邪气依然十分重要。诸如在东涨,新郎进屋后要象征性地向新房四角各射一箭,或手执单刀朝每个角落虚砍一刀,并歌曰:“一砍妖,二砍怪, 三砍魔鬼坏脑袋,四砍丧神快离开,笑看麒麟送子来。”更普遍的习俗是在新房内置长明灯。所谓“洞房花烛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有学者研究说,“听房”习俗,实质上也是防鬼怪进入洞房的一种保护措施。
关于闹房来历的另一种观点认为,闹房首先在北方出现,而且开始时主要是新郎,这大概与北方民族的生活习性有关。他们以狩猎和游牧为生活手段,使得男子十分骠悍和勇健,在新婚时忍受棒打可以证明一个男人是合格的大丈夫。
世界上有些落后的民族以自残和被虐来表明男人资格, 甚至拿猎取到的人头作为信物求偶,恐怕同出一义。闹房在古代保留了这一原始习俗。
7. 法国西南部和西班牙北部的洞窟里的艺术品由谁创造的
考古学家利用放射性碳素测试法科学地判断出,法国西南部和西班牙北部的洞窟里优秀的艺术品出自于距今数万年前的克鲁马农人之手。数万年之前,尚处于蒙昧状态中的人类如何创造了这样动人的艺术品?对于这个问题。自从研究原始社会的艺术以来,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8. 山洞的回声发现者
回声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碰到大的反射面(如建筑物的墙壁等)在界面将发生反射,人们把能够与原声区分开的反射声波叫做回声。
人耳能辨别出回声的条件是反射声具有足够大的声强,并且与原声的时差须大于0.1秒。当反射面的尺寸远大于入射声波长时,听到的回声最清楚。
关于回声的应用,声呐装置可谓典型。用回声测海深、测冰山的距离和敌方潜艇的方位,都是由不同功能的声呐装置完成的。
1912年,英国大商船泰坦尼克号在赴美途中发生了与冰山相撞沉没的悲剧。这次大的海难事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为了寻找沉船,美国科学家设计并制造出第一台测量水下目标的回声探测仪,用它在船上发出声波,然后用仪器接收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波信号。测量发出信号和接收信号之间的时间,根据水中的声速就可以计算出障碍物的距离和海的深浅。第一台回声探测仪于1914年成功地发现了3千米以外的冰山。实际上这就是现在被广泛应用于国防、海洋开发事业的声呐装置的雏形。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潜水艇击沉了协约国大量战舰、船只,几乎中断了横跨大西洋的海上运输线。当时潜水艇潜在水下,看不见,摸不着,一时横行无敌。于是利用水声设备搜寻潜艇和水雷就成了关键的问题。法国著名物理学家郎之万等人研究并造出了第一部主动式声呐,1918年在地中海首次接收到2~3千米以外的潜艇回波。这种声呐可以向水中发射各种形式的声信号,碰到需要定位的目标时产生反射回波,接收回来后进行信号分析、处理,除掉干扰,从而显示出目标所在的方位和距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需要声呐装置更趋完善。战后,人们开始实验使用军舰上的声响探测鱼群。不但测到了鱼群,而且还能分辨出鱼的种类和大小。人们在此基础上研制出各种鱼探机,极大地促进了渔业的发展。
回声在地质勘探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石油勘探时,常采用人工地震的方法,即在地面上埋好炸药包,放上一列探头,把炸药引爆,探头就可以接收到地下不同层间界面反射回来的声波,从而探测出地下油矿。
在建筑方面,设计、建造大的厅堂时,必须把回声现象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在封闭的空间里产生声音后,声波就在四壁上不断反射,即使在声源停止辐射后,声音还要持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叫做混响。混响时间太长,会干扰有用的声音。但是混响太短也不好,给人以单调、不丰满的感觉。所以设计师们须采取必要的措施,例如,厅堂的内部形状、结构、吸声、隔声等,以获得适量的混响,提高室内的音质。
9. 谁发明的地洞议
地动仪是中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的。
地动仪是中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创造的一传世杰作。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动仪 。
10. 三仙归洞是谁发明的
简介
说到三仙归洞不得不提一个人-王宝和。王宝和老师是使得三仙归洞这门戏法传承发扬的重要人物。
王宝和成长于一个杂技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在北京天桥摆摊卖艺,祖父王玉林还有一个"天桥八大怪之一"的名号,在北京天桥小有名气。6岁时,家境贫寒的王宝和就跟着父亲到天桥卖艺,他辅助父亲的节目,表演一些基本功。1951年,长大后的王宝和回到吴桥,自己拉班子演出;1958年,他加入了吴桥马戏杂技团,成了一名正式杂技演员,仍然做基本功表演。
喜欢王宝和的观众都知道,他有两手绝活:"三仙归洞"和"缩骨软功"。这是他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经过了数十载地揣摩和苦练,终于发扬光大。但是,为了传承绝技,这些年吃过的苦、受过的罪数都数不清。解放前,为了养家糊口,年仅6岁的王宝和就跟着长辈学习"缩骨软功"。"那叫一个苦啊,每天就是'狠练'。最苦的还不是练功的过程,是练功的环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无论冻多厚、天多热,都得在露天的地方练,后来落下了一个下雨阴天就浑身疼的毛病。"
"三仙归洞"是王宝和在30多岁时才正式接触的,老师是他的父亲。"'三仙归洞'的秘密全在我的手上,一个字,那就是'快'。"超乎常人的勤奋和悟性,成就了王保合快得让人眼花缭乱的"鬼手神功"。
如今王宝和已经67岁了,让他颇感欣慰的是,"三仙归洞"这手绝活已经有了传人。他的弟子很多,不过最得他真传的还是儿子王立刚。今 年32岁的王立刚表演"三仙归洞"也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父亲出门的时候,他就代替父亲入主"鬼手居",为观众们表演。"只是可惜了'缩骨功',没人能下得了我那样的辛苦,就要面临失传了。"王宝和无奈地告诉记者,面临失传的还不止"缩骨功",还有他的"三合一"式表演。所谓"三合一",是王宝和自创的表演方式,即:侯宝林的"口",赵本山的"忽悠",再加自己的手法。"在旧社会卖艺,讲究'七分口,三分艺',说话的技巧、和观众的交流是很重要的。我这口是几十年实打实练出来的,虽然我的弟子学到了'三仙归洞'的本事,可还是差了火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