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魏蜀吴三个国家的创造者是谁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主要有内曹魏、蜀汉、东容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形成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接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恢复国内生产。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鼎立。
② QQ三国是谁创造的
你是指这个游戏还是值三国这个时代呢?
这个游戏是腾讯创造的
这个
时代当然是
历史喽
汉灵帝把
③ 三国演义是谁写的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小说史上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
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人罗贯中,明朝嘉靖元年修髯子张尚德刊刻
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是该书最早的刻本,这一说法似乎已成定论。
因
此,学术界在探讨其思想性和艺术性时,自然也都是基于上述认识,
把《三国演义》作为罗贯中的个人创作,结合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来对
其作出种种论述的。然而,疑问也在不断产生: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
初(有的学者推算出罗贯中大约在1329年前后创作了《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的第一次刊行是在明嘉靖元年,从元末明初到明嘉靖元
年(1522)近200年间,该书不见于任何记载,它是怎样保存下来的?
罗贯中生当元末明初,当时既没有成熟的小说理论,也没有现成的长
篇小说可以借鉴,他是怎样的天才,能够创作出这样一部不朽的巨著?
不过,因为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上明标为“罗贯中编次”,
这一说法也早已为学界所认同,尽管一些学者对此抱有疑问,因缺乏
充分的证据来推翻固有的观点,终归是疑者自疑,信者自信,传统的
看法并未被动摇。
明代孤本黄正甫刊二十卷《三国演义》
要解决这一问题,考证《三国演义》的版本源流,显然是最为关
键的。然而,这一工作又是非常繁难的。明清以来流传至今的各种刻
本的《三国演义》,今知有30余种,这些版本或存于国内或流于海外,
都是一般学者所难以见到的,有条件接触这些版本的人实在不多。寓
居澳洲的柳存仁先生曾对海外所存《三国演义》的版本进行了较详尽
的考察,认为明刻《三国志传》系统的本子所依据的原本似应早于
《三国志通俗演义》而存在(请参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中国
古代小说研究——台湾、香港论集》所收柳存仁文《罗贯中小说之真
伪性质》);北京大学的周兆新先生在其所著《三国演义考评》一书
中,对国内现存的几种《三国演义》刊本进行了详细的对勘,得出了
与柳存仁先生大体相同的结论。这应当说是《三国演义》版本考证方
面一个不小的突破。此外,还有不少学者对《三国演义》版本的考证
下了不少工夫,英人魏安撰写了一部《三国演义版本考》(上海古籍
出版社,1996年版),专门考证《三国演义》的版本源流。他共搜集
到35种版本,将其分为A、B、C、D四支,每一支又分若干分支。若从
分析版本流变方面看,魏安的工作可谓详湛而卓有成效。但他的着眼
点是要追求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的原文(魏安1993年在普林斯顿
大学东亚系的博士学位论文题目即为《追求其原文:〈三国演义〉的
考证学》),所以,虽然考证精详,但结论中却有许多主观假设,反
而加固了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这一说法。同样,柳存仁和周兆新
二位先生也是在版本研究上突破了一层,却仍然认同罗贯中创作《三
国演义》这一观点。这就是说,前面所提出的疑问仍未破解。
笔者自1986年开始留意《三国演义》研究,在阅读有关文献和学
术论文的过程中,越发感到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小说
发展史乃至认识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1992年我有幸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启功先生和邓魁英先生攻
读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学位,我把博士论文题目定为《三国演义研究》,
客观上也有了考察该书版本的条件,因为国内所藏的十余种《三国演
义》版本几乎都在北京。为了得到正确的答案,我调查了北京各大图
书馆中所收藏的《三国演义》的各种版本,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
取得了大量证据。
这期间,最关键的是在国家图书馆查到了一部明代插图孤本黄正
甫刊二十卷《三国演义》,该书在孙楷第先生《中国通俗小说书目》
中著录为“明天启间刻本”。从表面上看,在明刊《三国演义》各本
中,它的出现时间是较晚的,所以,一些学者虽早见过此书,却未加
留意;英人魏安更将其列在D支的删节本一类,未加考校。实际上,这
个黄正甫刊本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早期刊本,只是它的真面目被掩盖了
而已。该书的封面、序言、目录和君臣姓氏附录是明天启三年补配的,
正文部分则是早期留下来的旧版!何以见得?一是该书封面标题为
《三国演义》,正文各卷卷首则标为《新刻京本按鉴考订通俗演义全
像三国志传》,诚所谓表里不一;二是目录字体与正文有异,且有部
分目录文字与正文内相应的标题不一致。三是该书前有一篇“山人博
古生”所作的序,明言该书“不失本志原来面目,实足开斯世聋瞽心
花”。此前,没有人看出这一点,这引起了我详细考校此书的极大兴
趣。我用此书同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详细对勘,从书中诗词、
注释、故事叙述、文字运用等方面获得了大量的证据,证明这个黄正
甫刊本的刊刻时间实比嘉靖本早20年以上(详见笔者为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0年出版的黄正甫刊本《三国演义》所作的《前言》)。有关黄
正甫刊本的考证文章脱稿后,呈启功先生审阅,先生看后说:“文章
写得很扎实,解决了一个重大问题。”并对其中的个别论述提出了修
改意见。后来,我到北京图书馆将黄正甫刊本的影印件呈启功先生目
验,先生在认真审视了该书的版刻风格后,指出:“这确是明代早期
的民间坊刊本,证明你提出的证据是有说服力的。”这个黄正甫刊本
的发现,可以说使“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为今所见最早刻本”
的固有观念失去了依据。同时,从该书中也获得了一些进一步探讨
《三国演义》的成书与作者问题的线索。这个在福建出现的黄正甫刊
本的刊刻时间大约应当在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以前,值得注
意的是,全书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到该书的作者为何许人,也就是说这
个今所见最早刻本并不标为“罗贯中编次”。另,柳存仁先生在《伦
敦所见中国小说提要》中曾提到一个朱鼎臣本,他对该书的目录和题
署作了详细的著录,该本各卷卷首或无题署,或仅题作“书林梓”、
“建邑梓”,卷之十三题作“古临冲怀朱鼎臣辑”,卷之十四又题作
“羊城仲怀朱鼎臣编辑”,并题“书林梓行”。从柳存仁先生所作的
文字说明看,他认为该书也是一个早于嘉靖本的刊本,却也自始至终
不题为罗贯中撰或编次(这个版本出现得较晚,有待详考)。因此,
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后学罗本贯中编次”的字样在并非最早刻本的
明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上出现,完全可能是书商为了鬻书
射利而贴上去的标签。
《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的说法根本靠不往
关于罗贯中,明初无名氏的《录鬼簿续编》中有他的记载,该书
作者与罗贯中有交往,记载说罗贯中是“太原人”,却没有提到他叫
“罗本”(今人有说他名“本”字“贯中”,纯属附会)。只说他
“乐府隐语极为清新”,写过三种杂剧。压根没有提到他创作《三国
志通俗演义》等小说,到了近200年以后的明中叶,他怎么竟成了一个
天才的小说家?
罗贯中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的说法,是嘉靖壬午本确定的。
该本前面有一篇蒋大器的《序》,《序》云:“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
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留心
损益,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可谓言之凿凿。然而此说却有
两处硬伤,一是将罗贯中的籍贯“太原”误写为“东原”;二是该书
所叙史事实起自“汉灵帝建宁元年(公元168年)”,“终于晋太康元
年(公元280年)”,前后总计113年史事。而蒋大器说该书所叙“自
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终于晋太康元年”,这就是说该书所
叙史事只有97年。岂不是睁着两眼说混话?现在,我们发现了更早出
现的黄正甫刊本《三国演义》,该书前的《君臣姓氏附录》标题下有
一行文字云:“起汉灵帝戊申岁至晋世宗庚子岁止,首尾总计一百一
十三年事实。”(其他闽刻本中也有承袭这一说法的)这足以说明蒋
大器的《序》中关于《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的说法根本
靠不往。
然而,要推翻像“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这样久已深入人心
的成说,没有充分可靠的证据,是不会轻易被人们接受的。明黄正甫
刊本的发现,可谓是一个铁证。此外,为了更加充分地证明这一点,
笔者还考察了自元末明初到明中对近200年间小说的发展,从《永乐大
典》等有关文献中找到了大量的证据,证明所谓“小说史上的200年空
白”是一种十分荒诞的说法。从罗贯中生活的那个时代出现的《三国
志平话》的内容和流传情况看,从元明时期的三国戏曲与《三国志通
俗演义》的关系来判断,结论都是相同的,即在元末明初罗贯中生活
的那个时代,三国故事还不够成熟,许多故事还没有定形,凭罗贯中
一个人的智慧,无论如何也编写不出《三国演义》中那么多精彩的故
事来。应当说,这些考察获得了大量重要的旁证,而从《三国演义》
本身,也有许多内证可以证明其成书时间实在罗贯中之后。例如“关
云长五关斩将”的描写,这故事写关羽从许昌到滑州(今滑县)去寻
找刘备。从地理上看,许昌到滑州直距离不过五百里,且是一马平川,
关羽怎么会翻山越岭跑到洛阳、汜水、荥阳,绕了个大弯子去过关斩
将呢?显然在地理描述上有错误。罗贯中是太原人,他如果写《三国
演义》,不至于造成这样的地理错误吧。
《三国演义》是“演义家”(即说书艺人)的共同创造
上述论证足以说明,《三国演义》的作者不是罗贯中,其成书时
间应当在明中叶。那么,这部大书是怎样创作出来的?胡适先生三十
年代曾在他所作的《三国演义序》中说:“《三国演义》不是一个人
做的,乃是五百年的演义家的共同作品。”他所说的“五百年”,应
当是从北宋到明中叶这段时间;他所说的“演义家”也应当是指如宋
人所说的“霍四九说三分”这样的一代又一代的说书艺人。《三国演
义》中的精彩故事都是经这些说书艺人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不断丰富
和完善起来的。到了明中叶,整个三国历史的系列故事已经相当完善
之后,有眼光的书商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便与某个熟悉三国故事的下
层文人联手,参阅《资治通鉴》(所谓“按鉴”)等史书,对这些三
国故事进行系统的整理(所谓“考订”),写成了这部“通俗演义”
式的“三国志传”,然后付梓刊行。启功先生曾谈到有一本《龙图耳
录》,讲包公的故事,所谓“耳录”,就是有人在书场里听说书艺人
讲说包公的故事,每次回家后把它记录下来,整理成这样一部“耳录”
的书。《三国演义》的产生亦当是如此。
《三国演义》最初的写定者应是何方人士,可以推测他当是南方
人,这从他对中原地理的无知可以证明。此外,从语言上也能看出这
一点,黄权这个人物,在黄正甫刊本中第一次出现时,被误写成了
“王权”,“王”、“黄”同音造成字误,也是南方方音所致。如果
是太原人罗贯中所写,就绝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如前所述,早期出
现的《三国志传》多由福建的书坊刊出,这个最初的写定者也许就是
福建人,或者是苏杭一带的人。他究竟是谁呢?虽不得而知,但已无
关紧要。按照胡适先生的说法,“《三国演义》的作者、修改者、最
后写定者,都是平凡的陋儒,不是有天才的文学家、也不是高超的思
想家”(同上)。这就是说,《三国演义》这部不朽的巨著,实际上
是由“演义家”(即说书艺人)们共同创造出来的,所以,这最初的
写定者无论是谁都一样,他对该书的创作并无多大贡献。这就是说,
像《三国演义》这样的大书,其中精彩的片段,都应当是由那些说书
艺人创作出来的。明代的长篇小说,大多都在每一段或每一回结束时,
有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是说书艺人在书场上为
了吸引听众而说的“卖关子”的话。到了这样的小说被记录下来时,
他的写定者往往连这样的话也抄录了下来。可见,是不可以把这最后
的写定者当成作者来看待的。也就是说,绝不可以把它的写定者当成
该书的作者,更没有理由把罗贯中封为天才的作家供奉在小说艺术的
殿堂中。
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重新解读《三国演义》,如何解读呢?小
而言之,我们再阅读《三国演义》时,不应当把它当作一本个人创作
的小说,更不应当结合罗贯中的思想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来探讨该书
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而应放开眼界,将此书置于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中
来予以探讨。大而言之,我们应从探讨《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思
想意蕴、艺术成就入手,结合探讨其它几部明代出现的古典小说名著
如《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的成书过程,惟其如此,
才有可能重新认识作为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的小说发展史。
冯其庸先生在审读我的论文中,感到所探讨的问题事关重大,为
了证实我的论述,冯先生亲自到北京图书馆去查阅了这个黄正甫刊本,
而后写出评价。中华书局编审柴剑虹先生则认为拙文有关论证“对于
推翻嘉靖壬午本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最早刊本的旧说,对于订正罗
贯中为《三国演义》写定之作者的成说,都有相当的学术价值。”但
上述各位学者,当时都对难以亲见黄正甫刊本而感到遗憾。看不到黄
正甫刊本的原作,对于留意这一问题的专家学者们和广大读者来说,
无疑也是个遗憾。所幸人民大学出版社终于将这个黄正甫刊本《三国
演义》请下楼来,使世人得以一睹它的“庐山真面目”。
选自明黄正甫刊本“张松反难杨修”一节,其中“操令破板焚之”一语,嘉靖壬午本将其改为“遂令扯碎其书烧之”,并作来注云:“柴世宗时方刊板,旧本书作‘极’,差矣。今孙武子止有魏武帝注。”该注中所提到的“旧本”即当指黄正甫刊本,这是嘉靖壬午本以前已有刻本的铁证。
嘉靖壬午本(1522)一致被认为是《三国演义》诸刻本中的最早刻本,但从该书文字刊刻之精美和“张永年反难杨修”一节中“遂令扯碎其书烧云”一语下的这条注释中提到“旧本”这一事实看,嘉靖本不可能是最早刻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所出黄正甫刊本《三国演义》。
④ 三国是谁写的
罗贯中,汉族,山东东原人(今山东东平县)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代表作《三国演义》等。其故里有多种说法,山东东平罗庄、山西太原、清徐、祁县、福建建阳。目前尚无确切最终定论。其墓地也有山西清徐、福建建阳等处,另有祠堂、纪念馆等。
⑤ <<三国演义>>的创始人是谁
在《三国演义》全书出现以前,中国各类小说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几十个字。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中国小说如何由短篇发展至长篇,这点我们要注意。原来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正是敷演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到辗转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很值得我们注意。这种源出众手的小说,后来还有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另一讲史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讲史文学的源流,这部巨著本身的文学价值,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讨论。
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至治年间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罗贯中1330年一1400年之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据传说,罗贯中曾充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
⑥ 三国指哪三国,建立者分别都是谁
三国为魏、蜀、吴,建立者魏国是曹丕(注:曹操是奠基者,在其有生之年并未篡汉。),蜀国是刘备,吴国是孙权。
⑦ 三国时期到底是谁最先使用和发明了“空城计”,竟然不
不是诸葛亮发明的。在春秋时就以有人用过。诸葛亮的空城计是假的,他根本未用过。历史上以“空城计”退兵的不少,最早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以“空城计”智退楚军的历史记载,但其影响远远不如孔明的空城计。到了唐代开元年间,守将张守珪又用空城计,抵挡了吐鲁蕃的一 次入侵。 历史上有那 多空城计的故事,却偏偏只有诸葛亮的空城计是假的。那么多的空城 计并不为很多人所知晓,却偏偏只有诸葛亮的空城计几乎家传户晓.
⑧ 三国演义到底是谁写的
《三国演义》
中国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共120回 。元末明初罗贯中撰。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演义》。《三国演义 》是众多的无名作者和文人作家集体创作的成果,它的成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流传演变过程。小说所依据的史料主要是晋代陈寿的《三国志》和南朝宋时裴松之的注。罗贯中在长期民间传说、说话艺术和元杂剧中三国戏的基础上,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再创造而成这样一部宏传的长篇巨著。
《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基本内容,通过艺术的想象和集中,概括了比三国时期远为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小说从汉灵帝建宁二年(169 )写到晋武帝太康元年( 280 )晋灭吴统一全国为止的100多年的史事 , 其间着重描写了大约半个世纪魏、蜀、吴三国的纷争和兴衰过程。《三国演义 》是一部以描写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斗争为内容的长篇小说 ,它对封建社会的历史面貌(不局限于三国时期)和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特征都有比较细致的描绘,生动地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各政治集团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丑恶关系。小说着力塑造的曹操形象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在他身上作者概括进了历史上剥削阶级代表人物自私、残忍、虚伪、奸诈等基本特征。《三国演义》描写不同统治集团之间的关系,以军事斗争为主。它长于描写战争,侧重于表现每次战争的特定条件、环境、双方力量的对比,以及战略战术的运用等决定战争胜负的诸种因素,尤其注重于战争指导者主观指导正确与否对战争胜负的决定意义。《三国演义》通过不同人物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爱憎感情、道德观念和理想愿望。书中所表现的德治仁政、圣君贤相的社会理想,也符合长期战乱中人民渴望过安定生活的要求。小说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战乱中人民群众所遭受的深重苦难 。“尊刘抑曹”是《三国演义》的基本思想倾向,其中既包含了封建正统思想,也曲折地反映了在整个成书过程中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民族思想。小说还表现了忠、孝、节、义等封建伦理观念及迷信思想。
《三国演义》插图(清初刻本)
《三国演义》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塑造了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等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艺术结构既宏伟而又严密;小说的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具有独特的风格。它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典范。
现存《三国演义 》的最早版本是明嘉靖元年( 1522 )刊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24卷240则 。明末题为“李卓吾批点”的《三国演义》,并240则为120回。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进一步修订《三国演义》,在思想内容、情节、回目、文字各方面都作了加工润饰,并附评语,成为近代最通行的版本。
⑨ 三国志是谁发明的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1]
当时魏、吴两国已有史书,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
蜀汉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陈寿前半生是在蜀汉度过,入仕后,受宦官黄皓排挤而不得志。蜀汉灭亡后,陈寿历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国别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为了避免曹魏的《魏书》与北魏的《魏书》相互混淆,北宋王朝在咸平六年(1003年)将三书合为一书,最终成书。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三国志》也是二十五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⑩ 三国演义作者是谁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该作品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该版本也成为诸多版本中水平最高、流传最广的版本。
《三国演义》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
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