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笑气发明人

笑气发明人

发布时间:2021-07-17 14:28:06

⑴ 笑气是什么犯法吗

笑气是违法的呀,犯法的话,需要考虑去减轻。
1. 一般来说减刑减的都是时间,能减刑罚类型的只有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减刑不管是故意还是过失,不管重罪还是轻罪,罪名不论,符合即可。减刑是不限制次数的。

2. 减刑有分可以和应当。在执行期间自己表现好的,是可以减刑,只有对其他人做出贡献的才是应当减刑。比如说,阻止检举他人重大犯罪查证属实的、有发明或技术革新的、舍己救人或抗灾救险有突出表现的、对国家和社会有重大贡献的。

3. 减刑是有限度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执行刑期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无期徒刑不能少于13年。死缓不能少于15年,不包括2年缓刑期。严重的死缓(累犯、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可以限制减刑,那么执行期就不能少于25年(死缓减为无期徒刑)/20年(死缓减为有期徒刑)。

4. 假释是坐牢的人,在经过一段时间后,附条件的提前释放。坐牢的人也不是全部都可以假释的,累犯不行,暴力性犯罪10年以上也不行,即使减到10年以下也不行。如果是暴力+非暴力犯罪数罪并罚的就只单单看暴力 判多久来判断,不看合并刑期。

⑵ 麻醉药是谁发明的

麻醉药是华佗发明的。

麻醉剂用药物或非药物方法使机体或机体局部暂时可逆性失去知觉及痛觉,多用于手术或某些疾病治疗的药剂。“麻沸散”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和使用的麻醉剂,由东汉末年和三国年间杰出的医学家华佗所创造,公元2世纪我国已用“麻沸散”全身麻醉进行剖腹手术。近代最早发明全身麻醉剂的人是19世纪初期的英国化学家戴维。

东汉时期,即公元2世纪,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华佗发明了“麻沸散”。麻沸散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麻醉剂;华佗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使用麻醉剂进行手术的人。麻沸散创造了中国古代医学的一个世界之最。

(2)笑气发明人扩展阅读:

麻醉药用于那些在人体的限定范围内能暂时完全地和可逆地阻断神经传导,即在意识未消失的状况下使人体的某一部分失去感觉,以便于外科手术进行的药物。普遍应用于口腔科、眼科、妇科和一些外科小手术中,用于暂时解除疼痛。

局部麻醉药和全身麻醉药根本区别在于:局部麻醉药与神经膜上的钠离子通道上的某些特定部位结合后,通过钠离子通道的钠离子减少从而改变神经膜电位,导致神经冲动的传导被阻断,最终实现麻醉效果;而全身麻醉剂则是通过影响神经膜的物理性状,比如膜的流体性质、通透性等起到麻醉的作用。

局部麻醉药按结构类型可分为对氨基苯甲酸酯类、酰胺类、氨基酮类、氨基醚类、氨基甲酸酯类。

⑶ 麻醉剂是谁最早发明的

麻醉剂是指用药物或非药物方法使机体或机体局部暂时可逆性失去知觉及痛觉,多用于手术或某些疾病的治疗。
“麻沸散”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和使用的麻醉剂,由东汉末年和三国年间杰出的医学家华佗所创造,公元2世纪我国已用“麻沸散”全身麻醉进行剖腹手术。
近代最早发明全身麻醉剂的人是19世纪初期的英国化学家戴维。

根据其作用范围可分为全身麻醉药及局部麻醉药,全身麻醉药及局部麻醉药根据其作用特点和给药方式不同,又可分为吸入麻醉药和静脉麻醉药
全身麻醉药
全身麻醉药由浅入深抑制大脑皮层,使人神志消失。全身麻醉药用于大型手术或不能用局部麻醉药的患者。最早使用的全身麻醉药是笑气,它性能稳定,适合任何方式麻醉,但有易缺氧、麻醉者不够稳定等缺点。后来改用乙醚作全身麻醉药,它有麻醉状况稳定、肌肉松弛良好,便于手术等优点。但它易燃、置放过久会产生过氧化物。使用乙醚时应绝对避火和经检查无过氧化物。
局部麻醉药
局部麻醉对神经的膜电位起稳定作用或降低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起局部麻醉作用。局部麻醉药适用于小型手术或局部手术的麻醉药。使用局部麻醉药时,需加一点血管收缩剂,如肾上腺素。最常用的局部麻醉剂是普鲁卡因盐酸盐,用于局麻是0.5~1%的溶液,每次用量不能超过1g,静脉注射常用0.1%的溶液。其他如丁卡因盐酸盐、利多卡因盐酸盐,都能用作局部麻醉剂。它们的功能跟普鲁卡因大同小异,价格都比普鲁卡因盐酸盐高,常给普鲁卡因过敏者使用。

⑷ 麻醉剂是谁发明的呀

麻醉剂是中国古代外科成就之一。早在距今2000年之前,中国医学中已经有麻醉药和醒药的实际应用了。《列子.汤问篇》中记述了扁鹊用“毒酒”“迷死”病人施以手术再用“神药”催醒的故事。

东汉时期,即公元2世纪,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华佗发明了“麻沸散”,作为外科手术时的麻醉剂。他曾经成功地做过腹腔肿瘤切除术,肠、骨部分切除吻合术等。中药麻醉剂---“麻沸散”问世,对外科学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华佗发明和使用麻醉剂,比西方医学家使用乙醚、“笑气”等麻醉剂进行手术要早1600年左右。因此说,华佗不仅是中国第一个,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麻醉剂的研制和使用者。可惜“麻沸散”后来失传了。

近代最早发明全身麻醉剂的人是19世纪初期的英国化学家戴维。有一天,他牙疼得厉害,当他走进一间充有“一氧化二氮”气体房间时,牙齿忽然不感觉疼了。好奇心使戴维做了很多次试验,从而证明了一氧化二氮具有麻醉作用。因为戴闻到这种气体时感到很爽快,于是称它为“笑气”。由于戴维不懂医学,没有把这个发现公布于世。

1844年,美国化学家考尔顿在研究了笑气对人体的催眠作用后,带着笑气到各地演讲,作催眠示范表演。在一次表演中,引起了在场观看表演的一名牙科医生威尔士的重视,激发了他对笑气可能具有麻醉作用的设想。经几次试验后,1845年1月,威尔士在美国波士顿一家医院公开表演在麻醉下进行无痛拔牙手术。由于麻醉不足,表演失败。但是,了解他全部过程的青年助手威廉摩顿却仍对麻醉的可能性深信不疑。摩顿研究发现,一氧化二氮虽有麻醉作用,但效力较小,他从化学家杰克逊那里得到启示,决定采用乙醚来进行麻醉。1846年10月,他成功地进行了近代世界上第一例麻醉下的手术。

1842年,北爱尔兰丁堡大学的妇科学者辛普森首次尝试使用氯仿作为麻醉剂为病人进行手术取得了成功。1880年,威廉.梅斯文改进了辛普森的麻醉方法,他使用导管使氯仿气体直接输入病人的气管。这一方法被今天的乙醚、氯仿全身麻醉术所沿用

⑸ 麻醉剂的发明经过是怎样的

1799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发现笑气,应用在舞会上,可引起人们大笑不止。

1844年,美国牙科医生威尔士在舞会上碰到一桩怪事:一个脚上划了一条大口子的人因吸了笑气,却没有感到疼痛。这引起了他的深思:“这一定与笑气有关。这笑气可不可做麻醉剂呀?如果行的话,拔牙时病人不就感觉不到疼痛了吗?”

于是,他吸了一些笑气,就开始给自己拔牙,果然没有感到疼痛。几次实验后,他就公开表演“麻醉无痛拔牙”。他让一位患者吸入一些笑气,然后给患者拔牙,患者却痛得大叫起来。

这是怎么回事呀?威尔士年轻的助手摩顿认为,笑气一定有麻醉作用,但如果吸入的量太少,患者还是会痛。他决心寻找更有效的麻醉剂。

一次,摩顿从化学家杰克逊那里得到启示,用乙醚进行麻醉实验,效果很好。1846年,摩顿用乙醚做麻醉剂,进行了拔牙演示,大获成功,从此,乙醚被广泛用做麻醉剂。

⑹ 麻醉剂是谁发明的

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贝多斯创建了一所气体研究所,目的是研究各种气体对人体产生的生理作用,希望能由此找到一些具有医疗作用的气体,同时还要搞清楚哪些气体对人体是有害的。

戴维正式到气体研究所上班后,接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配制一氧化二氮气体。戴维不负众望,很快就制出这种气体。当时,有人说这种气体对人有害,而有的人又说无害,各持己见,莫衷一是。制得的大量气体,只好装在玻璃瓶中留着备用。

1799年4月的一天,贝多斯来到戴维的实验室了解他的实验情况,谁知不小心将装一氧化二氮的瓶子打翻到了地上,他连忙俯身去拾打碎的玻璃器皿,奇怪的是,一向沉着、孤僻、严肃得几乎整天板着面孔的贝多斯,突然放声大笑起来,他还连连对戴维说自己被玻璃划破的手指一点都不疼。戴维随之也大笑起来。

现代医疗中的麻醉机械

两位科学家的笑声,惊动了隔壁实验室的人。他们跑来一看,都以为他俩得了神经病。等一阵狂笑之后,两人方才逐渐清醒,贝多斯的手指逐渐感到疼痛。看来,一氧化二氮不仅使他俩狂笑,而且使贝多斯麻醉不知手痛。

事隔不久,戴维患了牙病,他便请来牙科医生德恩梯斯·舍派特,医生决定把他的坏牙拔掉。当时根本没有什么麻醉药,医生硬把牙齿给拉了下来,疼得戴维浑身冒汗。这时,他猛然想起前不久发生在实验室的事——贝多斯手划破了,可闻了那一氧化二氮气体后却一点也没感觉疼。于是,他赶忙拿过装有一氧化二氮的瓶子连吸几口,结果,他又哈哈大笑起来,同时也感觉不到牙痛了。

经过进一步研究,戴维证实一氧化二氮不仅能使人狂笑,而且还有一定的麻醉作用。戴维就为这种气取了个形象的名字——笑气,于是一种麻醉剂诞生了。

1880年,戴维将关于笑气的研究成果写进《化学和哲学研究》一书,书中对一氧化二氮的麻醉作用进行了全面的评价,认为它是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好的麻醉剂。

这一发现立即轰动了整个欧洲,外科医生们纷纷用笑气做麻醉药,使本来满是刺耳的喊叫声的手术室,弥漫着一片笑声,病人的痛苦也轻多了。

⑺ 麻醉剂的是怎么发明的

众所周知,在绝大多数的现代外科手术中,麻醉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程序。如果没有麻醉药的辅助,很少有病人能够忍受手术带来的巨大痛苦。所以在发明麻醉药以前,外科手术往往失败,因为还没有等到手术结束,病人就因为无法忍受剧痛而死去。虽然许多国家(如中国、印度、巴比伦、希腊等)在古代即积累了麻醉法的经验,但是主要是应用植物性麻醉药(曼陀罗花、鸦片、印度大麻叶等),亦有神经干机械性压迫、饮酒、放血等使病人丧失神志,甚至棒击病人头部造成昏迷的“麻醉”方法,也有手术时在手术部位搽酒精,靠酒精的吸热作用减缓疼痛感,然而这些方法都不能使人满意。

在使用麻醉剂之前,惨死在外科医生刀下的人所经受的痛苦无可名状。每一例手术都伴随着令人毛骨悚然的痛苦嘶叫。

由于手术时病人十分痛苦,休克极多,迫使手术向快速方向发展。俄国外科医生皮罗果夫可三分钟锯断大腿,半分钟切去乳房。法国名医让·多米尼克·拉里24小时为200个病人做完了截肢手术。在这些快刀手中,最出名的是英国医生罗伯特·李斯顿,他以手术奇快著称,人称“李斯顿飞刀”。

李斯顿毕业于爱丁堡大学,曾发明外伤软膏、止血钳等医疗用品,其中骨折用的固定木条,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仍在使用。他身高1.88米,天生一副急性子,在当时的医学界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在他经手的病例中,有三个特别令人胆寒:他曾在两分半钟内切下患者的腿,但由于用力过猛,同时也切下了患者的睾丸;一名颈部溃烂的少年,由于李斯顿的过分自信而导致误诊,当他用刀切开患部时,少年立即喷血不止而死;他还创造了一起历史上唯一死亡率达300%的手术纪录:被他以神速切下腿部的患者翌日因感染死去(这在当时相当常见),他的助手则被他失手切断手指,亦因感染而死去,另一个无辜受害者是在场观摩手术的一位名医,被他刺中两腿间的要害,因恐惧而休克致死。

在这种情况下,人类的一个早期愿望必定是对魔幻止痛物的希冀。为达到这一目的,古代的医生们对某些植物的止痛性能作过广泛地研究,从实践经验中悉心积累了许多知识。

400年之前,可卡因和鸦片就已作为影响心理状态的药品而为人所熟知。它们也经常被当做药物来使用。公元1世纪初,罗马作家塞尔苏斯曾建议将莨菪当做镇静剂使用。对罗马人来说,药力最强的麻醉剂当属曼陀罗子。其理由还是充分的:曼陀罗子含有颠茄碱和东莨菪碱,都是减缓心律的药物,服用得当还能彻底消除疼痛,减少手术给病人带来的精神创伤。普林尼于公元75年前后描述过罗马医生更具建设性地使用这种药物的过程。在欧洲中世纪,为古罗马人所熟知的这些麻醉药物一直在持续使用。但在摄取途径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常见的摄取途径是公元9~15世纪无数典籍中提到的“催眠海绵”法。它是把一些药物,包括鸦片、曼德拉草、莨菪和从芹叶钩吻中提炼的毒物,混合后浸入海绵之中,随后将海绵晾干。在需要麻醉剂时可将海绵浸湿,放在患者的嘴上,让患者吸入药味。这些混合药物肯定会使任何人陷入毫无知觉的状态,尽管吸入致命的芹叶钩吻毒物(可以先后抑制神经系统的运动中枢和感觉中枢),会使整个手术极具风险。

但是情况表明,这些处方并不像所说的那样深受欢迎——因为它们在剂量过高时可能会带来致命的危险。

除了西方,中国古人很久以前就有关于手术麻醉的传说和记载。公元2世纪,医学家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并已可以使用全身麻醉进行腹腔手术。而欧美使用全身麻醉术是19世纪初的事,比我国推迟了一千六百多年。这是中国麻醉术最重要的一个进步。

华佗对麻醉学的贡献已得到国际医药学界的承认,并不断有人对麻沸散的成分进行研究。美国的拉瓦尔在其所著的《药学四千年》一书中指出:“一些阿拉伯权威提及吸入性麻醉术,这可能是从中国人那里演变出来的。因为,据说中国的希波克拉底——华佗,曾运用这一技术,把一些含有乌头、曼陀罗及其他草药的混合物应用于此目的。”其中所说的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腊医师、西方医学的奠基者。

可惜的是,“麻沸散”已经失传了。19世纪以来,手术治疗的客观要求日益增长,对麻醉的要求也更加迫切,同时化学的发展为麻醉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799年,英国的化学家戴维最早发现了氧化亚氮有麻醉作用,他在自己吸入氧化亚氮后,发现其炎症部位的疼痛有所缓解,因而他断定:“氧化亚氮,可以在出血不多的手术中起到麻醉作用。”戴维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叙述过他吸入氧化亚氮以后的欢乐、快慰的感觉。因此氧化亚氮也称作“笑气”。但是这一发现却没能及时在临床上推广。

1824年,希克曼用二氧化碳、氧化亚氮和氧气对动物施行了麻醉实验,并进行了截肢手术。他要求进行人体实验,但未被应允。直到1893年,化学家斯考芬证实吸入多量笑气可使人呈醉态,甚至失去知觉,使用麻醉剂的时代才真正开始了。

除了氧化亚氮以外,人们还探索了其他麻醉的方法。1818年,著名科学家法拉第在著作中曾指出“乙醚有致人昏迷的作用,其效应与氧化亚氮很相似”。1842年,美国罗彻斯特的一个叫威廉·克拉克的学化学的学生,给一个需要拔牙的妇女施用了乙醚,使她在拔牙时毫无痛苦。同年3月30日,美国的另一位医生克劳福德·郎格应用乙醚吸入式麻醉方法,成功地为一个颈背部肿瘤患者进行了切除手术,随后他继续用乙醚进行了许多小手术。由于当时郎格居处偏僻,他的成就未能被世人所知。

1844年夏天,美国牙科医生莫尔顿到波士顿实习,并来到他的校友杰克逊处学习化学知识。后者毕业于哈佛大学医学院,是位化学家。一次闲谈中,莫尔顿谈到拔牙时如果能破坏牙神经就好了。杰克逊说,他有些乙醚,这种物质可减轻牙痛,说着随手给了莫尔顿一些。后来,一位患者找莫尔顿拔牙,并希望不要太痛。于是莫尔顿将蘸有乙醚的手帕递给患者,让其吸入,使其渐渐失去知觉,然后在助手的帮助下,将牙拔掉。莫尔顿拔完牙后,问患者有何感觉,病人高兴地说:“真是奇迹!一点疼痛感都没有。”这次成功引起很大轰动。麻醉药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医生承认和应用。

1846年10月16日,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的另一个莫尔顿用乙醚麻醉,从一个病人的脖子上割下一个肿瘤,仅历时8分钟,首次证明在进行大手术时,能用乙醚来进行全身麻醉。这次手术成功的消息在美国迅速传开,而后又传遍了全世界。各国相继采用乙醚麻醉进行手术,结束了病人必须强忍剧痛接受手术的时代。中国和俄国都是在莫尔顿成功的次年即开始采用乙醚麻醉的国家。

后来,妇产科大夫辛普森把乙醚用在产科手术中,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用氯仿比乙醚的麻醉效果更好,所以氯仿成了第三种重要的麻醉药。

今天,乙醚和氯仿仍是全身麻醉最常用的麻醉剂。

知识点

可卡因

别名古柯碱,人类发现的第一种具有局麻作用的天然生物碱,为长效酯类局麻药,脂溶性高,穿透力强,对神经组织亲和性良好,产生良好的表面麻醉作用。其收缩血管的作用,可能与阻滞神经末梢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有关。毒性较大,小剂量时能兴奋大脑皮层,产生欣快感,随着剂量增大,使呼吸、血管运动和呕吐中枢兴奋,严重者可发生惊厥;大剂量可引起大脑皮层下行异化作用的抑制,出现中枢性呼吸抑制,并抑制心肌而引起心力衰竭。因其毒性大并易于成瘾,近来已被其他局麻药所取代。

⑻ 能使人发笑的化学气体“笑气”是谁发明的

英国化学家戴维,1778年出生于彭赞斯。因他父亲过早去世。母亲无法养活五个孩子,于是卖掉田产,开起女帽制作店来。但他们的日子还是越过越苦。戴维从小就勇于探索,他的兴趣很广泛。他在学校最喜欢的是化学,常常自己做实验。

17岁的时候,戴维到博莱斯先生的药房当了学徒。既学医学,也学化学,除读书外,他还做些较难的化学实验,为此,人们送他一个“小化学家”的称号。

一天,一个叫贝多斯的物理学家,登门拜访了这位“小化学家”,并邀请他到条件很好的气体研究所去工作。

戴维欣然受聘,来到贝多斯的研究所。该所想通过研究各种气体对人体的作用,弄清哪些气体对人有益,哪些气体对人有害。

戴维接受的第一项任务是配制氧化亚氮气体。戴维不负重望,很炔就制出这种气体。当时,有人说这种气体对人有害,而有的人又说无害,各持己见,莫衷一是。制得的大量气体,只好装在玻璃瓶中留着备用。

1799年4月的一天,贝多斯来到戴维的实验室,见已制出许多氧化亚氮,高兴地说:“啊,不错,您的工作令人十分满意……”贝多斯夸奖戴维的话还未说完,他一转身,不小心手把一个玻璃瓶子碰到地下打碎了。

戴维慌忙过来一看,打碎的正是装氧化亚氮的瓶子,忙问:“手不要紧吧?”

“没事。真对不起,我把您的劳动成果浪费了。”贝多斯边说边拣碎玻璃。

“没啥,我正要作试验呢,想看看这种气体对人究竟会有什么影响,这样一来还省得我开瓶塞……”戴维的话还未说完,被贝多斯反常的表情弄得惊慌失措。

“哈哈哈……”一向沉着、孤僻、严肃得几乎整天板着面孔的贝多斯,今天突然大笑起来,“戴维,哈哈哈……我的手一点儿都不疼,哈哈哈……”“哈哈哈……”刚才还处于惊慌的戴维也骤然大笑,“真的不疼?哈哈哈……”

两位科学家的笑声,惊动了隔壁实验室的人。他们跑来一看,都以为他俩得了神经病。等一阵狂笑之后,两人方逐渐清醒。贝多斯被玻璃划破的手指感到疼痛,原来氧化亚氮不仅使他俩狂笑,而且使贝多斯麻醉不知手痛。

事隔不久,戴维患了牙病,便请来牙科医生德恩梯斯·舍派特。医生决定把他的坏牙拔掉。当时根本没有什么麻醉药,医生硬把牙齿给拉了下来,疼得戴维浑身冒汗。这时,他猛然想起前不久发生的事——贝多斯手划破了,可闻了那氧化亚氮后却一点也没感觉疼。于是,他赶忙拿过装有氧化亚氮的瓶子连吸几口,结果,他又哈哈大笑起来,同时也感觉不到牙痛了。

经过进一步研究,戴维证实氧化亚氮不仅能使人狂笑,而且还有一定的麻醉作用。戴维就为这种气取了个形象的名字笑气。

戴维将关于笑气的研究成果写进《化学和哲学研究》一书,立即轰动了整个欧洲。外科医生们纷纷用笑气做麻醉药,使本来满是刺耳的喊叫声的手术室,弥漫着一片笑声。病人的痛苦也轻多了。

戴维发现笑气的时候,年仅21岁。从此,他成了闻名欧洲的青年科学家。

后来,戴维继续从事科学研究,首先制取了金属钾、钠、钙、镁、钡和非金属硼,还发明了矿工用的安全灯。为人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遗憾的是,他由一个穷苦的孩子,一跃而成为著名的科学家进入上流社会之后,由于他被荣誉和地位所陶醉,变得飘飘然起来,他甚至嫉妒自己的学生,害怕后生超过自己,这一变化是导致他后半生除发明安全灯外,几乎一事无成的根本原因。

⑼ 笑气是什么

一般指一氧化二氮。是约瑟夫·普利斯特里在1772年发现的,汉弗莱·戴维自己和他的朋友,包括诗人柯尔律治和罗伯特·骚塞在18世纪90年代试验了这种气体。他们发现一氧化二氮能使病人丧失痛觉,而且吸入后仍然可以保持意识,不会神志不清。

不久后笑气就被当作麻醉剂使用,尤其在牙医师领域。因为通常牙医师无专职的麻醉师,而诊疗过程中常需要病患保持清醒,并能依命令做出口腔反应,故在此气体给牙医师带来极大的方便。

应用

1、助燃剂

使用氮氧加速系统的改装车辆将一氧化二氮送入引擎,遇热分解成氮气和氧气,提高引擎燃烧率,增加速度。氧气有助燃作用,加快燃料燃烧。

2、火箭氧化剂

一氧化二氮可以用作火箭氧化剂。这比其他氧化剂优势化处是因为它是无毒的,在室温下稳定,易于储存和相对安全地进行飞行。第二个好处是可以很容易分解成呼吸的空气。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一氧化二氮

⑽ 如何制取笑气

物理特性:
分子式:N2O(俗名:笑气)
沸点:-88.46℃(184.69K)
密度:1.83 kg/m3
相对分子质量:44.01
生产方法:硝酸铵热分解法

主要性质:
氧化亚氮是无色的,有微弱甜味的气体,是活泼性最低的一种氮氧化合物。可溶于乙醇、乙醚、浓硫酸,微溶于水。气体液化时转化为无色易流动的液体,固体则为无色雪花状。氧化亚氮是种具有麻醉作用的气体。
电子工业用氧化亚氮 GB/T14600-93 N2O≥99.9974%
医用氧化亚氮 HG 2685-95 N2O≥99.0%

【发明名称】笑气的制备方法
2H2(g)+O2(g)===2H2O(l)+571.6kj
笑气用于例如使苯羟基化为苯酚的大规模应用要求笑气应包含尽可能少的一氧化氮。按照本发明,不含一氧化氮的笑气可通过以诸如氢气和/或一氧化碳之类的还原剂对一氧化氮的多相催化还原来制备,包含一氧化氮的气体混合物优选由氨氧化获得,笑气的制备。

阅读全文

与笑气发明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
马鞍山市是哪个省的 浏览:447
马鞍山市保安 浏览:253
股权转让样本 浏览:716
工程管理保证书 浏览:198
社区矛盾纠纷排查汇报 浏览:352
新疆公共就业服务网登陆 浏览:316
侵权著作权案件审理指南上海 浏览:145
马鞍山陆建双 浏览:853
北京东灵通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浏览: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