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为什么说思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思维属于哲学上认识论研究的范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毛主席在《实践论》中说:“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清楚地表明认识过程就是思维过程。
人们头脑中的思维活动,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形成合乎逻辑的理论体系,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运动规律。思维的结果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包括外部形状和内在结构。
唯物辩证法认为:人们的认识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人们通过感官接触到的是具体的事物,有了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把事物分解成各个部分,把它们从整体中抽取出来分析,人们的认识就从感性具体发展到理性抽象,然后上升到理性的具体,达到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是感官所不能直接感觉到的,是思维对于感性认识进行加工的结果。
哲学家把这个“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叫作逻辑思维或抽象思维。还有一些同志认为另有个独立于逻辑思维之外的“形象思维”。为了辨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问题,还应当先从“形象”与“抽象”说起。
一、抽象与形象与“抽象”这个词比较起来,“形象”这个词容易理喻。大凡客观之物都具有一定的形象,而在哲学上谈论最多的“视觉形象”更容易被人们把握和理解。那么,“抽象”又是什么呢?
哲学家认为,抽象是相对于具体而言。简单地说,抽象就是从具体中抽取出来的表象。从具体事物中抽出来什么表象?应当是抽取其本质的东西,而不是如瞎子摸象似的随便摸到一部分就能抽象,只有用这最本质的东西才能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文学家认为抽象是作者赋予人物形象的内在气质,如精神、思想、世界观,抽象就是“抽出来的形象”。艺术家认为抽象是从自然景物中抽出来的某些形式,在抽象派画家眼里,景物是由一组线条或几何图形构成的,是具体形象中的本质部分。这就清楚地表明了两者的关系:形象中蕴含着抽象概念,抽象又离不开表象的影子。
比如,全世界六十多亿人有着共同之点,人的特征可以抽象到用一个经络模型来概括(或者用亚当和夏娃两个来概括)。但每个人的形象又各不相同,即使是孪生,他们的父母也能分清其间的差别。世界上的事物如此之巨细,以至于不用抽象的方式就不可能综合考虑某类问题,不用形象的方式就区别不了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分别所在。这正是抽象和形象不能互相取代的原因。
以上分析表明,“抽象”与“形象”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有着互相依存的关系,不可能独立地存在。不存在不具备任何意义的具体形象,也不存在没有任何来源的抽象概念。通常说“科学是抽象概念,文艺是形象作品”,这种说法并不正确,起码是不够严谨。
科学研究确实是偏重于抽象的概念,但是科学研究仍然离不开形象的影子。比如数学是很抽象的科学,在几何中(包括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都离不开具体的形象。在天文学、地质学中更离不开对具体对象的观察。文艺作品中确实是偏重于形象创造,但是文艺也离不开概念与判断。音乐家能从五线谱中理解作者的诗情画意,靠的是对音乐的概念和判断;而不懂音乐的人即使听到了这个曲子的弹奏也可能无动于衷。实际上,抽象与形象难解难分。朗格甚至认为:“一切真正的艺术都是抽象的。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个符号,艺术家的任务自始至终都是创造符号,而符号的制造又需要抽象”(见《艺术符号美学》一书)。
二、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形象与抽象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样,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也是相互依存的。不存在没有形象思维的抽象思维,也不存在没有抽象思维的形象思维。思维的过程和方式只有一个途径,即上面所说的“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达到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有的同志硬要把这个过程分解为:“若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是通过‘概念’来进行,便是抽象思维;若是通过‘形象’来进行,便认为是形象思维。”并且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看作是相互独立的两种思维方式,“抽象思维以制造‘概念’为目的,比如科学定理;形象思维以制造‘形象’为目的,比如文艺作品”。他们断言:“文艺创作根本不借助于抽象思维,而是进行形象思维,在创作过程中总不能离开形象;抽象思维的整个思维过程就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抽象思维所取得的成果只是抽象的东西。”这种论点确实遭遇到很大的问题(见《形象思维的论点与疑点》一文)。如果这个问题说不清楚,那么科学与艺术之亲合关系就更加的说不清了。
笔者认为:思维的过程和方式只有一个,在这一过程中,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既可以借助于逻辑(抽象),也可以借助于形象。在思考一个问题时,实际上兼用这两者。科学研究也需借助于形象,文艺创造也需借助于抽象。可以把思维过程中借助于逻辑的叫抽象思维,把借助于形象的叫形象思维,但这两者相互依存,不构成各自独立的两种思维方式。这应当是对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解释。
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的思维是个复杂的反射过程,这种反射是外界事物刺激感官而引起的,是在大脑皮层左右两半球和中枢神经的参与下进行的。当外界对象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感觉器官把接收到的外界刺激通过神经系统传入大脑,引起大脑皮层的活动,从而产生了意识。这种意识与大脑中早已存录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形成思维过程,最终得到思维结果。从这个研究中可以看出,思维过程中既借助了形象(感官刺激),也借助了抽象(意识加入)。
在实际生活中,思维确是既借助于形象也借助于抽象。比如我们每天都看到太阳光,但是感觉不到太阳光的运动速度,因为它太快了,这是感觉表象达不到的地方。对于光速,只能借助于抽象思维来把握,那是每秒30万千米的高速度。
阿恩海姆(《视觉思维》一书的作者)对思维中的形象与抽象两者之关系问题已经说得很透彻。他认为,人们看到了一种形象时就有了抽象思维活动,而每当人们思考一个问题时都有某种具体形象作为出发点。
Ⅱ 什么是创造力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回造新事物答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
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区分人才的重要标志。
(2)创造活动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扩展阅读
影响因素:
1、知识
包括吸收知识的能力、记忆知识的能力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吸收知识、巩固知识、掌握专业技术、实际操作技术、积累实践经验、扩大知识面、运用知识分析问题,是创造力的基础。
2、智力
智能是智力和多种能力的综合,既包括敏锐、独特的洞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高效持久的记忆力和灵活自如的操作力,还包括掌握和运用创造原理、技巧和方法的能力等。这是构成创造力的重要部分。
3、人格
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在一个人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素质。优良素质对创造极为重要,是构成创造力的又一重要部分。
Ⅲ 艺术创造过程中的主要环节有哪些
艺术创造活动是一种由多种精神活动和技术活动构成的复杂过程,又有多内层次的心理活容动交错地介入其中.但为了具体地分析研究,一般我们把艺术创造分为互相关联、渐层推进的三个主要环节—艺术创造的兴发阶段、构思阶段和物化阶段.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在各个环节上审美体验对艺术创造的作用.
Ⅳ 人在进行创造活动时哪些因素会影响其过程
审美体验与艺术创造
审美体验,作为美感心理的建构和展开,它始终是发生在个体生命中的过程,令人震撼而又难以言说。不过,通过艺术活动,审美体验可以被具体化和符号化。在艺术创造活动、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和艺术接受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关联着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既是艺术创造活动的起点,又是贯穿在其中的创造性动力因素。艺术创造活动是一种由多种精神活动和技术活动构成的复杂过程,又有多层次的心理活动交错地介入其中。但为了具体地分析研究,我们一般把艺术创造分为互相关联、渐层推进的三个主要环节――艺术创造的兴发阶段、构思阶段和物化阶段。
艺术的兴发看起来是突然降临在主体身上的一种欲望和激情,但它却不是什么神秘力量的作用,而是过去和现在的审美体验酝酿而导致的精神爆发效应。钟嵘有一段文字说明了诗歌创作的欲望与激情,他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也。嘉会寄思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这种丰富的痛苦体验、深沉的忧患意识积聚和酝酿,成为激活诗歌创作的欲望和激情。
艺术构思,是主体在丰富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以情感为中心的多种心理活动对感知材料进行审美改造和组织,把客观物象变为审美意象的过程。“操千曲而后晓其声”,这是音乐家的丰富体验;“收尽奇峰打草稿”,这是画家的丰富体验;“遍历人生百态,尝尽苦辣酸甜”,这是文学家的丰富体验。体验越是丰富,感受越是深刻,情感越是强烈,审美的创造力也越是巨大。体验不仅给艺术构思所带来的是丰富的材料,而且最重要的是赋予艺术构思以内在的逻辑。“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这几样事物在诗人心中成为如此凄美的审美意象,就是由情感的支配而形成的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被情感浸透、为情感所凝集在一起的诸种意象,通过想象生成为审美意象。由此可见,艺术构思的内在逻辑是审美体验。
艺术物化,是指艺术主体把心灵中的审美体验创造性地转化为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如果说,客观存在的山水留在感知活动中的印象是“眼中山水”,艺术家心灵中构思的山水审美意象是“胸中山水”,那么,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性符号实践和运用精湛的技术呈现出来的山水就是“画中山水”。艺术家艰辛而快乐的劳动,就是要把丰富的生命体验变为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曹雪芹写作《红楼梦》,“十年辛苦不寻常”,把人生的凄凉和辛酸、历史的没落与哀婉,都化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苍茫命运和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满纸荒唐言,实在是一把辛酸泪。无论是小说的形象,还是其它艺术形象,都是主体心灵中审美意象的物化,而审美意象正是审美体验在心灵中生成的无形影像,它们的最后根据就在审美体验之中。
从艺术兴发、构思和物化三个主要环节上看,审美体验作为动力、逻辑和根据贯穿在艺术创造过程中。没有审美体验,也就没有艺术创造。
Ⅳ 如何理解思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思维属于哲学上认识论研究的范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毛主席在《实践论》中说:“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清楚地表明认识过程就是思维过程。
人们头脑中的思维活动,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形成合乎逻辑的理论体系,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运动规律。思维的结果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包括外部形状和内在结构。
唯物辩证法认为:人们的认识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人们通过感官接触到的是具体的事物,有了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把事物分解成各个部分,把它们从整体中抽取出来分析,人们的认识就从感性具体发展到理性抽象,然后上升到理性的具体,达到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是感官所不能直接感觉到的,是思维对于感性认识进行加工的结果。
哲学家把这个“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叫作逻辑思维或抽象思维。还有一些同志认为另有个独立于逻辑思维之外的“形象思维”。为了辨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问题,还应当先从“形象”与“抽象”说起。
Ⅵ 创造力往大处说是什么
往大处说是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
真正的创造活动总是给社会产生有价值的成果,人类的文明史实质是创造力的实现结果。对于创造力的研究日趋受到重视,由于侧重点不同,出现两种倾向,一是不把创造力看作一种能力,认为它是一种或多种心理过程,从而创造出新颖和有价值的东西,二是认为它不是一种过程,而是一种产物。一般认为它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新颖的产物。
有人认为,根据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实现。创造力较高的人通常有较高的智力,但智力高的人不一定具有卓越的创造力。根据西方学者研究表明,智商超过一定水平时,智力和创造力之间的区别并不明显。创造力高的人对于客观事物中存在的明显失常、矛盾和不平衡现象易产生强烈兴趣,对事物的感受性特别强,能抓住易为常人漠视的问题,推敲入微,意志坚强,比较自信,自我意识强烈,能认识和评价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和特点。
创造力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它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即无定向、无约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的看法,发散思维当表现为外部行为时,就代表了个人的创造能力。
可以说,创造力就是用自己的方法创造新的,别人不知道的东西。
Ⅶ 为什么说写作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充满变数的创造活动
写作这项工作是软磨硬的工作。表面看挺轻松,实际上劳心劳力费神,是一项特殊的工作。写好一部作品,要充分体验生活,要把自己放到作品当中,要靠灵感和生活体验去做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所以想写作的人多,真正能拿出成功作品的人少,能有流芳百世作品的人就更少。
Ⅷ 发明创造所凭借的最主要的心理活动过程是 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 C.再创想象 D.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用以积累的知觉材料作为基础,使用许多形象材料,并把他们加以深入,通过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来。
在新作品创作、新产品创造时,人脑中构成的新形象都属于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加工和再造,在头脑中进行创造性的构思。
创造想象具有创造出新的、独立性和新颖性等特点。例如作家所创作的艺术形象虽来源于生活,但它又高于生活。工程师发明的新机器,虽然综合了许多机器的特点,但它又具备有前所未有的新性能、新造型,因此它比再造想象更加复杂、更困难。它需要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加工、改造,在头脑中进行创造性的构思。
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利用自己以往经验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称为创造想象。区别“创造想象”与“再造想象”的关键,是看个体是否在头脑中独立创造了新形象。
(8)创造活动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扩展阅读
相关条件
1、强烈的创造愿望
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向人们提出创造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要求,当这种要求被人接受时,就会在人脑中变成创造性活动的需求和愿望。
2、丰富的表象储备
进行创造想象,还必须对有关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储备丰富的表象材料。因为,想象依赖于已有表象材料的数量和质量。
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进行创造想象,还必须对有关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掌握必要的知识。每一项发明都是对相应领域深入研究的结果。例如,牛顿对物理学进行研究,发现了三大定律;达尔文对生物学进行研究,写出了《物种起源》。
4、原型启发
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的方法。对问题解决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任何一个人对某一项发明创造或革新,都不是凭空想象而来的,在开始总要受到某种类似事物的启发。例如,鲁班从茅草割破手得到启发,发明了锯子。
5、积极的思维活动
创造想象不是一般的想象,而是一种严格的构思过程,必须在思维的调节支配下进行。
6、灵感的作用
在创造想象的过程中,新的形象的产生往往带有突然性,这种突然出现的状态,称为灵感。
此外,创造性思维能力,高水平的表象改造能力,丰富的情绪生活,正确的理想和世界观也是创造想象的条件。
Ⅸ 智力是人的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哪些
各个学派观点不同。其中二因素论:共同因素和个人因素;三维智力理论:内容、操作和产物三个维度;二维智力理论: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多元智力理论:语言、运算、运动、空间想象、音乐、社交、自然智力等等;智力三元论:经验性智力、分析性智力和创造性智力。
Ⅹ 关于创造力的论文答辩老师一般会出什么问题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它要求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的高度紧张,以及创造性思维在最高水平上进行。同时也有同名书籍《创造力》。
创造力(creativityingenuity)
真正的创造活动总是给社会产生有价值的成果,人类的文明史实质是创造力的实现结果。对于创造力的研究日趋受到重视,由于侧重点不同,出现两种倾向,一是不把创造力看作一种能力,认为它是一种或多种心理过程,从而创造出新颖和有价值的东西,二是认为它不是一种过程,而是一种产物。一般认为它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新颖的产物。
有人认为,根据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实现。创造力较高的人通常有较高的智力,但智力高的人不一定具有卓越的创造力。根据西方学者研究表明,智商超过一定水平时,智力和创造力之间的区别并不明显。创造力高的人对于客观事物中存在的明显失常、矛盾和不平衡现象易产生强烈兴趣,对事物的感受性特别强,能抓住易为常人漠视的问题,推敲入微,意志坚强,比较自信,自我意识强烈,能认识和评价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和特点。
创造力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它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即无定向、无约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的看法,发散思维当表现为外部行为时,就代表了个人的创造能力。
可以说,创造力就是用自己的方法创造新的,别人不知道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