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建筑风格特点简写
春秋战国时期建筑特点
主要是列国的都城,如东周王城洛邑、齐国临淄、燕下都、赵国邯郸故城、秦咸阳城、楚郢都、郑韩城等等.这时期的建筑也同其它艺术门类一样取得了很高成就.各诸侯国为着本身的生存和扩张,都不惜人力物力精心营造自己的都城,使之成为军事、政治、文化的中心.因各国都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营建时因地制宜,所以各有特点.但在很多方面又都是一致的或者是近似的,如宫城都由城墙和濠沟包围着,全城由宫城和郭城两部分组成,宫城的王宫处在全城中轴线最显要的位置,郭城内均有市(商业区),宫城与郭城隔开,左右对称布局,主要建筑按中轴线左右分布,等等.从建筑成就来说,当时发明了多功能的砖瓦,为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斗栱的发明与使用,奠定了中国古典建筑特有的美感形式,台榭建筑是那个时代独有的建筑类型,此外,对建筑的严格的等级限制,也为历代建筑所遵循.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最富活力,品种丰富,成就最大.青铜工艺处于巅峰向衰落的过渡期,可谓灿烂辉煌.与西周及商代相比,产生了许多新特点.形制由原来的庄重威严向轻巧实用方向发展,产生了许多新器形,日常生活用的铜器增多,制作亦日渐精巧.青铜器铭文,除个别的例外,大多变短,像西周那种通过铸长铭文来显示赫赫家史或宣扬礼制的青铜器基本上不见了.青铜纹饰向两个极端发展,一是带有威严神秘气氛的兽面纹变为简练的几何纹;一是描绘现实生活的场景.装饰手法,纹饰刻镂更浅细,前期之粗花变为工整的细花.新工艺(失蜡法、镶嵌、刻纹)的提高和推广,使青铜器走向华巧工致的新时期.失蜡法是铸造青铜器的高超技术,其优点可以使青铜器纹饰更为多样而精致,它的运用和推广极大地提高了青铜器的铸造水平.镶嵌(或错金银)技术运用于青铜图案装饰,可使青铜器的造型多变、纹饰繁缛、绚烂多彩.因为镶嵌用的饰物金、银、铅、玉、绿松石等质地不同、色泽不同,与青铜器表面颜色形成对比,因此镶嵌纹饰醒目、突出.刻纹铜器的纹饰,制作起来更方便,纹饰题材比以前更宽广了.总的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审美功能被强调、突出,实用功能削弱了,神秘礼制成分几乎没有了.这是青铜工艺从奴隶制礼乐制度下挣脱出来的重要标志,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以华巧为美的新观念.
2 春秋战国的深衣和胡服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一带较发达地区涌现出一大批有才之士,在思想、政治、军事、科学技术和文学上造诣极深。各学派坚持自家理论,竞相争鸣,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以及法家、阴阳家、名家、农家、纵横家、兵家、杂家等诸学派,其论著中有大量篇幅涉及服装美学思想。儒家提倡“宪章文武”、“约之以礼”、“文质彬彬”。道家提出“被(披)褐怀玉”、“甘其食,美其服”。墨家提倡“节用”、“尚用”,不必过分豪华,“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属于儒家学派,但已兼受道家、法家影响的苟况强调:“冠弁衣裳,黼黻文章,雕琢刻镂皆有等差。”法家韩非子则在否定天命鬼神的同时,提倡服装要“崇尚自然,反对修饰”。《淮南子·览冥训》载“晚世之时,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论争纷纭,各国自治的特殊时期的真实情况。
深衣:
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服式。
胡服:
是与中原人宽衣大带相异的北方少数民族服装。当然,一说为原内地劳动人民所服之式,也是可信的。所谓胡人之服的主要特征是短衣、长裤、革靴或裹腿,衣袖偏窄,便于活动。赵国第六个国君赵武灵王是一个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个社会改革家。他看到赵国军队的武器虽然比胡人优良,但大多数是步兵与兵车混合编制的队伍,加以官兵都是身穿长袍,甲靠笨重,结扎繁琐,动辄即是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而灵活迅速的骑兵却很少,于是想用胡服,学骑射。《史记·赵世家》记,赵武灵王与臣商议:“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奈何?”肥义曰:“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矣。”于是下令:“世有顺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后仍有反对者,王斥之:“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于是坚持“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果然使赵国很快强大起来,随之,胡服的款式及穿着方式对汉族兵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都出土的采桑宴乐水陆攻战纹壶上,即以简约的形式,勾画出中原武士短衣紧裤披挂利落的具体形象。
这是商周时代的典型服装,腹围前加了一条上窄下宽像斧,形的装饰物,就是「韍」.
㈡ 古代服装的春秋战国服装
由于连年战争,战国时期各种礼仪逐渐废除不用。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各诸侯国的服饰,由于风土所限,相应地产生一些变化。从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楚墓中的彩绘木俑身上,可以看到当时很有代表性的服饰特点。这时候的服饰以沿宽边的下身缠绕式的肥大衣服。其缠绕是将前襟向后身围裹,即采取横线与斜线的空间互补,获得静中有动和动中有静的装饰效果。因为衣料比较轻薄,为了防止薄衣缠身,所以采用平挺的锦类织物镶边,边上再装饰云纹图案,即“衣作绣,锦为沿”,将实用与审美巧妙地结合。
袍的款式有三种类型。第一型:后领下凹,前领为三角形交领。两袖下斜向外收杀,袖筒最宽处在腋下,小袖口。此型尺寸较小,比较实用。 第二型:两袖平直,宽袖口,短袖筒。后领直起,前领为交领(三角形)。衣身较宽松,为罩于表面的袍服。 第三型:长袖,袖下部呈弧状(袖下面的弧线称为“胡”,据《后汉书·舆服志》说它是仿效牛的颈项下有垂胡之形而设计的)。衣身宽松,有华贵的风度。此种款式至西汉仍继续流行。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纹样是从商周奴隶社会的装饰纹样传统基础上演化而来。
战国时期服饰纹样的题材,具有一定的象征含义,当时最为流行的龙凤既寓意宫廷昌隆,又象征婚姻美满。鹤与鹿都象征长寿。翟鸟是后妃身份的标志,鸱鸺(猫头鹰)象征胜利之神,以上题材多用于刺绣中。丝织纹样因受提花工艺的限制,战国时多限于菱形纹、方棋纹、复合菱形纹及在这类几何纹内填充人物、车马、动物等的变体纹样。
战国时期男子着装,衣长不过膝,以连续矩纹和条纹作装饰,此种图案与当时的漆器器皿边饰十分相似。男装以交叉领、窄袖、腰间束带为基本样式。战国时期的带钩质地多为金、银、铜、铁、玉,在带钩上刻有花纹,有时也镶上绿松石,显示尊贵富有。还有一种金银错的手工工艺,对金石进行加工后,其外观更加精致华贵。战国时期的冶铁业比较兴旺,可以制做男人身上悬挂的铜刀;工艺也属上乘,如一种二十五公分长的小弯刀,刀背上雕刻有各式花纹,当时广为人们喜爱和佩带,名为“容刀”。这时的挂刀,已不完全为实用,很大程度上装饰取代了实用。
实物考证
长沙战国楚墓出土帛画人物与木俑,尚有衣襟右侧向后身呈三角形延伸的曲裾袍式。
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漆奁装饰人物纹,所绘人物穿大袖、宽下摆、V字形交领长袍,腰间紧束腰带,体态秀美。《尸子》:“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此漆奁人物画所表现的,也正是细腰的装束。此外,所有人物衣着领口、袖口、下摆及腰带均为白色,可能是在深色袍子之内衬穿白色衬衣。头冠虽不清楚,但都有缨带下垂,系于颌下。
㈢ 中国服饰的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的中国服饰介绍及图解:
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河南襄邑的花锦 ,山东齐鲁的冰纨、绮、缟、文绣,风行全国。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贵重。古人佩玉,尊卑有度,并赋以人格象征。影响所及,上层人士不论男女,都须佩带几件或成组列的美丽雕玉。剑,是当时的新兵器,贵族为示勇武兼用自卫,又必佩带一把镶金嵌玉的宝剑。腰间革带还流行各种带钩,彼此争巧。男女的帽,更引人注目,精致的用薄如蝉翼的轻纱,贵重的用黄金珠玉;形状有的如覆杯上耸。鞋,多用小鹿皮制作,或用丝缕、细草编成;冬天皮衣极重白狐裘,价值千金。女子爱用毛皮镶在袖口衣缘作出锋,还有半截式露指的薄质锦绣手套,无不异常美观。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趋迥然。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秦汉服饰胡服令,推行胡服骑射,便于骑射活动。春秋战国时期的衣服款式空前丰富多样,不仅表现于深衣和胡服。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有人还常戴鸱角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和斜露臂褶的下裳。
㈣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是什么样子的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上下连在一起的服装,叫“深衣”,人们以穿着深衣而为时尚。另外,由于赵武灵王大力推行胡服,从而使服饰产生了巨大变化,他推行的胡服骑射,适应了战争的需要,促使赵国趋于强盛。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出土不少,仅湖北江陵马山砖厂一号楚墓出土的绣、罗、绢、纱、绦等衣物就有10余件,十分珍贵。
㈤ 什么是春秋战国期间盛行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服式
曲裾深衣是春秋战国期间盛行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服式。
【拓展延伸】
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经过背后再绕至前襟,然后腰部缚以大带,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这一状况可能就是古籍资料提到的"续衽钩边"。"衽"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应该是形容绕襟的样式。
曲裾出现,与汉族衣冠最初没有连裆的罩裤有关,下摆有了这样几重保护就符合理并合礼得多,因此,曲裾深衣在未发明袴的先秦至汉代较为流行。开始男女均可穿着。男子曲裾的下摆比较宽大,以便于行走;而女子的则稍显紧窄,从出土的战国、汉代壁画和俑人来看,很多女子曲裾下摆都呈现出"喇叭花"的样式。慢慢地,男子曲裾越来越少,曲裾作为女子衣装保留的时间相对长一些。直到东汉末至魏晋,女子深衣式微,襦裙始兴,曲裾深衣自然也几乎销声匿迹。后来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大行其道的女服则是襦裙。
㈥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都有什么颜色
战国时期,阴阳家学说甚盛,各大战国的旗帜颜色与服饰主色都是极有讲究,有据而定的。讲究的依据就是该国的天赋德命。阴阳家认为,任何一个王朝和邦国,都有一种上天赋予的德性,这种德性用五行来表示,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德性。这个国家与王朝的为政特点,必须或必然的与它的德性相符合,它所崇尚的颜色即国色,也必须与它的德性相符合。惟其如此,这个国家才能在上天佑护下安稳顺畅的运行。黄帝政权是土德,就崇尚黄色,旗帜服饰皆为土黄。夏王朝是木德,崇尚青色。殷商王朝为金德,其兴起时有白银溢出大山的吉兆,是以崇尚白色。周王朝为火德,先祖得赤乌之符,自然便崇尚红色。当时天下对这种五德循环说无不认可,立政立国之初,便已经确定了自己的德性。
七大战国更是无一例外。魏国从晋国而出,自认承继了晋国正统,而晋国是王族诸侯,当然是周之火德,魏国便承继火德,旗帜服饰皆尚红色。韩国也出于晋国,但为了表示自己有特立独行的德性,便推演出木德,旗帜服饰皆为绿色。赵国亦出于晋国,却推演出更加特殊的“火德为主,木德为辅,木助火性,火德愈烈”的火木德,旗帜也就变成了七分红色三分蓝色。齐国较为微妙,论发端的姜齐,并非周室的王族诸侯。且春秋中期以前的天下诸侯,尚没有自立国德的僭越行为,所以姜齐仍然以天子德性为德性,旗帜服饰皆为红色。即或称霸天下的齐桓公,也是尊王的,自然也是红色。但到了田齐时代,战国争雄,齐国既不能没有自己的天赋德性,又不能从传承的意义上接受火德,于是齐国推演出“火德为主,金德为辅,金炼于火,王器恒久”的火金德,旗帜服饰变成了紫色。其中惟有楚国是蛮夷自立而后被册封,很长时间里楚国是旗有五色而服饰皆杂,中原诸侯嘲笑楚国是“乱穿乱戴乱德性”。
进入战国,楚国便推演出“炎帝后裔,与黄帝同德”的土德,旗帜服饰变成了一色土黄。不过最为特殊的还是燕国。论本体,燕国是正宗的王族诸侯,承继火德顺理成章天下没有非议。然燕国久处幽燕六百年,对周室王族不断衰败的历史刻骨铭心,独立之心萌生已久。燕国公族认为,先祖的火德已经衰败,作为王族旁支后裔的燕国若承继火德,这把火必然熄灭,要兴盛,须反其道而行之,于是推演出“燕临北海,天赋水德”,确定了燕国的水德。燕国之水是烟波浩淼的蓝色大海,于是燕国的旗帜服饰就选定了蓝色。
在七大战国中,惟有秦国没有确定宣示自己的德性,但却是举国尚黑,令列国百般嘲笑,说秦国蛮荒之地不懂王化。秦国却是不理不睬,依旧黑色不改,在战国眼里成了一个乖戾怪诞充满神秘的西部邦国。
㈦ 春秋战国时期服装有何特色请举出代表。
考古发现的服装实物是最直接的材料,但服装是很难长期保存到今天的,因此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服装款式,除出土服装实物外,还要依靠出土的人物雕塑、绘画等间接资料作为补充。
1.湖北江陵马山战国楚墓出土的服装实物:
(1)袍类裁法有正裁、斜裁两种。
正裁法:袍分上衣下裳两部分,上衣正裁共8片,正身2片宽各32厘米,双袖各3片,宽42厘米、43厘米、45厘米。以上8片拼合之后,再从下边缝合。在双袖与正身相接的腋下,另拼一块长37厘米、宽24厘米的长方形,便于手臂上下活动。领缘用纬起花的绦带做成,正裁,至大襟部分向下延伸44厘米。下裳正裁共5片,大、小襟正面两片各宽45厘米,其他三片各宽41厘米。裾缘下摆缘直裁另拼缝。
斜裁法:上衣部分正身和双袖均斜裁,共8片,宽度23厘米、26厘米、17厘米,袖缘、领缘也斜裁。下裳正裁共8片,每片宽20厘米至37厘米不等。
袍的款式有三种类型。
第一型后领下凹,前领为三角形交领。两袖下斜向外收杀,袖筒最宽处在腋下,小袖口。此型尺寸较小,比较实用。
第二型两袖平直,宽袖口,短袖筒。后领直起,前领为交领(三角形)。衣身较宽松,为罩于表面的袍服。
第三型长袖,袖下部呈弧状(袖下面的弧线称为“胡”,据《后汉书·舆服志》说它是仿效牛的颈项下有垂胡之形而设计的)。衣身宽松,有华贵的风度。此种款式至西汉仍继续流行。
以上三种类型,均为交领、右衽、直裾式,上衣与下裳连为一体。另外观察长沙战国楚墓出土帛画人物与木俑,尚有衣襟右侧向后身呈三角形延伸的曲裾袍式,实物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有所发现。
(2)禅衣交领、右衽、直裾,上衣与下裳相连,双袖呈胡状。
(3)夹衣衣长及膝,交领、右衽、直裾,上衣与下裳相连。
(4)〓(qiū音秋)衣是一种短袖式对襟衣,〓字可与裯字相通。用整块衣料上部左右剪开,叠成双袖,下部左右内折成两襟,再用绣绢镶领,两襟、下摆、袖口等缘而成。两襟对中(对襟式),腰与下摆等宽,凹后领。原件尺寸很小,是为殉葬所特制,置于小竹笥中,外系竹签自名〓衣。
(5)单裙下摆稍大于裙腰,裙面用8片缝拼,宽分别为27厘米、27厘米、27.5厘米、26厘米、27厘米、24厘米、27厘米、26厘米,下摆缘宽12.5厘米。
(6)绵袴由袴腰和袴脚两部分组成,袴腰4片,每只袴脚连上2片,每片宽30.5厘米,长45厘米。袴脚左右各2片,其中1片用整幅绢,宽50厘米,长61厘米。另1片用半幅绢,宽25厘米,长59厘米。袴脚上部一侧拼入1块长12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袴裆,1条宽边与袴腰相接。1条边缝在袴脚上,折叠成三角形,展开呈漏斗状。袴脚下部拼有1块长32厘米,宽9厘米的条纹袴边,做成小袴口,袴脚的各拼缝处均镶嵌丝绦。绣绢作面料,深黄绢里。袴脚上部与袴腰相连。但两裆不相连。后腰敞开形成开裆。袴腰宽0.5厘米,袴长116厘米。
(7)帽展开呈不规则圆台形,折叠时呈前高后低,顶部外凸,上有圆孔。帽后里侧装有组带两束,应是帽系。幅高18.5厘米,前边长25厘米,后边长40厘米。面料红棕色绢,里料深黄色绢;大菱形纹锦镶边。
(8)麻鞋前端尖头半圆形,侧视呈缓坡状,里层用草编,表层用麻布髹黑漆;再在外包锦面。鞋底用麻线编结,从中向外逐圈编绕27圈。底下编成许多乳钉状线结。长23厘米,高5厘米。
2.各地出土有关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的间接材料。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的间接资料很多,现在选择一些服装结构比较清晰的人物雕刻、绘画形象,供读者参考。
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漆奁装饰人物纹,所绘人物虽极简练,但作风非常写实。其在中间坐者在室内,为观舞的主人。立者在室外作舞蹈表演,所穿大袖、宽下摆、V字形交领长袍,腰间紧束腰带,体态秀美。《尸子》:“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此漆奁人物画所表现的,也正是细腰的装束。此外,所有人物衣着领口、袖口、下摆及腰带均为白色,可能是在深色袍子之内衬穿白色衬衣。头冠虽不清楚,但都有缨带下垂,系于颌下。
河南洛阳金村韩墓出土的两件战国长袖曲裾袍舞女玉雕,式样均为交领、右衽,袍长曳地,腰束大带。
湖南长沙仰天湖战国楚墓出土女木俑,穿绘绣交领右衽曲裾袍,领及衽边均饰以较宽的锦缘。
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彩绘木俑,多数穿直裾袍,只有一个穿曲裾袍。袍式长者曳地,短者及踝,袍裾沿边均镶锦缘。袍身纹饰为雷纹和重菱纹,重菱纹又称为“杯纹”,因它形似双耳漆杯,或称为“长命纹”,取长寿吉利的含义。
河南洛阳金村韩墓出土战国青铜玩雀女孩,上衣为立领式,立领是在领窝加领座才能制成的。裙裳长仅及膝,为中短裙。腰间束有珰的革带,革带上挂着悬有组玉佩的组带。足穿革靴,发分左右梳两条长辫。用现代人的审美眼光来看,也是颇为时髦的。图中柱上的小雀是后人加上去的。
河北燕下都战国遗址出土铜人,穿右衽矩形交领长袍,腰束革带,用带钩扣接。
湖南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出土驭龙升天图帛画,画着一个男子驾一条龙,龙前是鱼,龙后是鹭鹚鸟,表示能入海或升天。男子头戴切云冠,长缨结于颌下,腰束大带,袍式宽松、广袖、曲裾,长可掩足。即当时的深衣。
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战国楚墓出土少女龙凤帛画。画一女子合手祈祷,身穿广袖宽松曳地曲裾长袍,袖身肥大,袖口缩敛,下侧弧线成垂胡状,腰束大带,与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所出土帛画中驾龙男子的袍式基本相同。
《尔雅·释衣》谓袖身扩大部分为“祛”,袖口缩敛部分为“袂”,这种袖式后来称为“琵琶袖”。袍与衫的区别,在于有没有袖口,有袖口的为袍,无袖口的为衫。
湖北随县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编钟虡(jù音据)中层的铜人,上衣是矩形交领、紧身、窄袖、衣襟下摆左长右短呈曲波形弯曲,领缘有几何花边为饰。下穿折裥裙裳,裙裳左右两侧各有一条几何纹直条图案为饰。裙的长度短者及膝,长者及地。均穿于上衣之内。腰间束革带,挂有垂缨及心形囊。腰右侧佩短剑。头戴上宽下紧的平顶帽,为仪仗乐队的装束。
几组战国楚墓出土的组佩俑,当时诸侯礼聘及祭天祀神所穿礼服都佩玉,所谓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河北平山三汲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玉人,均穿左衽、矩形交领、窄袖上衣,大方格纹面料中长裙,裙长及踝。发式或总发于顶,在顶上梳髻。或作披发式,头发后垂于背。有的在头上插戴高高的牛角形梳冠为饰,颇与今苗族姑娘的角形银冠相似。为古代鲜虞族人服饰。
商代以马驾车,古代以马狩猎或驱逐侵犯牛羊的狼群,战国七国中原战争中才有大规模骑兵,故以为起始于战国赵武灵王,骑兵代替战车,象征运动速度增强,《简子》议兵说楚军“轻利僄遬(速),率(骤)如飘风”。“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其所从出。”《战国策·齐策一》齐军“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孙子兵法》“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始(静)如处女……后(动)如脱兔”。《史记·白起列传》:“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楚亦有骑兵一万,《古禽经》“鹖冠,武士服之,像其勇也”。应劭《汉官仪》:“虎贲,冠插鹖尾,鹖,鸷鸟中之果劲者也,每所攫撮应爪摧碎。尾上当所贡”。《续汉书》:“羽林左右监皆冠武冠,加双鹖尾”。穿虎纹锦裤。
㈧ 传统服饰的春秋战国服饰
春秋战国的衣服,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这种衣服叫「深衣」。还有一种「单衣」,是没有里子的宽大衣服。他们头上还戴「帻」;帻是用来包住头发的头巾,不让它们披散下来。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纹样是从商周奴隶社会的装饰纹样传统基础上演化而来。
战国时期服饰纹样的题材,具有一定的象征含义,当时最为流行的龙凤既寓意宫廷昌隆,又象征婚姻美满。鹤与鹿都象征长寿。翟鸟是后妃身份的标志,鸱鸺(猫头鹰)象征胜利之神,以上题材多用于刺绣中。丝织纹样因受提花工艺的限制,战国时多限于菱形纹、方棋纹、复合菱形纹及在这类几何纹内填充人物、车马、动物等的变体纹样。
袍的款式有三种类型。第一型:后领下凹,前领为三角形交领。两袖下斜向外收杀,袖筒最宽处在腋下,小袖口。此型尺寸较小,比较实用。 第二型:两袖平直,宽袖口,短袖筒。后领直起,前领为交领(三角形)。衣身较宽松,为罩于表面的袍服。第三型:长袖,袖下部呈弧状(袖下面的弧线称为“胡”,据《后汉书·舆服志》说它是仿效牛的颈项下有垂胡之形而设计的)。衣身宽松,有华贵的风度。此种款式至西汉仍继续流行。
实物考证
长沙战国楚墓出土帛画人物与木俑,尚有衣襟右侧向后身呈三角形延伸的曲裾袍式。
湖北江陵马山战国楚墓出土的服装实物中袍类裁法有正裁、斜裁两种。正裁法:袍分上衣下裳两部分,上衣正裁共8片。其中,正身2片,双袖各3片。以上8片拼合之后,再从下边缝合。在双袖与正身相接的腋下,另拼一块长方形,便于手臂上下活动。领缘用纬起花的绦带做成,下裳正裁共5片,大、小襟正面两片。裾缘下摆缘直裁另拼缝。斜裁法:上衣部分正身和双袖均斜裁,共8片。袖缘、领缘也斜裁。下裳正裁共8片。
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漆奁装饰人物纹中所穿大袖、宽下摆、V字形交领长袍,腰间紧束腰带,体态秀美。《尸子》:“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此漆奁人物画所表现的,也正是细腰的装束。此外,所有人物衣着领口、袖口、下摆及腰带均为白色,可能是在深色袍子之内衬穿白色衬衣。头冠虽不清楚,但都有缨带下垂,系于颌下。
㈨ 中国各朝代的服装名称
古代中国一向素享“衣冠王国”的美誉,服饰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历史发展和社会时尚嬗替的标志之一。
古人云“衣食住行”,衣为先。在中国人眼中,穿衣是一件大事,穿衣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在中国传统上,服装还是政治的一部分,其重要性,远超出服装在现代社会的地位。
下面就带大家来看看这几个朝代所代表的是什么样的衣装服饰吧~
春秋战国时期·深衣袍服
在春秋一直到汉代,曲裾深衣,直裾深衣是当时深衣的主要款式。
曲裾深衣承接上衣下裳,是一种根据礼制而制定的衣服,一直以来都深受士大夫阶级的喜爱。
其采用圆袖方领,以示规矩,意为行事要合乎准则;垂直的背线以示做人要正直;水平的下摆线以示处要公平。
汉代 ·汉服褒衣广袖
汉服自古礼服褒衣博带、常服短衣宽袖。当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撑束缚女性身体发展时,宽大的汉服已经实现了放任身体随意舒展的特性。
汉服的袖子又称“袂”,其造型在整个世界民族服装史中都是比较独特的。袖子,都是圆袂,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
袖宽且长是汉服中礼服袖型的一个显著特点,汉服的礼服一般是宽袖,显示出雍容大度、典雅、庄重、飘逸灵动的风采。
南北朝·华袿飞髾
魏晋时期衣冠一秉东汉追求繁华、奢丽的风格,敝屣旁边加以垂饰飘带。服装看起来异常飘逸,这便是彼时辞赋中的“华袿飞髾”。
女子服饰则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表现出优雅和飘逸的风格。
唐代·惯束罗衫半露胸
唐朝女服较之其他朝代,具有强烈的自信心与流行意识,更加追求大气飘逸与华丽绚烂。
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是唐代女子的传统装束。
这种唐女襦裙装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而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了。襦,一般只长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点。
从中国服装史上看,唐代服饰是最华丽、最绚丽多姿的,从审美的角度看,唐朝服饰又是最大气,雍容华贵的,这一点从当时人们崇尚牡丹花就能体现出来。
小贴士大袖衫,大气飘逸。充分反映了唐代繁华、恢弘、大气的文化特征,呈现出当时华丽开放的审美风尚。这种服饰是中晚唐时期的样式,并一直流传到五代。
清代 · 旗装
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穿“花盆底”旗鞋。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旗装以满地印花、绣花和裥等工艺手段作装饰。
襟边、领边和袖边均以镶滚绣等为饰。清代以来,坎肩极为流行。罩穿在氅衣、衬
㈩ 春秋战国时期衣服款式空前丰富对还是错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纹样是从商周奴隶社会的装饰纹样传统基础上演化而来,商周时期的装饰纹样造型,强调夸张和变形,结构以几何框架为依据作中轴对称,将图案严紧地适合在几何框架之内,特别夸张动物的头、角、眼、鼻、口、爪等部位,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的轮廓线表现出一种整体划一,严峻狞厉的美学风貌,象征着奴隶主阶级政权的威严和神秘,这是奴隶社会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时代风格。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社会思潮的活跃,装饰艺术风格也由传统的封闭转向开放式,造型由变形走向写实,轮廓结构由直线主调走向自由曲线主调,艺术格调由静止凝重走向活泼生动。但商周时期的矩形、三角形几何骨骼和对称手法,春秋战国时期仍继续运用,不过不受几何骨骼的拘束,往往把这些几何骨骼作为统一布局的依据,但并不作为“作用性骨骼”。即图案纹样可以根据创作意图超越几何框架的边界,灵活处理。以湖北江陵马山砖厂和长沙烈士公园战国时期楚墓出土的刺绣纹样为例,题材除龙凤、动物、几何纹等传统题材外,写实与变形相结合的穿枝花草、藤蔓纹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题材。穿枝花草、藤蔓和活泼而富于浪漫色彩的鸟兽动物纹穿插结合,穿枝花草、藤蔓就顺着图案骨骼、矩形骨骼、菱形骨骼、对角线骨骼铺开生长,起着“非作用性骨骼”(即不是死板显露的几何骨骼)的作用。它们穿插自由,有的顺着骨骼线反复连续,有的将图案中转隔断,有的作左右对称连续,有的作上下对称连续,有的按上下、左右错开1/2的位置作移位对称连续,穿枝花草、藤蔓既起装饰作用,又起骨骼作用。在枝蔓交错的大小空位,则以鸟兽动物纹填补装饰。动物纹样往往头部写实,而身部经过简化,有的直接与藤蔓结为一体,有的彼此缠叠,有的写实形与变形体共存,有的数种或数个动物合成一体,有的动物体与植物体共生,以丰富优美和多样的形式,把动植物变体与几何骨骼结合,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纹样设计思想的高度活跃和成熟。由于按几何骨骼对位布局,灵活运用同位对称与移位对称结合等方法,又打破几何骨骼的框架界限,因而纹样既有严整的数序条例,又有灵巧的穿插变化,虽然结构十分繁复,层层穿插重叠,仍然繁而不乱。此外,几何纹也很流行。
战国时期服饰纹样的题材,具有一定的象征含义,当时最为流行的龙凤既寓意宫廷昌隆,又象征婚姻美满。鹤与鹿都象征长寿。翟鸟是后妃身份的标志,鸱鸺(猫头鹰)象征胜利之神,以上题材多用于刺绣中。丝织纹样因受提花工艺的限制,战国时多限于菱形纹、方棋纹、复合菱形纹及在这类几何纹内填充人物、车马、动物等的变体纹样。限于篇幅,本书未能全部收入这些精美绝伦的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