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930年磺胺类药物是哪个国家首先发现的
德国
早在1930年代就发现磺胺类药物可有效治疗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而被用作临床治疗药。1906年有人制得磺胺类物质对氨基苯磺酰胺,当时只是用于染料工业,并未发现它的抗菌作用。1932年,德国拜耳公司的化学家偶然发现一种名为百浪多息(Prontosil)的红色偶氮染料。德国病理学与细菌学家格哈德·多马克经过试验证明这种物质对于治疗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很强的功效。1933年报道了用百浪多息治疗由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引起世界瞩目。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染料实际上是一种前药,在体外没有任何活性,在体内由它转化得到有生理活性的化合物便是早期被忽略的对氨基苯磺酰胺。
❷ 简述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历史,以及现有哪些磺胺类药物
1932年,多马克发现一种红色的染料,他将它注射进被感染的小鼠体内,能杀死链球菌。尽管多马克直到1935年才发表了他的发现,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科学家们还是听说了他的发现。他们进行了同样的实验,发现这种染料不但对小鼠有效,对人也同样有效,尽管它把人的皮肤染成了鲜红色。科学家们后来发现了这种药物可以裂解为两部分,幸运的是活性部分---磺胺是无色的。
磺胺类药物为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用于临床已近50年,它具有抗菌谱较广、性质稳定、使用简便、生产时不耗用粮食等优点。特别是1969年抗菌增效剂——甲氧苄氨嘧啶(TMP)发现以后,与磺胺类联合应用可使其抗菌作用增强、治疗范围扩大,因此,虽然有大量抗生素问世,但磺胺类药仍是重要的化学治疗药物。
根据临床使用情况,可分为三类:①肠道易吸收的磺胺药。主要用于全身感染,如败血症、尿路感染、伤寒、骨髓炎等。根据药物作用时间的长短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类。短效类在肠道吸收快,排泄快,半衰期为5~6小时,每日需服4次,如磺胺二甲嘧啶(SM2)、磺胺异恶唑(SIZ);中效类的半衰期为10~24小时,每日服药2次,如磺胺嘧啶(SD)、磺胺甲恶唑(SMZ);长效类的半衰期为24小时以上,如磺胺甲氧嘧啶(SMD)、磺胺二甲氧嘧啶 (SDM)等。②肠道难吸收的磺胺药。能在肠道保持较高的药物浓度。主要用于肠道感染如菌痢、肠炎等,如酞磺胺噻唑(PST)。③外用磺胺药。主要用于灼伤感染、化脓性创面感染、眼科疾病等,如磺胺醋酰(SA)、磺胺嘧啶银盐(SD-Ag)、甲磺灭脓(SML)。
❸ 最早发现的磺胺药是怎么样的
磺胺药是现代医学中常用的一类抗菌消炎药,其品种繁多,已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了。可是,最早的磺胺药却是染料中的一员,从染料变成抗菌消炎的尖兵,其经过是颇耐人寻味的。
在磺胺药问世之前,西医对于炎症,尤其是对流行性膜炎、肺炎、败血症等,总是棘手得很,因无特效药可施。19世纪后半叶,微生物学家发明细菌染色法后,有人观察到一些染料的杀菌作用,可是后来又发现,不少染料在试管内有杀菌作用,但对人体却有毒性而不能应用。
1932年,德国化学家合成了一种名为“百浪多息”(Prom-tosil)的红色染料,因其中包含了具有消毒作用的成分,所以曾被零星的用于治疗丹毒等疾患,虽获得一些疗效,但它在试管内却无明显的杀菌作用,因此未引起医学界的重视。
同年,德国生物化学家杜马克在试验偶氮染料过程中,发现“百浪多息”对于感染了溶血性链球菌的小白鼠,具有很高的疗效,后来他又用兔、狗实验,获得成功。此间,杜氏的小女儿正巧因手被刺破引起感染,不久发生了败血症,虽经名医多方医治,均无济于事。杜氏在焦急不安之中决定用“百浪多息”给女儿一试,结果她竟从九死一生中得救。
1935年初,杜马克发表论文报告了他应用“百浪多息”的效果。当时许多学者对这种染料在试管内无杀菌作用,而在动物及人体内竟会有如此大的功效,莫不感到惊讶与迷惑,因此纷纷对这种奇妙的红色染料进行研究。不久,法国特利弗尔等研究认为,上述染料的抗菌消炎作用 ,是由于它在体内分解为氨苯磺胺(简称磺胺)的缘故。他们将“磺胺”进行动物实验,发现对链球菌的疗效与“百浪多息”相同,于是磺胺的名字迅即在医学界广泛传播。其实,氨苯磺胺早在1908年就被化学家合成了,可惜它的医疗价值当时没有被人们发现,因而默默无闻了20多年。磺胺迄今仍然是消炎杀菌的重要“武器”之一。
❹ 磺胺是谁发明的
磺胺的发明,挽救了成千上万病人的生命。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种神奇的药物,最初竟然是一种漂亮的染料。最早发现那种染料具有杀菌作用的人,是德国生物化学家格哈德·约翰内斯·泡尔·多马克。
❺ 磺胺药是一种很重要的药,是谁发明的
是多马克发明的,他出生于德国勃兰登省拉哥镇(现属于波兰),他因发明了磺胺类药物获得回了诺贝尔生理答学和医学奖。
多马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任了伍柏塔尔染料公司实验病理学和细菌学实验室主任。他与同事以蓬勃发展的德国化学工业为后盾,把染料合成和新医药的研究结合起来。
他们先后合成了1000多种偶氮化合物,最终发现了一种早在1908年就已由人工合成的橘红色化合物。这种化合物能快速而紧密地与羊毛蛋白质结合,因而被用来给纺织品着色,商品名为“百浪多息”。它能够快速而有效的杀死链球菌,且生物毒性很小。需要提起的是,这种化合物第一次人体实验是用于拯救多马克因链球菌感染而奄奄一息的女儿,实验结果是成功的,由此磺胺类药的生产推广和研究发展一发而不可收。
❻ 世界上最早的磺胺药是怎么发现和使用的
磺胺药是现代医学中常用的一类抗菌消炎药,其品种繁多,已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了。可是,最早的磺胺药却是染料中的一员,从染料变成抗菌消炎的尖兵,其经过是颇耐人寻味的。
在磺胺药问世之前,西医对于炎症,尤其是对流行性膜炎、肺炎、败血症等,总是棘手得很,因无特效药可施。19世纪后半叶,微生物学家发明细菌染色法后,有人观察到一些染料的杀菌作用,可是后来又发现,不少染料在试管内有杀菌作用,但对人体却有毒性而不能应用。
1932年,德国化学家合成了一种名为“百浪多息”(Prom-tosil)的红色染料,因其中包含了具有消毒作用的成分,所以曾被零星的用于治疗丹毒等疾患,虽获得一些疗效,但它在试管内却无明显的杀菌作用,因此未引起医学界的重视。
同年,德国生物化学家杜马克在试验偶氮染料过程中,发现“百浪多息”对于感染了溶血性链球菌的小白鼠,具有很高的疗效,后来他又用兔、狗实验,获得成功。此间,杜氏的小女儿正巧因手被刺破引起感染,不久发生了败血症,虽经名医多方医治,均无济于事。杜氏在焦急不安之中决定用“百浪多息”给女儿一试,结果她竟从九死一生中得救。
1935年初,杜马克发表论文报告了他应用“百浪多息”的效果。当时许多学者对这种染料在试管内无杀菌作用,而在动物及人体内竟会有如此大的功效,莫不感到惊讶与迷惑,因此纷纷对这种奇妙的红色染料进行研究。不久,法国特利弗尔等研究认为,上述染料的抗菌消炎作用,是由于它在体内分解为氨苯磺胺(简称磺胺)的缘故。他们将“磺胺”进行动物实验,发现对链球菌的疗效与“百浪多息”相同,于是磺胺的名字迅即在医学界广泛传播。其实,氨苯磺胺早在1908年就被化学家合成了,可惜它的医疗价值当时没有被人们发现,因而默默无闻了20多年。磺胺迄今仍然是消炎杀菌的重要“武器”之一。
❼ 磺胺药是谁发明的
德国医生杜马克发明了磺胺药。磺胺有着一种特殊的杀死细菌的方法。原来,细菌在内生长繁容殖的时候需要一种生长代谢物质,这种生长代谢物质叫对氨基苯甲酸,它在酶的参与下合成叶酸,进一步再合成催化蛋白质、核酸合成的辅酶F。在这个代谢途径中如果发生某种障碍,就会使这些致命菌的生长繁殖受抑制。在化学药品中,磺肢的结构与对氨基苯甲酸很相似,当磺胺存在时,细菌体内合成叶酸的酶由于不能明察秋毫,就会把磺胺当作对氨基苯甲酸结合,这样菌体合成的叶酸就成了“假叶酸”,“假叶酸”不能继续再合成辅酶F,结果致命菌代谢发生紊乱,进而死亡。而人和动物可利用现成的叶酸生活,因此不受磺胺的干扰。
磺胺类药物能治疗多种传染性疾病,能抑制大多数革兰氏阳性细菌。如肺炎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等和某些革兰氏阴性细菌(如痢疾杆菌、脑膜炎球菌、流感杆菌)的生长繁殖,对放线菌引起的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❽ 磺胺药物“大家族”都有哪些成员
1935年,杜马克正式将磺胺的发明公之于世。捷报不断传来:伦敦一家医院使用这种新药后,大大降低了病人血液中毒的死亡率。但是,有一个问题却使杜马克开始也难以解释,这就是:磺胺只有在人体内才能杀灭链球菌,单独放在试管中却并无这种功能。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一位科学家无意中将一种对氨基苯甲酸混入了磺胺中后,磺胺的疗效迅速明显下降,才揭开了其中之谜。原来病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必须利用对氨基苯甲酸制造叶酸。而磺胺与对氨基苯甲酸的结构极为相似,进入人体后病菌一时难以识别,于是“鱼目混珠”——磺胺就在病菌体内抑制它的繁殖,直至萎缩消灭。不久,化学家们又根据不同的抗菌需要,将一个个不同的“基团”取代磺胺结构中的氢原子,形成了一个由“磺胺吡啶”、“磺胺噻唑”、“磺胺嘧啶”等组成的磺胺药物“大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