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公报是人民日报的前身吗
人民日报(People's Daily)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1948年6月15日,由《晋察冀日报》(其前身是1937年10月在河北省阜平县试办,同年12月11日正式创刊的《抗敌报》,1938年4月升格为中共晋察冀边区党委的机关报,1940年11月7日,《抗敌报》改名为《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1946年5月15日创刊于河北邯郸,当时是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1946年7月1日,毛主席亲笔题写了“人民日报”四个字的报头。)合并而成的中共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在河北省平山县里庄创刊,开始使用毛泽东同志第二次为人民日报题写的报头。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迁入北京(当时的北平)。同年8月1日,中共中央决定将人民日报转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并沿用了1948年6月15日的期号。
② 《大公报》三字是谁题的
早期大公报
《大公报》以「忘我之为大」的「大」字,和「无私之为公」的「公」字作为报名,这是一个响当当的报名,因此以「大公」为名的报纸特别多,历史上一共有七个,包括「五四」前后在湖南长沙出版的那一家,毛主席曾为长沙的这家《大公报》写过文章。但坚持下来的只有目前在香港出版的这一家。《大公报》创刊于一九○二年六月十七日,今年九十八年周年了。她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一家报纸,是中国报纸中的老寿星。(已经超过《申报》和《字林西报》)。
《大公报》经历了四个阶段:英敛之时期,王郅隆时期,新记公司时期和一九四八年以来的后五十二年在香港办报的时期。由满族爱国知识分子创办的一份支持改革的报纸开始,经过受皖系政客把持的一个短暂时期,和资产阶级「文人论政」的一段时期,到在香港作为爱国爱港报纸的时期,整个报纸的历史是一以贯之的。《中国大网络全书》是把她当作一个辞条合起来写的。
在旧中国,《大公报》具有崇高的声望。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起过重大的影响。是当时舆论界的重镇。一九一九年巴黎和会时期派往法国采访和会消息的唯一的一名中国记者,就是《大公报》的胡政之。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唯一的一名长驻欧洲的中国的战地记者,就是《大公报》的萧乾,在波茨坦会议的现场,在东京湾的米苏里号战舰上举行的日本签字投降仪式的现场,在纽伦堡审判纳粹战犯的现场,都有《大公报》的记者在场。朱启平在米兰里号战舰上所写的那篇题为《日落》的通讯,已经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经典性的名篇。第一个派记者(曹谷冰)到苏联采访,报道中苏建交后苏联情况的,是《大公报》。第一个派记者(范长江)深入边区,发表系列通讯,向全国公开发行。在旧中国,《大公报》曾经出过天津、上海、武汉、重庆、桂林、香港等六个版,日总发行量接近二十万份,这在当时,是一个空前的数字。
周恩来总理在一九五八年和费彝民谈旧《大公报》的历史贡献时,曾经肯定了三点,即第一,她是爱国的;第二,她是坚持抗日的;第三,她为中国的新闻界培养了大量杰出的人才。《中国大网络全书新闻出版卷》为近代以来的一百零八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设立了专门的辞条,其中《大公报》人占了十二条。(包括英敛之、张季鸾、胡政之、王芸生、范长江、杨刚、彭子冈、徐盈、萧干等)占九分之一。列名《中国新闻年鉴》「中国新闻界名人简介」栏的《大公报》编辑记者有三十六人之多,是所有报纸中最多的。
《大公报》培养出来的著名的经营管理人才如曹谷冰、金诚夫、李子宽、费彝民、王文彬;著名主笔如王芸生、徐铸成、李侠文、蒋荫恩、曾敏之、谭文瑞,著名记者如范长江、萧乾、杨刚、子冈、徐盈、孟秋江、朱启平,著名政论家梁厚甫,著名报刊活动家金庸等等,不仅蜚声于时,在两岸三地和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
《大公报》的贡献,还表现在她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③ 庸报的创办人
勤奋与机遇
《庸报》的创办人是出身贫寒的宁波人董显光(1887-1971)。董的父亲是基督徒,以木匠生意为生计,曾为附近的教会修造房屋。少年时的董显光,一面帮父亲做活,一面读私塾。他聪慧好学,勤奋机敏,为教会牧师所赏识,由教会资助送到上海美国长老会所办的中西书院读书。后又转入清心中学,一直攻读到18岁,因为父亲修房时不慎失足摔落不幸致死,董显光不得不缀学,回到家乡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因此在奉化龙津中学担任英文教员。
人生的变化不可预测。董显光未曾料到在奉化龙津中学任教时,竟成了蒋介石的英文启蒙老师。这一师生之谊,为董日后步入政界创造了条件。董显光另一个更大的机遇是,他的母亲与美国北美长老会传教士费启鸿的夫人玛丽·梦克丽兰相识,交往密切,经其推荐,董显光成为官费留学生,于1908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1913年学成回国,凑巧和孙中山先生同乘一艘远洋轮,从而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和董交谈后,很赏识他的才干,将他推荐为国民党的机关报———上海英文《中国共和报》的副主编兼记者;同时孙还送他一把手枪留念。董在上海任职不久,孙中山又调他到北京担任《北京日报》(英文版)主笔,兼任美国《纽约时报》驻北京记者。这也为董以后成为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做了坚实的铺垫。
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乘袁世凯意欲称帝之机,向袁提出了“二十一条”作为支持他当皇帝的条件,同时威胁袁世凯,如把“二十一条”的内容泄露给欧美国家,则将采取报复行动。董显光作为《纽约时报》驻京记者,以特殊的新闻渠道掌握了“二十一条”的梗概,并以特快消息发到美国。《纽约时报》收到后,即以“日本向中国提出卖国要求”的大标题,作为报纸的头条新闻刊出,引起世界轰动。这使袁世凯大为惊慌,日本驻华使馆更是大闹中国外交部,定要追究泄漏消息的人。因此,董显光不得不避居至天津,藏身在法租界内,至191
董显光看到天津作为有九国租界的国际都市,却只有一份由英租界工部局操控的英文版《京津时报》。感到发展报业大有市场。于是他联合了正在天津当律师的北洋大学法律系教授福克斯,在1918年创办了一份英文版的《华北明星报》,由福克斯出任社长和总主笔。董作为后台老板任董事,同时任上海《密勒氏评论报》特约评论员。《华北明星报》在美国内华达州注册,这样既可发行海外,又免受官方干涉。董显光又以重金聘请了美籍犹太人索科尔斯基为《华北明星报》的副主笔,此人不但熟悉中国国情,且社交广泛,还担任了时任直隶警察厅厅长杨以德的顾问。同时聘请曾任旧金山《纪事报》天津专栏编辑和在东京、北京、上海当过记者的美国人克立福德为编辑兼记者;还有一位名为协福森的外国知名编辑。
《华北明星报》有了这几位资深的外国编辑、记者办报,很快名声大扬,足以和《京津泰晤士报》(原《京津时报》)抗衡。同时,董显光在经营上以降低订报费(时一般报纸为每年20-30元,《华北明星报》仅收10元)和天天出报,与其他中外文报纸竞争,一年后就成为天津发行量最多的英文报。
创立中文版《庸报》
经过几年的办报,董显光在天津报业界声誉鹊起,且得心应手。于是他辞去了顺直水利委员会外事秘书的职务,于1925年3月和顺直水利委员会的一位同仁王镂冰联手创办了天津《庸报》。董自任社长、发行人,由王镂冰任报社经理,聘邰光典为总编辑,并聘姜希弟、王芸生、秦丰川为编辑。
董显光之所以取名《庸报》,是由于接受了控制华北平津大局的直系军阀吴佩孚的二万元开办费,以迎合吴佩孚尊孔崇孟的儒学中庸之道。报社设在原法租界的32号路(今赤峰道)美商大来洋行后院。
《庸报》一改过去各报第一版都以社论和广告为主的编排形式,而将时事要闻放在第一版,是为华北报界的首创。但董和王之间的合作却时有矛盾,以致一年后王镂冰脱离《庸报》而办《商报》。于是董亲赴上海向《申报》的史量才求援,经董、史协商,史将《庸报》作为上海《申报》在天津的分馆,并为《庸报》增添了一台新式卷筒机和一套制版设备,又为《庸报》装置了无线电台。同时将社址迁移至法租界内的26号路(今滨江边外文书店音像部),《庸报》自此每日出对开两大张。
《庸报》在董、史合作后,人员也进行了调整。史量才派蒋光堂替代王镂冰为《庸报》经理,聘北京《晨报》原副总编张琴南为天津《庸报》总编辑,辞退了吸上大烟的邰光典,又请报刊名人许世远主持副刊,并聘南开中学的姜公伟、北平艺专的张鸣和原《庸报》的桂步光三人加盟办副刊。副刊定名为《另外一页》,广请京津文化界名人撰稿,吸引了很多读者。新闻部有贾俊秀、王儒玲,采访部有赵泉、李世琦、宋雨霖、董凤仪、王瑞符等。
董显光还特别联系了京津体育界的名人董守义、章辑五、李清安、李友珍等“南开五虎将”和足球名将孙思敬(号称孙铁腿)等,专写体育报道和评论,受到青年学生的热烈欢迎。同时,董又聘人专译路透社英文稿,充实了国际新闻。《庸报》的这些改变,可称“脱胎换骨”,从而报纸声名日噪,销路大增,日售二万多份,成为天津三大报纸之一(另两份为《大公报》、《益世报》)。
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3年史量才又在上海被日本特务暗杀,华北局势紧张。董显光即授意蒋光堂:《庸报》要根据政局的变化,相机行事,有权变之策。董本人即携眷南下,被蒋介石委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国际宣传处处长之重任。
至1935年,日方步步紧逼平津。于是《庸报》通过北宁铁路局局长陈觉生的关系,以五万元代价全部盘售给日本在津的特务机关。蒋光堂、张琴南、许君远等老报人也都脱离《庸报》,转至《大公报》或《商报》等报社。至1937年后天津沦陷,《庸报》为日本同盟通讯社接管,办至1944年停刊。后以天津《华北新报》之名出版。
④ 鲁迅文章《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涉及的《大公报》(1934年8月27日的)原文是要《大公报》原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①
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且介亭杂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②,也是事实;现
作者 鲁迅
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③,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④。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⑤,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⑦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⑥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加黑字为当初发表时被国民党删掉的内容)
来自网络文库http://ke..com/link?url=_k5aF1tHJ1M_szAku8DrVlQ0FjVVypH5
⑤ 什么是大公报人
看 大公报 的人????
⑥ 1902年《大公报》创办于哪里
大公报于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首次出版,其创办人是英敛之。 在它漫长的历史中,大公报曾几度变迁,曾在上海、武汉、重庆、桂林和香港出版。香港版创刊于1938年8月13日,后来关闭,1948年3月15日复刊,一直到今天。 大公报最辉煌的时期是1926-1949,即所谓“新记”大公报时期,“四不主义”(不党、不卖、不私、不盲)最为出名。张季鸾、王芸生等当家者让它成为当时中国新闻界的翘楚1941年凭借在抗战中的出色报道和评论,获得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授予的当年最佳外国报纸称号,这是中国报纸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获此殊荣 密苏里新闻学院奖,是很高的荣誉。此前,东方只有日本的《朝日新闻》和印度的《泰晤士报》得到过这个殊荣。1941年4月,《大公报》收到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来函,认为“《大公报》刊行悠久,代表中国报纸。”“在中国遭遇国内外严重局势之长时期中,《大公报》对于国内新闻与国际之报道,始终充实而精粹,其勇敢而锋利之社评影响于国内舆论者至巨。”“《大公报》自创办以来之奋斗史,已在中国新闻史上放一异彩,迄无可以颉颃者。”
⑦ 英达的家族传奇,祖上曾有康熙皇后,曾祖创立《大公报》,还有什么
英达,我国著名情景喜剧导演,同时也是一位知名演员,笔者认为英达的个人演技甚至比他当导演更厉害,不论是正角倪征燠还是比较邪的路易王他都能不露痕迹轻松驾驭,英达的演技确实不同凡响。
说远了,本文主要是介绍一下英达所在的家族传奇。
英如镝满文名叫英巴彦,是富饶的意思。他是英达和梁欢所生,也是英达最疼爱的孩子,从小在美国学习冰球,现在是一名冰球运动员。
以上就是英家这个传承五代的家族简介,人说富不过三代,孟子又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英家之所以能传承五代,在笔者看来主要是因为他们家族不是以家财传家,而是以书香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