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曲胡笳救孤城教案
一曲胡笳救孤城
关键字: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知道“骚扰、水泄不通 、骚动、哀伤凄婉”等词语的意思。了解成语“四面楚歌”的出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用简练的语言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想象说话,感受名将刘琨在困境中的心境,对他“一曲胡笳救孤城”的举动产生敬佩之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齐读课题。
1、出示胡笳图片及资料,播放胡笳曲。
2、听了胡笳的声音后,你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你的感受?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贴出“悦耳动听”、 “哀伤凄婉”词卡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教师结合图片讲读第一小节。(讲解时充实关于西晋、匈奴骑兵、刘琨的知识)
(设计意图:播放胡笳的录音,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老师的资料穿插,丰富了学生的信息)
二、整体感知全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晋阳城为什么成了一座孤城?刘琨又是怎么利用胡笳挽救了孤城?画出相关语句。
2、反馈
(1)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出示文章第二小节。引导学生分析成为孤城的原因。引读此段落。
(2)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时,出示第七小节。请男同学读读这段话。同时红笔标出“勾起、感染、士气低落、无心作战”。
(3)你能利用老师给的提示语,用简洁的话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总结出来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本环节抓住文章的脉络,有效地将整篇课文串联起来。并让学生借助提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课文3--6小节
1、吹奏胡笳正是刘琨的计谋。这个计谋是受到了一个启发才突然想起来的。
2、媒体出示图片,引读文章第三小节
3、假如你是刘琨,此时此刻,你会想到些什么呢?
4、配乐再读此段文章。
5、媒体出示“四面楚歌”的故事,指名读故事。
6、媒体出示句子:“他忙叫人取来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胡笳,朝着匈奴兵营吹奏起来”学生闭眼睛听音乐想象。
7、想象练习说话: “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又是那么哀伤凄婉,就像是年老的慈母在呼唤久别的孩子:“ 。” 又像是年轻的妻子在思念着在外的丈夫:“ 。”
8、“他一遍遍地吹奏着那深情的乐曲,连自己也被感动得流下了热泪。”这是为什么呢?刘琨自己为什么流泪呢?
9、分角色朗读4、5小节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音乐中融入课文,创设情景,让学生更好的体验人物的心境。句式的出现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总结全文
1、教师导语后引读六小节,复现七小节。
2、出示最后一小节,齐读。
3、刘琨以柔克刚,长啸慑敌,歌乐退兵,不动一枪一弹,不伤一兵一卒,退了围城的匈奴骑兵,挽救了一座孤城,挽救满城百姓的生命,也使得多少将士不至于埋尸他乡。胡笳曲竟然有了如此大的魔力,胜过强兵劲弩。真是“一曲胡笳救孤城, 。”(小组合作想一想能与之相对应的句子。)
(设计意图: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2. 五年级一曲胡笳救孤城的主要内容
《一曲胡笳救孤城》记叙了西晋末年,名将刘琨仿效“四面楚歌”之计,用一曲胡笳击退匈奴骑兵,救了一座古城的故事,赞颂了刘琨面对入侵强敌时的勇敢与智慧。
课文开篇先交代了时代背景,西晋末年,北部边疆很不安宁。接着写匈奴骑兵将晋阳城围了个“水泄不通”,晋阳成了一座“孤城”。在刘琨沉着指挥下,守城将士“利用有利地势英勇抗击,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
然后课文用5个自然段详细描写了一天晚上,刘琨登楼巡察,面对冷月、荒漠,由此想起了“四面楚歌”的故事,就让人取来了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胡笳,对着匈奴兵营深情吹奏。刘琨的胡笳曲勾起了匈奴骑兵的思乡情,匈奴将领眼看将士们无心恋战,就连夜撤兵了。
“一首胡笳曲,救了一座孤城,被传为千古佳话。”课文就此戛然而止,显得简洁传神,既交待了故事的结果,又点了题。
(2)一曲胡笳救孤城创造性复述扩展阅读
《一曲胡笳救孤城》写法上的特点
1、注重环境描写
故事发生在北部边疆晋阳城,这里是边塞,有“冷月、荒漠、山丘……”,再加上五万匈奴骑兵围城,“孤城”这独特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作者也寓情于景,通过环境渲染守城之艰辛、破敌之艰难。
2、抓住典型事例写人
刘琨以两千人马守住晋阳城,使五万匈奴骑兵主动撤走,这绝非一般的以弱敌强、以少胜多,可谓神奇,刘琨这一被历史尘封的英雄人物形象瞬间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刘琨的智慧不但在其爱国,能够不畏强敌,勇守城池,更在于其有着深厚的音乐素养,从自己啸声在匈奴兵营引发骚动而想到“四面楚歌”的故事,从而计上心头,以一曲胡笳勾发匈奴骑兵思乡之情,促其自动退兵。
3. 《一曲胡笳救孤城》阅读答案
足智多谋,临危不乱
西晋末年,刘琨受命守城,面对匈奴骑兵,他沉着应战,但还是快守不住了。他在晚上巡查时,受长啸的启发,想到了用胡笳曲感动匈奴,扰乱军心。最终,匈奴骑兵连夜撤走了。
4. 语文问题,一曲胡笳救孤城
1、想象练习说话: “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又是那么哀伤凄婉,就像是年老的慈母在呼唤久别的孩子:“ 儿啊,归来吧 。” 又像是年轻的妻子在思念着在外的丈夫:“ 夫啊,归来吧 。”
2、刘琨以柔克刚,长啸慑敌,歌乐退兵,不动一枪一弹,不伤一兵一卒,退了围城的匈奴骑兵,挽救了一座孤城,挽救满城百姓的生命,也使得多少将士不至于埋尸他乡。胡笳曲竟然有了如此大的魔力,胜过强兵劲弩。真是“一曲胡笳救孤城, 四面楚歌起乡思 。”
5. 一曲胡笳救孤城是一个 什么典故
西晋末年,北方匈奴骑兵经常南下骚扰,北部边疆很不安宁。晋怀帝任命名将刘琨为并州刺史,驻守晋阳城。
有一年,匈奴骑兵五万人马入侵,将晋阳城围得水泄不通。当时晋阳城里守军不过两千,刘琨一面调集军队准备死守,一面派人出城求援。匈奴骑兵几次攻城,刘琨指挥守军沉着应战,占据有利地势英勇抗击,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几天过去了,援军还未来到。城里的兵力在减弱,粮食在减少。刘琨急得团团转。
一天晚上,刘琨登上城楼巡察。这时,城里城外一片寂静,一轮明月挂在空中,月光下,远处匈奴骑兵的营地隐约可见。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冷月、荒漠、山丘、孤城……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那一声声凄厉的长啸,在夜深人静时传得很远,传到匈奴的兵营,把匈奴兵惊醒了。匈奴兵营里发出一阵骚动。
这一下启发了刘琨,他想起了当年项羽的八千兵马被“四面楚歌”唱败的故事,想出了一个计谋。刘琨忙叫人取来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胡笳,朝匈奴兵营吹奏起来。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又是那么哀伤凄婉,就像是年老的慈母在呼唤久别的孩子,又像是年轻的妻子在思念在外的丈夫……
刘琨一遍遍地吹奏着那深情的乐曲,连自己也被感动得流下了热泪。这时,忽然有人发现匈奴兵营有了动静,传来幽幽的哭泣声。
“将军,那边有人在哭。”卫兵报告刘琨。“注意劝静,严密防守。”刘琨及时作了布置,然后回营房和众将商量对策。第二天一早,卫兵赶来报告,说匈奴兵已经全部撤走了。刘琨听了,好似卸下了千斤重担。
原来,昨夜刘琨的胡笳曲勾起了匈奴人的思乡之情,并很快感染了大部分将士。他们士气低落,有人还结伙逃回去了。匈奴首领眼看将士们已无心作战,就下令连夜撤兵,退回家乡去了。
一首胡笳曲,救了一座孤城,被传为千古佳话。
6. 一曲胡笳救孤城 概括
西晋末年,数万匈奴兵将晋阳严严围住。刘琨见势不妙,硬拼一定不行,于是一面严密防守,一面修书请求援军。过了七天援军还未到,城内粮草不济、兵士恐慌万状。刘琨登上城楼,俯眺城外敌营,瞑思苦想对策。忽然他想起“四面楚歌”的故事,于是拿起胡笳吹奏起来。他吹得既哀伤、又凄婉,匈奴兵听了军心骚动。他们十分怀念家乡,都泣泪而回.
7. 一曲胡笳救孤城阅读答案
一曲胡笳就救孤城什么意思
8. 《一曲胡笳救孤城》 答案
《一曲胡笳救孤城》中的孤城是:(晋阳 ) 。因为(兵力悬殊 援军未到 兵力减弱 粮食减少 ),所以称为孤城。
西晋末年,数万匈奴兵将晋阳严严围住。刘琨见势不妙,硬拼一定不行,于是一面严密防守,一面修书请求援军。过了七天援军还未到,城内粮草不济、兵士恐慌万状。刘琨登上城楼,俯眺城外敌营,瞑思苦想对策。忽然他想起“四面楚歌”的故事,于是拿起胡笳吹奏起来。他吹得既哀伤、又凄婉,匈奴兵听了军心骚动。他们十分怀念家乡,都泣泪而回。
9. 一曲胡笳救孤城 全文概括 要写到这几点: 时间 人物 地点 为什么要救孤城 怎样救孤城
刘琨(人物)善吹胡笳。公元307年(时间),刘琨出任并州刺史,进驻晋阳城(地点)。有一次,数万匈奴士兵将晋阳围困住。刘琨见势不妙,如与敌军硬拼,必然兵败城破,于是一面严密防守,一面修书请求援军。过了七天援军还未到,城内粮草不济、兵士恐慌万状(原因)。刘琨登上城楼,俯眺城外敌营,冥思苦想对策。忽然他想起“四面楚歌”的故事,于是下令会吹卷叶胡笳的军士全部到帐下报到,很快组成了一个胡笳乐队,朝着敌营那边吹起了《胡笳五弄》(怎么救)。他们吹得既哀伤、又凄婉,匈奴兵听了军心骚动。半夜时分,再次吹起这支乐曲,匈奴兵怀念家乡,皆泣泪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