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筷子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基本介绍】
[编辑本段]
现在世界上人类进食的工具主要分为3类:欧洲和北美用刀、叉、匙,一餐饭三器并用;中国、日本、越南、韩国和朝鲜等用筷;非洲、中东、印尼及印度次大陆以手指抓食。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以筷进餐少说已有3000年历史,是世界上以筷为食的母国。筷子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棒,但它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价廉物美。筷子也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餐具。凡是使用过筷子者,不论华人或是老外,无不钦佩筷子的发明者。可是它是何人发明?何时创造诞生?现在谁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堂堂中华古国,都找不到记载这一对人类文明做出伟大贡献的点滴文字资料,也许是我们的先民当时缺少文字,或是记录筷子的书籍佚失殆尽?总之,回答这个悬案的只有“史无记载”4个字。当然,研究筷箸文化,也不是找不到任何旁证材料。
【相关传说】
[编辑本段]
·1.姜子牙与筷子
这一传说流传于四川等地,说的是姜子牙只会直钩钓鱼,其他事一件也不会干,所以十分穷困。他老婆实在无法跟他过苦日子,就想将他害死另嫁他人。
这天姜子牙钓鱼又两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说:“你饿了吧?我给你烧好了肉,你快吃吧!”姜子牙确实饿了,就伸手去抓肉。窗外突然飞来一只鸟,啄了他一口。他疼得“阿呀”一声,肉没吃成,忙去赶鸟。当他第二次去拿肉时,鸟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鸟为什么两次啄我,难道这肉我吃不得?为了试鸟,他第三次去抓肉,这时鸟又来啄他。姜子牙知道这是一只神鸟,于是装着赶鸟一直追出门去,直追到一个无人的山坡上。神鸟栖在一枝丝竹上,并呢喃鸣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夹肉就在我脚下…。”姜子牙听了神鸟的指点,忙摘了两根细丝竹回到家中。这时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于是将两根丝竹伸进碗中夹肉,突然看见丝竹咝咝地冒出一股股青烟。姜子牙假装不知放毒之事,对老婆说:“肉怎么会冒烟,难道有毒?”说着,姜子牙夹起肉就向老婆嘴里送。老婆脸都吓白了,忙逃出门去。
姜子牙明白这丝竹是神鸟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验出来,从此每餐都用两根丝竹进餐。此事传出后,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邻也纷纷学着用竹枝吃饭。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用筷吃饭的习俗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这个传说显然是崇拜姜子牙的产物,与史料记载也不符。殷纣王时代已出现了象牙筷,姜子牙和殷纣王是同时代的人,既然纣王已经用上象牙筷,那姜子牙的丝竹筷也就谈不上什么发明创造了。不过有一点却是真实的,那就是商代南方以竹为筷。
·2.妲己与筷子
这个传说流传于江苏一带。说的是商纣王喜怒无常,吃饭时不是说鱼肉不鲜,就是说鸡汤太烫,有时又说菜肴冰凉不能入口。结果,很多厨师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宠妃妲己也知道他难以侍奉,所以每次摆酒设宴,她都要事先尝一尝,免得纣王咸淡不可口又要发怒。有一次,妲己尝到有几碗佳肴太烫,可是调换己来不及了,因为纣王已来到餐桌前。妲己为讨得纣王的欢心,急中生智,忙取下头上长长玉簪将菜夹起来,吹了又吹,等菜凉了一些再送入纣王口中。纣王是荒淫无耻之徒,他认为由妲己夹菜喂饭是件享乐之事,于是天天要妲己如此。妲己即让工匠为她特制了两根长玉簪夹菜,这就是玉筷的雏形。以后这种夹菜的方式传到了民间,便产生了筷子。
这则传说,不像第一个传说充满着神话色彩,而比较贴近生活,有某些现实意义,但依然富于传奇性,也与史实不符。考古学家在安阳侯家庄1005号殷商墓中发掘出的钢箸(筷),经考证其年代早于殷纣末期的纣王时代,显然,筷子既不是纣王发明,也非妲己创造,应是更早的产物。
·3.大禹与筷子
这个传说流传于东北地区。说的是尧舜时代,洪水泛滥成灾,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后,发誓要为民清除洪水之患,所以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日日夜夜和凶水恶浪搏斗,别说休息,就是吃饭、睡觉也舍不得耽误一分一秒。
有一次,大禹乘船来到一个岛上,饥饿难忍,就架起陶锅煮肉。肉在水中煮沸后,因为烫手无法用手抓食。大禹不愿等肉锅冷却而白白浪费时间,他要赶在洪峰前面而治水,所以就砍下两根树枝把肉从热汤中夹出,吃了起来。从此,为节约时间,大禹总是以树枝、细竹从沸滚的热锅中捞食。这样可省出时间来制服洪水。如此久而久之,大禹练就了熟练使用细棍夹取食物的本领。手下的人见他这样吃饭,既不烫手,又不会使手上沾染油腻,于是纷纷效仿,就这样渐渐形成了筷子的雏形。
虽然“传说”主要是通过某种历史素材来表现人民郡众对历史事件的理解、看法和感情,而不是严格地再现历史事件本身,但大禹在治水中偶然产生使用筷箸的最初过程,使当今的人们相信这是真实的情形。它比姜子牙和妲己制筷传说显得更纯朴和具有真实感,也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起源情况】
[编辑本段]
·筷子名称的来历
说到筷子,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关于筷子的名称,各个时代叫法不同。先秦的时候叫“挟”。秦汉时期又叫“箸”。隋唐的时候称“筋”。李白曾有诗句描写道:“停杯投筋不能食”。直到宋代的时候,才有“筷”的称呼。
筷子的“筷”字是怎么发展演变过来的呢?它为什么叫做筷子呢,筷子这个词,在汉语里有关的读音就有三个,要说字最少有六个,常见的是箸,一个竹子头加一个或者的“者”,这个字还有个异体字,就是住旁边在加个木字旁,这个字最早在说文解字里就有记载,讲的就是吃饭的工具。
为什么后来的人都不写不呼“箸”,而有了“筷子”这个名称呢?说来有趣,它与一种禁忌习俗有关。明人《推篷寤语》中说:世有误恶字两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之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还有一种说法,明代有一部书里说,说现在吴中也就是现在的江浙一带的土著,这个箸就不叫箸,叫筷子。原因是因为江浙一带的人撑船的多,船户人家撑船有很多讲究,有很多忌会,说这个“箸”跟“停住”的那个“住”字同音,撑船的人总想着一帆风顺,住不走,这不就挺麻烦的吗?就把这个“箸”改成“快”,快快的走,那么词变了,发音变了,字也变了,还是竹子头,不是“者”了,是快慢的“快”,我们现在的筷子的“筷”其实就是一个方言字。
·筷子的诞生与发展
促成筷子诞生,最主要的契机应是熟食烫手。上古时代,因无金属器具,再因兽骨较短、极脆、加工不易,于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当年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木、竹枝。正因如此,小棍、细竹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夹。蒸煮谷黍时的搅拌等,筷子的雏形逐渐出现。这是人类在特殊环境下的必然发展规律。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研究.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即使经过4000余年的发展,其原始性依然无法改变。
当然,任何传说总是经过历代人民的取吉舍、剪裁、虚构、夸张、渲染甚至幻想加工而成的,大禹创筷也不例外。它是将数千年百姓逐渐摸索到的制筷过程,集中到大禹这一典型人物身上。其实,筷箸的诞生,应是先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并非某一人的功劳。不过,筷子可能起源于禹王时代,经过数百年甚至于年的措索和普及,到商代成了和匕共同使用的餐具。
到了现代社会,不仅仅只有中国人在使用筷子,筷子被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象征被带到了外国。在外国的一些中餐厅,我们可以看到外国人也正在学习使用筷子。国外中餐厅筷子的包装上多印有筷子的使用方法,以方便外国人的学习。另外,一些新式的筷子也被开发出来,这些筷子能更容易被熟练掌握使用。
Ⅱ 筷子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筷子的国家,远在商纣时期,我国古人就开始使用筷子。 筷子在一些研究者看来,这是中国的,在饮食上是中国的国粹。在我们的《周礼》上就记着:“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就是说孩子到能吃饭的时候,你一定教他用右手拿筷子吃饭。筷子,从文献记载来讲,应该是在商代最早发明。但是,考古提供一些证据呢,应该说能证明商代有了筷子,但是还可以往前提。因为在殷墟出土了一座大墓里头出土了铜制的筷子头,它只是一个套头,铜做的。然后上面要接上一个木杆,来做成一个完整的筷子。当然,现在出土的时候,那木杆已经腐朽了。最早的筷子应该是比较简单,后来就做成铜的,做成了金银的,甚至是还有玉的,但大量地使用的还是竹木制的。 我们现在发现最早的铜筷子,应该是属于春秋时代的,在云南的一座铜棺里头,发现有一双筷子。另外,在安徽的贵池一座春秋墓里头发现了一双筷子。这个筷子有圆的,有扁的,还没有像我们现在的一头圆一头方的这种筷子。我们还要提到汉代画像石。汉代画像石里头有很多使用筷子的场面,在他们的饭桌上,在他们的盘子、碗里头,都明确地放有筷子,它都刻画出来,比较生动。其中,有一幅 《孝子图》,他的儿子拿着筷子夹着一个食物送到他父亲的嘴里去,表示他的孝敬,表现了用筷子的场面。在敦煌的一幅壁画上面,也是男男女女围坐在一起,在吃饭,大家每人面前除了一个勺子,还有一双筷子,这两大件,一件不能少。 在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里头,在这些夜宴的主人的餐桌上面,也放了有筷子。不仔细看呢是看不出来,但是当时的画工是很仔细,是画了筷子的;而且是一个人一双,是画得很明确。在其他的一些绘画的材料上,我们都能看到筷子的图像,它表现了古代中国人把筷子作为餐桌上必备的一个餐具。这应该是中国饮食文化一个文明的象征
Ⅲ “筷子”是谁发明的,在什么时间发明的
关于筷子的发明,有很多不同的传说。以下仅供参考:
筷子是中华民族发明的进食工具。据考古资料证明,在远古时代,先民已懂得用树枝和竹枝夹取食物。关於筷子的起源,中国东北地区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大禹为治好水患,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就连吃饭、睡觉,也舍不得躭误一分一秒。有一次,大禹在野外煮肉吃,陶锅的肉很烫手,无法立刻用手抓食,他不想浪费时间,便砍下两根树枝,把肉夹出来吃。久而久之,大禹练成了用树枝夹取食物的本领,他的部下见他这样吃饭,既不烫手,也不会把双手弄脏,於是纷纷仿效,这样就产生了用筷子吃饭的习俗。
筷子古称箸,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也就是说,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此外,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也不少,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
1961年云南祥云大波那铜棺木出土3根圆铜筷,经碳14测定为公元前495年左右春秋中晚期文物。
Ⅳ 筷子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说起“筷子”,想必每一位中国人都非常熟悉,因为它作为一种饮食工具在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同时,它也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并且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由于中国史书文籍上没有专门记载筷子的产生发明,我们也无从断定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具体时间,。但在古书《韩非子 喻老》中记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及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纣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
“箸”(即助,指帮助吃饭的工具)是秦汉时期对筷子的称呼,(笔者家乡用方言讲“筷子”即谐音“筷箸”不知各位读者那边是不是有这个叫法)也就是说,在商纣王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筷子了,这样一来,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历史最少可追溯至3000年前的商朝时期。
既然无从得知我们是何时开始使用筷子的,不妨来看看它的一个发展和所蕴含的一些文化知识。
“筷子”的发展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实物筷子是在安徽贵池里山徽家冲窑藏出土:青铜箸。经考证是春秋时期之物。也就是说在那个时期,筷子是贵族王室所用之物,并没有走向寻常百姓家庭。
筷子真正开始普及是在秦汉时期,由于秦朝的建立打破了传统的奴隶主贵族统治,以往王室贵族地位渐渐下移,而“筷子”作为传统贵族的饮食餐具与其他文化习俗一并流入了民间。
同时,在汉朝建立之后,战争结束,经济逐渐复苏,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随之而来的饮食习惯也趋于卫生整洁,不像以往用手抓饭抓菜,筷子的使用也就得到了普及。
而自秦汉朝之后,筷子制作材质的使用也得到了扩展,如竹料、木料、金、银、铜、陶瓷、玉料等。当然在使用方面还是以竹料和木料为主,因为其制造成本低廉,多用于普通百姓家庭。其它材料所制筷子如金、银、陶瓷多用于皇室和有身份地位的大户人家。
到了明朝时期,筷子的形态发展成了“首方足圆”,首方,也就是筷子的头部为方形状;足圆,则指的是筷子的底部为圆形,而这种形态也沿用至今。
清朝时期筷子的变化主要在其制作工艺方面,如竹木镶银箸、象牙镶银箸、红木镶银箸、青玉镶赤金箸,在具备实用价值的同时,又彰显出了在外观上面的美感。
中国“筷子”文化
中国作为文化古国和礼仪之邦体现在各个方面,即使是一种再无普通不过的餐饮工具:筷子,也彰显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筷子“首方足圆”的形态来看,它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世界基本形态的理解,即“天方地圆”,“圆”代表天,“方”代表着地。在这种对世界“天方地圆”的认知观下,又分化出了对筷子的一种使用要求:手持筷子时,大拇指在食指的上方,中指持中间,无名指则在小指的下方,寓意为天、地、人三才之像,同时也体现出了中国古人对于人与世界的一种关系理解。
除此之外,筷子也体现出中国古人对于“太极”和“阴阳”理念的遵守。
所谓太极,指的是:一;而阴阳,则指:二。
太极分阴阳,即为一分为二,代表世间万物都由两个对立面组成。阴阳合太极,即位合二为一,代表阴阳结合,寓意一个完美的结果。
这种太极、阴阳理念无疑体现出了中国古人的一种哲学观,体现灵魂与肉体,理想与现实的结合。同时这种哲学观也有别与西方的思维方式。譬如在餐厅里,倘若我们听到有人呼唤服务员:“来一双筷子”,则此人必为中国人,而说:“两根筷子”,则一定是西方人。
Ⅳ 交子和会子分别什么时候出现的
交子,公元1023年出现;会子,公元1160年出现。
交子,是发行于北宋于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的货币,曾作为官方法定的货币流通,称作“官交子”,在四川境内流通近80年。交子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是中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比美国(1692年)、法国(1716年)等西方国家发行纸币要早六七百年。
会子,是南宋于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由政府官办、户部发行的货币,仿照四川发行钱引的办法发行。会子是宋朝发行量最大的纸币,起源于临安,也称作"便钱会子"(即汇票、支票),绍兴五年(1135年)下诏禁止寄付兑便钱会子出城,因受到反对,次日取消。绍兴三十年(1160年)二月,钱端礼为临安太守,将会子官办1,"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
Ⅵ 轿子是什么时候发明并普及的
轿子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轿子的原始雏形产生千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初期。《尚书·益稷》中有一句话:"予乘四载,随山刊木。"这是大禹自述其治水经过时讲的。后人解释,这四载是:"水行乘舟,陆行乘车,泥行乘橇,山行乘欙 。"(《史记·夏本纪》) 这个 "欙"(雷),就是最原始的轿子。它倒底是什么样子,有的古文献说:"山行即桥"(《史记·河渠书》),这是由于欙是过山之用,负在一前一后两个人肩上,远望过去"状如桥中空离地也"(《癸已类稿·轿释名》),所以,在上古时,轿、桥二字相通。而它的具体形状目前还无从可考。
轿子,一种靠人或畜扛、载而行,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曾在东西方各国广泛流行。就其结构而言,轿子是安装在两根杠上可移动的床、坐椅、坐兜或睡椅,有篷或无篷。轿子最早是由车演化而来。
Ⅶ 子弹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子弹是在1808年,法国人包利应用纸火帽,并使用了针尖发火。1814年,美国首先试验将击版发药装于铁盂中用权于枪械。1817年,美国人艾格把击发药压入铜盂中,火帽的应用对后膛装填射击武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获得了迅速发展。
1821年,伯明翰的理查斯发明了一种使用纸火帽的“引爆弹”。后来,有人在长纸条或亚麻布上压装“爆弹”自动供弹,由击锤击发。
底火由传火孔、发火砧及击发剂组成。其作用是击发时产生火焰,迅速而确实的点燃发射药。击发时,击发剂受击针与发火砧的冲击而发火,火焰通过传火孔点燃发射药。
当发射时,击针激发火帽(底火)。底火迅速燃烧引燃药筒内的发射药,发射药产生瞬燃,同时产生高温和高压,将弹丸从药筒内挤出,这时的弹丸在发射药产生的高压的推动下,向前移动,受到膛线的挤压,产生旋转,最终被推出弹膛。
Ⅷ 会子在什么时候发明
会子,是南宋于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由政府官办、户部发行的货币。会子是宋朝发行量最大的纸币,起源于临安,也称作“便钱会子”(即汇票、支票)。
Ⅸ 筷子是什么时候第一次出现,是谁发明的
中国很早就已经使用餐具,用勺子的历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历史约4000年,用筷子的时间上限还不确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历史,餐叉直到战国时仍在用,河南洛阳的战国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
战国以后,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记载和实物较少出现。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时的分工很明确,勺子用来吃饭,筷子用来吃羹里头的菜。
民间关于筷子的发明的传说也不少,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普通筷子的长度约为22-24厘米左右。筷子有很多工艺品,在设计方面融入了更多的传统工艺,从而也成为人们收藏的选择,并且也深受外籍人士的喜爱。
因筷子的诞生史无记载,只能根据一些专家的种种推论和旁证来追溯占箸的产生,但大众认为筷子的如此出现是历史推衍的必然结果。
(9)耩子啥时候发明的扩展阅读:
筷子的发源地: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以筷进餐少说已有3000年历史,是世界上以筷进食的地区。筷子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棒,但它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价廉物美。筷子也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餐具。筷子是亚洲的人类缓慢演化过程中的产物,并不是由某个人所发明。
《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走堂的拿了一双筷子两个小菜碟又是一碟腊猪头肉。”沈从文《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边街又有小饭铺门前有个大竹筒插满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筷子是汉民族发明的进食工具,据考古资料证明,在远古时代,中国先民已懂得用树枝和竹枝夹取食物。
Ⅹ 骰子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骰子是许多娱乐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比如麻将等。这里说的骰子是指纯粹以骰子定输赢的赌博。相传,骰子的发明人是三国时代的文学家植,最初用做占卜工具。后来才演变成后宫嫔妃的游戏,掷骰子点数赌酒或赌丝绸香袋等物。当时骰子的点穴上涂的是黑色,在唐代才增加描红。
传说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后宫掷骰游乐,眼看要输了,只有出现4点方能解救败局,此时尚有一个仍在旋转之中,唐玄宗心中焦急,便连喊“4!4!”,尘埃落定后果然是4。唐玄宗一高兴,就让高力士宣告天下,骰子上可以描红,红色通常是不能乱用的。
自清代开始,骰子的娱乐方式被基本决定下来,一般采用3枚骰子和下骰盅。最简单的骰盅可用木碗或瓦钵替代,下面垫上一块底板,扔骰时用骰盅盖上,庄家和玩家均不知道骰子的点数。这种方法带有神秘感,便于庄家营造气氛,以使玩家聚台下注。在赌场,则有制作精美、与盅相配的骰盅赌具,名称叫做骰宝。为防荷官疏乎摇骰或作弊,一代赌神叶汉发明了电动骰宝,迄今仍在澳门赌场使用。
骰子应用十分广泛,现在社会上流行有各种定位骰子、黄金骰子、打破无物骰子、感应骰子、遥控骰子等。
一种游戏用具或赌具,用骨头,木头等制成的立体小方块,六面分刻一 二 三 四 五 六点,有的地方叫色子。
现在的骰子有两种颜色的点数,即一点和四点为红色,而其余的都是黑色,其颜色的变化与唐明皇有关。
tóu zǐ
骰子
赌具。也用以占卜、行酒令或作游戏。多以兽骨制成,为小正方块,六面分刻一、二、三、四、五、六点,一、四涂以红色,馀涂黑色。掷之视所见点数或颜色为胜负,故又称投子、色子。相传为 三国 魏 曹植 创制。 唐 温庭筠 《新添声杨柳枝词》之一:“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新五代史·梁广王朱全昱传》:“ 太祖 宴居宫中,与王饮博, 全昱 酒酣,取骰子击盆而迸之。”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羣蛮聚博其上。骰子亦以骨为之,长寸馀而匾,状若牌子,折竹为筹,以记胜负。” 巴金 《家》十六:“在明亮的灯光下也有许多人围着一张桌子吆喝地掷骰子。”参阅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一。
中国古代最为重要,最有影响的博戏形式是掷骰子。骰子最早产生时形状各异,上有各种刻纹,后来则统一为正方形或长方形,上刻一、二、三、四等点数,并以红、黑颜色相区别。
由于骰子的点数可有许多种不同的组合方式,而掷骰时人们又无法预测所定的点数,因此骰子从产生之日起,便与赌博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古代的绝大多数博戏活动,都要通过掷骰来进行,有些博戏是直接用掷骰的方式来决出胜负,也有一些博戏则是要通过掷骰与行棋、打牌的结合才能决出胜负。前一种方式比较适合于文化层次较低、赌博意图较强的人玩乐,而后一种方式则比较适合于文化层次较高,比较注重精神享受的人玩乐。但是尽管具体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这些游戏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悬于投"。汉代班固在《弈旨》一文中云:"博悬于投,不专在行。"也就是说,它们都是要通过掷骰子这种带有很大偶然性的方式来进行游戏。 这种"悬于投"的特点,也成为中国古代的"博"与"弈"之间一个重要的分界线。博虽然也有很多是要行棋的,但由于都要用到骰子,因此它们的实质与完全凭智力来战胜对手的围棋、象棋有着很大的不同。
六博 中国古代的六博、樗蒲、双陆等游戏形式,都是属于行棋类的骰子博戏。六博本有大博和小博之分,大博用骰六枚,称为"箸",小博用骰二枚,称为"茕"。《颜氏家训》云:"古者大博则六箸,小博则二茕。"在比赛的时候,双方互掷骰子,行棋步数则主要根据博彩而定。由此可见,六博之戏与骰子的关系非常密切,由于博彩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因此六博在古代时主要就是一种博戏的形式。
樗蒲和双陆 樗蒲、双陆等戏,也要经过掷骰子来决定行棋程序。樗蒲所用的骰子共有五枚,有黑有白,称为"五木"。它们可以组成六种不同的排列组合,也就是六种彩。其中全黑的称为"卢",是最高彩,四黑一白的称为"雉",次于卢,其余四种称为"枭"或"犊",为杂彩。掷到贵彩的,可以连掷,或打马,或过关,杂彩则不能。双陆中的骰子为二枚,棋子称为"马"。行马时,可以根据两枚骰子的不同点数分别行两马,也可按两枚骰子点数之和独行一马。如掷得三和五,合为八点,可一马走三步,一马走五步,也可一马走八步。有的双陆还规定"归梁"后要将马出尽。两枚骰子之和在六点以上者出二马,不足六点者不得出马。
五木、投琼和彩战等 也有一些是不通过行棋而直接依靠掷骰子来分出胜负的博戏方式,这类博戏由于全凭骰子之彩的偶然性来决定胜负,不需要认真思考,因此其赌博性更强,也更受喜欢物质刺激之人的欢迎。如流行于东晋时的"五木",流行于唐代时期的"投琼"、"彩战"等形式就是如此。 "五木"本是樗蒲行棋时的一种掷骰活动,但后来"五木"逐渐从樗蒲中游离出来,变成为一种独立的游戏。玩五木时不需要进行复杂的行棋,只要掷出骰子便可决定胜负。因此此法一出,便立即盛行于世。当时的许多士族、庶族和普通百姓都喜欢用这种方式来进行博戏。
唐代"投琼"、"彩战"之戏的形式与五木十分相仿。随着双陆的盛行,双陆中的骰子在唐朝时也开始从双陆中游离出来,由于它的排列组合比五木复杂,有趣得多,因此它很快就取代了五木,成为唐后一千余年中最为流行的博戏方式。
双陆中的骰子原为两颗,唐中期以后,发展为六颗,六颗骰子可以组成难以计数的排列组合方式,于是便形成了后世名目繁多的"骰子格"。它们的总体原则是,以同色(又称"浑花",全部为一种点数)为贵,驳杂为贱。在同色中,又以红色为贵。各彩都有特殊的名称,如四枚"四"称为"满园春",为最高彩,四枚"幺"称为"满盘星",四枚"六"称为"混江龙",四枚"三"称为"雁行儿"等等。 到了清代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扩大,掷骰博戏在中国的各个城镇中大量普及起来,其名目和形式也极其繁多,如"赶老羊"、"掷挖窖"、"摇摊"、"压宝"等等。这些博戏都是利用骰子来开展活动,它们大都具有十分深厚的赌博性质,其输赢结果会使人或大发横财,或倾家荡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