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入侵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对分析技术加以改进:采用当前的分析技术和模型,会产生大量的误报和漏报,难以确定真正的入侵行为。采用协议分析和行为分析等新的分析技术后,可极大地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从而对真正的攻击做出反应。协议分析是目前最先进的检测技术,通过对数据包进行结构化协议分析来识别入侵企图和行为,这种技术比模式匹配检测效率更高,并能对一些未知的攻击特征进行识别,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行为分析技术不仅简单分析单次攻击事件,还根据前后发生的事件确认是否确有攻击发生、攻击行为是否生效,是入侵检测技术发展的趋势。
增进对大流量网络的处理能力:随着网络流量的不断增长,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的难度加大,这导致对所在入侵检测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入侵检测产品能否高效处理网络中的数据是衡量入侵检测产品的重要依据。
向高度可集成性发展:集成网络监控和网络管理的相关功能。入侵检测可以检测网络中的数据包,当发现某台设备出现问题时,可立即对该设备进行相应的管理。未来的入侵检测系统将会结合其它网络管理软件,形成入侵检测、网络管理、网络监控三位一体的工具。
1. 基于agent(注:代理服务)的分布协作式入侵检测与通用入侵检测结合
2. 入侵检测标准的研究, 目前缺乏统一标准
3. 宽带高速网络实时入侵检测技术
4. 智能入侵检测
5. 入侵检测的测度
② 入侵检测技术是属于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不用管教材,教材也会错的,是人操作的,就有可能出错,朋友你说呢
入侵检测系统
(Intrusion-detection system,下称“IDS”)是一种对网络传输进行即时监视,在发现可疑传输时发出警报或者采取主动反应措施的网络安全设备。它与其他网络安全设备的不同之处便在于,IDS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安全防护技术。
③ 入侵检测技术和入侵检测系统,理论上,概念上的区别是什么呢
入侵检测技术:对“入侵”事件进行感知、识别的技术。是概念级的非特定方法。
入侵检测系统,是以上技术和其他配套技术加以集成,形成的应用系统。
④ 简述入侵检测的过程
入侵检测技术(IDS)可以被定义为对计算机和网络资源的恶意使用行为进行识别和相应处理的系统。包括系统外部的入侵和内部用户的非授权行为。
是为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而设计与配置的一种能够及时发现并报告系统中未授权或异常现象的技术,是一种用于检测计算机网络中违反安全策略行为的技术。
误用入侵检测的主要假设是具有能够被精确地按某种方式编码的攻击。通过捕获攻击及重新整理,可确认入侵活动是基于同一弱点进行攻击的入侵方法的变种。误用入侵检测主要的局限性是仅仅可检测已知的弱点.对检测未知的入侵可能用处不大。
入侵检测的原理:
异常入侵检测原理构筑异常检测原理的入侵检测系统,首先要建立系统或用户的正常行为模式库,不属于该库的行为被视为异常行为。但是,入侵性活动并不总是与异常活动相符合,而是存在下列4种可能性:入侵性非异常;非入侵性且异常;非入侵性非异常;入侵性且异常。
设置异常的门槛值不当,往往会导致IDS许多误报警或者漏检的现象。IDS给安全管理员造成了系统安全假象,漏检对于重要的安全系统来说是相当危险的。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入侵检测
⑤ 4k技术是谁的发明
4K,是一种高清显示技术。主要应用于电视行业、电影行业、手机行业等。
作为电视行业显示技术的革命性突破,4K已经成为行业内的常青树,热度从2012年开始就一直是有增无减。那么,为何4K的热度一直有增无减呢?画质技术作为电视的核心要素,与3D、多屏互动等技术相比,画质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不是一时新鲜感,它是从本质上提升电视的表现力,让用户能够感受到最优秀的画质所带来的视觉盛宴。 [1] 2004年7月1日,由好莱坞7大电影公司组成的数字电影推进联盟(Digital Cinema Initiative)修订并推出了其技术文档4.0行业标准,规定的数字影院清晰度分为两级,即DCI 2K(2048x1080,每秒24帧或48帧)和DCI 4K(4096x2160像素,最低每秒60帧),其中DCI 4K(4096x2160)的信息量则是高清电视的4倍多。 在经历多个版本的修订后,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即ITU)于2012年8月23日发布了超高清电视(Ultra HDTV)的国际标准:ITU-R Recommendation BT.2020。标准对超高清电视的分辨率、色彩空间、帧率、色彩编码等进行了规范。 [2]
为了响应DCI的相关文件,索尼于2004年10月推出了基于其SXRD(Silicon X-tal Reflective Display)硅晶体反射显示器件技术的数字影院4K投影机SRX-110/105。但由于当时的摄影机、存储设备等相关技术的限制,业内几乎没有能力大量制作4K分辨率的影片,所以当时SRX-110/105只能用于工程投影和虚拟演示。
除此之外,多次参与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即ITU)制定电视行业相关国际标准的日本放送协会NHK,也自建有下一代超高清电视的相关标准,称作Super Hi-Vision,并且多次在国际级展会上展出相关设备,但设备相当庞大,十分不便。
国内的4K片源比较少,4K电视无用武之地的情况,怎样观看4K影片就成了一个比较重要的话题了,LG采用了至真4K图像处理引擎,该引擎可以通过自适应优化画质提升技术,对普通清晰度画面进行复杂运算、分析和优化,使画面更接近超高清画质,让4K电视摆脱片源滞后、不足的困境。
2014年5月,开博尔发布的mstar 9180芯片的Q9,其先进的四核64位A9级架构芯片,同时支持硬解极清4K片源与网络高效视频格式H.265,是当时行业内的一个技术新突破。
2015年5月,创维发布GLEDSlimE6200系列,其精湛的工艺和至高的性价比,成为4K电视就是业内的一匹亮眼黑马。
参考文献:
电视常识大讲堂:为何4K分辨率是主流? .新浪科技[引用日期2015-12-01]
2. What is Ultra High Definition? .Ultra HD[引用日期2015-12-01]
⑥ 入侵检测技术的原理 是什么
入侵检测技术原理是通过对入侵行为的过程与网络会话数据特征匹配,从而判断该数据会话的可靠性。
⑦ 3d技术是谁发明的
1947年,匈牙利人丹尼斯 盖博 (Dennis Gabor)在研究电子显微镜的过程中,提出了全息摄影术(Holography)这样一种全新的成像概念。全息术的成像利用了光的干涉原理,以条文形式记录物体发射的特定光波,并在特殊条件下使其重现,形成逼真的三维图像,这幅图像记录了物体的振幅、相位、亮度、外形分布等信息,所以称之为全息术,意为包含了全部信息。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全息图像的成像质量很差,只是采用水银灯记录全息信息,但由于水银灯的性能太差,无法分离同轴全息衍射波,因此大量的科学家花费了十年的时间却没有使这一技术有很大进展。
由于全息摄影术的发明,丹尼斯 盖博在 1971 年获得了诺贝尔奖。
1962 年,美国人雷斯和阿帕特尼克斯在基本全息术的基础上,将通信行业中“侧视雷达”理论应用在全息术上,发明了离轴全息技术,带动全息技术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技术采用离轴光记录全息图像,然后利用离轴再现光得到三个空间相互分离的衍射分量,可以清晰的观察到所需的图像,有效克服了全息图成像质量差的问题。
1969年,本顿发明了彩虹全息术,能在白炽灯光下观察到明亮的立体成像。其基本特征是,在适当的位置加入一个一定宽度的狭缝,限制再现光波以降低像的色模糊,根据人眼水平排列的特性,牺牲垂直方向物体信息,保留水平方向物体信息,从而降低对光源的要求。彩虹全息术的发明,带动全息术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 传统全息技术采用卤化银等材料制成感光胶片,完成全息图像信。
定影等后期处理,整个制作过程非常繁息的记录,由于需要进行显影、琐。而现代的全息技术材质采用新型光敏介质,如光导热塑料、光折变晶体、光致聚合物等,不仅可以省去传统技术中的后期处理步骤,而且信息的容量和衍射率都比传统材料较高。
然而,采用感光胶片或新型光敏介质,都需要通过光波衍射重现记录的波前信息,肉眼直接观察再现结果,这样难以定量分析图像的精确度,无法形成精确的全息影像。
20 世纪 60 年代末期,古德曼和劳伦斯等人提出了新的全息概念———数字全息技术,开创了精确全息技术的时代。到了 90 年代,随着高分辨率CCD的出现,人们开始用 CCD 等光敏电子元件代替传统的感光胶片或新型光敏等介质记录全息图,并用数字方式通过电脑模拟光学衍射来呈现影像,使得全息图的记录和再现真正实现了数字化。
⑧ 什么是入侵检测,入侵检测技术可以分为哪两类
入侵检测技术(IDS)可以被定义为对计算机和网络资源的恶意使用行为进行识别和相应处理的系统。包括系统外部的入侵和内部用户的非授权行为,是为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而设计与配置的一种能够及时发现并报告系统中未授权或异常现象的技术,是一种用于检测计算机网络中违反安全策略行为的技术。
入侵检测方法很多,如基于专家系统入侵检测方法、基于神经网络的入侵检测方法等。目前一些入侵检测系统在应用层入侵检测中已有实现。
入侵检测通过执行以下任务来实现:
1.监视、分析用户及系统活动;
2.系统构造和弱点的审计;
3.识别反映已知进攻的活动模式并向相关人士报警;
4.异常行为模式的统计分析;
5.评估重要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
6.操作系统的审计跟踪管理,并识别用户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
入侵检测系统典型代表
入侵检测系统的典型代表是ISS公司(国际互联网安全系统公司)的RealSecure。它是计算机网络上自动实时的入侵检测和响应系统。它无妨碍地监控网络传输并自动检测和响应可疑的行为,在系统受到危害之前截取和响应安全漏洞和内部误用,从而最大程度地为企业网络提供安全。
入侵检测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
1. 现有的入侵检测系统检测速度远小于网络传输速度, 导致误报率和漏报率
2. 入侵检测产品和其它网络安全产品结合问题, 即期间的信息交换,共同协作发现攻击并阻击攻击
3.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对加密的数据流及交换网络下的数据流不能进行检测, 并且其本身构建易受攻击
4. 入侵检测系统体系结构问题
发展趋势:
1. 基于agent(注:代理服务)的分布协作式入侵检测与通用入侵检测结合
2. 入侵检测标准的研究, 目前缺乏统一标准
3. 宽带高速网络实时入侵检测技术
4. 智能入侵检测
5. 入侵检测的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