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在青铜器时代创造的

在青铜器时代创造的

发布时间:2021-07-17 05:26:32

㈠ 青铜器背后的故事

在国家博物馆“珍藏特展”的楼梯转口处,巨大的宣传背板上,喷印着一件精美异常的青铜器,它就是闻名遐迩的“四羊方尊”,也是每一位参观者看到的第一件历史文物。

“尊”是一种盛酒器,一般为圆形、鼓腹、侈口,也有少数方尊。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它方口,长颈,高圈足。颈部饰三角夔纹和兽面纹,肩部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从方尊四边蜿蜒于前,龙头居中,探出器体外。肩部四角是四个卷角羊头,羊角是事先铸成后配置在羊头的陶范内,再合范浇铸的,羊头再与器身合范铸成。如果没有高超的合范技术,很难达到整器浑然一体的效果。尊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高圈足上。羊的前胸及颈背部饰鳞纹,两侧饰有美丽的长冠凤纹,圈足上是夔纹,整体饰有细雷纹。器体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

羊,通祥,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显示了青铜礼器的至尊。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图像和立体雕塑结合起来,把器物和动物形状结合起来,以高超的铸造工艺制成,真是匠心独运,鬼斧神工。在商代的青铜方尊中,四羊方尊形体的端庄典雅是无与伦比的。

说起四羊方尊的由来,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1938年4月,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龙泉村村民姜景舒兄弟在村边的山腰上挖土种红薯时,锄头碰到一块硬物,他们想清除这块硬物,猛一锄头下去,“哐铛”的一声,从土里溅出一块锈铜片,四羊方尊就此出世,因当时正是抗战时期,国难当头,也注定了四羊方尊开始了它曲折不凡,历经磨难的坎坷经历。

姜景舒看着黑漆般的四羊方尊,里面还装满了黑色的泥土,他不知道方尊的真正价值,但知道一定是一件不同寻常的宝贝。

很快,村里人知道姜景舒挖到了宝贝,源源不断的有人来参观、抚摸,为了避免四羊方尊被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损坏,姜景舒不得不请当地乡绅出面维持秩序,但还是防不胜防,四羊方尊的一个羊头的角尖还是碰掉了,再也没能找回来。

1938年5月,黄材镇万利山货号的店主张万利以400大洋购得四羊方尊。但这400块大洋实际上到了姜景舒手里的只有248块——中间经过了当地保长、甲长和乡绅的层层盘剥。当年,姜景舒还只有17岁,生活在一个有10多口人的大家庭里,生活艰难,这248块大洋让他们家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当时,姜景舒买了9担稻谷、两块地、一处山丘,使原来贫穷的生活一下殷实了许多。不过他也许无法意识到,四羊方尊带给他的,远不止是这些。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四羊方尊代表了商晚期青铜器最高工艺的成就,姜景舒的名字还被写进了初中历史课本和各种文物书籍中。

随后,长沙市西牌楼怡丰祥牛皮商号的老板赵佑湘,不动声色地以1万元大洋将四羊方尊轻易购得,并盘算着以更高的价格转卖。但没过多久,当时的长沙县国民政府侦查到四羊方尊的消息后,立刻派员将赵佑湘拘获,并将四羊方尊没收,上缴省政府,保存在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的地库中。

本来找到一个安稳妥善的归宿是很幸运的,但是国运多舛,侵华日军开始轰炸长沙,使四羊方尊遭遇了更大的劫难。

1938年下半年,湖南分行的工作人员为了躲避轰炸和战乱,携带四羊方尊转移到湖南西部的沅陵县,但非常不幸的是,在一次空袭中,一颗炸弹在四羊方尊的不远处爆炸,把它炸碎成20多块……

抗战胜利了,而破碎的四羊方尊还静静地躺在湖南分行的地库中。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颁布了保护国家文物的指示,1952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专家蔡季襄在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的地库中,找到了四羊方尊的碎片。

1954年5月,修复这件国宝的重任,落在了古玩修复专家张欣如身上。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工作,四羊方尊终于恢复了它瑰丽庄严的身形。四羊方尊修复后,一直没有展出,到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国博)成立,四羊方尊调到北京,从此落户中国国家博物馆。
2007年3月30日到7月1日,包括四羊方尊在内的55件(套)国家博物馆珍宝在湖南省博物馆展出,这也是四羊方尊自1959年离别故土的第一次回归,新闻的热点再一次引起了对四羊方尊的探究
由于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四羊方尊的出土地――湖南宁乡陆续出土了大批的青铜器,被称为“宁乡青铜器群”,四羊方尊便是其典型的代表,也是宁乡出土最早的青铜器之一。
为什么湖南宁乡会出土这些如此精美的青铜器,四羊方尊的主人又是谁呢?史料中记载,长沙首次建立城邑是在战国中期。
在经过了考古发掘后,考古工作者在湖南宁乡黄材镇发现了一座西周时期的“炭河里”古城。依据古城的规模以及出土文物的精美程度,考古工作者推测,这里曾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宁乡地区也曾存在过一个独立于西周的地方方国。
按推测,方国的最高统治者应该就是四羊方尊的主人,那么,这个方国的最高统治者究竟是谁呢?
春秋末期,楚国的势力进入长沙后,对南部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湖南全境随后纳入楚国版图,使得长沙成为楚国南部的军事重镇,而在此之前,我国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生活着一个古老、庞大的民族——越人,那么“炭河里”古城是否可能是越人建造的呢?
可这一推测却与当地的青铜文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偏差。青铜文化是商周文化的典型代表,仅仅在长江以北地区流传。而宁乡本地所出土的青铜器花纹精巧,显示了成熟的青铜冶炼技术。这一技术,越人并没有掌握。同时,由于出土青铜器具有典型的中原文化传统,通过史料,专家提出了另外一种解释。
据史料记载,江汉平原东部地区,以其高超的文化发展水平和青铜冶铸技术,成为湖南、湖北一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当地居民为古代“三苗”的后裔。受到强大的周王朝势力压迫,他们南逃进入湘江流域,与本地土著民族结合。不过对此,依然有专家提出质疑。
由于缺乏直接的证据,究竟“炭河里”古城是宁乡当地人所建立,还是商代南逃奴隶主所建立,现在考古学界依然存在很大的争论。而宁乡出土的这些青铜器究竟是产自哪里,也成为了湖南考古学界的一个千古之谜。
四羊方尊究竟产自哪里?他的主人是谁?这一问题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观点一:中原迁移商人之物
宁乡附近没有铜矿,也没有冶炼遗址。加之四羊方尊具有典型的中原传统风格。有专家推测,四羊方尊应当是产自中原。在南逃时被带往宁乡。
观点二:土著人当地冶炼
出土于宁乡黄材的“人面纹方鼎”内壁铭文“大禾”二字,此前出土的器物铭文中也出现过“大禾”二字,有人据此推测,商周时期这里应有一个名为“大禾”的方国。依据这批青铜器的精美程度,有人推测,“大禾”国已具备高超的青铜器制作艺术。
观点三:文明融合的产物
即在商人在本地铸造或是本地民族在中原工匠指导下铸造。“三苗”部落受到周王朝势力压迫,进入湘江流域。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入乡随俗,改变原来的生活习俗,与本地土著民族密切结合,在这里修造城池、建筑宫殿,也铸造青铜器,从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炭河里文化”。
四羊方尊的主人是谁,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而“炭河里”古城究竟是谁建造,目前也存在很多不同的说法。三千年前,这里究竟发生过什么事情?现在我们还不得而知,不过由四羊方尊引发的种种谜团,也让四羊方尊更具传奇色彩。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实在有太多的未解之谜。

㈡ 青铜器的历史起源

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时期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在中国,距今5000-4000年,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古文献上记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

夏朝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历史上的快速发展时期,偃师二里头遗址青铜铸造作坊面积超过1万平米。二期至四期都有冶炼青铜器的出土,一期青铜铸造遗迹里也有冶炼痕迹。

在商周时期,中国的青铜器形成了独特的造型系列:容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等等。青铜器上布满了饕餮纹,夔纹或人形与兽面结合的纹饰,形成神灵的图纹,反映了人类从原始的愚昧状态向文明的一种过渡。

到了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至于兵器,工具等方面,这时铁器早已占了主导地位。隋唐时期的铜器主要是各类精美的铜镜,一般均有各种铭文。自此以后,青铜器除了铜镜外,可以说不再有什么发展了。

(2)在青铜器时代创造的扩展阅读

中国奴隶社会时代大量制作的青铜器,不仅为奴隶主阶级所占有,而且是他们统治势力的象征。当时的奴隶主贵族,往往由于各种政治特权,如祭祀,战功、册命、赏赐等,驱使奴隶工匠雕铸各种各样的青铜器。另外还有乐器、兵器和生产工具等等,其名称和造型样式,远较原始社会的陶器为繁复多样。

这类青铜器,性质上虽属于工艺品制作,但从设计塑型、雕模,尤其是器身的花纹装饰,都属于雕塑艺术的创作范围。商、周青铜器制作特点,主要表现在器形和纹饰的构成上,是运用对称、连续等富有装饰性的艺术手法,用变化多样的曲线、弧线,构成各种形象的浮雕、线刻。

不论器形整体或纹饰部分,都显示出浑朴、庄重和精致、瑰丽的气质,但同时也具有威严、神秘的气氛,反映了奴隶主阶级的阶级意识和审美观点。

商、周青铜器与原始时代的陶器塑作相比,在雕铸技术上远为进步。而有关青铜器的制作过程也远为复杂。从器形花纹设计到雕模铸造,特别是花纹和雕模的工作,要按照不同的器物形象、用途,来决定花纹的内容和形式,分别施以不同的阳线、阴线和浮雕等手法。

如此,制作一件青铜器,就需要多方面才能的工奴雕塑家来集体完成。它的制作目的和要求,虽然是受着奴隶主阶级思想的支配,但在多种多样的器形和花纹的设计制作中,也体现了身受压迫的工奴们的艺术才华和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㈢ 青铜器时代包括哪些朝代

中国的青铜时代
中国的青铜时代为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现存至今的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上罕见的大型青铜器。

㈣ 浅谈中国青铜器发展史

在印度河流域,使用最普遍的青铜器是工具与武器,有斧、镰、锯、刀、剑、镞、矛头等。还有手镯、脚镯之类的装饰品。越南的青铜器制品与中国相仿。东南亚各国的青铜器受到中国南部青铜器的深刻影响。与中国北方邻近的国家与地区的青铜器如曲柄刀、短剑、锛、弓形器等显然与中国北方出土的某些器物相似。日本更不用说了,青铜剑、戈、矛等是由大陆传去的。欧洲在公元前1600年后,迈锡尼文明兴起,装饰豪华的青铜武器是其代表。在此之前的米诺斯文明已进入青铜时代。巴尔于和东南欧也曾以青铜文化发达而著名。其中铜斧、三棱短剑、四棱锥子很有特点。而在西班牙与葡萄牙一带,青铜也多铸成武器,如刀、斧、剑、戟、弓箭。总而言之,中国以外的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青铜制品显然以武器与工具为主,生活器皿为辅。而在中国恰恰相反,以生活(包括祭祀用的)器皿为主,武器与工具虽然不少,但毕竟所占比例较小。
世界各地的上古青铜器绝大部分没有铸刻铭文。只有像印度河流域之类的地区发现有少量刻有铭文的青铜器。而中国大批有铭文的青铜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从世界范围来看待中国青铜器,则中国青铜器的特点一目了然。
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技术
泥范铸造、失蜡铸造、金属型铸造,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铸造技术。青铜器的铸造,主要采用泥范铸造和失蜡铸造。中国的青铜器铸造以泥范为主,并在近代兴起砂型铸造之前的三千多年时间内,泥范分范合铸一直是最主要的铸造成形方法,春秋中期以前几乎是唯一的方法。这和美索不达米亚、埃及等地以失蜡铸造为主的情况截然不同,是中国独有的技术道路。
泥范铸造:
一、制模:
1、选料与加工
2、塑制模型
3、翻制范、芯
4、铸型组合
二、熔炼:
1、筑炉及选料
2、配料及熔炼
三、浇铸:浑铸或分铸
四、修整
五、补铸或加工

六、成品
失蜡铸造:
1、塑制内范
2、制蜡模
3、制外范
4、自然干燥
5、失蜡、烘焙
6、熔炼、浇注
7、铸后加工
青铜器主要纹饰
兽面纹:各种动物或幻想中物象头部正视的图案。其特点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通常至上而下为角、眉、目(目的两侧有的有耳)、鼻、嘴及獠牙,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和兽尾,下有曲张的爪,有的则略去。兽面纹反映了那时期人们对自然力量的崇拜。
凤鸟纹:这种的凤鸟纹指一种想象中的神鸟,头部有华丽的冠饰,嘴部为呈弯钩状的啄,体躯和尾部装饰性很强。凤鸟是风神,又是天神的使者。
龙纹:有蜿蜒躯体的动物大都归属为龙纹。在中国神话中龙是水神,被视为神秘的灵物,人们把它看作自然力量的形象而加以崇拜。
青铜器鉴赏
青铜器工艺的冶铸方法与青铜器的造型及装饰方法密切相关。
青铜器都是铸成的,不是敲击或剜凿成的。铸造是把原料放在熔炉内经高温熔化成液体,然后倒入模型中,待温度下降后,铜液在模型中就凝成了人所要求的器物。拆除范便得到了成品。
商代晚期的铸铜工场遗址已经在河南安阳发现(其他发现下节介绍)。对于周代以来的青铜器冶铸已有初步了解。
青铜器的范是陶制的,由多块拼成,一部分称为外范,上面并且有花纹。外范在翻铸时形成铜器器形的外面。一部分是内范,在翻铸时形成铜器器形的内面。外范和内范全部拼合在一起时,内外之间空隙部分,留待铜液填充而形成所要制作的铜器。所以,范上的凸凹和左右与实际器物上的凸凹和左右应恰恰相反。在安阳曾发现很多陶范和为了制造陶范所用的“模”。模就是模仿实际的铜器的形状,为制范的坯型。
直接用陶范翻铸铜器是古代青铜器铸造的一般的方法。花纹和文字都是铸出来的,不是刻的(战国时的文字有刻成的)。但商代已有多种铸造办法,例如:两次铸法创造了铜器上的提梁或链条,特别是链杀的铸造,是金属熔冶技术上的重大发明
蜡模法;在翻铸结构较复杂或镂空的装饰时,范型的设计比较困难,往往内用蜡模,外加湿柔陶泥涂墁,于后自然成为范。然后加烧使蜡熔解流出,遗留之空隙为浇铸时之铜液填充,即成型。在战国以前是否已经使用尚难证实。
青铜器的装饰在设计时就知道利用铸造技术上的特点,避免铸造技术上的种种困难。殷代铜器上往往有突出的觚棱,就是因为陶范拼合时有不能完全密合的缺点,主动加以利用而产生的。而且每一块陶范上的花纹各自形成一,完整单位,以避免两范拼合时花纹相错,因而取得对称或重复连续花纹的效果。青铜器上装饰面的分割也就是由于陶范的分块。因而装饰和造型是密切结合的。西周以后,青铜器花纹粗犷单纯,也和器壁变薄有关。战国时代更充分利用了捺印花纹的简便方法,产生了繁复的图案。
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与造型及装饰方法的密切联系,说明中国工艺美术中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传统。

㈤ 青铜器产生于哪几个朝代

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时期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

在中国,距今5000-4000年,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古文献上记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

青铜器介绍:

青铜器文化的载体是以青铜为材料的青铜器,古代采用一种非常特殊的工艺(今人称之为青铜铸造工艺)制作出来的器物,青铜器成为古代灿烂文明的载体之一。

中国古代的青铜器文化十分发达,并以制作精良,气魄雄伟、技术高超而著称于世。奴隶主把青铜器作为宴享和放在宗庙里祭祀祖先的礼器。

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保守的估计,这一时期主要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这也是青铜器从发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辉煌期。

由于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因此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中国的古文明悠久而又深远,青铜器则是其缩影与再现。

(5)在青铜器时代创造的扩展阅读:

青铜器的历史地位:

青铜时代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大约从夏代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到了商代,青铜器的应用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由于青铜工具的锐利远胜于石器,加以当时的铸造技术可以制作出适合于不同用途的各种手工工具和农具,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因此,拥有众多人口的都邑出现了。

在这些都邑中,建造起巨大的宫殿;修造大型王陵;构筑起城垣与壕沟之类的防御设施。在都邑与各地之间有马车与舟船等交通工具相连结。

还出现了契刻的甲骨文,用于记录社会生活中的事件;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也发展起来。青铜工具用于采矿业,可以采出更多的矿石。

冶炼业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使青铜铸造业的发展。这种良性循环,使中国的青铜时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它所创造的灿烂的青铜文化,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㈥ 青铜发明于几千年前它用于当时人们的什么和什么中青铜器上的文字铸铭着时代的什么

青铜器发明于大约四千年前的夏商时期
用于当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战争和祭祀
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铸铭着时代的历史信息

㈦ 夏商西周时期的灿烂的青铜文明的创始人是谁

夏商西周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的创始人是广大奴隶。

背景知识:

青铜时代专(或称属青铜器时代或青铜文明)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青铜时代必须具备这样一个特点:青铜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偶然地制造和使用青铜器的时代不能认定为青铜时代 。

当时的奴隶正是在生产青铜器等方面产生巨大作用。

(7)在青铜器时代创造的扩展阅读:

中国早期铜器的发生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公元前4500 - 公元前2500年的发生阶段,主要利用铜的氧化共生矿还原熔炼各种原始铜合金; 公元前 2500年 - 公元前 2000 年的发展阶段,主要以冶炼红铜为主,并逐渐向冶炼青铜发展; 公元前 2000年 ---公元前1600年的成熟阶段,以冶炼青铜为主,青铜冶铸技术形成。 这三个阶段,也就是中国青铜器起源从萌芽经过发展到形成

㈧ 我国青铜器时代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应该是商朝,商朝就有了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青铜器.

㈨ 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青铜文化是哪个历史时期

青铜时代(Bronze Age),又称青铜器时代、青铜文明,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
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因为颜色青灰,故名青铜。由于青铜的熔点比较低,约为800℃,硬度高,为铜或锡的2倍多,所以容易融化和铸造成型。青铜时代初期,青铜器具比重较小,甚或以石器为主,进入中后期,比重逐步增加。自有了青铜器和随之的增加,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条件也渐渐丰富。青铜铸造术的发明,与石器时代相比,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青铜时代是在三时代系统(Three-age System)中的第二时期,三时代系统是丹麦考古学家Christian Jürgensen Thomsen在1836年时所提出,共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与铁器时代。
青铜时代的特色是青铜的广泛使用,即利用铜与锡、铅、锑或砷的合金制作工具和武器。世界上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是两河流域和埃及等地,始于公元前3000年。希腊和中国於公元前约2500年进入青铜时代,欧洲较晚,约在公元前1400年。美洲并没有青铜时代,因为欧洲探险家将铁直接引进,使美洲直接从石器时代跳至铁器时代。[1]。
[编辑]中国的青铜时代

中国出土最早的青铜器物属于甘肃马家窑文化。
最早提出「青铜器时代」观念的是张光直院士,他在《中国青铜时代》一书中明确指出夏、商、周三代为鼎盛期,而後还有春秋战国时代,现存至今的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上罕见的大型青铜器。不过依照杜正胜院士在《古代社会与国家》的看法,从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生产工具其实还没有突破性的发展,只有阶级和社会的转变,因为青铜器主要作为礼器和兵器是政权的象徵。
根据考古的发现,商朝前期,以郑州的二里岗为中心,辉县的琉璃阁、洛阳的东干沟等殷商时期的遗址属于这个时代;商朝的后期,以安阳的小屯村为中心,郑州公园区的上层、洛阳的泰山庙遗址和墓葬属这个时代;周朝前期(西周),主要代表遗址以西安市丰镐村地带、宝鸡西周时期的墓葬;春秋时期以洛阳涧滨(涧滨)为中心、上村岭虢墓、新郑郑墓、寿县蔡侯墓为这个时期的代表;战国时期,洛阳涧滨为中心,辉县琉璃阁、古围村,长沙和唐山的战国墓地属于这个时代。
根据最新的发掘成果,中国南方也在商朝前期进入了青铜时代,最有代表性的是湖北武汉的盘龙城遗址,湖南长沙的炭河里遗址,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等的出土青铜器,证实了长江流域也有发达的青铜文明。
在青铜时代,中国已经建立了国家(但这是郭沫若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分法,如果依照Willian T.Sanders 与Barbara J.Price所提出的四个阶段:游团、部落、酋邦、国家,那麼照此论述国家形成的必要条件有两个,一是血缘关系在国家组织上被地缘关系所取代;二是拥有合法的武力,那麼商文化可能属於酋邦而非国家),有了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并且汉字也已经发展成熟。

阅读全文

与在青铜器时代创造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
马鞍山市是哪个省的 浏览:447
马鞍山市保安 浏览:253
股权转让样本 浏览:716
工程管理保证书 浏览:198
社区矛盾纠纷排查汇报 浏览:352
新疆公共就业服务网登陆 浏览:316
侵权著作权案件审理指南上海 浏览:145
马鞍山陆建双 浏览: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