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机关枪是怎样发明的
机关枪的复发明者海勒姆·斯·制马克沁原是美国的电机工程师。
马克沁曾使用步枪进行射击,他的肩膀被枪的后坐力撞得青一块,紫一块,就在那时他产生了更好地利用这种能量的念头。在伦敦的作坊他研制出一种枪,可以利用子弹射出后产生的反作用力退出空弹壳,装上新的子弹叩击撞针。
由于每发子弹都可以引发下一发子弹,射手只要扣动扳机,枪就能自动而连续地发射。他同时设计出一种能把帆布弹带上的子弹推上膛的装置,保证了弹药的供应,每个帆布带上可装250发子弹。为解决机枪射击冷却问题,他另做了个水套,内盛七品脱液体,包在枪上,这样世界上第一支真正的机关枪制成了,人们叫它马克沁枪,重40磅,每分钟发射600发子弹。
⑵ 加特林机枪是谁发明的
加特林机枪是一种手动型多管旋转机关枪。加特林机枪是由美国人理查·乔登·加特林(Richard Jordan Gatling,其人名一译格林,故此枪也被译作格林机枪或译作盖特机枪/机炮) 在1860年设计而成的,是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第一支实用化的机枪。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前后,加特林机枪输入中国,当时称其为"格林炮"或"格林快炮"。50年代以后加特林原理首先被美国经重新改良后应用在枪械及小口径航炮和防空炮上,使用该续射速普遍可以达到每分钟每管1000发以上。
加特林本来是一个医生,一生反倒致力于工程学。1861年美国内战(南北战争)打响,加特林在医院看到后送的死伤官兵真是太多了,除了战场上的死伤外,很多士兵还死于疾病和营养不良。加特林认为要是能减少士兵的数量就能拯救数以千计的生命。加特林希望能发明一种枪,依靠凶猛的火力,一支枪能顶很多支步枪,让一个士兵拥有很多士兵的战斗力(他的目标是一个士兵顶上一个连),从而减少战场上士兵的人数,以达到减少战争伤亡的目的。[2]
1861年夏天,加特林开始设计构思转管机枪,当年年底不仅设计出每发子弹的连贯射击,还包括了两点转管机枪所共有的设计特点声明:一个提供锁膛的内有击针的圆柱旋转体,与枪管一起旋转;每根枪管都有独立的击针。这使得以后所有与加特林机枪相似的设计都不能再获得专利。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馆藏加特林机枪(2张)
1862型加特林转管机枪有两种不同结构。第一种使用的是独立的钢制弹膛(弹膛与枪管分离),它的尾部封闭并装有撞击火帽。射手通过摇动曲柄带动沿圆周均匀排列的枪管旋转,装满弹药的弹膛从供弹料斗中进入到每根枪管后面的闭锁槽中。当枪管转到某个特定位置时,击针将弹药击发。而枪管转动到另一位置时,射击后的弹膛退出机枪。弹膛可以重复使用,枪管旋转一周可完成6发弹药的装填、击发和退弹,每分钟达到了200发的射速,但是存在火药燃气泄露等缺点,这主要是因为当是流行使用最多的是纸壳枪弹,而金属弹壳尚未普及[3] 。为解决这一难题,加特林使用了当时开发的独立金属弹壳弹药。这种弹药结构被后来所有机枪的设计者沿用。另一种结构使用的是0.58英寸口径的铜质弹壳边缘发火式弹药。在克服如何使独立的弹膛与枪膛同轴这一难题上,加特林使用了锥形枪膛,枪膛后部直径更大,使得弹丸进入枪管更加容易。于是在19世纪末期,它成为了欧洲各国控制并扩张殖民地的重要武器;经过改进后的加特林机枪射速最高曾达到每分钟1200发,这在1882年是个惊人的数字。但它也存在一个问题:它的最大弱点是射手在战场上由于敌军冲锋过程中与自己的距离不断拉近导致情绪激动并杀红了眼不能控制自己,会发疯似得把手柄转动的越来越快,造成机枪过热卡壳或炸膛。
⑶ 机枪是怎么被发明出来的
机枪已经成为地面部队的重要武器。可是,该枪的发明,既不是出自于军械专家,更非出自有经验的战斗人员,而是出自于一名电气工程师之手。这个人叫马克沁,是美国人。马克沁出身于穷苦人家,为了摆脱穷苦命运,他从小养成了好学和勤于思考的习惯,见到什么问题,都要想个明白。遇到什么困难,他总想找出解决的办法。靠着这种刻苦学习和善于思考的精神,马克沁成了小有名气的电气发明家,并在纽约开了一家照明设备安装厂。他既是厂长,又是工程师。为了寻找电器照明设备的市场,有一年,马克沁到欧洲进行考察。在欧洲考察期间,他参观了一家兵工厂,在这里,对武器一窍不通的马克沁,看到了一种奇怪的武器,即多管枪。这种枪有10根枪管,每根枪管中装一粒子弹,需要4名士兵发射。在搬运时,需要10多个人抬。没有枪械知识的马克沁,看了一会儿,觉得这种设计方式很好笑,他就对工厂的一个负责人说:“用一根枪管连续发射和用10根枪管相继发射,究竟哪一种方式更合理?”
“当然是用一根枪管连续发射更合理。”厂方的负责人很干脆地回答。
“那么,为什么不用一根枪管,而用10根枪管呢?”马克沁不解地问。
“原因很简单,正是由于没有人能够解决用一根枪管连续发射的难题,才想出了用10根枪管相继发射的办法。”兵工厂的人回答说。
解决这个问题有那么难吗?”马克沁问。
“也许在你看来不是难题,可是,我们却一直解决不了。”厂方人员客气地回答说。
喜欢向难题挑战的马克沁,决心攻下这个难题。从欧洲回到美国后,他暂停了自己的电气安装业务,集中精力解决单管连发问题。对枪械缺乏起码知识的马克沁,找来了各种各样的步枪,一件件解剖、分析、思考。他找到了火枪不能连续射击的关键,这就是枪膛靠什么开锁、枪拴靠什么拉开的问题。
有一天,马克沁扛着一支老式步枪来到郊外,他想体验一下打枪的滋味。找到一处有土坡阻挡的地方,马克沁就趴在地上,右肩抵着枪托,左手端着枪身,眯起左眼,瞄了一阵之后,他用右手勾动了板机。“砰”的一声,子弹飞出,马克沁的耳朵被震的嗡嗡响,他的右肩也隐隐作疼。耳朵响是子弹出膛时产生的强烈噪声所致,而肩疼是什么原因产生的呢?马克沁不明白,他又打了第二枪、第三枪、第四枪。每一次枪响时,枪托都强有力地作用于他的右肩上。这是什么力量?马克沁趴在地上思索。想着想着,他豁然开朗,原来子弹壳中的火药,在燃烧时会产生多个方向的力。由于弹壳和枪管的限制,只有两个方向的力产生了作用,一个方向是弹头所指的方向,另一个方向就是与弹头相反的方向。前一个力使弹丸飞出枪膛,后一个力使枪体向后运动。这后一个力就是后坐力。
后坐力能不能利用?马克沁给自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经过思索,他认为完全可以利用,比如,用它拉动枪拴、打开枪膛、退出弹壳等。经过一年多的研究,马克沁终于利用后坐力,制造出第一支连发的自动枪。马克沁为自己的发明而高兴,他带着自己的发明,找到美国军方负责装备采购的人员,向他们介绍自己发明的自动枪。而美国的装备定购人员,知道马克沁是个著名的电气发明家,也知道他既没有当过兵,又缺乏军械知识,所以,对他的发明不仅置之不理,还称他是骗子。马克沁很失望,也很生气,他耗尽家财,耽误了生意,结果,搞出来的东西却得不到承认。一气之下,他来到英国。
英国人起初也不相信马克沁的发明,无奈,他只好向亲戚朋友借了一点钱,在伦敦郊外买了一块地皮,建了一个简陋的小工厂,开始试制他的自动枪。1884年5月,马克沁终于制成了全自动枪,他在伦敦郊外的射击场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使参观的政客、贵族都啧啧称奇。一名叫做维克斯的英国军火商看中了马克沁的发明,决定与他合作,联合生产这种自动枪支,并命名该种自动枪为“机关枪”。不久,德国人、俄国人、法国人等都到英国购买这种枪支,就连美国人听到英国人生产了自动枪之后,也远涉重洋,前来购买样品,准备仿造。
虽然是英国人最先生产了马克沁机枪,但是,首先让世人见到它的真正威力的却是德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索姆河战役中,德国人让英法联军偿到了马克沁机枪的厉害。1916年7月,英法联军与德军在法国的索姆河展开了一场大规模会战。联军人数多于德军,而且,他们还有骑兵突击和侧应。战斗打响后,联军很快突入德军阵地,德军并没有立刻还击。联军指挥官自以为取得战场主动,就盲目下令投入十几个团的步兵和骑兵向德军阵地猛攻。当联军距离德军前沿阵地仅有数十米之后,德军密集排列的马克沁机枪突然撤掉伪装,同时开火了。密集的子弹雨点般向联军泄来。联军成排成排地倒在前沿阵地上。第一个波次的进攻被打退后,英法联军的指挥官不服气,又组织了第二、第三次冲锋,结果,索姆河会战变成了屠宰场,手握马克沁机枪的德军成了屠夫,而英法联军则成了被屠宰的对象。在一天之内,联军伤亡超过5万人,5个野战师被葬送了。索姆河一战,使马克沁机枪出了名。从此,他成为步兵中最有威力的轻武器。也成为各国军队争相购买和仿造的兵器。
⑷ 重机枪是怎么发明出来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6年7月,英法联军发动了后来在战争史上极为著名的索姆河战役。它的著名,不仅仅由于其血腥——双方激战4个月,共死伤130万人,还由于该战役使用了两种对20世纪的战争影响极大的新式武器。其中一种的亮相是在战役发动的第一天。
7月1日,10万名精锐的英军跃出堑壕,高声呐喊着越过弹坑累累的开阔地带,向德军扑去。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德军阵地竟一片寂静。可这令人产生不祥之感的寂静并未持续多久,突然,“哒哒哒”,清脆的枪声炒豆般地响了起来,一时间,就像有无数的人同时点燃了中国人过去时放的鞭炮,几乎要将战场上每个人的鼓膜震破。
啊,太悲惨了,英军士兵一排排倒了下去,进攻被彻底瓦解了。事后统计,在这一天之中,英军伤亡官兵竟达57000余人。
机枪是一种带有枪架或枪座,能实施连续击发射击的自动枪械。它与步枪、手枪不同,它一出世就是自动武器,可以说是一切自动枪械的鼻祖。
步枪在战场上出现以后,人们为了加强射击火力,曾想过各种办法,其中之一是采用增加枪管的办法。有人将好几支枪管排起来装在一起,叫做排枪,但使用起来颇不方便。
拿美国人加特林发明的加特林排枪来说吧,它有10根枪管,利用手柄和鼓轮使枪管转动,鼓轮转动时,传动机构完成打开枪机、装弹、闭锁和击发动作,紧张操作时,一分钟可发射数百发子弹,有较大的威办。但是,虽说日本人在日俄战争中曾用这种排枪给俄国人以重大杀伤,可它既大又笨,需要配备4名射手用手拼命摇动才能射击,这当然要影响到它的使用。不过,加特林排枪日后也给马克沁发明理机枪以很多启发。
在兵器发展史上有一个有趣现象:许多重大的发明或突破,往往不是由武器专家,而是由一些“外行”来完成和实现的。重机枪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海勒姆·马克沁出生于美国一个贫困的家庭,14岁就辍学进厂当了学徒,但他勤奋好学,一边做工挣钱,一边坚持自学,后来成为电气机械发明家。马克沁是在无意中加入到武器发明者行列之中的。在一次去欧洲考察的时候,马克沁看到军人在操作多管排枪,这种武器的威力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但这种武器的笨重和操作不便也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能不能用一支枪管连续发射子弹来获得密集火力呢?”马克沁认为,用人工操作的多管排枪来实现连续射击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理想的是用一支枪管来连续发射子弹。
为什么不试一试呢?电机工程师马克沁是个喜欢给自己出难题的人,他决心在武器这个陌生的领域里试试自己的身手。
可是,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项工作的关键是要找到一种新的动力,以便迅速把枪膛里的弹壳退出,又不断压上新的子弹。一天,马克沁在用步枪射击后,发现自己抵枪托的肩膀被撞得青一块、紫一块。这原本是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却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想,能产生这么大后坐力的火药气体为什么不能加以利用呢?
于是,马克沁循着这个目标摸索起来。这个对武器结构陌生的门外汉尽管工作条件差,没有人指导,又缺少专门设备,但他埋头苦干,克服了许多困难。经过两年的反复试验后,他终于在1883年制造出了一支单管枪,这支枪以子弹发射时的火药燃气为动力,可以自动连续进行子弹的装填和发射。这支枪除了枪管是购置的以外,其余零件全是自制的。这支后来被人称为马克沁重机枪的枪,就是世界上第一支自动枪。
马克沁原想将他的重机枪给美国军队使用,可是他们并不相信这位同胞——“这位仁兄完全是武器原门外汉,怎么可能有成功的发明呢?”不得已,马克沁只能去欧洲寻找知音。
1887年,马克沁带上他的重机枪到俄国彼得堡进行表演。开始时人们并不在意,可射手扣动扳机后,枪口就“哒哒哒”地冒出火舌,子弹带像流水似的进入枪膛,半分钟时间竟发射了300发子弹,把靶子打得像个马蜂窝。这一来,观摩的人个个惊得目瞪口呆,简直不相信亲眼看到的这一切竟是真的,待枪声停息后许久,才突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马克沁重机枪在1899~1902年的英布战争中初露锋芒,但大显身手却是在前述索姆河战役中,这时人们才真正认识到了它的价值。以后,机枪很快地普及和发展起来了。
⑸ 机枪是哪个国家发明
机枪是带有枪架或枪座,能实现连发射击的自动枪械.
机枪带有两脚架、枪架或枪座,能实施连发射击的自动枪械。机枪以杀伤有生目标为主,也可以射击地面、水面或空中的薄壁装甲目标,或压制敌火力点。通常分为轻机枪、重机枪、通用机枪和大口径机枪 。根据装备对象,又分为野战机枪(含高射机枪)、车载机枪(含坦克机枪)、航空机枪和舰用机枪。轻机枪装有两脚架,重量较轻,携行方便。战斗射速一般为80~150发/分,有效射程500~800米。重机枪装有稳固的枪架,射击精度较好,能长时间连续射击,战斗射速为200~300发/分,有效射程平射为800~1000米,高射为500米。通用机枪,亦称两用机枪,以两脚架支撑可当轻机枪用,装在枪架上可当重机枪用。大口径机枪,口径一般在12毫米以上,可高射2000米内的空中目标 、地面薄壁装甲目标和火力点。
加特林多管式机关枪──多管式机枪起源于15世纪、16世纪的多管式机枪以及后来的的多管炮。美国著名机械师理查德·杰丹·加特林于1862年发明了手摇式多管重机枪。加特林把6至10根枪管并列安装在一个旋转的圆筒上,手柄每转动一圈,各枪管依次完成装弹、射击、退壳等动能。一个熟练的射手,每分钟可发射约400发子弹。加特林机枪是世界上第一支成功的多管式机关枪,虽然它后来被其它的新型机枪所取代,但它的结构原理至被作战飞机和军舰上的多管速射炮所应用并保留着 “加特林机关枪(炮)”的名字。
马克沁重机枪──美国工程师海勒姆·斯蒂文斯·马克沁出身贫寒,通过勤奋自学而成为知名的发明家。1882年,马克沁赴英国考察时,发现士兵射击时常因老式步枪的后坐力,肩膀被撞得青一块紫一块。这说明枪的后坐具有相当的能量,这种能量来自于枪弹发射时产生的火药气体。马克沁正是从人们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后坐现象中,为武器的自动连续射击找到了理想的动力。马克沁首先在一支老式的温切斯特步枪上进行改装试验,利用射击时子弹喷发的火药气体使枪完成开锁、退壳、送弹、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实现了单管枪的自动连续射击,并减轻了枪的后坐力。马克沁在1883年首先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动步枪。后来,他根据从步枪上得来的经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他的枪管短后坐自动射击原理。他还改变了传统的供弹方式,制作了一条长达6米的帆布弹链。为机枪连续供弹。为给因连续高速射击而发热的枪管降温冷却,马克沁还采用水冷方式。马克沁在1884年制造 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够自动连续射击的机枪,射速达每分钟600发以上。
马克沁重机枪首次实战应用是在1893─1894年南中非洲罗得西亚英国军队与当地麦塔比利──苏鲁士人的战争中,在一次战斗中,一支50余人的英国部队仅凭4挺马克沁重机枪打退了5000多麦塔比利人的几十次冲锋,打死了3000多人。
马克沁重机枪获得成功后,许多国家纷纷进行仿制,一些发明家和设计师针对马克沁重机枪的原理和结构进行改进和发展。1892年,美国著名械设计家勃朗宁和奥在利陆军尉冯·奥德科莱克几乎同时发明了最早利用火药燃气能量的导气式自动原理的机枪,这种自动原理为今天的大多数机枪年采用。美国枪械设计师B·B·霍奇基斯所设计的1814型机枪是最早的气冷式机枪,这种机枪取消了水冷式机枪上笨重的注水套筒,使机枪较为轻便。
轻机枪──最早的机枪都很笨重,仅适用于阵地战和防御作战,在运动作战和进攻时使用不方便。各国军队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紧随步兵实施行进间火力支援的轻便机枪。
丹麦炮兵上尉乌·欧·赫·麦德森,在马克沁发明重机枪后不久,即开始研制轻机枪。在18世纪90年代,麦德森设计制造了一挺可以使用普通步枪子弹的机枪,定名为麦德林轻机枪。该机枪装有两脚架,可抵肩射击,全重不到10公用。麦德林机枪性能十分可靠,口径和结构多变可适应不同用户要求,因此是当时军火市场上的热门货。
在1901年,意大利的吉庇比·佩利诺也曾研制出一种性能非常出色的轻机枪,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意大利当局决定对其严加保密,为了不走漏风声,竟下令不准生产佩利诺机枪,却从国外订购大批性能劣于佩利诺机枪的重机枪装备意大利军队。直到1916年,意大利军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吃到了缺少轻机枪的苦头之后,才匆忙将佩利诺机枪投入生产装备军队。
轻重两用机枪─轻重两用机枪又称通用机枪,它既可以成为轻机枪,因便灵活,紧随步兵实施行进间火力支援;又可以成为重机枪,发挥射程远,连续射击时间长的威力。
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在这次大战中,水冷式重机枪显示了很大威力。所以在1919年美、英、法等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凡尔塞和约中,明文禁止德国对任何水冷式重机枪的研制。希特勒建立德国纳粹政权的初期,既要重整军备,发展新武器,又要掩人耳目,避免列强的制裁。所以德国在发展轻机枪的幌子下,研制了一种新型的机枪。这种枪改水冷为空气冷却,枪管装卸非常简便,用更换枪管的办法解决因连续射击而发生的枪管过热问题,供弹方式既可用弹链,又可用弹鼓,既可配两脚架,又可装三脚架。这种MG─34式机枪装在两脚架上,配上弹鼓,就是轻机枪(重12公斤);装在三脚架上,配上弹链,就是重机枪;若在高射枪架上,又可作高射机枪用。并还能安装在坦克和装甲车上。这是世界上第一种轻重两用机枪。它后来改进发展为MG─43轻重两用机枪。
带有两脚架、枪架或枪座,能实施连发射击的自动枪械。机枪以杀伤有生目标为主,也可以射击地面、水面或空中的薄壁装甲目标,或压制敌火力点。通常分为轻机枪、重机枪、通用机枪和大口径机枪 。根据装备对象,又分为野战机枪(含高射机枪)、车载机枪(含坦克机枪)、航空机枪和舰用机枪。轻机枪装有两脚架,重量较轻,携行方便。战斗射速一般为80~150发/分,有效射程500~800米。重机枪装有稳固的枪架,射击精度较好,能长时间连续射击,战斗射速为200~300发/分,有效射程平射为800~1000米,高射为500米。通用机枪,亦称两用机枪,以两脚架支撑可当轻机枪用,装在枪架上可当重机枪用。大口径机枪,口径一般在12毫米以上,可高射2000米内的空中目标 、地面薄壁装甲目标和火力点。
MG─34式机枪于1934年研制成功,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显示了它的优越性,使得其它国家纷纷效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研制出了多种两用机枪。如今,轻重两用机枪已经是基本取代了重机枪的地位。
⑹ 机关枪是怎么发明的
机关枪抄的发明者海勒姆·斯·马袭克沁原是美国的电机工程师。
马克沁曾使用步枪进行射击,他的肩膀被枪的后坐力撞得青一块,紫一块,就在那时他产生了更好地利用这种能量的念头。在伦敦的作坊他研制出一种枪,可以利用子弹射出后产生的反作用力退出空弹壳,装上新的子弹叩击撞针。
由于每发子弹都可以引发下一发子弹,射手只要扣动扳机,枪就能自动而连续地发射。他同时设计出一种能把帆布弹带上的子弹推上膛的装置,保证了弹药的供应,每个帆布带上可装250发子弹。为解决机枪射击冷却问题,他另做了个水套,内盛七品脱液体,包在枪上,这样世界上第一支真正的机关枪制成了,人们叫它马克沁枪,重40磅,每分钟发射600发子弹。
⑺ 机关枪是谁发明的
机关来枪简称机枪,是装有自枪架、能自动连续发射的枪,分轻、重、高射等几种。机关枪源于英国,由英国人海勒姆·马克沁发明。马克沁出生在美国,他40岁时到了伦敦。那时欧洲各国造出的步枪都很笨重,于是他想:能不能把火药气体的力量利用起来,造出一种自动射击的枪呢?
马克沁和他发明的机枪
从此,马克沁就开始研究自动武器。他首先改变了供弹方式,造出一条长的弹带,可是,最关键的是怎样使枪自动地完成发射、抽壳、抛壳和供弹,马克沁反复琢磨着,终于攻克难关。1884年,机关枪试验成功,消息很快传遍欧洲。此后,马克沁不断改进机关枪的性能,并且到各国进行实验和表演。不久,英、美等国相继装备了机关枪。
⑻ 机关枪是谁发明的
世界上第一种现代意义的机关枪由英籍美国人马克沁(Hiram Stevens Maxim)于1883年研发。
机枪是回一种带有枪架或枪答座,能实现连发射击的自动枪械。世界第一挺机枪是个叫伐商的比利时工程师(曾是拿破伦手下的上尉)于1851年设计的。该枪曾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用过。而普遍观点认为,现代机枪的鼻祖是加特林多管式机枪。1862年,由美国人理查德·杰丹·加特林发明,这种枪有几个枪筒,可以轮转。1883年,美国人海尔曼·S·马克沁进行革新,机枪变为单枪筒,利用后坐力,使上膛、射击和退弹能同时完成,枪身用枪筒上的水套降温,每分钟可射击650次,名为马克沁机枪。
⑼ 机关枪是什么时候发明,谁发明的
世界上第一支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机枪,是英籍美国人H.S.马克沁发明的,1883年他试验成功了枪管短后坐自动原理,1884年应用这种原理的机枪取得了专利。这是枪械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技术突破。这种机枪的理论射速约为600发/分,枪身重量27.2千克,后人称为马克沁重机枪。它在英国对南非的殖民战争(1893~1894)中被首次使用。此后,其他国家也相继研制成了各种重机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索姆河会战中,1916年7月1日英军向德军发起进攻,德军用马克沁重机枪等武器,向密集队形的英军进行了猛烈持续的射击,使英军一天之中伤亡近6万人。这个战例足以说明重机枪的密集火力对集团有生目标的杀伤作用。为了使机枪能紧密伴随步兵作战,1902年丹麦人W.O.H.麦德森设计了一种有两脚架带枪托可抵肩发射的机枪,全枪重量9.98千克,称为轻机枪。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军用飞机和坦克问世,要求步兵有相应的防空和反装甲的能力,为了提高机枪威力,出现了大口径机枪。1918年德军首先装备了大口径机枪,随后法国、英国、美国也陆续装备了大口径机枪。军用飞机和坦克也装备了航空机枪和坦克机枪。军舰则在机枪刚出现时就装备了舰用机枪。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设计了MG34通用机枪,枪身带两脚架全重12千克,1934年装备部队,配备弹鼓和两脚架可作轻机枪用,配备弹链和三脚架可作重机枪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研制的新型通用机枪相继出现,如美国的M60机枪,苏联的ПΚΜ/ПΚΜС机枪,中国的67-2式机枪等。
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