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制作地图沈括创造了

制作地图沈括创造了

发布时间:2021-07-16 17:44:32

『壹』 沈括制造了哪些地图模型

在文献记载中,这是他主持了世界最早的精密地形测量,比俄国于1696年开始的顿河地形测量要早600多年。在实地测量的基础上,他用胶泥、木屑与熔蜡混合,制造出几种不同的地图模型。然后再复制成木刻地理模型。这比欧洲最早的地理模型早了700多年。地图和地图模型都有详细的说明书,以备后世图亡佚,如果得到说明书,按24个方位布置地物点位及郡县,立可成图。公元1076—1087年间,他绘制了当时全国地图20幅,名为《天下州县图》(已佚)。这是一部“以二寸折百里”比例尺的。表示了地形起伏的大型地图集,受到朝廷嘉奖。

『贰』 说说沈括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发现石油:

沈括在书中读到“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句话,觉得很奇怪,他决定进行实地 考察。考察中,沈括发现了一种褐色液体,当地人叫它“石漆”、“石脂”,用它烧火做饭,点灯和取暖。沈括弄清楚这种液体的性质和用途,给它取了一个新名字,叫石油。

胆水炼铜:

沈括随父亲居住在福建泉州时,就听说江西铅山县有一泓泉水呈青绿色、而且很苦,当 地村民称为“胆水”,“胆水”就是硫酸铜溶液。村民将“胆水”放在铁锅中煎熬,就生成了“胆矾”。“胆矾”就是硫酸铜,硫酸铜在铁锅中煎熬,与铁产生了化学反应,就析出了铜。他对这一传说很感兴趣,于是就不远千里来到铅山县,看到了村民“胆水炼铜”的过程,并在《梦溪笔谈》中记录下来。

绘制地图:

在长达三十余年的官宦生涯中,沈括很注重考察国家山河特点,形成了他的地理学说。 他考察了浙江的雁荡山并提出雁荡山的凌空巨石是雨水千百年冲刷的结果,他考察了黄河三角洲并提出三角洲是黄河泥沙堆积而成的。他还有一大创造,就是用“飞鸟图”绘制了“大宋天下郡守图”,使得北宋的地图越来越精确。在宋代,由于测绘技术的局限,绘制地图用的是“循路步之”法,也就是沿路步行丈量,用步行得出的数据绘制地图,由于道路弯弯曲曲,山川高低错落,用“循路步之”法绘制的地图与实况有很大的误差,图上差之一厘,实地就差之千米。他采用“飞鸟图” 也就是“取鸟飞之数”,用的是飞鸟直达的距离,有点像航空拍摄,使得地图的精确度大为提高。他的地理学说与《大宋天下郡守地图》在与辽国的边界谈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天文方面:

熙宁五年(1072年),沈括负责汴河水建设时,还负责领导司天监,先后罢免了六名旧历官,不计出身,破格推 荐精通天文历算、出身平民的淮南人卫朴进入司天监,主持修订新历的重要工作。沈括和卫朴治学态度认真,对旧历官凭借演算凑数的修历方法非常不满,主张从观测天象入手,以实测结果作为修订历法的根据。为此,沈括首先研究并改革了浑仪、浮漏和影表等旧式的天文观测仪器。浑仪是测量天体方位的仪器。经过历代的发展的演变,到宋朝,浑仪的结构已经变得十分复杂,三重圆环,相互交错,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为此,沈括对浑仪作了比较多的改革。他一方面取消了作用不大的白道环,把仪器简化、分工,再借用数学工具把他们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又提出改变一些环的位置,使它们不挡住观测视线。沈括的这些改革措施为仪器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后来元朝郭守敬于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创制的新式测天仪器——简仪,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

物理:

《梦溪笔谈》中所记载这方面的见解和成果,涉及力学、光学、磁学、声学等各个领域。他对磁学的研究在《梦溪笔谈》中第一次明确地谈到磁针的偏角问题。在光学方面,沈括通过观察实验,对小孔成像、凹面镜成象、凹凸镜的放大和缩小作用等作了通俗生动的论述。他对中国古代传下来的所谓“透光镜”(一种在背面能看到正面图案花纹的铜镜)的透光原因也做了一些比较科学的解释,推动了后来对“透光镜”的研究。此外,沈括还剪纸人在琴上做过实验,研究声学上的共振现象。沈括还是最早发现地理南北极与地磁场的N,S极并不重合,所以水平放置的小磁针指向跟地理的正南北方向之间有一个很小的偏角,被称为磁偏角。

数学:

沈括在从实际计算需要出发,创立了“隙积术”和“会圆术”。沈括通过对酒店里堆起来的酒坛和垒起来的棋子等有空隙的堆体积的研究,提出了求它们的总数的正确方法,这就是“隙积术”,也就是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方法。沈括的研究,发展了自《九章算术》以来的等差级数问题,在中国古代数学史上开辟了高阶等差级数研究的方向。此外,沈括还从计算田亩出发,考察了圆弓形中弧、弦和矢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中国数学史上第一个由弦和矢的长度求弧长的比较简单实用的近似公式,这就是“会圆术”。这一方法的创立,不仅促进了平面几何学的发展,而且在天文计算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并为中国球面三角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地理:

沈括正确论述了华北平原的形成原因:根据河北太行山山崖间有螺蚌壳和卵形砾石的带状分布,推断出这一带是远古时代的海滨,而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漳水、滹沱河、桑乾河等河流所携带的泥沙沉积而形成的。当他察访浙东的时候,观察了雁荡山诸峰的地貌特点,分析了它们的成因,明确地指出这是由于水流侵蚀作用的结果。他还联系西北黄土地区的地貌特点,做了类似的解释。他还观察研究了从地下发掘出来的类似 竹笋以及桃核、芦根、松树、鱼蟹等各种各样化石,明确指出它们是古代动物和植物的遗迹,并且根据化石推论了古代的自然环境。

生物药

学沈括对医药学和生物学在青年时期就对医学有浓厚兴趣,并且致力于医药研究,搜集了很多验方,治愈过不少危重病人。同时他的药用植物学知识也十分广博,并且能够实际出发,辨别真伪,纠正古书上的错误。他曾经提出“五难”新理论;沈括的医学著作有《沈存中良方》(得称《良方》)等三种。现存的《苏沈良方》是后人把苏轼的医药杂说附入《良方》之内合编而成的,现有多种版本行世。

『叁』 沈括是如何画地图的

沈括是个精通地理,研究兴趣广泛的科学家。

辽国的狼子野心

自从宋真宗以后,宋朝一直依靠每年送大量银绢,维持了几十年跟辽朝暂时妥协的局面,但是辽朝欺宋朝软弱,想进一步侵占宋朝土地。公元1075年,辽朝派大臣萧禧到东京,要求划定边界。

宋神宗派大臣跟萧禧谈判,双方争论了几天,没有结果,萧禧硬说黄嵬山(今山西原平西南)一带30里地方应该属于辽朝。宋神宗派去谈判的大臣不了解那里的地形,明知萧禧提出的是无理要求,又没法反驳他。宋神宗就另派沈括去谈判。

沈括的谈判才能

沈括,杭州钱塘人,原是支持王安石新法的官员。沈括不但办事认真细致,而且精通地理。他先到枢密院,从档案资料中把过去议定边界的文件都查清楚了,证明那块土地应该是属于宋朝的。他向宋神宗报告,宋神宗听了很高兴,就要沈括画成地图送给萧禧看,萧禧才没话说。

宋神宗又派沈括出使上京(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沈括首先收集了许多地理资料,并且叫随从的官员都背熟。到了上京,辽朝派宰相杨益戒跟沈括谈判边界。辽方提出的问题,沈括和官员们对答如流,有凭有据。杨益戒一看没有空子好钻,就板起脸来蛮横地说:“你们连这点土地都斤斤计较,难道想跟我们断绝友好关系吗?”

沈括理直气壮地说:“你们背弃过去的盟约,想用武力来胁迫我们。真要闹翻了,我看你们也得不到便宜。”

辽朝官员说不服沈括,又怕闹僵了,对他们没好处,只好放弃了他们的无理要求。

出使的真正原因

沈括带着随员从辽朝回来,一路上,每经过一个地方,把那里的大山河流,险要关口,画成地图,还把当地的风俗人情,调查得清清楚楚。回到东京以后,他把这些资料整理起来,献给宋神宗。宋神宗认为沈括立了功,拜他为翰林学士。

沈括为了维护宋朝边境的安全,十分重视地形勘察。有一次,宋神宗派他到定州,(今河北定县)去巡视。他假装在那里打猎,花了二十多天时间,详细考察了定州边境的地形,还用木屑和融化的蜡捏制成一个立体模型。回到定州后,沈括要木工用木板根据他的模型,雕刻出木制的模型,献给宋神宗。这种立体地图模型当然比绘制在纸上的地图更清整了。宋神宗对沈括画的地图和制作的地图模型很感兴趣。

第二年,就叫沈括编制一份全国地图。但是不久,沈括受人诬告,被朝廷贬谪到随州(今湖北随县)去。在那里,环境虽然很困难,但是他坚持绘制没有画完的地图。后来,他换了几个地方的官职,也是一面考察地理,一面修订地图,坚持了12年,终于完成了当时最准确的一本全国地图《天下郡国图》。

《梦溪笔谈》

沈括不但在地理研究上作出了出色的成就,而且是个研究兴趣很广泛的科学家。他在天文、历法、音乐、医药、数学等方面,都十分精通。他很早就研究天文历法。后来,他担任司天监的工作,发现在那里工作的人,不少是不学无术的人,不懂得用仪器观测。他到了司天监以后,添置了天文仪器。为了观察北极星的位置,他一连三个月,每天夜里用浑天仪观察,终于计算出北极星的正确位置。沈括晚年的时候,闲居在润州(今江苏镇江)的梦溪园。他把一生研究的成果记载下来,写了一本著作《梦溪笔谈》。

活字印刷术

在那本书里,除了记载他自己研究的成果以外,还记录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许多创造发明,其中特别有名的是毕昇的活字印刷技术。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在北宋之前,已经有了雕版印刷术。但是雕版花费工夫大,而且刻好一块木板,要改动一个字,就要全部重刻。沈括在钱塘老家看到一位老工匠毕昇,用一种很细的黏土,做成许多小块,刻上字后放在窑里烧硬,成为一个个活字。用这种活字排版印刷,比雕版印刷方便多了。沈括看到这件新鲜事,十分感兴趣,就进行详细的观察和了解,还把毕昇的发明记载在他的《梦溪笔谈》里,后代的人读了他的书,才知道活字印刷术的来历。

『肆』 沈括在绘制地图中首创了什么方法

沈括在绘制地图中不仅能确定精确的方位、比例尺,而且能校正因地形起伏、道路曲折而产生的测量误差。他首创了地形高程测量的方法。公元1072年,创“分层筑堰测量地形法”测量汴河(唐宋时称通济渠为汴河,此河宋以后堙废)河道地形。测量了自河南开封上善门至泗州淮口的直线距离420公里130步和水平高差63.3米。

『伍』 沈括绘制地图用的什么方法

在宋代,由于测绘技术的局限,绘制地图用的是“循路步之”法,也就是沿路步行丈量,用步行得出的数据绘制地图,由于道路弯弯曲曲,山川高低错落,用“循路步之”法绘制的地图与实况有很大的误差,图上差之一厘,实地就差之千米。

沈括采用“飞鸟图”也就是“取鸟飞之数”,用的是飞鸟直达的距离,有点像现在的航空拍摄,使得地图的精确度大为提高。

沈括在视察河北边防的时候,曾经把所考察的山川、道路和地形,在木板上制成立体地理模型。这个做法很快便被推广到边疆各州。

1076年,沈括奉旨编绘天下州县的地图。他查阅了大量档案文件和图书,经过近20年的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我国制图史上的一部巨作《天下郡守图》。

《天下郡守图》是一套大型地图集,共计20幅,其中有大图一幅,高1.2丈,宽1丈;小图一幅;各路图18幅,是按当时行政区划,全国分18路而制作的。图幅之大,内容之详,都是以前少见的。

事实上,正是由于他的地理学说与《天下郡守图》,使他在与辽国的边界谈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起到了10万士兵都难以达到的威力。

在制图方法上,沈括不仅能确定精确的方位、比例,而且能校正因地形起伏、道路曲折而产生的测量误差。他首创了地形高程测量的方法。

沈括创“分层筑堰”测量地形的方法,测量了汴河河道地形,测量了自河南开封上善门至泗州淮口的直线距离。这是世界最早的精密地形测量,在世界水利史上是一个创举。

“分层筑堰”是把汴渠分成许多段,分层筑成台阶形的堤堰,引水灌注入内,然后逐级测量各段水面,累计各段方面的差,总和就是开封和泗州间“地势高下之实”。

仅仅四五年时间里,就取得引水淤田17000多顷的显著成绩。在对地势高度计算时,其单位竟细到了寸分,可见,沈括的治水态度是极其严肃认真的。

在实地测量的基础上,沈括用胶泥、木屑与熔蜡混合,制造出几种不同的地图模型,然后再复制成木刻地理模型。这比欧洲最早的地理模型早了多年。

地图和地图模型都有详细的说明书,以备后世图亡佚时,如果得到说明书,按个方位布置地物点位及郡县,立可成图。

沈括提出分率、准望、互融、傍验、高下、方斜、迂直等九法,这和西晋裴秀著名的“制图六体”是大体一致的。他还把四面八方细分成24个方位,使图的精度有了进一步提高,为我国古代地图学至出了重要贡献。

『陆』 沈括在地图绘制、地图模型方面的成就有哪些

沈括在绘制地图中不仅能确定精确的方位、比例尺,而且能校正因地形起伏、道路曲折而产生的测量误差。他首创了地形高程测量的方法。公元1072年,创“分层筑堰测量地形法”测量汴河河道地形。测量了自河南开封上善门至泗州淮口的直线距离420公里130步和水平高差63.3米。在文献记载中,这是他主持了世界最早的精密地形测量,比俄国于1696年开始的顿河地形测量要早600多年。在实地测量的基础上,他用胶泥、木屑与熔蜡混合,制造出几种不同的地图模型。然后再复制成木刻地理模型。这比欧洲最早的地理模型早了700多年。地图和地图模型都有详细的说明书,以备后世图亡佚,如果得到说明书,按24个方位布置地物点位及郡县,立可成图。公元1076至1087年间,他绘制了当时全国地图20幅,名为《天下州县图》。这是一部“以二寸折百里”比例尺的。表示了地形起伏的大型地图集,受到朝廷嘉奖。

『柒』 沈括在地理学上的贡献是什么

沈括是我国北宋中期的杰出科学家。他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沈括对地理学的贡献在科学界独树一帜,他在测量与绘图、地质学研究等方面建树颇多。

他还发现了地磁偏角的存在,记录了气候的变化,在世界上率先给“石油”命名。可以说沈括是个多才多艺的科学家。他的著作《梦溪笔谈》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网络全书”。

北宋末年,与辽国之间战争不断,签订“澶渊之盟”后双方罢兵休战。辽国垂涎中原地区的繁华,仗着骁勇的骑兵,不断提出领土要求。

1075年,辽国派大臣萧禧来到东京,要求重新划定边界,他提出的边界是山西北部的黄嵬山,黄嵬山以北为辽国所有,以南为大宋朝所有。大宋如同意他的要求等于将辽国的领土向南推进了15千米。

黄嵬山是一座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的山脉,北宋大臣几乎是一无所知,朝廷上上下下乱作一团。这时,朝廷想起了熟识地理的沈括,命他出任谈判特使,要他既不能轻开战事,也不能向敌示弱而接受无理要求。

沈括不卑不亢,胸有成竹,他所带的武器就是他的地理学说和《天下郡守图》。

他向萧禧指出,两国按“澶渊之盟”划分边界,边界是白沟河,白沟河以北为辽国领土,以南为大宋领土,而黄嵬山在白沟河以南,是大宋的领土,而不是辽国的领土。

萧禧没有一张自己的地图,更不知道黄嵬山的准确方位,在地图面前,他感到理亏三分,气焰不知不觉地矮了一截。争论了几天后,双方无功而返,但没有将争论推向极端。

不久,沈括又受命出使辽国,在辽国首都上京再谈两国边界。这时辽国的谈判代表升了级,改成了辽国宰相杨益戒。

在谈判时,沈括再次以“澶渊之盟”为基础,以《天下郡守图》为依据,有理有节,寸步不让,而辽国宰相找不到重划边界的理由。这时,沈括又出示大宋的木制地形模型,这使得辽国宰相大为惊奇,深感大宋确有奇才能人。

沈括终于使得辽国放弃了对宋的领土要求,他不愧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与地图学家,运用智慧捍卫了大宋的尊严,把祖国的领土夺了回来。

其实,沈括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不仅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也是一个多有建树的科学家。

在科学研究领域,沈括除了天文、数学、医学、科研方面的建树所取得的成就外,在地理方面,他研究测绘,制作地图,对冲积平原形成、水的侵蚀作用进行研究,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还记录气候变化,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等。

沈括之所以在地理方面取得多项重大成就,是和他长期的学习和积累分不开的。

沈括自幼对天文、地理等有着浓厚的兴趣,勤学好问,刻苦钻研。少年时代他随做泉州州官的父亲在福建泉州居住多年。步入仕途以后,他在外交生涯中多次出使国外,观察、研究和记录沿途地形地貌,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

他所经历的多方面见闻,后来均收入他的笔记体著作《梦溪笔谈》中。就性质而言,《梦溪笔谈》属于笔记类。从内容上说,它以多于三分之一的篇幅记述并阐发了自然科学知识,这在笔记类著述中是非常少见的。

《梦溪笔谈》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网络全书”。

在宋代,由于测绘技术的局限,绘制地图用的是“循路步之”法,也就是沿路步行丈量,用步行得出的数据绘制地图,由于道路弯弯曲曲,山川高低错落,用“循路步之”法绘制的地图与实况有很大的误差,图上差之一厘,实地就差之千米。

沈括采用“飞鸟图”也就是“取鸟飞之数”,用的是飞鸟直达的距离,有点像现在的航空拍摄,使得地图的精确度大为提高。

沈括在视察河北边防的时候,曾经把所考察的山川、道路和地形,在木板上制成立体地理模型。这个做法很快便被推广到边疆各州。

1076年,沈括奉旨编绘天下州县的地图。他查阅了大量档案文件和图书,又经过了近20年的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我国制图史上的一部巨作《天下郡守图》。

《天下郡守图》是一套大型地图集,共计20幅,其中有大图一幅,高4米,宽3.3米;小图一幅;各路图18幅,是按当时行政区划,全国分18路而制作的。图幅之大,内容之详,都是以前少见的。

事实上,正是由于他的地理学说与《天下郡守图》,使他在与辽国的边界谈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起到了10万士兵都难以达到的威力。

在制图方法上,沈括不仅能确定精确的方位、比例,而且能校正因地形起伏、道路曲折而产生的测量误差。他首创了地形高程测量的方法。

沈括创“分层筑堰”测量地形的方法,测量了汴河河道地形,测量了自河南开封上善门至泗州淮口的直线距离。这是世界最早的精密地形测量,在世界水利史上是一个创举。

“分层筑堰”是把汴渠分成许多段,分层筑成台阶形的堤堰,引水灌注入内,然后逐级测量各段水面,累计各段水面的差,总和就是开封和泗州间“地势高下之实”。

仅仅四五年时间里,就取得引水淤田约11万公顷的显著成绩。在对地势高度计算时,其单位竟细到了寸分,可见,沈括的治水态度是极其严肃认真的。

在实地测量的基础上,沈括用胶泥、木屑与熔蜡混合,制造出几种不同的地图模型,然后再复制成木刻地理模型。这比欧洲最早的地理模型早了多年。地图和地图模型都有详细的说明书,以备后世图亡佚时,如果得到说明书,按每个方位布置地物点位及郡县,立可成图。

沈括提出分率、准望、互融、傍验、高下、方斜、迂直等九法,这和西晋裴秀著名的“制图六体”是大体一致的。他还把四面八方细分成24个方位,使图的精度有了进一步提高,为我国古代地图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地质学方面,沈括奉命到北方边疆视察,路过太行山麓,看到螺蚌化石。

据此,他推断这里过去是海滨,现在距海已近千千米了。并进而推断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滹沱河、涿水、桑乾河等冲积形成的。根据化石来恢复古地理环境,是沈括在地学史上的伟大贡献之一。

他还从黄河等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以及历史记载,来说明华北大平原是由这些河流自上流冲积带来的泥沙沉积而成的。这是对华北平原成因最早的科学解释。

他还论述了上耸千尺、峭拔险奇的雁荡诸峰,其高岩峭壁的顶部,适在同一平面之上,由此推断雁荡诸峰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流水将疏松破碎的岩石、土壤冲走,留下坚硬、固结的峭峰,因而其巅高度会在同一平面之上。此后他又以黄土高原为例,进一步阐明了流水的侵蚀、沉积原理。

在气候学方面,沈括根据延州永宁关大河岸崩,入地数十尺,其下出土一石笋林,共有数百茎,都变为化石。因而推断这里气候早年湿热,竹生繁茂。根据化石来研究古气候变迁,沈括也是世界上最早的。

他还记载了有关虹和大气的折射现象,认为“虹乃雨中日影,日照雨则有之”,论证和解释了这一天空大气折射现象的科学原理。

他还记录了登州,即山东蓬莱的“海市蜃楼”现象,指出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海滨,也会出现在大陆。这是一种大气的折光现象。

沈括又科学地描述了龙卷风发生时的全部过程和外表形态。其外形望之插天如羊角,具有强大的破坏力,所经之处,官府、房舍、居民住家一扫而空,通通卷入云中去了。甚至会使县城变为废墟。

他对龙卷风的细致描述,证明了龙卷风的分布并不仅仅是南美洲独有的现象,当时的我国也曾发生过龙卷风。

沈括对物候学也有过杰出的研究,说明了温度随地势的增高,会相应下降。植物开花也跟着会在时间、季节上延缓。同一种植物,因品种不同,发育期也不同。

同一品种的植物,其习性可以因人工栽培而改变。改善植物的水、肥、光、温条件,也会促使植物早熟。他系统地提出了物候随高度、生物品种、纬度高低、人类生产活动的变化而变化的理论,在世界上也是首创。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留下了历史上对指南针的最早记载。他在书卷第二十四《杂志一》记载:“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这是世界上关于地磁偏角的最早记载。

沈括在《梦溪笔谈》的《补笔谈》第三卷中《药议》中又记载:“以磁石磨针锋,则锐处常指南,也有指北者,恐石性也不同。”

沈括在世界上最早经实验证明了磁针能指南,然常微偏东,记录了地理子午线和地磁子午线指示的方向并不完全一致。因而他是世界上最早经实验证实并记录了地磁子午线不正南,而微偏东,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记录了地磁偏角的科学家之一。

沈括不仅记载了指南针的制作方法,而且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了4种放置指南针的方法:把磁针横贯灯芯、架在碗沿或指甲上,以及用丝线悬挂起来。最后沈括指出使用丝线悬挂磁针的方法最好。

沈括是世界上最早记录了石油,并断言石油必大行于世的科学预言家。

有一次,沈括在书中读到“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句话,觉得很奇怪,水怎么可能燃烧呢?他决定进行实地考察。

在考察中,他发现了一种褐色液体,当地人叫它“石漆”、“石脂”,用它烧火做饭,点灯和取暖。沈括弄清楚这种液体的性质和用途,给它取了一个新名字,叫“石油”。并动员老百姓推广使用,从而减少砍伐树木。

沈括在其著作《梦溪笔记》中记载“鄜、延境内有石油”,并且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是非常难得的。沈括发明的“石油”这个名词便一直沿用至今天。

多才多艺的伟大科学家沈括在地理科学上的贡献,也证明了他在许多方面攀登上了当时世界的高峰。

『捌』 最早的立体地图是宋代沈括绘制的什么

《使契丹图》

世界上最早的立体地图

中国宋代科学家沈括(1031-1095)绘制了一幅《使契丹图钞》,并创造性地用木屑和蜡做了一套山川模型立体地图。这一创举比18世纪瑞士制造的地图模型早600多年。

『玖』 沈括在绘制地图的优点是什么

沈括在绘制地图中不仅能确定精确的方位、比例尺,而且能校正因地形起伏、道路曲折而产生的测量误差。他首创了地形高程测量的方法。

『拾』 各国在历史上都有制作立体地图的学者,为什么沈括制作的立体地图在当时地位很高

地图有平面的,也有立体的,凭借着现在的科技手段,更是有三维的地图,随着时代科学的进步,越晚出现的地图越能直观、形象地表达出实地的地貌。而但是沈括的立体地图,可以说是地图界的一次革命创新。

沈括是地理学界响当当的人物,凭他的立体地图及已经无话可说了,具有认真细致,亲自考察的精神的人,沈括制作的立体地图地位很高确实无疑。

阅读全文

与制作地图沈括创造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
马鞍山市是哪个省的 浏览:447
马鞍山市保安 浏览:253
股权转让样本 浏览:716
工程管理保证书 浏览:198
社区矛盾纠纷排查汇报 浏览:352
新疆公共就业服务网登陆 浏览:316
侵权著作权案件审理指南上海 浏览:145
马鞍山陆建双 浏览: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