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抛石器发明史

抛石器发明史

发布时间:2021-07-16 16:48:53

Ⅰ 弩车的发展历史

弩车是由弩机演变而来。
西汉时因为跟北方匈奴长时间交战,作为汉军步兵对抗匈奴骑兵的利器,弩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在“望山”上开始出现用于测距瞄准的刻度,提高了弩的命中率。并且开始有了连弩的记载:“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资治通鉴》卷21)。到了东汉时期开始有腰引弩(后又作腰开弩)这是单人能拉开的最强弩“力弱者用蹶张,力雄者仍用腰张”(《武备志》)并且在三国时期诸葛制作了著名的“元戎弩”史载这种连弩“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魏氏春秋》)同足踏的蹶张弩配合使用有很强的杀伤力。后来大发明家马钧又对其进行了改进使之成为一种单人即可使用的一弩五矢的更实用的兵器。
装有连射机构的连弩始见于东汉班固撰《汉书·李陵传》:“发连弩射单于。”三国时期,诸葛亮改制的连弩,大量装备蜀国部队,“一弩十矢俱发”(西晋陈寿撰《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威力很强。
到了十六国南北朝时期骑兵在战场上称雄,弩不便于骑兵在马上使用,而且当时讲究使用重甲骑兵,所以进一步向威力强,射程远,使用机械力量的床弩发展。到宋朝时为了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宋军大量的使用弓弩手作战,弩成为北宋步兵的主要武器。宋军除了单兵使用的神臂弩,宋军着重制造床弩如:二弓床弩,三弓八牛床弩,豆+寸子弩等。 明代又有人将以改良为诸葛弩,但实际上这种弩的射程极短且威力低落,未曾实际用于战场上。
随着火器的应用,弩渐渐衰落。在中国到清朝年间,军队已经不再使用弩作为战斗武器了。 大约在公元50年,罗马人设计了一种廉价的投石器(Onager)。跟其他重型机械弩一样,投石器也利用扭曲发条的势能。投石器只能发射石弹,十分笨重,一般不能用于野战,但结构简单,维护保养方便,同样被罗马人大量使用。投石器用于攻城时一般直接在城下装配,尺寸可以不同,但基本结构相仿。杠杆投射方式的射程和精度不能跟前述武器的弹射方式相比,但力量可以很大。和弩车相比,投石器射程只有一半(最多约三百米),但能投射很重的巨石或燃烧弹,投射物的重量可超过一百五十磅(一般弩车不过五十磅),给敌人带来巨大损失和恐慌。投石器和前述其他机械武器的最大区别在于简单可靠,易于制造,投石器对各部件的质量控制要求很低,也不需要什么精良的钢铁零件。因此当罗马衰落之后,投石器和类似的简化武器依然能继续存在,后来广为传播,即便在黑暗时代也没有完全消失。
手推弩炮(Cheiroballista)是罗马人发展出来的最后一款机械弩弓,大约设计完成于公元100年,基本设计思想是将弩车的强大性能融入Scorpio那样的纤细结构中,使威力和机动性达到完美平衡。手推弩炮的设计者据说是来自亚历山大的希伦,希伦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科学家和最杰出的工程师,他在数学,几何,光学方面都有卓越贡献。希伦最早发明二次方程解法,这对他的工程设计十分重要,可以籍此很方便地算出许多最佳数值。希伦的机械发明包括最早的蒸汽机,自动门,升降机,等等,他的手推弩炮是古代机械弹射武器的巅峰之作。
手推弩炮减小体积的秘诀在于大量采用金属材料,而且尽可能采用优良钢材。不仅棘齿,制退销,发射开关外层包裹和固件,连扭曲发条和弓臂也全部用钢制作,发条套筒为青铜制成,发条结构为类似巨型抛石器的新型发条。金属部件不仅减小了体积,也极大增加了弩弓的力量和全天候作战性能。手推弩炮像Scorpio一样轻便,易于运输,威力和精确度都远胜过Scorpio。有些手推弩炮底盘上装有轮子,可直接用畜力或人力牵引,机动性更佳,堪称终极古典机械武器。
希伦对自己的设计十分满意,认为这种威力强大的“完美武器”能够“终止所有战争,确保永久和平”。手推弩炮确是冷兵器时代的“完美武器”,但“永久和平”却是不可能的。这些精密机械武器只能出现于繁荣有序,组织和分工严密的社会,三世纪之后,当社会逐渐衰退时,这些昂贵复杂的武器也跟着消失了。
Scorpio是跟弩车差不多同时投入使用的机械弩,一般也被归入弩车,它本质上是一种轻型弩车。为减少体积,便于运输,Scorpio大量采用钢铁部件,结构坚固紧凑。Scorpio威力低于弩车,仅能发射铁头巨箭或标枪,但Scorpio滑动槽很长,发射初速极高,射程和弩车相当,穿透力略逊。Scorpio轻便易用,普通的马车或骡车运载就可直接送上战场。和弩车一样,Scorpio也被罗马军团大量装备。
弩车后来发展出有许多不同尺寸的衍生改进武器,最有名的为公元一世纪初开始制造的巨型抛石器(GiantCatapult),为专用攻城炮。巨型抛石器采用创新的新型发条,力量更大,发条被封装在青铜制套筒中,可减少气候对器械的影响。巨型抛石器能高速发射石弹,威力惊人,最大的巨型抛石器能将重量超过两百磅的石弹射出两百五十米远。在后来的犹太战争中,许多巨型抛石器投入作战,用于耶路撒冷等城市的围攻战,效果显著。在攻克犹太人最后的,也是最坚固的堡垒马萨达时,巨型抛石器持续的猛烈轰击使得近千名犹太守军丧失抵抗意志,选择了集体自杀。

Ⅱ 中国象棋的创始人是谁

记载中没有记录明确的发明者,但是发明时间可以根据记载推测为约两千年前战国时期。

象棋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战国楚人·屈原《楚辞·招魂》中就对其形制以及玩乐方法作过专门记载:“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营并进,道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

意思是说,用玉石(即蓖)做成的相当于骰子。(即蔽)大小的象棋,每方共有6颗;比赛的方法是分曹并进。(指必须两人或两组对局联赛),相互进攻,逼迫对方于死路;最后是赢者“牟”(指成倍)取胜利。击败了敌兵(春秋时兵制,以5人为伍),而发出了胜利的欢呼。

(2)抛石器发明史扩展阅读

中国象棋起源传说:

源于何时的问题,由于史书记载不够详细,而且其中混杂了许多神话和传说,所以学术界至今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见。

一、起源于传说时代的神农氏。元代僧人念常在《佛祖历代通载》中说:“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国牛僧孺用车、马、士、卒加炮代之为机矣”。

二、起源于传说时代的黄帝。北宋晃补之《广象戏格·序》说:“象戏兵戏也,黄帝之战,驱猛兽以为阵,象,兽之雄也。故戏兵以象戏名之。”

三、起源于周武王伐纣时。明代谢单制《五杂坦》云:“象戏,相传为周武伐纣时作,即不然,亦战国兵家者之流,盖彼时重车战也。”

四、起源于战国之时。《潜确居类书》载:“雍门周谓孟尝君:‘足下燕居,则斗象棋,亦战国之事也。’盖战国用兵,故时人用战争之象为棋势也。”

五、起源于北周武帝之时。《太平御览.工艺部·象棋》说:“周武帝造象棋。”明人罗欣《物原》也持此说。

六、英人威廉.琼斯在本世纪初曾说,中国不是产象国,印度是产象国,认为中国象棋是从印度传入的,近代学者胡适也持此论。

Ⅲ 弩车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弩车的用途是什么

大约在公元50年,罗马人设计了一种廉价的投石器(Onager)。跟其他重型机械弩一样,投石器也利用扭曲发条的势能。投石器只能发射石弹,十分笨重,一般不能用于野战,但结构简单,维护保养方便,同样被罗马人大量使用。投石器用于攻城时一般直接在城下装配,尺寸可以不同,但基本结构相仿。杠杆投射方式的射程和精度不能跟前述武器的弹射方式相比,但力量可以很大。和弩车相比,投石器射程只有一半(最多约三百米),但能投射很重的巨石或燃烧弹,投射物的重量可超过一百五十磅(一般弩车不过五十磅),给敌人带来巨大损失和恐慌。投石器和前述其他机械武器的最大区别在于简单可靠,易于制造,投石器对各部件的质量控制要求很低,也不需要什么精良的钢铁零件。因此当罗马衰落之后,投石器和类似的简化武器依然能继续存在,后来广为传播,即便在黑暗时代也没有完全消失。 弩车
手推弩炮(Cheiroballista)是罗马人发展出来的最后一款机械弩弓,大约设计完成于公元100年,基本设计思想是将弩车的强大性能融入Scorpio那样的纤细结构中,使威力和机动性达到完美平衡。手推弩炮的设计者据说是来自亚历山大的希伦,希伦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科学家和最杰出的工程师,他在数学,几何,光学方面都有卓越贡献。希伦最早发明二次方程解法,这对他的工程设计十分重要,可以籍此很方便地算出许多最佳数值。希伦的机械发明包括最早的蒸汽机,自动门,升降机,等等,他的手推弩炮是古代机械弹射武器的巅峰之作。 手推弩炮减小体积的秘诀在于大量采用金属材料,而且尽可能采用优良钢材。不仅棘齿,制退销,发射开关外层包裹和固件,连扭曲发条和弓臂也全部用钢制作,发条套筒为青铜制成,发条结构为类似巨型抛石器的新型发条。金属部件不仅减小了体积,也极大增加了弩弓的力量和全天候作战性能。手推弩炮像Scorpio一样轻便,易于运输,威力和精确度都远胜过Scorpio。有些手推弩炮底盘上装有轮子,可直接用畜力或人力牵引,机动性更佳,堪称终极古典机械武器。 希伦对自己的设计十分满意,认为这种威力强大的“完美武器”能够“终止所有战争,确保永久和平”。手推弩炮确是冷兵器时代的“完美武器”,但“永久和平”却是不可能的。这些精密机械武器只能出现于繁荣有序,组织和分工严密的社会,三世纪之后,当社会逐渐衰退时,这些昂贵复杂的武器也跟着消失了。 Scorpio是跟弩车差不多同时投入使用的机械弩,一般也被归入弩车,它本质上是一种轻型弩车。为减少体积,便于运输,Scorpio大量采用钢铁部件,结构坚固紧凑。Scorpio威力低于弩车,仅能发射铁头巨箭或标枪,但Scorpio滑动槽很长,发射初速极高,射程和弩车相当,穿透力略逊。Scorpio轻便易用,普通的马车或骡车运载就可直接送上战场。和弩车一样,Scorpio也被罗马军团大量装备。 弩车
弩车后来发展出有许多不同尺寸的衍生改进武器,最有名的为公元一世纪初开始制造的巨型抛石器(GiantCatapult),为专用攻城炮。巨型抛石器采用创新的新型发条,力量更大,发条被封装在青铜制套筒中,可减少气候对器械的影响。巨型抛石器能高速发射石弹,威力惊人,最大的巨型抛石器能将重量超过两百磅的石弹射出两百五十米远。在后来的犹太战争中,许多巨型抛石器投入作战,用于耶路撒冷等城市的围攻战,效果显著。在攻克犹太人最后的,也是最坚固的堡垒马萨达时,巨型抛石器持续的猛烈轰击使得近千名犹太守军丧失抵抗意志,选择了集体自杀。

Ⅳ 为什么当年世界打不过那么少的蒙古人

1.惊人的速度
蒙古族是一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对于这样一个游牧民族来说.他们所建立的军队.是以骑兵为主的。铁骑的优点就是行军速度快。如1241年,西征的蒙古军突然间出现在多瑙河的格兰城下,着实令人奇怪。直到后来才得知,原来这只蒙古铁骑军仅用三天时间,就走完了300公里有积雪的路途。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让人想象的。那么蒙古骑兵为什么会有如此惊人的速度?其中有一点很重要,他们都有好几匹备用马,所以可以通过不断地更换坐骑,使得战马始终有充沛的体力。另外关键的一点,他们没有庞大且笨重的辐重部队(即现在所说的后勤部队),完全“因粮于敌”,从敌人那儿获取粮食,减轻自身的经济负担。这样一来,可以不因后勤的问题拖慢行军速度。加上蒙古军人拥有农耕民族素无的连续作战的意志和能力,可以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忍饥挨饿,以至于他们能够穿越被认为难以逾越的森林、沼泽.甚至是沙漠。
2.生活习俗与超强的耐力
蒙古人从小就开始意志的训练,由于在严寒和艰苦的环境中长大.都具有极为坚韧耐劳的性格。他们对物质的要求并不高。蒙古人能吃下半生不熟的羊肉或者马肉,有时甚至会把生肉放在马鞍下,让它和鞍子摩擦后产生一点热后食用。据说,为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测羊肉就是当时蒙古军队的发明。他们为了快速吃肉,把薄薄的肉片往开水锅里一捌,捞了就吃.吃完就走。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样的一支军队是难逢敌手的。
3.灵活的战术
蒙古军拥有当时世界先进的战术.而且非常灵活。同样拥有精良装备的欧洲重甲骑兵,相对于马背上的蒙古铁骑,他们是笨重的、欠灵活的。重甲成为作战的累赘,尤其是在排成一个阵形以后,他们基本上就是靠集体的冲击力去把对方的阵脚冲乱。当重甲兵冲过来的时候,蒙古兵可以一下散开,然后突然转身,并从侧面和背后攻击重甲兵。另外,蒙古军队还有一种伪降战术。那就是派小队人马佯装败退,然后把追兵吸引到一个对蒙古军队很有利的地形里,利用地利.转而进行一个大规模的伏击。这些战术充分说明了蒙古军的智慧。
4.多样化的武器
一个游牧民族,需要最多的武器就是弓箭。那为什么会说他们的武器多样化呢?一方面,蒙古大军武器虽少,但是善于借鉴和利用各民族发明的战斗武器。蒙古人将其他民族发明的抛石器引人中国.并且以火药来填充,大大增强了其威力。据说在攻击俄罗斯城堡的时候,抛石器抛出的石头三四个人都搬不动。另一方面,蒙古军队在屠城的时候,很重视一些工匠和技术人员,他们把火炮或者火药的制造手、射手带到了西亚,甚至带到了俄罗斯的战场上。如当时攻打山老暗杀团的时候.蒙古军队就使用了火药,并带去了华北的特殊工兵部队和火器部队。
5.恐怖心理战的巨大威慑
心理战是一种军事中常用的战术,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敌人的心理,作战就容易了。蒙古军队就经常采用心理战术打击、威慑敌人,其中屠城就是一种心理战,那他们为什么要屠城呢?
起初,蒙古人没有办法攻城,于是他们先将城市周围的小村、小镇剿灭,然后驱赶这些人到城市,给城市造成各种生活资源的压力。蒙古军在围城的时候,就会使这些大城市的人有一种生存的恐慌。
由于蒙古人采取的这些措施,加上外界谣言的传播,对于蒙古军.人们谈虎色变。但是蒙古人并不在乎,相反利用它,来制造恐怖气氛.以便攻破城内军民的心理防线。这就是所谓的心理战。
另外,蒙古人在开始就严厉地实行,凡是抵抗的城市,被攻破后一律实行屠城。这对抵抗的对方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心理压力。蒙古人就用这个办法来警告、恐吓即将要进攻的城市。使用这种残酷的方式来作为恐吓的手段,本身是不正义的,但是作为一种战争的策略,我们不得不承认.当时蒙古大军之所以能够所向披靡、势如破竹,这种恐怖的宣传或者说是心理战起了很大的作用。
正是以上这些原因.使蒙古军队在西征途中战胜了许多比它发达的国家,也在军事史上创造了一个巨大的神话!

Ⅳ 有巨大抛石器的电影

《巴霍巴利王:开端》(Baahubali: The Beginning)是2015年上映的一部由印度著名导演S.S.
Rajamouli执导,帕拉巴斯、特曼娜·巴蒂亚、安努舒卡·谢蒂、纳赛尔联袂主演的印度史诗巨作

Ⅵ 历史问题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诸侯 争霸的春秋时期开始。
约公元前753年,传说罗马建城。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以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公元前509年,罗马王政时代结束,共和国建立。

公元前453年,晋国赵、韩、魏三家共灭知氏,三分其领地。
公元前449年,罗马颁行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开始变法。
公元前264年前241年,罗马与迦太基爆发第一次布匿战争。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建立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 秦朝,自称“始皇帝”。
公元前218年 前201年,罗马与迦太基爆发第二次布匿战争。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击败项羽,建立西汉王朝。
公元前149年 前146年,罗马与迦太基爆发第三次 布匿战争,迦太基城被摧毁。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即位,西汉进入强盛时期。
公元前2世纪30年代 前1世纪30年代,罗马内战时代。

公元前119年,西汉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从此匈奴远徙。
公元前73年 前71年,罗马斯巴达克奴隶大起义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对西域进行管辖。
公元前60年,罗马庞培、克拉苏、恺撒结成“前三头政治”。

公元前51年,汉宣帝刘询召集石渠阁会议,讨论五经异同。
公元前43年,罗马安东尼、屋大维、李必达结成“后三头政治”。

公元前33年,西汉王昭君出塞。
公元前27年,屋大维确立元首制,建立罗马帝国。

公元8年,王莽代汉建立新朝。
公元14年 68年,罗马帝国朱里亚克劳狄王朝

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王朝。
公元26年,罗马帝国弗拉维王朝。

公元73年,东汉窦固击败匈奴,班超出使西域。
公元79年,罗马维苏威火山爆发,庞贝等城被湮没

公元92年,宦官郑众等因诛杀外戚有功而封侯,宦官开始用权。
公元96年 192年,罗马帝国安东尼王朝。

公元97年,东汉班超派遣甘英出使大秦(即罗马帝国),甘英 至条支,临海而还。
公元166年,大秦(罗马)王安敦使者至汉朝。

公元184年,张角领导黄巾大起义。
公元193年 235年,罗马帝国塞维鲁王朝。

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军队。
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把罗马公民 权授予境内自由人。

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建立魏国。
公元235年 284年,罗马社会陷入“三世纪危机”, 蛮族开始越境入侵。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短暂统一中国。
公元284年 305年,罗马戴克里先进行改革。

公元291年,西晋爆发“八王之乱”。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皇帝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合法。

公元316年,匈奴兵攻占长安,西晋结束,次年东晋建立。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迁都拜占庭,改名君士坦丁堡

公元383年,东晋军队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军队。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公元420年,刘裕废东晋帝自立,国号宋,史称刘宋,南朝开始。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洛奥古斯都被废除, 西罗马帝国灭亡。

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尔其帝国攻破,东罗马灭亡.
同年明朝建立85年.
给你比较一下秦朝与古罗马和汉朝与古罗马
秦朝与古罗马:
1 进攻兵器
秦军铜兵,罗马铁兵 ●与青铜兵器相比,铁制兵器显然更为强大。不过,当时铁制兵器的优势可能并不明显。
兵马俑至今已经出土了4万件兵器,其中包括戈、矛、戟、铍、弓弩等,都是青铜制品。
剑是大家最熟悉的兵器。和刀不同,剑是通过刺这个动作杀伤敌人的,因此它比只能砍的刀更为致命。兵马俑坑出土的一些秦剑比战国时代其他诸国的剑更长一些,在1米左右。剑长了刺杀范围当然就更大。与此同时,1号俑坑还出土金钩两件。金钩,后世又名吴钩,据说是春秋时吴王阖闾首先制造的。这两件金钩形如弯月,齐头、两刃,可用来勾杀或推杀,是仪卫性短兵。
秦军的武器还包括铜铍。1号俑坑就出土带长木柄的铍16件。铍头的形状与短剑相似,装在长3米多的木柄的前端,是与矛相似的刺兵。铍是春秋时流行的长兵器。当然,秦军兵器中还有长矛,且是7米长的长矛。为此有专家推断秦步兵中有长矛方阵。不过,作家黄章晋认为,长矛阵这个说法可疑,因为在中国人知道欧洲长矛方阵之前,从来没有人说起过这种长矛阵。何况,就出土文物比例和数量看,戈比矛更普遍。戈适合战车作战。步兵作战时,它就派不上大用场了。
在秦军众多兵器中较为特殊的是带铜廓的弩机,也是这支王者之师的一件杀伤利器。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陕西考古学会副会长的袁仲一被称为“秦俑之父”。他指出,秦俑坑出土的弩基本上都是木廓,与战国弩的形制结构相同。但1996年对1号坑做进一步清理的过程中,发现两件带铜廓的弩机。铜廓提高了木廓弩机的性能,增强了灵敏度和稳定性,也增强了弩的杀伤力和使用寿命。
相比之下,罗马军团的进攻兵器看起来更强大一些。他们的兵器以铁制品为主。罗马兵装备长方外凸的盾,使用短剑作战。与长矛的简单戳刺相比,短剑的有效杀伤距离较近,要求战士们“短兵相见”。这对个人技艺要求更高,因此罗马军队非常重视平时的训练。
重标枪也是罗马军团的重要兵器。它是标枪的一种,跟短剑一样出现于公元前3世纪。罗马军团所使用的重标枪,一半是金属杆,一半是木头杆,容易投掷,穿透力强。最大投射距离约18米。
由于欧洲铁矿资源较丰富,而且与最早发明铁器的西亚人交流便利,所以欧洲很早就进入了铁器时代。黄章晋认为,双方兵器的优劣是比较明显的。因为一般而言,铁兵器的杀伤力更强。如果秦军还没有摆脱对战车的依赖,秦军与罗马军队的战斗力差距会更大。
不过,对于罗马军团铁兵器和秦代青铜兵器的优劣问题,在军博编辑研究处博士李斌看来,很难做出比较,“两者技术路线不同,从历史长河来看,铁兵器是占了上风,但是在冷兵器时代,铁兵器的优势还不是很明显。”
2 个人防护
秦军皮甲,罗马铁甲
●秦军的皮甲较前代的更合理,罗马军团的铠甲头盔则形成了更为完备的防护装备。
兵马俑很好地呈现了秦军甲胄的情况。坑内大批武士俑身上雕造的铠甲,陵园内的石铠甲坑也出土有大批石甲、石盔与石马甲。与战国早期的盔甲相比,它们的甲片较前代趋于小型化,甲片编缀的方法更趋科学合理,使人穿上后弯腰、挺腹、抬臂等均感方便。不过,甲的质地与前代基本相同,仍以皮甲为主,铁甲很少。
兵马俑坑出土的武士俑一律不戴头盔。但在秦陵石铠甲坑又出土了大批头盔。袁仲一指出,这表明秦军的装备是有头盔的,不过秦军作战时常脱去头盔英勇杀敌。
而罗马军团的铠甲头盔则形成了更为完备的防护装备。黄章晋认为,在此方面,秦军不敌罗马军团。
由于罗马短剑的攻击距离较近,势必需要有其他兵器辅助保护士兵。为此,罗马人重点对盾牌做了较大的改进。罗马军队把盾改成结实的长方形凸面体,高约1.2米,宽约0.61米。这些大盾用木头制成,外层表面先以帆布蒙上,再蒙以小牛皮,上下部边缘都包上了铁边,增加它的坚固,也能保护它受到从上而下的劈刺和放在地上时受到的伤害。此外,盾上面还镶钉着一块铁的浮雕花饰,一旦有石块、投枪、以及各式沉重的投掷武器的打击,都能被挡到一边。
而罗马铠甲算得上是西方步兵铠甲制作技艺的集大成者。罗马铠甲是铁铠与皮甲的混合体。它最大限度保留古典铠甲的防护能力,机动性却并不受影响。同时,罗马军的头盔也经过改良,基本保留了科林斯式头盔的防护性能,士兵的视野和舒适性也得到很大改善。事实上,罗马军团,就是以甲盾著称。
3 攻城器械
秦有冲车,罗马盾车
●战国后期,冲车、抛石机等设备成了主要攻城装备。罗马人则常用盾车和木塔。
战国时代,诸侯鏖战不断,攻城技术因此得到长足发展。春秋时期临车、冲车、修橹和抛石机登场,成为冷兵器时代最早的“重型装备”。军博编辑研究处博士李斌指出,在战国的秦国以及后来的秦王朝基本都会使用到这些攻城装备。

战国时代的各种攻城方法,包括临、钩、冲、梯、水、穴、突、空洞、蚁傅、轩车等等,也基本都为秦军所熟知。
在进攻城镇时,罗马军团同样非常重视使用攻城器械。除了用撞城机击破敌人的城墙或城门外,盾车也时常出现在战场上。盾车是攻城用的木制器械,像一间小房子,不过只两面或三面有木板墙,屋顶也用厚木板制成,上面还覆有铁皮或兽革,起防火的作用。盾车下面装有轮子,可以推动。人甚至可以躲在里面,从墙上的洞里向外射箭,也可以利用它做掩护挖掘地道。
攻城时,罗马军队还经常使用木塔。根据实际需要,木塔可一层一层加高。外蒙铁皮,用轮子推动。士兵站在木塔上可向城墙上的敌人发射矢石,驱走守卫士兵。木塔另设有吊起和放下的槛桥,可以放下来架在敌人的城墙或碉堡上,方便战士爬过去。
公元前57年,恺撒在与苏威西翁内斯人交战中,就曾使用过盾车和木塔。而抛石器和弹射器的使用,能掩护攻城、渡河,或在野外战斗发生前远距离杀伤敌人。
不过,在黄章晋看来,尽管中国在春秋时期就有了用以抛射石弹的大型抛掷远射冷兵器“飞石”,但罗马军团更熟悉如何精巧地借助杠杆原理打击敌人。直到阿拉伯人将“回回炮”(Trebuchet)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抛石机全部采用的是通过最简单的杠杆原理用人力将石头投掷到远处。它需要很多的人来一起拉,且无法瞄准,也不能保证每一次的射程相同。而欧洲同时代的抛石机(Onager),使用的是以天然纤维束扭在一起的“弹簧”作为蓄能机构,加上齿轮可以起到停止和传动作用,使抛石机不需要很多人同时拉动,就可以使抛石机或重弩被绞紧,一个人就可以完成击发。齿轮和螺丝被认为机械学无可化约的最基本构件,这两样东西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没有出现。
4 防御工程
秦筑石垒,罗马壕沟
●西方的数学、军事工程学的发达,这令罗马军团在攻城技术上略胜秦军。这一点同样使他们有较好的防御工事。
一般来说,秦军和罗马军团最多的是在平旷地区作战。野外作战,防御装备也颇为重要。
秦军重要防御手段是野战筑垒。这是自春秋战国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野战方法。
公元前224年,秦军于平舆之战时“坚壁而守之”。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中,秦赵两军均筑有大规模垒壁,至今在长平遗址(今山西高平一带)还留下大量的石垒痕迹。垒壁的构筑是以军阵作战为单位进行的,建在各军阵位置的周围。秦军曾攻赵军长平垒壁,“夺西垒壁”。据此可知,还应有“东垒壁”及“中垒壁”。
野战筑垒增强了野战防守能力,提高了军队野战生存能力。春秋时期,军队主要用战车在四周扣搭环围的方法,进行防守。战国后期,随着军队人数的增多,进攻能力的加强和作战突然性增加,士兵们就地取材,以土、石等为原料构筑垒壁工事,而且可以筑得又厚又高、十分坚固,还能防火攻。
罗马军团同样重视防御技术。罗马军队无论驻扎在什么地方,都会修筑防御工程。在冬天休战时,他们常常将冬令营筑在形势险要,易于防御的地方。
公元前52年春,全高卢爆发了一场反对罗马的大起义。恺撒将起义军的主力包围在阿来西亚城进行决战。交战前,罗马人使出他们善于营建野战工事的长处,挖了三道宽阔的壕沟,中间一道灌满河水。同时,罗马军还在壕沟后面建防堤和壁垒,上面加上胸墙和雉堞。在胸墙和防堤衔接的地方,向外斜列着削尖的木桩,防止敌人向上爬;然后环绕整个工事,每隔一定距离筑一座木塔;最后在这些工事外建各种陷阱。最终,罗马军赢得了防御战的胜利。
黄章晋指出,西方的数学、军事工程学的发达,令罗马军团在攻城技术上略胜秦军。同样,罗马人对于如何架桥、铺路、扎营,都从希腊数学、军事工程学中学到了很多,秦军也相对落后了。
5 作战阵型
秦有三军,罗马兵团
●秦兵马俑的列阵并非行军队形,也非作战队形,而是整装待发的队列。罗马人则以兵团作战著称。
兵马俑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军阵编列体系,象征着秦始皇生前守卫京城的宿卫军。俑坑步兵俑的数量众多,有数千件。从其编制看有“独立步兵俑”和隶属于战车的“隶属步兵俑”两大类。从其装备来看,则可分为不穿铠甲的“轻装步兵俑”和身穿铠甲的“重装步兵俑”两种。轻装步兵俑是军阵的前锋部队,重装步兵俑为军阵的主体部队。

袁仲一指出,一号俑坑军阵的整体形象是“前后整齐,四方如绳”,与兵书上所说的方阵的阵形相同,可名曰“方阵”。但这个方阵不是行军队形,亦非战时的队形,而是戒备森严、整装待发的队列。军阵布局的特征则要求,在军阵主体的前边有前锋,后边有后卫,左右两翼有翼卫。整体上组织严密,坚若磐石。
2号俑坑由4个小方阵组成一个曲尺形的军阵。弩兵方阵突出于大型军阵的左前角,车徒结合的第三个小方阵末端有8骑骑兵突出于大型军阵的后边为后犄,从而成为具有前角后犄的曲形阵。这种组合方式是大阵套小阵、大营包小营,所谓阵中有阵、营中有营,可分可合。分开各自可独立作战,合起来浑然成为一体,发挥多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所以,二号坑军阵亦是处于整装待发状态,为不动不用的“居阵”。
相比之下,罗马军队分军团和辅助军。类似恺撒通常把军队列为三线:第一军团的四个大队为第一线,第二线第三线各三个大队,第三线是对敌人正面和侧翼进行决定性机动以及击退敌人决定性突击的总预备队。
此外,罗马人除军团之外,还有辅助大队。辅助大队的规模,训练和装备低于正规野战军团,主要由轻骑兵、轻步兵和弓箭手组成。
6 军事制度
秦人征兵,罗马职业
●秦军士兵大都是短期服役,战斗力逊色于古罗马的职业军人。但罗马将领流动性高,秦军则占有优势。
从公元前2世纪末开始,罗马军团的主力就是职业军人。罗马公民从入伍开始到成为士兵,要经过大约3年的严格训练。奥古斯都在公元前31年成为内战的最后胜利者,便着手改革,完成了征兵制向募兵制的转化。罗马军队走上常备职业化的道路。到公元前25年,奥古斯都仍保留了28个军团。在随后200多年内,整个帝国的军团总数一直浮动在这个数字左右。
每个军团分为10个营,5500人左右。普通士兵在其服役的20余年中一般只能呆在一个军团内。这保证士兵充分掌握武器的使用,并成长为熟练的老兵。
秦国则不是这样。袁仲一指出,秦军除了有一支固定的中央军外,还实行征兵制。有战事时,从郡县中调兵。所以,秦时的兵制是以全民皆兵为基础,军队的主力为服兵役的农民,少量的职业军队,其职业化程度跟罗马军团也不能相比。黄章晋指出,由于中国奉行战时为兵,闲时务农,中国的士兵都是短期服役,这种非职业化,使得秦军对新战术、新技术的掌握相对迟钝。不过就将帅来说,秦军或许有较为明显的优势。罗马军队指挥官流动性很高,军官两年一换,一般刚打完一仗就换指挥。相比之下,中国的将官则是长期职业。
7 战斗经验
秦并六国,罗马远征
●罗马军队和各种文明的军队都曾经打过。而秦军则只与“山东六国”和匈奴打过,经验相对单薄。
罗马军团采取大规模方阵、兵团式作战。各军团一般排列成正面宽200米、纵深90米的阵型。在战线的最前方,是由轻步兵构成的散兵线,而两翼则由军团骑兵负责防守。这支军队在其几百年成长和完善过程中,同各种文明的军队频繁交锋。比如在东征马其顿时,罗马人面对的是马其顿方阵。马略迎击条顿人和森布里人,凯撒北上进攻高卢,罗马军团以没有数量上的优势,而夺取了战争胜利。这些都为罗马军队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

相比之下,秦军所遭遇的敌手则相对简单。秦军最大的作战经验是灭六国、与匈奴之战。袁仲一指出秦军所遭遇的敌人并没有罗马军团那样多样。不过,秦军作战并非仅使用单一兵种、阵法,而是常用多兵种、多单元、多手段、多样战术的合成阵法击敌。
从出土的秦兵马俑来看,1号俑坑为“右军”,是一个以步兵为主、战车与步兵相间排列的长方形军阵。2号俑坑为“左军”,是一个战车、骑兵、步兵混合编组的曲形阵;3号坑的陶俑做仪卫式的夹道排列,是统帅1、2号坑军队的指挥部。作战时,则使用左、中、右这三军阵作战方式,这是古代中国军队自商周以来就形成的一个基本的传统战法
汉朝与古罗马:
汉朝的行政管理, 官僚机构, 选人任材, 贤能者居之, 政绩考核等都比罗马帝国先进2000年. 中国汉代在科学技术[/b]方面, 发明创造超越罗马帝国.人文方面, 中国汉朝也超越罗马帝国. 中国有太史令, 忠实记载历史, 就算皇帝杀头, 也要忠实记载, 要子孙后代, 以史为监. 现在的罗马史, 都是一些少得可怜的不完整记载, 传说, 东拼西凑, 向后推演, 编制出来. 中国汉朝的国土面积, 人口都大于罗马帝国. 中国的人口是靠发展自己的农业技术, 在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下, 自我衍生, 有史书详细记载. 而罗马的人口, 现代史家只靠估计. 罗马的人口结构, 大多是征服得来的奴隶. 罗马人建筑国家大工程, 驱使从战场上捉回来俘虏奴工. 而中国的国家大工程, 向民间征抽劳役, 每户男丁三抽一, 五抽二, 服役一两年的方法, 劳役有薪酬. 在海外有历史爱好者, 狂热于古代战争的游戏人, 假设把罗马帝国和中国汉朝搬为邻近, 让全盛的罗马身和全盛的汉, 打上一场生死存亡大仗. 结果认为中国胜罗马者占了多数. 他们大多是外国人. 他们把罗马兵团和中国汉军作了比较: 武器方面, 汉朝已使用钢制兵器, 而罗马只会铜制兵器. 罗马依赖方阵步兵, 汉朝多骑兵, 罗马机动性不敌汉军铁骑. 远程武器, 罗马靠标枪, 投射距离远不及汉军骑兵的弩和连弩. 罗马士兵的铜甲与木盾, 配铜剑铜枪, 根本抵挡不住机动汉军, 远距钢箭射击. 如比阵法, 罗马兵团只会生硬死板的方阵, 中国的兵法哲学, 水无常态, 兵无常势, 因地制宜, 风火雷雨都可以利用. 所以, 如果罗马兵团遇上汉朝军队, 罗马兵团被动, 很可能是一败涂地. 简单结论: 罗马人口土地, 不及汉朝. 罗马政府架构, 不及汉朝. 罗马科技成就, 不及汉朝. 罗马仁道文明, 不及汉朝. 罗马军事谋略, 不及汉朝. 汉朝大胜罗马. 这个问题常有人争论,没有定论,个人觉得也无法定论.在这说说个人看法: 经济总量方面,按购买力取1世纪时的质估算,中国>罗马.当时中国仅次于印度,罗马帝国第三. 经济构成方面,罗马>中国.罗马商业经济要发达于中国. 人口方面,罗马没确切统计,中国是按户而非人算.不好对比. 军事方面,讨论的最多的话题,不过都是空谈.没试过谁知道.不过我觉得如果把中国和罗马拉近打场全面战争应该是中国赢,因为在国力动员和资源调度的能力上中国远高于罗马. 行政效率中国高于罗马(中国皇帝对国家的统治主要靠完善的官僚体系,而罗马皇帝对国家的统治得看他的军队,而且元老院长期和皇帝权利重叠) 国家稳定中国高于罗马(中国民族单一信仰单一不说,国家政权的地位是牢固的,皇帝的权威是神圣的. 而罗马,民族多样,在君士坛丁之前也信仰各异.国家政权也不稳固,皇帝的权利和元老院的权利长期重叠.皇帝权威也不稳定.其实在罗马帝国400多年历史中的近300年里,皇帝的权利是没有法律的保障的.法律上罗马还是个共和国,国家的权力归于元老院,皇帝知不过是个有着大权和奥古斯都/凯撒头衔的军阀而已.因此我也觉得罗马皇帝 奥古斯都/凯撒这个称谓应该翻译成大将军之类的最合适,或至少在代克里先之前这样翻译) 社会创造力,我觉得罗马应该比中国高,这里是之多方面的创造,不光只技术等方面.因为罗马社会更多元和活跃,而中国则相对单一和死板. 说了那么多最后还是没有比出来.....如果真要下结论的话,我选中国,理由很简单.成王败寇,在4-5世界危机中,中国倒下了又爬了起来,正统罗马却倒下再没爬起来. (网上对中国与古罗马的评论有很多,你可以去搜一下,我这些也是转载来的

Ⅶ 杜杲的发明创造

在对抗蒙古入侵时,杜杲设计了一种专用的平底船,来往于壕沟上,击杀蒙军的填壕沟士兵。除此之外,根据史料的记载,杜杲还发明了鹅梨炮、三弓弩炮等武器帮助守城,杜杲的儿子杜庶也发明了一种排杈木帮助守城,但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不清楚这些武器到底起什么特别的用途。当时,有一种新发明的用木头撑开网罩在城墙上,以网的弹性和韧性以及网与墙间的空隙来消弭抛石器投来的扔砸城墙的大石头,以保护城墙的做法,应该也已被使用在安丰城墙上。

阅读全文

与抛石器发明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
马鞍山市是哪个省的 浏览:447
马鞍山市保安 浏览:253
股权转让样本 浏览:716
工程管理保证书 浏览:198
社区矛盾纠纷排查汇报 浏览:352
新疆公共就业服务网登陆 浏览:316
侵权著作权案件审理指南上海 浏览:145
马鞍山陆建双 浏览:853